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切入,突破文本解读瓶颈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实践

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实践

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实践作者:谢银根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4期新课标凸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师只有在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一、突破多元解读的瓶颈文学作品多元解读首先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这一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走进文本和读出自我,而学生走进文本是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

”教师正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然而,新课标颁布之后,那些起着“导向标”作用对外展示的公开课都在追求学生的课堂活动,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看似学生都在参与,实则学生没有独立地学习,因为学生仍然没有阅读文本的时间。

新课标“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成了一纸空文。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市评优课,教师在上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出于无知和贪婪而损毁与出卖敦煌艺术瑰宝的民族罪人王道士的痛恨,对缺失了民族责任感的昏庸官僚的憎恨,对洗劫国宝的外国文化强盗的愤恨,对敦煌学者为了进行研究而不得不从国外买回文献胶卷的屈辱事实的遗恨。

但对于这样一篇意蕴深隽、以诗化语言达意传情、抒真情而又见个性的散文,整堂课只是在开头自由朗读了一下,3分钟还不到,随即展开讨论和探究: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让学生表演法庭审判;课件媒体空前丰富,诸如艺术人生余秋雨访谈、敦煌藏经洞发现、外国列强劫掠敦煌宝物等视频。

真是“偌大的课堂,竟然没有更多阅读散文的时间和空间,我好恨!”当然,上课教师不注重学生真正把握文本,从正面来说,也许是强调目标单一,反对教师多讲,要多让学生活动。

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突破高考文学类文本解题的瓶颈

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突破高考文学类文本解题的瓶颈

2 0 1 3 何容何许人也 2 0 1 4 安娜之死
2 0 1 5
比邻而居
王安忆 文化应该多元
类 文本 的阅读 与解题 同样 如此 : “ 人” ,需要 我 2 0 1 6 们 知 晓试题 的文本 特点 、 题 目特点 , 真正走 进
会明
沈从文 人生 的困境 与存在 的
荒谬
文本理解领悟 ; 将二者读懂读 准读透 ; “ 出” , 在 信息 , 发现 隐含信息 , 跳 出文本 。只有 如此 , 突 破解题瓶颈才有可能 。
从 体类看 , 小说 与 散文交 错 推进 , 长篇 节
“ 人” 的基础 上 , 依 据试 题要 求筛选 、 整合关 键 选 与短篇 并存 。 其次是 它的性质 。 考试 阅读是一种特殊阅
不全 、 不透 , 甚 而答 非 所 问 , 虽 然 老师 方法 一
年份 篇名 作者 主题
箩, 名家宝典一筐 , 分数却不升反降 。这似乎 已
0 1 1 这是你的战争 ! 经成 为一 个难 以治愈 的顽症 , 成 了一个老生 常 2 宗璞 爱 国情怀 , 牺牲小我 师陀 向往和平安宁生活 老舍 为人 要 坚持 自我 , 不 妥协 、 不改变 列夫 ・ 托 摆脱束缚 尔斯泰 追求 自我
2 0 1 0 年, 选 文表 达 的是 “ 对 现代 文 明 的忧思 ” ,  ̄ 1 2 0 1 5 年 的《 比邻 而居 》 原文5 1 0 0 左右, 考试文
I 2 Ne w Un i v er s i t y En t r an c e Ex ami n a t i o n
。第4 题的探究一般是 的多元 状态 完全 不 同 。从 心理 上看 ,定 位于 节在全文 中的主要作用 ” “ 懂” 。一种理性 阅读 , 不注重 阅读 的情感 因素。 面, 此题却 是点 , “ 请 探究 小说 结 尾 ‘ 微 笑 的意 进“ 入” 还要弄清如何 考查 , 也 就是弄懂题 义 ’ 的意蕴 ” 。 目的要求 。第一步是考什么 , 也就是 内容 , 它包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彭本常【内容摘要】教师要想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就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呢?笔者提出了在读的形式上五个层面六度解读的“五层六读”观点,在读的内容上笔者主张着眼于文章的构成要素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文本解读;五层六读;多角度解读一、概念说明(一)什么是文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文本”一词的解释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这个文件有中、英、法三种文本~。

