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八定的境界(荟萃内容)

合集下载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㈠、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㈡、细心住: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㈢、欲界定: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㈣、未来禅: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 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 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 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①、初禅: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 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 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满满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坦、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 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②、二禅: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 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③、三禅: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④、四禅: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舍:舍掉三禅的乐..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①、空无边处定: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 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②、识无边处定: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 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③、无所有处定: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④、非想非非想处定: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灭尽定: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八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既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纶说可以; 另一些却说不可以;大乘唯识宗等都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的"业因"没有烦恼为"缘"引发;就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修集福德因缘;乃至成佛..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既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二、简介修习禅定之方法:根据南传的《清净道论》中共有四十种修习禅定方法;它们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量心、四无色、一想和一差别..修习禅定应从数息入手;比较稳当;因为各种禅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比如修不净观;能够破除淫欲;但是有些人瞋心重;修不净观到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人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各种禅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两种禅定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的众生;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我们的心很散乱;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息;慢慢降服我们的散乱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欲望;而在此中最严重的烦恼是色欲;所以我们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所以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和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是要修学禅定的初步..比如说一个人修慈悲观;但心散乱;想动想西;这是很难有成就的;所以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下来;又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当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该修慈悲观..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参访有学问得导师以解除疑问;请给予援助和开导或启示;亲身体验一段时期;适合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适合的就应该放弃;除非那个教导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他知道我们过去业的因缘;与现在贪、瞋、痴心烦恼之所在;能以正确和适合的方法教导我们;这样修习禅定就会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这类导师;最好是从数息观、不净观那儿着手;然后再修四念处..以下是从泰山禅院的论坛上收集的一文:一个人的正定修行;应当把所有的念头都销除..当念头除尽时;本有的根性就会显现出来;就能在一切时和一切处;心无杂念;明而不昧;不受外境所扰;起灭如一;忆忘不二..在这种状态下;进入正定..就像一个正常人到一间暗室里一样;什么也不能见;一片黑暗..这就是心经中的色、受、想、行、识五阴中的色阴区..当定力渐深;内心明朗;不再有黑暗..就是冲破了色阴区进入受阴;但是在没有进入受阴区之前有几种幻化现象现前:①在以上基础上深入禅定;就会觉得自己的肉身虚融起来..象云、象影;没有障碍;瞬间色身离开肉身而独立存在..②或见自己的身体内部、五脏六腑一清二楚;或见自身内有蛔虫;用手拾出而无伤..③进一步入定;这时魂魄意志、精神合而为一;互为宾主;忽于虚空有声说法念佛;演说佛法密意..④或见十方为紫金色;所有一切众生都化为如来;并见毗卢遮那佛有千佛围绕;百亿佛土莲华一时出现..⑤再进一步;突然发现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整个虚空;互不妨碍..⑥在深入定慧中;于半夜或暗室内能见所有的东西;和白天所见相同..⑦此修定之心功课;忽觉自己的身体没有知觉..如同草木;用火烧刀斫也无所觉..⑧净心到了极点;忽见山河大地皆成佛世界..光明遍照;或见诸佛如来遍满虚空..下见地狱;上观天宫;都没有障碍..⑨再净心深究;忽于静中遥见远方的城市街道;亲属的身影及其语言都能见闻..⑩此心净极色阴将破;忽于定中妄见高僧大德的形体无端变化迁移;或作佛身、菩萨身、天人身..男女老幼刹那间现种种相..以上这些现象境况;都是自己的清净心与妄心互相交战才有这些现象显现..如果迷顽不悟;把这些当成圣解就进入魔道..如能对这些现象不予理睬;知道是短暂的现象;继续自净其意;就是善境界..前面已讲;内心明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为色阴已破;受阴现前;见我心与佛心同..好像有所得;但就像镜中显现的影子一样;手足宛然;见闻不惑;不能起用;心虽出窍;身躯还在但还有身体的感受执着;这就是受阴区..当自己的心能够离开自己的肉体的时候;自己能看到自己身体;来去没有阻碍;就是受阴已破;受阴破进入想阴区;在受阴区内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①在色阴已破;受阴已到;得大光明;能见十方洞开;没有黑暗;心中明白..心、佛、众生本来就无差别;只因众生迷妄;枉受轮回..内心产生自责;要早悟度众生..用心过份;忽然生出无穷悲心;一切有生命的众生皆成赤子;心生怜悯..此种现象是过于用心造成;要及时觉悟;提起正念;日久自消..如不觉悟;就造成见人则哭;不能自制..②因佛心与我心同;这样的胜况现前;过分感激而产生精进心;因精进而产生与佛等齐的志向..此种现象是成佛欲望过强造成的..及时觉悟日久自消;如不觉悟;很快就成大我慢..自高自大;自夸自吹已成佛..③修正定的人;见色阴已破尽;不再有前面的境象;向前没有新的内容;此时正处在色阴与受阴中间;进退两难;心生烦恼..这时忽然生出枯燥乏味;带着大渴望的状态;就抓住这种枯渴不放;认为是精进..这种现象是过于追求入定而造成的..及时觉悟;就没有过失;不觉;就会心不由己;日夜心悬一处..④在修定中;所有境相都已灭尽;当感觉这无相之相时;好像这无相之相大似虚空..好像这个虚空就是我的心;也是佛心..就此认为自己就是毗卢遮那佛;不假修成;得少为足..这种现象是被无相之相所转;正是造成妄失恒常审察之念..及时觉悟;就无过失..不然就会自认为已证到无上第一义谛..⑤在修定中;已见到如如不动的佛心;但还不能起用..过去的原有的境界已过去;进入两难境地;失去修行的方向;无法用心..因此而产生恐怖;进而产生忧虑;便在此基础上生出求死;求解脱的想法..这种现象因定多慧少失去方便而造成的;如能觉悟就不会有过失;不然;就会时常忧愁;走进山林不想见人..⑥一个修行人;自心处在极为清净状态;以觉其心不动;在此基础上;忽然生出无限的喜悦;喜不自止..这种现象是在定中突然起念产生的..念起有觉受;便感觉全身心的轻松;如能了悟就没有过失;不悟便见人则笑;自歌自舞;谓已得无碍解脱..⑦修正定的人;色阴已破;受阴现前;在无念无欲的状态中只是一空相..便认为诸妄已尽;一真已圆;由此自满自足;无端生起大我慢来..若能了悟;我慢自消..不悟则生大我慢;并自谓已修成佛道;唯我独胜..⑧在此定中因慧而生圆悟之理..圆满悟道;精深妙明;已无挂碍;一切皆能随心顺意;因此全身感到无限的轻安..自认为已成圣果;如能了悟;就无过失;不悟便自以为成圣得大自在;这是因慧多得轻安;清净境界;因此自满自足;不求进取..⑨在正定中;十方洞开;明明了了;无阻无碍..空旷一尘不染..在这一尘不染的虚明中;心中忽然生起空净的想法;以为一死永灭..没有什么因和果;因无因无果进入断灭邪见..如能了悟;并无过失;不悟则堕入断灭空境;谤因果;谤佛、谤法..⑩在正定中;因贪爱受阴中一尘不染的虚明;贪著不舍;其心于定中忽生无限爱;爱极生情;情动生欲;堕成贪欲;如能了悟;就不会有过失;爱欲自消..不悟;则因爱生欲;有欲则行淫;因行邪淫而触犯法律..以上这10种现象;是因定中出现的现象与妄想;相互影响而显现的..如果顽迷不悟;认为是高境界;是圣解;就会落入魔道..如能及时觉悟;这是定中现象与妄想造成;继续自净其意;以上现象都是善境。

