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设计 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b5e96c2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17.png)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告别贫困奔小康》是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对于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也有待进一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让学生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2.调查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具体的贫困地区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贫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调查。
3.准备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引发他们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汇报调查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国家政策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消除贫困教案初中
![消除贫困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7212f2b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7.png)
消除贫困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爱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意识。
3. 引导学生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消除贫困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1. 贫困的原因和影响2. 我国的扶贫政策3. 个人如何为消除贫困做出贡献教学难点:1. 贫困的原因和影响2. 个人如何为消除贫困做出贡献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贫困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贫困的认识和感受。
二、讲解贫困的原因和影响(15分钟)1. 教师讲解贫困的原因,如自然灾害、疾病、教育水平低下等。
2. 学生了解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三、介绍我国的扶贫政策(15分钟)1. 教师介绍我国的扶贫政策,如扶贫开发、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
2. 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和措施。
四、讨论个人如何为消除贫困做出贡献(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消除贫困做出贡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如节约粮食、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同学等。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消除贫困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消除贫困方面的责任和做法。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扶贫活动,如捐款捐物、志愿者服务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贫困问题,关心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贫困的原因和影响,介绍我国的扶贫政策,讨论个人如何为消除贫困做出贡献,旨在提高学生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注重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扶贫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b09cb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8.png)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危害,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奔小康的意义和目标4.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三、教学重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四、教学难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贫困的真实面貌。
2. 案例教学法:分享我国扶贫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贫困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思考贫困问题,培养同理心。
5.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可以包括导入、新课、巩固、拓展和总结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贫困的真实面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新课:介绍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3. 巩固:分享我国扶贫政策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4. 拓展: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3-3、4告别贫困奔小康
![3-3、4告别贫困奔小康](https://img.taocdn.com/s3/m/b2572ebedaef5ef7ba0d3cd4.png)
3-3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到第7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生活有一个基本认识。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运用实物,激趣导入1、票证展示,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
2、举事例:讲讲关于票证的来历和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二、小组学习,交流感受(一)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质量、数量、颜色、款式等。
要求:1.对比图册上三个不同时期人们的服装。
2.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
(二)“两代人的帐本”和“我家今昔小调查”1.通过两代人的收入和支出消费对比,感受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刚维持温饱到小康)。
2.调查自己家祖孙三代人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完成调查表。
3.你是怎样看待过去的生活?第二课时三、畅谈向小康迈进(一) 师: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眼中的小康生活各有不同。
1.谈谈你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 ,2.生活条件改善后,人们的平均寿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二)生活改善了,我们周围的人们都在进行那些文化活动,(生自由回答)四、情感升华拓展交流1. 对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域经济差异,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2. 你们心中的理想是什么呢,可以说说你对未来的构想。
板书设计:一、走出紧缺的年代二、向小康迈进教学后记:3-4、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到第8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感受祖国打开国门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就,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2 、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昌盛,并从开放、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重要意义.难点: 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中国将从开放、多元、国际化方向发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1、师: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现在我国的很多产品,走向了世界.(播放课件 )2、阅读第78页关于圣诞节玩具的叙述.让学生谈一谈西方圣诞节许多饰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举例说明)3、小组交流:先将学生收集到的中国产品到海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4 、汇报:中国的产品到海外的图片或文字资料.5 、总结: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和世界各国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6 、讨论:看课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我国的出口品种有哪些?)( 出口方式是怎样的?)7、师:是呀!中国打开国门后将会走向世界.(在小组交流和讨论汇报中,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确实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第二课时活动二:走出国门的中国人1、师: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请阅读第80页的报道.2、谈感受和想法(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加深印象)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中国人在国外工作、学习、生活的图片,同时,也请同学上台讲中国人在海外学习、工作的故事.(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从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入手,使学生明白,教师也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的学味更浓了,积极性也更高了).活动三: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1、师:中国人走出了国门,那外国人是不是也走入了我们中国呢?请看课件2、想象一下:第一次见外国人的情景.(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3、谁来说说初次见外国人的想法?4、汇报5、师:对外国人我们越来越不陌生了.因为,他们也走入了我们中国,这都是祖国的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6、请阅读第81页材料,从我国接见留学生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呢?(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中国有世界,世界有中国”中国正走向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社会有了更深的感悟)7、师:那外国人在中国是怎样过节的呢?请看第82页资料,谈一谈你的饿想法吧!8、总结:同学们,自从咱国家打开国门后和其他国家人民在民间层次上的友好交流越来越好.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咱们国家越来越繁荣了,它将一步步走向国际化.老师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添砖加瓦.9、结束课文.播放歌曲《走向新时代》.板书设计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和平发展国际化教学后记:。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省级精品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省级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e0a2b4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6.png)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基本认识。
