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野蛮的发展-对苏州通安事件的反思

野蛮的发展-对苏州通安事件的反思

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野蛮的发展——对苏州通安事件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姓名李春红学号 1111011035专业名称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课程名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老师杨新海提交日期 2012-02野蛮的发展——对苏州通安事件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城市的野蛮式发展,导致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疏忽与失误,城市规划在实施的程序与方法上出现诸多不健全,以至于出现类似于“通安事件”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本文通过对“通安事件”的分析,和对规划中相关理论的思考,得出公众参与机制实施有效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快规划公众参与利益群体拆迁参与程序1.苏州“通安事件”概述2010年从从7月14日起一个多星期,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爆发动迁户群体性事件村民们向镇委镇政府领导索要“被克扣的”动迁补偿款遭拒,怒砸镇政府,挟持镇委书记王军,并走上马路,封堵312国道。

整个事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政府征地、拆迁,对村民安置问题处理不当。

政府的拆迁补偿款发放问题,究竟是不是被层层克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村民现在生活工作没有提前进行妥善安置,肯定会加重村民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忧虑。

(2)领导腐败不得人心,处理问题中的“高姿态”惹得民愤。

对于征地的系列问题政府包办一切,动迁户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双方之间并不平等,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

镇领导的这种强硬处理问题的态度也是“通安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3)政府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野蛮行径”,令百姓寒心。

通安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聚集的群众遭暴力殴打,政府拆迁过程中也有很多暴力行为,动迁村民忍气吞声已久。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征地运动”已经屡见不鲜了,这种外延式的城市扩张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必要的。

在城市拆迁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居民抵抗,甚至发生流血冲突,是因为政府在城市规划与征收拍卖居民住宅用地时,信息披露极不对称,居民没有知情权,更妄谈表达权、参与权。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篇一: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集体上访事件的案例分析一、案例情况亚龙县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槐树湾水电站位于其境内的化蝶河上,总投资亿元,由省化蝶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

该电站于2004年6月动工建设,2005年12月投产发电。

槐树湾电站共征用亚龙县土地1242亩,涉及拆迁户45户180人,征地560户2372人。

按设计要求于2007年4月11日开闸放水,实施大坝消缺维修工程。

然而次日上午,征地农夫约80人聚集到电站坝首,阻拦电站检修施工。

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征地补偿标准问题上,农夫认为政府执行的标准过低。

按照规定,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费加安顿补助费)应为征地前3年种植业平均亩产值的10-16倍。

200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亚龙县土地征地补偿标准为征地前3年种植业平均亩产值的10倍。

亚龙县上报“一书四方案”时2002年种植业产值尚未宣布,补偿标准是按省人民政府宣布的亚龙县1999-2001年三年土地平均产值的10倍报批后执行,即一类地(水地)每亩12000元,二类地(旱地)每亩7000元。

但电站建设实际征地时间是2003年,此前2000-2002年三年平均产值的10倍为一类地每亩15360元,二类地每亩8000元,形成征地补偿标准前后每亩一类地差价3360元、二类地1000元。

第二,要求解决因电站建设影响其生产生活的问题。

电站建设确实影响了一些农户生产生活的水、电、路,存在临时用地恢复困难等问题。

第三,在国家补偿规定之外提出了很多要求。

如,提出了要进电站当工人,自己用电要免费,至少要低于正常电价等。

面对严肃形势,亚龙县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成了“槐树洼电站阻工事件”处置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

2、迅对阻工事件性质作出了判定: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冲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确定了处置的基本方法,即说服教育,疏散疏导,平衡利益,化解矛盾。

闹事事件善后宣传喊话

闹事事件善后宣传喊话

闹事事件善后宣传喊话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及经济的转型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

公安机关如何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成因并依法、适时、妥善处置矛盾纠纷是执法环节的必修课,也考验和影响着公安机关公信力建设。

以往我们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多侧重于现场处置原则、现场调度分工及战术轻装队形等方面,而对民警现场处置过程中语言运用研究偏少。

本文旨在以公安机关如何“喊话”为视角探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新思维,新对策。

一、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突出特点及成因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在特定社会阶段的表现形式,是历史发展、社会转型中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突出特点是积重难返地矛盾背后已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旦有零星“星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导致小事迅速恶化为规模性冲突事件,其组织化倾向明显,表现程度大大加剧。

