中药应用注意事项、特色技术注意事项总结
应用中成药的思路和注意事项
应用中成药的思路和注意事项在应用中成药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1. 了解病情:在使用成药之前,首先要了解病情,明确需要治疗的症状和病因。
可以通过医生的诊断,或者自己对身体状况的观察进行判断。
2. 选择合适的成药: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成药。
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或者根据成药说明书上的适应症进行选择。
3. 严格按照剂量使用:使用成药时要严格按照剂量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成药的剂量通常会根据年龄、体重和病情进行调整,使用时要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成药时要注意是否与其他药物有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会与成药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减弱成药的疗效,因此要在使用成药之前告诉医生或药师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5. 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使用成药过程中,要留意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停止使用,并及时咨询医生。
同时要留意是否有禁忌症,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是否禁用。
6. 应定期复查:在使用成药治疗疾病过程中,要定期复查病情,观察症状是否有改善。
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应及时向医生咨询,进行调整或更换治疗方案。
在应用成药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1.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合理饮食和作息可以促进身体康复,增强治疗的效果。
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2. 遵医嘱使用药品:使用成药时要遵医嘱进行,不宜自行更换药品,更不能随意停药。
如需更换药品,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3. 注意药物保质期和储存条件:使用成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药物。
同时,药物的储存条件也很重要,要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和潮湿的环境。
总之,在应用中成药时,要正确选择、合理使用,同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和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问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
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
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4、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总结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的中医外治法。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基本形式中药的基本形式包括:干燥剂、煎剂、丸、散、片、胶囊和贴剂等。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煎剂和丸剂。
1.煎剂将中药饮片或药材加水煮沸,煮成药汁即为煎剂。
煎剂应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不能过于热或过于凉,以免影响药效。
煎剂一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煎汁熬制成浓膏后制成的药丸,具有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家用和旅游时携带。
丸剂在服用前可以用温水冲服或用热水煎开后喝下。
不要用热水煮沸,以免破坏药效。
3.片剂片剂是将中药煎汁浓缩后,制成药片。
片剂适用于那些不喜欢药味或者忙碌的人,片剂中的药物浓度更高,服用时要注意药量。
4.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以散装的形式出售。
散剂一般用来治疗外伤、损伤、疮疖等症状。
散剂服用时,要注意用温水调匀,不可保留在口中久吞。
5.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成胶囊,适用于那些有药味的人。
胶囊剂容易携带,不受环境影响,更适合旅游时服用。
6.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熬制成浓膏,涂布在贴纸上制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特别适用于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使用时应先将患处清洁干净,然后将贴剂贴在患处皮肤上,注意不要将贴剂贴在伤口处。
中药服用的方法因药而异。
下面主要介绍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
1.泡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沸水中煮沸后,加糖、蜜或红枣等搅拌均匀即可,主要适合口中干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0-20分钟,直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在水中。
去除渣,放凉后口服即可。
3.文火液体制剂法将中药饮片加入冷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蜜或冰糖,一起用文火煮30分钟后,慢慢冷却,即可口服。
1.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定用药用量。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区别与应用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区别与应用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当归与川芎的区别与应用中药材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与应用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其中,当归与川芎作为常见的中药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本文将介绍当归与川芎的区别,并探讨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一、当归与川芎的区别当归,即Angelica sinensis,别名女草豆花、男李花,是伞形科植物归桂的根部。
川芎,即Ligusticum chuanxiong,又名白芷、青芷,是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1. 外观特征当归的根部较粗,略呈圆锥形,表面呈暗红色,具有特殊的香气。
川芎的根茎较细长,表面灰黄色或棕色,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2. 化学成分当归主要含有挥发油、甘露醇、纤维素等成分,其中挥发油具有舒肝活血、补血活络的功效。
川芎则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和香豆素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
3. 药效与功效当归主要用于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等领域,对于慢性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川芎则广泛用于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等方面,对于头痛、风湿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二、当归与川芎的应用注意事项1. 注意禁忌当归和川芎在一些情况下使用时需注意禁忌。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具有大出血、肝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当归。
川芎对于出血性疾病、孕妇及乳母慎用。
2. 使用剂量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剂量对于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当归剂量不宜过大,一次用量宜在6~10g之间;川芎的剂量宜在3~10g之间。
对于特殊病症或个体情况,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剂量。
3. 药物相互作用当归和川芎与其他药物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当归与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川芎与抗凝药物、镇痛药物同时使用时需谨慎,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告知医生或药师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
4. 存储注意事项当归和川芎等中药材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特色技术注意事项
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由;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锌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由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以下是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 中药的选择:使用中药前,应首先明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中药治疗,不能盲目使用。
