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康跳楼”看企业文化管理
富士康跳楼事件表明——企业该转变管理模式了
罗家德 : 况 已经发生 变化 情
圈
了。 富 士 康 员 工 当 中 8 、9 0 0后 已经 占到 了 8 % 。 那 么 我 们 就 要 5
是 希 望 趁 着 年 轻 能 多 赚 点 钱 。 这 种 倾 向 的 问 题 是 , 人 力 资 源 是 不
是改变的时候了
记者 : 企业要转变管理 方式 , 但企 业缺 乏这样 的动 力 ,这会 降 低它的利润。
模式、管理模 式的紧迫性。 “ 这种
军 队 文化 可 能还 适合 工 厂 管理 , 但 已经 不 适 合 8 、9 O O后 了 。 ”
队化管理 的。这种模 式在很长 的
一
段 时 间里 非 常 适 合 进 城 的 农 民
工 。 因 为 这 些 农 民工 不 懂 如 何 自 律 , 军 队 化 管 理 可 以 使他 们 迅 速
一
人的主力。 老 一 代 农 民 工 在 农村 有 自己
当梦想所剩无 几
记 者 : 什 么在你 看来 “ 为 有 想法”的8 0后 员 工 , 会 连 续 出 现 自杀 的 问题 ?
的 农 田 ,最 终 还 是 想再 回 到 农 村 。 所 以 ,他 们 其 实 并 不 太 在 乎 城 市 的 生 活 , 他 们 最 大 的 愿 望 其 实 是 回 家 能 盖 上 房 子 ,孩 子 可 以 去 上
导 的 时 代 , 而 且 它在 那 个 时代 非
清华大学社 会系教授 罗家德 强调 ,富士康 所面临 的问题并 不
是 个 案 ,它 表 明 了企 业 转 变 生 产
常成 功 、非 常 重 要 。 工 厂很 大 程 度 上 就 是 适 合 军
你可 以想象军 队里面 ,规 定
[由富士康跳楼看泰勒科学管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内容
[由富士康跳楼看泰勒科学管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内容关键词富士康跳楼泰勒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一、引言从2022年1月23日的“马向前事件”到2022年5月27日的第十三连跳,富士康跳楼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人们脆弱的心灵,10死3伤的结果让全世界人民感到震惊和恐惧,是什么原因导致富士康的员工频频轻生跳楼?这一系列的跳楼事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深层次的矛盾?这个看似个案的跳楼事件又给我们敲醒了什么警钟?二、富士康成功的基石――泰勒科学管理的优势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的概念,即: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办事;和谐,而不是合作;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以最大限度的产出,取代有限的产出,每个人都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以获得最大的成功。
泰勒科学管理科学地制定操作规程并改进管理,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从原来的靠饥饿政策转变为靠金钱刺激,因此与传统管理相比,泰勒科学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并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
这种制度使工厂的生产劳动合理化,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进程。
富士康集团作为一个代工企业,其飞速发展的保障就是泰勒式的科学管理。
为了要吸引到客户,必须要求成本低、质量好、技术精、制造能力强、服务周到,这些都迫使富士康不断地提升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在富士康,工人的工作、吃饭、睡觉,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富士康的生产是“表格化”的,不同班组的上班时间被有序地错开,每一个工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几个动作。
员工的生活也是“表格化”的,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生活,每天去掉排队和走路的时间,他们真正吃饭的可能只有中间的20分钟,如果这个点不去吃饭,就吃不到饭了。
要洗的衣服也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送至规定的地点,由专门的洗衣公司回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在这种“科学细分”的生产环节、生活环节(在富士康被称为效率,也就是泰勒式的科学管理)的共同作用下,富士康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创造了富士康的神话。
从富士康事件看企业文化建设
龙这一类消费水平较高的场所, 员工更不可能拿辛苦赚
到的加班费去喝一杯十几块钱的咖啡。 为此, 企业既需
要组建适合员勤服务的工作力度,扩大员工的生活空间,提高员工的存
在感和成就感。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给予员
工富有吸引力的奖励,为员工搭建成长的平台;还可以针
之间关系的和谐。
1. 视人才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大 力 提高 全 体 成
员的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
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是超越人力资本和
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 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
提升的心理资源,包含自信,希望,乐观,坚韧等。 企业的
发展应立足于全体员工,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把大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 〔2〕 二、富士康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富士康公司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控制成本一直是
企业的头等大事, 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往往无视员工 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 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职工正常权益遭受极大损害, 富士康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三、富士康事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最大的公司, 富士康事件折 射出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各要素 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 企业 的发展固然需要自身的发展创新,但更需要以情感、文化 凝聚人心,要让员工从内心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感 受到来自企业领导、工友的亲人般关爱,这就需要企业在 管理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积极构建 和谐企业。 〔5〕企业经营者只有把员工放在心里,员工才会 把企业高高举起。 (一)构建充满人文精神的企业文化 透视富士康事件可以看出企业存在的一个症状:铁 血般的企业文化和残酷的职场环境令员工的心理承受力 负荷过重,员工的权益和待遇得不到充分保障。