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
阜阳国家综合观测台站一体化建设方案
阜阳国家综合观测及保障一体化建设方案一、阜阳市气象局观测与保障业务现状阜阳市气象局观测业务种类齐全,有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酸雨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农业气象观测、闪电定位观测、GPS/MET观测、区域站观测等。
但观测站点分散、岗位分离,协作性和集约化程度低,造成观测业务运行成本高,给日常业务、装备保障和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探空站现状阜阳探空站建于1957年10月1日,原址位于阜阳市清颍路107号(市内)。
因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2009年4月1日,迁至阜阳市内的三角洲公园(32°54′N,115°50′E,海拔高度31.6米),进行L波段探空雷达观测。
四周空旷,探测环境较好。
每日07时15分和19时15分进行两次高空观测。
日常工作由阜阳市气象局观象台探空站承担,有5名观测员。
地面站现状阜阳国家地面基本观测站,自1952年底始建,历经4次迁移,1999年1月1日迁至现址,位于阜阳市西南郊外的民航机场飞行控制区内(32°52′N,115°44′E,海拔高度32.7米),距离探空站直线距离约8.5KM,探测环境较好。
现有5次定时观测、GPS/MET观测、酸雨观测、航危报观测等业务,配有新型自动站和CAWS-600自动站各一套。
日常工作由阜阳市气象局观象台地面站承担,有6名观测员。
天气雷达观测现状1974年开始天气雷达观测业务,2004年12月建成多普勒天气雷达,联防责任区为阜阳、亳州、淮南。
现址位于阜阳市西南郊外的民航机场院外(32°52′N,115°44′E),距离探空站直线距离约8.2KM,探测环境较好。
日常监测采用远程监控方式,监测和维护由市局保障分中心负责,有两名工作人员。
装备保障现状阜阳市气象装备保障分中心负责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气象实景监控系统、闪电定位仪,及省局和市局指定的其它设备的现场安装、探测设备的现场巡查和维护及备件领用、维修维护等活动。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气发[2009]463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气发〔2009〕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是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依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计划,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12月目录一、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国家气候观测网1.地面气候观测2.高空气候观测3.大气成分观测4.海洋基本气候变量观测5.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二)国家天气观测网1.地面气象观测2.海洋气象观测3.高空气象观测4.天气雷达观测5.气象卫星观测6.移动气象观测(三)区域气象观测网(四)专业气象观测网1.农业气象观测2.交通气象观测3.人工影响天气观测4.风能观测5.太阳能观测6.电力气象观测7.环境气象观测8.城市气象观测9.空间天气观测(五)技术装备保障1.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2.运行监控3.维护维修4.装备供应5.计量检定6.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六)观测数据质量与观测产品1.主要内容2.实施进度(七)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1.技术研发2.国家气候观象台3.基础平台建设和设备考核试验三、保障措施(一)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二)完善体制机制(三)提高队伍素质(四)统筹各类资金投入(五)加强交流与合作附录附表1:气候观测要求(GCOS指标)(a)基本气候变量(b)地面和高空基本气候变量观测精度要求附表2:天气观测要求(WMO指标)(a)地面气象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c)辐射观测附图1:优化后国家基准气候站分布图(草案)附图2: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布局图(草案)附图3:全国雷电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4:新一代天气雷达布局图(216部)附图5:调整后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分布图附图6:风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7: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8:空间天气观测布局图(草案)本规划依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对气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目标,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方面的发展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对策分析
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对策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气象观测在地面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地面综合气象观测是指利用各类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对大气环境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观测和监测,以获取大气环境和气象变化的相关信息的活动。
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提升对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成为了当今气象行业的一个关键课题。
一、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水平1.引进国际先进气象观测设备目前国际上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已经相当先进,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如高精度气象雷达、气象探空仪等。
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国内气象仪器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力度,积极推动国内气象观测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提升国内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水平。
2.加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当前气象观测数据量大、复杂度高,如何高效、准确地处理和分析气象观测数据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可以加大对气象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研发力度,研究和开发高效、精准的气象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准确性。
3.推动气象观测设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气象观测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以推动气象观测设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如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实现气象观测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数据实时传输。
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气象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利用效率。
二、加强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人才队伍建设1.加强气象观测人才培养气象观测人才是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撑,要加强气象观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具有较高气象观测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
可以通过加大对气象观测专业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气象观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气象观测人才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增加气象观测实践经验;加强气象观测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气象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2.建立健全气象观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气象观测人才激励机制,对气象观测人才进行薪酬、职称等方面的激励,提高气象观测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技术水平。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虽然我们国家的气象资源十分丰富,但经常会发生气象灾害,这些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气象工作者在这过程中要密切的关注气候变化,提前发现险情,做好预防工作,最大程度的利用气候资源。