打坐和四禅的层次

打坐和四禅的层次

打坐和四禅的层次古人在总结打坐经验的时候,总结了四条,也就是四个层次。

初禅是离生喜乐,这个我们大家都在里面,无论你是修哪一门哪一派的,基本都在里边,离就是离开,当然是离开烦恼,什么样的静坐你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起来,远离了现实远离了红尘,远离暂时的不愉快,远离病痛远离失意等等,由于这个出离心你暂时获得了清净,深一步就是你由于静坐的体验而身体获得轻安,比如身体发热了,身体轻飘飘了,见到光明了,等等诸多静坐体验生起的快乐,这些统归于初禅,由于是离开了现实生起的快乐,所以初步的静坐不管多深多浅,一类叫做离生喜乐。

二禅是定生喜乐,这个多数人到不了,因为要修到入定才算,短的入定只有几妙钟,长的好几天,通常的入定是你做不了主的,不经意间忽然一道光明下来,你不知不觉就停顿在这篇光明里了,这就是定。

定就是停顿定住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也不知道才是定。

如果你能经常在这种境界里,体会没有身体束缚的快乐,随时可以这样,这样的境界就叫做定生喜乐,也就是这种入定引起的快乐,不是现实里的那种就叫做定生喜乐。

三禅是离喜妙乐,离就是离开,也就是可以出阴神,深一点的可以到他方净土或者传说的蓬莱仙岛,既然可以离开这个烦恼的世界干嘛还要留下来,所以我们基本遇不到修炼到这种境界的人,这些都是传说中的人物。

也就是小乘经典描写的境界。

四禅是舍念清净,念就是思想念头,舍念就是没有了思想念头,大概除了死了和睡觉,人都是有念头的。

没有念头是不存在的。

所以这种境界似乎永远无法实现了。

其实不然,比如走路你并没有动迈那条腿的念头,可是你只要朝那个方向去就行了。

呼吸你也不是刻意呼吸他,他是自动的,比如武术动作的格挡,也是下意识的。

诸如此类的直觉行为,其实都算是没有念头的,由此没有念头也不一定就是死了。

四禅的舍念是大乘的初步,舍念就是舍弃了烦恼的心念,烦恼都是由境界引起的,无论是内在疾病还是外在各种羞辱,如果你能彻底转化了,当下转化了就是舍念清净,也叫作转识成智。

什么是四禅八定?

什么是四禅八定?

什么是四禅八定?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

•色界四禅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

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2、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得到一种欢喜(外喜)。

此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3、三禅是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内乐)的境界。

此时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

4、四禅是连乐也没有了,达到安稳调适的心一境性的体(性)境界。

此时心灵空明寂静,有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般湛然而照,万事万物都显现无遗。

•无色界四定1、空无边处定是调试到哪里,哪里便是空。

此时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2、识无边处定是连空的印象也没有了。

此时只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

3、无所有处定是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

此时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

4、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

此时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无存,心中清静无为,达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

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四禅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视。

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感到不满足,而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所达成。

但是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责任编辑:如是我闻文章修订1.1 2011-02-09。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什么是四禅八定简书Jianshu2018-09-03 14:32文/禅晕有一位师兄梦里见书中字“四禅八定”,醒来疑惑从未见过此四字不知为何意,便向我解惑之。

由此因缘今便为大家讲解何为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禅还在有色界,因此还需修无色界的四空定。

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定合称为“八定”,八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初禅离生喜乐禅修者体会到脱离欲界的烦恼,没有欲望困扰的一种欢喜,身心舒坦的快乐,但还存有心识六根的觉受,简单来说这种快乐的感受还属于心识六根的作用!二禅定生喜乐初禅喜乐是脱离欲界的身心之乐,还有六根的觉受,二禅则唯有意识产生之喜乐,已无眼耳鼻舌身之觉受。

三禅离喜得乐三禅便是连意识所以意识到的喜乐都已离,是一种无喜乐之乐境界,这种乐已于任何外在物质的作用已没有任何关系!它已不是乐的一种乐!并非身体意识所能了解的一乐!此时意识还起作用只不过已意识不到欲界之乐!四禅舍念清净进入四禅后修行者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

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各种神通也可成就。

下面再讲一下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

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一切有限的思维空间障碍,思维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也就是连空无边处也都意识不到了。

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

此定超越意识无边处定,也就是连意识本身都无边处。

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

此定超越已无所有处定,也就是你能触及到的任何状态都已不再存在!但到此并不究竟还要把定也破掉,也就是灭尽定。

四禅是为了破二元对立的有色界,破苦破乐,证无乐之乐境界。

四定则是破有破空,灭尽定本不是四禅八定中的,但因四禅八定不够究竟因此才加上灭尽定,也就是连破也要破才行……另外补充一下四禅八定并非只有在打坐时才能出现,拿初禅举例,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就可以常常体验得到,比如体验到无私的爱,它就是不带任何欲望的一种喜乐!只要你体会到什么是无私的爱你就已经进入了初禅,因为这种爱没有任何负担和所求,它就是一种快乐的付出!它是从内而外自然流露出的快乐……四禅八定的解说千差万别并没有找到太权威的答案,以上所诉皆是个人实践所悟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为提升浏览体验,原网页已由百度进行服务升级,内容不代表百度立场查看原文。

也谈四禅八定

也谈四禅八定

彗空居士论四禅八定应同修之请,当在今晚有限时间内简述之: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一种修习禅定的法门,并不仅仅指佛家或者外道;禅定即“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一心不乱,观是了了分明。