劳动法规 定,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 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但农民工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 全保护,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劳动成本,不 给他们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也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 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很高。 〔6〕企 业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 企业文化应强调实现员工 的个人价值,坚持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促进团队协作, 发挥整体优势。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文明的进步,企业必须 改变过去“铁汉”式的管理风格,企业经营要进行人性化 管理,制定更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员工的价值感,让员 工有尊严地生活。 为避免员工厌倦劳动和生活, 我国企业要通过改善 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员流动、岗位轮换和上 升机制,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促使企业与员工关系从 “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例如,我国某知名服装 企业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 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
管理学概论报告——富士康跳楼事件的管理学分析
富士康跳楼门的管理学分析一、背景资料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 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 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
然而这个著名的企业,在2010 年,有一个事件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那便是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触目惊心的富士康“十四连跳”事件。
自2010 年1 月23 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 年11 月5 日,富士康已发生14 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
并且,于2011 年7 月18 日凌晨3 时,又有一名员工跳楼,年仅21 岁;2012年1 月1 日上午,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工业园发生一名男性员工坠楼事故。
二、跳楼门事件的管理学分析富士康屡屡发生员工坠楼事件让人警觉和深思。
坠楼事件所涉员工均为“80后”、“90 后”,大多进职时间不长,面临工作和生活的较大压力,在适应社会、处理情感问题方面缺少经验,这属于社会问题。
但仅从社会或是心理方面分析是不够的,还要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找原因,坠楼事件的连续发生,暴露富士康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理念、方式等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
(一)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毫无人文关怀的等级分化富士康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操作人员——生产线线长——班组长——课长——经理——厂长的模式,这些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工人提拔而来,提拔后又缺少相关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培训,这一举措无疑降低了富士康一线的管理成本,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其管理人员管理方式一般可概括为四个字“简单粗暴”,仅仅注重最终结果,而不考虑其过程以及为员工提供支持性环境。
作为一线管理者的生产线线长所负责的只有最终的结果,只寻求最终绩效,而省去了指挥与监督过程,且将自我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一线员工及时完成工作任务时,奖赏往往被线长一人独占,而一旦任务未能及时完成,则线长往往会找各种理由推脱到一线生产工人身上。
虽然企业没有明文规定的末位淘汰制度,但线长打压那些未能及时完成指标者,逼迫其自离,从而将其剔除出厂。
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看法
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案例分析针对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在,通过对西方管理思想史以及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我想提出一些自己关于此事件的看法.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富士康跳楼事件:自2010年1月23日19岁的富士康员工马向前坠楼自杀以来,陆陆续续已有12名富士康员工选择跳楼自杀(其中新进女员工田玉经抢救生还)。
在十数个青春美丽的生命相继夭折的情况下,作为“超级世界工厂”的富士康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
尽管富士康集团发言人及高层管理人员一直未曾对12连跳事件给出令人满意的合理解释,我们还是可以从它的诸多制度体系中看到一些问题。
在富士康,严格的门禁制度(严禁携带一切金属物入场,对佩戴工卡的严格要求)限制着工人的出入自由,层层的压力体制(官大一级压死人,上下级之间除利益关系外缺乏基本的人格尊重)表现着官僚化集团的残酷冷漠,脱离民主的晋升机制(晋升只由主管人员控制,由很大主观随意性)是普通工人的前途一片渺茫,沟通机制的严重不完善(工会组织形同虚设,关爱中心不支持匿名投诉)使工人的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暴力的安保制度(庞大的保安队伍只是工厂管理员工的工具,而不负责)从侧面体现着普工在富士康工厂里的地位之低,离职规定繁琐的手续成为企业制约和剥削(离职程序出错会不结清工人工资)的手段。
总之,为了缩减成本和增加效益,富士康劳动体制是以高强度生产、低工资和低消费、暴力规训体制、缺乏民主的沟通制度为特征的工厂管理方式。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厄威克所说:“目前所谓现代管理方法,如果不说是绝大多数,至少有许多可以追溯到泰勒及其追随者半个世纪以前提出的思想。
这些管理方法虽然已经改进和发展得几乎同原来面目全非了,但其核心思想通常可以在泰勒的著作和实践中找到。
”富士康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沿用了科学管理思想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生产经营上更加强调效率。
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美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也开始出现混乱,劳资关系紧张,由此引发了进步时代的效率运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勒站出来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通过科学化标准化的工作程序来提高效率。
富士康公司连续发生员工自杀事件的原因分析
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富士康连续员工自杀的原因内容提要:对深圳富士康2010年一月到六月发生的连续12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震撼了全中国。