2.引导学生知道幸福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3.鼓励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认识“小康”。
2.难点:理解幸福生活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学生这首歌主要歌唱的人物是谁,引出改革开放的话题,进而导入本节课主题——告别贫困奔小康。
2.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0分钟)(1)展示各种票证的图片或实物(如粮票、布票等)。
(2)请学生分享课前了解到的票证背后的故事,以及从长辈那里听到的关于票证的经历。
(3)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需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生活的困难。
3.活动二:今昔对比(15分钟)(1)展示过去人们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描述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状况及感受。
(2)展示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或资料,组织学生讨论现在人们的生活情况。
(3)对比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生活发生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所反映的问题。
4.活动三:深入探究(10分钟)(1)学生阅读《两代人的账本,两种生活滋味》或类似材料。
(2)分组交流汇报阅读后的感受,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党正确领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5.活动四:向小康生活迈进(8分钟)(1)阅读“向小康迈进”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前调查,分组讨论除了吃、穿、用,人们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2)介绍国家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让学生了解到强国富民之路任重道远。
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
![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4eaf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f.png)
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教案标题: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奔小康”阶段,并理解其意义和目标。
2. 了解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扶贫事业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中国经济发展的“奔小康”阶段:a. 解释“奔小康”的概念和内涵;b.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奔小康”阶段;c. 探讨“奔小康”阶段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目标。
2. 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a. 介绍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和特点;b. 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如自然条件、教育资源、产业结构等;c. 探讨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3. 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a. 介绍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b. 分析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c. 探讨教育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作用;d. 提出个人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方式和建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贫困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贫困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2. 知识讲解: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奔小康”的概念和内涵,并向全班汇报。
b. 课堂讲解:教师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奔小康”阶段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3. 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a.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调研一个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
b.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调研结果。
4. 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a.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b. 教师讲解:教师介绍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并强调教育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c. 学生讨论:学生就个人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分享。
5. 总结与展望:a.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b.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参与扶贫事业,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
告别平贫困奔小康教案
![告别平贫困奔小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d045b8b0717fd5360cdc4d.png)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进而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3、培养在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进而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过程:一、交流对话导入:同学们,国庆节你们去旅游了吗?老师也去旅游了,看,这是老师旅游时坐汽车买的票,这是坐火车时买的票,这是去旅游区参观时买的门票,我们现在有飞机票,火车票,门票,你们听说过以前要用票来买东西吗?(出示相应的课件)二、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出示实物票证)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知道它有什么用途吗?生:粮票,买粮用的2、观察票证,获取信息:重点介绍粮票上的年份,斤数,使用地区,弄明白“贰市斤,五市斤”的意思,以及全国通用粮票和地区粮票的区别。
3、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因此,那时候,人们买一些商品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比如:买布要布票,买粮食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豆腐要豆制品票,买棉花要棉线票,买挂面要面条票,买肉要肉票……(相应出示各种票证)你知道有关票证的故事吗?给大家讲一讲。
4、想一想:过去为什么要用票证?拿过去跟现在比,用票证有什么不好?(课件)师: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紧缺问题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保障全国几亿人口的基本需求,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党中央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采取凭证定量销售的办法,于是票证就出现了,票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活动二:今昔对比1、(课件)过去,人们在描述未来生活的前景时,常说将来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febd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1.png)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第一章:理解贫困1.1 贫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含义,明白贫困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缺乏,还包括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足。
1.2 贫困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如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社会制度等。
1.3 贫困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教育受限、健康问题、生活水平低下等。
第二章:认识小康社会2.1 小康社会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明白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2 小康社会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如经济繁荣、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生态良好等。
2.3 小康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小康社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包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条件、保障健康等。
第三章:我国扶贫政策3.1 扶贫政策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扶贫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明白扶贫政策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3.2 扶贫政策的种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种类,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支持、医疗保障等。