但是文本的概念后来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二)文本与课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课文”一词的解释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朗读~。

可见,“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被选入教材、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它强调的是“教学价值”。

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细致地挖掘文本,才能在备课时游刃有余,才能在课堂上生成精彩。

当然,我们教材上的大部分“课文”都没有经过改编、删减,就是“文本”本身。

(三)什么是解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解读”一词的解释是:①阅读解释:~信息编码|传统的训诂学以~古籍为主要目的。

②分析;研究:~人生|~史前文化。

③理解;体会: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这项政策会有不同的~。

(四)解读与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报刊|~文件。

对照“解读”与“阅读”的含义,不难发现“阅读”只是“解读”的基础层次;“解读”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求进行内在消化,达到能解释的层次;此外,“解读”还要求对读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五)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突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瓶颈”

突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瓶颈”

Ke tang lian jie突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瓶熨--------------------------------------------------------------------------------------------------♦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融合,开展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要直面的课题。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中,书籍挑选难、主题提炼难、课堂教学难,是语文教师必须逾越的三座“大山”。

一、突破选书难随着知识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各种读物浩如烟海,让人应接不暇。

“闲读”“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成为新的阅读时尚。

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读本,考验着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破解选书难,要求教师具备阅读鉴赏能力。

教师要热爱阅读,博览群书,把自己变成"阅读达人”。

教师可以“抱团阅读”,共同推介好书,一起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分享。

我们经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低年级学生喜欢绘本、童谣儿歌、童话故事、学生故事等知识浅显、趣味性强、图画丰富、色彩鲜艳的书籍,如《幸运的内德X凯能行X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X吃黑夜的大象X摇摇船X小狗的小房子X孤独的小螃蟹》。

中年级学生喜爱具有浓郁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叙述语言,内容较为浅显的书籍。

这类书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高年级学生逐渐具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好奇心强。

教师可以推介主题清晰,人物、情节、写作手法鲜明的科幻、探究类的书,如《希腊神话X骑鹅旅行记》等。

教师要遵循“学生本位、兴趣优先、合理适用”的选书原则,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顺应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读出感情和情趣,享受阅读的乐趣。

温儒敏教授曾说,"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

深度解读,突破阅读理解瓶颈

深度解读,突破阅读理解瓶颈

深度解读,突破阅读理解瓶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阅读理解的瓶颈,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本文将从多方面为大家探讨如何突破阅读理解的瓶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 注重词汇积累
阅读理解的瓶颈常常出现在对词汇的理解上。

建议大家在平时阅读过程中,积累关键词汇,尤其是生词和短语,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把握文章结构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掌握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3. 运用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包括预测、定位、归纳、推理等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运用这些策略,如通过题目预测内容、快速定位关键信息等,帮助理解文章。

4. 主题思考
阅读不仅是理解文字,更是思考和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要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结语
通过以上方法和思路,我们可以更好地突破阅读理解的瓶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理解并吸收文章的内容。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吧!
以上是本次深度解读,帮助您突破阅读理解瓶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感谢您的阅读!
以上是根据您提供的要求写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还需要其他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文本解读的过程包括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信息等。

从多角度来看,文本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文本解读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来理解其表层含义。

这包括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等。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其次,文本解读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分析。

这包括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学生需要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组织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同时也要注意识别和分析修辞手法对文本意义的加强和表达。

此外,文本解读还需要学生运用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来理解文本。

有些文本可能涉及到特定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学生需要通过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最后,文本解读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文本中
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评析,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
赏能力。

总的来说,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学生全
面理解文本的结构、语言、背景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
赏能力。

通过系统的文本解读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
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

