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1汇总
七年级期末科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期末科学复习资料七年级科学期末考试即将到来,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帮助大家准备好这场考试,我整理了一些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物理1. 运动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
在平直的道路上匀速运动的车辆,不论车辆的速度快慢,都是以相同的速度匀速运动。
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用公式s=v×t来计算。
2.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大小的单位是牛顿。
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在物理学中,力学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其中静力学研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受力情况,而动力学则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3. 能量能量是物体改变状态所需要的工作量。
常见的能量形式包括机械能、电能、热能、光能和化学能。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其中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能量,势能是由于物体位置的改变而产生的能量。
二、化学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所有已知元素的分类表,根据元素的原子核结构和化学性质等特征进行分类。
元素周期表共7行和18列,按照电子布居规律排列。
周期表中的元素被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元素等几类。
2. 化学式和方程式化学式是描写化合物分子组成的符号,包括元素符号以及其所含原子数。
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包括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在化学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元素符号、上下标以及正负电荷等方面的要求。
三、生物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多个部分。
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代谢、生长和分裂等。
在细胞的内部,还有许多微生物体和物质分子在进行各自的代谢活动。
2. 遗传遗传是指有机体遗传信息在子代中的传承过程。
遗传物质可以分为DNA和RNA两种类型。
在有性繁殖中,遗传信息会通过父母双方的基因组合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而在无性繁殖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则是通过单个生物体的复制而实现的。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1、皮肤有,,等感觉功能。
2、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末梢将香味传到大脑的,从而形成了嗅觉。
3、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4、舌尖对比较敏感,舌侧对比较敏感,舌根对比较敏感。
5、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6、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7、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8、跟水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
9、声音在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
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10、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鼓室,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
11、声波--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12、耳还有保持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13、声音的高低叫做。
14、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物体振动,频率就越大。
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频率越小,音调。
15、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得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赫。
16、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
17、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
18、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有关。
19、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分贝的符号为dB。
20、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
2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传播的。
22、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23、光的传播不需。
2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千米/秒。
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 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光年,属于单位。
25、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1汇总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
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走向成熟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和卵细胞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呈蝌蚪形.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3、受精与妊娠1)受精: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构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候女性就有身了也称为妊娠.注意: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
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樊篱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换.如许就能制止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沾染给胎儿.6、人的生长时期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力平缓.芳华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期间,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截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7、芳华期发育的特点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
七年级下册科学重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重点整理
本文档旨在整理七年级下册科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进行复。
以下为重点内容的概述:
1. 生命的奇妙世界
- 生命活动的特征:呼吸、运动、感应、营养、繁殖等。
- 细胞理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其他相关概念: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态系统等。
2. 物质的三态和分子运动
-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特点和转化过程。
- 物质的分子运动: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
3. 物质与能量
- 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概念与计算。
- 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
- 水的沸腾和凝固的过程。
4. 运动和力
- 运动的描述和判断:位置、运动方向、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 力的性质和效果:力的种类、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大小和
方向的测量。
- 弹簧的弹力和物体的重力。
-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5. 光的传播和反射
- 光的传播和速度。
- 光的反射:平面镜反射规律。
- 主客体距离关系。
以上仅为七年级下册科学的重点知识点整理,同学们还需结合
教材进行更系统的研究和复。
祝同学们科学研究进步!。
七下科学浙教版复习资料
七下科学浙教版复习资料七下科学浙教版复习资料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规律的学科,而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就七下科学浙教版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一、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
原核细胞是指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如细菌。
真核细胞则有细胞核,包括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细胞质中含有许多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二、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转化物质的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烂等。
物理变化则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融化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能量可以分为机械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三、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多个层次组成。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海洋则占据了大部分的南半球。
地图是一种将地球表面缩小并投影到平面上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分布情况。
四、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光速。
光的传播可以通过反射、折射和散射等方式实现。
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频率。
五、生物的繁殖与遗传生物的繁殖是生物种群维持和延续的重要方式。
生物的繁殖可以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
无性繁殖是指由一个个体产生出新的个体,它们与母体基因完全相同。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知识点
人教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知识点(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s;声音在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t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下学期是学生初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科学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必修科目之一,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化学、地理和物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科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归纳,以供学生参考。
1、生物生物是七年级下学期的重点科目之一,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两方面的内容。
1.1 植物1.1.1 植物的结构:茎、叶、根、花、果等1.1.2 植物的种类: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1.1.3 植物的繁殖: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1.2 动物1.2.1 动物的结构:头部、躯干、四肢、尾巴等1.2.2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2.3 动物的行为:节律性、反射性等2、化学化学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另一个重点科目,主要包括物质与化学反应、酸碱盐、溶液等方面的内容。
2.1 物质与化学反应2.1.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等2.1.2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2.1.3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2.2 酸碱盐2.2.1 酸碱的性质和特点2.2.2 酸碱中和反应2.2.3 酸碱指示剂2.3 溶液2.3.1 溶液的概念2.3.2 溶质和溶剂2.3.3 浓度的计算3、地理地理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又一个重点科目,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内容。
3.1 天气和气候3.1.1 天气的元素和变化3.1.2 气候的类型和分布3.1.3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3.2 自然灾害3.2.1 地震的发生和灾害3.2.2 台风的形成和影响3.2.3 洪水、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4、物理物理也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必修科目之一,主要包括光学、机械等方面的内容。
4.1 光学4.1.1 光的传播和反射4.1.2 光的折射和折射率4.1.3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4.2 机械4.2.1 运动的基本量和单位4.2.2 动力和牛顿三定律4.2.3 机械能和能量守恒总体来说,七年级下学期的科学知识点比较丰富,包括生物、化学、地理和物理等多个方面。
浙教版科学七下复习资料
浙教版科学七下复习资料浙教版科学七下复习资料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浙教版科学七下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而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与能量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与能量。
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过程,而能量是物质变化的驱动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溶解、熔化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能量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能量是物质变化的驱动力,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例如,燃烧是一种释放能量的化学变化过程,而吸热反应则是一种吸收能量的化学变化过程。
第三章:生物的生命活动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生物的生命活动。
生物是地球上独特的存在,它们通过一系列的生命活动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复制和自我适应的特征。
它们能够通过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适应环境等方式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生物的组织结构。
生物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8、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否则原声加强)。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答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带※是老教材的内容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
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
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
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
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有哪些?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类的新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2、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由人的睾丸和卵巢产生的。
3、男性的生殖系统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精子的形状像蝌蚪,外形可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长度约为 0.05 毫米。
4、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卵子的外形像球形,直径约为0.1毫米。
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5、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6、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并附着在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辰。
7、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联系。
(2)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3)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连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4)胎盘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8、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大哭能除去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从而获得氧气。
9、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
母乳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含有抗病物质,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0、试管婴儿是先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1.2.3章)板块一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本质上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育)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2节:走向成熟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
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走向成熟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动物的生命周期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
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期一胎儿期一婴儿期一幼儿期一儿童期一青春期一中年期一老年期。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 .若虫:除形体大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其余与成虫相似的幼虫。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动物的生殖方式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植物的一生1.种子。
(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
(3)种子萌发:①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
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
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
(2)传粉。
①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①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②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③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④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
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
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外耳廓收集声波耳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结构功能鼓膜产生振动中鼓室与咽鼓管连通耳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内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耳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
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
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光和颜色1.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