3.3 扶贫政策的实施:让学生了解我国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包括政策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第四章:我们共同的责任4.1 承担责任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共同建设小康社会。
4.2 承担责任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承担责任的方式,包括学习知识、关爱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
第五章:走向小康社会5.1 努力学习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实现个人梦想、帮助家庭脱贫、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5.2 培养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了解良好习惯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如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尊重他人等。
5.3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让学生了解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包括参与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等。
第六章:理解公平正义6.1 公平正义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明白它是指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不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新部编本2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新部编本2](https://img.taocdn.com/s3/m/1494a361bcd126fff7050b5b.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2、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3、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重难点1、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
2、知道自己也需要努力建设祖国。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票证背后的故事,调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和我们今天比起来都有哪些不同,收集老照片和实物。
教学过程活动一:感受过去。
1、珍贵的“老四件”是什么你知道吗?是住房紧张条件下的高低床、没有自来水时的大水缸、没有卫生间时每家必备的便桶、没有暖气时每家必备的煤炉。
我们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什么?2、猜想紧缺年代小伙伴的玩具和学习用品、拥有课外读物的数量质量。
3、师生谈感受。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非得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4、你从长辈那里还听到哪些关于票证的故事?5、通过对票证的观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票证上的各种区域标志,了解这些票证的用途。
通过讲票证背后的故事,从回忆中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困难生活。
活动二:今昔对比。
1、你还收集到哪些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怎样?2、如果你在那样的生活中,有什么感受?3、从过去的老照片和物品中,找一找过去生活的影子,找一找过去人们使用的物品,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
4、现在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通过刚才这两组图片的对比,我们来说说过去人们的生活和现在相比都有哪些变化?5、谈谈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研究性学习:学生阅读课本P72《两代人的账本,两种生活滋味》,交流汇报:谈谈你看了这篇报道后的感受?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活动三:向小康生活迈进。
1、阅读“向小康迈进”的相关课文,结合课前调查,交流反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_7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_7](https://img.taocdn.com/s3/m/98258639cf84b9d528ea7aaa.png)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3、认真学好各门文化课,切实打好知识基础。
在学习中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真是地体验到我们已经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关心社会祖国建设,立志长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教学准备:1、调查、询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童年的生活;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童年的生活。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并做好记录。
2、收集用过的粮票、面票、油票、肉票、布票等票证。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票证一、运用实物1、展示人民币和票证师:如果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生:零食、课外书、玩具、漂亮的衣服……师:购物方便吗?生:非常方便。
师:你知道在25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票证,在展示观察中了解票证的用途和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2.举事例: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生:我这个故事是听妈妈说的,那个时候买布需要布票,很不容易。
她就只好长期捡哥哥、姐姐的衣服穿。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自己听到的故事?生:我听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吃糖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是得了病人才能凭医院的证明吃到一点供应的白糖。
”设疑: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引导学生感受票证的出现,是过去物资缺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小结:票证在我国有4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de6b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d.png)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案标题: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贫困现象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掌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贫困的定义和分类。
2. 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
4. 学习贫困地区的成功案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贫困的概念和现象。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认为贫困对一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贫困的定义和分类,帮助学生了解贫困的本质和不同形式。
2. 分析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介绍一些贫困地区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经验,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贫困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了解该地区的贫困现状、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并撰写小组报告。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和可能的途径。
教学评估:1. 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质量。
2.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
2. 组织学生参观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加深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教学资源:1. 贫困地区的成功案例资料。
2. 有关贫困问题的相关图表和数据。
注意事项:1. 在讲解贫困问题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感受,避免刺激或伤害他们的情感。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0a6c6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6.png)
新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辞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辞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了解以往生活的艰辛,教育年少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建设我们的祖国。
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感情。
了解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辞别贫困奔小康,齐读课题。
二、新授1、看到课题,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呢?〔生:什么是小康生活呢?〕你是怎样理解小康生活的?谁了解?〔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啊,大家对“小康生活〞的理解是各有千秋啊,实在它没有个固定的概念,还是让我们到周围的生活中去感受一下吧。
小结:如今,我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这些物质保证,人们啊还在追求着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活得健康、愉快、丰富多彩。
活动一:认识票证一、运用实物,了解过去1、展示X和票证师:如果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生:零食、课外书、文具……师:购物时方便吗?生:非常方便。
师:你了解在30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看课本P72页图片,认识各种票证〕〔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搜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2、举事例:讲讲关于票证的来历和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故事。
