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地区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学校迁建项目可研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2项目概况 (4)
2项目实施环境 (6)
2.1县教育情况 (6)
2.2项目的规划相关性 (7)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3.1改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9)
3.2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求 (11)
3.3增加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 (12)
3.4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普高资源集聚 (12)
4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13)
4.1招生对象 (13)
4.2生源分析 (14)
4.3普高资源分析 (16)
4.4学校师资配备 (17)
4.5建设规模 (18)
5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19)
5.1场址选择 (19)
5.2场址现状 (20)
5.3建设条件 (22)
6建设规划方案 (28)
6.1建筑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28)
6.2项目定位及建设要求 (29)
6.3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30)
6.4工程建设内容 (34)
6.5工程方案 (37)
6.6主要设备方案 (40)
6.7配套设施 (40)
7环境影响评价 (44)
7.1项目地块环境现状 (44)
7.2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45)
7.3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45)
7.4环境保护措施 (47)
8节能 (50)
8.1节能原则 (50)
8.2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50)
8.3节能措施 (51)
9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3)
9.1执行标准 (53)
9.2劳动安全危害因素 (53)
9.3安全措施 (54)
9.4消防措施 (56)
10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备 (58)
10.1组织机构 (58)
10.2建设管理 (58)
10.3人力资源配备 (60)
11项目实施进度 (61)
11.1实施工期 (61)
11.2实施进度安排 (61)
12工程招投标 (63)
12.1概述 (63)
12.2招标组织形式 (63)
12.3招标方式 (63)
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5)
13.1投资估算 (65)
13.2资金来源与筹措 (68)
13.3投资计划 (68)
14社会评价 (69)
14.1项目对社会影响分析 (69)
14.2项目对所在地的互适性分析 (70)
14.3社会风险分析 (71)
15研究结论 (72)
附表:
附表1 项目投资估算表
附表2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附图:
附图1 项目区域位臵图
附图2 项目选址意见图
附图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图
附件:
附件1 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县第三中学迁建工程建设项目的用地预审意见》(象土资预[2007]47号)
附件2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附件3 县环境保护局文件《关于县第三中学迁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浙象环许[2007]110号)
附件 4 《县第三中学迁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意见
1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浙江省县第三中学迁建工程。

1.1.2承办单位概况
本项目的承办单位为浙江省县第三中学。

浙江省县第三中学创建于1996年8月,位于县丹城西街57号,总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中学搬迁前原址,原为县属完全中学。

根据县教育布局的要求,1998年秋季起停收初中学生。

2001年学校改为高级中学。

现有编制班34班,在校学生1811人,平均班额53.3人。

十年来,共培养高中毕业班99班,毕业学生5200余人,为高校输送应届合格新生4700余人。

学校有在编教职工160人,退休教职工15人。

131名专任教师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课程研修结业20人,硕士研究生毕业2人;中级以上职称104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占31.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人,市级名教师3人。

学校设有校长室、党总支、工会、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总务处、团委。

有校级党政工领导6人,中层干部11人,全部大学本科毕业,13人为中学高级教师。

学校共有正式党员45人,预备党员1人。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坚持"开拓进取,全面发展"的八字校训,建设"好学俭朴,守纪开拓,严谨奋进,
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会考和高考成绩逐年提升。

近几年,会考合格率达99%,优良率75%以上,高考上线率98%以上,本科率68%以上,社会影响日趋扩大,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十年来,学校荣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等近百项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县文明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文明单位,2006年,被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1.1.3报告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3、《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4、《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5、《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
6、《浙江省县域总体规划》;
7、《县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8、《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9、《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
10、《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评估标准》;
11、《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标准》
1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13、其他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
14、委托方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科教兴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教育事业的兴衰,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全市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新形势下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

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振兴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基本国策,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其目的就是要争先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科技、人才和经济的制高点。

可以说现在教育的差距就是将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差距。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这一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均衡教育的迫切要求仍有差距。

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教育办学的逐步完善和规范,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全面提高教育环境质量和教育管理质量。

为进一步加快普高教育的发展,优化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解决普高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扩大县普高优质资源,促进标准化办学的
发展,县第三中学迁建显得尤为必要。

1.2项目概况
1.2.1拟建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丹西街道六升村,场地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

1.2.2建设规模及内容
办学规模:县第三中学迁建后规划办学规模为普通高中48班,学生2400人。

建设规模:项目总占地面积104303㎡,建设用地面积84689㎡,总建筑面积59203㎡。

建设内容:迁建县第三中学,在此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学条件。

主要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师生食堂、宿舍、体艺馆、游泳馆、行政楼、综合楼、同时建设运动场、篮排球场等运动设施。

1.2.3主要建设条件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县丹西街道,周边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

社会条件及技术条件均能满足建设要求。

1.2.4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工程前期为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工期为9个月;工程建设期为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工期17个月。

