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曲简介
名词解释 赋格曲
名词解释赋格曲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
“赋格”为拉丁文“fuga”的译音[1],原词为“遁走”之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17世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类型单赋格曲根据一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二重赋格曲根据两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两个主题要适合作二重对位(两者可互换位置)的移动。
二重赋格曲的结构组织有两种:1.两个主题同时呈示,即两个主题在二部对位的结合中同时进入,而且在以后的多次进入中保持不变,并与间插段交替出现。
如W·A·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弥撒》第1段中的“主啊怜悯我们”(Kyrie)。
2.两个主题各自单独呈示。
其写法包括3个部分:①第1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
②第2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
③两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
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升g小调赋格曲》。
三重赋格曲根据3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3个主题要适合作三重对位(三者可互换位置)的移动。
其结构组织与二重赋格曲相同,也分为两种:①3个主题同时呈示。
如J·海顿的《A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20之6)的终乐章。
②3个主题分别呈示,即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的呈示部与发展部,最后3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
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升f小调赋格曲》。
在三重赋格曲中,有时只有第1主题单独呈示,第2、第3主题同时呈示,然后3个主题一起进入。
一首赋格曲在曲式上发展较少时,通常称为小赋格曲。
一般地说,小赋格曲的呈示部与赋格曲相同;发展部则比较自由,主题进入的次数较少,发展不大,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
但有些作品虽然也称为小赋格曲,但在篇幅和曲式上丝毫也不亚于赋格曲。
赋格曲与小赋格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套曲中的一个乐章。
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
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摘要] 本文介绍了谢德林的生平、音乐创作阶段,并用简明的图示与谱例展现《二十四首前奏曲于赋格曲》中第二首赋格曲的曲式结构,从而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谢德林的作曲思路,为理解作曲家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和音乐形象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 谢德林赋格曲音乐分析作曲家罗季翁•谢德林(Rodion Shchedrin)于1932年12月出生于莫斯科,是俄罗斯冷门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钢琴演奏家、音乐活动家。
1945年就读于莫斯科合唱学校,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攻读完硕士研究生后毕业留校。
1962年担任作曲协会会长,1973年根据苏联作曲家协会的创始人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意愿,谢德林接替肖斯塔科维奇担任会长长达10年的时间。
从1989年起,成为柏林艺术学院的院士,1992年获得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发的国家奖章。
谢德林对巴赫和巴赫以前的传统复调,以及俄罗斯的传统复调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受到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启示,在1963~1970年创作出可与同期前辈大师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媲美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并以此作品献给他父亲。
一、创作的三个阶段谢德林早期作品是用地道的苏联风格写成的,从1960年代开始融入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他的创作既不超前也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种旋律剑拔弩张、情绪强烈的风格,而是将俄罗斯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反映了他对传统复调音乐多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纵观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大约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合唱、室内乐等形式的作品。
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各类体裁形式的作品,其中包含两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几部歌剧、芭蕾舞剧音乐、诗朗诵剧及清唱剧等杰作。
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除了继续创作歌剧、舞剧音乐之外,还在纯器乐体裁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巴赫是音乐史中最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在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的指导下学习键盘乐器,为之后在钢琴演奏上的造诣奠定深厚的基础。
他被称为“音乐之父”,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d 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等都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
二、幻想曲和赋格的定义幻想曲,顾名思义,是由作曲家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创作的形式非常自由,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幻想曲在早期是由经文和诗歌为主,用它们来模仿各个声部的器乐曲子。
但到了巴赫时代,他创作的幻想曲与传统的幻想曲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通常带有即兴、自由浪漫的特点。
赋格,是一种体裁形式,在巴赫的平均律中都会出现。
这种体裁以多声部的形式为主,其结构严谨规范,主要特点是运用对位法。
三、《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作品分析(一)幻想曲的作品形态分析。
在《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这首曲子中,幻想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托卡塔”的形式展开,在开头以音阶的形式引入,和弦是以d小调的分解主和弦为切入点,且以快速跑动的三十二分音符作为一个小的乐句,强奏出现。
后面出现的减四度——7音和3音,这个音程在整个小乐句中给人一种惊愕、突兀的心情。
紧接着出现了与它形成对比的、以弱奏形式出现的乐句,这两个乐句的对比,仿佛是一位学者提出了哲理性的问题,在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一样。
这两个短小的乐句,其旋律的流动性强,为后面3连音的出现奠定基础。
三连音是以3度单音向上模进,同时力度幅度变化大,由f转化为p,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惶恐,像是在陈述某种可怕的事件一样,增加了幻想曲的戏剧性。
从第3小节到20小节的半终止是以双手轮奏的形式演绎,第20小节半终止于属音。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音乐书P58
木管乐器组:变奏一:长笛、短笛;变奏二:双簧管;变奏三:单簧管;变奏四:大管铜管乐器组:变奏五:小提琴;变奏六:中提琴;变奏七:大提琴;变奏八:低音提琴;变奏九:竖琴弓弦乐器组:变奏十:圆号;变奏十一:小号;变奏十二:长号及大号打击乐器组:变奏十三:打击乐器
教师:大家听出了不少乐器,这些乐器都属于管弦乐队,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来完整了解一下什么是西洋管弦乐队。一、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相关知识1、简介西洋管弦乐队。
2、西洋管弦乐队分类及主要乐器弓弦乐器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木管乐器组短笛、长笛、双簧管等铜管乐器组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器组定音鼓、大鼓、小鼓、锣等
分段欣赏并分析每一部分乐器的音色及其表现力,熟知乐器听辩各乐器。检测的目标点达标效果对于音色接近的乐器,要通过细微的特点来分辨。
2、听赏赋格曲听辨各种乐器挨个再现,并写出你听到的乐器顺序。教师补充:由短笛开始、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提、中提、大提、低音大提琴、竖琴、圆号、小号、长号、(大号衬托)、打击乐器结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三、拓展与延伸
四、课堂小结
1、课前播放《猫和老鼠》视频片段。
引入课题:播放《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演奏片段视频提问。
1、请同学们说出,录像中都有哪些乐器出现?2、请判断该段视频音乐的演奏形式是以下哪一种?