2. 医师指导:中药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医师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推荐合适的中药,并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3. 药物质量:选用优质的中药材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
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有信誉的药店或药材市场,并关注药材的外观、气味、包装和保质期等。
4. 病情观察:在使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如果病情没有好转,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5. 药食忌口:一些中药与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忌口。
例如,砗磲石、龙骨等中药不能与鱼、牛奶同食,柴胡和维生素C 等药物也不能同时使用。
6. 节制用药:中药使用应遵循“一药不宜过多、用药应持节”的原则。
不宜突然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以免引起药物过敏或中毒的风险。
7. 禁忌症:中药也有一些禁忌症,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哺乳期的人群,以及对中药成分过敏的人群来说,慎用或禁用中药。
8.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强。
在同时使用中西药物时,应咨询医师,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9. 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10. 孕妇和儿童:孕妇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孕妇慎用激素类中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儿童使用中药需要遵循医师的指导,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11. 存储和使用:中药的存储和使用也需要注意。
中药应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直射。
在使用中药时,应按照医师的指导合理用药。
12. 合理用药:中药的使用应遵循“量、时、频、疗程”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中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然而,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第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中药使用必须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处方进行,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用药方式。
应该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过敏史等,以便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适合的中药和用药剂量。
第三,注意中药的煎服方法。
中药一般需要炮制和煎煮后才能服用,炮制过程中有些药材需要去皮、捣碎或炒制等处理。
在煎煮时要注意水的用量和煎煮的时间、火候等细节,以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提取出来。
第四,了解中药的使用禁忌。
中药虽然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
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用中药。
此外,一些特定药物会与中药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因此需避免同时使用。
第五,注意中药与西药的用药时间间隔。
中药与西药同时使用时,要避免剂量叠加或相互作用。
一般情况下,中药和西药的服用时间应相隔2至3小时,以确保两种药物的疗效不产生相互影响。
第六,遵守中药的保存方法。
中药一般需要保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
对于饮片或已炮制好的中药,应密封保存,避免潮湿或暴露在阳光下。
同时要注意查看有效期,过期的中药不宜使用。
第七,注意中药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有些人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可能出现不适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皮肤过敏等。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虽然中药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应用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选择正规供应商购买中药,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处方,正确煎煮和用药,了解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遵守中药的保存方法,并注意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治疗效果。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3页
服药方法与护理
❖ 2)温服: 是将煎好汤剂或送药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普通汤剂均采取温服。 (3)冷服: 将煎好汤剂放冷后服下。惯用于热证用 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属“热者寒之”、“热 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另外,服药剂量在服药方法中也需重视一个问题, 虽用药剂量普通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握 和了解,方便在有误时给以及时指出。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4页
服药后护理
❖ 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时间及方法外,还应做好 服药后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应。尤 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药品,更须严密观察 和统计。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5页
服药后护理
❖ 2.观察药品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 或热饮,以助药力。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被,让其周身微汗 出。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 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 况,检验有没有结石排出等。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 事先向病人或家眷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反应。服药后要 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0页Βιβλιοθήκη 服药方法与护理❖ 汤剂服法 (1)分服法: 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 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也可采取少许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2)顿服: 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 起效之作用。惯用于急危症抢救治疗。 (3)频服: 是将一天药量,少许屡次服用。多用于上部疾 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病人。 (4)连服: 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品服用方法。 如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败血症等,多用此法。意 在短时间内,使体内到达较高药品浓度。
中药颗粒制剂在日常使用情况总结
中药颗粒制剂在日常使用情况总结一、概述中药颗粒制剂是一种方便易用的中药剂型,它通过将草药研磨成颗粒状,并进行各种加工工艺后制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中药疗效的认可,中药颗粒制剂在日常使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中药颗粒制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二、常见疾病的应用1.感冒发热日常生活中,感冒发热是常见病症。
中药颗粒制剂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嗓子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例如,板蓝根颗粒、银翘解毒颗粒等,在用药时间、剂量合理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缓解感冒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胃肠道疾病中药颗粒制剂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比如六味地黄颗粒、胃康宁颗粒等,对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这些中药颗粒制剂在服用方便、包装袋装剂量准确,无论是在家中或在外就医时,都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
