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之二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之二围魏救赵

胜战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气势低盛的敌人。

【典故】
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第二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第二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第二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

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

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对某种事情防备得太周密,结果反而使意志松懈。

平常见惯了的事体,就不容易引起疑心。

大凡阴谋藏在阳光之内,好像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似的。

一些隐秘的,机密性的东西,从来就不暴露在外面。

再光明正大的人是如此,再温柔可爱的人也是如此。

两国交兵,正义也是如此,非正义也是如此。

这是人性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天性。

第二计围魏救赵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先用计谋分散他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

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盲目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如避其锋芒,或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饶到敌人的背后打击它。

能如此,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目标而反身解救自己的危难,“赵”就得救了。

欲救赵,先需守赵,以攻为守,积极出击,寻敌要害牵制敌军,才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我悬殊,这是很明白的。

如果单方面作战,显然对自己不利,盟友到现在还未作决定参战,怎么办?假使设法运动盟友,并指引它先去作战,打头阵,自己做它的后盾,那它极可能先受到重大损失。

同样,自己要是引兵作战也会遭到重创。

可是我们只能先顾及自家的利益。

因此,发动盟友时,这个剧要演得好。

第四计以逸待劳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人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

因此,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

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第八计暗度陈仓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以牵制敌人在某地结集固守,然后我方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起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在齐国任职,他带着晋国的军队,准备回国。

可是,齐国不放他回去,他只好带着军队在齐国边境等待。

郤犨想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河边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坑里的泥土运到河对岸,慢慢地把坑填满。

齐国人看到这一幕,以为晋国要在河对岸修筑营垒,便不再阻拦郤犨,让他顺利回国。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遣了名将孙膑前去相助。

孙膑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向魏国宰相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说服魏国国君,让他相信魏国内部有人勾结赵国,于是魏国国君下令撤军。

魏国宰相廉颇得知孙膑的计策后,非常愤怒,他说,“孙膑是个奸诈的小人,我们应该坚持围攻!”可是魏国国君已经下令撤军,于是魏军撤退了,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率领齐国军队与楚国军队进行战争。

田忌派遣骑兵与楚国军队交战,然后故意让部下的马跑得很慢,引诱楚国军队追击。

当楚国军队追上齐国军队时,田忌派出精锐部队夹击楚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这个计策被称为“借尸还魂”,意为借用敌方的力量来反击。

第四计,以逸待劳。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被项羽困在巨鹿城中。

刘邦派遣使者向项羽求和,项羽得知刘邦军中缺乏粮草,便放松了戒备。

刘邦趁机派出精兵夜袭项羽军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以逸待劳”的典型案例,利用敌方的疏忽大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历史故事的一些案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第一卷: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当防备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常见的事情,则往往不引起怀疑。

阴谋就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不和公开的事物相对立。

最公开的,往往蕴藏着最阴险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面对兵力强大、阵势稳固的敌人,如果集中兵力正面攻击,难以取胜。

可采取包围敌人侧翼或后方的战术,迫使敌人分兵应战,从而削弱其整体战斗力。

第二卷:敌战计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翻译:当敌方已经明确,而盟友尚未确定时,可以诱导盟友去攻击敌人,自己不必出力,根据《损》卦的原理来推演。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当敌人处于困境时,不必急于进攻,而是应该消耗其力量,使其疲惫不堪,然后再乘机发动攻击。

第三卷:攻战计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当敌人遭遇重大灾难时,趁机利用这个机会获取利益,这是以刚克柔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

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翻译:当敌人意志混乱、没有防备时,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趁其不备而攻取之。

第四卷:混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翻译:先用虚假的信息欺骗敌人,然后再用真实的信息迷惑敌人,使敌人无法判断虚实。

这种方法包括少阴、太阴、太阳三种情况。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展示自己的行动,引诱敌人保持静止,然后趁机采取行动。

这种方法可以增益自己的行动力,使敌人无法应对。

第五卷:并战计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当敌人内部发生混乱时,应该静观其变,等待敌人自取灭亡。

