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讲解: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简述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2015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528个,比上年增加2096个。
其中:医院275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077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927个。
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7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4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3102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321个,乡镇卫生院36817个,诊所和医务室195290个,村卫生室640536个。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7503个。
康宇医疗表示血球仪的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对血球仪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今天主要主要讲一下血球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什么是血小板呢,康宇医疗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
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
血小板的确很小。
血小板直径为2~4μm(微米),厚0.5-1.5μm,是有折光的扁圆形小体。
血小板由最大的血细胞——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浆发育而来。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
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
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
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计数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1)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2)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康宇医疗生产的血球仪,在当地具有影响力,完善了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增强诊疗安全,规避医疗风险,减少误诊漏诊,得到了当地医院、诊所、医务工作者的好评。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中,血小板六项是常规血液检查的一部分,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是血小板六项的临床意义:1.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块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动脉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易出血或瘀血等情况。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块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动脉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易出血或瘀血等情况。
2.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均匀。
增高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与血小板破坏或异常生成相关。
低的PDW值可能意味着血小板体积分布较为均匀。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均匀。
增高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与血小板破坏或异常生成相关。
低的PDW值可能意味着血小板体积分布较为均匀。
3.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增高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骨髓异常产生的血小板增多相关,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而低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增高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骨髓异常产生的血小板增多相关,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而低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意味着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低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则可能与骨髓功能异常相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意味着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临床分析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
临床分析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血小板是人体中主要的凝血细胞,对于维持血液的凝血功能及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因此,血小板计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
一、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的价值1. 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的关系血小板计数是评估个体的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低血小板计数常常与出血倾向相关,例如,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都会导致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进而增加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临床中,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及早发现患者的出血倾向,有助于血液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血小板计数与血液恶性肿瘤的关系血小板计数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和监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血液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会导致骨髓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
通过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疾病的进程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药物对骨髓的抑制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而血小板计数的恢复则意味着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以及预后的改善。
二、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监测中的价值1. 血小板计数与抗凝治疗的关系抗凝治疗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如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等。
但是,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的增加。
因此,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达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2. 血小板计数与输血治疗的关系输血治疗是一些严重贫血或出血疾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来说,准确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至关重要。
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存在输血后血小板反应不良的风险。
因此,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可以避免输血后的并发症,并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血小板计数在血液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血小板计数,能够及早发现血液疾病患者的出血倾向,评估治疗的效果,判断病情的进程以及评估抗凝治疗和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
功能亢进、体外循环。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
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
性黄疸、过敏性紫癜)。
(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
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
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2.血小板增多
(1)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2)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准确计数血小板是现阶段临床医学检验的关注热点,传统计数血小板数值不准确、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需求输血小板群体的切身利益,十分不利于医学检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重视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意义便显的极为必要。
结合实际来看,血小板本身体积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无色、极易粘附等特质,往往在人体皮肤破损,血液流出时,血小板便会迅速粘附血管壁,所以一直以来血小板的采集检测难度也比较大,以往的很多采血或者计数方法,都无法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技术的全面完善,准确计数血小板也逐渐成为现实。
比如现在的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方法便可以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1.1利用免疫学测定准确计数血小板目前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主要是以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来体现,其中免疫学测定最早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时出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方法正式开始应用至临床实践中,这个过程中先以浓度对等荧光微球替换红细胞,之后求出血小板所占荧光微球的比例数值,再用所求数值乘荧光微球浓度,最终便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血小板数,期间所使用主要设备即血液分析仪,按照相应流程选取质量参数达标的血液分析仪,直接计数荧光血小板,便可保障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达到预期。