也就是心系于一处,专注于一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法门。

关于四禅八定很多文章都有论述,但相信很多同修看完后如坠十里迷雾,不得要领,我现就实修实证的体感,用通俗语言简述:四禅八定大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定几个次第;其中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大致相当于筑基炼己的阶段;而道家所说的小周天是进入色界的初禅开始之前,大周天阶段则是真正进入了色界定之初禅;初禅的觉受简单讲就是“离生喜乐”,通过禅定舍离财色名食睡五欲,除掉了贪嗔痴慢疑五盖,产生出离欲界的乐受,所谓岀欲不离尘;二禅的觉受是“定生喜乐”,感受到深入禅定的体感,身体和内心升起快乐的觉受;三禅的觉受是“离喜妙乐”,离开了世俗的喜乐,开始有了禅悦之喜乐,此后在没有这种喜乐觉受了;四禅呢,就是“喜乐双舍”了,什么喜乐觉受都消失了,只剩空定虚无的体感,所谓的身空心空的感觉;按照佛家的说法,俱解脱三果阿那含可以从四禅证入灭尽定,不在回还欲界,住在色界最高的五不还天中,但不出轮回;四果阿罗汉也可以由四禅证入灭尽定,证得有余涅槃,还有色身,不出轮回,也可以直接取证无余涅槃,出离轮回;在此仅就典籍义理简单描述,我等凡夫不必深究;上次我们简单讨论了四禅八定的初禅到四禅的修炼体证过程,现在简单回顾一下,然后继续讲四空定。

四禅八定分为欲界定、色界定和无色界定;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色界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无色界定则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在这里我也仅是就个人修炼体证做一个如实的平铺直叙,好让各位同修有一个比较和印证,未必能与有关四禅八定的典籍文字一一对应,因为其中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具体修炼中也不好操作和把握,所以我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将个人体证做一个描述,大家也不必执着于此,只要能有所启发就好,下面简单讲讲无色界定的四个次第:空无边处定的体证就是通中脉、开顶门,也就是相当于道家的炼神还虚阶段的完成,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层次;在天门打开后,人体自身气场与虚空能量场相通,在定中以及平时不练功的时候,身体都会有虚无通透的感觉,也就是融化不存在的感觉,但人不会迷糊,大脑是清清楚楚的;关于这一点很多修炼者有误区,认为深入虚空大定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还有知觉就不是真定,这恰恰是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虽然身空心空但是识不空,此时前五识已经关闭,只有第六识显现,对外事外物的感知清晰敏锐,思维了了分明,定中即使有一点细微的动静也会感知的到,同时在打坐的时候会感觉到气场向外无限扩张延伸,与天地合为一体,即使身处狭小室内,也感觉天地宽广无边,没有阻碍,有了天人合一的体感,请注意,这也只是自己的功中体感,不是真的有个气场宽广无边;下面讲识无边处定到了一定阶段,入定程度即身心的空松静的程度更加深入,平时外界的一切干扰烦乱都渐渐平息下来并且隐去,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逐渐关闭,第六识即“意”识变得更加活跃,此时在定中会觉得,自己的意识念头突然多了起来,思绪纷飞,漫无边际,会产生疑惑甚至痛苦,我的定功怎么突然消失了、退步了呢?其实不是!好比容器中的水,在搅动中你不能感觉到其中的泥沙和垢污,等逐渐静止下来,你会清清楚楚看到水底沉淀下来的泥沙杂物和上面被澄清了的水,就好比你的心识沉静下来之后观察到了心识当中先天与生俱来的那个清净和不净的本体意识,即第六识向更深层次的先天意识进入的过程,是进步不是退步了的表现;这正是所谓的“识无边”。

严新《四禅八定》修练秘要

严新《四禅八定》修练秘要
两手合掌,掌根挨着自己的胸部,指头向着前面,不要向上。要睁开眼睛,正式收功的方法,从这个地方开始,都不能够闭眼睛,一定要睁开眼睛。第一点,双脚用力往地下踩;盘腿坐的同志、坐着在家里、躺在床上练功的同志脚要用劲。第二点,双脚的十根趾头用力往下边抓。第三点,双脚大指头往下边抓。第四点,双脚的小指头往下边抓。不容易用上劲,但要用意念要用劲。接下来第五点,双腿用力收缩。第六点,双臀部用力收缩。第七点,前后二阴用力收缩。第八点,用力收缩小腹。第九点,双手用力。第十点,牙关紧闭,全身用力。第十一点,深呼气三次。想着全身的病气从全身的毛孔排出体外,特别是从双脚下涌泉穴排出去。只注意数呼气,在这个时间要想全身的毛孔、穴位打开了。紧接着数三次吸气,要想全身的毛孔关闭了,不再受外界干扰了。数三次听气,这个时候容易闻到香味。就这样呼气三次,吸气三次后,紧接着双手快速搓掌,将双掌搓热以后,将手掌对着眼睛、轻轻地挨着眼睛,想一下有光线经过手掌进入眼睛。眼睛要睁开,不能闭。想一下保护视力、改善视力。接着双手延额头向上擦,至头顶正中的百会穴止(同时深吸气);再延着面部往下擦(同时深呼气),双手擦到下颌下边合到一起,指头挨着下颌,再重新延着面部往上擦(同时深吸气),至头顶正中。不断反复重复这个动作。女同志做6次左右;男同志做10左右,要尽量深呼吸,标准象打哈欠一样。就这样反复做6-10次左右,就比较新鲜了。之后双手虎口相交,男性左手握着右掌;女性右手握着左掌,将手掌压在肚脐上,想一下全身的光线经过手掌进入到肚脐里面,再想一下体内的光线进入到肚脐里面,在肚脐深处汇集成一点闪亮闪亮的光,再想一下有光线围着肚脐旋转,女同志顺时针旋转24或36次,男同志反时针方向旋转28次或72次都行,不要数次数,只是想一下这个细则就行了。最后想一下收功了,双手轻轻地拉开,恢复自然的姿势,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收功方法。做完一次收功后还不彻底的,身体某部位还有较大反应(个别同志情绪不好时练功),个别同志暂时收不下来,收功不彻底,可按收功要求,心平气和地重新做3到10次左右,一般都能收下来。如果实在收不下来的,可以采用强迫收功方法收功。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1.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

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

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

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

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

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

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五盖也指财色名食睡!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