A.民族打击乐合奏B.民族管弦乐合奏C.西洋铜管乐合奏D.西洋管弦乐合奏
教师:变奏部分已经把管弦乐队里的各种乐器全都介绍了一遍。为了加强印象,掀起乐曲的高潮,作曲家在分个介绍它们之后,又把它们集中在一起,用赋格曲形式作了复述。这一段安排是十分巧妙的。除了各种乐器挨个再现一次之外,让铜管乐器来演奏珀塞尔的主题。这样就突出了主题,其它乐器演奏他写的赋格段。
赋格乐评范文
赋格乐评范文赋格是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特点是多个声部同时进行,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赋格乐曲的创作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音乐知识,因此赋格乐曲往往被认为是音乐家的高峰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首经典的赋格乐曲,并对它们进行评价。
《赋格的艺术》《赋格的艺术》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赋格乐曲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共有14个声部,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庄重、严谨,充满了古典音乐的韵味。
对于《赋格的艺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音乐结构:这首曲子的音乐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它又非常有条理。
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还需要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
•音乐风格: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庄重、严谨,充满了古典音乐的韵味。
它的音乐风格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音乐表现力:这首曲子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它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赋格的艺术2》《赋格的艺术2》是巴赫的另一部代表作,它与《赋格的艺术》一样,也是一首复杂的赋格乐曲。
这首曲子共有10个声部,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与《赋格的艺术》类似,都是庄重、严谨的古典音乐。
对于《赋格的艺术2》,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音乐结构:这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同样非常复杂,但是它又非常有条理。
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种结构同样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音乐知识。
•音乐风格: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与《赋格的艺术》类似,都是庄重、严谨的古典音乐。
它的音乐风格同样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赋格曲(fugue)简介
赋格曲(fugue)简介赋格是盛⾏于巴洛克时期的⼀种复调⾳乐体裁,⼜称遁⾛曲,意为追逐、遁⾛。
赋格的结构与写法⽐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赋格是盛⾏于巴洛克时期的⼀种复调⾳乐体裁,⼜称“遁⾛曲”,意为追逐、遁⾛。
赋格的结构与写法⽐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作⾳乐的对⽐.赋格是复调⾳乐中最为复杂⽽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模仿对位法,使⼀个简单的⽽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次(呈⽰部);然后进⼊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再出现(展开部);直⾄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赋格是复⾳⾳乐的⼀种固定的创作形式,⽽不是⼀种曲式。
赋格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和时间相继进⼊,按照对位法组织在⼀起。
历史赋格(英:fugue, 德:fuge, 法:fugue, 意:fuga)⼀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般认为是来⾃于拉丁语,原意是“追逐”和“飞翔”。
赋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6世纪的宗教⾳乐就开始有这种作曲⽅法,⼀直到18世纪巴赫时代才达到顶峰。
乐曲结构赋格的主要结构是⾸先在⼀个声部上出现⼀个主题⽚断,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断,这时演奏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的声部相对应的乐句,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
赋格通常没有引⼦。
赋格⼀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中间部和再现部。
各个声部在呈现部中⽤主调和属调将主题⼀⼀呈现⼀遍,然后各⾃展开成为不同的插部,最后在再现部⾥回到原来的主题上。
在赋格开始的地⽅,第⼀个声部进⼊时出现的短的旋律或乐句称为赋格主题,赋格主题不同于奏鸣曲式以及其他曲式的主题,赋格主题是短⼩的⼀句旋律,仅仅具有简单的线条,⽽不是像其他的主题那样可以有完整的和声。
【音乐百科】赋格,巴洛克之诗
【音乐百科】赋格,巴洛克之诗今天的主题是赋格。
在聊赋格之前,需要先和大家说说“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是什么时期?很多人对巴洛克的理解,可能还处于“巴洛克风格装修”的范畴巴洛克一词最早是一个(葡萄牙文Barroco)贬义词——畸形的珍珠。
最早用于艺术批判:巴洛克艺术指那种离经叛道、过度华丽博人眼球的艺术。
在建筑装潢艺术中辨识度尤其高:所以说巴洛克风格墙纸和真正的巴洛克艺术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音乐上的巴洛克时期是指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有:等等…提到巴洛克音乐,就不得不提到众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名称,包括却不仅限于:·帕萨卡里亚和恰空:两种重要的变奏曲。
