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读书报
告
最近,我读了《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颇受益,特推荐给大家。
一、作者简介
余映潮,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名师教研中心主任,湖北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创“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
《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中学语文杂志的专栏作者。
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出版有《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初中生应该这样写满分作文》等专著。
二、内容提要
本书是余映潮老师在20XX年到20XX年的十年间写成的80篇短文,是余老师用连载文章的方式形成的著作,曾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的《名师讲坛》栏目连载。
单看这80个教学技法的目录就很吸引人,如:1.理性思考,诗意策划;2.整体勾勒,匀称安排;3.开课揭题,直入情境;4.挈
领尔顿,百毛皆顺……21.穿插引进,巧用资源;22.情境生动,情趣盎然……41.积累字词,夯实基础;42.智能练习,助学助读……这些主要是从“朗读体味”、“要点概括”、“文思分析”、“语言品味”、“美点欣赏”等教学细节来进行教学技法的设计,主要提高两个方面的技能,一是研读教材的技能。
能高质量地提炼、整合教材中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形成知识教育丰富、能力训练扎实的课堂教学方案。
二是设计活动的技能。
能设计生动、丰富、有一定力度的课堂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三、读书摘记
1、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的教学思路,就是“板块式教学思路”。
也可以这样说:所谓“板块教学”,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
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2、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
3、教学细节的设计要讲究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需要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
4、朗读,充满诗意的活动。
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
不是美的语文课。
5、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6、教师的论文写作,应该在六个方面出新:新在创意的独到,新在角度的细腻,新在表达的艺术,新在语言的锤炼,新在见解的深刻,新在视野的开阔。
7、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8、耐力是一种智慧,韧性就是激情。
9、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10、研究教材8个字:上下求索,左右勾连。
11、设计教学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12、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重课文,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
13、阅读教学的特色: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
14、课堂教学设计24字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15、写读,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
16、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进行,需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需要教师舍得给学生以时间,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提升、优化学生的看法。
四、阅读评论: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是余映潮老师用10年的教学实践写成的80篇短文。
书中呈现的是,余映潮老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实践的基础之上,力求用最丰富的教学实例来诠释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他认为,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并认真努力地坚持实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探求简明、实用、高效、雅致的课堂教学细节设计,祈盼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走进每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祈盼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灵动的有训练力度的课堂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我的感悟
12月的一个早晨,我进班看着学生早读,终于翻开了《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这本书的第一页。
这一翻,便不想放下了。
这是李老师9月份就推荐给我们的,先前读了余映潮老师的《这样教语文》,感觉很实用,我当即就模仿着其中的课例上了几节课,自我感觉效果不错,特别重视了积累活动和写话活动这两块,课堂实变在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些许。
有了前面的铺垫,再接着读这本《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正好进一步深入学习余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
技法和“板块教学”理念的精髓。
关于“板块式”教学的定义,余老师在第18讲有阐述: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的教学思路,就是“板块式教学思路”。
也可以这样说:所谓“板块教学”,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
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曾经按照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来上《陈太丘与友期行》和《散步》这两课,虽是模仿,但学习效果都很好,可见余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的设计会成就扎实高效的课堂,并且他的设计技法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是可学习借鉴的,非常实用的。
仔细读本书的自序部分,提纲挈领地体现出本书的教学设计理念。
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朗读。
他常常将“朗读”与“体味”合二为一,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将朗读与分析、朗读与体味结合起来。
“指导朗读,灵活多姿”、“联读扩,拓宽视野”、“以读代析,一石双鸟”、“生动演读、激动心灵”,几乎每一篇文本的朗读,都能设计出层次,设计出新意,这样,朗读就能够在训练语感与训练朗读能力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他把朗读作为一种训练的课型来设计,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
抓住朗读训练的课堂
是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
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品析。
语言品味能力是人最需要的阅读品析能力之一。
余老师特别注重品析欣赏文章中的语言表达,“简洁讲析,精美细腻”“词语品析,咀嚼回味”、“美点寻踪,品味高雅”、“巧挪文句,牵动品析”,余老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子、文段进行品味: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表达。
“语言学用,句段读写”、“诗意表达,平等对话”、“给词写话”“练读练写”等,无论是概括、复述、自由畅说的口头表达,还是书面的文字表达,余老师总能给抓手,有方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
”余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重朗读细节,注重文思分析,注重语言品味,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字词句段,引领学生一起探寻藏在文字背后的言语表达的秘密。
这正是我向余老师好好学习的。
读得太浅,感悟太少,还要反复读,深入读,读成自己的东西。
六、别人的感悟
寒假期间,我读了《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
一书。
余老师是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的著作颇多,这本书汇聚了80篇短文,从字词教学、句子教学、段落教学、朗读教学等不同角度分别展示了余老师近十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
厚厚一本书拿在手里,装帧精美。
字体大小适中,颜色为棕色,看起来十分舒服。
虽然书中内容涉及了很多教法、理论,但语言通俗易懂,结合着课堂实录,便于理解,读了几天下来,收获颇多。
在余老师这80篇短文中,我认识、熟悉了很多语文学习、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与专业名词。
这些专业知识弥补了已有知识的不足,为将来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例如在“句子品读各有创意”中,作者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句子品析角度,相对应的还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意。
在“情境生动情趣盎然”一文中中将我们平常课堂上常见的创设情境方式做了分类梳理。
而在“生动演读激动心灵”一文中又介绍了演读与朗读之间的区别……
在学习知识与概念,丰富理论依据的同时,这本书也帮助我拓宽了视野。
例如在“联读扩展拓宽视野”一文中,提出了“联读”这一概念。
是指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教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
这一概念让我想到了眼下的组合阅读,而这篇文章中的提到的“联
读法”则可以作为教师选择组合阅读材料时的一个参考。
作者认为,联读内容的确定要目的明确:1.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2.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主旨意味。
3.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4.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5.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6.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7.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8.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这些联读内容的选择依据,其中一部分不是也可以运用到眼下组合阅读的教学之中吗?例如在“生动收束余味犹存”一文中,提出的“赠言式收束”、“语用式收束”、“悬念式收束”、“评说式收束”等收束方法,都是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可能会用到的方法,作者将他们概括,配以鲜活的例子。
就像工具书一样,方便我们日后去应用。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感受很深的特点就是余老师本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课标的理解程度还有所欠缺。
继续研读课标,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课标精神,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