富士康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网民们关注、热议的焦点。
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员工工作环境的焦虑,也引发了对现代企业文化变革的争论。
本文通过对深圳富士康员工工作环境,员工待遇,员工生活状态等进行了解,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角度分析员工自杀原因。
关键词:富士康企业文化员工自杀原因一、问题提出进入2010年以来,因频发“员工跳楼事件”,富士康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网民们关注、热议的焦点。
频发的员工跳楼事件已经不单单是企业的自身问题,而已经上升到社会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成为“世界工厂”,“超级制造大国”。
然而这个名号并不只有荣耀,荣耀的背后更是有许多的辛酸,廉价的劳动力,高污染,高消耗。
中国企业的文化转型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然而经济与文化的共进并非可以用齿轮来组合,机械的动力代替不了人的动力,强调快速工业化,企业中的人便失去了平衡,企业发展的环境便会在繁荣的金字塔里,从内部坍塌,成为繁荣的悲剧。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时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如何,应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转型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
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原因,分析中国企业员工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二、富士康企业文化现状分析1.森严的文化。
富士康实施的是所谓“铁腕统治”,企业内部等级森严,上级对下级动辄斥骂。
富士康现在的工人以80后为主。
他们通常在城市长大,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见多识广,也更具个性,对于家长式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对厂区军事化的生活、对没有社会化接触的碎片化生活也更抵触。
加上企业不信任员工,员工之间相互不信任。
员工总是处于与陌生人合作的窘境,而管理者也总是在管理陌生的员工。
这样的环境,当然会使员工总是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容易产生绝望情绪。
2.不尊重的文化。
从富士康事件看企业文化的功能定位
稳定 功 能。正确 的文化存 在着 一种 同
化 力量 , 对一 些消极 的 “ 亚理念 ” 起着 削 弱、
改造 的功 能 , 而 使正 确理 念 “ 从 一统 天下 ” , 使 企业处 于有序状 态 。
_ 现存 的企 业文化 的叻 稚缺 失:
见 物不 见 人
西 方 的企 业 管理 从 经 验管 理 、 制度 管 理 逐 步 向文 化管 理 转 变 , 业 管理 的发展 企 经 历 了一个 不断认 识人 性、 解放 人性 、 扬 弘 人 性 光辉 的过程 , 同时 也是 一 个 不断协 调
企 合 一
“ 以人 为本” 的人 本管理模 式是 企业文
化 的精神 核 心 , 要与 时俱 进 , 断丰 富和创 不
新企 业文 化的 内涵 , 现实 中加以落 实。 在 值得 一提 的是 要积极 探 索情 境领 导模 式 。“ 情境领 导” 是一 种互动 式的企 业管理 方式 , 对于 员工成 长的 不同 阶段 , 导者 相 领
当前 我 国很 多企 业 的员 工 大 多数 是
一
些企 业把 管理层 或企 业 自身 的短 期
激励 功 能。崇 高的 文化会产 生 一种 巨
“O后 ” “0后 ” 涉 世 不 深 , 练 不 够 , 利益看得 高于一切 , 员工的工作 生活质 量、 大 的推 力 , 企业 职 工 有 盼头 , 奔头 , 8 和 9 , 历 对 让 有 让
化” 仅作 为一种工 具被制 造 出来 , 仅 非但 没 有解 放 生产 力 , 反而 成 为职 工 精神 上 的枷 锁, 企业前 进 中的阻力 , 失去 了 “ 文化” 的特 性, 失去 了它应 有的魅 力与特 有功效 。
顾客 , 甚至股 东 和社 会的利 益 , 弱企业 的 削
“跳楼门”背后的冷漠文化
富士康集 团工会副主席 陈宏
方 认 为 , 富 士 康 在 深 圳 共 有 3 1 万 是 普 通 工 , 中大 多 数 是 8 其 0后 、
是2 8岁。 这 些 员工 上 岗 时间 绝
大 部 分 在 6个 月 之 内 ,有 一 些 进 厂还 不 到 1个 月 。 新 员 工 刚 进 厂
#
。爱 0 }{ 。
. ;…
9 0后 的 。 这部 分群 体 自我维 权 意 识 很 强 ,沉 迷于 网络 的虚 拟 空 间 ,
i
0
0
没 多 久 就 出 事 ,暴 露 了 富 士康 的 “ ” 冷 ,管 理 制 度 是 冷 冰 冰 的 , 工
据 悉, 自 2 0 0 7年 以 来 ,富
起 跳 楼 事 件 中,2 0岁 左 右 的 9 O
后 占近 一 半 ,在 富 士 康 的 基 层 员
工 中,8 0后、9 0后 打 工 者 超 过
8 % ,他们 都 是 新 生 代打 工 者。 5
二 是 入 职 时 间 不 长 ,进 厂 工 作 最
集团年均营业 收入保持 超过 5 % 0 的复合 增长 率 ,是全 球最 大的计 算机连 接器和计 算机 准 系统 生产 商, 连续 9年入选美 国《 商业 周刊 》 发布 的全 球信息 技术公司 1 0大 O 排 行榜 ,连 续 4年稳居 中 国内地
鬟 螽
◎ 方华
门
赭
只有经营者把员工放在心里 ,晚 1 6 1点 富 土 康 发 生第 1 3起 员 工 跳 楼 事 件 , 从 富 士康 “ 3连 跳 ”记 录来 看 ,在今 1 年 仅 5个 月 中 ,富 士 康 员 工 跳 楼 事 件 接 连 不 断 ,应 该 引 起 人 们 的 深 思 . 士 康 这 个 全 球 5 0强 之 富 0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看了些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报道,我觉的导致富士康惨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富士康缺少以中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企业人员及相关利益者,既包括员工,也包括企业的股东、客户、合作者、竞争者等。
就企业外部而言,以人为本涵盖三个方面的意思:一就是产品以人为本,产品质量合乎有关规定,对人体无毒,合乎有关环保规定和社会公德,物美价廉。
二就是经营上以人为本,关键彰显在一切的经营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范围内展开。
不因寻求企业的发展而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
三就是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公众影响力,充分发挥企业自然人的力量,助推社会公众事业的进步。
就企业内部而言,我认为只有充分重视人,精心培育人,全面开发人,合理使用人,有效激励人,才是真正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以人为本决不是仅仅改善员工生活,多搞几次文体活动那么简单。
以人为本有着深刻的内涵,这个内涵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存价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个别企业不重视安全保护,人在生命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伤和死亡事故的发生触目惊心。
二是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在企业里,虽然有职位高低的区别和薪水高低的差别,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社会越发展,人的人格就应该越受到保护和尊重。
个别企业管理观念陈旧,认为你是我的职工,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精神侮辱是常见的事,甚至有体罚的现象发生。
三是开发人的价值。
要通过有效的培养与训练,开发人的智慧和精神潜能,使之最大限度的释放能量,实现其价值,达到与整体价值的契合。
