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道顺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 副研究员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

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

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2010 北京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学会、北京工业大学参会嘉宾名单1.参会领导名单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梦奎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丁伟志原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郭书田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刘应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局级)研究员宋贵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坚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强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岳金柱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曹贵根北京市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办公室主任孙世芳经济日报农村部主任王东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刘礼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处长范忠敏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工作人员周志武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工作人员韩贵海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谷建英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军崇文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马向东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2.参会学者名单郑杭生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邓伟志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宋林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教授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思斌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卢汉龙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邴正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刘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王处辉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宣朝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乐天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宋亚平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石英陕西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江波陕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文江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钱宁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靖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罗教讲武汉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教授雷洪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孙秋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谢俊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永平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黄丽华广州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朱汝鹏江苏省太仓市委原人大副主任刘友佺江苏省太仓市市委办公室主任周伟文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吕红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副处长陈光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石秀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樊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李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高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处级调研员李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馆员刘仲翔《新华文摘》编辑、博士后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刘东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龚维斌国家行政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教授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王延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校长王大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张静波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冯波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邹千江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孟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惠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湧春外交部亚洲司处长陈树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戴建中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北京市政府参事、研究员尹志刚北京行政学院教授袁吉富北京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良警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游正林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包胜勇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颜烨华北科技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3.北工大参会领导名单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王守法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爱林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革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蒋毅坚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四平北京工业大学两办主任王大勇北京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吴斌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石照耀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郭福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乔俊飞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4.北工大人文学院参会学者名单杨茹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唐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系主任、教授李东松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魏爽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张荆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学科部副主任、教授王国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宝晶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杨荣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吴力子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主任、副教授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君甫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主任、副教授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赵卫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胡建国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李晓婷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杨桂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赵丽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副教授鞠春彦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朱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曹飞廉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曹晓鸥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蔡扬眉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刘蔚玮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鲁杰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讲师崔芳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讲师5.参会出版社、杂志社专家名单谢寿光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邓泳红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中心主任张宛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室副编审王珀辉《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刘秀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编辑6.参会媒体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时报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浪网网易千龙网京华时报日程安排日期时间地点活动内容2010年12月24日全天09:00-19: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大厅京外嘉宾报到2010年12月24日中午12:0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2010年12月24日晚上18:00-20: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晚餐2010年12月25日上午07:00-08:3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自助早餐08:30-09: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大厅嘉宾签到09:00-10:00 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开幕式10:00-10:30 工大建国饭店集体合影、茶歇10:30-12:00 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旨演讲2010年12月25日中午12:1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2010年12月25日下午13:30-15:30 北工大人文楼1001 主题演讲一15:30-17:45 北工大人文楼1001 茶歇15:45-18:05 北工大人文楼1001 主题演讲二2010年12月25日晚上19:05-21:0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晚餐2010年12月26日上午07:00-08: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自助早餐08:30-09:4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一单元09:40-09:5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 茶歇09:50-11:0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二单元11:00-11:3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三单元11:30-12:00 北工大人文楼1001 闭幕式2010年12月26日中午12:0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午餐2010年12月26日下午14:00-16:00 北工大人文楼806专题活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会议议程12月25日上午9:00-10:00开幕式(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持人: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开幕辞: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致辞: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致辞:宋贵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致辞: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宣读郑必坚贺信:李惠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致辞: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10:00-10:30南门、工大建国饭店集体合影、茶歇10:30-12:10主旨演讲(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持人:唐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演讲嘉宾:陆学艺(10:30-10:50)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与社会建设演讲嘉宾:邓伟志(10:50-11:10)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转变社会建设的理解点评嘉宾:李强(11:10-11:20)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演讲嘉宾:孙立平(11:20-11:40)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走向社会重建之路演讲嘉宾:俞可平(11:40-12:00)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教授——题目待定点评嘉宾:景天魁(12:00-12:10)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2月25日中午12:10-13:30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12月25日下午13:30-15:30主题演讲一(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演讲嘉宾:郑杭生(13:30-13:45)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题目待定点评嘉宾:关信平(13:45-13:50)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李培林(13:50-14:05)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建设的组织载体点评嘉宾:沈原(14:05-14:10)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演讲嘉宾:卢迈(14:10-14:25)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社会建设与社会实验点评嘉宾:王延中(14:25-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演讲嘉宾:卢汉龙(14:30-14:45)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公民社会及非政府组织发展和意识形态挑战点评嘉宾:刘世定(14:45-14:5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演讲嘉宾:王思斌(14:50-15:05)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走向社会建设的基础结构点评嘉宾:刘敏(15:05-15:10)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演讲嘉宾:邴正(15:10-15:25)吉林省社科院院长、教授——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点评嘉宾:刘少杰(15:25-15: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15:30-17:45 北工大人文楼1001茶歇15:45-18:05 主题演讲二(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刘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演讲嘉宾:李路路(15:45-16:0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矛盾与社会建设点评嘉宾:戴建中(16:00-16:05)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演讲嘉宾:丁元竹(16:05-16:20)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理解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点评嘉宾:龚维斌(16:20-16:25)国家行政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演讲嘉宾:宋亚平(16:25-16:40)湖北省社科院院长、教授——统筹城乡发展的另一个视角点评嘉宾:谢立中(16:40-16:4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吴忠民(16:45-17:00)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社会建设内容分类点评嘉宾:尹志刚(17:00-17:05)北京行政学院教授演讲嘉宾:曹锦清(17:05-17:20)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化私为公:关于“公民社会”的若干思考——从孙中山的“社会建设”说起点评嘉宾:张乐天(17:20-17:25)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演讲嘉宾:刘欣(17:25-17:40)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点评嘉宾:谢俊贵(17:40-17:45)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演讲嘉宾:张静(17:45-18: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原则辨析点评嘉宾:田国秀(18:00-18:05)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12月26日上午8:30-11:30专题研讨第一组(北工大人文楼710)第一单元主持人:雷洪(8:30-9:40)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演讲嘉宾:孙秋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当前乡村建设的当务演讲嘉宾: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城市化与“村落终结”演讲嘉宾:王处辉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社会建设的核心演讲嘉宾: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题目待定茶歇(09:40-09:50)专题研讨第一组(北工大人文楼710)第二单元主持人:王春光(09:50-11:0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演讲嘉宾: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论人水和谐演讲嘉宾: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题目待定演讲嘉宾:王永平广州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社会管理的社会化演讲嘉宾: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社会建设视域下的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分析演讲嘉宾: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北京社会建设演讲嘉宾:周伟文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角色转变与权力让渡专题研讨第一组第三单元讨论(11:00-11:30)8:30-11:30专题研讨第二组(北工大人主持人:罗教讲(8:30-9:40)武汉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教授文楼806)第一单元演讲嘉宾:石英陕西社科院副院长、陕西省社会学会会长、研究员——社会建设的三个维度演讲嘉宾:朱汝鹏江苏省太仓市原人大副主任——真心实意抓好社会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演讲嘉宾:陈文江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题目待定演讲嘉宾: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预期与社会建设的趋向演讲嘉宾: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运用制度创新推进社会建设演讲嘉宾:良警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茶歇(09:40-09:50)专题研讨第二组(北工大人文楼806)第二单元主持人:谢寿光(09:50-11:00)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演讲嘉宾:钱宁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风险社会中的家庭与社区:社会建设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演讲嘉宾:王大为中国公安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题目待定演讲嘉宾:张荆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科部副主任、教授——加强社会建设缓解基层矛盾演讲嘉宾:韩贵海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题目待定演讲嘉宾: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研究员——社会建设应当再走一步演讲嘉宾:专题研讨第二组第三单元讨论(11:00-11:30)11:30-12:00闭幕式(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专题研讨组交流与会议总结2010年12月26日中午12:00-13:30工大建国饭店餐厅午餐12月26日下午14:00-16:00专题活动(北工大人文楼806)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