在21世纪,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议。
标签: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一、气象观测(一)气象观测是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地球大气进行研究,这其中采用了物理和化学的方法。
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气象观测的对象也越来越多,从简单的天气观测延伸到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等多种类型,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大气观测。
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组成一个完整的气象观测系统,不仅能够监测地面还能延伸到高层以及全球,整个大气的变化状态都能观测。
气象观测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都少不了气象。
而且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家,成为世界的先例,这也代表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更准确。
(二)近几年现代化的气象观测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气象预警、气象报警、应对气象变化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气象观测部门也配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招收了,专业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服务水平。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气象观测对大气变化进行记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编发成天气情报,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天气预报。
这些数据在长时间积累和记录后,就能成为农业、林业、工业等多种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利的规划依据。
我们借助大气遥感探测能够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测,例如常见的龙卷风、台风、强风暴等等。
能够直接通知用户,在第一时间报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也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1]第二,气象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延伸出大气科学以及气象工作。
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
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气象观测站网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对于准确掌握天气变化、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气象观测站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站点分布方面,部分地区的观测站点密度不足,导致一些区域的气象数据采集不够全面和准确。
尤其是在山区、高原等复杂地形区域,以及一些偏远的农村和海岛地区,观测站点的覆盖存在较大的空白。
观测设备方面,一些老旧的观测仪器设备性能有限,精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同时,不同地区的观测设备存在差异,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受到一定影响。
数据传输和处理方面,部分站点的数据传输存在延迟和中断的情况,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也有待加强,难以满足快速、准确的气象服务需求。
二、建设目标为了弥补现有不足,提高气象观测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设定以下建设目标:1、提高观测站点的密度和覆盖范围,实现对各类地形和区域的全面观测。
2、升级和更新观测设备,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建立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网络,确保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处理。
4、加强气象观测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融合,如农业、交通、能源等,为多领域提供更精准的气象服务。
三、站点布局规划1、增加山区、高原和偏远地区的观测站点针对地形复杂和偏远地区,通过科学选址,新建一批气象观测站点,重点关注气象灾害频发的区域,如暴雨多发的山区、大风频繁的高原等。
2、优化城市和城市群的观测站点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雾霾等特殊气象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市和城市群中,加密观测站点,增加对城市气象要素的监测,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数据。
3、沿海和海岛地区的站点建设加强沿海地区和海岛的气象观测,为海洋经济发展、海上交通、渔业生产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2篇)
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象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____年,我们将以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制定和实施全面的气象事业规划,以应对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气象挑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1. 加强观测和预报:提高气象观测和预报能力,准确有效地预测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2. 优化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化的气象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精确的气象服务,满足社会各个层面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提升气象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气象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气象信息和技术,提高国际气象合作水平,推动全球气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重点工作1. 提高气象观测和预报能力- 更新和完善气象观测设备,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加强气象预报模型的研发和优化,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推动气象监测和预报技术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 建立和完善气象观测和预报质量评估机制,保证观测和预报的质量。
2. 建立现代化的气象服务体系- 搭建个性化气象服务平台,满足各行业、各层面对气象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 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供实时、精准的气象服务支持。
- 推广气象智能终端设备,提供更便捷的气象信息查询和服务。
- 加强社会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气象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3.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 加大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研究力度,提升气象科学研究水平。
- 推动气象遥感技术的应用,提高气象观测的空间分辨率和时空覆盖能力。
- 加强气象数值模式的优化和改进,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深化气象大数据研究,开展气象数据挖掘和分析,挖掘气象数据的潜在价值。