3.妇科疾病中药颗粒制剂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乌鸡白凤丸颗粒、复方丹参颗粒等,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中药颗粒制剂不仅方便患者在家中用药,也方便患者携带,随时进行服用,有助于妇科疾病的康复。
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中药颗粒制剂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服用时间和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剂量进行服用。
忌口、饭前饭后、一日几次等都需要严格遵守,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2.饭前或饭后可根据中药颗粒制剂的属性,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饭前或饭后服用方式。
某些药物需要与食物一同服用,有助于提高药物的吸收,并减轻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刺激。
3.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在使用中药颗粒制剂的同时,如果患者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生,避免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降低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4.不良反应和过敏问题尽管中药颗粒制剂相对安全,但仍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如果在服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如皮疹、恶心、呕吐等,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的中药颗粒制剂。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XXX妇科在2014年推出了10种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符合XXX的要求。
这些项目包括中药熏洗法、中药灌肠法、拔罐法、塞药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中药外敷法、穴位敷贴法、毫针刺法和平衡针灸疗法。
这些项目的具体细则详见附录。
其中,中药熏洗法是一种外治方法,通过将药物煎煮后在患处进行熏蒸和淋洗,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目的。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症状。
但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以及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
在操作前需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等物品,并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
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其他项目如中药灌肠法、拔罐法、塞药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中药外敷法、穴位敷贴法、毫针刺法和平衡针灸疗法也各有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操作前同样需要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并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1.确认医嘱和患者信息,并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和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和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以及患者是否经期或妊娠。
2.洗手并戴口罩,备齐所需用物。
按医嘱配制药液,保持水温在50-70℃之间。
3.携带用物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床号和姓名。
解释熏洗过程并获得患者的配合。
4.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5.对于坐浴,将药液倒入盆中并协助患者脱下内裤,然后让患者坐在木盖上进行熏蒸。
待药液不烫手时,拿掉木盖,让患者坐入盆中泡洗。
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在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后,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并安置在舒适的体位。
清理用物并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1.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冬季需注意保暖。
2.对于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按无菌技术操作。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中药涂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进行涂抹或擦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疾病起到关键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首先,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中药药物,一般来说,中药药物可以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类。
外用药一般是一些贴敷剂、药酒等,内服药则需要配制成药膏或药液等形式。
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第一步。
其次,正确的操作步骤也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关键。
在进行中药涂擦操作时,首先要保证患者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处有水分或污物。
然后将中药药物涂擦均匀涂抹于患处,可以采用按摩、擦拭等方法,使药物充分吸收。
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擦拭,避免刺激患处皮肤。
擦拭后,患者应保持患处的皮肤干燥,避免擦拭后患处受潮。
此外,中药涂擦操作技术在药物的选择和擦拭操作中都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患者的体质是选择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体质适合的药物也不同。
在擦拭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轻重来确定擦拭的力度和时间,避免擦拭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中药涂擦操作技术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正确的操作技术和药物选择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中药涂擦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中药药物,注意擦拭操作的正确步骤,同时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中医药的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和应用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从中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成药使用9大注意事项
中成药使用9大注意事项中成药是指中草药与制药工艺相结合制成的药品,经过广泛应用和大量临床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认可。
然而,作为药品,中成药在使用时还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下面将介绍中成药使用的9个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不同的中成药有不同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选择适应症明确、剂型便捷的中成药。
2.严格遵守用药剂量:中成药的剂量一般是按成年人体重计算的,根据说明书给出的用药剂量准确用药。
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根据其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
在使用中成药时要遵守药品说明书中详细的给药剂量。
3.避免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中成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使用中成药前,应先检查是否对其中的任何成分过敏,如对其中一种中草药过敏,或者其中一种配伍成分有过敏史时,应避免使用该成药。
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一些中成药与其他药物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
