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课件:9微专题九 外力作用与地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推测风化坑容易发育于
()
①平均高潮线以上的平坦海岸 ②位置较高、坡度较缓的河谷
阶地 ③坡度平缓的山顶 ④坡度陡峭的凹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较浅的风化坑内往往无风化碎屑物的主要原因是 ( )
A.旱、雨季的风、水搬运作用 B.潮汐的海浪侵蚀作用
C.温差的物理风化分解作用 D.积水的化学风化分解作用
集训过关(二) 风力地貌 2.(2019·烟台二模)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
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图 1 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 2 示意该灌木植 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3)图示凹坑内积水深度经常低于出水口高度将导致 ( )
A.坑外围变大
B.坑底崎岖不平
C.坑侧壁呈内凹状
D.坑内岩性不变
解析:第(1)题,风化坑主要因积水形成,若坡度大则不易积水, ④不符合条件;①②③中的位置均坡度缓,易积水,因此容易 形成风化坑。第(2)题,较浅的风化坑容易受风、水等外力搬运 作用的影响,使风化碎屑物流出坑外;海浪的侵蚀作用和由温 差造成的物理风化分解作用会导致风化坑内碎屑物增多;积水 的化学风化分解作用十分微弱,不能及时地分解掉风化碎屑物。 第(3)题,坑内水位的高低对坑外围影响较小;花岗岩岩性坚硬, 积水风化作用不会导致坑底崎岖不平;坑内水位较高时,积水 从出水口流走,故坑侧壁上部受到的积水风化作用较弱,但经 常性的低水位对侧壁下部的风化作用较强,故下部扩大速度快 于上部,则侧壁呈内凹状;风化坑主要是由积水风化作用形成 的,钙、钾等元素的流失会导致坑内岩性发生改变。 答案:(1)A (2)A (3)C
4.(2019·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图 1 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
先民凿刻的岩画(图 2 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 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解析: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的过渡地带,具有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共同特点。 降水较少,但是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多暴雨,对岩石的冲刷 作用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岩石风化作用明显;由图可 以看出,该地相对高度大,岩壁陡峭,容易发生崩塌等;贺兰 山及宁夏平原地区为断层分布区,多地震,地震会使岩石遭受 破坏。 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 震。(答出三点即可)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影响风影沙丘形成的因素不包括
()
A.植被
B.风沙流
C.沙源供给
D.人类过度放牧
(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 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东北风。故选 D。第(2)题,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 度成正相关,说明影响风影沙丘的主要因素包括风沙流、植被 高低、沙源供给等自然因素,不包括人类过度放牧。故选 D。 第(3)题,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 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 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故选 C。 答案:(1)D (2)D (3)C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 等地貌
集训过关(三) 流水地貌 3.(2019·湖北七校联考)下图为渭河平原及渭河某段河曲示意
图,据此完成(1)~(2)题。
(1)能正确反映沿 EF 断面河床横剖面的是
()
(2)与图中渭河平原在成因上相似的是
A.汾河谷地
B.洞庭湖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黄土高原
集训过关(一) 风化地貌 1.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
用而产生的凹坑,坑外地势较低处会 形成一个出水口,为坑内积水外泄的 主要路径。我国亚热带季风海岛上发 育在巨大花岗岩上的风化坑最为典型,研究者在凹境内发现 岩石中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 矿物转化。下图示意风化坑景观。据此完成(1)~(3)题。
考法 环境特征+外力作用→外力地貌 [考法示例]
(2019·哈尔滨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位于贵州西南部,该地区石灰岩广布, 总面积 47.63 km2,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 花江峡谷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比达 88.07%,石漠化现象严重。水 海坝附近岩层裂隙发育明显,峰丛地貌最为典型。图 a 为花江 喀斯特峡谷地质剖面图,图 b 为该地月降水量分布图。
微专题八
外力作用与地貌
1.(2019·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 全长 132.5 km。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 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 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3.(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 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 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
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 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 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A 阶段处于河流发育初期,河道呈“V”形,河流侵蚀以 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山区。
(2)B、C 阶段为河流发育中后期阶段,河流向两侧的侵蚀 作用加强,河道变宽,河道更加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 堆积,形成槽形河谷。
(3)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时,往往形成冲积扇,在入 海口处往往形成三角洲。
[微点拨] 考生往往不能区分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而导致失分。因此, 备考复习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辨别: (1)二者的影响因素与覆盖范围不同: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地域也较普 遍,可影响到整个地表层。风力作用影响因素主要是风,并且 局限于干旱沙漠地区。
(2)二者的结果不同: 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形成风成地貌。 (3)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风力作用较风化作用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主要有风力侵 蚀、风力搬运和风力沉积。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 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 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 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2)题, 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 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 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第(3)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 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答案:(1)C (2)B (3)B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
[“四翼”齐展析考情]
高考常以具体景观图为命题载体,考查形成该地 基础性 貌的具体外力作用,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
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高考以某一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为主线,综合考 综合性 查不同外力作用下对其产生的共同影响,考查考
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创新性 应用性
以某一区域图或相关图文材料为载体,展示在特 定地表形态下开展的人类活动。从综合思维的角 度分析区域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地理 实践力的角度考查如何正确开展人类活动,进而 践行人地协调观这一科学发展理念
(1) 贺 兰 山 东 麓 洪 积 扇 集 中 连 片 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
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
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微点拨] 不同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不同,考生往往不能准确判定导致 失分。因此,备考时要掌握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具 体如下:
干旱、半干旱 地区
湿润、半 湿润地区
高山地区
沿海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 堆积地貌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 积地貌
多冰川作用,常见角峰、冰斗、“U”型 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第(1)题,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 变化剧烈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 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 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第(2)题,若河流处于深、窄 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 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 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第(3)题,结合图文材料 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因此,在主汛期,支流 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 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 对。 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 河床抬升,A、B、D 错。 答案:(1)D (2)C (3)C
()
解析:第(1)题,一般河流在凹岸处以侵蚀为主,则水深较深, 凸岸处以堆积为主,则水深较浅。E 处为凹岸,水深较深,D 正确。第(2)题,渭河平原断层下陷形成,与汾河谷地相似,A 正确。 答案:(1)D (2)A
[微点拨] 河流不同阶段、发育不同时期外力作用不同,备考时要把 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答题时做到知识的灵活调用。
2.(2019·全国卷Ⅱ·节选)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
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
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
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 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 流水搬运来的,B 对。构造运动形成高山和盆地,主要使地表 高低不平,故不是形成山前平原的力量,A 错。该地无冰川分 布,且冰川运动往往侵蚀地表而导致地表崎岖不平,C 错。该 平原为冲积平原,故形成动力不可能是风,D 错。第(2)题,断 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 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 不断增多增大,C 对。整体地面沉降会形成巨大的盆地,不会 形成数量众多的洼地,A 错。断流期间流水侵蚀微弱,平原地 区以流水堆积为主,B 错。如果存在冻融塌陷,则该现象的形 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只发生在断流期间,D 错。 答案:(1)B (2)C
说明水海坝附近地表峰丛地貌的形成过程。
[解析] 该地位于贵州西南部,该地区石灰岩广布。水海 坝附近地表分布的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水海坝附近岩层裂隙 发育明显,岩石多裂隙发育。位于湿润地区,夏季炎热多雨, 雨水沿裂隙侵蚀、溶蚀,长时间外力作用,形成峰丛地貌。
[答案] 地表分布的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岩石多裂隙发 育;该地夏季炎热多雨,雨水沿裂隙侵蚀、溶蚀,长时间作用 形成峰丛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