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碳共渗表面改性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的话

本文原刊于英国“Heat treatment of Metals”杂志,题目为“氮碳共渗及其对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影响” (Nitrocarburis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Design in the Automative Sector)但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实际上是德国迪高沙(Degussa)盐浴氮碳共渗加氧化的处理基本相同,作者对该技术使用的商业名称为“Nitrotec”,但实际上和我们所开发的“氮碳(氧)共渗表面改性技术”异曲同工,在产品的应用上效果完全相当,因此本文介绍该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及其对汽车设计的影响,对国内推广和应用“氮碳(氧)共渗表面改性技术”很有参考价值,为此特将此文翻译出来,供有关人员参考。本文只供同行参考,翻译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鉴谅。

氮碳共渗及其对汽车设计的影响

C.DAWES Nitrotec服务有限公司

(部分选择内部参考)

[ 摘要 ]

作者回顾了氮碳共渗的发展,这是一种黑色金属材料的化学热处理方法,由于有富氮的化合层形成,因而具有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而氮扩散层则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疲劳强度,特别对细薄件效果显著。该工艺赋予零件以极高的抗蚀性和漂亮的外观,使氮碳共渗向镀铬提出了挑战。80年代在汽车工业得到广泛和成功的应用,产品从轮轴轴承到保险杠,使用该工艺可以获得独特的综合性能并能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由于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材料可以极大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一、前言

在表面热处理家族中,氮碳共渗独树一帜,这不仅由于它能提供独特的性能结合,而且有着许多的名称和专利,在过去40年里一直引人注目。

该工艺起源于法国的盐浴铁素体处理并于1947年传人英国,当时的贸易名称为“Sulfinuz”,随后经多年探索发现亚硫酸纳能活化氰化物生成氰酸盐,从而导致引入强制通气法并命名为“Tufftride”和“活性氮化”。这些仅局限于氰化物,采用空气搅拌,将氰化物氧化成氰酸盐,以产生所需要的氮势,而不象“sulfinuz”法那样有表面沉积形成,还需增加一道后处理的清洁工序,另一种易使人混淆的原因是一种被人称之为“液体氮化”的盐浴处理的存在,这种方法是用以氰化物为基盐的盐所产生低含量的氰酸根,用来处理工具钢在表面形成硬的合金氮化物,这种类型的盐浴因其氮势太低,故对非合金钢不起作用。

在50年代后期引入密封淬火炉,由于具有生产效率高的优点,从而导致气

体氮碳共渗的开始。模拟氨气氛,对氮化合金钢进行处理,对碳素钢则无效,但若增加载气包括CO,CO2的含量,则可形成类似于盐浴处理的化合物层,该化合物层含有8%的氮和1%的碳,定义为ε—铁氮化合物,对气体氮碳共渗的早期研究于1961年第一次专利申请而告一段落。一般的密封淬火炉在570℃工作时形成的化合物层存在不均匀的现象,并且存在易爆炸性,因而其商业应用并没有得到积极响应,然而后10年,衍生了许多商业化的贸易名称,诸如Nitemper,Oxycad,Trinding等等。

到60年代,为消除含氰废物的公害,从而增加成本,同时由于气体氮碳共渗技术的竞争,进而开发了新的盐浴处理技术,如Sursulf,和Tufftride TF1,但二者均没有可以除掉氰化物的后序工序。

到1970年,各种想象的商业名称变得近乎荒谬,在德国曾将认为是低温碳氮处理。

这种状况使得国际材料热处理联合会术语委员会为其作如下定义:铁素体氮碳共渗是一种“热化学处理,它以N和C在黑色金属材料表面进行富集,其中氮占主要成份,表面化合物层以下是扩散区”。这一定义不排除r′铁氮化合物层的形成,这种氮碳共渗的概念不是以形成单相的ε层为目的的。

图1表明:在铁素体氮碳共渗开成的ε层中,氮是主要元素,在奥氏体碳氮共渗形成的马氏体层中,碳是主要元素。

二、碳和氧的作用

碳和氧对ε层的形成和质量分别起作相应的作用。在盐浴处理中,从氰根

图1 氮碳共渗和碳氮共渗的比较

到氰酸根碳总是存在的,在用气体处理时,碳仍然存在并与氧结合,渗层中的碳不会影响其技术特性,然而存在于钢表面的渗碳反应确实影响着氮化动力学,因此对ε层的孔隙度有影响。

在对负压处理的研究中发现了氧存在的重要性,在化合物层形成以前通过晶粒边界渗透并将气氛的氧含量从0%增加到2%,可显著地改善渗层的均匀性和增加渗层深度。

大量的实践和数据证明,对不含碳的体系能得到成功的处理结果,但无氧的体系却不能得到满意的渗层。

三、ε层形态的控制

用传统的工艺方法不控制氧含量,生成的铁氮化合物层当其厚度超过5-7μm 时,就有孔隙形成,在盐浴处理中,孔隙的形成是盐中溶解铁的介质腐蚀侵蚀的结果,它明显不同于气体氮碳共渗,其孔隙是由氮原于在渗层适当的位置如晶界

处结合成氮分子而形成的,因此用盐浴处理比用气体处理形成的疏松少。

为获得最佳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成份以满足大量的应用要求,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开发和研究。

图2表示的是三种不同类型的表层形态。

尽管一些应用要求无孔隙的厚的ε层,如图a ;而另一些应用场合则要求得到最佳抗腐蚀性,这样便需要有海绵状孔 隙的表面层,如图b ;对于在润滑条件下 要求耐磨,表层需要有储油特性,这时有 柱状孔隙的表面层是有利的,如图C 。

四、 寻找突破口

直到大约10年前,氮碳共渗的应用才有所增加,其主要用来改善零件表面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最著名的例子是曲轴,图5。主要的商业应用源于用氮碳共渗这一道工序代替至少两个传统工序,从而使其在经济成本上更具竞争力。

开发的关键要素如下:

1) 利用氮化后的氧化处理,提高零件 的抗腐蚀性和美化外观。

2) 利用能强化薄板零件的潜力。 3) 将工艺应用于微合金化钢。 4) 提高亚表面硬度以承受点集中负荷

应力。

这些氮碳共渗的新观点由于能减轻重量,保护环境,改善安全性,因而对于

图2 氮碳共渗所具有的勾层类型

( a)无孔隙 (b)海绵状孔隙 (c)

柱状孔隙

图5 经Tuehdde 处理的Japlx 曲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