4. 拓展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参与全球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监测网络建设。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气象局日前,中国气象局印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国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目标、主要发展任务、专项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观测业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建设智慧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发展综合观测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思路是基本实现综合化、初步实现智能化、全面实现信息化、适度实现社会化。
我国将按照空间范围、观测时效、观测要素三个维度对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网进行布局,通过地空天联合观测,实现对基本气象要素的分钟级全空间覆盖;获得满足预报服务需求的气象要素三维实况场及天气系统实时监测产品。
到2020年,在三维实况场产品方面,温度、水汽、风、水凝物等要素实况场的时间分辨率优于30分钟,垂直分辨率100米,水平分辨率陆地达公里级、海上达10公里级,准确率98%。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七项任务:构建新型观测业务体系,统筹布局气象观测站网,建立气象观测标准质量体系,发展智能气象观测能力,提高观测业务稳定运行能力,提升观测数据处理应用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明确指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由观测技术装备业务、观测数据获取业务、观测数据处理业务和观测运行保障业务四部分组成,并确定了每项业务的具体内容,以及业务布局和业务分工。
围绕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规划》提出,按照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空间观测三个层次,实现站网立体设计,逐步形成地空天基手段互补、协同运行、交叉检验的一体化观测布局。
通过优化陆面和海面观测布局,完善地面观测布局;通过优化大气廓线观测布局、完善天气雷达观测布局、推动飞机气象观测布局,强化高空观测布局;通过强化天基空间观测布局、完善地基空间观测布局,推进空间观测布局。
同时,气象部门将统筹各方观测资源,通过推动社会气象观测、推进部门共建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等方式,鼓励引导全社会和周边国家参与我国气象观测。
2025年全球观测系统展望-WMO
建议1(CBS-14)的附录2025年全球观测系统展望导言该展望提出了高层次的目标,以指导全球观测系统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这些目标充满挑战性但却是可以实现的。
未来的GOS将在现有的地基和空基子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并充分利用那些目前尚未纳入或充分使用的现有的、新的和即将出现的观测技术。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NMHS)提供的更好的资料、产品和服务将反映GOS新增加的内容。
这对发展中国家和LDC尤其如此。
未来的GOS将在WMO综合全球观测系统(WIGOS)1当中发挥主要作用。
这一不断发展的综合观测系统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一体化系统,并与WMO联合主办的或其他不属于WMO 的观测系统相互合作,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做出贡献。
该系统将通过WMO会员、区协和技术委员会更多的参与来实施。
空基部分将依赖于伙伴机构之间更多的合作,如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
地基和空基子系统部分将依赖WMO的一些伙伴组织: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等。
GOS的这些变化范围非常重要,并将涉及科学、资料处理、产品能开发和使用以及培训方面的新方法。
1. 总体趋势和问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GOS将提供广泛的观测资料,以满足WMO所有会员和计划对改进后的有关天气、水和气候的资料产品和服务需求;?通过观测系统内日趋互补的综合系统,它将在全球观测资料的制作和分发方面继续提供有效的合作;?它将根据需要,以可靠、稳定、持续和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观测资料;?针对用户对具有特定时空分辨率、精度和时间性的观测资料要求,它将对此作出日常响应;以及?基于对观测和资料处理技术改进后的科学认识和进步,它将逐渐发展以响应快速变化的用户和技术环境。
整合?GOS将逐渐发展成为 WIGOS2的一部分, 这将整合目前GOS的功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业务天气预报,同时包含以下其它的应用:气候监测、海洋学、大气成分、水文学、天气和气候研究;1假定WIGOS在Cg-16得到通过。
气象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
气象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气象观测是对大气状态及其变化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量,是气象学研究和天气预报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观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天气变化、应对气象灾害以及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观测手段的多样化过去,气象观测主要依赖于地面气象站的人工观测和少量的自动观测设备。
如今,观测手段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让我们能够从太空对大范围的气象现象进行观测。
气象卫星可以获取大气温度、湿度、云层分布、风速等多种信息,大大提高了观测的空间覆盖范围和时效性。
雷达技术在气象观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普勒雷达能够测量降水粒子的运动速度,从而推算出风速和风向,对于监测暴雨、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具有极高的价值。
此外,无人机气象观测也逐渐崭露头角。
无人机可以携带各种气象传感器,深入到一些难以到达的地区,如山区、海洋等,获取更加精细的气象数据。
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传感器是气象观测的核心设备之一,其性能的提升直接影响着观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
新型的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低的测量误差和更宽的测量范围。
例如,温度传感器采用了更先进的热敏材料和制造工艺,能够更精确地测量微小的温度变化。
湿度传感器在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方面也有了显著改进,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反映大气湿度的变化。
压力传感器的精度不断提高,为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多参数集成传感器的出现,使得一个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多种气象要素,减少了设备的数量和安装维护成本。
三、数据传输与通信技术的革新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是确保气象观测数据及时应用的关键。
随着5G 通信技术的普及,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容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高速的数据传输使得实时气象图像、视频等大容量数据能够迅速传输到数据中心,为气象分析和预报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大量分散的气象观测设备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庞大的气象观测网络。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廊坊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廊坊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07•【字号】•【施行日期】2021.1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廊坊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有关部门:《廊坊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八届市政府第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十三五”取得的成就 1.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日臻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及各成员单位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纵向联通、横向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以“六个一”为核心,气象防灾减灾标“通武廊”防灾协同工作平台,实现区域间信息共享、面对面会商、警情叫应和灾害联防。