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

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

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

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

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

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

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

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

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

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

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

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

四禅八定的体验

四禅八定的体验

四禅八定的体验善知识实证分享:一、四禅八定,所经历的种种境界。

是心灵觉知,由攀缘六根尘色,取舍外部世界的昏沉状态。

转向为,心灵观照身心内在的觉照状态。

心灵逐渐清淡中,觉知复苏的过程,呈现出四禅八定境界。

觉性,在觉知中寂静明晰,觉知融化于觉性。

觉性无生,明性无挂,空性无碍。

觉海性澄圆,无生觉圆妙。

呈现出圆明十方,清净遍满的,法界无际光明刹土。

禅定中的体验状态,核心永远是觉知。

觉知以细微觉受,呈现刹那分别;觉受以觉知分辨,呈现细腻波动。

第壹层:四禅定。

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地。

内心愿望对于世界,产生出厌离心。

不再执迷人世间的心灵,从人世间的欲望情感中,短暂的复苏了清净休息。

如疲于奔命的人,停止了奔跑的脚步,休息疲惫的身心。

心灵不再被思考外界的意识所凝固,心灵感知中的单纯柔软,自意识情绪中复苏了安宁。

安宁柔软的心淡泊清净,对内心欲望感受有所觉察。

意识思维,不再随着内心欲望的惯性去延展。

内心感受不被记忆思维加强,感受情绪就会淡化。

淡化过程中,心灵会感受到轻松愉悦,犹如人卸下了万斤重担。

解脱欲望情绪的疲惫后,感受深处的心灵体验,开始逐渐清净。

清净淡泊的体验,犹如静水倒映浮云。

心灵体验中的清净,开始反观思维意识的浮动。

犹如一辆停止的车辆,观看奔驰的车流。

感受与思维,都在清净体验中清晰浮现。

于清净心中,浮现的意识思维与感受欲望,带不动清净的心灵体验。

心灵体验,脱落身心惯性的欲望串习,心灵觉受中,生起清纯崭新的快乐。

这就是初禅— -离生喜乐地。

二、第二禅又叫定生喜乐地,是开始入定了。

构成感受的,细腻体验清净到一定程度时。

体验就会由内而外,呈现出来心灵觉受,细腻的光明形态。

光明挂不住黑暗,感受与体验,本能的在光明之中消散。

建立在感受欲望推动之上的,意识与思维活动,开始从清净体验中脱落。

不再被意识牵引,不再被感受裹挟的细腻觉受。

在身心意识中,独自纯澈,凝定明晰,如日出沧海,光芒照破云雾。

纯澈无挂身心,名为定。

清净无染感受,名喜乐。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从安般念到第四禅来自: 长安冷松(智障居士) 2010-11-17 07:53:13以下是篇非常完整的修四禅八定的介绍文章,可以作为修四禅八定的重要参考========================缅甸本雅难陀尊者主讲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禅修的环境及姿势首先,佛陀说禅修者要打坐,必须找一个安静,没有声音的地方。

因为对刚开始禅修的人而言,声音是一种干扰。

他们在看呼吸时,心会常常禁不住地想要听听周围的声音,听听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定力就退了。

禅修时,必须坐下来先盘腿、闭起睛睛;若腿痛的话,可以更换双腿的位置使它舒适,换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身体也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俯或后仰。

因为后仰的话,会对呼吸感觉不清楚,若出入息不清楚时,妄想就会涌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多。

身体若是前俯的话,不只会越来越累,同时呼吸也会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快,这样是不能打坐的。

除了身体要正直,头也一样要正直。

至于手要怎样放,并没有一定的姿势,所以手的姿势并不重要,可以随意放,只要舒适就好。

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姿势,因为身体不正,是会很容易疲倦的。

打坐时要闭起眼睛,将心念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吸,保持知道呼吸在一个比较清楚出入的地方。

有些修行者为了让自己不要有妄念,以便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他就会紧紧抓住呼吸、控制呼吸,导致身体越来越痛、紧绷,颈项也会紧绷,甚至有些禅修者只要一闭眼睛,就会感觉头硬硬的,很痛。

所以刚开始禅修时,不要控制呼吸,虽然问题在开始时不是很大,但后来就会变得很大。

以后一闭眼睛就会有紧、硬的感受,那是很辛苦的。

第一、观出入息(观息进、出):1. 在鼻孔周围的触点上,简单地觉知出、入息即可(「入息一次知道」就够,「出息一次知道」就够,不必注意开头到最后,全部的息),2. 但不要注意触点,3. 也不要控制或抓息。

4. 心不随着息进去或出去。

5. 不要注意息的热、冷、推动等自相(色法名法各自的特相),也不观息的无常、苦、无我之共相(色法名法共同的特相)。

四禅八定的解析与实践: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四禅八定的解析与实践: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四禅八定的解析与实践: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1. 四禅八定的概念四禅八定是佛教修行中的核心实践,旨在通过禅定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超越。

四禅指的是四种禅定的境界,而八定则涵盖了八种不同的定力状态。

这些禅定和定力状态有助于修行者逐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2. 四禅阶段解析初禅:离生喜乐初禅是禅定的起点,修行者通过调整呼吸和坐姿,逐渐进入身心的宁静状态。

在这一阶段,修行者能够体验到脱离尘世烦恼的喜悦。

二禅:定生喜乐当修行者在初禅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禅定,便能进入二禅。

在这一阶段,修行者通过定力进一步净化心灵,体验到更为深沉的喜悦。

三禅:离喜妙乐三禅阶段,修行者已经超越了初禅和二禅的喜悦,开始体验到一种超越感官快乐的内在愉悦。

此时,修行者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与宽广。

四禅:舍念清净四禅是禅定的最高境界,修行者在这一阶段完全舍弃了世间的杂念与执着,心灵达到了极致的清净与宁静。

3. 八定原则分析八定原则包括色定、受定、想定、行定、识定、眼定、耳定、鼻定。

这些定力状态帮助修行者在禅定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外界的诱惑与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色定: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色定是指修行者能够超越对物质世界的执着,不再受外界形象的干扰。

受定: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受定是指修行者能够超越对感官快乐的追求,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想定:超越思维的局限想定是指修行者能够超越思维的局限,以更为宽广和深入的视角看待世界。

行定:行为的自律与智慧行定是指修行者能够在行为上保持自律与智慧,不被欲望和情绪所驱动。

识定:智慧的开启与运用识定是指修行者能够开启智慧,洞察事物的本质与真相,并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眼定、耳定、鼻定:感官的超越与净化眼定、耳定、鼻定分别指修行者能够超越对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执着,使感官得到净化与升华。

4. 禅定修持与心灵成长通过四禅八定的修行,修行者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成长与提升。

他们不仅在物质世界中保持平和与冷静,还能在精神层面上达到高度的觉悟与智慧。

四禅八定注解(整理)

四禅八定注解(整理)