1.2二维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二位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较之免疫学测定而言,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其原理主要是按照同质性球体光散射MIE 理论,在球形状血小板逐个经过激光照射区域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实时测定,比如高角度观察细胞折射系数,低角度分析相应细胞大小等;以此达到精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且该方法可以在无需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通过二维散图有效区分测定血小板,使准确计数血小板的实效性和便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临床价值意义2.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最常见的即其为恶性肿瘤患者病情、预后情况提供了实时参考指标,比如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以肺癌为例,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的现象明显超过早期肺癌患者,且患者血小板增多往往也预示着相应患者预后不佳的风险会呈直线上升。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是临床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检验项目。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与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血小板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症。
因此,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状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具体而言,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凝血功能:血小板通过聚集和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的凝固和止血过程。
通过检测血小板的聚集率和释放功能,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其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
2. 监测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一些疾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栓治疗。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
3. 预测临床预后: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一些疾病如肿瘤、心脏病等,血小板功能异常常常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辅助判断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和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预后评估依据。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微粒化试验、凝血酶原时间试验、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试验等。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1. 凝血酶原时间试验(TCT):TCT是一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来评估血小板的凝聚能力。
该试验操作简单、准确性较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 血小板激活因子释放试验(PFA-100):PFA-100是一种全自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仪器,通过测定血液在高剪切力下的凝结时间来评估血小板聚集功能。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之一。
3. 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通过刺激血小板产生聚集反应,并观察聚集程度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状态。
临床检验基础-红细胞及血小板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 红细胞及血小板检验红细胞检验目录红细胞检验目的要求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2.掌握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原理、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3.掌握红细胞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临床意义。
4.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方法、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5.熟悉红细胞检验的质量保证。
6.了解红细胞的生理和血红蛋白的组成。
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计数(手工计数法)原 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 倍数, 充入计数池中, 于显微镜 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RBC数 ,经过 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RBC数量。
器 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计数(手工计数法)检测试剂1. Hayem稀释液:由NaCl 、Na2SO4、HgCl2和蒸馏水组成 。
其中由NaCl和Na2SO4调节渗透压,Na2SO4还可以提高稀释液比重防止细胞粘连,HgCl2为防腐剂。
该稀释液的主要缺点是遇到高球蛋白症患者, R BC易因蛋白沉淀而凝集。
2. 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 由枸橼酸钠、 甲醛、 NaCl及蒸馏水组成。
其中NaCl和枸橼酸钠调节渗透压 ,枸橼酸钠还具有抗凝作用, 甲醛为防腐剂。
配制简单 , 可时RBC 在稀释后较长时间内形态不发生改变且不凝集,应用较广。
3. 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
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计数(手工计数法)计数和计算1. 计数:在2 ml红细胞稀释液中加血10 μl ,混匀后 ,充入计数池 ,静置3~5 min后 ,在高倍镜下 ,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计数时需 遵循一定方向逐格进行 ,以免重复或遗漏 ,压线细胞 (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
2. 计算公式:红细胞/L=N ×25/5× 10 × 106×200=N/100× 1012N表示5个中方格内数得红细胞数×25/5:由5个中方格红细胞数 ,换算为一个大方格红细胞数× 10:由一个大方格红细胞数 ,换算为1ml稀释血液内红细胞数× 106: 1L= 106ml×200:为血液稀释倍数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计数(手工计数法)注意事项1. 清洁:使用前应擦拭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
血小板数在不同程度脑外伤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
血小板数在不同程度脑外伤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损伤,其主要为头部受伤所致,可导致颅内出血、脑挫裂伤、脑水肿等病变。
而血小板数的改变在脑外伤患者中常常出现,并且与出血的程度相关。
血小板数在不同程度脑外伤出血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们来了解一下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起着止血作用。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附着在损伤血管壁上,释放血小板功能因子,促使血管收缩,形成血栓,从而实现止血的目的。
血小板数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止血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脑外伤患者中,由于颅内出血等病变,血小板可能会被激活,导致其数量减少,从而影响止血功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1. 评估出血风险。
脑外伤患者出血的程度可能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出血,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大量出血。
通过监测血小板数的改变,可以及时评估出血的风险。
一旦发现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出血的发生,降低患者的风险。
2. 指导治疗方案。
对于脑外伤患者来说,出血的处理十分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血小板数的改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止血药物和治疗策略,就能更好地控制出血,提高治疗效果。
3. 预测预后。
血小板数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如果血小板数量一直无法恢复正常,就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导致患者预后不佳。
监测血小板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血小板数在不同程度脑外伤出血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监测血小板数的改变,可以及时评估出血的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医护人员应该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血小板数的监测,以提高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深入探讨血小板数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血液指标分析的常见参数及临床意义
血液指标分析的常见参数及临床意义[介绍]血液指标分析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本文将介绍血液指标分析中常见的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参数]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用于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血红蛋白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贫血的程度,同时也与输血需求和输血反应有关。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器官。
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贫血、失血或骨髓疾病等病情。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负责对抗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
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感染、炎症和免疫系统功能等情况。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负责控制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
5. 血沉(ESR):血沉是血球沉降速度的检测指标,可以帮助评估炎症、感染、肿瘤等情况。
6. 血糖(GLU):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是衡量机体代谢状态的参数。
血糖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糖尿病的程度和控制情况。
[临床意义]通过对血液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获得以下临床意义:1. 评估身体健康状况:血液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氧气供应情况、代谢状态等,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2. 诊断疾病:某些血液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特定的疾病存在,如贫血、感染、糖尿病等。
