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网络管理员考评细则打分标准

教育技术,网络管理员考评细则打分标准

教育技术,网络管理员考评细则打分标准

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演示教学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调配自己的颜色》。(板书) 《调配自己的颜色》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常用工具的基本用法,初步掌握调色板、吸管工具的使用。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的调色板,根据色彩的原理,调配出自己满意的颜色。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绘画方法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褪俏颐墙萄У亩Γ 诖说悖也派杓屏苏庖豢问保康脑谟诮徊饺醚莆栈脊δ艿氖褂茫迸嘌淖晕掖葱履芰Γ狡鹧纳钐逖椋し⑵淝楦校卣姑览龅纳什唤鲇凶匀痪吧褂腥诵缘拿赖拢佣寡艿矫赖慕逃R虼苏饨诳问钦厦朗踅逃⑿畔⒓际踅逃退枷肫返陆逃幕贾督萄岣呖巍? 这就是我对《调配自己的颜色》一课教材的简要分析。 下面,我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试行纲要》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基于这一认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四、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调色板、吸管工具的使用。” 难点:怎样根据调色原理,调出符合自己的需要的颜色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前准备了电脑课件、小黑板等这些教具。 第二个部分说教法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试行纲要》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第三个部分说学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学的宗旨不在于尽可能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等

信息技术说课稿(万能)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邢台二中的教师,王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中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内容,属于信息素养中对于信息技术熟悉与了解的范畴。作为全书的第一章,本节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使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个宏观把握,并形成整体认识。由于本章没有太多难点,内容容易理解,所以重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学习后续的章节做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性,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联系实际领会信息技术人性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并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健康使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懂得信息一般特性——了解信息的发展历史——观看视频展望信息技术的发展——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环节;懂得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结合观看视频科学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理性的认识信息技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信息技术展望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发展的价值观; 3、重点 重点:对于本节的内容来说,并无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重点是要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正确的认识信息技术,树立良好的结构观念。 二、说教法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参与式教学、提问引导法 三、说过程 本节课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以图片介绍的方法对信息技术的历史进行简要的回顾。用视频观看的方法对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展望。以任务驱

创新杯说课大赛评分标准及提交作品要求

附件2: 201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评分标准 交作 品要 求 、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课堂教学实录”评分标准

场说 课评 分标 准 ( 以 赛场 颁发 为 准) 、教 学设 计方 案 教 学设计 思想: 体现中 职 “加 强教学 的针对 性、实 效性和 时代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课程教 学改革目标;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环境,在教师角色、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注重技能培养和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内容: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针对1?2课时或一个教学单 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一般包括授课班级的年级、专业、学生数和授课时间;授课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要求;授课类型;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及资源准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教学反思等。 四、教学课件 上课用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要与教学设计方案一致。 参赛课件不限制作软件(建议所用软件尽量采用常用版本,以保证课件在其他机器上能正常播放),不限 风格形式。如图片可采用GIF、JPG、TIF等格式(图片分辨率要求在1024 X 768以上);视频和动画可采用 MPG MOV ASF RM SWF等格式(视频文件要求能在1024 X 768分辨率下清晰、流畅播放);音频可采用 MP3 WMA等格式。 五、微课视频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6~8分钟的微视频。 1 ?微课制作要求 (1)分析研究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业水平。借助多种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和讲解知识内容。 (2)画面简洁,不要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 (3)字体和背景的颜色搭配合理。 (4)鼠标在屏幕上的移动速度不要太快,更不要晃动。 (5)语言表达准确规范,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 (6)录制环境安静、无噪音。 (7)背景音乐轻松,不喧宾夺主。 (8)视频文件容量不超过10M。 (9)视频格式为 flv , wmv或MP4 2 ?微课制作方法或设备(供参考) (1) 录屏软件 CamtasiaStudio6.0+PPT 课件。 (2) 手机拍摄+白纸+笔(需要用一个支架把手机固定在上方)。 (3) DV+白板(黑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稿 作者:李秀荣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10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以四年级下册《保卫黄河》一课为例,来阐述一下教学实施过程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保卫黄河》这首歌曲曲调坚定、高昂,充满了正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歌词抒发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精神和豪情壮志。 二、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整合点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如下整合点: 1.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新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气势磅礴的抗日歌曲《保卫黄河》,抓住学生心理,将学生带到抗战情境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品词析句,理解感悟 为了突出重点,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我在品词析句上做了详细的斟酌。我设计了4张文字幻灯片(略)。 这部分内容就是要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认真品读,在读中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 为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咆哮一词的含义,加强课文朗读,我在引领学生学习前四句诗时,适时播放了黄河的视频,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黄河那黄浪滔天、翻腾滚沸的壮观景象,进而理解咆哮的含义,体会出用激昂的语调读出黄河咆哮的宏大气势。 3.品读感悟,情境交融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起来反抗,我从电影《南京!南京!》中截取了一段视频(播放并解说:这是反映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画面……),学生带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抗战必胜的决心读好诗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4.回放歌曲,升华情感 为了使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总结课文后,我再次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播放),此时学生已激情澎湃,他们会主动地伴着振奋人心的旋律、和着铿锵有力的节奏共同唱响抗日的最强音,同抗日英雄一起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三、教学效果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课堂结构,增加了课堂容量,创设了课堂情境,渲染了课堂气氛,使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能力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叶力汉,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编辑赵飞飞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一章节,内容涉及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点;信息社会及其特点;信息处理的概念及特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所以,针对此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设置讨论题目,使教学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再者,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一概不知,只不过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信息技术”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2)明确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明确信息技术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式,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激发学习欲望; (3)通过学习,努力提高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的利用信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信息”这一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把新课程的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我认为应该关注两点:一是教师教学观的变革,除了重视“双基”外,还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地积极主动性,进而达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思维,倡导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我对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让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说课稿.doc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插入艺术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Word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和插入图片,具备了简单的Word操作能力,学习插入艺术字并不难。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字应用(书籍、电视广告、店面装饰等)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艺术字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艺术字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为今后学习幻灯片制作乃至广告设计奠定基础。 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喜欢自学的孩子可以看自学指南,遇到问题时可以求助同学,实在不会了还可以问我。 为公益图片设计广告词这一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字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环保、节能的意识。(基于对大纲的理解和教材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比观察,认识艺术字的特点,了解艺术字的各种样式。 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插入艺术字的两种方法。熟练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广告图片的观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在广告词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识环保、节水、爱护动物的重要性。(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做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根据教材要求和我班学生的特点我把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难点:1、根据需要修改艺术字 2、如何设计恰当合理的广告词。 教学准备:课件、自学指南、Word文档 三、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根据艺术字本身的特点,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艺术字的插入方法,交流自学成果,并学以致用,最后展示作品,收获成功。

