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结构优化与产业协同

合集下载

14526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与发展路径

14526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与发展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与发展路径引言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中国坚定推动改革开放和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对于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全球经济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前疫情和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建立起联系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增加至56517平方公里,人口达7000万,GDP总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形成了互补协同、共赢互利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全球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路径分析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整合和发展,我们需要创新性地加强区域协调开发,在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工业升级、以人为本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推进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一体化市场和竞争优势的关键。

我们可以积极推动跨境贸易、跨境投资和文化交流,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

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整合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可以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信息共享,协同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物质流、人员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无阻。

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大对西部经济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西进”战略的顺利实施,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和现代化体制机制。

3.推进创新型区域发展创新型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整合和发展的关键。

我们可以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胡琼琼 张 谦◆摘要: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从掌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最后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使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契机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前言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

珠三角地区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2019年,广东实现GDP10.77万亿,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连续25年占全国GDP比重超1/10。

从9个城市GDP来看,近五年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9年实现GDP总额8.69万亿,占广东省GDP比重80.71%,占粤港澳大湾区11城GDP比重74.62%,分别提高了1.55和0.75个百分点。

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但突出了制造业的调整,使制造业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除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从经济规模看,广深两地相当,但在具体产业结构分布上差异明显,存在很大产业结构转型空间和优化可行性。

以2019年为例,据广东统计年鉴(2019)分析得出: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万)年末就业人员(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广州1530.591125.89156427.41251.376454.0016923.22深圳1343.881283.37203489.0225.19510495.8416406.06差距(约)187157470622264042517两地人力资源均未开发充分,深圳在人均产值上稍高于广州。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方案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湾区经济增长新引擎。
(3)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3.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构建高效便捷的湾区交通网络,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提升湾区数字化水平。
(3)推进能源、水资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湾区可持续发展。
2.加强组织协调
(1)成立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湾区建设工作。
(2)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湾区城市间合作。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设立湾区发展基金,支持湾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本政策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期间如需调整,由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方案
一、前言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创新资源。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政策方案。
2.到2035年,湾区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
三、重点任务
1.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1)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建立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
(2)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产业集群。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2.加强组织协调
(1)成立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湾区建设工作。
(2)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湾区城市间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分析作者:孙志阳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1年第5期孙志阳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该发展战略是需要长期可持续执行的,区域产业协同是支撑湾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本文通过对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湾区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引言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步入新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区域,必然肩负着引领和创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个以国际三大湾区为标准的国家战略。

“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

“协同发展”是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深度合作为目标,兼顾效率和均衡的新发展理念。

想要大幅、高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具备国际规模的新湾区,必须以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为重要依托;产业协同发展可带动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促进内地和港澳的深度融合贯通,提高湾区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迅速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9个城市构成,总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6900万,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改革开放成效最显著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经历40多年的共同发展,三大产业结构现趋势变化,其中一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地位愈加凸显,目前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特征且较为稳定的产业结构。

从地里区位划分,可将大湾区中珠三角9城分为三个经济区域,其中,深、莞、惠三城产业结构显现出较高同质度,集中于电子科技、汽车、医药制药、服装及现代服务业等;另外,广州、佛山、肇庆三城形成的经济区域则是以制造业及农业为主,广州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汽车、船舶、重装机器制造等重工产业;佛山则是以电器机械制造及陶瓷业为主,肇庆与之不同,以农业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制造业程度较低;再者,珠、中、江三地形成的经济圈产业差异不明显,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其中珠海主要是电子信息业、精密仪器制造及石油化工业等,中山则集中于电器、五金家电等产业,江门特征相对明显,以交通海洋装备业、包装印制及纸制加工产品产业为主。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涵盖了世界一流的城市群和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具备实施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

本文将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概念、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概念城市群协同发展是指城市群内大多数城市,在利用资源的协同性和制度的优势下,通过适当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对外整体效应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协同发展以提高整体综合实力为目的,促进各城市之间的协同联动和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受益于城市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区位优势和产业互补性,在经济合作、区域一体化和资源共享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路径应该是在尊重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现状和问题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广东省属于国内较为发达的地区,而香港和澳门则属于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水平不一,形成了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是交通不便。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跨境交通和交通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造成跨境旅行不便,阻碍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三是产业互补性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充分的产业互补性,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以上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路径和对策一是加强政策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加强各方面政策的协调和沟通,推动城市群内部的政策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

建立城市群政策协调机制,保障政策协同发展的顺利实施。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实现产业互补。

通过互联互通的优势,促进跨境合作,推动跨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互补,形成优势互补。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状况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状况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状况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各国各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共同发展的重要区域,一直备受瞩目。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状况。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中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