顺应形势而动,就可以取得胜利。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删减范文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删减范文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一、第一计:瞒天过海要点:- 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让对手误判形势。

- 制造假象,引导对手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捕捉到对手的漏洞。

实例:在商业竞争中,往往需要利用这一计谋。

例如,一家公司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可以故意泄露一些虚假的信息,让对手追逐错误的方向,从而分散其注意力和资源。

这样,有利于自己将真正的计划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

二、第二计:围魏救赵要点:- 在面临困境时,找到突破口。

- 利用对手的弱点或无防备之处,进行反击。

实例:在军事上,这一计谋常常被运用。

例如,面对一支实力强大的敌军,如果能找到其后方的弱点,迅速发起突袭,或者与其他势力合作,打乱对手的阵脚,就能实现围魏救赵的效果。

三、第三计:借刀杀人要点:- 利用他人或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将对手之间相互制约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实例:在政治斗争中,往往可以看到这种策略的使用。

例如,A国想要削弱B国的实力,但直接对抗B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于是A国可以利用C国与B国之间的矛盾,让C国去解决B国,以达到削弱B国实力的目的。

四、第四计:以逸待劳要点:- 在较强的位置等待敌人的到来,利用敌人疲惫或不熟悉环境的时候,偷袭击败敌人。

- 不要主动出击,而是掌握战机。

实例:在战争中,以逸待劳的策略常被使用。

例如,一方可以在固定位置设下伏兵,在敌人疲劳或不熟悉地形的时候,突然发起袭击,使敌军措手不及。

五、第五计:声东击西要点:- 利用假象和干扰来使对手迷惑。

- 制造声响或其他诱导敌人注意力的方法,转移敌军的注意力。

实例:在军事战斗中,有时需要利用干扰手段来分散敌军的注意力。

例如,在夜间战斗中,可以利用大量的假冒敌人来制造声响,使敌军陷入混乱,从而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

六、第六计:无中生有要点:- 制造虚假情报,迷惑对手。

- 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引导对手做出错误的决策。

实例:在谈判或商业竞争中,有时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策略来改变形势。

三十六计意思简短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十六计意思简短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十六计意思简短解释1.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兵法经典,总结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智慧。

2.第一计:瞒天过海,用假象来迷惑敌人。

3.第二计: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先削弱外敌实力。

4.第三计:借刀杀人,借助敌人的力量来对付其他敌人。

5.第四计:以逸待劳,耐心等待时机。

6.第五计:声东击西,在一个方向上制造噪音,以分散敌人注意力。

7.第六计:无中生有,捏造虚假情报来搅乱敌军。

8.第七计:暗度陈仓,偷袭敌人的后方。

9.第八计:隔岸观火,观察敌人内部纷争,然后趁机袭击。

10.第九计:笑里藏刀,伪装和敌人友好,隐藏真正的目的。

11.第十计:李代桃僵,用他人代替自己面对风险。

12.第十一计:顺水推舟,利用趋势和环境来达成目标。

13.第十二计:舍生取义,舍小利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14.第十三计:金蝉脱壳,利用干扰和迷惑来逃避追击。

15.第十四计:关门捉贼,利用诱敌深入的策略来消灭敌人。

16.第十五计:远交近攻,在远处结交盟友,近处攻击敌人。

17.第十六计:假痴不颠,佯装愚蠢以麻痹敌人。

18.第十七计:上屋抽梯,断绝敌人的退路,迫使其无路可走。

19.第十八计:反客为主,利用敌人对我方的依赖,掌控主动权。

20.第十九计:美人计,用美人来引诱敌人,让其陷入困境。

21.偷梁换柱:比喻暗中把坏的东西换成好的,或者暗中把坏的人换成好的人,以达到欺骗或改善的目的。

22.指桑骂槐:比喻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暗中讥讽、羞辱对方。

23.借刀杀人:比喻利用他人的力量来除掉自己的敌人。

24.以逸待劳:以轻松舒适的状态等待疲劳的对手,然后趁对方疲惫时出击,取得胜利。

25.趁火打劫:比喻趁着别人灾祸时来抢夺财物,也可指趁别人疲劳、无法自保或思想混乱时出击。

26.声东击西:制造声音引起对方注意,然后自己迅速从另一边袭击对方。

27.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事实,虚构理由。

28.暗渡陈仓:暗中骗过敌人,迅速转移兵力或绕道而行,出其不意。

29.隔岸观火: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看着别人遭受灾难。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典故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典故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典故
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