与大兴、雄安、保定、沧州等推广“廊坊决策气象”APP,完善廊坊公共气象服务网站和“廊坊气象”微信公众号功能,“廊坊气象”官方微博林城市提供专题气象服务。
实施“廊坊市设施农业智能气象服务建设项目”,组建专家团队,建设设施农业试验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制性评估要求,为燕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等六个功能区开展论证。
3.深化建设。
建立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成市级现场校准实验室,实现区域站现场校准,完善储备库设备出入库运维管理,实心业务能力,2016—2020年连续五年预报技巧和准确率全省领先。
建立市、县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布局和流程,整合主施持续增强,完成三河市、香河县两个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城县气象局整体搬迁项目已获县发改委批复,并开法,推行专家聘任带培制度,完善首席预报员管理和质量考评办法。
出版《廊坊市灾害性天气预报手册》,开展气象卫才创新工作室”。
预报、地面观测及装备保障等业务竞赛连续三年成绩优异。
主持编制河北省地方标准《桃种植气象服的历史交汇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开启气象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新时代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亟需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飞速全域都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门户地位凸显、临空经济供更加重要的气象保障。
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与建设规划
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与建设规划气象观测站作为收集和监测气象数据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防灾减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与建设规划,能够有效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度和覆盖面,为气象服务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数据支持。
一、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的气象观测站网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布局方面,部分地区的观测站点分布较为稀疏,导致气象数据的空间代表性不足。
特别是在一些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山区和偏远地区,观测站点的覆盖存在较大的空白。
此外,不同类型的气象观测站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紧密,数据整合和共享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在设备和技术方面,一些老旧的观测站设备老化、精度降低,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气象观测要求。
同时,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新的观测技术和手段不断涌现,但在观测站网络中的应用和推广还相对滞后,制约了气象观测能力的提升。
二、气象观测站网络布局的原则和目标(一)布局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气象学原理和气候规律,结合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合理确定观测站点的位置和密度,确保观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区域的气象特征。
2、均匀性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尽量使观测站点分布均匀,避免出现观测空白区域,以提高气象数据的空间代表性。
3、重点性原则对于气象灾害频发、气候敏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区域,应适当加密观测站点,提高气象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
4、协同性原则注重不同类型气象观测站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雷达观测等多种观测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气象观测的综合能力。
(二)布局目标1、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度和准确性通过优化观测站网络布局,采用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减少观测误差,提高气象数据的质量。
2、增强气象监测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加强对山区、海洋、荒漠等偏远和特殊区域的气象监测,实现气象观测的全域覆盖。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03•【字号】•【施行日期】2021.12.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2月3日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依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关部署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气象史上改革发展投资规模最大、气象灾害防御效益最明显、公共气象服务普惠成果最多、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
五年来,我省气象部门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考察时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办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气象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挖掘动力,重大气象工程提速实施,关键领域改革破冰推进,全省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气象服务效益凸显,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气象服务保障“三件大事”落地实施。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开展区域灾害联防、信息共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明显。
围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成立雄安新区气象局,推动省部联合印发河北雄安新区智慧气象发展规划。
围绕筹办2022年冬奥会,建成了站点布设多、气象观测要素全的雪上项目赛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赛事精细化预报与智慧服务系统投入业务应用。
加强气象综合观测 提升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力
加强气象综合观测提升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力气象综合观测是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也变得愈发繁重和复杂。
为了提升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力,加强气象综合观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气象综合观测的重要性、现状分析和提升实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象综合观测的重要性1.1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气象综合观测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它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可靠的气象保障。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气象综合观测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气象保障,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
1.2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气象综合观测可以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准确性,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减少灾害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气象综合观测,可以对气象灾害进行更加精准的预测和监测,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1.3 促进气象科研和技术创新气象综合观测是气象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它为气象科研提供了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实验环境,为气象科研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通过气象综合观测,可以不断提高气象科研的水平,推动气象技术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高效的气象保障。