中阿含◆176.行禅经初禅: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

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

得初禅成就游。

二禅:行禅者觉.观已息。

内靖.一心。

无觉.无观。

定生喜.乐。

得第二禅成就游。

三禅:行禅者离于喜欲。

舍无求游。

正念正智而身觉乐。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

得第三禅成就游。

四禅:行禅者乐灭.苦灭。

喜.忧本已灭。

不苦不乐.舍.念.清净。

得第四禅成就游。

空无边:行禅者度一切色想。

灭有对想。

不念若干想。

无量空。

是无量空处成就游。

识无边: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

无量识处。

是无量识处成就游。

无所有处: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

无所有。

是无所有处成就游。

非想非非想:杂阿含◆474.止息经(第17卷)阿难白佛言。

云何。

世尊。

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

初禅正受时。

言语寂灭。

第二禅正受时。

觉观寂灭。

第三禅正受时。

喜心寂灭。

第四禅正受时。

出入息寂灭。

空入处正受时。

色想寂灭。

识入处正受时。

空入处想寂灭。

无所有入处正受时。

识入处想寂灭。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

无所有入处想寂灭。

想受灭正受时。

想受寂灭。

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

初禅正受时。

言语止息。

二禅正受时。

觉观止息。

三禅正受时。

喜心止息。

四禅正受时。

出入息止息。

空入处正受时。

色想止息。

识入处正受时。

空入处想止息。

无所有入处正受时。

识入处想止息。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

无所有入处想止息。

想受灭正受时。

想受止息。

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七觉支:(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从安般念到四禅八定

从安般念到四禅八定

从安般念到四禅⼋定在帕奥禅林的禅修者,可以选择从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门。

对于后者,当透过修习四界分别,观培育起定⼒,⽽且光很稳定之后,就可以转修三⼗⼆⾝分,进⽽经⽩⾻观转⽩遍处,直到证得第四禅。

然后,再进修慈⼼观、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这四护卫禅和观禅等业处。

然后,他才修习安般念。

在实修时,他应从⽩遍第四禅出定后,才转修安般念。

由于拥有⽩遍第四禅的亲依⽌⼒,亦由于观智,已令其定⼒更为稳定,所以,他能够⾮常轻易地,于⼀或两次的坐禅时间⾥,即成就安般念。

在《⼤教诫罗候罗经》⾥,可以看到类此修法的例⼦:佛陀先教导,罗候罗尊者修习六界禅定。

之后,才教导修习安般念。

因此,如果定⼒稳定,是可以从⼀种业处,转换到另⼀种业处的。

在此要解释的,是有关第⼀种进路,即以安般念作为⼊门的禅修法。

佛陀于《⼤念处经》中,教导如何修习安般念时说:「诸⽐丘,于此,⽐丘往树林,往树下,往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安住正念于业处。

彼正念⽽⼊息,正念⽽出息,或⼊息长,⽽知:『我⼊息长,』⼜出息长者,知:『我出息长。

』⼜⼊息短,知:『我⼊息短,』⼜出息短者,知:『我出息短。

』修习:『我觉知息全⾝⽽⼊息』,修习:『我觉知息全⾝⽽出息』。

修习:『我⽌⾝⾏⽽⼊息』,修习:『我⽌⾝⾏⽽出息』」。

⾝⾏是指「⼊出息」。

为何⼊出息,称为⾝⾏呢?这是因为,⼊出息必须依靠所⽣⾝(即⾝体),⽽产⽣。

若⾝体不存在,⼊出息也不可能存在。

再者,它也必须依靠名⾝⽽⽣,所以称为⾝之⾏法。

禅修者开始修习安般念时,先舒适地坐着。

然后,于⿐⼦的下⽅或⿐孔周围的某部位,觉知⽓息进出。

别跟随⽓息,进⼊体内或出去体外,因为若这么做,你将⽆法成就禅定。

你应只是,于⽓息扫过及接触嘴唇上⽅,或⿐孔周围之处,觉知⽓息。

如此,你就能够培育及成就,安般念禅定。

《清净道论》⾥提到,在开始修习阶段,必须遵守⼀项重要的原则:「不应观察相」。

在此,「相」是指「⾃性相(特相)」与「共相」。

⾃性相,是指⽓息中,四⼤界各⾃的特征,即硬、粗、推、热等。

四禅八定之四禅各自的境界!

四禅八定之四禅各自的境界!

四禅八定之四禅各自的境界!
对于学佛修行之人来讲,通过长年累月的熏修,最初从一个满是烦恼执着的状态渐渐变得清净自在!自在这条修行之路上,每个人都要经历几段过程达到返璞归真的状态!佛家将四禅八定,那么四禅究竟各自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初禅也名:离生喜乐地!修行人进入初禅这时候呼吸就停止了,但不是死去,与此同时内部的呼吸开始活跃起来,这种境界很妙,从外面看这个人感觉没有了生命的特征,但是内在的确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初禅之人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有了那么一点明心见性的境界,但还没有彻底!
二禅又名:定生喜乐地!这时候修行者连脉搏也停止了,这种境界要比初禅更微妙,一切时、一切处都在禅定的喜乐中!
三禅又名:离喜妙乐地!前面两禅的境界是非常喜悦的,有这种喜悦的存在就会有一种喜悦的执着,当修行人进入三禅之时,连这份喜悦的念头也没有了!
四禅又名:舍念清净地!进入四禅时,一切念都没有了,清净了了,无有挂碍,此时有了一些境界,但是还不是高境界,因还未超出三界外,不应停下脚步!
这就是四禅境界,在修道的过程中莫要出现一点小境界便沾沾自喜,夸大其词,修道需要脚踏实地,开好花、结好果。