究其原因主要有:——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心理失衡是根本因素。

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生活无保障群体并没有公正的享有改革发展释放的红利,致使一部分好事者煽风点火,拉拢串联来宣泄不满情绪。

苏州“通安事件”中当地村民因征地补偿不公而怒砸镇政府,封堵国道。

——政府干部失信于民,群众利益诉求不畅是直接因素。

当大量诉求涌入信访领域时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拖沓,对民众诉求敷衍了事。

云南“孟连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与胶农和橡胶企业协调不够而“拍脑子做决策”。

——法律意识淡薄是间接因素。

虽说群众的维权意识在近几年有明显提升,但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或通过合法途径加以申诉,动辄采取越级集体上访或闹事的形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酿成了诸如“6·28瓮安打砸抢”等恶性事件。

二、运用“喊话”手段的优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公民对权利的追求和保障,矛头指向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现象,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社会进步。

对于处理由不同主体之间关系激化而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多采用思想感化、说理教育等方法平息事端,尽可能避免使用强制性手段限制人身自由。

浅谈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浅谈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浅谈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导读:本文是关于浅谈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希望能帮助到您!浅谈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化解对策闫凤翥自2002年以来,由于各地政府开发土地从事房地产、工业、城市扩迁、基础设施投入等大量征收农民的集体土地,因土地征收引发的农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轰动全国的“定州事件”将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推到顶峰。

频频发生的土地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稳定大局,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民阶层的形象。

因此,正确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一项“重于泰山”的政治任务。

为了有效预防和化解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笔者提出几点做法。

一、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土地收益碰撞”是引发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

随着非农业建设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强化了农户以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意识。

由于土地征收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政府征收土地以后再出让给使用权人当即产生巨额土地收益,农民看到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征收后产生巨额土地收益,而农民所获得的土地补偿无法维持生存。

征地后劳动力的就业和安置等相关配套政策不落实,侵害了被征土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广州东莞的一个村土地被征收后每亩补偿5万元,政府出让价为251万元,是农民获得土地补偿的40多倍,农民认为补偿太低,全村男女老幼抵制开发商占地,结果与政府发生纠纷,政府调集200多警力进行镇压从而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这种典型的“土地利益碰撞”是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因素。

2、土地征收制度是引发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

依据目前执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收是市县政府的法定职责,直接操作土地征收、土地补偿。

单方确定土地征收、土地补偿,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这种制度本身就是引发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有的市县政府在征收土地时,直接对本地区征收土地的补偿作出低于法定补偿标准的补偿标准,有的采用“土地换社保”的方式直接侵害农民的安置补助费,使农民老有所养但是失去了当前生活的物质基础,农民感到失地后生活无着,纷纷向政府反映,但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积怨愈来愈重引发群体上访、阻工等群体性事件。

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反面典型案例

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反面典型案例

土地征收是指政府依法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征用,目的是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然而,在实际的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一些反面典型案例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

下面我们将对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反面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1. 滥用权力在土地征收过程中,一些政府官员或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开发商滥用职权,采取强制手段强行征收土地,甚至对农民进行恐吓威逼,导致一些农民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失去了土地。

滥用权力导致了土地征收程序的不合法、不公正,对农民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也损害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2. 补偿不合理在一些地方,土地征收政府在对农民的土地进行补偿时,采取的是低于市场价的方式,这就导致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法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

另外,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征收补偿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了补偿金的拖欠和不公正分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3. 无偿占地在一些地区,一些开发商或政府部门为了推进某些项目,对农民的土地进行了无偿占用,这种做法导致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

无偿占地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造成了农民利益受损,也加深了农民对政府和开发商的不信任,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4. 农民安置问题在土地征收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合理安置征地农民,导致了一些农民失去了土地后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造成了一些社会安定问题。

农民安置问题的存在加深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也对政府形象造成了损害。

5. 法律裁决难题在土地征收过程中,一些农民对政府的土地征收行为提出异议,要求进行法律裁决,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法律裁决难以得到公正、合理的结果。

法律裁决难题的存在造成了对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存疑,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反面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滥用权力、补偿不合理、无偿占地、农民安置问题和法律裁决难题等。

苏州一在建房屋坍塌 四人被埋

苏州一在建房屋坍塌 四人被埋

苏州一在建房屋坍塌四人被埋
疑是劣质水泥大梁惹祸,事故致一死三伤
昨天下午,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金通路精品水果店对面,一户居民家中在建的房屋突然发生坍塌,致使四名民工一死三伤。

