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调查的设计与准备

第四章社会调查的设计和准备

教学案例

案例4.1:

案例:概念操作化

某高校大学生社会调查小分队,曾经准备利用2006年上半年的双休日等业余时间,采用以访谈为主要方法,开展一项以“农民工权益保护现状”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并且在展开具体工作之前做了大量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说:确定了调查课题是“有关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状况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状况不如城市居民”,也认真组建了调查研究队伍,并对整个调查研究进程的每一个具体阶段进行了相当详尽的计划和安排;并且,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整个团队也在非常认真地按照要求展开工作;但是,在准备阶段,并没有准备访谈提纲。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实践之后,各调研人员都发现自己在和相关调查对象面对面地互动过程中,不知道具体提出哪些问题,常常出现“冷场”的现象,最后,总体上来说,本次调研活动很不成功。

讨论:

1、试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上述调研活动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社会调查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什么叫社会调查指标的设计?社会调查指标设计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4、什么叫做概念的操作化?概念操作化对于社会调查有何意义?

5、如何界定农民工权益,并对其操作化?

案例分析提示:

首先,对农民工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具体界定。

其次:考虑如何界定农民工权益,因为没有将其界定并将权益细化,并在细化基础之上,设计出具体的调查指标,是不好提出访谈的问题的。比如说,将农民工权益分为人身权、财财、报酬权等等,然后,再对每个权益进行进一步细化;比如,人身权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反映,财产权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测度。

最后,在对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基础上,设计出具体的调研指标,并将之具体化为一个个可以直接向调研对象提出的问题。

这样,经过操作化之后,调研者要得到的资料就比较好得到,调研活动也就比较好开展了。

案例4.2:

案例:如何对“人的现代性”这一概念进行操作化

讨论:

1、什么是概念的操作化?

2、如何进行概念操作化?

3、有关“人的现代性”,联系实际,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细分及选择具体指标?

案例分析提示:

(1)“人的现代性”可包括如下方面:

a、积极参和公共事务

b、教育期望和职业期望

c、消费态度

d、公民权

e、对时间的评价

f、对变革的认识和评价

g、和国家的认同

h、……

(2)以“积极参和公众事务”为例,对“人的现代性”的各方面进一步细化:

a、是否属于某一个组织

b、所参加的组织的数目

c、哪一个组织在政治上持有自己的观点

d、是否向政府官员表明自己的观点

e、参加投票的次数

f、是否曾经高度关心某件公共事务

g、……

案例4.3:

案例:对“剥夺”概念进行操作化

讨论:

1、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践,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剥夺现象?

2、通过对所讨论列举的现象进行概括归纳,形成对“剥夺”这一概念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3、如何对“剥夺”这一相对抽象概念进行操作化?

案例分析提示:

首先,通过讨论初步归纳出有关“剥夺”的理论概念,这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

其次,选取“社会剥夺”这一方面来进行研究,“社会剥夺”也可以分解为各个方面:

再次,“社会歧视”等,该层次仍然是相当抽象的概念,需要继续进行界定:

最后,对“社会歧视”等方面的内容和类型界定,将概念转化为变量形式,选择测量指标。

案例4.4:

案例:如何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这一概念进行操作化

讨论:

1、什么是概念的操作化?

2、如何进行概念操作化?

3、联系实际,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进行细分及具体指标的选择?

案例分析提示:“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至少可从下方面着手分析:

⑴下岗职工的求职行为

a、正式途径:

?再就业中心及企业登记

?劳动力市场报名

?街道、居委会备案

?……

b、非正式途径:

?血缘关系

?业务关系

?地缘关系

?……

c、直接申请:

直接和单位联系,直接参加面试

……

2)再就业服务方面

a、强化心理(维度1)

?不知道,没有用过——1

?曾经得到某个部门(机构)的服务——2

?经常得到某个部门(机构)的服务——3

?经常得到若干部门(机构)的服务——4

b、信息和中介(维度2)

c、指导求职技巧(维度3)

d、技能培养(维度4)

e、职业咨询(维度5)

f、政策咨询(维度6)

……

案例4.5:

案例:当前常听人们说起,现在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邻里关系,越来越难处理了;总是认为过去的人际关系如何如何好处理,邻里关系很和谐。有人认为:“社会越发达,人际关系越差”;“现代化程度越高,邻里矛盾越多”;而有人则认为:“现代科技越发达,邻里之间互动越多”;等等。现某社会调研小组准备就该现象进行一次调研,在准备过程中有以

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

讨论:

1、针对材料中所述说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研究假设。

2、研究假设对于整个调查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如何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操作化?

3、联系实际,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进行细分及具体指标的选择?

案例分析提示:

比如:提出研究假设:现代化发展程度越高,邻里关系越淡漠。

具体假设:

工业生产总值越高,每年邻里共同参和社区活动的次数越少;

社会分工越细,邻里之间窜门的可能性越少;

现代科技越发达,邻里之间直接互动越少;

居住条件越好,邻里互助行为越少;

人们越注重隐私权,邻里之间的交往越少;

然后再对研究假设中的概念进行操作化。

案例4.6:

案例:当前,相当部分地区的离婚率在不断地上升,夫妻离异不仅造成了彼此长期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教育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讨论:现某社会调查小组准备就该现象进行一次调研,请您为其设计一份调研方案。

案例分析提示:

⑴明确调研方案在整个调研进程中的地位于作用;

⑵讨论调研方案的设计原则;

⑶提出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

?阐明调查课题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单位

?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

?制定抽样方案,确定抽样方法

?确定调查内容,编制调查表格或提纲

?确定调查的场所、时间和进度安排

?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和安排

?调查人员的选择、培训和组织

⑷对调研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案例4.7:

案例:蒙汉通婚研究

1.调查题目:

赤峰地区农牧民蒙族和族汉的通婚研究

调查目的:通过对影响蒙汉用婚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探寻民族通婚的一般模式,建立一种理论模型来说明中国的民族通婚问题,者以研究对于认识目前的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民族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理论构架:本研究的基本设想是,影响蒙汉通婚的主要因素有六类:1、经济活动;2、居住特点;3、人口迁移;4、语言文化;5、历史因素;6、政策因素。其中后两种因素起独立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前四类因素的界定,分解和操作定义,筛选出10个影响民族通婚的变量:①某一民族在一个村的总户数的比重;②居民的平均文化水平;③户主的年龄;④户主的文化水平;⑤职业;⑥户口类型;⑦是否移民;⑧掌握另一民族语言的能力;⑨邻居中另一民族成员的多少;⑩和另一民族成员的交友情况。将这些自变量和因变量(民族通婚程度)联系起来,建立了一组研究假设和一个复杂的因果模型。

2.研究类型: 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抽样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