我们过去的管理单纯的讲集体价值导向、团队价值导向,而忽视了个人价值。
其实,只有在开发好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团队价值的提升。
好的企业不是抹杀和限制个人价值,而是搭建舞台,让个人发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引导。
找到个人价值与团队值的结合点。
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好的企业就是一个好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人的价值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一个企业的好坏可以这样衡量:如果一名职工到这个企业两三年后,素质下降,学了不少坏毛病,这个企业肯定不是一个好企业;如果一名职工到这个企业两三年后,出去后让人刮目相看,思想情操、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等都有提高,不用说什么,就能证明这个企业是个好企业。
“富跳跳”折射出的企业文化建设
“富跳跳”折射出的企业文化建设摘要:前段时间频频发生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讨论,跳楼事件背后反映出来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对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富士康;跳楼事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2010年3月以来,富士康公司接连发生员工跳楼事件,使这一世界五百强之一的企业深陷“跳楼门”。
一夜之间,富士康成为各界人士讨论的话题。
随着外界对富士康员工的生活工作以及富士康管理模式的深入报道分析,造成此次富士康“跳楼事件”重要原因之一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知名企业能够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富士康这一震惊全国的跳楼事件越发激起人们对于企业文化的思考。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其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思维所引导下的行为,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或企业的文化思维出现问题,便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阻扰。
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的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不是短期形成的,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企业及其成员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趋向和行为规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增强,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各国经济实力之间的简单较量。
而更多地体现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上。
因此,企业文化在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树立良好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解读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在这些跳楼伤亡事件中,事发员工年龄绝大部分在18-23岁之间,只有一名是28岁。
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分析富士康自杀事件
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分析富士康自杀事件摘要:从2010年1月开始,富士康频频发生连续的员工自杀事件,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
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这些自杀事件反映出的企业管理制度,来探讨其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一、富士康自杀事件简介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是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投资兴办的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
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从2010年1月23日19岁的员工马向前在富士康华南培训处的宿舍跳楼身亡开始,到2010年5月27日凌晨为止,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富士康共有13名员工自杀,造成10死3重伤的严重后果。
这这些自杀的员工中,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8岁。
二、富士康自杀事件的原因分析虽然富士康在媒体面前一再强调跳楼只是个体事件,与富士康本身及其管理无关,但自杀事件的发生和企业自身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富士康的管理制度出发分析发生这一系列自杀事件的原因。
(一)富士康的管理制度富士康实行的是绩效管理,组织结构是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整个金字塔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中高级管理者重点参与公司整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协调中层各职能部门,将降低成本的目标分解到各个环节;中层干部以及研发业务骨干负责分配任务、制定细节并实施;底层员工则要快速完成任务,并保证高良品率。
对底层员工则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每个员工以自己的任务目标作为绩效考核和薪酬计算的标准。
(二)绩效管理下的富士康员工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商对生产线有严格的要求。
每个岗位的工作被分解再分解、细化再细化,每个在岗员工必须不间断地重复相同的动作。
富士康的工作制度是每2小时可以休息10分钟,平均工作时间达到每天12小时。
员工进入富士康首先就要签一份“自愿加班协议书”,即保证每个员工都“自愿”加班。
富士康跳楼事件分析
富士康跳楼事件分析企业管理概论课程论文富士康“跳楼门”事件案例分析摘要:本次案例分析以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自杀事件为切入点,在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富士康企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参考社会评论,探析并总结事件原因,进而为富士康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将关注焦点升华至社会层面,即在打工者日益年轻化的形势下,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企业如何协调与新生代打工者之间社会矛盾。
关键词:富士康企业管理人性化1.引言2010年富士康深陷“跳楼门”,接连13起自杀事件(阻止了近三十起),造成10死3伤,跳楼者均为80、90后新生代打工者,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仅为18岁,为什么这样的流血悲剧反复出现?2.原因分析2.1外部分析2.1.1 经济环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富士康来自这些大客户的订单锐减;智能手机竞争日益激烈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使得富士康企业效益下滑,底层管理者和普通生产线员工可切分的福利蛋糕进一步压缩。