谈进行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谈进行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我们可 以根据文本 内容的特点设 置一定 的阅读悬念 ,找准学生 个词 是文段开头的“ 总有 一些 东西 , 是岁月所消融 不了的” 一句 充分 阅读后产生 的兴奋点 、 疑惑 点来激发他们 的兴趣。
在赛课 中我们选取 的都是课 外的一些精美短文 ,没有任何
教学参考 资料 。教师得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 的学情设计教学
指出的语文学科 的实践性的特征。 二、 抓住文本 关键 词, 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寻求文本 中的字词句 , 作为突破 口。课堂教学中的“ 语言赏 析” 已成 了约定俗成的教学环节 。但反思在语文教学中 , 字词教 学如同鸡肋。我们是 为了赏析语言而赏析语 言 ,并没有很好地
将其融人到文本解读 中 , 未能根 据上下文 的联系来分析字词句。 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 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所 以在教学 中 , 教 课堂上教师不能再把静止 的文字教得更 呆板 ,应 带领学生从多 角度地有创意地解读 文本 , 从文字中探究其 中的奥秘和趣味。 师也一 直在 寻求解读 文本 的最佳方法 。 笔者前不久参加了两次赛课活动 ,结合 自己的教学设计 和 其实 , 教 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 往往可 以发现一篇文章 中 学生的课堂参与生成的效 果 , 我产生了对 文本解读 的一些想法 。 会有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以起 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串起 我想在语文课堂教学 中 , 出现耗时多 、 收效低 、 学生兴趣不高 等 全文 的教学 , 让字词教学变得更灵活 , 与文本 内容更为有机地结
谈进 行文本解读 的突破 口
江苏省 南京 市天景 山 中学 张 芸
在语文课堂教学 中 , 一 线教师一直都在 为改变“ 慢、 费、 差” 的教学状况不断地探索。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 , 变无效、 低效为有 效、 高效 , 其关键在于师生双方对文本 的解读效果 。著名特级教 师孙双金老 师在谈 到文本解读 的重要性 时 曾提 出: “ 上好语 文 课, 解读文本是第 一步 。” 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 文本 , 教师才能 知道该教什 么 , 学生该学什么 ; 教师能否准确地引导学 生深入解

突破“瓶颈”,不拘一格解读文本

突破“瓶颈”,不拘一格解读文本
语 文/ 备课参考
突破 “ 瓶颈 ”不拘一格解读文本 ,
江 苏 张 家 港 市 实验 小 学 周 春燕
著 名 特 级 教 师 孙 双 金 在 谈 到 对 文 本 解 读 的 重 要性 时
悟 的过 程 选 择 与 切 入 文 本 阅读 的角 度 . 到个 性 化 教 学 找 的视 角 . 系 到 学 生 学 习 的 范 畴 、 悟 的外 延 、 获 的程 关 感 收 度 一 篇 文 章 , 有 那 种 牵一 发 而 动 全 身 的 “ ” — 关 键 总 点 — 的 词 语 、 眼 、 句 、 渡 段 等 。在 正 确 把 握 文 本 的 基 础 文 警 过 上 . 虑 到 学 生 的 实 际 情况 。 文 本 中“ 出 ” 宝 贵 的可 考 从 掏 极 教 素 材 . 过 二 度 创 作 , 心设 计 ,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积 极 通 精 让 地 投人 到 教学 过程 中 .促 使 学 生 的思 维触 角 深 入 到文 本 的 内 核 . 课 堂 成 为 自主 、 作 、 究 的 场 所 。 让 合 探 江苏省特 级教师蒋俊 兴校长在教学 《 截蜡烛》 , 半 时 将 教 学 目标 的 重 点 定 位 在 “ 受 伯 诺 德 夫 人 一 家 的智 慧 ” 感 上 .着 重 选 取 了 夫 人 一 家 三 口与 德 军 巧 妙 周 旋 的 三 个 场 面 . 其 中描 写 “ 家 三 口” 富智 慧 的动 作 、 态 、 言 、 把 一 极 神 语 心理 活 动 等 的 语 言 作 为 重 要 视 点 .让 学 生 充 分 地 与 文 本 对 话 . 为 教 学 的臆 想 。 同时 . 个 板 块 的 设 计 体 现 一 个 作 三 由扶到放的过程 , 一板块采用“ 读点拨方式 ” 2 第 导 , >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文本的解读更加精彩,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让其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切入点”呢?如何找准“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呢?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切入点”指的是什么。