公共政策社会共识的生成路径——以“延迟退休”_议题的话语互动为例

公共政策社会共识的生成路径——以“延迟退休”_议题的话语互动为例

总第252期‘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公共政策社会共识的生成路径以 延迟退休 议题的话语互动为例殷㊀辂[收稿日期]㊀2023-06-01[作者简介]㊀殷㊀辂(1964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㊂[基金项目]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2BSH147) 网络话语空间公共性重构问题研究㊂[摘㊀要]㊀社会共识的生成不但需要物我感通,而且也离不开以话语互动为基础的人我沟通㊂话语互动虽然不能构建事理,但可以发现各种意见的偏颇,从而消除隔阂㊁显现事理,实现从意见到事理㊁从事理到共识的转变㊂围绕着延迟退休议题的话语互动,是公共政策社会沟通的典型案例㊂该议题在网络话语空间经历了争论期㊁激辩期㊁转折期㊁再议期㊁共识期五个阶段,论辩主题从延迟退休是否合理转向怎样公正㊁合理㊁适时地延迟退休,历时十余年,最终在原则及时机之上形成了基本共识㊂这种共识的生成不是相互妥协的结果,而是解除主观障蔽,彰显公共议题本然之理的过程㊂[关键词]㊀公共政策;社会共识;延迟退休;话语互动;民生问题[中图分类号]㊀C913.6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4)04-0118-11[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40411㊀㊀一㊁引言㊀㊀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政策的决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越来越多地广开渠道问计于政府内外的个人和组织㊂[1]从 政府制定 地方试点 到 政府制定 专家论证 地方试点 ,这是公共政策决策向专家学者开放的转变过程㊂网络话语空间兴起之后,大众参与公共生活的需求被激发,公共政策决策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通过网络话语空间测试民意㊁收集信息㊁听取大众的观点,大众积极发表意见㊁表达诉求,以网络舆论的形式参与公共决策,这种新型互动方式成为网络时代公共政策决策的新气象㊂延迟退休是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公共政策,涉及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从提出之日起,就一直是网络话语空间的焦点议题㊂延迟退休话语互动的路径是:政府部门提出政策意向 专家团队论证 媒体报道 网络论辩 意见反馈㊂延迟退休议题在网络话语空间经历了811公共政策社会共识的生成路径 以 延迟退休 议题的话语互动为例十多年的讨论,争论焦点从延迟退休是否合理演变到怎样合理㊁适时地延迟退休,逐步将延迟退休议题的是非曲直展现出来,形成了基于事理的社会共识㊂在持续的话语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进而修正完善政策方案,这种共识型决策方式在延迟退休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分析延迟退休议题的话语互动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到社会共识的生成机理㊂㊀㊀二、社会共识与公共事物之理㊀㊀海伍德在‘政治学核心概念“中将 共识 界定为以非暴力形式解决冲突的一种协定㊂在海伍德看来,个体㊁集团㊁阶级乃至国家都有各自的利益,和平共处只能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共识就是在协商㊁妥协过程中达成的协议,包含程序性共识和实质性共识㊂ 前者特指通过磋商㊁讨价还价作出决定的意愿,后者表现为意识形态取向上的重叠和根本政策目标上的一致㊂ [2]海伍德对共识的认识有着特殊的取向,即共识是建构性的协议,是为了避免冲突而进行的妥协㊂然而,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虽然可能达成协议性共识,但却不是发自于内,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协议就会成为空文㊂力量对比之下形成的暂时平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暴力,而只是暴力的间歇,将形式上的非暴力当作共识生成的标志,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㊂海伍德指出, 共识政治 中存在的问题是鼓励无原则的妥协,但这种判断却出自对共识的片面理解,当共识被界定为与公道无关的外部性的协议之时, 共识政治 必然存在其所说的问题㊂真正意义上的共识是公理㊁公道的彰显,是发自内心的认同,看不到或否认这一点,就会产生无原则妥协的问题㊂近代佛学家㊁思想家释太虚认为,社会分工或分殊化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前提,但不能没有 总合 ,如果 人各为其人,国各为其国,团体各为其团体,阶级各为其阶级,互相矛盾而起种种战争 [3]㊂所谓总合就是分工㊁分殊背后整合的力量,即在共同关注㊁共同面对的事项和议题之上 和合于理 ㊂若多元主体停留在其私利之上而没有公共之理,一旦存在交集,就必然产生对立和冲突㊂台湾学者林毓生在论及多元社会的时候指出,社会的分殊化并不会自动形成多元共生的社会形态, 社会成员在思想上有了 共识 之后,才能够形成多元社会 [4]㊂缺乏基本共识的社会分殊,只会陷于纷争竞夺的失范状态㊂多元共生的社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人们愿意讲理㊁有理可讲,在共同面对㊁共同关注的事项之上能够形成基于事理的共识㊂阿伦特在论及共同世界时指出: 只有事物被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而不改变它们的同一性,以至于聚集在它周围的人知道他们从纯粹的多样性中看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世界的实在性才能真实可靠地出现㊂ [5]她认为,公共世界存在着共同关注的对象,并且是独立的个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在这个前提下形成的公共世界才是可靠的㊂然而,对象的同一性只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外缘,若不能在对象之上生成共识,这种共同世界同样不是真实的㊂真正意义上的同一性,不是排斥差别的 抽象同一性 ,而是 包含和保持差异 的 具体的同一性 ㊂[6]这种同一性不是死板的雷同,而是经过心智觉察而形成的一致,是事物之理的显现㊂不受外在力量的驱使和支配,没有迷信㊁盲从和癫狂,外在的差别不妨碍 同一性 ,各种观点㊁意见最终 和于义 ,矛盾对立 解于理 ,这种建立在人格独立和自由基础上的共识,才是共同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本㊂人们把信念㊁价值观的一致性视为价值共识,力求在多元化时代寻求价值方面的最大公约数,其实在现代多元社会,更为基础的共识是 异中之同 ,即古人所谓 四民异业而同道 ㊂[7]士农工商虽分工不同,但差异不妨碍统一,共通性不在差异性之外,差异性也不在共通性之外,只要不被外境支配,本有之同就不会被遮蔽㊂在91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4期共同关注㊁共同面对的具体事项或议题之上能够形成基于事理的一致,这是维系社会共同生活的关键㊂只要日常生活中的交集之事(公共事项㊁公共议题)有理可讲,即便在抽象的价值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社会也不会失序㊂古人说: 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见㊂ [8]事理没有是否存在的问题,只有能否显现的问题㊂事物之理不能显现,并不是因为它已经消失,而是被私意㊁私利㊁预设立场等主观意欲所障蔽㊂除去蔽障,回到人心的本来面目,则事物之理就会显现,同然之见就会形成㊂因此,共识的基础就是事物之理,共识的生成就是解除蔽障㊁彰显事理的过程,是与人的本然觉性或共通性联系在一起的㊂正因为如此,公理才能够显现,正因为公理可以显现,才会有社会共识㊂共识可以是阶段性的,不一定直接契理,但却不能没有事理的支撑㊂无理的 共识 ,要么来自习惯㊁迷信和盲从,要么是力量对比之下达成的妥协,这种外部性的 共识 在人心中无根,不但不真实,也不可能长久㊂同时,共识不是事理在个体中的显现,而是社会性显现,只有当个体的自明变为社会共明之后,才称得上共识㊂从这个意义上说,共识的形成还需要互动和沟通㊂互动沟通虽然不可能构建 事理 ,但可以消除隔阂,发现各种意见的局限和谬误,从而显现事理,实现从 同然之理 到 同然之见 