据房主亲戚称,房屋坍塌是由二楼一根水泥大梁断裂造成的。

昨晚6点多,当记者驱车赶到通安镇金通路精品水果店对面时,发现救援已结束,众多群众聚集在出事的民居外议论纷纷。

一位围观群众摇头说,“唉,加盖房子,闹出了人命,太不值得了。

”知情者透露,加盖的房子在院内,户主将原来两间的平房加盖一层,施工即将结束,没想到出了意外。

在知情者的指引下,记者找到坍塌的房屋时发现,狭小的院内一片狼藉,到处是碎砖头和断裂的水泥大梁等建筑材料。

“轰隆一声,当时那动静像打雷一样!”当地居民回忆事发时的巨响,依然心有余悸。

一位男子介绍,片刻后,有人叫喊“有人被坍塌的房子埋在了下面”,他这才知道是隔壁在建房屋出了事。

很快,接到报警的当地警方和消防人员赶至现场,从废墟中救出四位不同程度受伤的民工,“一人抢救无效死亡,另三名伤者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据自称是房主亲戚的男子告诉记者,坍塌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根水泥大梁发生了断裂,断裂发生后致使脚手架上的多位民工坠落被压,“这水泥大梁钢筋很细,都折断了,一定是质量有问题。


目前,有关部门对此次事故正在调查处理。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姓名:李林学号:27班次:市中区2010年度选调生培训班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一、当前拆迁工作存在的问题苏州通安征地,因怀疑征地款被克扣,通安及周边村民陆续向镇政府、高新区政府进行补发补偿金的请求。

由于“动迁与富民并进”承诺兑现迟缓,不同年度拆迁补偿金额相差过大,导致发生大量群众不满,引发聚众上访。

另外由于镇政府散漫、轻视的处理态度,激起了上访群众更大的怨气,更加上区政府在问题尚未妥善解决的时候,以公告的方式撤换镇政府干部,对整个事件起到了催动恶化的结果。

二、此次拆迁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首先,这是一场由于拆迁引发的公共利益引起的公共事件。

此次公共事件中,可以看出存在以下问题1、如何确定公共利益的范畴绝大多数的拆迁是出于谋利的商业目的,但却经常被一些行政机关、利益集团和个人描述成是为了公共利益,这就便于大量地租用行政权力为经营活动服务。

这是拆迁中“化私为公”的过程和原因。

所以,必须对公共利益进行严格的界定,否则,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如何找准实施过程中,被实施者的定位和实施者的定位对“公共利益”进行法律规定以后,不等于说公益事业项目就可以任意侵占老百姓的权益了,还必须要进行协商、安臵和补偿。

无论是“公共利益”拆迁还是“发展需要”,都要合理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找准拆迁者和被拆迁者的定位。

3、如何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扩张运动,拆迁因此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由于行政权力与开发商利益的结合,造成拆迁纠纷急剧增加和激化。

被拆迁的居民不断增多,迁居的地段离市区越来越远,给这些居民上班、上学、就医等经常性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状况带来了不少困难,对于低收入者更是难于承受的。

这样,一项为民解困的德政就逐渐演变为以营利为目的,着眼于土地炒卖,压低甚至侵吞城镇拆迁费,与民争利的“扰民工程”了。

4、如何应对危机事件一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

近几年若干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近几年若干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近几年若干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23期贵州瓮安事件:2008年6月22日,贵州瓮安一中学女生死于西门河,县公安局法医鉴定死者系自溺身亡,但死者家属拒不接受鉴定结论,认为是他杀,此后事态扩大。

从数十人高举条幅“为人民群众伸冤”白色横幅游行,到瓮安县委县政府和公安局办公楼被烧砸,有数万人聚集现场。

云南孟连事件:2008年7月19日上午,公安机关依法对孟连县勐马镇勐啊村的5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传唤措施后,500多人多次冲越警戒线,手持长刀、钢管、铁棍、木棒向民警劈砍、殴打,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致两人死亡。

事件造成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湖北石首事件:2009年6月17日,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一酒店厨师非正常死亡,警方认定为自杀,家属拒不接受此说法,遂将死者尸体停放酒店大厅。

