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诸特点产生的原因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发展的文化传统,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在第一课中,我们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各种思想流派,打下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
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还重视家庭伦理道德、礼仪规范、乐曲舞蹈等方面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包容性和开放性。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吸收了多种民族文化的精华,并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容性强,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意见,提倡和谐相处。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开放的,吸收外来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互鉴,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
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始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荣,将其视为民族的瑰宝和文化的根基。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给人们带来文化自信,让人们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为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特点包容开放,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之树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花朵,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展现新的光彩。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礼治秩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礼治秩序与泛道德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嗣也。(《左传》)
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 “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提出“克己 复礼”。
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 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 “五伦”。
汉儒:“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 礼》)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音绌),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 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 “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 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 陇也。”宣默然不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2.乡土情结
或曰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于 自己家族及本人出生地与生活 的家乡故土怀有的一种特殊的 心理、特殊的观念、特殊的感 情,具体表现在对乡土乡音乡 俗和乡民以及文化传统特别骄 傲自豪。
2.乡土情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文献典籍——《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 (笃厚)乎仁,故能爱。”《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民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千里做官只为钱。” “升官发 财”。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和精神简介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是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凝结的智慧结晶和人文底蕴。
不仅滋养了中华儿女还对对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特点独特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
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
独特的楹联通过独特的书法表现出来,钤印上独特的名章与闲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装饰。
其他诸如中华绘画、建筑,以至饮食、服饰等,都有其极强的个性。
主体性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
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持续性即既成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多元性中国文化是由不同的异质文化融合而成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
到公元一世纪初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大多数的时间里,在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
变通性留下了许多选择的空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中国人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民间就变成了一个词儿叫变通,什么都可以变,什么都可以通。
在中国,法律上允许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许,很灵活。
中华文化的精神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借鉴传统文化,推进时代文化建设提纲——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子里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
要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文化的定义。
有人把这个定义从两方面解释:1、老百姓的理解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
2、权威的解释对文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海》、《辞源》,它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
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
文化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
比如,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
五四时期,有人又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
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
他认为, 《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
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富有创造性的文化。
它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和谐、多元、丰富、深邃、独特。
一是和谐。
中国文化强调和谐的理念,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中可以看出来,诸子百家都认为“和为贵”,尊敬和谐,秉持“你有你的,我有我的”的态度。
另外,中国文化也强调“自然有序”,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史。
二是多元。
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汇聚了中原文化、东北文化、西南文化、台湾文化、新疆文化、藏区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我们的文化拥有更多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是丰富。
中国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文明、宗教信仰等,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的《诗》《书》《礼》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器物、园林等,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不容置疑。
四是深邃。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最早的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汉时期的“四书五经”,到唐宋时期的“四大经典”,到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再到今天的“新文化”,中国文化总是在不断发展,形成了深厚而极具创造性的文化。
五是独特。
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比如,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字文化,中国的汉字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文字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中国的书画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书法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富有创造性的文化,它包括和谐、多元、丰富、深邃、独特等诸多特点,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各历史时期的⽂化特点⼴义的⽂化是指⼈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化则指⼈类在科技、思想、⽂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所取得的成就。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各历史时期的⽂化特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各历史时期的⽂化特点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较密切的⽂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程”。
仅就中国⽂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是记录和传播⽂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汉字(甲⾻⽂),形成了中华⽂化独具特⾊的语⾔⽂字。
⼆是创⽴了记录时间的⽅法——⼲⽀纪⽇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
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法——《易》。
重点是古⼈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健、君⼦以⾃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化的全⾯奠基时期。
形成了中国古代⽂化的“灵魂”,产⽣了中国古代⽂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和孔⼦。
反映了古⼈对⾃然、⼈⽣和社会的⼏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与儒客推崇)、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
科技⽂化⼤发展,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为后世⽂化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国家建⽴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貌和统⼀王朝的恢弘⽓度。
突出代表:⽓势雄伟的万⾥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统。
尤其是《汉武⼤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化⾼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个阶段,少了些⽓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
具体表现:⽂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艺术异彩纷呈。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
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
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
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
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
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谈谈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你的理解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文化特征。
和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特征。
这两大基本特征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着创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也起了积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
一、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可以说,家族乃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舞台,也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
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文化包容性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的特点,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协调”的观点。
《男女精构,万物化生”是古人从生殖崇拜中提炼出的生命起源的答案而推而广之的。
又把他联想比附成一切生物和非生物以及一切相对概念的两性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间去考察。
孔孟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那么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终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的“大同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