的转变㊂互动沟通的本质在于清除阻隔道义通流的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互动沟通能够帮助人们开阔视野㊁发现认识上的偏差,从而矫正自己的观点㊂其二,在公开的舆论环境下,在持续的话语互动中,诐辞(偏颇之言)㊁淫辞(过激之言)㊁邪辞(邪误之言)㊁遁词(躲闪之言)的所蔽㊁所陷㊁所离㊁所穷就会暴露无遗,无法长期地误导大众㊂其三,当公理㊁公道被人为阻滞而不能彰显的时候,公共舆论能够发挥力量,起到疏通的作用㊂清理私障㊁打通阻滞点,则舆论就不会被外部因素支配,在共同面对㊁共同关注的交集之事上,就能够形成基于是非曲直的共识㊂因此,共识的本质就是事理的社会性显现,它既是物我感通之功,又是人我沟通的结果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不依赖于实体场域的新型话语空间突现了出来,它在改变社会交往形态的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表达诉求㊁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机会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但需要先行先试,还需要理性㊁公开㊁广泛的话语互动㊂只有在话语互动中形成基于事理的共识,公共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执行效果才不会与政府预想目标背道而驰㊂㊀㊀三㊁ 延迟退休 议题的推出及舆论反响㊀㊀我国既往退休年龄的规定是 男性60岁,女性干部55岁,女性工人50岁 ㊂受计划生育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延迟退休年龄议题浮出水面,被视为应对老龄化㊁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的方式之一㊂在21世纪之初,相关部门的官员和社会保障研究者开始在不同场合提及这个话题,但仅仅是一种构想,没有被提到政策层面,因而并未受到大众的重视㊂2008年以后,政府工作人员㊁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对延迟退休的提议逐渐增多㊂200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在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上透露, 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 ,此消息一出,立刻成为舆论热点㊂2009年两会时,有人大代表提案建议实施延迟退休,网络上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开始激增㊂2010年9月,网络上推出 你支持推迟退休年龄吗 的调查,吸引了大量网民参与,其中92%的参与者投反对票㊂[9]2010年10月,上海市试行柔性延迟办理申请基本养老金手续,这引发了大众的极大关注㊂2012年6月5日,人社部就社会保障相关问题集中答网友提问时表示,延迟退休是必然趋势,人社部将提出弹性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10],该消息在网络上引发震动㊂同021公共政策社会共识的生成路径 以 延迟退休 议题的话语互动为例月,‘社会保障 十二五 规划纲要“发布,规划中提出 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虽然只是 研究 ,但同样触动民众的敏感神经,在网络上引发激烈的讨论㊂人民网对人社部提出的弹性延迟退休建议发起了网络调查,参与网民达45万人,93.3%的投票者表示反对[11]㊂在巨大的民意反弹之下,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研究不代表制度的改变㊂2013年8月12日,清华大学专家团队的延迟退休方案推出,该方案建议通过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办法,到2030年实现65周岁领取养老金㊂2013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通过搜狐客户端对25311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4.5%的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方案㊂[12]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㊂在此之后,有媒体对延迟退休和缴纳社保年限做了一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九成市民选择不愿意延退,表态支持延退的大都是机关工作人员㊂[13]针对大众的疑惑,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包含 提前预告 分步走 迈小步 等多层含义㊂他同时表示,人社部正在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不断完善方案设计,解决养老 双轨制 ㊂[14] 2014年3月的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会在2020年之前出台㊂2014年10月1日,被社会诟病的养老双轨制正式废除,社会舆论反映良好,但同时被视为推行延迟退休的前兆㊂2015年3月10日,尹蔚民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说,延迟退休方案预计2015年完成,2016年上报并征求社会意见,2017年正式推出,推出后五年渐进式实施㊂该消息让民众产生紧张感,网络舆论热度骤然升高㊂2015年底,网上流传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但人社部有关人士否认了其真实性,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延迟退休方案并没有完成㊁上报并出台㊂2017年3月1日,尹蔚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延迟退休牵涉到大众的切身利益,在目前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需要稳慎,需要深入研究㊂[15]2018年1月9日,尹蔚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文中提到延迟退休,但表述相对谨慎, 适时研究出台 的字眼引人注目㊂在 小步慢走㊁逐步到位 的原则之上,又强调 适时 ,这实际上否定了延迟退休的激进方案㊂2021年3月12日公布的 十四五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按照 小步调整㊁弹性实施㊁分类推进㊁统筹兼顾 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该消息虽然引人注目,但网络舆论却较为平静,没有出现激烈的反对意见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 2035年)“,规划中提到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句话被挑出来集中报道,一些自媒体发布疑似中信证券的 研究报告 截图,该报告推测 延迟退休 方案将于2023年公布㊂虽然网络媒体中热炒这些 信息 ,但并没有对大众造成大的心理冲击㊂2023年3月13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表示,将认真研究㊁充分论证延迟退休政策问题,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㊂这种表述突出了 适时 稳妥 ,反映了决策层的态度㊂延迟退休议题自2008年以来一直是网络话语空间的热点,2013年是网络舆论的高峰,2014年开始回落,2015年达到第二次高峰,此后热度逐渐下降,2021年3月舆论再起,但强度和持续性已经明显不足㊂延迟退休的舆论反响反映了大众心理和认知的变化㊂㊀㊀四、延迟退休主张者和反对者的意见对峙㊀㊀延迟退休是一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敏感问题,该话题浮出水面之后,一直是网络舆论的热点㊂争论焦点是延迟退休的是非问题,即延迟退1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4年第4期休是否公正合理㊁是否符合国情?