计名则见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8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山东的齐国求救。

齐王招募八万军队。

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将军,前往援救赵国。

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国邯郸,与魏兵决一死战。

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无重兵把守。

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这样,魏国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

田径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

消息一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火速赶回魏国。

这时,齐国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山东菏泽市),设下伏兵,以逸待劳,做好充分准备。

魏军长途跋涉,精疲力尽,遭到了齐军的突然袭击,大败,赵国之围也很快被打破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

此计主要用于解围的。

它的特点是:以迂为直,避实就虚,攻敌所必救,以解除敌军的围困。

具体的说:就是:当本军某部遭敌围困不得突围时,救援的军队不是直接进攻围困的敌军,而是以迀为直,选择敌方防守相对空虚而又地处要害的地区进行攻击,,以迫敌方撤围回援,并趁敌军在回援途中,发起奇袭,以克敌制胜。

围魏救赵读后感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感悟

围魏救赵读后感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感悟

《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一本兵书,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验总结,主要讲古代人用的计谋。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就是“围魏救赵”一计了。

它主张“避实击虚”,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

《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这一计告诉我们,打蛇只打七寸,解围应该从最要害的地方进行攻击。

而他最重要的还是提醒我们要凡事要动脑,要把每一个细节抓住。

然后,再想一想怎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成功,必须思考全面,才能做得好。

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平时刻苦学习和观察。

《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一本兵书,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验总结,主要讲古代人用的计谋。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就是“围魏救赵”一计了。

它主张“避实击虚”,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

《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这一计告诉我们,打蛇只打七寸,解围应该从最要害的地方进行攻击。

而他最重要的还是提醒我们要凡事要动脑,要把每一个细节抓住。

然后,再想一想怎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成功,必须思考全面,才能做得好。

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平时刻苦学习和观察。

所以,我们需要有敏捷的观察力,刻苦学习的毅力。

比如说,我在学习打羽毛球,打羽毛球就要比赛,而比赛就要讲究战略。

羽毛球就很讲究战略,“围魏救赵”这一计中“避实击虚”的方法更是经常用。

打羽毛球要把球打到空荡的地方,或者把球打到技术不熟练的人手里,这样便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大的成功。

所以,《三十六计》让我受益匪浅。

《三十六计》是古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我们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并从中悟出道理,为祖国未来的发展献上自己的贡献。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读过许许多多的书,许多人热爱读书,也有许多人讨厌读书。

而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只要有多余的时间,我就会拿起一本书,开始细细地读起来。

《三十六计》原文及白话文解释

《三十六计》原文及白话文解释

《三十六计》原文及白话文解释三十六计原文: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三十六计白话文解释:第一计瞒天过海【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典】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无中生有【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度陈仓【原典】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职场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职场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职场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三十六计的第二计,相当的精彩,因为它是通过一个逆向思维的方式,在别人表面上是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了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根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击必胜。

从兵法上看,古文是: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是:攻击集中的强敌,不如把它调动分散以后再攻击;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

此计源于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战,其基本思想是强调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攻其所必退,歼其退者,以达到趋力避害、机动歼敌的目的。

热播中的“步步惊心”,就上演过一场出色的围魏救赵。

若曦在皇宫里当个奉茶宫女,皇帝被太子说动,要调配若曦到太子那个部门任职,但若曦不想调配,这可怎么办?八爷合指一算,一计上心头,他命手下把太子的阴谋告发到皇帝那去,让皇帝知道,太子要了若曦是为了巩固势力,图谋不轨,皇帝大怒,处罚了太子,若曦也不用调配了。

