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主要任务
(2)实施进度 2014-2015年:完成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升级农业 气象业务软件系统,开展农业气象观测仪器设备考核, 完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建立相应的观测方法。 2016-2020年:在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及农业气象试验 站实现大宗粮食作物和林草生长状况观测自动化,建立 完善的业务管理规章制度。
二、观测业务总体架构
(一)业务布局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从功能结构上由观测信息获取业务、 观测信息传输业务、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和装备 保障业务四部分组成。 观测信息获取业务实行国家和台站两级布局。
观测信息传输业务实行国家、省和台站三级布局。
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布局。 装备保障业务实行国家、省、地和县四级布局。
三、主要任务
(2)实施进度 2014-2015年:完成地面观测业务调整。完成云量云高 观测仪、天气现象仪以及国产湿度、气压和日照传感器 定型,并推广应用。按照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 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承担任务,完成所有国家级地面 观测站的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完成19个无人自动气候站 建设。 2016-2020年:完成冻土传感器、电线积冰传感器和三 维闪电定位设备的定型列装。完成下一代自动气象站设 备定型,完成地温、湿度、风观测技术和观测方法改进, 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要素技术指标。
三、主要任务
2.高空气象观测 (1)主要内容
保持现有 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稳定运行。改进现有电子 探空仪性能,提高气温、湿度、气压观测精度。根据数 值预报需要,调整全国高空气象观测频次。 发展卫星导航探空技术。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兼容 其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下一代探空技术,改进高空风 和位势高度观测精度。
极轨气象卫星。实施风云三号极轨业务气象卫星工程, 发展降水测量雷达卫星,形成晨昏星、上午星、下午星 和降水测量雷达星组网,具备全球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和 降水测量能力,提升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和观测精度,实 现降水、海表风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全球监测。
三、主要任务
卫星地面系统。新建扩建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 号气象卫星地面系统和异地备份系统,形成由国内接收 站和极地接收站组成的地面接收站网,卫星全球资料获 取时间缩短至 1 小时以内,同时兼容接收与利用国外同 类卫星资料和国内相关遥感卫星资料。完善遥感卫星地 面辐射校正场与真实性检验系统,建立气象卫星遥感仪 器航空定标校飞系统,提高定量遥感探测能力。
三、主要任务
4.环境气象观测 (1)主要内容
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 区县级城市,建设以雾霾观测为重点的环境气象观测站, 满足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需求。建立健全环 境气象观测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完善大气本底 站建设,提升温室气体本底在线连续观测能力,主要观 测要素达到WMO规定技术要求。
(2)实施进度
2014-2015年:完成交通气象观测站标准制定和设备定型,通过部 门共建、数据共享推进各地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重点开展干线公 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行。国家高速公路和西部 (西藏、青海、新疆)干线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到约 25公里。 2016-2020年:形成满足交通气象服务需求的交通气象观测网。国 家高速公路和西部(西藏、青海、新疆)干线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 平均间距达到约20公里,重点服务线路达到15公里。
(1)主要内容
静止气象卫星。按照“多星观测、统筹运行、互为备份、 适时加密”业务模式的要求,完成风云二号03批静止气 象卫星工程。实施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工程,发展三 轴稳定的光学星和微波星两个系列,完成静止气象卫星 升级换代,形成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在 轨备份”的业务格局,成像通道最高空间分辨率达百米 量级,区域观测频次达到分钟级,观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规划明确了六大主要任务,即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 强综合观测能力,加强装备保障业务,建立观测数据产 品加工处理业务,完善观测站网布局,加强科技支撑能 力。 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环境气象观测、交通气象观测、其它专 业气象观测。 增强综合观测能力:气象卫星观测、天气雷达观测、地 基遥感垂直观测、海洋气象观测、空间天气观测、国家 气候观象台。 加强装备保障业务:运行监控、计量检定、维护维修、 储备供应、装备管理。
(2)实施进度 2014-2015年:完善7个大气本底站建设,重点加强温室 气体本底观测业务化能力。建设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网, 重点覆盖全国 113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制定环境气 象观测业务规范和规章制度。 2016-2020年:完成环境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三、主要任务
5.交通气象观测 (1)主要内容 针对交通气象服务保障需求,统筹规划建设国家高速公路、西部重 要国省干道和高速铁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统一交通气象观测技术 标准、数据格式和观测方法,完善交通气象观测业务流程,构建专 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交通气象观测业务系统。完善与交通部门 设施共建、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各地交通气象观测网建设。
调整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取消预报服务需求不突出、难 以实现自动化观测的云状和13种天气现象的观测,保留 21种天气现象、能见度、云量、云高和其它观测项目。 取消国家一般气象站云观测项目。
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建设高 精度自动气候站,在空白气候区补充建设国家级建设无 人自动气候站,在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建 设新型自动气象站,并有机集成云量云高观测仪、能见 度仪、天气现象仪以及固态降水、蒸发、日照、冻土、 辐射、电线积冰传感器,配备相应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 软件系统。
二、观测业务总体架构