主张者的观点经媒体报道之后,就会受到反对者的强烈质疑,在相关问题上形成意见对峙(表1)㊂第一,关于养老双轨制㊁养老公平问题㊂在养老双轨制下,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不用缴纳养老保险,且退休后取得的退休金比那些缴纳养老保险的企业单位职工还要多,引起企业单位职工的强烈不满㊂延迟退休的反对者认为,养老双轨制是特权的体现,在这个前提下搞延迟退休,不仅固化了以身份为基础的养老体制,还会加重社会大众的负担,将不公平扩大,是对社会大众的二次盘剥;不打破双轨制,依靠延迟退休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就是治标不治本,社保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养老公平问题,双轨制不破,谈论延迟退休毫无意义㊂延迟退休的主张者也承认双轨制不公平,但却不像反对者那样,将废除双轨制看成社保改革的最优先问题,认为改革养老制度需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减少社会震荡㊂[16]第二,关于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问题㊂主张者认为,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人均预期寿命只有50多岁时制定的,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延迟退休是因应这种变化所做出的选择㊂然而,反对者认为这种观点完全没有说服力,在人均预期寿命只有50多岁的时候,不可能制定男性60岁㊁女性干部55岁㊁女性工人50岁的退休政策,这是统计方法㊁适用情况不同所致㊂与主张者强调人均预期寿命不同,反对者更加关注人均健康预期寿命,认为在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只有60多岁(2012年为65岁)时延迟退休年龄,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与寿命,危害老年人的幸福指数㊂第三,关于养老金支付压力问题㊂主张者将养老金缺口看成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㊁人口老龄化㊁预期寿命延长㊁通货膨胀等多重因素的结果,而减小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手段就在于延迟退休㊂有专家对此进行了估算,认为延退一年,可减少资金缺口200亿元,延退五年,能减少养老基金缺口1000亿元㊂[17]在网络话语空间,养老金缺口非常引人耳目㊂与主张者不同,很多网民将养老金缺口归咎于管理不善等原因,认为用延迟退休的办法减小养老金缺口是回避问题的本质㊁转移矛盾,只能缓解于一时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㊂一些网民指出,如果不堵塞漏洞,即便延迟退休年龄而暂时缓解了资金紧张,之后还会有新的缺口产生,难道需要不断地延迟?可见,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上,主张者与反对者对现象的认识完全不同,在养老金缺口的实际情况㊁产生原因没有被社会大众了解的情况下,用延迟退休的办法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会增加社会的不满情绪㊂第四,关于老年人就业岗位与工作能力问题㊂主张者认为,老年职工经验丰富,在平均预期寿命提高㊁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应继续工作以发挥其价值,鼓励老年人就业有利于推动健康老龄化㊂反对者认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老年职工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不如青年人,很多单位不愿继续使用老年职工,老年职工被辞退后还不能领取退休金,以老年人就业为目标的所谓健康老龄化是一厢情愿的说法㊂与发达国家白领雇员占多数不同,国内企业雇员大多数是蓝领工人,男性到50岁㊁女性到40岁之后,其身体状况难以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社会也无法为其提供就业保障,延迟退休对他们来说很不公平㊂[18]主张者和反对者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问题的实质是,对老年人状况的 总体 判断能否成为论证其观点的理由?在社会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劳动者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对老年人状况作出一般性 判断或统计往往会忽略具体情况和需求,在此情况下论证是否延迟退休,无论得出什么结论都缺乏说服力㊂第五,关于延迟退休与青年人就业关系问题㊂延迟退休必然会减少新的就业岗位,这是反对者诟病延迟退休政策的原因㊂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时期,推行延迟退休会影响青年人就业,这是普通人的最直观的认识㊂然而,主张者却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劳221公共政策社会共识的生成路径 以 延迟退休 议题的话语互动为例动力总量在减少,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延迟退休占用的岗位和青年人需要的岗位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减关系,老年人就业不会挤占青年人就业;相反,老年人退休过早反而会增加青年人的社保负担,若不延迟退休,到2050年,年轻人需拿出自己收入的41%用来供养老年人[19],增加劳动力供给会创造社会财富,延迟退休人群的消费可以创造新的岗位[20]㊂老年人就业与青年就业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关系㊂[21]青年就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在延迟退休是否影响就业的议题上,直观的认识往往比理论论证更容易让人相信,这是青年人反对延迟退休的原因㊂在人口老龄化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的当下,延迟退休的主张者和反对者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支持其观点的 论据 ㊂延迟退休的主张者与反对者对相同素材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㊂延迟退休有利有弊,但一旦变成简单的是非两端选择,就会一概而论,要么脱离社会现实而谈趋势,要么将议题纳入官民㊁贫富㊁强弱的框架之中,从而掩盖问题的本质㊂然表1 延迟退休主张者和反对者的对立观点主张者反对者延迟退休是社保改革的当务之急废除养老双轨制是社保改革的当务之急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增长,退休年龄应该延迟延迟退休会影响平均寿命,危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度延迟退休是缓解养老金缺口的手段养老金缺口不应该由民众承担老年职工经验丰富,不应浪费老年职工工作能力下降,社会无法为其提供就业保障延迟退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㊁弥补劳动力短缺的唯一可行办法延迟退休会挤占青年人就业㊁升职机会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㊁国际惯例延迟退休是一厢情愿,没有考虑国情而,这种状况并不会长久,只要有开放㊁平等㊁持续的话语互动,偏私的观点㊁固执的意见及其背后的问题就会暴露在公共话语空间,情绪的浮沫就会消失㊂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若没有反对意见出现,难免会陷入偏听偏信的境地㊂不经质疑的政策即便能 顺利 实施,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㊂在各种不同的意见㊁观点中,一般都包含着对与错,即便是情绪之论,也会以追求公道的名义出现㊂因此,意见与真理并不完全对立,不能一开始就以 真理 为名将不同意见排除在外,只有在意见交流㊁沟通乃至交锋之中,人们才能够发现各种意见中存在的问题,合理与非理才会显现出来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张者与反对者的意见对峙是社会共识形成过程中的必然现象㊂㊀㊀五、延迟退休议题话语互动的阶段性特点及社会共识的形成㊀㊀延迟退休的讨论热度在2013年㊁2015年两次达到高峰,2017年之后逐渐平静下来,在2018年已降至2011年时的水平,2021年3月国家公布 十四五 规划之后,舆论热度稍有增加,但并没有引起持续的讨论㊂根据网络舆论数据动态和舆论内容的变化,可以把十多年来围绕延迟退休议题的话语互动分为5个阶段:争论期(2008 2011年)㊁激辩期(2012 2013年)㊁转折期(2014年)㊁再议期(2015 2016年)㊁共识期(2017年至今)㊂在延迟退休议题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之后的最初几年,可以称之为争论期㊂这个阶段属于政府释放 政策气球 的时期,该 气球 虽然引人注目,并激发了民众持续的参与热情,但由于相关部门没有实质性表态,论辩并不激烈㊂从2012年开始,相关部门发出延迟退休年龄的明确信号,专家团队延迟退休方案也相继出台,围绕着延迟退休议题的论辩变得异常激烈,网络话语互动进入激辩期㊂争论期㊁激辩期的主题是延迟退休的是非对错问题㊂321。