比如巴赫BWV1004中的恰空对古典吉他来说一首很重要的作品。
·奏鸣曲:用古奏鸣曲式写的作品(你弹的所有D·斯卡拉蒂的作品几乎都是这种奏鸣曲)。
·卡农:这个大家非常熟悉,以前的文章也介绍过·赋格:这就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
古典吉他独奏: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赋格(Fugue)原意是‘追逸’(形容声部间互相追逐)。
是一种模仿类的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一开始在一个声部出现主要乐思的主题,并依次在其他声部模仿这个主题(答题);除此之外,当第二个声部在模仿主题时,第一个声部同时开始演奏第二个主题(对题)。
在后面的这些进行中,通过模仿、变形、转调等手段,使乐思的表现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在结束时得到肯定:你能从这个图示中看出多少67曾经提过的知识?经过这个过程,作品的面貌会从简到繁,如同其他精美的巴洛克艺术一样。
赋格写作法写出来的作品可以单独成曲,也可以和其他乐曲组合(比如前奏曲与赋格)。
也可以用来写一个单独乐段(赋格段)。
有时在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中,也会用赋格的写作手法可以展开主题材料。
除此之外,学习赋格的写作方法也可以打开作曲家复调化思维的思路。
传言说莫扎特6岁就可以写赋格了,以此证明他的音乐天分之高。
巴赫d小调赋格曲
巴赫d小调赋格曲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在音乐史上,巴赫d小调赋格曲被广泛认为是一部音乐杰作,这是巴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巴赫是18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他的d小调赋格曲的特点和音乐结构令人惊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以及其对音乐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这个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巴赫的音乐风格以及他在音乐界的地位。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艺术价值和对音乐发展的影响,以展示这部作品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全面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音乐魅力和艺术魅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章节安排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内容概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架构和逻辑。
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子部分: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会对巴赫d小调赋格曲进行简要介绍,引发读者的兴趣。
接着,在文章结构部分,会详细说明本文的章节安排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最后,在目的部分,会阐明本文对于研究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目标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子部分: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以及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音乐结构和技巧。
在历史背景和特点部分,会介绍巴赫d小调赋格曲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音乐风格特点。
在音乐结构和技巧部分,会深入探讨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乐曲结构和演奏技巧,包括和声、主题的发展与处理、对位法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子部分:巴赫d小调赋格曲的艺术价值,以及巴赫d小调赋格曲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在艺术价值部分,会评述巴赫d小调赋格曲在音乐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在对音乐发展的影响部分,会探讨巴赫d小调赋格曲对后世音乐创作和理论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教学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教学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音乐教育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教学角度出发,介绍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基本知识、演奏技巧以及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演奏这首经典作品。
一、基本知识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在1722年所作,收录于《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第一卷。
前奏曲与赋格相互独立,但是又联系紧密。
前奏曲的乐曲结构清晰,音乐风格严谨而富于变化,整个曲目有序而完整。
赋格部分则以主题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旋律和节奏变化,极富于技巧性和艺术性。
二、演奏技巧1. 前奏曲部分(1)手指技巧:前奏曲部分基本上采用了全音阶和半音阶的运用。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指的力度和灵活度,尤其是在跨度较大的音程上。
需要反复练习,逐渐掌握。
(2)节奏感:前奏曲的节奏感比较强,需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先把节奏和强弱关系练习好,在加上速度,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2. 赋格部分(1)主题:赋格部分的主题是整个曲目的灵魂所在,需要注意强调。