警方在与家属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试图强行运走尸体。

之后,不仅从荆州调来了200多名武警,还动用了消防车,并启用了水柱驱散人群,市民被彻底激怒,开始反击,数万群众围观起哄,围堵道路。

江苏邳州事件:邳州市海天石化公司筹划项目设计,委托河湾村村民陈爱中在村内进行勘探。

2010年1月7日上午,陈爱中、路祥超带领200多名男子,乘30多辆轿车,护着大型挖掘机、勘探车,试图强行进入河湾村二三组的农田区,河湾村100多名村民,阻拦机械进入耕地施工。

陈爱中等人用砍刀、匕首和“喇叭棍”等,强行拖拉村民,引发斗殴,致村民一死一伤。

警方强行抢走尸体后,村民遂聚集到邳州市政府前讨要尸体,未果,上千村民在事发高速收费站前聚集。

江苏通安事件:2010年7月14日,上千通安村民因怀疑征地补偿款被克扣,聚集在通安镇政府,要求得到解释。

沟通期间,由于镇政府领导态度强硬,村民情绪激动,打砸了部分办公设备,并在此后两日内占据该镇政府办公室。

7月16日晚,本该与村民代表协谈的领导并未出现,赶到现场的防暴警察与群众发生冲突,部分群众被打伤,并有村民被带走。

江苏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路径研究

江苏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路径研究

2 . 政 府 : 职 责 缺 失 导 致 信 用 弱 化 过 强制 拆 迁 。 而 当时 的政 府 缺 乏必 要 的 政 调 查 分 析 显 示 , 群体 性事 件 产 生 的 直 治敏 感 度 ,没 有及 时 进 行 政 策解 释 宣 传 以 接 原因 8 0 % 以上 来 自基 层政 府 。地 方 政府 是 及 安抚 民众 的 工作 ,导 致 民众 怨气 积 蓄 , 本 地 社 会 公 共 事 务 的 管 理 者 、 社 会 公 共 产 为 日后群体 性 事件 的爆 发埋 下 了隐 患。 品 的 提 供 者 。 然 而 政 府 也 具 有 自利 性 , 它 ( 2)通 安 事件 发生 时 基层 组织 反应 迟 5 号 白天 上 是 指 政 府 除 了具 有 管 理 公 共 事 务 的本 质 属 钝 , 处 置 失 当 。 不 难 发 现 ,在 1 性 之 外 , 还 具 有 为 自 身 组 织 生 存 和 发 展 创 万 群众 聚集 在 政 府 门 口讨 要 说 法 时 ,被 困 造 有 利 条 件 的 属 性 。 这 种 自 利 性 的 存 在 自 天后 的镇 书 记 承认 之前 有 截 留拆 迁 款 , 然 是 合 理 的 , 但 如 果 政 府 没 有 控 制 好 自 利 并 且 将 责 任 推 脱 给 了 前 任 领 导 ,还 坦 诚 拆 性 而 任 由其 无 限扩 张 ,甚 至 导 致侵 犯 民众 迁 办 以及 各 村 书 记 都有 份 。这 种 推 脱 责任 利 益 ,那么 极 易造 成两 者的 紧张 与对 立 。 的 危机 处 理 方 式 不但 没 能 给 老 百 姓一 个 公 正 合 理 的 解 释 反 而 加 深 了 百 姓 与 政 府 之 间 ( 四 )心理根 源 公 开 资料 显 示 ,群 体 性 事件 的数 量 不 利 益 的 对 立 。 断增 多 、 对 抗 性 持续 增 强 ,经 济 、 民生 、 ( 3)矛 盾 激 化 时 非 直 接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舆 论 、稳 定 等 因 素越 来 越 交 织 在 一起 ,使 卷 入 导 致 事 态 升 级 扩 大 。 面 临 群 众 的 围 困 , 应 急 处 置 和 化 解 的 难 度 越 来 越 大 。 鉴 于 通 安镇委书 记王 军和其 他镇领 导不 是第一 时 此 , 我 们 应 当 运 用 包 括 心 理 学 在 内 的 各 种 间 向 上 级政 府 报 告 ,而 是 寻求 “自救 ” , 社 会 科 学 从 不 同 角度 来 全 面 深 入 地 分 析群 动 员一些 “ 社会 分子 ”前来 “ 救驾 ” ,这 些 体 性 事 件 , 以 更 好 的预 防 与 应 对 。 具体 看 “ 社 会分子 ”试 图解救 王军等 镇领 导脱 围, 来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心理 因 素 有 : ( 1 ) 从 但 没 有 成 功 。 而 这 种 非 正 常 的 维 稳 方 式 立 刻 众 心 理 。从 众 心 理是 群 体 性 事 件 中 基础 性 激 起 了 民 愤 , 激 发 了 许 多 潜 在 参 与 者 的 情 心 理 特 点 。 这 种 心 理 特 点 一 方 面 使 得 处 于 绪 , 参 与 人 数 的 增 多 促 使 事 件 的 升 级 扩 大 。 群 体 中 的 个 人 会 被 人 群 数 量 本 身 所 显 示 的 三 、预 防 和 减 少群 体 性 事 件 发 生 的思 力 量 所 激 励 , 失 去 自我 意 识 和 独 立 人 格 ; 考 与建议 另一 方 面 是 使 个 体基 于 法 不 责 众 的 心 理 , ( 一 )增 强 政府 信 用 建 设 ,重 塑政 府 公信 力 往 往 对 群 体 中 其他 人 做 出 的行 为搭 便 车 。 因此 ,从 众 心 理 对群 体 性 犯 罪 有 深 刻 的影 1 . 控制 不合 理 的 政府 自利 ,重 塑 绩 效 响 。在 集 体 压 力 下 ,个 人 放 弃 自 己的 意见 信 用 而 采 取 与大 多数 人 一致 的行 为 。[ z ]( 2 )轻 政 府 的 自利 性 有 其存 在 的合 理 性 ,但 信 和 偏 执 心 理 。 勒庞 认 为 ,群 体 与 个体 相 过 度 的 扩 张往 往 因 损 害 到 民众 利 益 而使 政 比 , 变 得 智 力 低 下 , 思 维 简 单 , 丧 失 鉴 别 府 丧 失 自身 公信 力 这种 自利 性 的 扩 张 源 力 , 因此 非 常 轻 易地 坚 信 并 且 偏执 ,特 别 自 自由 裁量 权 的不 明 确 。长 期 以来 政 府 自 是 对 断 言 、 口 号 或 者 笼 统 的 言 论 。 