信息技术万能说课稿

信息技术万能说课稿 信息技术万能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下面我将本着新课标中"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过程,鼓励创 新"的原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请各位专家多多指 导。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规定,《信息技术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的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 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对人类信息资源管理的概述,主要介绍了信息资源的分类和 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旨在使学习者在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有 一定的认识,为后继的学习提供支持,因此本节课属于本章的基础内容, 在整个章节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已经接触过信息技术教学一段时间的学生,对 于《信息技术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的理 论基础没有系统的了解过,所以总得来说,学习者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 不强,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管理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缺乏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调查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同学们设置 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息意 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 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体验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及 其重要意义 2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认真观察,发现和归纳利用信息资源管 理的事例,尝试总结信息资源的分类方法,介绍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 想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 动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上册《信息技术》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第一节的内容,是让学生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的认识转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上来。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含义和它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展望。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信息技术的开篇内容,为以后学习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打下基础,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跨入高中,相互还不是很熟悉,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这又是他们在初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对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 1.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信息和信息技术含义的理解 处理思路:讲授,演示 五、教学环境(资源) 教室 六、教学思路(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理论性较强,“教法”以讲解法、演示法为主,“学法”以观察法、讨论法为主,并以适当的学生自主体验以及游戏为辅助 2.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总体思路:介绍新教材讲解信息定义讲解信息的基本特征讲解信息技术定义讲解信息技术的应用,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新教材 首先请大家把我们这节课的课本拿出来,是什么课啊?(学生回答) 那我们把书翻开到目录,我们大概的来看一下这门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与你过去的计算机课本有什么不同?它有《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应用文档的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的获取与处理》《音视频获取与处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呢信息技术课不相当于同学们眼中的计算机课,通过今天的学习呢,我们就能理解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了。 下面就开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二)什么是信息 老师: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如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树叶开始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我们从报纸上可以获得当 天发生的消息,……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 为哪些属于信息? 学生:(举例) 老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非常好,可见,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那同学 们举了这么多关于信息的例子,在你们眼中什么才是信息呢? 学生:…… 老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自己对信息的理解,我们来了解下书上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同学们之前说了很多 自己对于信息的理解,其实不同的领域对于信息的理解是不同的,但 这里呢,同学们只要掌握书上的含义就可以了,如果对其他科学家的 理解感兴趣呢,可以上网查看一下。其实信息的表达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说语言(广播),文字(报纸)、符号、信号、指令、代码等都 可以表达信息。 知道了信息的定义和表达方式之后,我们来通过一个实验体会一下, 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那同学们是怎样来把这三种液体分辨出来的呢? 学生:(闻,看,尝) 老师:同学们通过这三种方式很快就可以将这三种不同的液体分辨出来了,可见,不同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 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 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 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 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 老师:那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再比如我们平时用的摄像机、照相机,它延伸的我们的视 觉;看的电影、电视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网络更是创造了