在文本解读中,所谓“切入点”就是我们在阅读、分析文本时着重从哪个角度入手,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意图的出发点。

在选择“切入点”时,需要考虑文本的背景、作者意图、核心信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整体,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解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切入点”的选择:假如我们要解读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我们可以选择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的成因和解决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切入点”会带来不同的解读效果,选择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对于文本解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呢?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把握,了解其基本内容、主题和作者意图。

接着,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所要阐述的内容,选择和确定适合的“切入点”。

在确定“切入点”时,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选择:首先是文本的主题和重点,我们可以选择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要素作为“切入点”,这样能够更好地凸显文本的核心内容。

其次是作者意图和写作手法,我们可以选择与作者意图和写作手法相关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方式。

最后是读者的兴趣和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满足其需要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确定了合适的“切入点”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具体的文本解读。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选择的“切入点”的作用,深入分析文本中与“切入点”相关的内容,并结合整体的文本结构和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思路,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潜意识,更快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而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下面是几个可用的切入点: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在讲解课文时,首先应该了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以及文章写作的原因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各种隐含意图。

2. 关注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文章时,了解文章的结构为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提高理解能力提供了重要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识别文章的主要结构,通过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和内在组织。

3. 寻找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通常会在某些方面遇到困难和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如,可以对于生字、不熟悉的成语和句式以及不常见的专有名词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释。

4.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阅读,进行一些联想和思考,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鼓励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在的逻辑和相关主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策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口语表达机会,提供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机会和课内的互动和问答时机,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找准“切入点”,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在文学创作中,一个好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能够让文本的解读更加精彩,同时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那么,如何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什么是“切入点”?在文学创作中,切入点是指作品的开端或者故事的开始部分。

它是读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的关键,也是作品内容的引言。

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阅读或者解读作品。

那么,如何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呢?需要明确作品的主题和要表达的内容。

一个好的切入点应该与作品的主题紧密相关,能够让读者一眼就能够领略到作品的核心所在。

如果作品的主题是关于爱情的,那么切入点可以是两位主人公第一次相遇的情景,或者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亲吻。

这样的切入点能够一下子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个好的“切入点”应该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意味着切入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独特性,让读者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

可以在切入点中设置一些悬念或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读者产生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

这样的切入点能够让读者迅速进入作品的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一个好的“切入点”还应该能够为后续的情节和展开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切入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提供支撑。

可以在切入点中埋下一些伏笔或者暗示,为后续的情节和人物的发展留下线索。

这样的切入点能够使作品更加紧凑和连贯,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吸引力。

让多元解读绽放异彩

让多元解读绽放异彩

让多元解读绽放异彩作者:陈琴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4期陈琴内容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关键词:语文阅读多元解读文本回归新课程在解读文本上,倡导在学生与文本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一.要构建民主的平台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口诛笔伐”的非正常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堂上师生间话语权非对等化,教师牢牢控制着“话语权”,追求“标准化”、“唯一化”,于是才演绎出“冬天到了,雪花‘飘着’就对,雨水‘落着’就不对”这样的笑话。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支配者为引路人,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平台,让个性化阅读闪现更多充满智慧的美丽的火花。

二.要多角度解读文本我们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时,要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切入:1、抓住文本内容解读。

教师要处理好教材,就必须用动态、机智的眼光巧妙灵活地提炼和组合教材,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并实现对文本多元化解读。

如泰格特的《窗》,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反映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解读出靠窗病人是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心他人、道德高尚的人。

2、抓住文本主旨解读。

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

如《风筝》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 (1)从亲情的角度理解,文章通过兄弟间的冲突来吹奏人情美德赞歌。

(2)从自我解剖角度理解,体现了“我”敢于正视缺点的高尚品质。

(3)从儿童教育理念改革的角度理解,宣扬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

深入解读文本,巧搭教学支架

深入解读文本,巧搭教学支架

深入解读文本,巧搭教学支架文本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支架,巧妙搭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本知识。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本解读方法和教学支架的应用,希望对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启发。