而 如 果 由 裁 量 的 领 域 和 幅 度 过 大 , 不 在群 体之 中,就 能够 正确 地鉴 别 。 2 . 增 强 政 策 的 延 续 性 , 重 塑 政 策 信 用 二 、江 苏 省群 体 性 事 件 路 径 研 究— — 政 府 应 重 视 政 策 出 台 前 的风 险 评 估 , 基 于 通 安 事 件 的 分 析 减 少政 策制 定 的随 意 性和 执 行 的盲 目性 。 “体 制 性迟 钝 ”致 使 公 共 安全 预警 机 例 如 在 房屋 拆 迁 所 引 发 的群 体 性 事 件 中 多 制 失 灵 ,无 法有 效 阻 断偶 发 性 事件 与非 直 半 是 因 为政 府 补 偿 标 准 不 一 、政 策 多 变 而 接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情绪 关 联 ,这 是 群 体性 事 使 民众 感觉 利 益 受 损 。所 以政 府 在 作 出 拆 件 的基 本 发 展 路径 。 下面 以苏 州通 安事 件 迁 或 者 其 他 涉 及 到 广 大 民 众 利 益 的 决 策 为 典 型例 子对发 展 路径 做详 细说 明。 前 ��

谈劳资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谈劳资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谈劳资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柳杉;顾烨洲;龚昕
【期刊名称】《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8)005
【摘要】治理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应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遵规守法意识;健全完善民主协商协调和调节机制;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加强对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建立欠薪保障制度;依法惩处用工者的违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法》体系,健全信访制度,建立高效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柳杉;顾烨洲;龚昕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南京,210031;江苏警官学院,南京,210031;江苏警官学院,南京,2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43
【相关文献】
1.征地拆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以江苏通安事件为例
2.略论由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
3.“撤县设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
4.邻避风险的源头治理与决策优化——基于H县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5.核电项目引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治理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当前我国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征地拆迁的情况较多,因征地拆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城市化的建设进程,而且还违背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征地拆迁所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而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征地拆迁工作中处理各方利益以及减少群体性事件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能够推动城市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标签:群体性事件;征地拆迁;原因群体性事件,即一定数量的人具有共同的行为指向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的行为。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群体性的事件中主要是由于被征地拆迁群众的诉求未得到合理以及合法渠道解决及表达,从而导致他们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处理,如集体阻挠施工、上访、甚至围堵政府机关等方式,这些群体性事件如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将会使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1、征地拆迁中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1.1沟通存在障碍、基础工作不实在征地拆迁开始前,需要对被征用土地和房屋进行调查,包括被征用土地当前的性质、用途、面积、范围、地上附着物的实际状况以及被拆迁房屋的结构、面积需安置的人口数量、人口性质等。