七年级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 技术》说课教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来,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本次说课大赛,聆听评委老师的悉心指导。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基础性章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基于这种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介绍有关信息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信息素养打下基础。 2、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他们没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我校同学的情况,以提问、启发、观察、分组讨论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概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悠久历史。 【过程与方法】理解信息的特征并感受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积极探索,激发学生

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难点:信息的特征。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用提问法、探讨法、讲授法等手段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主要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教具。 2、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节课我创设情景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信息,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信鸽传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信鸽传信从唐代开始已普遍,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所以古代信鸽传信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展示图片)。如果我让同学们把一条紧急信息传递国外的朋友,那你们使用什么样的手段?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导入性提问) 通过这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信息与信息特征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全集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全册 认识小鼠标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小鼠标》,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和批评。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认识鼠标和鼠标的各种操作方法,并通过玩游戏巩固鼠标操作。 重点: 1.鼠标的基本操作:指向、单击、双击和拖拽。 2.通过游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操作鼠标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 难点: 1. 鼠标的双击、拖拽。 2.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接受得比较快。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完成知识的传授。通过学生主动尝试,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新旧知识的衔接:鼠标的基本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涂鸦城的神奇画笔》游戏,让学生在操作鼠标的同时,学会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和拖拽。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游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操作鼠标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定向引导,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上来了一个可爱的小老鼠朋友。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好不好? 出示课件 “小老鼠,尾巴长,左键右键啪啪响。上下动,左右移,光标紧紧跟着忙。”下面我们就让鼠标来介绍一下他自己吧: 出示课件 大家看一下我们的鼠标和小老鼠长得哪里像? 抓住学生说的耳朵和左健右健像,引导到鼠标的握法上。(任务一) 学生互查 (二)、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以寻找神秘城堡的愿望笔为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尝试打开《涂鸦城的神奇画笔》,学生尝试操作。(任务二)。 教师巡视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情况,发现问题。 2、广播,找学生讲解演示如何进入大城堡。 教师小结“双击”(连续快速按两下鼠标左键)。 (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指定第一个城堡为目标进入,试着找愿望笔(任务三);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预设,大部分学生将在第三关的鼠标拖动上遇到问题。) 2、师生交流:自己在找笔时遇到的困难。 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广播演示 问题一:对象的选择 找学生讲解演示 教师小结单击(轻轻按一下鼠标左键)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了解数制的基本概念 了解二进制的基本特点与应用 认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二进制的原理 教学难点:二进制的运算和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法,分组谈论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学生可能会回答:11或者3。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1”(或者用ppt中的幻灯 片展示),要求学生回答这是多少。 老师:同学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事实上,学习 了今天的课程,你们会发现它可能是11,可能是 3,可能是17,也可能是61。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留个小疑问,我们来学习这学期的第一课:计算 机与二进制。(板书:第一课计算机与二进制) 二、新课讲解十六进制————?

(一)十进制与二进制 1.十进制的由来及其数制表示方法和进位方式老师: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数制。刚才同学们都说这个数字是11,这表明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是十进制数。那么,有同学知道十进制的由来吗? 2.二进制及其运算规则 老师: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十进制,我们还用到了其他的进位方法,像古代斤两用十六进制、现代的钟表采用六十进制,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等。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进位方式吗?最大的数字是:? 六十进制————?最大的数字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辅助回答。(讲解完,将其保留在小黑板上。或者,教师可以将这个设想用ppt做出来。) (二)数制的表示 教师用ppt展示数制的表示方法: 一般用“()角标”来表示不同的进制。所以,(11)2和(11)10就区别开来了。 在计算机中,一般在数字后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该数的进制。 (三)计算机与二进制 教师用ppt展示莱布尼茨和冯?诺依曼的图片,引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间相互挑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相关原理的理解。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获得总结性知识:

信息技术说课审批稿

信息技术说课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标题)对于今天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___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___册第___课的 《_________》,教学对象是小学___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___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___知识的教学,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_________重点掌握_________。体现信息技术学科与______学科的整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认知目标:了解_________理解_________掌握_________能力目标:初步学会_________学会_________熟练_________能够保存自己的劳动成果。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_________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_________才能理解和掌握 _________。