3. 监测疾病进展:通过对血液指标的连续监测,医生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 评估治疗效果:某些治疗手段对血液指标有直接影响,通过对血液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总结:血液指标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测手段,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了解常见的血液指标参数及其临床意义对于医学专业人员与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计数知识点总结
血小板计数知识点总结血小板计数是指测定单位体积内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验指标。
血小板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00×10^9/L之间,血小板计数异常可以反映机体内出现的一系列疾病和病理状态。
1. 血小板的生物学特点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一种特殊细胞,它们是巨核细胞的片段,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
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7-10天,在正常情况下,骨髓每天可以产生150-400亿个血小板。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血过程中发挥作用,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血小板计数是指测定单位体积内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验指标,对反映机体内出现的一系列疾病和病理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反映出血小板增多或减少的情况,提示各种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3. 血小板计数的检测方法血小板计数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也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方法。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是目前常用的血小板计数仪器,它通过核心技术实现对血小板的精确计数,准确性高,操作简便,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4. 血小板增多的疾病和病理状态血小板增多可以反映出一些疾病和病理状态,主要包括下列几种情况:(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又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骨髓增生异常,导致血小板增多、红细胞增多和白细胞增多,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症状。
(2)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在某些疾病和生理状态下,机体对血小板产生过多的需求,导致血小板增多。
这些疾病包括铁缺乏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
(3)药物性血小板增多:某些药物可以直接刺激骨髓产生过多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概述
1、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也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和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是常用止凝血功能筛查指标之一,临床上常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单位体积内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也可用显微镜计数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
二、参考范围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25~350)×109/L。
三、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生理性变化
1、正常人血小板数量随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2、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高10%。
新生儿出生时略低,2周后显著升高,6个月后可达到成人水平。
(二)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变化
当血小板低于125×109/L时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计数超过350×109/L为血小板增多。
1、病理性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等
②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④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2、病理性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计数意义和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小板计数意义和应用血小板计数在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其可以提供有关血小板数量的关键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并指导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血小板计数的意义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核细胞片段,主要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对评估机体止血功能和判定出血与血栓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 评估止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机体止血功能的强弱。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机体出血风险增加;而当血小板计数过高时,机体易产生血栓。
因此,在手术前及术后出血风险评估、评估血小板功能障碍和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时,血小板计数至关重要。
2. 判断出血与血栓疾病风险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判断出血与血栓疾病的风险。
低血小板计数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若伴有出血现象,提示出血性疾病的风险。
而高血小板计数则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炎症、肿瘤等情况,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血小板计数的应用血小板计数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多个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1. 诊断与鉴别血小板计数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帮助医生对一些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
例如,血小板计数在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病、肾病等方面的检测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参考。
2. 治疗指导血小板计数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例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引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治疗的疗效及预测预后。
3. 疾病预后评估血小板计数对某些疾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在某些恶性肿瘤中,高血小板计数与预后不良相关,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总结:血小板计数在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
准确测定血小板计数可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评估机体止血功能、判断出血与血栓疾病风险,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与探讨。
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4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体检健康的46例志愿者(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PCT、PDW、MPV、PLT相关检查,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比较得出,观察组患者的PLT、MPV检查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 检查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LT、PCT值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加重而逐渐降低,相反MPV与PDW水平逐渐升高。
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必要的血小板参数检查能间接反应血小板功能变化,且能对是否可能出血进行判断,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肝硬化;血小板检测;血小板功能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1-0042-01目前临床上肝硬化为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病,当患者发生失代偿时会存在出血,当出血部位在颅内及上消化道等处时能引起患者死亡[1]。
人体内的血小板会产生一定的止血功能,因此需要血小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肝硬化时肝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引起血小板数显著降低。
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PCT、PDW、MPV及PLT检查能充分了解血小板情况[2]。
本次研究中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4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经体检证明健康的46例志愿者(对照组),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33~67岁,平均(51±4.32)岁,病程1~7年,平均(3.5±0.12)年。
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A级21例,B级18例,C级15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5~71岁,平均(52±5.67)岁。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小板计数(PLT)的意义和解读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小板计数(PLT)的意义和解读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小板计数(PLT)的意义和解读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是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筛查的重要参考依据。
血小板计数(PLT)是体检中常见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血液系统中的血小板数量,对机体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PLT的意义和解读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体检结果。