2.1.2 政策环境——最低工资率在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当产品定价下降30%,你首先一定要让订单数量增加30%,接下来再多下超过30%的订单,才增加三成营收,但问题是你一定不可以增加30%的人力!”2的理论下,不得不通过员工加班来实现这一目标,而忽略了员工爱与归属的需求。
2.1.3 社会环境——目标管理人群变更、就业压力打工者日益年轻化的今天,制造企业的目标管理人群变更为80、90后的新生代打工者。
上一代大量的农民工进到城市主要是为了生存,而新生代农民工有更高的要求——梦想和机会。
当这两个诉求遇到了企业与社会的剧烈挤压,必然导致许多个体萌生自杀的念头。
2.1.4 技术环境——技术成本高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厂,为了获取更高的代工利润,选取苹果、英特尔等世界名牌作为客户,产品更新换代快,科技水平要求高;同时处于“制造”向“科技”转换的富士康在全球建有多个自主研发中心。
这一切的技术支持都需要庞大的资金规模作为后盾,也就注定了技术成本不能无限制地压缩。
富士康跳楼事件对中国企业的解释
富士康事件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警示学生:欧阳晶(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07级食工艺200740717217)摘要:现如今,富士康跳楼事件已成为企业管理界热论的焦点。
而本文通过对此事的叙述,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弊端从企业阶段关系,员工的心理管理,员工的劳资关系等方面浅谈中国企业管理出现的问提及对策,从事件中观察企业管理的精髓。
关键词:富士康事件企业管理管理心理1.引言:2010年5月26日晚11点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大润发商场前发生第12起员工跳楼事件,现场尚存血迹。
死者是C2宿舍一位男性。
这就是富士康公司著名的“12跳”。
因为受不了公司的管理制度以及工薪待遇,从2010年1月23日起共12人在各地不同的富士康公司的顶楼上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在42万富士康员工中一年之内死去12人的比例来说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从中散播出关于富士康企业乃至中国企业管理方面的弊病却值得去探究与发现。
2.富士康企业的管理现状2.1富士康企业的内部矛盾富士康是著名的世界500强企业,有优良的科技基础、完备的生产设备与专业技能优良的员工,在这个微利的企业时代仍能保持这7%的利润。
但这些利润不仅仅产出于优秀的科技与品牌,而在于过度压榨员工的劳动力。
据富士康员工的反应,他们每天6点多就得起床,如果不加班,只能拿到国家规定的900元最低工资,所以必须加班到晚上8点(当然,富士康会让你签一个自愿加班的书面协议,以便说他们从来没有强迫工人加班)。
流水线上的工作,是非常简单乏味的。
我们都知道,员工是一个公司劳动的主体。
剥削式的企业中,他们一无工具,二不拥有最终产品,三不能参加决策,更重要的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利润全部落入了他人的腰包。
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整个劳动过程中一个无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架机器上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
劳动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劳动,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
再加之社会带来的精神与经济的压力迫使员工与这些资产拥有人两者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更可能做出跳楼自杀的危险举动。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富士康十四跳是指富士康在管理方面提出的十四项改善措施,旨在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环境。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薪酬福利、改善员工住房条件、推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富士康希望能够改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来看,富士康“十四跳”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包括以下几点:1. 人性化管理:富士康在“十四跳”中提出了多项关注员工福利和工作条件的措施,如提高薪酬水平、改善员工住房条件等。
这体现了富士康在管理方面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关注员工的生活品质,注重营造和谐的员工关系。
这与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密切相关,通过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的生产效率。
2. 激励与激励机制:在“十四跳”中,富士康提出了提高员工薪酬水平、改善员工住房条件、推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这与管理思想中的激励理论密切相关,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3. 效益观念:富士康“十四跳”中提出的改善措施,旨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这与管理思想中的效益观念密切相关,强调提高管理效益和生产效益,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4. 责任制与奖惩制度:富士康在“十四跳”中提出了提高薪酬福利、改善员工住房条件等一系列改善措施,同时也规定了员工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和奖惩制度。
这体现了富士康在管理方面注重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对员工实行奖惩激励,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富士康“十四跳”所体现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人性化管理、激励与激励机制、效益观念、责任制与奖惩制度等。
通过这些管理理念的贯彻实施,富士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升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从富士康事件谈组织文化
从富士康事件谈组织文化摘要:从2010年1月开始,富士康数名员工接连跳楼自杀,此现象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这一系列自杀事件的根源究竟何在?本文通过对富士康跳楼事件这一案例的分析来探讨企业在组织文化方面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一、相关简介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投资兴办的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
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
然而,从2010年1月开始,富士康频频发生连续的员工跳楼自杀事件,使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受到广泛的质疑,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