一、文本解读的关键1.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文本解读首先要注重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即既要对文本进行仔细逐字逐句的解读,又要把握整体大意,了解文本的背景和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和泛读的练习,通过细致观察和整体把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阅读中不仅能理解文字表面意思,还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提问可以从词语理解、句子解析、段落分析到主题探讨等各个层面,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文本。

3. 注重语境分析语境分析是文本理解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环境,包括词语搭配、句子结构、语法逻辑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意思。

4. 拓展关联知识文本解读不仅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还要拓展关联知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文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巧搭教学支架,助力文本解读1. 问答式教学问答式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支架之一。

教师可以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文本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素材,展示文本相关的信息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文本相关的任务,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作文练习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多角度切入,突破文本解读瓶颈

多角度切入,突破文本解读瓶颈
学 羁 2 0 1 3 年 第 5 期
多角度切入 。 突破文本解读瓶颈
王 霞 ( 河北 省张 家 I : 2 市 宣化 第 一 中学
工作多年. 经历了从旧课本到施行新课改 , 我对所教的课文已很熟悉了 现在走 向了教学 上的瓶颈. 就是年复一年讲的内容是一样 的. 我 在课堂上失去了往 日的激情 .甚至越熟悉的课
运不 同的原因吧
文越不知道该如何把它讲解精彩 我开始彷徨
同时也开始思考 . 我的教学出路在哪里? 高中人教版语 文必修一至 五的课文在 选
择上 保留 了经典 大作家 的文章 。这些经过 多 年的沉 淀依 然熠熠 生辉 的文学 上 的瑰宝 . 因 为前 人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 。所以很难突破 。 按照教参来讲可谓千篇一律 . 不是 自己琢磨 出 来的东西 . 给学生讲解起来也不能发挥得淋漓
最坏 . 只有更坏 当整体社 会风气 道德底线 已 丧失殆尽 时 . 只会 陷人 小人得志 、 好人 受屈的 怪圈, 公序 良俗 、 正义 非正义 的评判 、 羞 耻之 心、 做人准则只会变得一文不值 。” 还有学 生认为林 冲的悲剧还是人 性的悲 剧 这个 身负绝世武 功的大英雄在落 草之后 充分展示 了人性 的悲剧 林冲是水浒 中最无 辜 的一 个 . 善 良的他并 未随意伤害过 一个人 . 他 的每一次怒发 冲冠 . 无不在退无 可退 、 走投 无路之 时 . 他没有 办法主宰 自己的命 运 . 最终 只能反抗 . 这让人看来极其悲哀 听了学 生的这 些发 言我也 感触 颇深 . 原 来 学生 思 想 的深 刻性 和 独特 性是 不 能 小觑 的. 我为他们的答案拍手称赞。学生从英雄引 发 的思考 . 联 系到个人 再到社 会 , 话 题不 断 , 个个跃跃欲试 . 这样的课堂怎会沉闷枯燥 ?我 为他 们 每一次智 慧 的闪光点 而惊 奇不 已 . 我 要 坚 持发 掘 新颖 的话 题 来激 起 学生 深 入思 考. 勇于表达的热情 在解析 一篇文章 时 .我也经 常会 和其他 文章进 行对 比和联 系 .这样让学生对 不 同的 文本有 更为全面深 刻的了解 。 例如 . 俄 国短篇 小说 巨匠契诃夫 的《 装在套子里 的人 》 的主人 公 别里科夫 .他在 现实生活总是 感到心 神不 安, 为 了同世人 隔绝 . 不致受 到外 界 的影 响 ,

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初中语文学习的“拦路虎”:困境与应对策略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阻碍了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

作为教育专家,笔者结合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比较普遍的困难,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理解障碍:文本解读的瓶颈1. 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初中语文课本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如“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讽刺意味”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其内涵,导致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字面层面。

2. 文言文学习困难:文言文语法结构和词汇、句子修辞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甚至出现穿凿附会的错误,阻碍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3. 作品主题的把握困难:一些作品主题比较深刻,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 加强概念解释和理解练习: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抽象概念的解释,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教师要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指导他们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引导他们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因素进行多角度思考,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二、语言表达障碍: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1. 写作内容贫乏:学生的阅读量较少,学习积累的素材不多,导致写作时缺乏内容支撑,文章毫无生气、乏味无趣,难以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

2. 语言表达不确切:学生的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导致写作时用词不当,句子结构混乱,表达条理不清,影响了文章的质量。

3. 写作思路缺乏逻辑: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写作时思路混乱,严重缺乏层次感,不能有效地组织文章内容,导致文章结构松散,缺乏说服力。

如何提升语文理解能力?