一、远古时期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汉字、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最早的汉字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
此外,远古时代还形成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等,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认识。
二、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的国家制度、礼制、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例如,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秩序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夏商周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这些哲学思想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思想碰撞,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提出了各自的政治、哲学、伦理主张,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局面。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诗经》、《楚辞》等重要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秦汉时期的传统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统一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汉朝还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多元并存、交融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交融性,如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固然有文明和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的,因而又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而人本主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方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民族和国家的义务,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重视道德伦理,角色扮演,履行一定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
这与专制主义有一定的联系,是它的消极因素。
(二)强大的延续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一)地理环境一面临海,其它三面域外陆路交通极不便利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自我发展。
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
这种以我为尊,视栖身之地为天下中央的观念,主要源于古代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缺少交流,疏于了解。
其次,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虽数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却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巨大涵摂能力,最终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与外部世界虽相对隔绝,但疆土广袤,腹地纵深,有着宽绰的回旋余地。
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和宗族,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政治组织,在结构上表现为:家庭——家族——宗族——社会。
五、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务实性等诸种特征。
(一)人文性《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性的特征使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a非宗教性倾向。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学,所关注的是现世人生。
《论语〃述而》【原文】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流传千年,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让人们对它崇敬不已,并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
一、古老而独特的汉字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其古老而独特的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其构成如画,具有浓重的艺术性。
汉字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其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意义而为人所熟知。
汉字通过一种自然、概括和美丽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和审美情趣,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符号和表达方式。
二、崇尚家庭、礼仪和道德中华文化对家庭和礼仪的崇尚是其独特性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以家庭为中心”的观念被广泛认可和支持,家庭被看作是个体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石。
同时,中华文化也非常重视礼仪,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行为与社交中,均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只有遵循正确的礼仪行为才能体现对他人的敬重和尊重。
此外,中华文化崇尚道德,这种思想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形成,并通过经典文献得到了广泛传承。
中华民族重视道德规范的原因在于道德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心灵素质、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富强。
三、哲学和文学之源中华文化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诸如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思想家便在思辨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哲学体系。
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由于它们的深邃、抽象、理性和理解能力而与世界上其他哲学思想区分开来。
同时,中华文化的文学也是独特的,源于古老的诗歌、民间传说、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其中一些极具传统和文化意味的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四、传统饮食文化中华文化还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中华民族秉承着“食物即药物”的理念,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养生膳食、饮食禁忌等观念广泛流传,并已被纳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中。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贾学亮)

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2、经学:汉代独尊儒术,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3、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
糅合儒、道而成。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
4、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
5、西学东渐: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等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史称“西学东渐”。
6、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哲学观念之一,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协调,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
二、简答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1)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影响而疆域辽阔为其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2)草原、沙漠、海洋等地理环境多样形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3)中国地理环境既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在西北和西南又存在多处通道,对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封闭产生影响。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答:先秦诸子学术著作是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经过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诸特点产生的原因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原因可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
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纪的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佛教高僧的东渡,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
佛教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包含有“同化”的意义。
这种强健的生命延续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缘由之一。
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所谓农业文化,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的物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的产品,而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黄河、长江哺育的亚洲东部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中华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主体——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躬耕田畴,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成为国家服役的基本承担者。
这就铸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如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而罢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包含循环与恒久的变易观念,等等。
在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
我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最隆重的春节,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许多其他民族那样,节日多源于宗教。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重农思想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人很早
就认识到农耕是财富的来源。
“不耕获,未富也。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趋向。
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过程中领悟到一条朴实的真理: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文化中国古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代替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在宗族内,每一个人都不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起码要和上下两代人(即父、子)发生关联,这样,父亲、自己、儿子就形成三代,这是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最基本的“宗族”。
如此,可以在划同心圆。
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这些处理原则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重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个人在社会重的权利,也就使得“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而“法制”在这样的系统之内也没有用武之地。
由于氏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残余大量积淀下来,几千年中,全社会并未长期存在如同古代印度和欧洲中世纪那样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组织主要是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
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还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而这些村社中又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络,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以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
直到殷商,在意识形态上仍有“尊天事鬼”的特点,“卜辞”中所记载的,就是殷商贵族的宗教占卜活动。
但是西周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西周人的观念中,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以至被摆脱了。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个突出特点。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从汉唐到宋元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当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产生并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中国却落后了。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而轻自然的倾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这就是它的经学传统。
所谓经学,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