在短短的4个月内富士康会发生八连跳的事件,这背后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二、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的定义组织文化指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由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交际方式、组织哲学、组织精神、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它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确保组织行为的合理性、一致性,推动组织成长和发展的意识形态为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2、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富士康在“长期、稳定、发展、科技、国际”的经营理念下,多年来致力于建立全球平台,以“爱心、信心、决心”自勉,通过提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力求获得持续高速的发展。
富士康的文化特征定位于辛勤工作的文化,负责任的文化,团结合作且资源共享的文化,有贡献就有所得的文化。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速度、品质、技术、弹性和成本。
作为全球知名的代工厂,富士康采取军事化管理模式。
其总裁郭台铭曾有过“民主是最无效率的”说法,他强调纪律性和员工的高度服从。
很难纯粹去评价富士康企业文化的优劣。
实际上,富士康的文化代表了一个时代,是一个工厂文化主导的时代,而且它在那个时代非常成功、非常重要。
以人为本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富士康跳楼事件引发的思考
— —
富 士康 跳 楼 事 件 引发 的 思 考
蔡金 保 ( 江西气门, - 国营  ̄F) -
摘要 : 合我国企业 管理实 际 , 结 以富 士 康 1 3起 员 工 接 连 跳 楼 事 件 为 出 用。人没 有活坚 发点 ,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出几点思考。 对
关键词 : 以人 为 本 企 业 管 理
信 依 靠 人 的 思 想 ,培 养 个 人 具 有企 业 发 展 所 需要 的能 力作 为头 等 管 理 对 象 。 些 年来 , 然 “ 人 为 本 ” “ 本 管 理 ” 常 可 闻可 见 , 很 近 虽 以 、人 经 但 1 事 件 回放 多 人 并 没 有 深 究 其 中 “ ” “ ” 真 正 内 涵 。 似 乎人 本 管理 就 是激 人 与 本 的 富 士康 科 技 集 团 创 立 于 1 7 9 4年 , 专 业 从 事 电脑 、 讯 、 费 发 职 工 的工 作 积 极 性 , 发 人 力 资源 , 视 和 运 用 人 力 资 本 。 果 “ 是 通 消 开 重 如 以 电子 、 位 内容 、 车 零 组 件 、 路 等 产 业 的高 新 科 技 企 业 。 借 扎 根 人 为 本 ” 数 汽 通 凭 只如 此理 解 的话 , 么 它 不 过 是 社 会 组 织 实 现 自身 功利 目标 那 科技 、 专业 制造 和 前 瞻决 策 , 1 7 自 9 4年 在 台湾 肇 基 , 别 是 1 8 特 9 8年 的 一 种 手 段 ,组 织 中 的 人 并 没 有 摆 脱仅 仅作 为 一 种 资 源 或人 力 资本 在 深 圳 地 区 建 厂 以 来 , 士康 迅 速 发 展 ; 大 , 有 6 富 } 士 拥 0余 万 员工 及 全 存 在 的 地 位 , 本 管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
用管理思想看富士康“十四跳”富士康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电子科技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员工和客户。
近年来,富士康频频成为舆论焦点,其员工出现了多起跳楼事件,被称之为“富士康十四跳”。
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而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来看,富士康“十四跳”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管理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富士康“十四跳”事件,探讨其背后的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管理思想强调员工的人性化管理。
员工是组织的重要资源,其安全、健康和幸福感对于组织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富士康“十四跳”事件的发生说明该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员工频频跳楼自杀,显示出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富士康作为国际知名企业,应当更加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制和员工福利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员工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和帮助,避免出现员工跳楼事件。
管理思想倡导领导者的榜样作用。
领导者不仅是组织的管理者,更应当是员工的表率和榜样。
富士康领导者的管理方式和做法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员工出现了跳楼自杀的情况。
领导者应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榜样作用,做到心怀善意,关心员工,关爱员工,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管理思想对于富士康“十四跳”事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富士康应当加强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注重组织文化的建设,加强领导者的榜样作用,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避免员工的跳楼事件的发生。
希望富士康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从富士康事件看企业管理
从“富士康事件”谈企业管理富士康发生的一系列“跳楼事件”虽已过去一年,人们似乎也渐渐的不愿触及这伤心的痛。
但这其中暴露出部分在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缺陷却不容我们忽略。
而改变这一切也必将是企业当前乃至以后面临的严峻挑战。
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富士康连续发生自杀事件,震惊了世界。
13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消失,令人痛惜。
而在这事件背后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黑手”夺走了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富士康事件”的背后1、外界环境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工厂”客户会尽一切可能的挤压其供应商的利润。
在“富士康事件”发生之后其客户诺基亚、苹果等企业相继浮出水面。
以iPod为例, iPod 在2006年上半年的销售量是850万台,同比增长61%,收入超过了100亿美金,但每一台iPod富士康只能拿到4美金,占利润的1%还不到,这里面还没剔除电费、设备费用、材料费用等这些生产成本,其他的99%都是被苹果赚走[1]。
可想而知,为了更进一步的节省生产成本,富士康很可能在管理上施加过激的行为。
除了外界环境对于整个事件有一定影响之外,富士康本身肯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富士康存在管理缺陷a)生产管理不合理富士康在制造业的地位决定了其对生产管理的重视,生产管理供应环节的前提就是满足顾客未来需求预测,富士康自创建初期到如今已近涵盖了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件等行业,成为了代工的霸主。