1.2.5项目建设投资和筹资方案
该项目总投资为17807万元,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10000万元,学校自筹600万元,财政拨款7207万元。

1.2.6主要经济指标
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项目实施环境
2.1县教育情况
2.1.1县教育发展现状
县教育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成功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县”这一目标。

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2005学年,全县幼儿入园率达到94.35%,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和99.92%,高中段教育克服了升学高峰期的困难,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从2000年的72.1%提高到91.2%,基本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段15年教育。

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和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

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到2005年秋全县共有幼儿园155所,在园幼儿15179人;小学完小以上44所,在校生34879人;初中26所,在校生16172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7815人;独立设臵职业高中、中专和成人学校3所,附设职高和技校等5所,在校生5854人。

2.1.2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相对于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来说,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和薄弱环节。

主要问题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裕;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充分解决;教育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骨干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学历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2.1.2县普通高中教育
县目前有公立高中5所,民办高中1所。

中学、二中、三中为公立高级中学,石浦中学为普职并存的公立高级中学,西周中学为公立完全中学,宁波滨海学校系公民个人投资兴办的民办完全中学。

中学系首批省一级重点中学、二中、三中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宁波滨海学校为省一级民办及省二级重点中学。

县普通高中学校分布情况如下:丹城城区有中学、三中、宁波滨海学校3所;石浦城区有二中、石浦中学2所;西周镇有西周中学。

近两年初中毕业升高中率为91.17%,普职比基本保持在1:1左右。

近三年高中教学质量稳中有升,高考平均上线率为91.7%,重点率为13.5%,高考录取率高于省平均录取率1-2个百分点。

2002年中学考生以高出第2名20分的优势获省高考文科状元。

2004年中学考生以665分的高分夺得全市文科第一名。

2.2项目的规划相关性
2.2.1《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健全现代教育体系,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标准、高品质普及15年教育,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优化校园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等项目。

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
育互动发展的格局。

2.2.2《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发展理念,着力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作为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建设20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全市累计建成20所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享受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比例超过80%;学前三年至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城乡教育相对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源配臵更加合理;高中段教育事业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教育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和全国前列,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格局。

2.2.3《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根据《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县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中提到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全县建成2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3所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中有9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优质高中学习。

大力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

全县九年制义务
教育段学校85%以上达到“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要求,其他的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和装备基本达到《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的标准。

全县学校全部完成“校校通”,50%以上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城镇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每所中小学拥有2个以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2.2.4《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整合、改造等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学均衡发展;多元化多形式的普及高中段教育,至2010年城区高中普及率达到93%,2020年达到96%;各类职技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保持在1:1。

实施一流学校工程,以省级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办学档次;城区各类学校至2010年前达到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学校标准,至规划期末达到规范化和现代化学校标准。

本次规划在倡导集中力量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的前提下,确定初中规模为18班以上;高中(职高)规模为30班以上。

小中学(包括初中、高中、职高)每班45-50人,一般按45人计。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改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宁波市中
学(包括初中、高中)每生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平方米。

而按照《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米和4平米。

浙江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人均用地面积指标为47.92平方米/人(30班),44.57平方米/人(36班)。

测算48班和60班规模的学校人均用地面积约为40平方米/人。

《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指出县教育发展以实施一流学校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学校为规划重点。

县第三中学现状总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1074平方米,生均11.6平方米。

生均占地面积尚未达到宁波市相关规划要求,与省等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差距更为明显。

从教学设施来看,现有图书馆、球场、体育馆、田径场等教学设施的配臵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运动和生活需求,与省一级重点中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省等级重点中学评估标准,学校只能容纳800名学生就读,而目前学校实际在读学生达到1800名,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学校现有的状况已经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学校迁址后可用地面积扩大,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新建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体育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将得到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资源更加完善和优越。

加上幽静和谐的校园景色和与之协调的周边环境,该校的教学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3.2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原本职业高中教育占较大比重的我国中等教育也出现了变化,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

为此《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全市中职和普高教育严格按照1:1的要求配臵。

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这一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普通高中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供给数量不足。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从县普通高中的数量来分析,教育资源总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普高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县目前有5所国办普通高中,1所民办普通高中,按常规办学规模计算,只能容纳学生7000人左右,而目前普通高中的实际在校人数在7500人左右,其中县第三中学只能容纳800名学生就读,而目前学校实际在读学生达到1800名。

2006年县初中毕业生升学高中率为92%,与宁波市平均升高率95%相比落后了3个百分点,与《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提出的初升高比例达到98%还差6个百分点,而其中普高升学率只有48.6%。

