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化学新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内容及要求、课时表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课时
1
职业生涯
规划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 纲》开设,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 的方法,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提高职业 素质和职业能力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36
2
职业道德与 法律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大纲》开设,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 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掌握与 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常识,增强法 律意识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36
3
经济政治与 社会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 大纲》开设,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 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相 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36
4
哲学与人生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 纲》开设,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 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重 要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止确的价值判断和行 为选择,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基础 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216
9
计算机应用 基础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 学大纲》开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 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 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等在本专业中的应 用能力。
144
10
体育与健康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 纲》开设,并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技 能,提高社会适应和职业素养等在本专业中的 应用能力。
36
5
心理健康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开设,并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调 试的方法,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的心理 健康水的口职业心理素质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中职《化学》(通用类 高教版)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一)
教案课程名称:化学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教学进程:第10次课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一)学时:2使用教材:《化学》(通用版)张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和金属的通性。
2.理解典型的金属单质的特性及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典型金属单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以及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铁的性质。
〖教学重点〗1.金属的通性。
2.典型金属单质的特性及主要化学性质。
3.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金属晶体的结构。
2.铝的两性性质。
3.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
〖教法建议〗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要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素材,比如电线、保险丝、钢窗、自行车钢圈等或直观教具——元素周期表等方法导入新课,实践效果均较好。
〖教学内容〗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金属与非金属一样,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现代生活中,人们烹饪用的电饭煲、出行用的汽车、建筑用的铝合金门窗、安装用的扳手,以及居家用的煤气管道等无不与金属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金属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新授:第四章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单质一、金属的通性在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A族的硼元素向右下角划一条阶梯形折线,则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区域是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其余都是金属元素(氢除外)。
1.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常温下,除汞以外的其他金属都具有晶体结构。
金属晶体中包含着中性原子、带有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和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自由电子。
依靠流动的自由电子,使金属原子和金属阳离子相互连接在一起而形成金属晶体。
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1)金属的颜色和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少数金属呈其他颜色。
中职化学课程专业化、生活化的教学探讨
中职化学课程专业化、生活化的教学探讨【摘要】中职化学教学有其独特性,在新的形势下,具有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从中职学校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在构建中职化学课程专业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关键词】中职学校化学课程专业化生活化化学课程是中职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化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中职学校的化学课程虽只开设1年,却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实际联系极为密切。
因此,中职学校的化学课程教学应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衔接,重视化学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进一步加强与实际生活和应用的联系。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化学教师应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生活的界限,将专业知识、生活素材融入化学课程中,实现化学教学的专业化、生活化。
具体而言,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的生活、职业生涯作为教学背景,以课程教材与专业化、生活化知识结合为载体,重视“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领域”,提高学生化学基础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
一、主动对接专业教学,实现化学课程专业化职校的实际,决定了其基础课程应主动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化学课程的专业化,就是将化学教学活动置于专业背景之中,在职业生涯的引领下,把化学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以机械类专业教学为例,对化学课程专业化进行探讨。
(一)构建与机械专业相适应的化学知识体系。
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是零散分布的,未成体系。
对此,应尝试打破化学教材的原有章节,将与模具、数控、机电等机械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化学应用知识与专业课程对应整合,形成新的体系,实现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
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化学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化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及分析测试技术,不仅为化学科学本身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指导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3. 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物质的变化,并学会用化学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述。
4. 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工作作风。
5.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其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数为4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主要涉及对化学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分为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制造加工类三大类,教学时数为16~30学时。
该模块包括反映职业特点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知识性内容,以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内容。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日期:03-0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附件5: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1.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科学。
《普通化学》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是面向非化学类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适用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环境气象、海洋地质、力学航天、测绘计量、应用物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基本技能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方向,了解化学与各专业领域的密切联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的生产、科学实践打好必需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关系和反应速率理论、溶液化学及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和近代物质结构等。
2、掌握化学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元素周期律及重要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规律,配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
3、了解当代化学发展的大致情况和主要方向。
三、课程基本内容绪论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任务、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1、化学热力学基础: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和功。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恒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恒压热效应与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盖斯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H mθ,Δf H mθ。