这一区域位于中国南部,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超过7千万人。

这一地区包含了一些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如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等。

这些城市在经济、商业和文化等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当地政府决定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湾区,以加快整体经济发展。

2017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发文提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构想,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得到了许多推动因素的支持和助力。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部,紧邻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港口——香港,又与台湾、东南亚诸国隔海相邻,交通便利。

而且,广东省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与香港和澳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十分紧密,因此形成了丰富的产业和供应链。

粤港澳大湾区内有许多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更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优质的人才资源。

这一区域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也有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跨境投资和资金流动,还提出了诸多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政策。

在这一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这一地区在国内GDP总量方面位居前列,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源。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总和已达到了1.5万亿美元,排名全球十大城市群之列,超越了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

进一步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的经济优势使得该地区成为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不仅实现了稳定增长,而且获得了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摘要】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业融合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城市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将共同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

这些新趋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政府需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不仅将加速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还将提升粤港澳三地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深化产业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合作,大湾区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创新、人才交流、城市间互联互通、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发展潜力、经济引擎、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1. 引言1.1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性在于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整体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还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

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性还在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国际交通枢纽,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与全球市场的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性还在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城市互联互通、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技术,可以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方面,更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美好生活。

这一发展趋势的实现将为整个地区带来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2. 正文2.1 产业融合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产业融合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产业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粤港澳湾区规划方案

粤港澳湾区规划方案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3)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区域环境问题。
6.深化改革开放。
(1)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高湾区开放型经济水平。
(2)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3)加强与国际湾区合作,提升湾区国际影响力。
五、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湾区城市间的沟通与合作。
2.构建三大特色功能分区。
国际科技创新区:以深圳为核心,辐射东莞、惠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广州、珠海为核心,发展金融、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生态休闲旅游区:依托湾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
四、重点任务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2)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3)加强与国际湾区合作,提升湾区国际影响力。
五、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湾区城市间的沟通与合作。
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表。
3.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4.强化监督评估,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湾区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促进产业园区共建,实现产业资源优势互补。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提高互联互通水平。
(2)加强能源、水资源保障,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3)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打造智慧湾区。
4.保障和改善民生。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机制建设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机制建设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机制建设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旨在推进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加强三地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机制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强政策协调。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各方加强沟通与对接,协商一致,形成共同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可以成立相关工作组或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要加强产业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可以通过互补和优势互助的方式,推动各地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可以打造共享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产业集聚和跨界合作。

要加强基础设施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交通和物流是关键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协同规划和建设。

可以通过加强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物流的效率和便利度,促进人员、货物和信息的快速流动,推动大湾区的跨境交流和合作。

要加强金融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应建立金融创新机制,推动金融业的盛行与合作。

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互联互通,推动资金的自由流动和跨境投融资的便利化。

需要加强对跨境金融风险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还可以加强金融服务,为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要加强社会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法律制度,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可以建立跨境合作机构,开展各种文化、教育和体育交流活动,促进社会协同和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机制建设是实现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只有加强政策协调、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协同、金融协同和社会协同,才能推动大湾区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民富裕。

粤港澳三地应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协同机制建设,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发展策略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发展策略研究

66March 2021 / 广东经济学术ACADEMIC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发展策略研究陈丽娴1 眭文娟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 广东广州 510000)【内容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布局和产业关联水平进行分析,以及探究大湾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产业。

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但各城市的细分行业特色鲜明,资源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城市在优势行业的数量和分布上具有明显差距。

进而提出从创建一体化大市场、建立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利用创新推动产业链升级等策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产业协同集聚[作者简介] 陈丽娴,女,广东湛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贸易。

眭文娟,女,湖南永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和社会制度研究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GZQN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72003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造业服务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对策研究”(20YJC790010)。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这一新指示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根据理论和实践,产业协同集聚能显著促进一国(地区)经济发展。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内地和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也是中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以下是几个对策建议:1. 深化合作机制:建立并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沟通。

设立统筹协调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决策和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

2. 优化产业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具备不同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保证各自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加强跨区域产业链的整合与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的基础设施网络,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

4. 促进人员流动:建立更加便捷的人员流动机制,推动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由流动。

加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享高素质人才资源。

5. 推动金融合作:发挥香港和澳门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加强与内地的金融合作。

建立金融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

6. 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共同保护湾区的生态环境。

7. 加强文化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与共享,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开展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共同弘扬湾区的文化特色。

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各方加强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员流动和金融合作,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加强文化交流,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湾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协同发展,构建世界级城市群。

本文旨在通过设定评价指标,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进展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为深入推进一体化进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这一评价过程中,我们将探讨各种因素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三个小节: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概况、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设定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评价指标。

