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控制型结肠定位延迟释放系统(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控制型结肠定位延迟释放系统(一)
(1)前体药物:利用结肠部位特定酶也能达到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胃肠道内的菌群能够产生大量的酶,在不同胃肠段存在着非常大的酶活性梯度。人的胃和小肠中大约有103 __104个菌落形成单位(CFU) /ml。从回肠末端到升结肠,菌群浓度急剧升高,达到1011 _1012 CFU/ml。这些菌群产生的酶包括偶氮还原酶、』3一葡糖苷酸酶、β一木糖苷酶、右旋糖酐酶和硝基还原酶等,这些酶被用来降解制剂的骨架和包衣材料,使酶触发型前体药物释放。目前有多种酶触发型前体药物结肠定位释放制剂被相继开发rPi来。而一个成功的前体药物传递系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使药物在靶部位释药之前被消化道吸收最少。所以,前体药物载体的目的是增加药物的亲水性,或增加药物的分子大小,或减少药物在到达靶部位之前的吸收。
①利用偶氮还原反应: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的前体药物)是利用前药达到定位释药的一个经典例子,多年以来,柳氮磺吡啶一直用于治疗肠道炎症,而且也显
示了作为前体药物给药方式的应用价值。此外,另外一个5一氨基水杨酸的前体药物奥沙拉秦也已被开发上市。以上化合物结构见图8_13。当然,活性药物如5一氨基水杨酸也可以与一系列不同的聚合物以偶氮相连接,生成结肠定位释放前药。这种以聚合物为载体的前药优势在于:可以在靶点释放出治疗药物之后,被排出体外,不被人体代谢。因此,通过这种定位释药的特性,可
以提高治疗药物靶部位局部浓度,减少全身毒副作用。而且通过前体药物的方式可以调节某些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