莫要开空花不结果!。

四禅八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的境界

之阳早格格创做四禅八定的地步“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那里主要介绍二大阶段的办法.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调锻炼:第一步:细定练功的时间,博心一意.即要博注,不分心,宁静念.坐势也止,站势也止,睡势也止.大略天把意识定下去.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佳像是定正在了一个场合不走一般,即定根法.其原理是,由于思维下度集结,严肃天静下去了,所以便佳像动不了似的,那喊细定.那央供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重,人非常的稳固.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天定住以去,下意识便启初出现一些好佳的设念.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设念战设念之后,赶快便定住了,不要让某种设念大概设念继承往前死少.如,练功时,您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天,但是您赶快把意念便定正在那某天,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天的场合——欲界定.又如,您的意念刚刚佳出现的是大海边,那您赶快把那个意念定正在海边上,可不要料到下海——欲界定.大概意念刚刚佳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料到下井一一欲界定.大概出现了一棵大树,那便赶快把意念定到那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大概其余纯治的意念——欲界定.练功练到那一步时常心神爽快.那是练功中闭键的一步.由细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便是下意识的欲视跑进去了,跑到某个场合了.如前里出现大河,您便把意念定正在那瞅瞅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便要出贫苦.那喊“欲界定”.第四步:已到天定,又喊“已去禅”.“已到天定”那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正在“欲界定”的那个场合瞅视佳万古间以去,随之再蓄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支、支、支,支拢回去,所有下意识又回到了您练功坐着的位子上.回去后,再把意念搁紧,搁紧到感触您周围什么皆佳像不了,心身也不了似的,那便加进了气功的“心身境实”的地步.那一步喊“已到天定”.以上的四个步调,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如果您练功时能把那几个历程皆通过了,便完毕了第一阶段.二、基础禅基础禅又分为四步功妇,即四禅.l.初禅,初禅包罗“八触十功德”.八触,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动、痒、沉、重、凉、热、涩、滑.第一触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便要动起去.动起去以去不要怕,也不要去探供,随它自然动,但是不要蓄意逆着去动.它能动什么场合,便动什么场合,不要逆着去加力.第二触痒动过后便是痒.时常心头收痒,身上收痒.那时心头特天易受,再易受也得忍耐,不要管它,缓缓天深呼吸便止了,不要把它瞅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也不要用扇子扇,大概拔起腿去活动一番,那可便糟了.那便等于馒头出蒸死,便把锅盖掀启了,那便盈损了.那时一动,不但心头仍旧痒得易爱,而且身体也很不惬意,再练功,老是静不下去了.所以,出现痒的感觉不要管它.第三触沉再进一步练,便出现齐身沉.以至有人会缓缓天腾空起去.那需要大脑下度天进静.练沉功的便重面锻炼那一步,常年不竭天练、练、练,厥后便果然能腾起去很下.练功刚刚进人“沉”的感触时,不要害怕,不克不迭“唉呀,尔怎么搞的!”要末究不紧弛.也不镇静.第四触重沉过后,再继承练功,身体便要出现重的感触.特天的重,佳像自己的腰弓下去,身体正在背下缩.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人,那时便大概由于自己磁场加强,使体重减少八倍以上,一二部分抬不动.出现了重的感觉,千万别紧弛.有的人紧弛,大概蓄意念念“越重越佳”加强它,您大概便定正在何处,重得动不了.重,要把它瞅成练功的仄常历程,仍旧仄常天,缓缓天深呼吸练功.第五触凉重过后便出现凉.正在收凉时,血压要下落,以至要下落到戚克状态,但是也不要害怕.那时,要蓄意识天把自己运的气内支,要有个疑奉,念着很快会热的.第六触热凉的感触出现后,再继承练功,便缓缓天启初收温,由收温到收热,而后烧得不可,像正在太阳底下晒,以至像正在火炉边烤,有的人烧得特天凶.那时千万不要害怕.普遍天道,功妇里的“三味实火”正在那个时间便出现了,那喊“文火”、“武火”、“龙雷之火”.由文火到武火,由武火到龙雷之火,加进那个练功历程相称佳.如果到了那一步,功妇便简单降下.练功历程中,时常是小背、胸部、头部收烧.收烧时,稍稍蓄意念念一下,把那个火引到小背内里,大概腰后里的二个肾净内里,比较佳的引至会阳穴大概涌泉穴,烧得再锋利也出闭系,只消不害怕,不紧弛,仍旧搁紧练功,一定能统造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第七触涩烧过后,缓缓天仄息下去,便出现了齐身收涩的感触.此时现在用脚去抚摸皮肉,会感触齐身像捆着似的,齐身的肉皮像盐巴.眼睛也不惬意,涩巴巴的,舌头也搞涩的.出现那些反应皆是仄常局里.仍脆持缓缓天练,缓缓池深少呼吸.定则由涩到滑.第八触滑加进那一练功历程,齐身佳像正在很滑的油里一般,大概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那时,您感触齐身皆非常惬意,感触什么场合皆能通过了,果为那个时间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那是初禅的“八触”,八个历程.脆持练下去,时间一少,便属于童子功的一个圆里,齐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女皮肤一般.十功德,八触过后,继承再练功,便会加进“十功德”练功阶段.底下分步道.第一步:空继“滑触”之后继承练,便出现“空”.突然齐身空了,心神实空.那战第一阶段的“欲界定”的末尾一步——“已到天定”的“心身境实”是分歧的.那个阶段是实,当前是空.齐身空了,佳像自己的内净皆扔启一般.那种感觉.时常是突然出现的,要把它定下去,不要害怕.突然出现同于常态的感觉,往往简单动,但是那时一定要脆持不动,一面也不克不迭镇静.第二步:明大脑中便要表露明明的图像.内景明白,中景也明白,内中情形皆非常收会,而且时常瞅得比较近.遥视功能大概正在此时出现.身、脑齐空,很快便会出现图像.内净图像不妨出去,便能瞅到内净了.表里的图像也会出去,不妨瞅得很收会.那喊“内中情形明洁好佳”.那时,要把图像定下去,不可慌弛.第三步:定空、明、定,便是道,内中景图像出去后,便需要“一心稳固”.不管是瞅到内净,仍旧瞅到血管,便老是瞅那一个场合.只瞅一个目标,不要瞅第二个,喊“一心稳固”.要把瞅到的情形定下去,定得稳稳的.第四步:智当定正在一个场合瞅时,便需要把它瞅收会,不要迷惘不解,要神浑.那个时间切记不要收困,不克不迭睡眠,也不要迷含糊糊.要把您瞅到的情形瞅收会,那时大脑要非常醉悟.那便加进了练功的“智”的阶段,聪慧正在那时便简单启垦出去.如,您里前出现了一部分骑自止车的情形,当您正在前里瞅不收会时,意念可调到后里瞅,那时是正在用聪慧,要神浑而不迷惘,对于所瞅到的内中情形,要瞅得越去越收会才佳.第五步:擅心再进一步练,便加进了“擅心”阶段.当把内、中景瞅得格中收会以去,要注意“擅心”.对于所瞅到的情形不克不迭抱着欣赏的做风,如,您若瞅到一个年青好貌的女子走去,您可不克不迭念着逃她.要用懊悔的办法对于所瞅到的情形表示尊敬.如,您若瞅到了自己的内净,便念:“唉呀,尔怎么出教医呢,人的内净本去是那个格式!”您若瞅到一部分走路很艰易,便念着搞佳事,便会加进练功的“擅心”阶段.第六步:柔硬“柔硬”阶段.“擅心”出去后,再继承练,便加进柔硬状态,喊“心性俗萌”.那时间,自然而然感触该当文俗,该当道文化.您的设念,您的止为,总感触不该该再去搞什么不文俗的事了.练功练到一定阶段,禀性也会改变的.如果练到“柔硬”那一步,谈话战动做皆隐得柔好,果此道“俗心自死”.第七步:欢喜从“柔硬”阶段再继承练,便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那一步,内心特天下兴,便会出现喜心.当出现柔硬好佳的动做的时间,会料到以后怎么样搞个文俗下尚的人,等等.加进那一阶段后,还应脆持练功,千万不要中断练功.第八步:乐“欢喜”阶段继承练功,便会实实加进了格中快乐的状态.妙悟便从那个阶段练功时自死出去.第九步:解脱练功练到那一阶段时,便把往日很多很多的贪婪、自背、以及灰心,大概者骄傲、不孝敬、细暴等设念再一次解脱,局部把它们搁进去了.加进练功的“解脱”阶段以去,便刻意再不搞什么假、丑恶、恶的事了.果此,便会“神往安然”.那时,心情特天佳,达到了一个练功的特殊地步.第十步:地步相称“地步相称”阶段.练功进到那一阶段时,一些特殊的功能又出现了.如出现了“念应宁静”的功能,即您有一个设念便大概会实现.以上是初禅的“八触十功德”练功历程.2.二禅初禅历程练过以去,再继承练,便加进“五枝”阶段.五枝指,“觉枝”、“瞅枝”、“喜枝”、“乐枝”、“一心枝”.那皆是气功中练功的保守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即:觉枝、瞅枝. 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愿初触”.那时练功者会自然感觉到有很多事务,而且推断的比较准确.果为您练功练到那个阶段,敏感性巩固了.第二枝瞅枝出现了“析别触得”’的功能.加进那个练功阶段,不但是能比较准确天事先感觉到将要爆收的事务,而且能用功能比较准确天分解出“为什么”.那二步功能的出现,一定要加强练功,让它表示得格中明隐、准确.3.三禅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自“瞅枝”再进一步练,便加进了“定象而悦”的“喜枝”阶段.那时,自己对于内中、情形,一瞅便瞅得浑收会楚.瞅自己的内净,瞅他人的内净皆霜得收会,便自然会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4.四禅又喊“不动定”阶段.四禅阶段是五枝的后二枝,即:“乐枝”战“一心枝”.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人“乐枝”练功阶段以去,您会对于周围的事务皆比较收会,心神稳固,愉悦.那个阶段练功,便不再怕他人搞扰了.第五枝一心枝加进了练功的“一心枝”阶段时,便把所蓄意念局部定驻正在一个非常浑静的地步.一坐便不妨坐很少很万古间,脆持练功.万古间天周围的十足皆收会,不烦也宁静.那是一个完备的保守功法办法.不妨根据那个办法去练.基础禅从细定、细定到欲界定,再到已到天定,背去进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样脆持练便大概出现一些功能。