我们将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现状和影响,以及如何评价其整体效果和成效。

第三部分是结论,包括总结、展望和结论。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展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并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该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的一体化程度。

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全面地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也可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指导。

2.正文2.1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概况粤港澳大湾区是由粤江、港澳两岸为核心区域,以九市为支撑城市群组成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抓手。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可谓强大,它依托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优势资源聚集,实现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互补性分析及协同路径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互补性分析及协同路径创新

一、引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均排名全国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11个城市,两种制度,各城市拥有不同的产业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制造业基地,需要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大湾区城市之间不同产业的互补,缩小湾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差距,促使技术、人才等高端资源与传统的人口、土地等禀赋资源进行合作,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群的产业互补与协同发展。

产业互补是指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产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互补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多元因素。

互补的形式多种多样,区域贸易,相互投资,技术合作等,都可以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不同地区产业之间存在的比较优势,容易使两地之间产生互补性,体现为产业链延伸,产业分工,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

产业之间的互补能够产生要素流通、产业协同、技术外溢等具有正外部性的效果,使整个区域之间的产业产生独特联系,并保持区域之间产业的独特性,从而促使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重点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产业互补性,针对大湾区内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互补、细分产业的产业间互补以及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互补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补的路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互补性分析(一)三次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互补性分析及协同路径创新李人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7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摘 要:本文主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进行梳理,并计算大湾区细分行业、制造业九大产业的区位熵,对不同城市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大湾区城市群产业互补的路径提出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补;区位熵图1:粤港澳大湾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数据来源:根据2014-2018《广东统计年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一个综合性经济区域。

该区域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自2017年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目前,该区域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2.区域互补: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上互补性强。

广东省拥有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优势;香港具备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澳门则是旅游和娱乐业的重要节点。

三地的资源互补性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交通基础设施: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非常发达。

该区域内有多个国际机场和大型港口,拥有便捷的航空、铁路和水上交通网络,为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也相当强劲。

该区域拥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吸引了众多科研人才。

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未来展望方面:1.深化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上,加强产业配套和提高产业链水平;在科技创新上,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流动。

2.优化营商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建立更加开放、自由、便利的市场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落户。

3.推动人才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建立人才培养、吸引和引进机制,促进人才合作和交流。

4.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

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交通网络等方式,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人才流动和加强城市规划,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作者:宋玲左小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2期摘要: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先进做法提出了改善对策,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湾区;协同集聚;对策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32.0021 提高对产业协同集聚的认识“产业协同集聚”这几个文字本身就具备科学的含义。

所谓“集聚”,是指事物在特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并有机组合,“集”指的是大量有关事物在地域空间中的集合现象,“聚”强调区域内的各种因素有机聚集,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的物质、信息和社会各种流,进而聚集成复杂、多元的复合层次网络体系。

协作就是以协作的方式将区域中各种因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协调行为主体的个人绩效,使区域系统的整体成绩达到最佳水平。

根据波特在区域产业经济中的阐释,产业协同集聚是指以某一或几个特殊产业为中心,大量的产业相关联系密切,以及有关支持机构实现了产业协同,在空间中形成了产业聚集,从而构成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由于产业价值通过互联网与中国制造集群的融合逐步链条化,进一步深化加速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流程中的渗透,重新构建生态环境及集群制造业,在设备、物料、产品和人的相互衔接过程中,不断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主要产业协同集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梯度分布和高端制造积累都具备一定的产业协同集聚基础。

然而,尽管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区域贸易合作交流,粤港澳三区两地产业交流合作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产业链未能进一步有效整合与延伸,多层次、跨不同地区的区域产业交流合作关系协调发展机制仍存在诸多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来粤港澳湾区三地产业的深度集聚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近期对策2.1 借鉴国际经验,成立大湾区产业集聚协同治理机构美国旧金山湾区是最早设立区域产业协同机构并取得成功的国际知名湾区,早期的旧金山湾区内,各城市产业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不断。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龙建辉从最初探索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模式,到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再到珠江-西江经济带,在中央和地方的持续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建的新时代顺势而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反映出粤港澳区域合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演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11月1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演讲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李希书记2017年11月27日在广东十二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亦指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相比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国际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处在“一国两制”框架之下,存在文化、法律、空间、产业等方面的“基因”差异,湾区内部尚未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广东、中国乃至全球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增长极,在强化广深港龙头城市地位基础上,在交通和网络基础设施、产业功能定位、公共政策引导等加大融合力度,提高湾区内创新要素的畅通度,达到整合优质创新资源的效果。