例如,一些中成药可能增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血药浓度,其中一些可能会影响药代动力学。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告知医生已使用药物,以便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5.避免长期使用:中成药一般适用于治疗短期、急性疾病。
长期使用一些中成药可能导致成药肝、药依赖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之前应先考虑是否可以使用更适合的长期治疗药物。
6.遵循禁忌:中成药禁忌症是指一些具体情况下禁止使用的中成药。
禁忌症通常与一些严重的疾病、个体特异性反应等相关。
在使用中成药之前必须注意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7.不滥用中成药:中成药的使用应遵循适宜、必要、合理的原则,不滥用中成药。
在症状轻微或自限性疾病情况下,可以试用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如中成药之外的非药物治疗或简单的自我调节。
8.保持存储安全:中成药在使用完后应妥善保存,避免直接阳光暴晒、高温潮湿的环境。
同时要远离儿童,以防误服或误用。
叶类中药知识点总结
叶类中药知识点总结叶类中药指的是以植物叶子为药材的中药材料,常见的叶类中药包括菊花、荷叶、荆芥、桑叶等。
这些叶类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用途,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和保健之中。
下面将从叶类中药的分类、药理作用、主要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叶类中药的分类叶类中药可以按植物科属划分,通常分为菊科、蒲公英科、绞股蓝科、马鞭草科等。
不同的植物科属叶类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成分和药理作用,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
1. 菊科叶类中药菊科叶类中药包括了菊花、茵陈、秦艽等,这些叶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宣肺化痰等作用,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肺热、风热感冒等疾病。
2. 蒲公英科叶类中药蒲公英科叶类中药主要包括了茵陈、金银花等,这些叶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性病、感染性疾病、黄疸等疾病。
3. 绞股蓝科叶类中药绞股蓝科叶类中药主要包括了马鞭草、白芷、防风等,这些叶类中药具有祛风散寒、平肝息风、清热解毒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肝火上炎等疾病。
4. 马鞭草科叶类中药马鞭草科叶类中药主要包括了桑叶、柠檬叶、柿叶等,这些叶类中药具有清热凉血、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腹泻、痢疾等疾病。
二、叶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叶类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了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宣肺化痰、祛风散寒、平肝息风、涩肠止泻等。
不同的叶类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
1. 清热解毒菊花、金银花等叶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热毒疮等疾病。
2. 凉血止血茵陈、桑叶等叶类中药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血虚、血热等疾病。
3. 宣肺化痰茵陈、白芷等叶类中药具有宣肺化痰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疾病。
4. 祛风散寒马鞭草、防风等叶类中药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等疾病。
5. 平肝息风白芷、柠檬叶等叶类中药具有平肝息风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痉挛性疼痛等疾病。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药的疗效。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药与某些药物的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抗凝药物。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材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的方法。
首先,为了确保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中药材的功效与副作用。
不同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治疗特性,因此在使用前应详细了解其功效和副作用,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不适反应。
其次,选择正规渠道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购买中药材。
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避免使用有毒或有害物质,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根据个人情况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不同的人群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中药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项,避免中药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干扰抗凝药物的作用,从而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药效。
因此,在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应慎重选择中药材,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避免同时使用具有抗凝作用的中药。
一些中药具有抗凝作用,如三七、血余炭等。
这些中药在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增加抗凝药物的效果,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应避免这类中药与抗凝药物的同时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其次,避免同时使用可能干扰药物代谢的中药。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抗凝药物的药效。
丹参等中药被研究发现具有调节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可能会影响抗凝药物华法林的药效。
因此,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应避免同时使用丹参等可能干扰药物代谢的中药。
最后,及时告知医生中药的使用情况。
如果您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并希望尝试中药治疗,应及时告知医生中药的使用情况。
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评估中药与抗凝药物的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调整。
中药应用形式及合理用药
中药饮片
炮制方法:包括炒、炙、煅、 蒸、煮等
什么是中药饮片:经过炮制 加工后的中药原料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中医 临床、养生保健等领域
注意事项:需在专业医师指 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药
中药合理用药
中药配伍禁忌
相须: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 相使: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可以增强主药的疗效 相畏: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相杀: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降低疗效或增加毒性 相恶: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降低疗效或增加毒性 相反: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产生毒性或降低疗效
水平
中药现代化发展:加强中药 现代化人才培养提高中药现
代化能力
中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在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方面 具有独特优势
中药在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 方面具有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药在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等 方面具有潜力
中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 具有价值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不可随意增减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中药以免产生不良 反应
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 同时使用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的配伍 禁忌避免药物相 互作用引起的不 良反应
遵循药物的用法 用量避免过量使 用导致不良反应