社会参与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参与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参与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5)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二、理论框架 (7)2.1 社会参与的概念界定 (8)2.2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 (9)2.3 社会参与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10)三、研究设计 (12)3.1 研究假设 (13)3.2 研究样本 (14)3.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15)四、实证分析 (1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4.2 相关性分析 (18)4.3 回归分析 (19)4.4 模型检验与修正 (21)五、结果讨论 (21)5.1 社会参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3)5.2 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及其影响 (24)5.3 影响因素的讨论 (25)5.4 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 (27)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28)6.1 研究结论 (29)6.2 对政策制定的建议 (31)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概述本文档将围绕“社会参与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展开内容概述。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老年人口的国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参与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社会参与的不同形式,如社区活动、志愿服务、家庭关系、社交互动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还将关注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不同社会参与程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关于社会参与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梳理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社会参与的形式与特点:分析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同形式,如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并探讨其特点。

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包括情感支持、认知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

“万元帐篷”引发的审计

“万元帐篷”引发的审计

比例 由各基金会 的章程确定 , 但要对社会 截至明 2 H2 我国 接收国内外捐 4 1时, 共
红十字会下一步要怎样做时, 回答 记者的是 入库 、分配 、下发接收 、基层 入库 、受益 公布。
“ 万元 帐篷 ” 事件 后 , 次 震 灾 中三个 赠款物2 1 1 元, 中实际到账捐款 1 . 此 6. 亿 O 其 74 17
维普资讯
,引发 ,
捐赠机构需要以公开透明的款物流向、 高质量负责任的款物利用来化解潜在的信任危机。
口 本刊记者 尤攸
按照规定 ,每一 会可以收取管理费用于日常的工作经费, “ 确实是C T 4 C V 播出来的: 当时是在红 介入 ,这还是第一次 。 “ 0 十字会受理捐款的现场记者采访的, 记者问 笔捐赠都应有 1张制式表格 ,包括接 收 、 位女的, 我记得她说 : 我们第一批物资是在 人签字等一系列环节。” 陕西买 的价值 几百万 的物 资 ( 具体数 字忘
则我们太伤心。 ” 用在炒股上 ,也没有一分钱用 于投 资 , 全 通 知, 要求加强 对抗震救 灾资金物资 的监 1 日开始 的 “ 8 万元帐篷”风波后 ,2 部存在 国家 的银行里 ,由此产生的利息也 管, 1 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 用于受灾 日网友 “ 一片真诚”发了上面这个帖子 , 全部并入救灾专项资金。关于管理费 ,红 群众。 国家 审计署 已经 开始对 救灾款使用 再次说 明 自己 “ 真的看到过那段 新闻”。 十字会负责人 回应 ,为保证项 目实施 ,公 的审讹 审计长刘家义表示 , 审计机关将全
至此, 帐篷事件似乎才 的 真 告—段落。
平均每顶帐篷 17 元。此后 ,中国红 十字 性基金会 可以提取 1%的管理 费 ,但基 金 帐篷、 14 0 药品或者是其他物资, 是什么不重要,

乡村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建设

乡村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建设

葛道顺:乡村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建设作者:葛道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我在社会组织领域做了一个长时间的跟踪和研究,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办组织的全国社会组织发展大调研的研究,我参与了主报告的写作。

现在十八大报告以及三中全会上诸多关于社会组织改革的重要观点,在我们提交的报告大多数提到。

我今天不讲宏观的问题。

我们来到长沙县,领略了乐和乡村建设给基层社会治理所带来的贡献。

我今天讲一个小的问题,把前几年在广东基层做的案例,特别是自然村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做一个比较,进一步领略基层社会组织,自然村的社会组织能够给我们的基层农村社会的治理带来什么样的贡献。

一、关于乡村治理国际国内有很多专家对治理下过定义,我引用两个比较经典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强调:治理是多元化的主体参与的途径和过程。

第二个观点强调:治理是多中心决策和自主。

“多主体”大家可以理解,我稍微解释一下多中心决策和自主。

“多中心决策”就是一群一群共同利益人的自我治理,十八大报告已经体现出这样的思路。

我们以前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提出“五位一体”,这就是多中心的政治含义,不仅是经济建设者可以自我讨论发展大事,我们社会建设者也可以形成一个中心来推动社会的治理和发展。

不管是多主体参与,还是多中心决策,其实质都是“自主”。

“自主”就是尊重并发挥个人的意志,个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这个自主不是简单的自己的事政府就不管的意思。

这个自主就是要尊重每个主体、个人的选择。

比如说婚姻,以前父母要给孩子指定一个结婚对象,这是传统几千年的现象,父母可能指定的对象各方面的条件比孩子找的更优秀,但是孩子可能并不买账。

孩子自己找的对象就是自由恋爱,孩子会更喜欢,也是个人意志的自主。

乡村自治,农民自主了,是不是政府的资助、政策条件就没有了?不是的,政府该负责什么还得负责什么,该配套、该提供的还得有。

三中全会的决定体现了这样的含义,决定提到社会各方面参与,这是多主体;谈到居民自治,这是自主。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作者:孔婷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9期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即中国走什么道路这一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中心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加强对中国道路的哲学反思和哲学引领,由《哲学研究》杂志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缉部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高端学术论坛于2018年6月9—10日在武漢大学举办。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此次会议,并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指出,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的核心精神,这三者始终贯穿于其理论研究和思想体系之中,成为一个被理解的整体,正是这些精神,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永恒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概括为由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绝对命令的人的存在论、作为人的主观意志物质化的社会物质论、探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规律问题的历史规律论这三个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

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开放性的哲学,这源自于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性思想,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开放性,也是我们今天重读马克思时需要坚持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从马克思走向当代,按照马克思的方式面对当代历史与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转型研讨会在河南鹤壁召开

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转型研讨会在河南鹤壁召开

2018年11月19日,“2018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研讨会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召开。

在参加研讨会的100多人中,有8位是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研究员和学者,他们是目前活跃在“社会学”界的理论研究者和社会工作的引领者;有近100位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乡村治理第一线的乡镇书记、镇长和农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有十几位农村村民也参加了研讨会,这些人共同讨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话题。

赠书、出主意,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转型研讨会在河南鹤壁召开研讨会上,淇县县委副书记马晨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郭伟和向参加会议的代表并通过他们向淇县泥河村村民捐赠了《变与不变——泥河村礼治传统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

《变与不变——泥河村礼治传统的转型》是全国重点社科项目,也是郭伟和以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泥河村为模板,通过调查体验以社会学的高度和新形势下中国乡村治理转型的视角写下的50多万字的著作。