2、化学反应的方向:自发过程与化学反应方向,熵与混乱度,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吉布斯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变。
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S mθ和Δr G mθ。
用Δr G m和Δr G mθ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化学平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θ(T)与Δr G mθ的关系。
有关平衡常数计算。
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4、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度与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课程名称(中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性质分析化学实验部分课程属性公共基础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分析化学实验》学时学分:总学时72 总学分 4.5 实验学时28 实验学分 1.5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二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化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的科学,是研究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的必备工具,被称为科学研究的科学和科技工作者的眼睛,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核心科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在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高等农业院校单独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分析化学导论、分析结果的误差和处理、滴定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吸收光谱法和分离分析法,以准确的量的概念介绍常用分析方法的分析原理、分析条件、分析仪器、方法特点、适用范围和典型应用。
实验课程包括称量操作、容量操作、滴定操作、酸度计离子计操作、光度分析操作、分离分析操作和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电位分析、光度分析及分离分析方法综合实验及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应用能力、独立的科研能力,并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本课程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演示实验、操作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四个层次。
演示实验是学生通过观摩教师演讲或实验录像学习实验知识和实验方法。
操作实验是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范。
综合实验是给出实验原理、内容和方法并提出注意事项等,由学生完成实际样品的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任务。
设计实验是给出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和拟定操作步骤、按教师认可方案进行实验。
基本要求是: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原理、构造、计量性能和操作规范及常规维护方法;掌握各种重要分析方法的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能够顺利完成分析实验并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基本达到分析结果准确度要求;能够结合专业查阅相关文献,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设计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和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学会正确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能处理实验中的一般事故。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是为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大学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化学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学层次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同时传授给学生以化学的观点、化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未来工程实际中以化学观点审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4学时)普通化学理论课:32学时(30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试)(一)气体和稀溶液2学时1.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2.掌握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和分压定律。
3.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
(二)化学反应的能量与方向4学时1.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的计量式、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的概念。
2.了解系统、环境、状态、状态函数、热和功等热力学常用术语,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
3.了解焓、焓变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化学方程式,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Δr H m )和Hess定律及有关计算。
4.了解自发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熵变和吉布斯函数变在一般条件下的的意义。
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了解非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能够用非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和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5学时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合反应、反应速率方程式、速率系数、反应级数等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
3.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熟悉反应速率理论,会用活化分子的概念解释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能够进行平衡组成的简单计算。
5.熟悉反应商判据和Le Chaterlier原理,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四)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5学时1.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完整版中专化学教案-2024鲜版
02
基础知识回顾
2024/3/28
7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01 原子结构
原子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 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分布和运动状态。
02 元素周期表
周期表的排列原则,元素的分类,周期和族的概 念,以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0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云、能级、轨道等概念,以及洪特规则、泡 利原理等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 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等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章节。
上课时间
每周3-4课时,具体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而定。
2024/3/28
实验安排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26
2024/3/28
THANKS
感谢观看
27
21
重量分析法与光谱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
通过测量物质的质量来确定其组成的方法,包括沉淀法、挥发法等。
光谱分析法
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等性质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 发射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等。
分析仪器与设备
介绍常用的分析仪器与设备,如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2024/3/28
22
06
实验技能与安全知识
2024/3/28
23
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仪器的识别和使用
介绍常见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 及注意事项。
实验基本操作
包括药品的取用、称量、加热、溶解、过滤、 蒸发等基本操作,要求熟练掌握。
化学课教学大纲
化学课教学大纲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完善的化学课教学大纲,以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加深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及其应用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2. 化学键与化合物: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以及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3.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
4.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学习摩尔概念及其应用,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
5. 溶液与溶解度:教授溶液的定义、浓度计算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溶液的能力。
6.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讲解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概念,以及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7. 氧化还原反应: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电子转移的规律,以及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8. 酸碱与溶液的酸碱性:教授酸碱的定义、性质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判断溶液酸碱性的能力。
9. 有机化学基础: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10.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讲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形成和应用,了解不同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11. 化学实验指导: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南,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加强实践能力。
12. 化学应用探索: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应用的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中职公共基础课
中职公共基础课