注意药物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避免 不适当使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确定 用法:口服、外用、注射等 煎煮方法:根据药物性质和剂型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 服药时间:根据药物性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
中药不良反应及处理
中药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伤、胃肠道反应等 处理方法:立即停药及时就医进行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了解中药成分避免过敏源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原则: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中药和剂量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药物的配伍:中药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有些药物搭配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毒性或降低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
2. 注意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需要根据病情、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用药剂量过小则可能会影响疗效。
3. 注意用药时间:中药的用药时间也需要根据病情、药物的性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后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睡前服用。
4. 注意药物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性和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炮制方法。
5. 注意药物的禁忌:中药的禁忌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物。
例如,孕妇禁用某些活血化瘀的药物,脾胃虚寒的患者禁用某些寒性的药物等。
总之,使用中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配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炮制方法以及药物的禁忌等因素,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药材辨别使用及注意事项黄芪与黄连的区别
中药材辨别使用及注意事项黄芪与黄连的区别黄芪和黄连是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和价值。
虽然它们都属于中药材,但黄芪和黄连在药性、功效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中药材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黄芪的特点与使用注意事项黄芪,又称黄岑、北芪,是一种既是药材又是保健品的植物。
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氧化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在黄芪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问题:黄芪用量宜适量,一般每次用量为10-15克,可煎服或研磨成粉末后调配服用。
2. 药物相互作用:黄芪在一些特定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如与栓塞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同服时需慎重。
3. 适应症限制:黄芪适用于体虚、气短、乏力等症状,对于体寒、腹泻、湿重等病症患者不宜使用。
二、黄连的特点与使用注意事项黄连为毛脉连翘科植物黄连或浙江黄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黄连味苦、性寒,归胃、心、肝经。
在黄连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服用方法:黄连通常通过煎煮或冲服的方式服用,每次用量为3-10克。
2. 不宜久服:黄连具有寒凉作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脾胃虚寒等问题,因此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3. 禁忌人群:孕妇、体质虚寒、大便稀溏者不宜服用黄连,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黄芪与黄连的区别黄芪与黄连在药性上有明显的差异。
黄芪味甘,性微温,适用于气虚乏力、脾胃虚弱等症状;而黄连味苦、性寒,适用于胃火上炎、湿热痰滞等症状。
此外,黄芪和黄连的用量、使用方法以及适应症也有所不同。
黄芪用量一般为10-15克,可煎服或研磨成粉末后调配服用;而黄连每次用量为3-10克,通常通过煎煮或冲服的方式服用。
在使用过程中,黄芪和黄连还存在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黄芪不适用于体寒、腹泻、湿重等病症患者;而黄连不宜长期连续服用,孕妇和体质虚寒者也不宜服用。
中药汤剂外用药的用法
中药汤剂外用药的用法中药汤剂外用药是中医药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介绍中药汤剂外用药的用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中药汤剂外用药的简介中药汤剂外用药是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浓缩液,直接涂抹、湿敷等方式应用于患处的治疗方法。
与内服药相比,外用药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减少了药物通过消化道被吸收的过程,降低了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副作用。
二、中药汤剂外用药的使用方法1. 清洗患处:首先,使用清水或温水清洗患处,保持皮肤清洁。
特别是对于有炎症、溃疡等问题的患处,一定要注意清洗干净,以确保药物的充分吸收和发挥疗效。
2. 涂抹:取适量中药浓缩液,使用棉签、纱布等工具将药物均匀地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以促进药物吸收。
注意要避免使用手直接触碰药物,以免影响其纯度和药效。
3. 湿敷:对于大面积患处或需要长时间保持湿润的情况,可以采用湿敷的方式。
用纱布或纱布袋包裹中药浓缩液,然后贴于患处,尽量保持湿润状态。
湿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大约10-30分钟为宜。
4. 注意药物浓度和频率:使用中药汤剂外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频率。
如果浓度过高或使用过频繁,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
因此,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进行使用。
三、中药汤剂外用药的注意事项1. 遵循医生指导:中药汤剂外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如果患处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联系医生并停止使用。
2. 避免受伤处使用:在有伤口、破溃或糜烂的患处不宜使用中药汤剂外用药,以免感染加重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3. 避免与药物相互作用:使用中药汤剂外用药时,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特别是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应向医生咨询是否可以同时使用。
4. 孕妇和儿童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汤剂外用药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总结中药汤剂外用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疾病的康复。
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一)中药汤剂煎煮方法: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以砂锅、陶罐、瓦罐之类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
现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3.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先武后文”为一般煎煮原则,急火煮沸,文火慢煎。
沸后,20分钟左右为宜。
凡发散解表药物,凡气味芳香的花叶类,如紫苏、荆芥等煮沸后,煎10~15分钟即可。
凡滋补类药,滋腻厚重、不易出汁的药,如熟地、黄精等沸后煎40~60分钟为宜。
4.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干药需盖过药面3厘米,滋补药可多加水。
“多浸少煎”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中药不可用开水煎煮,一般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每剂药一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
小儿、重症病者药汁,宜浓缩,便于喂服。
在同一剂药中,先煎块根,后煎花草;果实、颗粒要捣碎再煎。
有毒类如乌头、附子类宜先煎,以减轻毒性;大黄、番泻叶等泻药宜后煎,以免失去泻下作用。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煎糊的药,切忌服用。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分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
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
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