这“围魏救赵”的经典例子,看得我大叫过瘾。

该战术妙就在于它并非是直接去求皇帝怎样怎样,而已绕过了问题,从问题的根本来解决:太子要若曦干什么?他是用来巩固自己的势力,是用来图谋不轨的,这样比直接去求皇帝犀利多了,这招也可谓是一箭双雕,即救人,又可一举推翻太子的位置,妙哉,妙哉~!在现代职场里,也可以利用这一战术,趋利避害,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

小李是一个作家,大学没毕业就写过好多小说,毕业后他打算当个作家,经过一番探查,最后确定两个网站为应聘候选单位。

第一个规模大,前途很是不错,但是稿费是每1000字100元,第二个规模一般般,前途迷茫,但稿费却是每1000字120元。

当时很多作家都是临时的,写完一篇大又可能就换其他的小说网站,是否是固定作家是一个网站的发展根源。

所以,小李找到第一个网站的负责人,向他阐述了自己的优势,如果可以提高稿费,就可以成为该网站的固定作家,以后有新的小说,可以向该网站提供第一手信息,该网站享有优先发布权,如果不行,他就道第二个小说网站去。

第一个网站经过研究小李,认为确如他所说,他是哥不错的优秀作家,有固定的作家,就有固定的小说来源,所以就给他提高了稿费,也是每1000子120元。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最全系列)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最全系列)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非常严密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对于习以为常的事,就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易形成最隐秘的潜藏。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最有效。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以《损》推演。

译文:敌人的情况已明,友方的态度未定,利用友人的力量去灭敌,不必自己付出代价。

这是从《损》卦义推演出的计谋。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译文:耗损敌人的力量,可以采用静守不战的战略。

因为这自然是减弱强势而增强了弱势。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刚决柔也。

译文:敌方内部矛盾越尖锐,越是有利于我方乘机用兵。

因为事物从来都是刚强存在于柔弱中。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攻之。

译文:敌人混乱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处于高山地面的沼泽,溃决之势已成,应利用其混乱无主这一点战胜它。

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人为地制造假象,并非完全是虚假的,而是以假为手段,由虚假开始,并把虚假态势发展至极端,最终转化为真实。

第八计暗度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公开显示假动作,有利于暗中进行的真正行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无尽的。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良态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以顺动。

译文:违逆正常越发展越乱,阴阳变化有序,才稳定大局。

残暴凶恶,反目成仇,必然自取灭亡。

顺其自然,当有所得,阴阳顺理,不能强求。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译文:让敌人相信我,没有任何防备,就可以暗中图谋他;事情准备好而后行动,不要使敌人早知有变。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注释 按语 译文 原典解读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注释 按语 译文 原典解读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以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援助越国。

孙膑趁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都城,本土兵力空虚,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扑去。

魏军闻听老巢起火,急忙回军救援,齐军于桂陵伏击魏国军队,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本计史实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本句意思是攻打力量集中的数人,不如设法分散敌人的力量而后再打击它。

①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阳,强盛的。

阴,衰弱的。

本句意思是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撒,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译文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对待来势汹汹的敌人,要躲过它的锋芒,就像在面对洪水时用疏导的办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所以,在齐国解救赵国的困窘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纠结在一起的丝绳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调解搏斗纠纷的时候,只能晓之以理,不能让自己也加入战团。

两军交战,就是要避实就虚,使敌方处处受到牵制,那么被动的局面自然会解除。

”原典解读妙计的效果常常令人击节赞叹,然而计策的运用却有其内在条件。

“围魏救赵”的实施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施计者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对手的弱点;其次,此计对于实力略处下风的一方尤为有效,弱势者要耐得住性子,后发制人;最后,施计者不能只满足于解围,要有更长远的打算,通过调动敌人,最终打击敌人,这需要远见和勇气。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因兵力不足,便选择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项羽派遣大批船只在夜晚悄悄渡过了长江,向秦国的后方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处境危急。