如何提升语文理解能力?

如何提升语文理解能力?实力提升语文理解能力:从文本解读到思维训练语文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能力,它不仅体现在理解课文内容,更关乎对信息的提取、分析、整合,以及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想要提升语文理解能力,要从文本解读和思维训练两方面着手。

一、文本解读:从字词句篇到逻辑框架1. 夯实基础:字词句篇是理解的基础。

注重字词积累:构建词汇网络,理解词义的多层含义,掌握词语的运用技巧。

掌握句子成分分析:明白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辩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逻辑框架,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据,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 深入思考: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提取关键词: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解释作者的核心观点。

分析写作手法:了解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明白其表达效果。

推断作者意图: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推测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写作意图。

3. 多角度解读:从不同的立场解释文本。

了解背景知识:了解文本所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拓展阅读:泛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鼓励不同观点: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立场阐述文本,并思考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二、思维训练:从逻辑推理到批判性思考1. 逻辑推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辨别真伪:训练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学会质疑和批判。

分析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参与推理演绎:鼓励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和演绎,得出合理的结论。

2. 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心存疑惑,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和反思。

分析论据:引导学生分析论据的可靠性、有效性、充分性,判断结论的合理性。

形成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用合理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3. 应用实践:将语文理解能力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扁鹊治病》一课解读标题 ①、关注疑点——注一股动力 《扁鹊治病》中的扁鹊是一代名医,有“起死回 生”之术。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蔡桓公则是一名 在发病初期就被名医扁鹊发现了症状并能够及时 获得医治的幸运病人。但何以落得个无药可治、 抱病待死的下场。——疑点——蔡桓公——任性 固执。 ②、关注盲点——给一些推力 扁鹊是一代名医,他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基础上, 创立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以学生现有水平理解 比较困难。
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例如在教学《故乡》时, 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无疑是教 学的难点,这时就需要教师了解鲁迅当时的思想 状况。192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 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 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 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 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 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 村经济衰败。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鲁迅非常失 望,希望找到一条实现新生活的道路,并始终不 渝地去斗争,实践。明确了小说当时的写作背景, 这时再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就 容易多了。
解读文本,从题目入手,设计这样的几个问 题: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 饰?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为什 么称她为听众,而非观众、老人、音乐家、教授? 看来这个听众是值得咀嚼的。我觉得听字很值得 做文章:怎样听?听到了什么?老教授的听与作 者前后的变化有无关系?看来他不是普通的听众 呀!那听有何意思呢?字典里听是由繁体字简化 而来的。听恰好把老人的五句语言、三处平静的 眼神、耳聋与不聋化而为一。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好比大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 生整个大海,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其实 是里面一条鱼而已。因此我们拿到课文首先想的 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角度切入,突破文本解读瓶颈工作多年,经历了从旧课本到施行新课改,我对所教的课文已很熟悉了。

现在走向了教学上的瓶颈,就是年复一年讲的内容是一样的,我在课堂上失去了往日的激情,甚至越熟悉的课文越不知道该如何把它讲解精彩。

我开始彷徨同时也开始思考,我的教学出路在哪里?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五的课文在选择上保留了经典大作家的文章。

这些经过多年的沉淀依然熠熠生辉的文学上的瑰宝,因为前人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所以很难突破。

按照教参来讲可谓千篇一律,不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给学生讲解起来也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此要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每次上课前我都要重新备课,查阅大量的资料,借鉴前人的总结,力争另辟蹊径,想前人没有想到的答案,找到不一样的解读,在现阶段不求完美,只求创新。

同时,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深奥更不能枯燥地讲解一些大道理,应该从情感上打动他们,润物细无声地滋润他们的心田,哪怕是一丝感动,一丝共鸣,这都是我想达到的。