一、PLT的意义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与凝血过程。
当出现外伤或血管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凝块,阻止出血。
因此,PLT的正常水平对于人体的止血功能和血液凝固过程至关重要。
另外,PLT的数量也能反映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因为血小板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免疫反应时,血小板会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二、PLT的解读1. 正常范围:成年人的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50×10^9/L到450×10^9/L之间。
这个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标准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检查结果中,一般会标明正常参考范围。
2. 高PLT水平:如果PLT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机体存在一些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问题。
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炎症性疾病、感染、贫血、出血性疾病等,都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
此外,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PLT升高。
3. 低PLT水平:如果PLT值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机体存在一些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问题。
最常见的因素是骨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低PLT值还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表现为容易出现鼻血、牙龈出血、皮下淤血等症状。
4. 异常PLT值的解读:对于PLT值的异常情况,不可以仅凭一次检查结果就做出结论,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相关检查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PLT值持续超出正常范围,建议咨询医生,进一步评估异常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元素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停止出血。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止血和修复伤口。
1.评估出血风险: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时,患者容易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容易出血,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这种情况被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倾向,严重时可导致严重出血并危及生命。
2.评估血液病:血小板计数异常是一些血液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例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
3.监测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疾病进展。
例如,对于血液病治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4.预测疾病风险:一些研究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与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高血小板计数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5.评估健康状态: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一般人的血小板计数与年龄、性别相关,如果血小板计数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当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暗示有一些健康问题或疾病的存在,比如炎症反应、感染、骨髓病变等。
而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表示有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快的情况,比如骨髓抑制、免疫介导的凝血因子破坏等。
为了确定异常血小板计数的原因,医生通常会进一步检查患者的血液片子,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血细胞异常,并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
总之,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暗示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存在,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怀疑自己的血小板计数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检查
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检查在进行输血治疗前,确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对于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查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操作步骤和解读方法。
一、血小板计数的意义血小板计数是检测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方法,其结果反映了机体内的血小板水平。
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50×10^9/L到40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关系密切,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输血的风险。
二、血小板计数的操作步骤进行血小板计数需要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显微镜进行手工计数,以下是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的步骤:1. 准备:将患者采集的血液标本放置于抗凝管中,并保持标本完整。
2. 样本加载:将标本放入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按照设备指导将样本加载至指定位置。
3. 启动仪器:按照设备指导启动仪器并选择相关的测试项目,例如血小板计数。
4. 结果解读:待仪器完成测试后,将在仪器屏幕上显示出血小板计数结果。
根据正常范围进行判断,判断血小板计数的高低。
三、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的凝血系统功能状态的方法,对于判断血液凝结和止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因此在进行输血治疗前,通过凝血功能检查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血液凝结状态,避免输血后的不良反应。
四、凝血功能检查的操作步骤以下是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查的操作步骤:1. 准备:将患者采集的抗凝全血标本放置于试管中,并保持标本完整。
2. 血浆制备:先行离心将全血离心分离血浆,并将血浆转移至试管中。
3. 添加试剂:根据所需的检测项目,如PT和APTT,添加相应的试剂至试管中。
4. 检测反应:根据试剂的反应原理,观察试管内的变化,例如凝结时间延长或凝块形成。
血小板计数试验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试验的临床意义
李冬丽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目前,在临床上血小板计数对于诊断、治疗、合理用药及手术前后监控均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有助于帮助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这项试验与临床现状息息相关,故结合临床及文献报道做一简单介绍。
【总页数】1页(P256-256)
【作者】李冬丽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同江市人民医院检验科,15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
【相关文献】
1.肺结核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王睿荣;巨芳萍;王娟;魏亚芝;李媛;杨岚
2.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测在胃癌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J], 申辽辽;贺丽
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其部分形态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J], 周翔;陈志涛;吴杰
4.肝炎患者检测血小板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及免疫球蛋白M水平的临床意义 [J], 谢明
5.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及临床意义 [J], 李红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参考区间 (125~350)×109/L
生理变化 ➢ 午后稍高于早晨;春季低于冬季 ➢ 平原居民低于高原居民 ➢ 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 分娩后减低 ➢ 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 静脉血的比毛细血管血高10%
引起血小板变化的药物
血小板
药物
增多
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肾上腺素、头孢
菌素类、干扰素、类固醇、普萘洛尔、
免疫球蛋白、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减少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化疗药、氯
霉素、H2 受体阻断剂、盐酸氯喹、氯噻 嗪、奎尼丁、苯妥英、利福平、磺胺、
硝酸甘油、三环抗抑郁药
病理变化
PLT 20~50×109/L 轻度出血
PLT<20 ×109/L 较严重出血
PLT<5 ×109/L
严重出血
PLT>400×109/L 血小板增多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和增多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 原因分布异常
先天性
增多
原发性
反应性
其他
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 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 疮等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脾大、血液被稀释等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理性: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10%;月经前降你,月经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即降低;运动后升高,休息后恢复。
2.病理性
(1)在临床上,除创伤之外,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血小板数大于100×109/L,无异常出血;当小于50×109/L时,可有出血症状。
常见的疾病有: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大于400×10/L);①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急性大出血,急性溶库存,急性化脓性感染;④脾切手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