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欧阳学文创编

2021年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欧阳学文创编
2021年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欧阳学文创编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

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人文

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久的历

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

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

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

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盟诸侯,一匡天下;沿泰山分水岭建千里长城以为防线。

泰山,由于地处祖国东方,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卦为震,星宿为苍龙,所以泰山被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万物发育之所,成为天的象征,神的化身。于是凡是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授命”之恩,便要到接近天庭的泰山之巅积土筑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而后再到泰山前接近地祗的梁父、社首、蒿里、云云等小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热能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如能登封泰山,即被子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标志,皇帝本人俨然也成了“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篇》:“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记述:“百王太平,升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夯土台基)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纶漂灭者不可胜数。”古籍载,黄帝狩泰山时,大象驾辕,六龙拉四,尤在前开路,虎狼在后护卫,群鬼列侍保驾,从神簇拥陪行,风伯扫除,雨师洒道,蟒蛇伏地凤凰覆其上。《封禅书》又开车,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颛顼、帝喾、尧、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会稽(即今蒙山),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社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图象文字,唐兰先生释为“炅”,上为日,中为火,下部是山。就明五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在泰山烧柴祭日,后来发展为封禅大典,成为大统一、大融洽合、大团结的象征。

关于封禅活动真正有据可查的始于《史记》,它较全面而翔实地记载了秦汉封禅。秦始皇、秦二世、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

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接踵登封告祭,刻石纪功。其中汉武帝8次东巡登封,乾隆帝11次朝拜泰山。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帝相齐的神圣高度。所以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说:“所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还要高一等,因而也不敢藐视泰山了。”他们为宏扬“君权神授”,便大兴土木,刻石纪功,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遗物。

泰山宗教源远流长,土生土长的泰山神祗与全国性的道教和世界性的佛教共荣共存,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一步充实了大统一、大融合、大团结的泰山精神。佛教于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唐宋时,灵岩寺极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早在魏晋时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观。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李白有“朝饮王母池”的吟咏。

2 泰山的人文美学底蕴

对泰山的审美,历史上曾经历过“自然崇拜”,“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和科学的结合是必然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杨辛教授曾多次考察泰山,著有《泰山美学考察》,开创了泰山现代美学的研究,对泰山美学考察、总结构成泰山主要自然特征”雄伟“的诸因素和历史文化对泰山自然的整体艺术构思及多方成的渗透影响,使美的感受不断推向高峰。在风景欣赏中结合智势。杨辛的泰山诗:“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呐风云。海天为怀,华夏之魂。”是对泰山美学的高度概括。泰山历经几千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中国山岳风景的典型代表:即以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区域综合性的人文景观。根据中国传统的山水观,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美的特点。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泰山的美学从事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和自然与人文融合而成的山体高大及表形的的雄伟。其自然因素首先是主峰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平原和丘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尤其是南坡,景观更为雄壮:山东省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层层叠起,群峰拱岱,形成“一鉴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其次,泰山山脉绵亘200多公里,基础宽大,形体集中,使人产生安稳感和厚重感,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就是上述自然特

征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应。

泰山的人文景观美,是反映一切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相融合的人为因素。人文景观主要包犄建筑物、构筑物、石刻及道路等,其创作是根据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宗教告示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其布局重点是从祭地的社首山(即今蒿里山东侧,建国后因凿石而毁)至告天的玉皇顶,约在10公里的登山盘道两侧,把整个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问,进行了整体构思。在这条景观带上大体分为三重空间:一是以泰安城为中心的人间闹市;二是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为阴曹地府;三是以城北岱宗坊为起点,沿长达5800多级的天梯盘道直至岱顶天庭仙界。

泰山与泰安城是山城一体,泰安城是因帝王封禅和黎民百姓朝山进香及游览观光发展而成。岱庙是泰安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轴线从城区南门开始,经通天街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天梯相接,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的序列上形成一体,从空间序列看,是按登封活动的程序资助第展开,贯穿着一促由人境到仙界的过渡阶段;痤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至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登上天庭;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严整到自由,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异;从意境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佳境;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的漫长盘道为连接,形成了一条极为壮观的封禅祭礼序列景观。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巧妙地借用自然地势,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断层陡峭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游人沿中溪而

上,人在谷中而行,属于封闭型自然景观,渐至岱顶才豁然开朗;对祭天活动来说,前奏长,对比强烈,造成步步登高、引人入胜和扣人心弦的心理状态。其二,在建筑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设计上,既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又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即有临溪而建的赏罚分明景建筑。也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同时,还有耸立于岱麓和岱顶的金碧辉煌的祭祀建筑群。其三,从建筑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为单元的群体组合上,都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建的特点。另外,有一些寺庙和书院,建于深山密林之中或青峦秀水之间。这些建筑因功能不同,对环境的选择也不同,不同的环境对建筑造型的要求也不不一样,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以耱默契。如岱顶南天门的位置选择和建筑形象的创作上,则是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又凭人工之力的杰作。泰山西北麓的娄敬洞山,是人工借助岩洞洞口的险要之势,筑室为老君堂、三清殿、仙姑庙等,使寺庙悬挂于半山云雾之中,主自然岩洞有了生机。