以代工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富士康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也就是下游环节的供应商(U形曲线的最底层),可能这样说不能让我们有一种比较直观的认识。
实质就是富士康,在生物学中相当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
低利润的现实,促使富士康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就是标准化。
标准化使员工穿着相同的衣服,操作同样的动作,严格的时间控制。
加上高度细化的分工是员工整日从事着同样机械式的操作,员工与员工之间缺少交流,人与人之间冷漠相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富士康跳楼”看企业文化管理2016年以来,富士康公司因频发“员工跳楼事件”,成为媒体、网民关注的焦点。
网友们也戏称其为“富跳跳”。
就跳楼事件,富士康集团工会副主席陈宏方认为,富士康在深圳共有31万员工,其中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
这部分群体自我维权意识很强,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很少与身边的同事沟通。
加之在分配员工宿舍时人员居住比较混乱,一个宿舍内的人员往往是好几个部门的人,他们之间往往缺乏共同语言,缺少一个联系的纽带。
员工所面临的孤独与无奈,完全可以想象。
面对员工接连跳楼自杀事件,来自富士康员工的解释是,富士康公司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员工关系冷漠,企业精神非常“严谨”,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精神生活却关注不够。
目前富士康员工跳楼的真正原因尚在查找之中,但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富士康的企业文化与现状不相匹配。
这种形势下,富士康正确、清晰地制定下一个五年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则显得极为迫切,极为重要,需要以广泛的调研、员工访谈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只重视企业理念的创新,而忽视了理念背后的管理支撑,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管理实际类似的,很多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理念”、“轻深植”的现象,只基于一些策划的企业文化建设,无法进行文化管理,更无从和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管理活动匹配。
实际上,对于追求卓越的企业来说,实施文化强企战略,加强企业文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从文化建设走向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突出在“建”字上,指企业相关经营管理理念的形成、认知、认同和传播等过程。
企业文化管理实质上是“用”,是指企业文化理念、行为规范等体系与经营管理的结合与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营销等管理模块的管理活动。
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让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使企业上下对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然后通过相关的行为准则,贯彻于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品牌等各方面,从而系统地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
文化管理丰富了企业管理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本质跃升。
企业梳理价值观,建立行为规范,完善制度,树立形象,这种企业文化从觉醒到自发的过程,属于文化建设阶段;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之后,进行自觉的应用就到了文化管理阶段。
从内涵来说,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属于企业文化的两个阶段;从外延上讲,文化管理涵盖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一定要走到文化管理阶段,才能把企业文化的效能真正发挥出来。
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完成起飞与落地的一个完美过程,否则,只有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管理,相当于企业文化只有起飞没有落地,企业文化始终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
从现实看,现在很多企业仍停留在文化建设阶段,文化理念体系也不是很科学,只是变成了一个本本,没有进行文化管理,最后连文化理念体系也形同虚设了。
文化建设大致包括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培训宣贯、具体实施等环节。
企业文化最主要的是“不言而喻”,一是要清晰定义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应用到管理实践中;二是要对企业文化进行诊断评估,抓住文化的本质和规律,结合自身的管理状况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这样就好进行文化管理了。
对于文化管理来说,其内容包括文化建设、文化深植、文化评估和文化再造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定期的诊断、评价和测量,使之量化,从而准确呈现现有企业文化的特征,比较现实与期望的差异,比较本企业与全行业的差异,衡量企业文化创新、变革的方向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适应性。
文化建设之后,应该通过深植阶段将愿景和价值观固化到战略规划、品牌建设、组织架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工作当中去,切实体现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企业的系统变革。
变革的结果需要在下一阶段进行评估,通过控制其执行情况来保证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
如果通过评估发现愿景和价值观不再适合于企业的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进入再造阶段,对其再次进行建设与变革,使文化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由此看来,文化建设偏向于方法、手段,用文化改善企业管理才是目标,企业应从文化建设走向文化管理阶段。
例如,沃尔玛就是注重文化管理的典型之一。
沃尔玛在全球开设了超过7800家商场,员工总数200多万人,分布在全球16个国家。
如何建立强大的管理体系,是其能否成功经营的关键。
沃尔玛的企业文化管理从“使平民大众有机会购买富人购买的商品”这个愿景出发,延伸出着名的沃尔玛三项信仰: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
这三个核心价值观经过多年的完善,成为沃尔玛对子公司管理的精神准则,同时也是总部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沃尔玛提出“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为实现廉价原则,母公司信息化建设和财务制度方面实行高度统一原则,所有分支机构财务和信息也进行统一管理,以此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沃尔玛在人力资源体系与文化的协同方面也做出了创新:首先,强调母公司对子公司文化的执行力,比如在“尊重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执行上,主张“尊重每位同事提出的意见。