(一)创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技术扩散效应不明显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比较丰富,创新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均处于前列,但是湾区内创新能力不均衡。

湾区内三大龙头城市,其中深圳、广州作为全国创新型城市,要素集聚且具有集聚的创新要素、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引领性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最重要的自主创新高地和技术辐射源头;香港拥有4所世界一流大学,使其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但制造业衰竭导致其创新绩效并不显著。

其他城市特别是处于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和江门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落后,创新资源相对匮乏。

与深圳和广州比较,还存在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研发经费投入偏少、专利申请授权量偏低、技术合同成交额偏小等问题。

策略融合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协作机制

策略融合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协作机制

策略融合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协作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加强协作机制,以实现更广泛的发展和更深层次的整合。

本文旨在从策略融合的角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协作机制的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政资源,并且拥有完善的工商业体系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中国对外贸易和国际金融的重要门户。

二、策略融合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策略融合的视角,即将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更大规模的整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将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发达和健康的地区发展模式。

在策略融合的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加强各地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政策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的政策环境不同,需要建立政策协调机制,推动相关政策的一体化和协同发展。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接,制定共同的政策纲要和发展规划,实现政策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产业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的产业有着明显的互补性,可以开展深度的产业协同,共同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各地区可以加强对接,开展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整合,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3.人才交流: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的人才资源丰富,可以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合作机制,推动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和合作。

各地区可以加强对接,建立共享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

4.金融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建立金融合作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

各地区可以加强对接,建立共同的金融服务平台和金融创新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互补性和共享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港澳大湾区的结构优化与产业协同作者:裴茜刘红燕来源:《商场现代化》2020年第12期摘要:自21世纪以来,港澳经济和内地经济各自都面临一系列经济转型发展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指导大湾区城市群未来发展,湾区内11个城市通过产业协同能更好地拓展区域经济功能,发挥各自营商环境优势,港澳更好地融入改革开放进程中,助力湾区内11个城市解决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增强共同对抗外部市场风险能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瓶颈;结构优化;产业协调2019年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湾区9+2个城市未来发展做出5大战略定位,明确大湾区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加快推动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新一代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构成1.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现状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9个城市组成,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6%,人口超过6900万,占全国的4.9%,2019年GDP近11.59万亿,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见下表。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能够使该区域的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利用,可以高效整合和配置湾区内资源,形成内地与港澳的新合作方式,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2.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相对内地其他城市具有开放度高、活力强的特征,但相较于全球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力还略显不足,湾区各城市的产业协同与合作分工未达到有效状态。

湾区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区域一体化和产业分工初具雏形,形成深莞惠经济圈、广佛肇经济圈、珠中江经济圈三大经济圈。

深莞惠经济圈:包含深圳、东莞、惠州,对接香港,是三个经济圈中产业同质化程度最严重的。

深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为次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水平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强;东莞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惠州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汽车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香港是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贸易与物流、金融服务、工商支援服务、旅游为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

广佛肇經济圈:包含广州、佛山、肇庆,三个城市以制造业为主。

广州的汽车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等高端产业上升较快,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造船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稳健;佛山电气机械制造业和陶瓷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良好;肇庆与广州、佛山产业结构略有不同,肇庆的农业占经济总量相对较高,制造业和工业的比重较低。

珠中江经济圈:珠海、中山、江门,连接澳门。

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均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差异并不明显。

珠海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中山形成电子电器、五金家电等产业集群;江门在交通及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及纸制品现代农业等方面基础较好。

澳门四大支柱产业为博彩旅游、出口加工、建筑业和金融服务。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制约1.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制约首先,湾区内产业发展不平衡,珠江两岸城市的产业发展程度不一致,主导产业不突出。

对照世界著名湾区,都形成明显特色的主导产业:纽约湾区形成金融代表湾区,旧金山湾区以科创为代表湾区,东京湾区是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形成制造业、高科技产业、金融业产业链,但特色不够突出。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需要区内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形成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平衡和良性互动。

2.产业重复性发展带来的制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前,湾区城市发展未形成统筹全局,出现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在港口、金融和新兴产业方面存在着同质化竞争问题,影响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

香港、广州、深圳三个中心城市均致力于建设金融中心。

香港是亚洲航运业中心,而深圳港、广州港、虎门港、惠州港、珠海港、中山港都已建立,造成港口产能相对过剩和同质化竞争。

3.产业定位低度化带来的制约在广东省9个城市的工业化驱动的背景下,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而产业发展效率未得到有效发展,出现了粗放、无序发展的局面,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轻型加工装配业,迫切需要提高合作层次。

在产业布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不到60%,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而纽约、东京、旧金山三大湾区占比达89%、83%和82%,以服务业或信息产业为主导,完成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跳跃。