对语文文本多角度解读,使它开出绚丽之花。

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

”因此,我在分析一篇文章时,通过多角度解读课文,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
想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单元中有一篇文章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节选自中国古典优秀小说《水浒传》,所以小说中的情节对于学生来说耳熟能详。

我要从哪儿入手提起学生的兴趣呢?这时我想起百家讲坛中鲍鹏山的“新说水浒之林冲”。

我借鉴了其中的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一起交流。

林冲,外号豹子头,东京(今河南开封)人。

生性耿直,爱交好汉。

武艺高强,惯使丈八蛇矛。

在小说中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禁军教头到落草为寇,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

林冲走过了一条艰苦险恶的人生道路。

在小说的细节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林冲的性格随着命运的改变也在改变,由原来的忍辱怕事、安于现状、谨小慎微,一直到被逼走上反抗的道路,这一切的变化对于林冲来说多么艰难,这也意味着他人生道路的改变。

虽然我们说林冲是一个英雄,可在英雄的心里承受着多大的痛苦,恐怕这不是表面的风光所能掩盖的。

因为这不是他内心想要的,如果一个人被逼迫去做一件事是永远得不到快乐的。

我留给学生一个话题就是探讨“林冲悲剧式英雄”的原因。

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学生说:“林冲的悲剧是社会性的,当时的社会腐败是自上而下的,在这种是非不分,丧失了公平公正的社会里,林冲的遭遇就顺理成章了。

高衙内看上林冲娘子后,到陷害林冲的种种步骤里,富安、陆虞侯、高俅等都被金钱权利所诱惑,置人于死地,不留后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当整体社会风气道德底线已丧失殆尽时,只会陷入小人得志、好人受屈
的怪圈,公序良俗、正义非正义的评判、羞耻之心、做人准则只会变得一文不值。


还有学生认为林冲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悲剧。

这个身负绝世武功的大英雄在落草之后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悲剧。

林冲是水浒中最无辜的一个,善良的他并未随意伤害过一个人,他的每一次怒发冲冠,无不在退无可退、走投无路之时,他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反抗,这让人看来极其悲哀。

听了学生的这些发言我也感触颇深,原来学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是不能小觑的,我为他们的答案拍手称赞。

学生从英雄引发的思考,联系到个人再到社会,话题不断,个个跃跃欲试,这样的课堂怎会沉闷枯燥?我为他们每一次智慧的闪光点而惊奇不已,我要坚持发掘新颖的话题来激起学生深入思考,勇于表达的热情。

在解析一篇文章时,我也经常会和其他文章进行对比和联系,这样让学生对不同的文本有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例如,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他在现实生活总是感到心神不安,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不仅仅是外表上的,还包括他的衣食起居,甚至思想都装进了套子,更可恶的是他还想把别人也装进套子。

这个人物的结局是在他未婚妻华连卡的笑声里走回家,并从此走上人生的不归之路的。

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把里边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和《水浒传》里的林冲进行了对比。

别里科夫性格
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

从满足现状上,林冲和别里科夫很相似,但是为什么一个走向死亡,一个却能活下来呢?学生一致认为这是性格所决定的。

他们都生活在黑暗的社会,是生存是灭亡取决于谁敢于反抗。

别里科夫所作所为,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这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

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不敢反抗,一心生活在旧思想中的人,最终要被新思想新力量的所取代。

而林冲虽然一开始也想顺从官场的规则,顺从不公的命运,但在最后了解真相后,明白造成他所有不幸的就是这个黑暗的官场后,毅然决然地走向反抗。

思想上的清醒觉悟让他命运发生了改变,而墨守成规的别里科夫只能自掘坟墓,也许这就是两人命运不同的原因吧。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尝试通过改变旧有的教学方式,把传统的教学改变成充满活力,迸发着智慧火花的生动的课堂。

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保护学生的好奇性,启迪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挑战,告诉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唯学术权威,敢于向未知提出挑战。

我坚信只要坚持这样去做一定会在课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让我在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中越走越远。

(责编张敬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