设疑:当时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师小结:过去物资匮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X 供应。
可见,当时的生活水平多么落后!活动二:了解过去二、师生学习,交流感受〔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看P73页的一组老照片。
从中你们觉察了什么?生交流。
要求:1、认真观察图片。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3.3告别贫困奔小康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3.3告别贫困奔小康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2895100fa8956bec0975e3bc.png)
《告别贫困奔小康》 本课从走出紧缺的年代和向小康迈进这两方面,让学生懂得以往生活的艰辛,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感受生活发生的变化。
本课内容侧重于关注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从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发展的关注,促进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今昔对比、课下调查让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奔向小康的原因离不开党的领导,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难点】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1、多媒体课件;音频2、学生课前调查和访谈,收集材料。
第一课时一、歌曲欣赏,导入新课播放音乐:好日子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首歌主要表达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小结:这是一首在上世纪90年代唱响大江南北,温暖人心的一首歌曲。
1978◆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骤然响起,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登上了改革开放的征途。
一步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奔向了小康。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进行讨论。
二、探索票证背后的故事展示:中国票证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的收集调查,交流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非得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你从长辈那里还听到哪些关于票证的故事?通过对票证的观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票证上的各种区域标志,了解这些票证的用途。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a71d7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0.png)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第一章:了解贫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定义和表现,认识到贫困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贫困的定义、贫困的表现、贫困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
1.4 教学步骤:1.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贫困。
1.2 讲解贫困的定义和表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贫困的不同表现形式。
1.3 讨论贫困的影响:让学生思考贫困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二章:认识小康社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认识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的特征、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2.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小康社会。
2.2 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和重要性。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康社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扶贫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认识到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3.2 教学内容:我国的扶贫政策、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3.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3.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态度。
3.2 讲解我国的扶贫政策: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
第四章:青少年助力扶贫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3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4.4 教学步骤:4.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
4.2 讲解青少年参与扶贫工作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说课告别贫困奔小康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说课告别贫困奔小康_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2c8ca680227916888486d7ea.png)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说课-告别贫困奔小康人教新课标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题目是《告别贫困奔小康》,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从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件切入,让学生探究、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
《告别贫困奔小康》上承《日益富强的祖国》,紧接下一课《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本课是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好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这一班的学生从懂事起就生活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对美好的生活有所体验,但是他们的生活结构比较单一,对过去的生活一无所知,对祖国的日益变化认知还是比较肤浅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调查、整理、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实现自主探究的有效性教学,为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教学法与讨论法,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从小努力学习,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我们已经告别贫困,正向小康迈进。
教学难点:知道从小努力学习,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说教法、学法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因此,本课我以情境教学法和交流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其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张扬与提升。
在此前提下,为将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调查、汇报的方式,在活动中自主体味、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活动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课前准备也很重要。
教学本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粮票、面粉票、邮票、肉票等票证,初步了解各种票证产生的背景;搜集反映今昔变化的照片、实物等;调查爷爷、奶奶小时候,爸爸、妈妈小时候,现在住的房屋、用的家具、家用电器等有什么变化,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
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师准备:收集票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
从那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一步步从贫困奔向了小康。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学习讨论。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
二、票证的故事
[播放课件:中国票证]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讨论:为什么在那个年代非得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通过讲票证背后的故事,从回忆中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困难生活。
课下听自己家长辈讲述关于票证的故事。
三、今昔对比
1.[播放课件:过去人们的生活、现在人们的生活]
引导交流,从这些老照片和物品中,找一找过去生活的影子,找一找过去人们使用的物品,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
2.阅读74页报道及统计图,感悟、讨论:过去人们的生活和现在相比,都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食──吃出健康;衣──穿出个性;住──宽敞舒适;行──交通便利)
3.小记者在行动——我家今昔小调查
在调查中,你一定会了解到许多过去不知道的故事,可以把他们写出来,并表达一下你的想法。
四、向小康生活迈进
1.播放课件,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感受和认识我们的生活正在迈进小康。
2.由于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目前一些地区还面临很多困难,从“西部大开发”计划和“中部崛起”战略中,让学生认识到强国富民之路任重道远,增强责任感。
3.除了我们上面讲到的以外,人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五、总结:
通过交流研讨,我们看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
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广阔的农村里,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个美好目标而共同努力吧!(板书:向小康迈进)
板书设计
3 告别贫困奔小康
食──吃出健康
衣──穿出个性
向小康迈进
住──宽敞舒适
行──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