同时,在后续旋律的展开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保持主题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技巧:赋格部分的演奏需要较强的技巧性。
需要注意的技巧包括:手指的准确度、变化的节奏和速度、需要跨度较大的音阶、以及需要掌握的不同强度和节奏的运用等。
三、教学方法教学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需要兼顾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建议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 分析和讲解:在教学前,可以先对乐曲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曲目的结构和内容。
2. 练习和演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演奏,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技巧和节奏变化。
可以分阶段进行,逐渐加深难度。
3. 听取意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和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演奏这首曲目,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技巧水平。
巴赫的G大调赋格曲钢琴谱技巧详解
巴赫的G大调赋格曲钢琴谱技巧详解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音乐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广泛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其中,G大调赋格曲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无论在技巧上还是音乐性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详解巴赫的G大调赋格曲钢琴谱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经典作品。
一、和声分析与和弦结构巴赫的G大调赋格曲由三个声部组成,每个声部都有独立的旋律线,但在构图上相互关联,形成和谐的整体。
钢琴谱上的和声分析是理解与演奏这首曲子的基础。
首先,我们要分析每个声部所承载的旋律线,并关注它们在调性上的发展。
例如,在G大调中,主旋律可能在G调中的音阶上展开,而其他声部则可能在巴洛克时期常用的和弦中进行。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每个声部的旋律线,并明确其所属的和弦结构。
二、指法与手位的选择在演奏巴赫的G大调赋格曲时,选择合适的指法和手位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赋格曲的复杂性,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选择舒适的手位:根据个人手型和手指的长度,选择舒适而稳定的手位。
这有助于在演奏过程中提高准确性和流畅性。
2. 合理安排手指的使用:在钢琴谱上,你会发现许多相似的音符和音阶。
学会将它们分配给适当的手指,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曲子的整体。
3. 注重连贯性与均衡:巴赫的G大调赋格曲注重音符之间的连贯性和均衡。
在演奏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断开旋律线,努力实现音符之间的流畅连接。
三、速度与节奏控制演奏巴赫的G大调赋格曲需要对速度和节奏进行精确的掌控。
下面是一些技巧和建议,以帮助你在演奏中达到更好的表现:1. 适当选择速度: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舒适度,选择适合的演奏速度。
初学者可以从较慢的速度开始,逐渐增加,直至能够正确地演奏每个音符。
2. 保持稳定的节奏:赋格曲需要稳定而均匀的节奏,以展示其独特的复调效果。
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使用节拍器或节奏器,帮助自己保持稳定的速度和节奏感。
赋格曲
赋格曲(一)——呈示部分赋格曲是复调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它建立在模仿式复调写法的基础之上。
其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一个主题(或若干个主题)在所有声部中一再出现。
主题是乐思发展的核心,主题须首先在一个声部中单独陈述,然后再在其它声部根据一定的原则不断地进行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主题本身又通过变调性、变调式、变节奏、变形态(倒影、逆行、扩大、紧缩)获得发展,使音乐形象丰满、完整,故在各种复调音乐体裁中以赋格曲最能体现音乐中“统一与变化的妙处”。
从某种意义上讲,赋格曲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如一篇富有逻辑性的论文,主题就像是论文的题目,即一个需要论证的“命题”。
而答题则是对命题内容提出的反问、质问。
赋格的中间发展部分有如是对命题含义的引申和论证。
而再现部分则像是经过对该命题的论述和阐述之后,所给予它的带肯定性质的结论。
一般而言,其它形式的单主题复调音乐也多少具有这样的意义,但以赋格曲特别能体现这种意义。
故赋格曲不是一种灵感式的音乐作品,而是带有雄辩特点的论证性很强的音乐形式,它的形象、感情、风格特点,集中体现出一种理智的因素。
一、赋格曲的种类1、以演奏形式分,有声乐赋格(合唱、重唱)、器乐赋格(钢琴内、多种重奏、管弦乐等)和混合赋格(人声与器乐的混合形式)三类;2、以声部数目分,有二部、三部、四部、五部赋格之别;3、以主题数目分,有单主题赋格、双主题赋格(又称二重赋格或复赋格)、三主题赋格(又称三重赋格)的区别;那些曲式发展规模较小的赋格,习惯上称“小赋格”。
仅有呈示部或呈示部与一个不大的发展段落的不完整的赋格,称“赋格段”。
赋格段不具备独立性,常用在交响曲、大合唱、室内乐重奏等大型音乐作品中。
二、赋格的主题、答题、对题1、主题主题是构成赋格曲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部分,是赋格曲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集中体现,主题的好坏,对整个赋格写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赋格主题的特点:.......⑴音调、节奏有个性,长度适中,调式清楚,调性明确。
赋格曲
赋格曲(一)——呈示部分赋格曲是复调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它建立在模仿式复调写法的基础之上。