随着产业网络逐渐成型,专业化产业集群出现,现代平台分工越发专业化,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网络来服务专业的平台分工。

4.珠三角与港澳的协同发展遭遇瓶颈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崛起与港澳的作用密切相关。

自21世纪初始,港澳与广东省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从互补转为竞争,港澳台及内地的产业竞争出现同质化,阻碍港澳台及内地的合作深度。

实际上内地与港澳间依然存在很强的相互需求和互补,香港和澳门长期的发展积累,形成拥有链接全球的高水平管理和服务资源,但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限制,缺乏产业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平台,迫切需要拓展配套的产业空间弥补短板。

三、粤港澳大湾区的结构转型1.湾区4大核心引擎城市世界三大湾区都由核心城市拉动整体湾区经济,如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圣何塞和奥克兰、纽约湾区的曼哈顿、东京湾区的东京、横滨和千叶,核心城市聚集新兴产业和龙头公司。

纽约湾区聚集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总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同时对外贸易周转额占全美的1/5,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1/3。

旧金山湾区以科技发达著称,硅谷聚集大量新兴科技公司,谷歌、苹果、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和特斯拉等企业全球总部均设立在此。

东京湾区得益于庞大的港口群,聚集日本1/3人口、2/3经济总量、3/4工业产值,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日本企业半数汇聚于此。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定位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四个城市GDP总额贡献占全湾区65%,分别对四个核心引擎进行差异化定位。

香港定位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中心,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澳门加强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广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深圳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2.优化新兴制造业布局在全球贸易战爆发和国内结构性去杠杆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新兴制造业发展为国家经济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大湾区新兴产业已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并逐步形成新一代未来新兴产集群(图2)。

其中混合现实科技、人工智能和智能穿戴、下一代计算和云计算平台、新材料(石墨烯、柔性电子、碳纤维、纳米材料)、物联网和5G通讯、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精准医疗、医疗机器人和健康管理)等新兴未来产业开始萌发并产生经济增长新动能。

社区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和银发经济等新经济模式突破传统市场模式,ICO与企业投资、普惠金融和互联网保险等新融资模式为经济增长赋能。

3.加快先进制造业结构调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传统制造业的迁出,为先进制造留下了不仅是产业空间还有新兴产业种子。

巨型企业每进入一个新技术或行业领域,若干年后会在其新业务板块生产据点周边区域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例如,苹果系无线充电技术、华为系石墨烯和车联网、商富士康系园区物联网和服务机器人、比亚迪系轻型轨道交通设备、华星光电半导体的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新兴产业群为大湾区的新兴技术发展播种下大量的资源。

四、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1.区内产业协同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湾区整体发展、分工明确,全面服务湾区、辐射全球。

湾区内城市间的合作不仅需要行政指导和机制协调,同样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通过利益最大化与市场机制的双向互动(图3),既能发挥各地区经济主體的比较优势,形成合力的分工合作体系,实现区域间经济主体互利共赢。

2.湾区内区域分工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初具特色的三条产业发展带。

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包括广州东部和中部-东莞-深圳,形成金融、专业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会展、文化创意的现代服务业合作,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合作。

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包括广州北部和南部-佛山-中山-珠海等西岸地区,形成物流、外包服务、教育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汽车、核电、风电、航空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家电、金属制品、纺织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合作。

沿海生态重化型产业带包括惠州-深圳-珠海-江门等沿海地区,主要以海洋经济为主,开展石油化工、油气开采、医药生物合作。

3.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探索港澳台及内地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融通流动。

在建设中重视重大创新载体的作用,重点推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

香港布局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

澳门搭建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

4.金融行业错位发展据2019年GFCI全球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香港保持全球第3,深圳第9,广州23位,大湾区有两个城市跻身前十,与纽约、伦敦、新加坡和东京金融中心城市开始竞争,据《粤港澳大湾区纲要》对湾区各城市金融业错位规划布局:深圳以保险创新发展为抓手,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以及深澳的特色金融合作,以金融科技载体为核心的科技金融试点。

香港建设绿色国际金融中心,强化国际绿色债券的认证机构;广州金融同样定位绿色金融,探索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澳门发展中葡金融服务平台等特色金融业务;其他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1]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2016-2020[R].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2]纪玉俊,郑金鑫.论产业升级对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3):24-34.[3]魏达志等.未来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4]裴茜,朱书尚.中国股票市场金融传染及渠道——基于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9,22(03):90-112.[5]丘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路向选择的维度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7(4).作者简介:裴茜(1989.07-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通讯作者:刘红燕(1969.03- ),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教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