之后,淇县政协主席秦滨清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赠送了《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鹤壁市国学会会长燕昭安向专家学者赠送了《解读朝歌》。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泥河村的贾文海,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泥河村的郭良和向专家学者赠送了书法作品。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古称朝歌,是殷商朝后期的都城。

商朝的武文/图 ︳本刊记者 吕惠民“2018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召开2018.12S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27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与介入政策》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肖林作了《城乡社区协商:基层民主自治的增长点》学术报告,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陈涛作了《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学术报告,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吕惠民作了《乡村振兴与社区再造》学术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系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系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系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院系(招生人数)专业(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508社会发展系(4)030301社会学(4)01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李汉林①1001英语②2080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社发系)③3152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02发展社会学沈红①1001英语②2080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社发系)③3153发展社会学03社会发展政策葛道顺①1001英语②2080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社发系)③3154社会发展政策二、导师介绍李汉林,社会发展系博士生导师。

1953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

1983年毕业于德国比勒菲尔特大学(Bielefeld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际社会转型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执行委员。

学科专业:社会学,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制度社会学。

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2;《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研究》,2012;《中国单位社会》,2004;《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2005。

主要学术论文:“转型社会中的整合与控制》,2007;《关于中国单位制度变迁的思考》,2007;《变迁中的单位制度》,2008主要承担课题:2006-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员工参与”;2007-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90年代以来工会的角色与作用”;2007-2009年,中德合作课题,“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的员工参与”;2010-2013年,交办课题,“中国发展经验研究”主要获奖情况:2007年,《中国单位社会》获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荣誉称号:人社部“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沈红,社会发展系博士生导师。

1965年5月出生于北京。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何德旭1,2,姚战琪2(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摘要]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对结构变动的贡献度增大,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高。

本文从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效应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就业结构转换效应、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升级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重点探讨如何保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各种效应的协调互动,剖析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外因素,提出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和方向。

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发展程度,结合21世纪前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认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现实发展道路及发展目标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进步;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8)05-0046-11【产业经济】一、引言工业化理论将工业化进程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三个阶段,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和按收入水平进行分组的截面分析表明,工业化中期的增长与结构变化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大都经过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而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积累的迅速提高和结构的快速转变;二是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技术进步加速,表现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三是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国家基本上经过了重化工化的发展过程。

①结构主义理论将经济结构变化与长期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认为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不仅仅局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的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本土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三十年历程回顾

本土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三十年历程回顾

本土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三十年历程回顾彭秀良【摘要】中国社会工作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工作曾退出历史舞台.1987年召开的马甸会议是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的重要节点,1988年北京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内地重新起步.此后,社会工作实务也逐渐开展起来,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是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相互交叉的产物,具有双重资源传统,且遵循了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期刊名称】《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8(020)005【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快速发展;本土化【作者】彭秀良【作者单位】石家庄鸿蒙社会发展智库,河北石家庄 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1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提高全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道路。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提上了日程,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回顾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和快速发展的历程,可以深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及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深化对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认识,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拥有双重传统资源基础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隐含着两个前提:一是社会工作在中国曾经存在过,二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被中断过。

就第一个前提而言,根据笔者的研究,初步认定1912年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开端[1],据此可以认为社会工作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而且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工作获得了较快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工作实务类型,其中以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得最为成熟。

但是,到了1952年,随着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依附于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这也就是第二个前提。

【推荐下载】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推荐下载】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政府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一切社会经济事物,到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协调经济的发展,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随之人们发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拉大,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

这些社会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政府当然也不是万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人们 《南方周末》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上海一家企业老总通过慈善机构对贫困山区的25名失学儿童进行了捐助,但在回信时老总发现,有7个孩子的笔迹完全一样,都是于2001年7月30日8时寄自同一邮局。

后经证实,这些信全是假的,这七名孩子根本没有得到捐款。

此时引起了舆论界哗然,后经调查,其乡办的一名干部私吞了这七名孩子的救助金。

 2002年6月,媒体报道了山东菏泽市一民办孤儿院院长萤玉阁因涉嫌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这一被誉为慈善典型的女性沦为罪人。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是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和信任,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是其筹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非营利组织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业,政府依靠权利而存在;企业依靠盈利而存在;而非营利组织依靠使命,依靠其崇高的组织理念而存在,但目前有些非营利组织打着解决人民疾苦,为人民谋福利的幌子,骗取了人们的信任,谋取个人利益,这更加容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因而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迫在眉睫。

 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的原因 201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的内部因素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当前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的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产生了各种适应性障碍或紧张症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企业压力管理中压力源的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服务采购:从行政驱动到依法治理

我国公共服务采购:从行政驱动到依法治理

营,并根据生产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关费用。它与 “ 政
府购买公共服务” 、“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等概念是
不 同语境 下同一行 为 的书 面表达 。
公共服务的资金高达 2 3 6 0亿英镑 , 人均达到 3 3 7 1


行政驱动下我国公 共服务采购 发展现状和问题
英镑。就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而言,北京市政府 2 0 1 1 年投入 1 . 1 2 4亿元 财政资金购买社会组 织的公共服
中,很多公共服务项 目通过内部协商或者仪式化的招
标转给了政府所属或者掌控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 织 、以及为应对服务采购而新成立的运营实体 ,存在 所谓的向 “ 自己人”采购的现象。 其实质是 一种竞 争性限制 ,与公共服务采购秉持的公平竞争原则不尽
2 0 1 7 年3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 《“卜 j五”推
共 服 务 采 购 发 展 现 状 和 存 在 问题 , 阐述 了我 国公 共 服 务 采 购 转 型 的 结 构 性 任 务 ,提 出 了优 化 采 购 体 系并
向依 法 治理 转 型 的发 展 路 径 。 文 章 指 出 ,逐 步 建 构 公 共 服 务 采 购 的 法律 法 规 体 系 ,是 有 效 保 护 公 共 资
务 ;同年度我国香港特区非政府部门得到的政府购买
我国的公共 服务采购 自2 0世纪 9 0年代开始试
服务协议单位的经常开支预算资助额为 9 0 . 7 5亿港 元,雇佣服务资助为 9 . 8 6 4亿港元 ; 二者相比,北
京远远 落后于香港 。
点,2 0 0 3 年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 以下简 称 《 采购法》 )出台,当年采购金额达到 1 0 3 . 8 亿元,

中国老年福祉社会建设的行动逻辑

中国老年福祉社会建设的行动逻辑

【博导新论】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4月(第4期,总第312期)Apr.,2023(No.4,General No.312)收稿日期:2023-03-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的政社合作关系研究”(编号17BSH113);吉林省教育厅“十四五”重点研究项目“互助养老典型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编号JJKH20231506SK);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吉林省特色高水平新兴交叉学科构建思路与实践研究———以大健康产业背景下福祉学科建设为例”(编号202028547L700EX)作者简介:赵继伦(1955-),吉林长春人,长春人文学院福祉学部副部长、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问题。