其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一个主题(或若干个主题)在所有声部中一再出现。
主题是乐思发展的核心,主题须首先在一个声部中单独陈述,然后再在其它声部根据一定的原则不断地进行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主题本身又通过变调性、变调式、变节奏、变形态(倒影、逆行、扩大、紧缩)获得发展,使音乐形象丰满、完整,故在各种复调音乐体裁中以赋格曲最能体现音乐中“统一与变化的妙处”。
从某种意义上讲,赋格曲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如一篇富有逻辑性的论文,主题就像是论文的题目,即一个需要论证的“命题”。
而答题则是对命题内容提出的反问、质问。
赋格的中间发展部分有如是对命题含义的引申和论证。
而再现部分则像是经过对该命题的论述和阐述之后,所给予它的带肯定性质的结论。
一般而言,其它形式的单主题复调音乐也多少具有这样的意义,但以赋格曲特别能体现这种意义。
故赋格曲不是一种灵感式的音乐作品,而是带有雄辩特点的论证性很强的音乐形式,它的形象、感情、风格特点,集中体现出一种理智的因素。
一、赋格曲的种类1、以演奏形式分,有声乐赋格(合唱、重唱)、器乐赋格(钢琴内、多种重奏、管弦乐等)和混合赋格(人声与器乐的混合形式)三类;2、以声部数目分,有二部、三部、四部、五部赋格之别;3、以主题数目分,有单主题赋格、双主题赋格(又称二重赋格或复赋格)、三主题赋格(又称三重赋格)的区别;那些曲式发展规模较小的赋格,习惯上称“小赋格”。
仅有呈示部或呈示部与一个不大的发展段落的不完整的赋格,称“赋格段”。
赋格段不具备独立性,常用在交响曲、大合唱、室内乐重奏等大型音乐作品中。
二、赋格的主题、答题、对题1、主题主题是构成赋格曲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部分,是赋格曲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集中体现,主题的好坏,对整个赋格写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赋格主题的特点:.......⑴音调、节奏有个性,长度适中,调式清楚,调性明确。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
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 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 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 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托卡塔
托卡塔 toccata是西欧古典音乐的一种 形式,大多速度较快、节奏紧促,并对 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十六至十八世 纪流行于意大利,通常由几个对比性的 乐段构成。十八世纪在德国有进一步发 展,自由奔放的特点更为突出十九世纪 后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 。 特点: 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接近即兴创作的 体裁, 它的技巧性比较高,特别是脚键 的运用。经常出现的手法有各种摸进和 模仿对位,偶尔也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 落。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与快 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 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 落形成对比。 托卡塔曲是一种由键盘乐器所演奏的乐 曲。它是一种快速而节奏清晰的乐曲。
的代表作之一 。
赋格曲
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赋格曲 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17世 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 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 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 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 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 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主要部分: 第1部分:为呈示部,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 作最初的陈述 . 第2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 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除二段式的 赋格曲外,还有三段式的赋格曲,后者 尤为常见。 类型: 单赋格曲:根据一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二重赋格曲:根据两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这两个主题要适合作二重对位(两者可 互换位置)的移动。 三重赋格曲:根据3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这3个主题要适合作三重对位(三者可 互换位置)的移动。
小提琴赋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提琴赋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小提琴赋格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音乐形式。
它结合了小提琴的奏鸣性和赋格音乐的复调性,展现了小提琴的独特韵味和赋格音乐的丰富内涵。
小提琴赋格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华丽的技巧而受到音乐界的青睐,并对整个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中的概述部分将首先介绍小提琴赋格的定义和背景。
小提琴赋格是指用小提琴作为主要乐器来演奏的赋格音乐,它通常以多个主题和声部交替进行,展现出高度的音乐复杂性和技巧性。
小提琴赋格源于巴赫和维瓦尔第等作曲家的创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