谈禅宗修持与仙道修炼的区别(上)

谈禅宗修持与仙道修炼的区别(上)

18气 功丹 道2019.03汉地的禅宗佛教,在社会民众和宗教学术界的影响很大。

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修持法门、又与传统的仙道文化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传统教义认为,禅宗创立于北朝,其始祖为菩提达摩。

实际上,达摩时期中原禅学门派林立,达摩禅学仅仅是当时诸多禅学中的一家,是作为当初并行的学派之一而流传下来的。

直到五祖弘忍时期,将达摩禅学大力推广,才使达摩禅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而到了慧能时代,创立禅宗的主客观条件得以成熟。

慧能(又作惠能)是禅宗六祖,也可以说是禅宗的实际创造人。

自慧能之后,禅宗发展出了菏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三大系统。

在这三大系统的基础上,最终又演化出“五家七宗”。

我们这里只着重谈谈慧能南禅的“顿悟”和神秀北禅的“渐悟”法门;这对我们研修仙道学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什么是顿悟呢?就是“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悉释,谓之顿悟”——《肇论疏》。

为什么必须顿悟呢?就是因为“理不可分”(符不分之理)。

这里所说的“理”,也就是佛性。

所以要么毫无所见,即“无明”;要么见其全体,即成佛(理智悉释)。

到底是悟什么呢?根据慧能的说法,就是悟“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佛教又称“第一义”,但它是不可言说的。

曾有人问“如何是第一义?”文益禅师说:“我向你道是第二义。

”(《五灯会元.卷第十》)不可言说,但又要表达,于是只能用比喻。

因此禅师常用“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四句话来描写顿悟的境界。

可见,这个“真如本性”,也即是人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言论,也是无法传达的,而只能靠自己去领悟。

但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也只能去猜测。

慧能在自己顿悟后曾告诉弘忍说:“何其自性本自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从慧能的描述来看,顿悟恐怕就谈禅宗修持与仙道修炼的区别(上)李国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9丹 道气 功2019.03是悟出“自性”,在时间上的永恒(本不生灭)和在空间上的无限(本自具足)。

空无边处定

空无边处定

空无边处定
空无边处定:
修空无边处的禅定。

在人间修得这种禅定的人,死后便生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去。

佛学术语,于人界修得此定者,死后生于空无边处也。

此定有加行根本之二,有空无边之知解者,加行定之分也,发得根本定,则惟空无边之境界而已,无知亦无解。

四禅八定一是说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也就是说空无边处定的定境是比四禅还要深的禅定。

因为四禅八定又是次第禅观,你必定是要成就四禅你才能够依次第成就四空定。

而息住脉住是属于四禅的定境,都还没有达到空无边处定的定境呢,怎么能够说不是说息住脉住的高标准?实际上空无边处是更高标准。

修 行 八 正 道

修 行 八 正 道
修四禅八定,一法不见,心如如不动为正定。邪定是执着定中境界,着相、着魔为邪定。
四、正业
做利国利民,利益众生的职业为正业。凡是破坏环境和道德的职业为邪业。如开赌馆、吸毒、贩毒、贩卖牲畜、杀业、妓院、电子游戏、电脑赌博、贩卖黄色影视书籍、养畜生为卖给他人宰杀等,此类属于邪业。
五、正命
所作所为都是光明磊落,没有见不得人的行为,谓之正命。有五邪命:一是标异;二是说己功德;三是占相吉凶(给人看相算命);四是高声现威;五是说人供养。
六、正精进
在正知正见的前提下修行“五戒” 、“十善” 、“六度”等法,依八正道而精进修行为正精进。邪精进是修旁门左道,执着神通,执着修无益苦行,为有所求而精进等。
七、正念
时刻心系佛、法、僧(觉、正、净)既是正念。邪念是念偏见、念情爱、念私欲、念财、色、名、食、睡等。
八、正定
二、正思维
合于正知正见的思维属于正思维。不分别、不攀缘、不执着、不烦恼的清静思维属于正思维。
三、正语
古人讲:“非礼勿言为正语” 。何为“礼”?符合道德为礼。在正知正见的前提下,凡是不符合正知正见的话不说。如大菩萨,不度众生不开口,开口必利生。具体讲,不说是非,不说人过失,不攻击毁谤人和事物,不说废语妄言,谓之正语。
修 行 八 正 道
修行八正道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粗略注解如下:
一、正见
凡是合于规律,合于本性,合于中道的知见为正见。凡是以分别心来认识、判断、处理事物的知见,都属于偏知偏见。以分别心把一切事物分为善恶、好坏、是非、对错等,然后执其一边,排斥另一边,这既是偏见。如果反对和攻击另一边,则属于邪见。佛法是不二法门,看一切事物都是一不是二,没有对立的法门,也没有谁排斥谁,谁要消灭谁的事物。如果存在谁排斥谁,或谁要消灭谁的观点,既是偏知邪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禅八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