中国老年福祉社会建设的行动逻辑赵继伦1,2(1.长春人文学院福祉学部,吉林长春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作为社会学的基本范畴,福祉既是个体生活的幸福与快乐状态,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意愿;既体现社会整体的生活质量状态,也特指某个群体或个体的生活质量状态。

从共性角度讲,传统意义上的福利社会与福祉社会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福利制度或政策体系,而福祉社会则是一个蕴意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宽展的社会;福祉社会是以民生福祉为基础的小康社会、民主社会、和谐社会、文化繁荣的社会;在“超常规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福祉的实现面临政社合作不畅、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局限、养老服务组织自治力欠缺、老年心理疏导或治疗缺乏、养老智能化的伦理风险等困境;实现老年福祉的社会建设应以保障老年民生福祉为建设行动的逻辑起点,以国家治理为建设行动的逻辑中介,以实现老年福祉最大化为建设行动的逻辑终点。

关键词:福祉;福祉社会;老年福祉;民生福祉;行动逻辑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4-0016-08 当代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自2021年起,中国的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老龄化的速度和深度都将远高于一般发达国家在同等发展阶段时的情形。

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治理机制——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的经验及启示

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治理机制——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 葛道顺[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34-36页
主题词: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治理机制;大连市;社区公益服务组织;政府形象;应急能力
摘要:民政部在2004年3月的全国低保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介绍就业者,以及无故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者,原则上不应纳入低保。

这表明,财政投入超过百亿元、受惠人群超过2000万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推广取得成功,并进入一个新的“制度完善时期”,即城。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召开项目调查问卷修订会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召开项目调查问卷修订会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召开项目调查问卷修订会
江治强
【期刊名称】《中国民政》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5月24-25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召开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项目调查问卷修改会。

政策研究中心刘更光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葛道顺研究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总页数】1页(P58-58)
【作者】江治强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52
【相关文献】
1.民政部办公厅、政策研究中心召开全国会议推进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机关刊宣传发行工作
2.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3.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召开长江大保护环保产业可持续环境经济评估模型研究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暨项目启动会
4.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召开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项目研讨会
5.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召开2019年度"海洋生态环境政策规划研究与法律法规修订"项目对外委托课题中期推进会暨《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专题研讨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与基层治理应对——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北京、上海、武汉的社区防疫经验

特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与基层治理应对——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北京、上海、武汉的社区防疫经验

Risks of Public Health Safety in Megacities and its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s in the Grassroots 作者: 吴莹[1];葛道顺[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75-8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
主题词: 特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基层治理;社区
摘要:风险社会的来临叠加特大城市的治理挑战,使得特大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重要性愈发凸显。

特大城市中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高、管控难,系统治理的复杂性高,而基层治理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应对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北京、上海和武汉三个特大城市社区防疫的工作经验,分析梳理大城市的基层治理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常规手段、升级办法和非常规举措三类治理措施。

未来在完善特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应对方面,可在加强与角色匹配的能力建设、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应对能力、针对治理目标完善流程预案、提升精细化防控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社家养老与三社体系

社家养老与三社体系

社家养老与三社体系
汪洁
【期刊名称】《前进论坛》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口预期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社会老龄化速度日渐加快。

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人口共计65亿,60岁以
上的老人占其中10%,即有6.5亿以上人口为老年人;中国人口为13.076亿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34亿,占人口总数11%。

这一数字表明,我们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

寻找、探讨、提倡适合老年人生活习惯与愿望的养老方式任务刻不容缓。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汪洁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6
【相关文献】
1.烟农专业合作社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r——基于湖南省30家烟农专业合作社
的调研 [J], 马巾英;童礼
2.创设城市养老新模式——论社家养老与三社体系 [J], 汪洁
3."家社园"三方联动居家养老服务供应链构建r——基于广东老龄化现状的调研[J], 邓振华;谢平娟;张智勇
4.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推动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合作社专家沙龙迎春会在北京举行 [J],
5.福建省三家杂志社入选2017年“福建省品牌刊社培育扶持”种子杂志社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捐赠的现状和政策选择∗葛道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 副研究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慈善事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企业捐赠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对于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企业参与公益捐赠的现状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捐赠参与度十分高,而且内资企业的捐赠优于外资企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90%以上的企业自成立以来有过捐赠企业捐赠一直是我国公益事业善款的主要来源,以抗击非典疫情为例,民政部门收到的社会捐赠中,绝大部分来自企业。

从企业层面看,多数企业自成立以来有过捐赠。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1年委托国家科技部科技发展促进研究中心对中国筹募市场的调查显示(以下简称四城市调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城市共436家企业向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捐过款的比例分别为28.8%、78.7%、27.1%和28.3%,总体为41.0%;向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捐过产品或物资的比例分别为50.0%、58.7%、64.3%和86.4%,总体为64.9%1,合并计算的话,有过捐赠的企业比例远远高于64.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公司与社会公益”课题组(2000~2007)2委托上海统计局2000年在上海问卷调查了503家企业(以下简称上海调查),发现其中456家即92.4%的企业自成立以来有过捐赠行为3。

向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捐赠只是企业捐赠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向社会捐赠现金、产品或物资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四城市调查的41.0%和64.9%。

另外,按照国际一般涵义,企业捐赠还应该包括劳务支持、技术和岗位培训、以及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有过捐赠的企业比例还会大幅增加。

整体上看,上海调查发现“92.4%的企业自成立以来有过捐赠行为”较为接近中国企业捐赠的现实。

第二、内资企业的捐赠参与度高于外资企业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资企业的捐赠比例高于外资企业。

四城市调查发现,“1999年国内企业捐赠比例为48%,跨国公司捐赠比例为42.3%;2000年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捐赠比例分别为59.9%和26.3%”,内资企业的捐赠比例明显高于外资企业。

第二,内资企业的捐赠水平高于外资企业。

《福布斯》中国慈善榜显示:2004年度,内资企业(民营企业)前10名捐款额都在一千万元以上(1,008-3,447万元),而外资企业前10名捐款额只有一家略多于一千万元(400-1150万元)。

2005年,捐赠金额排名前25名的跨国公司的在华捐赠总额为16,995万元,而同样排名前25的中国大陆非国有企业(不包括港、澳、台企业)60,302万元4。

上海调查揭示了同样的现实:1999年民营企业的捐赠水平(捐赠额和营业收入的比率)最高,为0.87%,股份制企业也较高,为0.70%,跨国公司(三资企业)较低,在0.62%~0.5%之间5。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与社会公益”(2000~2007)课题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杨团,课题执行人:葛道顺,本文执笔:葛道顺。

1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研究中心,“中国筹募市场数据报告”,2001,未公开发表。

2注: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主持人:杨团;课题执行人:葛道顺。

3卢汉龙,企业捐赠调查报告,载马伊里、杨团:《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

4资料来源:福布斯中国网站:/5卢汉龙,企业捐赠调查报告,载马伊里、杨团:《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