接着,概述部分将对本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本文将从小提琴的历史与演奏特点入手,探讨小提琴赋格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随后,将着重介绍赋格音乐的特点与发展,分析小提琴赋格在音乐界的独特地位和艺术魅力。
最后,概述部分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提琴赋格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分析小提琴赋格对音乐界的影响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小提琴赋格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音乐形式,同时也可以为小提琴赋格的继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内容。
在本篇文章中,文章结构的设计应该围绕着小提琴赋格这一主题展开,以使读者能够明确文章的逻辑和发展。
文章结构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文章可以以小提琴赋格的定义和起源作为引子,介绍赋格音乐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接着,可以逐步展开对小提琴赋格的探讨,包括其演奏形式、技巧要求以及对演奏者的要求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小提琴的演奏特点和技巧,以及赋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变。
其次,文章可以进一步探讨小提琴赋格在音乐界的地位和发展。
可以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小提琴赋格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以突出小提琴赋格在音乐上的独特之处。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小提琴赋格在演奏界和教育界的应用和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小提琴艺术的推动作用。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赋格曲简析
向上连接起来 , 构成 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题一般在呈示部伴着 答题出现 , 也可以在乐 曲的发展过程中进入 。 对题在原则上应与
主题同起同止 , 会一样长。 赋格曲中对题 的发展有 四种情况 :
( 2 ) 三部性布局是指赋格 曲结构分为呈示 部 , 发 展部 , 再现
部。 所谓呈示部是主题和答题在各声部都 已经轮流 出现 了。 比如
属调上出现 , 被称为答题 。 和五声 部。上册中以三声部 、 四声部赋格 曲居多 。唯一一首二声
型变化 的有第 6 、 1 4首。有 的赋格 曲中有两三个 固定对题 , 如第 2 、 4、 l 2 、 1 3 、 1 8首 。另一种是材料不是从主题材料 中来 , 是新材 料 。如第 3 、 2 3首。这两首赋格 曲有两个固定对题 。见第 3 首 图
第5 、 1 7首。
4 、 间插 句 ( 段) :
行进入属音后 , 没有再回到主音 , 而是上下行 回到高或低八度 的
属音。 ( 2 ) 主题从 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开始 , 级进上下行进入 主音 , 再上下行 回到
间插段发展可分为材料来 源与发展技术 两个方面 。 按材料来源 的话分为 四种 睛况 :
唱到这里我已不由自主地随着剧中人物动情泪流??在劈棺表演中我还一改汉剧青衣行不露足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手不上胸彬彬有礼的表现却运用了柔中有刚的碎步蹉步等较大幅度的??48动作从中表现此时田氏焦燥不安近似疯狂的内心活动
2 0 1 与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 URE L I F E
世 界 文
属音。类似 的有第 7 、 1 1 、 1 2首 。 ( 3 ) 主题是级进加跳进 , 类似的有第 3 、 6 、 1 6首。另外 1 9首
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赋格曲
解析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之赋格曲图马克思?雷格尔的《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作于1914年,是一首由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主题构成的二重赋格.作曲家非常喜欢双主题种形式,大多数赋格曲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如.《巴赫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1)(钢琴作品),《贝多芬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6)(四手双钢琴作品),管弦乐队作品《约翰一亚当一席勒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lO0)都是如此.传统的二重赋格有三种布局方式:并列式,重叠式,综合式.《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布局.具体分析如下:(1)主题特点赋格第一主题ARegletto=132.,,——====赋格第一主题,由第-/j\提琴奏出,它是一个包含两组从小字二组a至小字一组a的下行十二个半音旋律,这十二个半音被作曲家巧妙的隐藏在自然调式音中,赋格主题也恰巧被这两组a到a划为两个分句,并形成了自然音与半音的.I乐西安音乐学院郭强交替进行.当然它最后明确了赋格主题的调性,即与莫扎特主题同为A大调,8小节长,再加上6/8的拍子,让人们感到雷格尔有意在回归.赋格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主题不仅在外貌上没有任何联系,而且性格上也不相同,赋格第一主题的音乐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甚至在一提琴的跳弓演奏下还略有些"顽皮".赋格第二主题(第3小节l长笛,I双簧管声部)圣——====:===一赋格第二主题在外形上更接近莫扎特主题,由1长笛与I双簧管同度奏出,上行三度的旋律进行及下行二度模进这些原主题的特性均被第二主题保留,半音化的旋律形态,婉转悠长的音调,又赋予第二赋格主题新的性格特点,它的形象介于典雅的莫扎特原创主题与活泼的赋格第一主题两者之间,并有效的将第一赋格主题与莫扎特主题联系起来.第二赋格主题也为A大调,6/8的拍子,8小节长度,于是第一赋格主题,第二赋格主题,莫扎特原主题a句三者在长度,调性,节拍全部一致,这就为赋格综合再现部时三个主题的同时出现创造了条件.