(2)教学难点:_________ 难点的依据:_________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 、“创设情境法”、“分组教学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所以本课采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一个个情境,在情境中设置一个个任 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本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教学准备: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课件、图片等。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信息与信息技术》 泸溪思源实验学校杨秀国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感性认识 ·认识多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情感目标: ·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严重性 ·萌发学习、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 ·信息 ·信息传递、获取、存储等信息技术及常用工具·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于从来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来说,上课环境很陌生也很新奇,“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概念也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从生活素材中进行导入,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首先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引入了信息的含义,然后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总的来看,本课内容点很多,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传递、接收、存储、处理信息。 如果在机房上此课,一定要先讲解上机的基本守则。这些规定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强化或提醒。 “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与后面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统统系统的“信息技术介绍”模块。 介绍“计算机的应用”时,教材建议了一个学生讨论活动,该活动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他们更为清撤地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健功能。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初步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规范上课要求 师:不用说,同学们来到新的机房来学习新的课程,心情一定很激烈、兴奋吧!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讲上课的一些要求,我们该怎么上信息技术课呢

高一信息技术说课稿(综合2篇).doc

高一信息技术说课稿(综合2篇) 【前言】高一信息技术说课稿共含2篇,由的会员投稿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高一信息技术说课稿 高一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精选系列,如果你喜欢可以下载全文。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省编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第一、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信息处理过程;认识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作用。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看似简单,每一部分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点了解,使用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内容没有,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扩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信息的含义。 ⑵、掌握信息处理过程。 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⑷、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⑸、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思考。 ⑵、通过观察计算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上网,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4、体验目标: 让学生上网看一看,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 2、难点:对“信息”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网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四、说学生 我校是省级示范中学,每年面向全县招生,高一新生的来源有两大块,一块是农村初级中学,另一块是县城初级中学,来自县城中学的学生,对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课后说课): 网上邮局 ——收发电子邮件 【说教材】 教材选用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八年级第2册,本课内容为第一单元因特网应用第2课,学生将学会通过使用电子邮件发送信息以及获取电子信件,掌握电子邮件的使用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信息交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算是信息时代必需掌握的一种技能方法。 【说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子邮件的基本概念及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电子邮件的地址 (3)掌握申请及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关于贺卡的比较,理解现代通讯手段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发送一封带附件的电子邮件,理解发送邮件的文本规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体验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的变化。 (2)信息时代合理使用网络,理解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规范。

2、重难点 重点: 1、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 2、申请免费邮箱并发送电子邮件 难点: 1、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2、发送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 【说学情】 1、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初二现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之前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的加工与获取,以及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 2、已经制作手工纸制贺卡和word电子贺卡,教师也准备好了投递过的明信片。学生之前在美术课上制作过纸质的小贺卡,也在学习word时完成过电子贺卡,对于现代通讯工具的改变也有自己体验,因此现代通讯手段的运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是能有自己的理解的。 3、关于申请电子邮箱的过程。(1)现在大多数学生已经申请了QQ号,同学们基本跳过了申请邮箱这一步骤,直接登录QQ邮箱发送了邮件。(2)注册QQ和注册电子邮箱有相似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学生是能够看懂和体会的,没有申请过QQ和邮箱的同学,也能根据教学录像,了解和模仿这个过程,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说教具准备】

小学:第1课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材信息技术(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信息技术教案 / 小学信息技术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1课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本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感性认识 ·认识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情感目标: ·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萌发学习、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 ·信息 ·信息传递、获取、存储等信息技术及常用工具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于从来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来说,上课环境很陌生也很新奇,“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概念也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从生活素材中进行导入,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首先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引入了信息的含义,然后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总的来看,本课内容点很多,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传递、接收、存储、处理信息。 如果在机房上此课,一定要先讲解上机的基本守则。这些规定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强化或提醒。

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有哪些特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扩展信息技术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信息处理设备;通过自主探究,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征;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旨在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打下基础。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领作用。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专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会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分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命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1.展示一组有趣的、积极向上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欣赏同时,对图片反映出来的信息作出适当的分析,从而弓!出课题。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发现相关信息,引起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 二、实例讲解,直观形象。 教师活动 1.在学生对信息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关于信息特征的实例、数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消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对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举例说明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独立思考,也可对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共同探讨。 2.小组讨论\主动深究,得出结论。 三、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l.通过举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展示一组处理信息的常见设备图片或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说出做哪些事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还知道哪些信息处理设备,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学生活动 l?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对图片或模型的观察,加深对信息技术及信息处理设备的了解;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