二、气象综合观测的现状分析2.1 观测手段不断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气象观测需求的不断增加,气象综合观测手段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目前,卫星遥感、雷达监测、自动气象站等现代化气象观测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气象综合观测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精准的手段。
2.2 观测数据处理手段不断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手段得到了不断提升。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气象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气象综合观测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数据处理手段。
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现状与思考
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现状与思考县级气象部门是我国气象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象信息的收集、监测、预警和预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部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县级气象部门的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现状和思考展开讨论,以期能够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一、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现状1. 数据收集与监测能力增强。
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县级气象部门的数据收集和监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不仅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当地的气象变化情况,还可以有效地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
2. 预警和预报能力提升。
在气象灾害预警和预报方面,县级气象部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采用先进的气象预警系统和技术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社会大众提供保护和救助。
3. 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在气象科普、气象咨询和气象服务方面,县级气象部门也积极开展各种公共服务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气象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社会对气象部门的信任和支持。
4. 人才队伍建设加强。
县级气象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断引进和培养气象专业人才,提高了整体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尽管县级气象部门在综合气象业务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部分县级气象部门地处基层,资金投入有限,导致设备更新和信息化建设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气象业务需求。
2. 技术手段滞后。
由于一些县级气象部门技术手段滞后,导致数据收集、监测、预警和预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实际需求。
4. 社会认知度不高。
由于气象部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不够到位,导致社会公众对气象事业的认知度不够高,从而影响了气象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三、思考和建议2. 推进技术创新。
县级气象部门应该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数据采集、监测、预警和预报等方面的技术手段,为气象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气象观测网络的布局与优化
气象观测网络的布局与优化气象观测是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手段,而气象观测网络的合理布局与优化则是确保气象数据准确、全面的关键。
一个科学、高效的气象观测网络能够为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气象观测网络的布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地理因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天气的形成和演变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山区的地形复杂,气流变化多样,容易形成局部的小气候;沿海地区则受到海洋和陆地热力差异的影响,气象条件较为复杂。
因此,在布局观测站点时,需要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区域都设置观测点,以全面了解气象变化的特点。
其次是人口和经济因素。
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通常更高。
比如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密集、热岛效应等因素,气象条件与周边的郊区和农村有所不同。
在这些区域增加观测站点的密度,可以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能源供应等提供更精准的气象信息。
再者,气候类型也是布局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区,如温带、亚热带、热带,其气象特征和变化规律有很大差异。
针对不同的气候类型,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观测站点,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气象数据。
在观测网络的优化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观测设备更加精确和灵敏,能够捕捉到更细微的气象变化。
同时,数据传输技术的改进使得观测数据能够更快速、稳定地传输到数据中心,提高了数据的时效性和可用性。
优化还包括观测站点的密度调整。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对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可能需要适当增加观测站点的密度,以获取更详细的气象信息。
但这也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确保新增站点能够带来显著的气象服务提升。
另外,多源数据的融合也是优化的重要方向。
除了传统的地面观测站点,卫星遥感、雷达等技术手段也能够提供大量的气象信息。
将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大气的状态和变化。
为了实现气象观测网络的优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现状与思考
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现状与思考我国县级气象部门作为气象服务的基层单位,承担着城乡气象预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信息发布和气象科普等多项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气象科技的进步,县级气象部门在综合气象业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一)气象服务水平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县级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技术手段,突破了原有的气象观测、预报和预警能力的瓶颈,提高了气象服务的精准度和及时性。
县级气象部门还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升了民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公众的气象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业务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随着我国城乡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县级气象部门在综合气象业务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有限,县级气象部门在气象观测能力、气象信息发布效能和气象服务水平方面与大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气象服务对象众多,需求多样化,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气象服务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气象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尚未充分显现。