中职公共基础课是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几个方面来介绍中职公共基础课。
一、课程设置
中职公共基础课分为多个模块,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等。
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
中职公共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学习内容
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学生将学习到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文化素养、社会经验和法律意识等知识和技能。
四、学习效果
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效果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上。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操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
中职公共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中职学生能够重视这门课程,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中职化学课程专业化、生活化的教学探讨
基于此 , 笔者认 为 , 中职学 校的化学 教 师应打通 课堂教 学与学 生所学专 业 、 生活的界限 , 将专业知识 、 生活素材融人 化学课程中 , 实现化学教学 的专业化 、 生 活化。具体 而言 , 就是 以就业为导 向 , 将 学牛的生活 、 职业生涯作为教学 背景 , 以
等 教 育 出版 社 ,0 2 2 0
“ 讲一练一评一再练 ” 的模 式进 行教 学 。 教师在讲授完定量 的教学 内容后 ,应结
合 教 学 内 容 和学 生实 际 ,利 用 教 材 中 的
[ ] 勤亭.工程 制 图》 2初 《 课程 教学改
革探 讨 [] 育 与 职 业 ,0 43 ) 1. 教 20 (1
98( 8 9 C)2 1 20 6 0 0 1 .3
主动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化学课 程的专 业化 ,就是将化学教学 活动置于专业背
景 之 中 , 职 业 生 涯 的 引 领 下 , 化 学 课 在 把
学 与专业课 程的整合 ,进 一步加强与实
际生 活 和应 用 的 联 系 。
化学课程是 中职学生选修的一 门公 共基础课 , 是加工制造类 、医药 卫生类 、 农林牧 渔类等相 关专业 的限 定选 修课 。 《 中等职业学饺 化学教学 大纲》 } ,化 指 J J 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 了解与化
与 学 生 的实 际状 况 相 衔 接 ,重 视 化 学 教
、
主动对接专业教学 , 实现化学课
【 关键词 】 中职 学校 化 学课 程 专
业 化 生 活化
程 专 业 化 职校 的 实 际 ,决 定 了其 基 础 课 程 应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10门必修课程标准发布
化ZJT 』/対救1HUAGONG ZHIYE JISHU JIAOYU2020年第2期总第125期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10门必修课程标准发布《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 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 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自2017年启动中职公共基础课课 程标准研制工作,同步组织研制并于2019年10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 案》),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指导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认 真贯彻实施,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方案》指出,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 学文化素养等的基本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 分为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 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限定选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各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选择具体课 程、安排教学,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
包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素养等相关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国家根据学 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另一部分 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学生多样化需求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包括各种校 本课程等。
《方案》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不低于1 000学时。
原则上每学时按45分钟计,18学时为1学分。
各学校可根据专业 人才培养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须保证学 生修满规定学分。
《方案》对确定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作出了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的原则规 定。
教育部关于制订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文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部成立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为做好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1.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2.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依据,努力满足行业科技进步、劳动组织优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和产业文化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3.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做中学、做中教”,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突出职教特色。
4.坚持整体规划、系统培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严格教学评价,注重中高职课程衔接。
5.坚持先进性和可行性,遵循专业建设规律。
注重吸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兼顾行业发展实际和职业教育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7: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化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及分析测试技术,不仅为化学科学本身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指导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3. 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物质的变化,并学会用化学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述。
4. 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工作作风。
5.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其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数为4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主要涉及对化学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分为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制造加工类三大类,教学时数为16~30学时。
该模块包括反映职业特点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知识性内容,以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内容。
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
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中的*号部分为拓展内容,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拓展内容的教学时数为建议学时,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续表
—102 —
续表
续表—104 —
续表
续表—106 —
(二)职业模块
续表
续表—108 —
续表
续表—110 —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建议
1. 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础模块
职业模块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按16或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2. 教学方法建议
—112 —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已具备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做好与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的前后衔接。
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品质。
对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应重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同时,教师要善于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 基本教学设施建议
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药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验活动。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应鼓励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开发实验仪器,开发微型化、低污染的绿色化学实验,设计富有区域与职业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内容的选择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与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教材结构上应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技能形成规律。
教材形式上应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图文并茂;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量单位等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
应努力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比较全面的支持。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各种教学要素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发网络课程和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及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
六、考核与评价
1. 目的和功能
通过考核与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教学信息,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应充分发挥考核与评价的诊断、指导、导向和激励功能,以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2. 原则和方法
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化学课程的功能,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练习、测验和考试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和体验探究的过程等)。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