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听闻后,便派兵前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撤军救援,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军事对抗,田忌采取
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去晋国,向晋国国君借用名将郭开,然后利用郭开的力量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有时候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

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孙权采取了以逸待劳的
计策。

他在赤壁一战中,利用风势和火攻,将曹操的船队尽数摧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充分利用
自然条件和地利之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战
争中的智慧和谋略,更是对于人生处世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智慧,灵活运用,取得成功。

希望大家能
够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楚国,楚国大将军庄襄王派遣大军前去迎战。

晋国军队知道自己实力不如楚国,于是采取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们在夜间偷偷地撤退,并留下了一些假装被俘的士兵,以迷惑楚军。

楚军误以为晋军已经被俘,便不再追击。

最终,晋国军队成功脱离了楚国的包围。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国君田忌派遣大将孙膑前去救援。

孙膑采取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他在魏国与赵国的交界处设下埋伏,引诱魏国军队出来迎战。

在战斗中,孙膑派出精锐部队袭击魏国军队的后方,魏国军队大败而逃,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

刘邦的大将韩信被项羽围困在乌江之畔,陷入绝境。

韩信采取了借尸还魂的计策,他派人偷偷地将江边漂浮的尸体捞上岸,然后将尸体装扮成自己的模样,制造了自己已经被杀的假象。

项羽见到尸体后大喜,认为韩信已经死了,便大意疏忽。

韩信趁机突围,最终成功脱离了险境。

第四计,声东击西。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赵奢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计策。

他在赵国西部边境上张贴告示,宣称将在某日发动大举进攻。

而实际上,赵奢率领大军偷偷地趁夜间从东部边境进攻秦国。

秦国大将白起听到了西部的消息后,便将大部分兵力调到西部抵御,而东部的防守却被削弱了。

赵奢趁机攻占了秦国的重要城市,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以上就是三十六计故事的一部分,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

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

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讲解】此计名出自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3 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

在赵国的要求下,齐国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孙膑认为,魏国派主力部队攻打赵国,国内一定空虚,如果先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便会自然消除。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领齐军直奔大梁,庞涓不得不放弃邯郸,率魏军日夜兼程赶回大梁。

在半路上,庞涓遭到齐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

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

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

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1)避实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2)以攻为守。

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

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

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力主动。

(3)以迂为直。

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

但在战争中,最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有效。

这就好比上山一样,如果从山下直接向上攀登,路途虽近但危险颇大。

假如绕山盘旋而上,虽然多走了一段路,却能够平安地到达山顶。

【例说】§2.1 诸葛亮巧计退曹兵曹操在谋杀马腾之后,又想趁周瑜新死之际,进兵东吴,消灭孙权。

就在这时,有探马向曹操报告说,刘备正在训练军队,打造兵器,准备攻取西川。

曹操听后大惊,他深知刘备如果占据西川,就会羽翼日益丰满,到那时再攻刘备可谓难上加难。

曹操有心攻打刘备,又怕失去灭吴的大好时机,正犹豫不决之时,谋士陈群献计说:“现在刘备和孙权结为唇齿之盟,若刘备攻取西川,丞相您可以命人带兵直趋江南,孙权一定会求救于刘备。

而刘备只想着西川,必定无心救援孙权。

这样,我们先攻下东吴,平定荆州,然后再慢慢图谋西川。

”曹操听罢,茅塞顿开,遂率领大军30 万人,去进攻东吴的孙权。

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惊慌失措,立即命鲁肃派人前往荆州的刘备处告急。

刘备收到孙权的求援信,感到左右为难:如果只取西川,不顾东吴,必定导致孙刘联盟的瓦解;如果支援孙权,放弃西川,岂不可惜?正在刘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刚刚从南郡赶回荆州的诸葛亮献计说:“主公不必出兵东吴,也不必停止攻打西川,只修书一封,劝说马超进攻曹操,使曹操首尾不得兼顾,让他自动从东吴撤兵。