在调查中,参与人员涉及多部门,包括国土资源部门、城建规划、城市管理部门以及乡镇、村的干部都要参与,由于工作队员平时工作、管理针对的方向不同,可能出现对征拆政策的理解、把握不统一,的情况,让群众形成对拆迁政策的误解,形成争议;也有可能因为工作人员工作上的疏忽造成公示的数据有出入,而群众只是站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问题;除此之外,经济实际发展需要和法治建设之间也存在矛盾,从当前的发展情况可知,我市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用地的需求量比较大,而用地指标又是有限的,这就导致项目建设和宏观用地指标之间存在冲突[1],存在征地拆迁程序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而提前实施征拆的状况,再加上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思想不断强化,进而有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探讨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探讨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探讨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摘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用越来越广泛。

征地拆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但是征地拆迁涉及很多利益问题,再加上群众、政府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征地拆迁矛盾不断出现,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引发;利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土地价格上涨。

征地拆迁本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正因有了征地拆迁使得大批农民迈向城镇化,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在改变农民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农村面貌。

这种积极的因素应该来说群众大力支持,而事实上在很多征地拆迁过程中并没有一帆风顺地进行,矛盾纠纷时长发生,甚至愈演愈烈引发群体性事件,不但伤害群众,而且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曲解了征地拆迁的作用和意义,加深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1.农村征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1.1农耕思想使得群众难以摆脱农耕文化的影响农耕思想在我国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思想,长期禁锢着群众的观念,形成了土地是群众的根本固定资产,把国家集体土地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待,一旦发生征地拆迁,就千方百计阻难,土地被征用好像失去了所有一切似的,这种落后的观念事实上阻碍了征地拆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征地拆迁的矛盾。

没有想着把土地流转用活用好,使得土地增值,而是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耕作。

这也显现出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群众跟不上时代的转变,仍然因循守旧。

1.2地方政府违规违法征地地方政府违规违法征地是引发群众矛盾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一、地方政府不能阳光下操作征地工作。

用隐瞒、欺骗和行政强制手段进行征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地方政府没有服务于群众,而是把自己充当成开发商对待,失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无偿服务变成了有偿服务。

二、征用土地价格不能公开群众。

征用土地价格本应是国家对群众进行补偿做出的,而事实上在国家征用土地时是无偿的,群众的土地是国家的集体土地,群众无权私自占有,而这一观念让群众也曲解了,把国家土地当作自己的土地。

政策缝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以苏州“通安事件”为例

政策缝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以苏州“通安事件”为例

期内随着社会分配不公的扩大,社会冲突将更加激烈, “ 中国 会发生较大的动荡” 另一种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 。 虽然 在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但中国社会总体上是世界上最 “ 稳定、 最活跃的政体: 中国的现状体现了中国式社会主义体 制的优越性, ‘ 中国模式’ 是后发国家的榜样” - 三种观点 。【 第 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 认为我国社会总体上处于“ 亚稳定” 的 状态 , 是指“ 由显性或隐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所造成的社会 紊乱状态”1但这种紊乱还不至于再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 , 2 1 其实, 以上三种观点均认可了转型期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 存在, 只是在社会不稳定的程度上存在分歧。 总的来说, 以中 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为代表的多数学者支持关于我国社会
政 治 பைடு நூலகம் 社 会
政策缝隙对 会稳定的影晌
— —
以苏州“ 通安事件” 为例
朱德 米 , 燕 李
( 同济 大学 经济与管理 学院。 海 20 0 ) 上 1 84 摘 要: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 节利 益分配的基本 手段 , 必以公平或公正作为首要准则。 当前 , 政策 实践 中出现 的 大量“ 隙” 缝 导致政策在横 向与纵 向的比较 中有失公正。由政策不公给部分政策利益相关者带来的相对 剥夺感 , 对社 会稳定构成 了很大威胁。本 文以苏州“ 通安事件” 为例 , 对政策缝隙对社会 稳定 的消极影响进行 分析 , 提出通过“ 无缝
圆丝
!:
政 治 与 社
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 从政策公平的横向维度来看, 一项公平 的政策就要求对所有的政策目标群体一视同仁, 同样问题同 样对待。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同时, 将政策差异限定在 目 标群体可接受的限度内, 不得以“ 因势制宜” 为由来破坏政策 的普适性。 其次, 从政策公平的纵向维度来看, 就是要求公共 政策在时间上的变动,前后必须保持一定 的稳定性和连续 性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涉及对公众利益的分配与调整 。 而 利益是经不起过于突然与频繁的变动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 展的转型期, 多元利益格局的存在 , 社会异质性的不断增强 , 各种资源稀缺性的日 益显著 , 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各利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作者:李振华来源:《经营者》2016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各项事业改革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因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纠纷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也不断上升。