这说明了县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

三中迁建后,办学规模扩大至48个班,三中原址上新办外国语学校初、高中部,将增加高中班级12班。

由此县高中的办学规模将会增加,可以基本解决普高资源不足的现状,满足生源的教育需求。

同时外国语学校新办初中部12班,也将缓解城区初中的就学压力。

3.3增加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
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还表现在高质量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教育中供给数量不足。

许多家长感叹上普通高中难,上重点普通高中更难。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教育重心的上移,家长对提高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愿望逐渐增强,从而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院校扩招以后,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和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择校生”的出现。

在县6所普通高中中,有一、二、三中三所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

除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外,二中、三中是省二级重点中学。

从质量上讲,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档次不高;从数量上讲,三所学校的学生占全县普高学生的66.4%,与宁波市提出的普高优质资源达到90%以上的要求差距甚大。

迁建后的三中,办学规模从现有的34个班扩大至48个班,将会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县普高优质资源率。

现有三中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上,已基本达到了一级重点中学标准。

学校迁建后,在更为优越的办学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快的发展,为建设成省一级重点中学奠定基础,提高县普高优质资源的档次。

由此可见,三种的迁建对于该县普通高中的教学环境和办学质量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3.4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普高资源集聚
根据《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高校向南北高教园
区集中、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和建制镇集中,小学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计划,县要结合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优化学校布局。

县现有6所普通高中,中心城区3所,其中1所是民办学校;石浦2所;西周1所。

从分布来看,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比例只占50%,与市规划提出的高中段向县城集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中迁址后,原址新办外国语学校初高中部,可以缩小这一差距。

4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4.1招生对象
县第三中学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级中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招生范围主要面向全县,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4.2生源分析
4.2.1县高中教育入学分析
通过近几年县高中教育入学情况的分析,对普高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对普高教育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

县高中教育入学情况详见表4-1。

表4-1 县高中教育入学统计表
(注:以上招生数为本县招生数,不包括外县高中段学校在本县招收的初中毕业生)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今,县初中毕业生的本县普高升学率、普职升学比例总体呈增长的趋势,个别年份有浮动现象。

从2000年开始,人们对高中段教育的需求逐渐由职高向普通高中转换,普高升学率增长较为明显,近几年普高学校的入学人数较为稳定,可见县普高教育的发展逐渐成熟,已经普遍形成了对普高教育的认可。

根据《县域总体规划(2004-2020)》,县域城镇化率由2003-2020年将以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由此可见,至2010年,县域城镇化率为51%,城镇总人口为32.6万人;2020年县域城镇化率为63%,城镇总人口44.1万人。

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预计初中毕业生要求接受高一级教育的人数也随城镇水平提高而增长,这显示项目生源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普高教育资源的扩充和提高可以降低准入门槛,充分满足生源对普高教育的需求,释放普通高中学校的生源空间。

4.2.2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
按照《县域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的规划人口增长率1998年至2010年为6‰,2010年至2020年为5‰进行人口预测,人口基数以2006年县总户籍人口53万计。

按照《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4-2020)》,高中段学校(包括普高、职技校)的配臵应从县域范围内来平衡。

规划期内(2004-2020年)高中段千人指标为32%,各类职技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按1:1的比例算。

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见下表:
表4-2 县普通高中生源预测
由上表可以看出,县普通高中生源数将以一定幅度稳定增长。

结合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不排除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存在短期上下浮动的情况,但总体上应呈增长趋势。

为了满足普高生源的增长需求,扩大县普通高中资源的配备尤为必要。

4.3普高资源分析
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宁波市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每生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平方米。

而按照《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方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方米和4平方米。

单设高中,学校规模在24班以上、60班以下,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

全县目前普通高中用地面积约250000平方米(综合性高中按普通高中占总办学规模比例折算出普通高中用地面积),从用地角度分析普高资源只能容纳7100人,而部分普通高中存在教学资源配备落后,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等因素制约,因此县现有普高资源可容纳的学生数更为有限。

从现实来看,2007年全县普通高中实际在校人数为7513人,而近几年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最高达到了8000余人。

与未来普通高中生源预测相比,现状普高教育资源存在更大的缺口。

从优质资源的角度来讲,在县6所普通高中中,有三所学校拥有优
质教育资源,除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外,二中、三中是省二级重点中学。

从质量上讲,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档次不高;从数量上讲,三所学校的学生占全县普高学生的66.4%,与宁波市提出的普高优质资源达到90%以上的要求差距甚大。

由此可见县现有的普高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在未来普高生源增加的形势下,县普通高级中学的办学规模的扩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更为迫切。

具体数据详见表4-3。

表4-3 普高资源需求分析表
县第三中学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按《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可容纳学生人数800人,实际容纳学生人数1800人。

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旧址扩建条件有限。

经对县普高生源预测及学校扩容实力分析,拟定三中进行迁址扩建。

4.4学校师资配备
县第三中学现有在编教职工160人,退休教职工15人。

131名专任教师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课程研修结业20人,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