”刘备闻言大喜,连忙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书信劝说马超进攻曹操。

马超是西凉马腾之子,马腾为曹操所杀,马超正切齿痛恨曹操,时刻打算杀死曹操,为父报仇。

一见刘备来信,马超便率20 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关内,连续攻下长安、潼关,曹操急忙回师西北,根本无心攻打东吴了。

一幅诸侯争雄的战略态势图,实际上是一个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的“关系网”。

诸葛亮利用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的实际情况,向刘备献上“围魏救赵”的计谋,不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吴,而且使刘备乘隙占领西川,为蜀国日后成为鼎之一足打下了基础。

§2.2 班超智勇结鄯善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率军西进攻打匈奴,班超也随军前往。

为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对付匈奴,窦固派班超为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一行36 人历尽千辛万苦,首先来到西域的鄯善国。

开始时鄯善王对他们很友好,可过了不久就变得冷淡了。

原来,与汉朝为敌的匈奴也派使者来到鄯善,不断向鄯善王施加压力。

班超立即召集大家商议对策。

他说:“我们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鄯善王因匈奴使者的到来而变得优柔寡断。

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都说:“如今到了紧要关头,我们听从您的决定。

”班超语气变得坚定起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今晚我们趁黑夜发动人攻,消灭匈奴使者,这样都善王必定会同意与汉友好。

”夜幕低垂。

班超率领36 位勇士直奔匈奴使者的宿营地。

班超让10 个人擂鼓呐喊,制造人多的声势,其余的人放火烧帐,冲杀进去。

一时间,匈奴使者的营帐大火熊熊,鼓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

匈奴人从梦中惊醒,到处逃窜,大都作了班超等人的刀下之鬼。

战斗结束后,班超把都善王请来,叫他看匈奴使者的首级。

鄯善王吓得面如土色。

班超乘机说服他与汉朝建立友善关系,都善王连连点头称是。

为表诚意,鄯善王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

鄯善王舍汉朝而欲结交匈奴,主要有匈奴使臣相迫。

如果班超强令鄯善王臣服汉朝,即使鄯善王表面答应,内心也不会真服。

班超采取以迂为直的办法,转而攻击自己的对手匈奴使臣,及时扭转了不利的局面,挽救了濒临危机的汉鄯友好关系。

§2.3 王守仁计解安庆之围1519 年6 月,明宗藩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

7 月,朱宸濠率6 万大军出鄱阳湖,蔽江东下。

行前,留宜春郡王拱樤等守卫南昌。

朱宸濠指挥叛军直趋安庆城下,安庆危在旦夕。

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此时率各府州兵8 万人行至丰城,闻知安庆告急,立即召集众将会商军事。

会上,推官王晖对大家说:“宁王攻打安庆,连日不能下,说明他兵疲气沮。

若此刻率大军前往救援,与安庆守兵前后夹攻,必能取胜。

在安庆打败朱宸濠之后,南昌城唾手可得。

”听了王晖的分析,众将议论纷纷,有的赞同,有的反对。

王守仁反驳了王晖的观点,他说:“王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试想我军欲救安庆,必然越过叛军镇守的南昌,困难情形暂且不说,就是到了安庆与朱宸濠相持江上,势均力敌,胜负也来可知,况且安庆守军经过连日激战,一定疲惫不堪,不足为我援应。