其中,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由于涉及面广、参与人数较多、利益诉求复杂,较容易引发参与者与当地党政机关、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公安机关之间的激烈冲突。

本文试从某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发生的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特点出发,以群体性事件的管控为视角,探究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处置对策。

关键词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利益诉求冲突群体性事件并非一个法律上的概念,而是散见于多部法律之中。

例如,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2]通过对上述法条可知,群体性事件为某个特定群体为实现一定的利益而聚集共同表达集体诉求的行为,因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应属于《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所说的“社会安全事件”。

如果事件参与者的诉求没有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进行表达并得到及时、妥善、有效的解决,可能会采取围堵机关、团体等单位的方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关规定;如果其中某个参与者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如与参与维护秩序的公安干警和基层干部发生口角或肢体冲突、所提出的诉求未得到满足等)发生犯罪行为,甚至可能将事件上升为群体性违法犯罪事件。

一、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通过上述关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分析,结合某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发生的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笔者认为,引发被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益分配不平衡从内部因素来看,征地拆迁往往涉及某一区域群体的利益,由于村民之间对土地分界、赔偿标准等事宜的理解存在差异,往往会因为个人情感上的好恶、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社群关系乃至宗族关系等因素,认定征地拆迁补偿的发放可能存在“灰色地带”,存在“暗箱操作”等情况,从而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给正常的工作开展造成阻力。

征地纠纷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分析

征地纠纷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分析

征地纠纷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分析作者:罗玉琳来源:《卷宗》2012年第02期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因征地而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由此演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

本文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得出应对征地纠纷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措施。

关键词:征地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C934; TP29Analysis of Mass emergencies Caused by land acquisition disputeLuo Yulin(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China)Abstract: China is at a turning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Land Acquisition Disputes which lead to the conflict in society. In this context,the number of disputes caused by land acquisition is increasing, thus mass emergencies often occur. In this pap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ases to get the measures responded to emergency land acquisition dispute groups.Keywords: Land Acquisition Disputes;Group Incidents;Case Study1引言近年来,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国内各方面矛盾较为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因征地而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由此演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不断爆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征地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推进合法性审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推进合法性审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推进合法性审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者:来源:《唯实》2015年第09期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是指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为防止违法决策而对行政决策权限、内容、程序等是否合法进行审查、核实的一种行政程序制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并将合法性审查上升为重大行政决策的5个法定程序之一。

可见,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成为当前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之一。

江苏省政府法制办组织课题组就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赴广东、海南及本省部分市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江苏近年来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进合法性审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对策建议。

一、江苏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现状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动下,江苏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初步建立。

一是从省级层面看,江苏省政府制定出台了《2015年江苏省行政程序规定》(省政府100号令),其中有专章对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进行了规定。

二是从省辖市层面看,苏州、无锡、镇江、扬州、常州、淮安、连云港等市先后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相关规定,对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中苏州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将重大决策事项、决策程序和决策责任等上升到了“法定”层面。

三是从县级层面看,许多县级政府也逐步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如吴江区区、镇两级全部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项目年度申报、审查、立项和实施的整体运行机制;如皋市2011年出台了重大事项决策规程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逐步推动。