二、思考与建议(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气象观测能力为了提高县级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能力,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气象观测仪器和设备,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要加强对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观测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优化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提升服务效能县级气象部门应该积极整合各种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手机APP等多种形式,提高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要通过定制化气象服务,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气象需求,例如农业、交通、旅游等行业的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公众气象意识县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培养气象防灾意识和气象应对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体思路
观测自动化水平: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专业气象观测 实现自动化,观测准确度全面达到WMO业务要求。
综合观测能力:气象卫星具备雷达主动观测和温室气体 观测能力,区域加密观测和全球资料获取时效进一步提 高。
技术装备保障水平:主要技术装备实现技术升级,功能 性能达到或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整体可靠性满足业 务运行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装备保障业务,显著提高 观测系统稳定运行能力。
观测数据产品质量:基本建立观测信息获取、观测数据 质量控制和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流程,观测数据可用 率和观测产品正确率基本满足预报服务需要。
2.2016-2020年
到2020年,建成地基、空基和天基观测综合集成,布 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 测系统,全面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观测要素、布局和 时空分辨率适应预报服务需求。观测自动化、气象卫星、 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领域的综合观测能力和主要技 术装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 综合统筹。 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 开放合作。
一、总体思路
(三)发展目标
1.2014-2015年
到2015年,形成地基、空基和天基观测有机结合,优势 互补,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质量可靠 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观测要素、 时空分辨率和准确度基本满足数值预报服务需求。
观测自动化水平:云量、云高、能见度和主要天气现象 观测实现自动化,观测准确度达到世界气象组织 (WMO)业务要求。高空观测具备自动化条件,专业 气象观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综合观测能力:气象卫星综合观测能力得到增强,区域 加密观测和全球资料获取时效得到提高。
一、总体思路
技术装备保障水平:业务使用的主要技术装备实现国产 化,功能性能得到较大改善,整体可靠性基本满足业务 运行要求。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务院2006年3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总体要求,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 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总体部署,转变发展方式,依 靠科技进步,强化科学管理,深化改革,综合统筹,合 理布局,完善能力,推进观测系统发展速度、规模、质 量和效益相协调,提升观测系统稳定性、先进性、综合 性和观测资料可用性,全面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水平,满 足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增强公共 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
1.地面气象观测
调整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取消预报服务需求不突出、难 以实现自动化观测的云状和13种天气现象的观测,保留 21种天气现象、能见度、云量、云高和其它观测项目。 取消国家一般气象站云观测项目。
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建设高 精度自动气候站,在空白气候区补充建设国家级建设无 人自动气候站,在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建 设新型自动气象站,并有机集成云量云高观测仪、能见 度仪、天气现象仪以及固态降水、蒸发、日照、冻土、 辐射、电线积冰传感器,配备相应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 软件系统。
加强装备保障业务:运行监控、计量检定、维护维修、 储备供应、装备管理。
三、主要任务
建立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 观测数据检验评估、观测产品加工制作。
完善观测站网布局: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网、区域气象观 测站网。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观测技术方法研发、观测资料应用 开发、实施重大观测试验、建设重要科技设施。
二、观测业务总体架构
(二)业务分工
观测业务部门负责观测信息获取、观测系统运行保障业 务,承担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业务, 负责观测系统和观测站网布局设计、建设、评估和改进。
信息业务部门负责观测数据产品的收集分发、传输和存 档服务,承担面向应用服务的数据质量控制、观测数据 检验评估、气象资料整编和气象数据再分析产品制作业 务,负责产品生成和质量控制算法集成。
三、主要任务
规划明确了六大主要任务,即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 强综合观测能力,加强装备保障业务,建立观测数据产 品加工处理业务,完善观测站网布局,加强科技支撑能 力。
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环境气象观测、交通气象观测、其它专 业气象观测。
增强综合观测能力:气象卫星观测、天气雷达观测、地 基遥感垂直观测、海洋气象观测、空间天气观测、国家 气候观象台。
三、主要任务
发展地面观测新技术新方法。完善相对湿度观测方法, 解决高湿、低温环境下相对湿度观测误差。引入红外技 术和超声技术,解决地表温度、强风和结冰环境下风观 测问题。发展智能观测成套技术,建立智能自动气象站 观测方法,实现设备状态自检自校、传感器性能检测和 远程运行监控,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发展低温、低压、 盐雾等野外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的自动气象站技术。 发展三维闪电定位观测技术和观测方法。
观测数据产品质量:建立较为完善的观测数据产品加工 处理业务,观测数据质量得到保证,观测数据总体可用 率和观测产品正确率满足同期预报服务需要。
二、观测业务总体架构
(一)业务布局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从功能结构上由观测信息获取业务、
观测信息传输业务、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和装备 保障业务四部分组成。 观测信息获取业务实行国家和台站两级布局。 观测信息传输业务实行国家、省和台站三级布局。 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布局。 装备保障业务实行国家、省、地和县四级布局。
观测数据应用业务部门负责观测数据应用,并定期反馈 观测内容、站网布局、时空分辨率和观测精度的定量需 求给同级观测业务部门。
二、观测业务总体架构
(三)业务流程
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理念和发展方向,改革调整现有 的观测业务流程,建立从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 产品加工制作的全程观测业务,实现观测手段向综合集 成转变,实现观测业务从以原始观测信息获取为主向观 测数据质量把关、观测系统运行保障和观测产品加工制 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