无论从参与捐赠的广度(企业的比例),还是从参与捐赠的深度(捐赠的水平)去衡量,总体上看,内资企业的表现都优于外资企业。

第三、内资企业的捐赠范式比外资企业更加单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2001年至2003年还对中、外企业捐赠的理念和行为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捐赠范式显着不同,外资企业属于互利性捐赠,88%的捐赠价值具有公关、市场拓展、顾客和雇员关系维护性等商业作用;内资企业属于他利性捐赠,79%的捐赠价值指向了救灾、扶贫、支边、助学等传统慈善领域6。

内资企业的捐赠范式比外资企业更加单纯,从下面两个事例可见一斑。

第一,在举世瞩目的抗击“非典”捐赠中,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17家会员公司(都是国际著名的顶级跨国公司)向国家卫生部捐赠1892万元(捐物1880万元,捐款12万元),而联想集团一家就捐赠了1000万元现金。

第二,美国某制药公司10年内在华所参与的社会捐赠项目一共有29个,累积4600万元人民币,其中仅有5个项目共280万元是在公司涉足的药品、医疗服务等领域以外7,也就是说,该公司10年间对中国社会公益捐赠中的94%同其产品、医疗服务市场拓展相关。

而该制药公司仅2004年在美国本土就捐赠了价值共计12亿美元以上的现金和等价物,占2003年的收入的21%8。

并不是外资公司小气,而是外资公司都有自己长期的紧扣企业和品牌核心价值的捐赠方向,对这些与企业生存无关的领域捐赠的兴趣并不大。

内资企业更能以救民族危难为己任,从而挑起慈善捐赠的大梁。

在“神六”飞行项目中,8家民营企业和2家国有企业的总赞助金额超过了3000万元9。

2、影响我国企业捐赠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少人认为,限制我国企业捐赠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税收优惠问题,所以政府相继出台了对二十余家基金会和众多领域捐赠税收全免的政策,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因此而出现企业捐赠迅速增长的现实。

实际上,影响我国企业捐赠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捐赠的战略缺乏合理定位企业捐赠,并不是越多越好,企业捐赠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平衡。

如果一个企业捐赠过多,必然会影响企业再生产,从而影响就业、税收和社会福利的增长。

总体上看,企业捐赠的适宜水平主要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以及国家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所决定,并不随公益部门的筹募期望而增长。

美国是典型的多元主义和自由市场国家,政府责任范围很小,所以社会部门强大,社会捐赠突出,社会公益机构掌握的财富占到了GDP的近10%。

但世界上只有美国是这样,法团主义传统的欧盟国家、东亚的日本和韩国都没有走美国之路,它们的捐赠也是十分有限的,主要慈善机构的主要资金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

所以采取盯住美国的社会捐赠策略是不恰当的。

必须根据中国现实制定适宜的企业捐赠战略,这就是鼓励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是鞭笞少数企业大比例捐赠。

第二,内资企业的捐赠行为没有得到公正的认识和尊重提起企业捐赠,很多人都片面认为内资企业不如外资企业,以下两个推论不科学的数据误导了这种社会认知。

其一,某地一个民间公益组织通过抽样查看工商纪录的方式推论并在慈善界发布了“我国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的调查报告10。

在中国,这种通过调查是否有工商或者税务纪录来反映企业是否有过捐赠十分不科学。

其二,某电视台根据中华慈善总会2004年“所获捐赠的70%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的收入报告推论出“我国慈善事业十年:仅6杨团、葛道顺,《公司与社会公益》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公司在华十周年纪念册,2004年。

8美国《慈善事业年鉴》,2004。

9中国航天基金会资料,2006。

10王亦君,“99%企业没有过捐赠,我国慈善事业法律亟待完善”,. 2005年11月22日,转引自《中国青年报》。

有15%捐赠来自大陆富豪”11,该报道以点概面,同样远离了客观状况12。

这两个似是而非的数据被不少专家学者和官员引以评价内资企业的捐赠不作为,反映出国内对我国民族企业社会捐赠的不公正认识和评价,内资企业的公益行动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3、基本结论和建议以上分析足以表明,我国企业捐赠的参与面不仅超过了90%,是民族企业(内资企业)而非外资企业才是我国企业捐赠的主角。

其实,一个国家的崛起,无论在市场领域,在公共部门,还是在公益领域,从历史到现实,都要依赖民族企业的力量,民族企业才是承担国家强盛和民族福利的脊梁。

坚持这一点,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首先,要端正认识,确立民族企业在社会公益领域的主导地位。

2004年,我国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了国家GDP的60%,就业规模超过了城镇就业量的70%13。

在社会公益方面,民营企业的表现也遥遥领先,各级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不应当否认一些顶级跨国公司在中国慈善领域一掷千金,但同时必须看到,它们的兴趣主要指向与企业生存发展有关的领域,而且在总体上,外资企业的捐赠比例和水平低于我国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民族企业。

慈善机构的领导人更应端正态度,虚心向民族企业家学习。

现在一些慈善机构的领导人出来讲话,很少感谢他的捐赠人,而是言必称希腊:“美国的盖茨一个人就捐了几百亿美元”。

这种慈善机构很难得到民族企业的信任。

其次,要给民族企业进入社会公益领域创造更加平等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长期以来,外资企业的平均所得税率是11%,而民族企业的税率是它的两倍,民营企业更高。

另外,民营企业还承担了更多的其它社会负担,有关统计表明民营企业“交费、摊派和公关招待三项费用与所有制分红之比达到190∶100”14,民营企业可谓忍辱负重。

全国工商联2005年4月763份调查问卷表明,民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融资渠道、执法环境、行业准入、权益保护、税费负担、政府沟通、土地使用政策、舆论环境、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问题15,社会舆论赫然名列其中,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可见对民族企业在捐赠领域的不公正评价和待遇并不是偶然现象,为民族企业发展护航任重而道远。

再次,要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和慈善评估机制。

因为缺乏统一、完善的慈善信息统计制度,我们目前对慈善、特别是捐赠的现状和特征的把握、认识和评价是不全面的。

我们目前的慈善捐赠水平究竟是多少?恐怕远远超过GDP的0.05%16,因为,我国大量的公益捐赠并不是通过慈善会系统来实现的,如据中国光彩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6月,先后有18723个民营企业参与了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项目13544个,到位资金总额达1069.96亿元,为1176.27万人提供了扶贫帮助;有19003个企业参与了各项光彩公益事业的捐赠,捐赠总额达130.83亿元17。

除此之外,除了向制度化的各种慈善机构捐赠外,还有大量的捐赠是通过单位、社区18、民间等各种非制度化途径完成的,这些捐赠目前没有统计。

另外,迫切需要建立非营利评估机制,对公益机构的非盈利性、公信度和执行能力进行评估,对捐赠事项的公益性进行定期分析,以引导企业对慈善领域和弱势群体的关注。

11CCTV,我国慈善事业十年:仅有15%捐赠来自大陆富豪,. 2004年12月0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