一是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与依法行政工作同步部署。

2004年,江苏省政府在贯彻国务院《纲要》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健全法制机构协助本级政府和本部门依法做出决定、进行合法性评价的行政决策辅助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姓名:李林
学号:27
班次:市中区2010年度选调生培训班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一、当前拆迁工作存在的问题
苏州通安征地,因怀疑征地款被克扣,通安及周边村民陆续向镇政府、高新区政府进行补发补偿金的请求。

由于“动迁与富民并进”承诺兑现迟缓,不同年度拆迁补偿金额相差过大,导致发生大量群众不满,引发聚众上访。

另外由于镇政府散漫、轻视的处理态度,激起了上访群众更大的怨气,更加上区政府在问题尚未妥善解决的时候,以公告的方式撤换镇政府干部,对整个事件起到了催动恶化的结果。

二、此次拆迁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这是一场由于拆迁引发的公共利益引起的公共事件。

此次公共事件中,可以看出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确定公共利益的范畴
绝大多数的拆迁是出于谋利的商业目的,但却经常被一些行政机关、利益集团和个人描述成是为了公共利益,这就便于大量地租用行政权力为经营活动服务。

这是拆迁中“化私为公”的过程和原因。

所以,必须对公共利益进行严格的界定,否则,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如何找准实施过程中,被实施者的定位和实施者的定位
对“公共利益”进行法律规定以后,不等于说公益事业项目就可以任意侵占老百姓的权益了,还必须要进行协商、安臵和补偿。

无论是“公共利益”拆迁还是“发展需要”,都要合理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找准拆迁者和被拆迁者的定位。

3、如何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扩张运动,拆迁因此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由于行政权力与开发商利益的结合,造成拆迁纠纷急剧增加和激化。

被拆迁的居民不断增多,迁居的地段离市区越来越远,给这些居民上班、上学、就医等经常性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状况带来了不少困难,对于低收入者更是难于承受的。

这样,一项为民解困的德政就逐渐演变为以营利为目的,着眼于土地炒卖,压低甚至侵吞城镇拆迁费,与民争利的“扰民工程”了。

4、如何应对危机事件
一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

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

二是老百姓的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基层土地被大量征用为建设用地后,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征地后失地农民安臵等相关
政策不配套、不连贯、不落实等原因,影响了村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是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当出现利益矛盾或纠纷时,一些群众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四是少数基层干部的不良作风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有的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有的独断专行,以权压人;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

有的等到发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才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给群众造成了错觉,导致群众对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不信任,把上访、聚众闹事视为谋求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解决方案
1、确定公共利益的范畴
建议将“公共利益”其内涵严格定义在国防、外交等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项目上,而把修筑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桥梁、地铁等国家重点扶持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作为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社会公共利益需要”。

并要求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2、找准实施过程中,被实施者的定位和实施者的定位
要出台的房屋拆建管理办法,将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拆迁户的利益。

强制拆迁前,必须要开听证会,就强制拆迁的依据、
程序、补偿、安臵标准的测算依据等内容进行听证。

参加听证会的房产拆建管理部门、拆建单位、拆建当事人代表及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代表(人大、政协委员)。

召开强制拆迁前听证会有利于增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的透明度,体现益民为本的思想。

这是民主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

3、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等值、及时、有效应该成为拆迁补偿安臵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

从等值角度讲,拆迁方在补偿被拆迁方的土地使用权时,要充分考虑到地理位臵;而在房屋补偿中,一般住宅按照重臵价格加上房屋陈新程度进行补偿,而具有文物价值如一些高档四合院等必要进行文物价格评估,由拆迁方与被拆迁方共同聘请评估部门进行评估估价,进行合理补偿,总之适当的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增量进行补偿;同时拆迁方应该提前半年时间对被拆迁方进行补偿,这样给被拆迁方留出找居处、搬迁的时间和成本。

从有效角度讲,拆迁方补偿给被拆迁方的金额,必须能使被拆迁方在相同地段和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购买到相同的房屋,而且,要拆迁地段的土地使用权必须进行补偿。

4、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应对突发事件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切实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监测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种征兆,
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防患于未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雷厉风行的动作、积极稳妥的措施、扎实有效的工作,果断及时地加以处臵。

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臵。

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努力构建高效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要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

要能保持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

要始终保持良好心理承受力与心理素质,心静淡泊,心地坦荡,一身正气,一心为公,泰然处事。

2010年12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