商从整体布局上来看,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创主题应是整部《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的核心,雷格尔在最后的赋格中也有意强调.第一呈示部时,一主题先后出现了六次(基本呈示部出现四次,补充呈示部出现两次);相比之下,赋格第二主题就显得相形见绌,呈示时先是结合主部素材构成的对题出现了两次,第三次呈示时与第一主题同时出现,构成二重赋格;并且第二主题在综合再现部三个主题同时呈现一次之后便隐去,只留下第一主题与莫扎特原创主题最终完成整部乐曲,两个核心主题被有意突出.这两个主题一个典雅,一个活泼,却都呈现出莫扎特式的"天真烂漫",充分表达了雷格尔创作此曲的初衷——表达对莫扎特的无限敬仰.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雷格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赋格主题也有所仓U新,其显着的特点就是主题不再是单一调性,尽管传统赋格也存在转调主题,那也只是在主/属,主/下属的范围内进行的,而雷格尔则在分属不同体系的范围内进行转调(自然音,半音体系),比之以前,这种做法迈进了一大步.但是雷格尔的传统观念并未就此而改变,首先表现在他的主题无论怎样变,最终仍然会回到调性框架之内,也就是说它的主题有调性;其次,它的调性布局仍为传统手法,就象下面将要分析的,《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的第一,第二呈示部均为主/属调,在这一点上他又是严格遵循传统.(2)赋格结构这首赋格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的展开部,第二呈示部,综合再现部.图示分列如下:第一部分:第一呈示部'星示巷'l补充呈示,15d'节1小节751,节I195Tl锄p—RI硼卜R】龋叫R插一ITI(ob)~TIcRlg.~)?晰一IB---Ilk TJ(Ⅱ)R3R5R工I锄r工)R6工l氓'班焉8小节,疆l71厦5小节量"1,节■411,节,加Ea41懦牛爵AE^EAEF在第一呈示部中,赋格第一主题总共出现6次,基本呈示部出现4次,在补充呈示部出现2次,调性遵循传统原则,主/属程式.应该指出,该赋格应用的全部都是自由对题,且对题素材均源自第一主题.第二部分:第一呈示部的展开部(中间部)豳3.5小节O.5+1.5+7小节l9小节一间插一Tl(音色主题)Tl一闻插一T1().-闻插一Tl(音色主履)第64小节后半■冀卯小节虞77小~dJl"84小节,譬94,.I-'IS,籍1o2十节,Ill十节, FECCF第二部分开始于音色转接式的间插,它用主题头部素材构成,从双簧管开始经过长笛,一,二提琴到木管再到弦乐之后,第一主题在F大调上出现,此时的主题不像呈示部那样以相对单一音色出现,而是将主题交由长笛——弦乐——长笛,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大管——长笛,双簧管——弦乐——双簧管,单簧管,大管,中提琴来完成,构成了色彩斑斓的音色主题(下例第4小节起).开始于84小节的间插运用卡农式模进的手法,将音乐的情绪逐渐引向高潮,当圆号在C大调完整的演奏完第一主题,乐队随即掀起了这首赋格的第一次高潮,并形成了一个长达l9小节的问插段.令人叫绝的也是此句的结尾,雷格尔运用了他最钟爱的小下属和弦转调,主题第四次出现开始于F大调,但紧随其后的赋格第二主题却是出现在A大调,雷格尔巧妙的让第二部分的结束于八分音符的d的小三和弦,或者说结束于d小调,它既是F大调的关系调,又是A大调的小下属和弦,转调就这样非常自然的构成了.第三部分:第二呈示部2小节1l小节T2(Q:同)R(!.{DT2(Q£,Q)RT2-j一间摇一TlQI童II)一间插一第128小节,第135小节,第144小节,第146小节壤:1.53小节AEA第二赋格主题出现于第128小节,它是一个非常甜美的音乐形象,由l长笛,l双簧管声部奏出(参见55页),并由上文(参见59页谱例)所述的A大调的小下属转调引出,对题采用以第一主题材料构成的自由对题;第二主题的呈示部仍采用传统的主属布局方式,在135小节时进入属调,音响变得浓重起来,I圆号,大提琴声部奏出真正的第二赋格主题,大管,I1V圆号,低音提琴则运用"和声旋律"形态主题进行强化处理,对题材料还是源自第一主题,主题的第二次陈述运用开放式收拢的方式引出两小节第一主题材料构成的间插,在这之后真正的二重赋格出现,如图所示,赋格第一主题与赋格第二主题在146小节相会,自由对题用第夭离—T——H—.E———I—C大师?名曲一主题素材所构成,音乐的情绪随着这两个主题的交相辉映逐渐高涨,再加上后续的l1小节间插段推波助澜,使得乐曲的第二次高潮疾风骡雨般来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并列式二重赋格,第二呈示部应该开始于属调,而此曲的第二呈示部开始于主调,如此设计,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方面它要与中间部形成和声转换,由C\F大调转入A\E大调,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呈示部最后结束在属调E大调上,此处若再从E大调起调,调式色彩未免过于平淡.因此,作曲家将调式布局稍加改换,从主调起句,这样既可将两次主题的呈示方式统一,又达到上述两方面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可以看到作曲家精心的安排与设计.第四部分:综合再现部3小节TI(El;Y;IlI.§)呻(扩充)薨扎特主曩键;:皴;£!;!;iII1.旦'I2(E'蛙Iv.T1素材cI.T,~II.IIV)其扎..主■(—Trpt—,III)第165小节/第172小节/第175小节A蠡在汹涌澎湃的音响声中,乐曲进入赋格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和莫扎特主题同时聚合的第四部分(开始于165小节). 伴随着一,二主题,莫扎特原创主题由小号,圆号的激昂,嘹亮的奏起,三个主题~D---股势不可挡的洪流,相互碰撞着, 涤荡着,浩浩向前;密集的声部,交织的音响,将人们的情绪带至兴奋的顶点.再经过三小节的短暂扩充之后,第二赋格主题好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隐去,只留下了莫扎特主题与赋格第一主题——将这两个《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最为核心的主题汇合在一处,通过简单有效的单对位对比方式进行最后的陈述,如上图所示,声部依然是浓密,音响依然是磅礴,它再次强化了人们对全曲的印象与回味.乐曲的最后,音乐进入宽广壮丽的情境中(Largo),铜管声部再次出现在VatⅢ,VarVf,VarVm中出现过得的莫扎特变奏主题,仿佛仍在提醒人们回顾过去的变奏乐章.在恢宏激昂的情绪下,在宽广磅礴的气氛中,全曲结束.(3)对题特点a.整个赋格没有一次重复的对题,即:无固定对题出现.b.所有对题素材皆来自第一赋格主题.01五夭C对题多数半音化,要么整体半音化,要么局部半音化.d.由于对位的关系,多个自由对题同时并存.(4)调性与和声A通观整个《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op132),应该说,雷格尔作品的调性是十分明确的,虽然乐曲中充斥着频繁的离调,转调,大量的半音和声,但是每一乐章均从主调开始,并结束于主调,这一传统手法并未改变.B.