”;其次,为建立员工与公司利益一致的计划,使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得以实施,以及使员工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节省”的理念行为化中,总部要求全球大部分子公司都要纳入“利润分享计划、雇员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三项计划;再次,把培训当作文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以使子公司接受母公司的文化引导,沃尔玛除了一般的入职培训、技能培训、横向培训外,还专门在阿肯色大学专门成立了沃尔顿学院,完善了文化一体化培训的内容。
借此,沃尔玛实现了从文化建设层面迈进文化管理层面的过程。
文化建设的差异性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的对象就是它本身,对象具有唯一性,文化建设的形式、文化管理的手段也都是对该对象唯一适用的,而对于集团企业则不然。
由于集团企业是由多个企业形成的企业集群,企业文化构建所面临的对象是多元的,再加之每个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同、历史的不同以及自身需求的相异性,导致了各个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手段等方面有不同的诉求。
因此,集团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有差异性,有个性。
具体而言,集团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有如下方面的差异:第一,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各有侧重。
由于分子公司宣传平台并不相同,在文化宣传的形式上也不应追求统一。
如网络不够发达的地方就没必要要求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具备条件的企业,文化活动可以以演讲和文艺活动为主;文化建设已经较为出色的企业可以以内部总结和研讨为主;而文化建设还有较多不足的企业可以安排较多的外出参观学习。
第二,文化建设的重点可以也应该不同。
各分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结合当地特色和自身管理特点,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有所侧重的开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管理状况着重强调价值观,也可以重点宣传企业精神等第三,企业文化的执行层理念可根据企业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经营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不违背集团总部精神的前提下有所突破和创新。
如在市场竞争环境较成熟的地区可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入市场、服务、效率等因素,树立员工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从而加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文化管理的统一性对于集团企业而言,由于不同分子公司所在行业、地域的差异,以及公司历史的不同,每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有差异性和个性;文化管理就不一样,集团企业的文化管理首先要强调共性,要有统一性,即要实现使命、愿景、价值观、企业精神和VI的五统一。
但文化统一不是同一,统一性是指有共性和个性,在内涵、目标和方向上是保持一致的,同一是要求所有的东西一模一样,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如果完全实现同一,就很难发挥各分子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在集团企业的文化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允许和鼓励路径的不同。
文化管理的统一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用文化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应该统一,二是“对企业文化活动的管理”的标准和制度要统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文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
集团企业各分子公司应成立相关的对口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接受集团总部相关部门的领导。
同时,应该建立集团统一的文化管理组织制度,如奖惩考评制度,文化活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
如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在文化管理中注重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组织制度,在制订攀钢企业制度、审视攀钢已有的企业制度、修改其与企业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内容和条款时,坚持用“以人为本,人企合一,严字当头,一丝不苟”的管理理念和“诚信;让顾客满意,让职工满意,让社会满意”的经营理念作为指导,在保持组织制度统一的同时推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第二,统一使命、愿景、价值观及企业标识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影响内部管理的核心要素,只有这些核心要素统一了,集团企业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企业文化,否则就是形散且神散。
如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统一、小自主”的方针,统一了企业标识、企业歌曲、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了以“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统一的主体文化。
同时,给下属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留有充分的展示个性的空间,激励基层在坚持统一性的前提下,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各自企业目标、经营方针、企业作风、员工行为准则等,做到家家有特色、有亮点、有建树、有创新,在全系统创造了企业文化建设生动活泼的局面。
此外,集团企业还要统一标识,塑造集团的整体形象和统一品牌。
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发展历程中,不断规范企业上市部分和非上市部分的企业标识,用体现企业目标、使命和特点的“宝石花”标识凝聚所属企业和队伍。
为加大企业标识宣贯管理和推广应用力度,印发了《企业视觉形象手册》,使所属企业在市场中共擎一面旗,同扬一品牌,规范了企业名称、企业环境和企业服饰,使企业形象凸现内涵,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第三,统一文化建设的步骤,如阶段性任务、目标和要求等。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各阶段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只有保证目标和要求的一致,才能保证各分子公司“做正确的事”。
如确定某段时间重点实施“落地工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分子公司应完成制度的梳理和价值观的讨论等。
如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xx 年重组邯邢局后,科学地、分阶段、有目标地促进兼并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两年之后终于实现了文化建设的统一,邯邢局融合为五矿矿业。
如此看来,文化建设的差异性和文化管理的统一性实质上就是存在于一个矛盾中所体现的特殊性和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