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庙大成殿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文物集萃
漳州文庙大成殿建筑
陈木霖
漳州文庙,座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漳州市老城区修文西路2号,东临延安南路,西、北为西桥小学。文庙1988年公布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古建筑群据有关文献记载,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建。但其斗形制较多地保持了宋式旧制。有的构造手法,往上可溯至唐代建筑还要早的作法。因此,吸引了许多古建筑专家和学者对它表现了浓厚的兴趣。1998年秋,国家文物局在漳州市举办全国古建筑培训班(南方片15个省、市、自治区)。利用大成殿作为教学现场。对该建筑进行了勘查。绘图等工作,掌握了有关资料,现将其建筑简述如下:
一、历史沿革
据漳州府志卷七学宫篇记载: 在府治东南,宋为州学,庆历四年(1044年)建,于州治巽隅,水自丁入。大观中,增广生员,以迎恩驿为四斋。政和二年(1112年)移学于州左。绍兴九年(1139年),诸生以科第不利,及请李守弥逊复故址。前建棂星门,次建仪门,中列戟门,东、西两庑,庑上为阁,东曰御书,西曰经史,中建大成殿,奉先圣像。以兖、邹二国公配,旁列十哲位,于两庑设诸子及先贤位。殿后凿泮池,中建亭,曰瑞荷 。 十五年(成化)洪水,庙学倾坏,十八年知府姜谅同,提学佥事任彦常更新之 。 乾隆八年(1743年),巡道王廷诤,知府张廷球,周岱率方绅郭元龙、林编、郑蒲、林瑶等捐赀重修文庙。
解放后,大成殿作为西桥小学办公室,1991年漳州市名城办委托区南荣建筑工程公司,对戟门及东、西两庑进行了维修。
二、现存建筑及附属文物
漳州文庙,现存的古建筑有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和敬一亭(图1)。附属文物有 漳郡文庙碑记 、 重修文庙及诸词碑记 、康有为撰并丹书 重修漳州文庙之碑 碑刻各一块,石狮一对,以及殿内四个木橱。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45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古朴、曲雅、庄严雄伟。
三、大成殿概况
大成殿坐北面南,北偏西20度。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檐第一间为廊)。立面为重檐歇山式。现存大殿建筑为明代所建,然而殿身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的特点。而在后期维修中,又融入了一些地方做法。使大成殿既有中原、北方官式建筑的严谨,又有南方古建筑的秀丽。
(一)平面
大成殿通面阔从柱中至柱中为23 20米,通进深由柱中至柱中为23 55米,通面阔与通进深之比为0 99 1,平面长、宽相差无几。台明由东至西宽为24 10米;从南至北深为26 25米,台明宽与深之比为0 92 1。而北京明代殿堂建筑平面,通面阔与通进深比例在100 31~45之间,即3 1或5 2 。现存台明平面近似正方形(图2),在明代殿堂建筑中
,
图1 漳州文庙平面图
52
并不多见。殿内地面采用明清时期当地喜用的红色方砖斜墁,其地面并比前廊高出0 13米。然而前廊又高于南面月台0 17米。前廊地面墁六角形红色地砖。前廊东、西面置石踏跺和垂带石。殿前设条石铺的月台,而月台高出丹墀埕地面1 48米。月台东、西面设石踏跺与垂带。月台前中央铺御路,两侧置踏跺、垂带石。
(二)柱网布置
(1)由西往东共列六行柱子。其中一、六行柱缝仅置前后角柱及金柱(老檐柱)各3根,其它金柱、山柱由东、西面山墙砌体代之,墙体内不另立柱子。二、五行柱缝各置6根柱子,后檐柱也是利用墙体代替,山墙及后檐墙却成了承重墙,这完全有别于北方古建筑的作法。三、四行柱缝各置5根柱子,比二、五柱缝少立了1根中柱,后檐为墙体承重。大殿柱子的分布延续了辽、金、元代以来减柱造的特点。同时,又参入了漳州地方工匠做法,把南北手法融为一体。
(2)开间的比例:大成殿明间面阔为5 90米,折合为59斗口,置平身科两攒。次间面阔为4 64米,折合约46斗口,也置平身科两攒。梢间面阔4 00米,为40斗口。清工部 工程做法则例 明确规定,明间用平身科6攒,次间收1攒。而大殿的明、次间都用两攒(图3、4),沿袭了宋式布局,与明代建筑斗
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次间面阔
约为明间面阔的79%,梢间为明间面阔的68%。明
间与次、梢间的面阔比例,倒是较为接近清工部 工程做法则例 的规定。
(三)梁架结构
(1)柱:大成殿建在1 78米高的台基上,共立28根柱子。所有柱子皆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大部分为杉木柱,下段为花岗岩柱。柱有方形和园形两种
,
图2
大成殿平面图
图3 正立面图
53
除后檐2根角柱是方柱外,其余都是圆柱。下段统一采用石柱,这是根据漳州地理环境的需要。一、是南方空气湿度大,石料不怕潮湿;二、是石料当地资源丰富,取材便利;三、是闽南石雕工艺技术娴熟。上段用木柱便于与梁、枋构件榫头衔接,下节石柱,上节用木柱,这种做法,也是福建沿海一带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法。
(2)柱径与柱高的比例:大成殿檐柱(廊柱)径为3 7斗口,高约47斗口。檐柱径为柱高的1 11 83,金柱径为4 8斗口,高约64斗口,金柱径为柱高的1 13 23。京城明代重要建筑中檐柱柱子比例粗壮些,柱径与柱高的比例多在1 8~1 9之间,一般庙宇则多在1 10~1 12之间
。大殿柱径与柱高比例,
柱径显然偏小。
图4
背立面图
图5 东侧立面图
54
(3)构架及梁、枋断面比例:下檐彻上明造。前廊置6根高浮雕蟠龙石柱。柱底部安鼓形柱础,廊柱与老檐柱之间施三步梁,梁前端穿过廊柱,其上皮承托挑檐檩。梁后尾插入老檐柱(图5、6)。明、次间老檐柱底部安素面覆盆式柱础,东、西面老檐柱不安柱础,石柱根部直接落在台明上。东、西梢间及进深第六间的三步梁,一端搭在山墙或后檐墙上,梁上皮承托挑檐檩与前廊挑檐檩交圈。另一端是插在外围金柱上。三步梁高为4 35斗口,其断面高与厚之比为2 42 1;双步梁高3 80斗口,其厚度同三步梁,它
的高厚之比为2 11 1;单步梁高2 3斗口,高厚比例为1 77 1。大额枋构件采用圆作,其直径为2 9斗口。
殿身上铺天花板。在天花板之下外围金柱与里围金柱之间,皆置随梁、三架梁和天花梁。前后里围金柱根部安覆盆式柱础,础面雕刻卷草式莲花。前后里围金柱之间由下往上,依次为丁头
、随梁、间替
(地方做法)、五架梁、间替、天花梁、天花板。随梁(含进深二、五间)高7 1斗口,其断面高与厚之比为2 96 1;三、五架梁高4 8斗口,高厚之比为2 53
1;
图6
明间横断面图
图7 次间横断面图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