(二)业务分工 观测业务部门负责观测信息获取、观测系统运行保障业 务,承担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业务, 负责观测系统和观测站网布局设计、建设、评估和改进。 信息业务部门负责观测数据产品的收集分发、传输和存 档服务,承担面向应用服务的数据质量控制、观测数据 检验评估、气象资料整编和气象数据再分析产品制作业 务,负责产品生成和质量控制算法集成。 观测数据应用业务部门负责观测数据应用,并定期反馈 观测内容、站网布局、时空分辨率和观测精度的定量需 求给同级观测业务部门。
一、总体思路
观测自动化水平: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专业气象观测 实现自动化,观测准确度全面达到WMO业务要求。
综合观测能力:气象卫星具备雷达主动观测和温室气体 观测能力,区域加密观测和全球资料获取时效进一步提 高。
技术装备保障水平:主要技术装备实现技术升级,功能 性能达到或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整体可靠性满足业 务运行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装备保障业务,显著提高 观测系统稳定运行能力。 观测数据产品质量:建立较为完善的观测数据产品加工 处理业务,观测数据质量得到保证,观测数据总体可用 率和观测产品正确率满足同期预报服务需要。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发展规划(2014— 2020年)
翁 玲
一、总体思路
wk.baidu.com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务院2006年3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总体要求,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 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总体部署,转变发展方式,依 靠科技进步,强化科学管理,深化改革,综合统筹,合 理布局,完善能力,推进观测系统发展速度、规模、质 量和效益相协调,提升观测系统稳定性、先进性、综合 性和观测资料可用性,全面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水平,满 足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增强公共 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
三、主要任务
建立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 观测数据检验评估、观测产品加工制作。
完善观测站网布局: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网、区域气象观 测站网。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观测技术方法研发、观测资料应用 开发、实施重大观测试验、建设重要科技设施。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 1.地面气象观测
三、主要任务
6.其它专业气象观测 (1)主要内容
统筹各地旅游、能源、风能、太阳能等专业气象服务需 求,规范专业气象观测网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标准、数 据格式和观测方法,建立观测规范和业务流程。加强部 门合作、中央地方合作,完善设施共建、数据共享机制, 推进各地旅游、能源、风能、太阳能等专业气象观测网 建设。
观测自动化水平:云量、云高、能见度和主要天气现象 观测实现自动化,观测准确度达到世界气象组织 (WMO)业务要求。高空观测具备自动化条件,专业 气象观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综合观测能力:气象卫星综合观测能力得到增强,区域 加密观测和全球资料获取时效得到提高。
一、总体思路
技术装备保障水平:业务使用的主要技术装备实现国产 化,功能性能得到较大改善,整体可靠性基本满足业务 运行要求。 观测数据产品质量:基本建立观测信息获取、观测数据 质量控制和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流程,观测数据可用 率和观测产品正确率基本满足预报服务需要。
三、主要任务
发展地面观测新技术新方法。完善相对湿度观测方法, 解决高湿、低温环境下相对湿度观测误差。引入红外技 术和超声技术,解决地表温度、强风和结冰环境下风观 测问题。发展智能观测成套技术,建立智能自动气象站 观测方法,实现设备状态自检自校、传感器性能检测和 远程运行监控,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发展低温、低压、 盐雾等野外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的自动气象站技术。 发展三维闪电定位观测技术和观测方法。
(2)实施进度 2014-2015年:建立旅游、能源、电力等专业气象观测 标准制定,完成设备选型。重点建设山岳型旅游景区气 象观测站。 2016-2020年:推动各地专业气象观测站建设,形成专 业化观测网络,满足专业气象服务需要。
三、主要任务
(二)增强综合观测能力 1.气象卫星观测
三、主要任务
3.农业气象观测 (1)主要内容
基于红外、微波和图像处理技术,建立完善主要农作物、 牧草和林果自动观测方法。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建立星地观测资料 融合方法,升级完善农业气象业务软件系统,加强实时 数据质量控制,制作和分发农业气象观测产品。建立与 自动化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技术标准和规章制 度。
三、主要任务
(2)实施进度 2014-2015年:开展探空仪质量评估,组织探空仪技术 升级,改进气压、温度、湿度传感器的观测精度。开展 自动探空系统和自动放球系统业务试点。推广地面高空 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完成北斗探空系统定型。 2016-2020年:完成西部地区高空资料稀疏区10个自动 探空系统的建设。完成制氢用氢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建 立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的观测业务流程和规范。 建设北斗探空系统示范站,开展北斗探空业务。完善高 空气象观测规范、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
2.2016-2020年
到 2020 年,建成地基、空基和天基观测综合集成,布 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 测系统,全面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观测要素、布局和 时空分辨率适应预报服务需求。观测自动化、气象卫星、 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领域的综合观测能力和主要技 术装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观测业务总体架构
(三)业务流程 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理念和发展方向,改革调整现有 的观测业务流程,建立从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 产品加工制作的全程观测业务,实现观测手段向综合集 成转变,实现观测业务从以原始观测信息获取为主向观 测数据质量把关、观测系统运行保障和观测产品加工制 作转变。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
综合统筹。
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 开放合作。
一、总体思路
(三)发展目标 1.2014-2015年
到2015年,形成地基、空基和天基观测有机结合,优势 互补,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质量可靠 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观测要素、 时空分辨率和准确度基本满足数值预报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