这里主要介绍两大阶段的要领。

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
第一步:粗定
练功的时候,专心一意。

即要专注,不分心,不乱想。

坐势也行,站势也行,睡势也行。

粗略地把意识定下来。

第二步:细定
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像是定在了一个地方不走一样,即定根法。

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了,所以就好像动不了似的,这叫细定。

这要求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沉,人非常的安稳。

第三步:欲界定
练功的意念稳稳地定住以后,下意识就开始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

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要让某种想法或念头继续往前发展。

如,练功时,你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地,但你马上把意念就定在那某地,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地的地方——欲界定。

又如,你的意念刚好出现的是大海边,那你马上把这个意念定在海边上,可不要想到下海——欲界定。

或意念刚好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想到下井一一欲界定。

或出现了一棵大树,那就马上把意念定到这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或其它杂乱的意念——欲界定。

练功练到这一步常常心神爽快。

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由粗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

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了。

如前面出现大河,你就把意念定在那观看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就要出麻烦。

这叫“欲界定”。

第四步:未到地定,又叫“未来禅”。

“未到地定”这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在“欲界定”的那个地方观望好长时间以后,随之再用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坐着的位置上。

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觉得你周围什么都好像没有了,心身也没有了似的,这就进入了气功的“心身境虚”的境界。

这一步叫“未到地定”。

以上的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

如果你练功时能把这几个过程都经过了,就完成了第一阶段。

二、根本禅
根本禅又分为四步功夫,即四禅。

l.初禅,初禅包括“八触十功德”。

八触,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动、痒、轻、重、凉、热、涩、滑。

第一触动
静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动起来。

动起来以后不要怕,也不要去追求,随它自然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

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不要顺着去加力。

第二触痒
动过后就是痒。

常常心头发痒,身上发痒。

这时心头特别难受,再难受也得忍耐,不要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不要把它看成毛病。

千万不要脱衣服挠,也不要用扇子扇,或拔起腿来活动一番,那可就糟了。

那就等于馒头没蒸熟,就把锅盖揭开了,这就吃亏了。

这时一动,不但心头仍然痒得难爱,而且身体也很不舒服,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了。

所以,出现痒的感觉不要管它。

第三触轻
再进一步练,就出现全身轻。

甚至有人会慢慢地腾空起来。

这需要大脑高度地入静。

练轻功的就重点训练这一步,常年不断地练、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很高。

练功刚进人“轻”的感触时,不要害怕,不能“唉呀,我怎么搞的!”要始终不紧张.也不兴奋。

第四触重
轻过后,再继续练功,身体就要出现重的感触。

特别的重,好像自己的腰弓下来,身体在向下缩。

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人,这时就可能由于自身磁场加强,使体重增加八倍以上,一两个人抬不动。

出现了重的感觉,千万别紧张。

有的人紧张,或用意念想“越重越好”加强它,你可能就定在那里,重得动不了。

重,要把它看成练功的正常过程,仍然正常地,慢慢地深呼吸练功。

第五触凉
重过后就出现凉。

在发凉时,血压要下降,甚至要下降到休克状态,但也不要害怕。

这时,要有意识地把自己运的气内收,要有个信念,想着很快会热的。

第六触热
凉的感触出现后,再继续练功,就慢慢地开始发暖,由发暖到发热,然后烧得不行,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像在火炉边烤,有的人烧得特别凶。

这时千万不要害怕。

一般地说,功夫里的“三味真火”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叫“文火”、“武火”、“龙雷之火”。

由文火到武火,由武火到龙雷之火,进入这个练功过程相当好。

如果到了这一步,功夫就容易上升。

练功过程中,常常是小腹、胸部、头部发烧。

发烧时,稍稍用意念想一下,把这个火引到小腹里面,或腰后面的两个肾脏里面,比较好的引至会阴穴或涌泉穴,烧得再厉害也没关系,只要不害怕,不紧张,仍然放松练功,一定能控制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

第七触涩
烧过后,慢慢地平息下来,就出现了全身发涩的感触。

此时此刻用手去抚摸皮肉,会感到全身像捆着似的,全身的肉皮像盐巴。

眼睛也不舒服,涩巴巴的,舌头也干涩的。

出现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现象。

仍坚持慢慢地练,缓慢池深长呼吸。

定则由涩到滑。

第八触滑
进入这一练功过程,全身好像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

这时,你觉得全身都非常舒服,觉得什么地方都能通过了,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

这是初禅的“八触”,八个过程。

坚持练下去,时间一长,就属于童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

十功德,八触过后,继续再练功,就会进入“十功德”练功阶段。

下面分步讲。

第一步:空
继“滑触”之后继续练,就出现“空”。

突然全身空了,心神虚空。

这和第一阶段的“欲界定”的最后一步——“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同的。

那个阶段是虚,现在是空。

全身空了,好像自己的内脏都抛开一样。

这种感觉。

常常是突然出现的,要把它定下来,不要害怕。

突然出现异于常态的感觉,往往容易动,但这时一定要坚持不动,一点也不能兴奋。

第二步:明
大脑中就要显现明亮的图像。

内景明了,外景也明了,内外景象都非常清楚,而且常常看得比较远。

遥视功能可能在此时出现。

身、脑全空,很快就会出现图像。

内脏图像可以出来,就能看到内脏了。

外面的图像也会出来,可以看得很清楚。

这叫“内外景象明净美好”。

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可慌张。

第三步:定
空、明、定,就是说,内外景图像出来后,就需要“一心安稳”。

不管是看到内脏,还是看到血管,就老是看那一个地方。

只看一个目标,不要看第二个,叫“一心安稳”。

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来,定得稳稳的。

第四步:智
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

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发困,不能睡觉,也不要迷迷糊糊。

要把你看到的景象看清楚,这时大脑要非常清醒。

这就进入了练功的“智”的阶段,智慧在这时就容易开发出来。

如,你面前出现了一个人骑自行车的景象,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这时是在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对所看到的内外景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楚才好。

第五步: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