如果此时南昌之敌出我军背后,绝我饷道,南康、九江的敌人趁机谋我,使我军腹背受敌,岂不自蹈危地吗?依我之见,不如首先攻打叛军的老巢南昌。

宁王的精锐之师已蔽江东下,南昌的守军一定单弱。

而我军新集,气势正盛,不难攻破南昌。

宁王闻南昌危急,必定不肯坐失巢穴,必然还兵自救,安庆之围自可解除。

等朱宸濠回到南昌,我已把城夺下,这样一来,叛军的士气会非常低落。

我军再乘势攻击,必可大获全胜。

”听了王守仁深入细致的分析,王晖和众将官心悦诚服,一致同意攻打南昌。

正当王守仁临行之际,有侦骑来报:叛军在南昌城南预置伏兵,作为城援。

王守仁立即派骑兵5000 人,夤夜出发,从间道潜行,掩袭叛军伏兵。

王守仁率大军来到南昌城下,即刻发动攻城。

果然不出王守仁之所料,南昌叛军势单力孤,渐渐不支。

城南的伏兵欲来相救,却被王守仁派来的5000 骑兵冲得落花流水,四散溃逃。

几日后,王守仁攻克了宁王的老巢南昌。

此时的宁王日夜督军进攻安庆,由于守军顽强抵抗,战争没有任何进展。

南昌失守的消息令他大惊失色,急令撤兵还救南昌。

李士实进谏说:“现在救援南昌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应当一不作、二不休,即刻起兵径取南京。

”朱宸濠沉吟半晌,方说道:“南昌乃我之根本,金银钱谷,积储颇多。

我无论如何要夺回南昌。

”李士实见朱宸濠主意已定,只好作罢。

朱宸濠率军登舟,溯江而上,还救南昌。

王守仁先把叛军的先锋船队引进埋伏圈,然后出奇兵大败叛军。

朱宸濠增兵再战王守仁,结果又吃了败仗。

朱宸濠并不甘心,收拢各部舟船,在江面上联结成一个方阵,以求固守。

王守仁见状,决定用火攻。

朱宸濠万万没有想到,王守仁的一把大火使他的船队变成灰烬。

王守仁在安庆被围的危急时刻,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率军急攻南昌,不仅迫使朱宸濠撤兵还救,解除了安庆之围,而且攻占了叛军的根据地,使叛军士气衰落,连战连败,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2.4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 年6 月,蒋介石对我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攻势,毛泽东大胆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把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打到外线去,变被动为主动。

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哪里呢?毛泽东英明地选择了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昌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兵力上最薄弱的地区。

这里曾是老革命根据地,老百姓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我军在此容易立足。

我军长驱直入,一举跃进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牵制中原,这无疑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

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西革命根据地的部队回援,如此一来既能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又可以为我军的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6 月30 日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逐鹿中原,在千军万马之中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根。

面对这样一支深入腹地的威武之师,蒋介石犹如骨鲠在喉、芒刺在背,夜不安枕,食不甘味,只好调回部分进攻革命根据地的部队,以解卧榻之侧的危急。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军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性战略决策。

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大大减轻了山东、陕西等老根据地的军事压力,使国民党的战略后方变成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

这意味着蒋介石的末日已经为期不远了。

§2.5 汉尼拔遗恨卡普兰公元前219 年春天,迦太基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迦太基军队统帅汉尼拔率领大军出人意料地越过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大有吞并罗马的势头。

罗马军队统帅费边认为汉尼拔善于用计,指挥有方,迦太基人士气正盛,不宜正面硬拼。

因此,费边采取消耗敌人的战术,避免与汉尼拔的主力相遇,而是专门袭击汉尼拔的零散部队,打击投靠汉尼拔的同盟者,破坏其粮食储备,使迦太基人在罗马境内无法建立永久性的补给基地。

费边的这一招果然奏效。

孤军深入的汉尼拔军队由于得不到必要的粮食供应和兵源补充,军心开始浮动,士气渐渐低落。

费边抓住这个时机率10 万罗马大军攻打战略重镇卡普兰城。

在战争爆发后,卡普兰城与迦太基人结为同盟,还为汉尼拔提供粮食和战略补给。

如果卡普兰城丢失了,汉尼拔在罗马将无法立足。

汉尼拔深感形势的严峻,立即率精锐的步兵、骑兵和战象赶往卡普兰城。

等其来到卡普兰城,只见罗马人在城外已经布置了坚固的防线,凭汉尼拔手头现有的兵力,根本打不过罗马人。

汉尼拔心里想,如果把罗马人从坚固的防线中调出来,那么他就可以在自己擅长的运动战中消灭罗马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