雷格尔的作品到处洋溢着浪漫晚期的和声特点,尽管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都在"遵循传统",并极力的倡导"纯音乐",但这晚期浪漫派的风格特点,使得他的音乐充满新的色彩,这也对传统赋格或传统技术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创新.(5)结构特点A.结构庞大,音响浓重雷格尔从小随父亲,后来随林德纳,里曼博士学习管风琴,并以演奏家的身份进行巡演,应该说他非常喜欢管风琴这种宏大的音响特质,甚至还倡导了"管风琴运动",于是将这种音乐习惯引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也就不足为奇,所以他喜欢"缜密的结构",并以此形成多种复合音色,增加音响的厚度,使之成为雷格尔作品的最显着的特色.B.多主题赋格的应用雷格尔的大部分赋格曲作品运用双主题的二重赋格形态,最早可追溯到其作品《三首管风琴曲》(op7,作于1892年) 中的《d小调赋格》,还有后来的《贝多芬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86)(四手双钢琴作品),管弦乐队作品《约翰一亚当一席勒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l00)都是采用二重赋格形态,这与传统赋格多数为单赋格有所不同,运用二重赋格这种壮观的立体对位形态,不但使得整个乐曲音响更为宏大,而且还增强了音乐上的戏剧性冲突,同时采用多主题赋格作为套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也可对全曲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雷格尔一生钟爱赋格——这种复音音乐的最高形式,并且将它与变奏曲相结合,构成格律与非格律的综合音乐形态, 从而独树一帜.此外,他作品的严谨,细致以及极具个性的音乐语言也是值得后来者不断学习与借鉴的.应该说,雷格尔作为十九世纪末晚期浪漫派与二十世纪初现代多元化音乐的承前启后者,其历史地位必将得以广泛确认.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格曲简介
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赋格曲的主要部分第1部分为呈示部,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
开始时,主题在主调上从某一声部单独进入,接着第2声部在属调上(偶尔也用下属调)模仿主题,称为答题,而原主题声部继续出现的与答题形成对比的旋律称为对题。
答题如严格模仿主题,称为纯正答题;如与主题形成守调模仿,称为守调答题(见模仿)。
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
主题与答题然后再在其他声部上轮流进入。
呈示部中主题(包括答题)进入的次数与赋格曲声部的数目相等(有的理论体系认为,呈示部中主题的进入应以4次为准)。
有时在呈示部之后,主题又在主调或属调上进入一次或两次,称为呈示部的补充进入;当补充进入的次数与呈示部相等时,称为副呈示部。
第2部分为发展部。
根据赋格曲总的布局,第2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
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除二段式的赋格曲外,还有三段式的赋格曲,后者尤为常见。
发展部中,主题的进入比较自由,可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如扩大、缩小、倒影等,主题进入的次数也无定规。
发展部开始时主题常在主调的平行调上进入,以与呈示部中的主题形成调式色彩的对比,其后可转入其他副调。
赋格曲的结束部分或再现部分(指三段式的赋格曲)中,主题又在主调上进入,并与答题构成主调--属调或主调--下属调的布局;也可采取各种密接和应的形式进入。
在结尾处,常有持续音的运用。
不论在呈示部或发展部,主题每次进入之间出现的音乐段落称为小尾声或间插段(篇幅较大者),其素材大都从主题或对题中演化而来,具有中间过渡和发展的意义,并促进了音乐整体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而这正是赋格曲写作中的显著特征。
二重赋格曲的结构组织有两种:1.两个主题同时呈示,即两个主题在二部对位的结合中同时进入,而且在以后的多次进入中保持不变,并与间插段交替出现。
如W·A·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弥撒》第1段中的"主啊怜悯我们"(Kyrie)。
2.两个主题各自单独呈示。
其写法包括3个部分:①第1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
②第2主题的呈示部与发展部。
③两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
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升g小调赋格曲》。
三重赋格曲根据3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这3个主题要适合作三重对位(三者可互换位置)的移动。
其结构组织与二重赋格曲相同,也分为两种:①3个主题同时呈示。
如J·海顿的《A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20之6)的终乐章。
②3个主题分别呈示,即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的呈示部与发展部,最后3个主题结合一起同时进入。
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下集《升f小调赋格曲》。
在三重赋格曲中,有时只有第1主题单独呈示,第2、第3主题同时呈示,然后3个主题一起进入。
一首赋格曲在曲式上发展较少时,通常称为小赋格曲。
一般地说,小赋格曲的呈示部与赋格曲相同;发展部则比较自由,主题进入的次数较少,发展不大,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
但有些作品虽然也称为小赋格曲,但在篇幅和曲式上丝毫也不亚于赋格曲。
赋格曲与小赋格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套曲中的一个乐章。
当一首乐曲中某部分的写法与赋格曲的呈示部类似,以模仿手法将主题加以发展,但无系统的展开的中间部与再现部时,称为赋格段。
赋格段的结构,包括主题在各声部依次进入的呈示部(有时也带有主题的补充进入)和自由发展部的开端,或仅有一个呈示部。
赋格段不是完整独立的曲式,它的开始比较容易辨认,但结束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常用于主调音乐的乐曲中,结束时与后面出现的主调音乐写法融为一体。
如П·И·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1乐章的展开部分以及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第5乐章的引子部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