泰山古建筑的造型艺术,不仅在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浑为一体,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大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

泰山碑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珍品,是天然的书法展览。它们都是因事而立,因地而书,因景而刻,因石而制,赙景交融,点缀风眩。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既有龟趺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

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手笔,也有石工之书。真乃瑰丽多姿,琳琅满目,把泰山妆扮得更加庄严典雅。

3 结束语:

泰山这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以其雄伟瑰丽屹立于东方之巅。通过泰山,我们可以了解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深刻地认识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泰山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现代社会的旅游价值,泰山之所以独特,更在于她是中华文化兴衰更替的见证者。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让全世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我们当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虔诚。泰山遗产即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4 参考文献:

[1]谢凝高.泰山的历史文化价值[J].风景名胜,1994 (9):4-5.

[2]刘晓春.雨中登泰山的文化底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 (6):21-23.

[3]汤贵仁.论泰山文化的历史价值[J].泰安师专学报1996(3):10-11.

[4]刘凌.名山文化与泰山文化——论泰山文化性质[J].泰山文化,2008(3):5-6.

[5]周谦.中华石文化与泰山石[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50-51.

泰山 一

泰山一 泰山:秦汉时期的文化制高点——王子今教授在泰山论坛的演讲 编者的话 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几千年来,泰山以它固有的雄伟壮丽和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位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1月5日至7日,由泰安市委与本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泰山论坛”在泰安举行,全国文化历史等领域专家学者、产业代表和大中城市的宣传部长等200余人聚集一堂,就泰山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文化产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其中,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演讲的“泰山:秦汉时期的文化制高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演讲的“泰山的祭祀与封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刊撷取他

们讲稿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秦汉时期是在中国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阶段。在当时的社会意识中,山川崇拜有重要的地位。而泰山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的意义,成为社会上下共同尊崇的对象。比如《淮南子》说,“太山之容,巍巍然高。”还写道:“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王充《论衡》也写道:“泰山之高巍然。”又说:“夫天之高下,犹人之察太山也。”都赞美泰山的高伟。言之极端者甚至以为可以与“天”相比。这种文化影响延续至今。一座山峰的文化作用,能够如此稳重,如此长久,这样的情形,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从文化史视角分析相关现象,对于认识秦汉社会意识史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益于说明泰山文化生成与演进的若干特征。

齐鲁先进文化的象征 秦汉时期,齐鲁文化以儒学深沉的内涵和雄大的气象,具有先进文化的地位。儒学由齐鲁西渐,在各地普及,后来又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论语·八佾》中可以看到孔子有关泰山(太山)的感叹,体现出这座东方名山在儒学思想领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泰山,又被看作圣人之学宏大高远的象征。孟子又有“太山之高,参天入云”的说法,可以看作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的一种解说。《韩诗外传》卷三写道:“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也说泰山伟大崇高。在齐鲁地区,人们又习惯用泰山来比类文化行为和精神境界的高尚。比如子贡和有若讨论孔子的文化地位,说“圣人之于民”类同于“太山之于丘垤”,“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 孔子也。”在齐鲁文化深厚的基底上,泰山正是这

山东地域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一)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

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

泰山封禅大典的前世今生

xxxx大典的前世今生 大道通天。 6366级台阶稳稳上升,从山脚直通泰山玉皇顶。在古人眼中,这里是直接能与天对话的地方。巍巍泰山拔起于平原、丘陵之上,立于东海之滨,是东方最高的山。东方主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为五岳之宗,又名岱宗。 泰山素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又以“天下名山第一”独占鳌头。除去地理造化之外,泰山的显赫与历代帝王在泰山进行的一种旷世大典密不可分。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活动?能让帝王亲躬,能使泰山备受推崇? 这就是——xx! 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泰山封禅,便赋予了帝王取得上天承认、证明白已是“天子”的神圣意义。并非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到泰山封禅。只有国家统 一、功德卓著的帝王,在得到上天赐予的吉祥“符瑞”以后,才有资格到泰山封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着文武百官,登顶泰山举行了第一次封禅大典。自秦汉至清,共有12位皇帝登泰山封禅或者祭祀,他们给泰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气韵。然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历史上的赫赫君王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关于帝王们在泰山举办的旷世封禅仪式,已 经沉淀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只有凭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宏大的想象力,才能重现。这一自清乾隆皇帝之后就绝版的盛大典礼,而今借助现代化、高科技的表演手段,重现封禅盛事,激活人们关于盛世王朝的历史记忆。2010年5月,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在泰山东麓天烛峰脚下震撼上演。这里曾是秦始皇登泰山封禅御道的起点。夜幕降临,灯光打亮了远处巍巍的玉皇顶。在特殊的灯光效果下,有148级台阶的阶梯式舞台与远山连为一体,浑然便是帝王登泰山的台阶。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宋真宗、康熙大帝,中国5个最强盛朝代的6位皇帝,依次登台。或威赫或祥和、或绚烂或

泰山的历史文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6632301.html,/question/3833233.html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6632301.html,/taishan/lishiwenhua/ 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近代于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 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登泰山封禅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AC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之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祷,南宋《道门定制》卷二《申东

泰山文化

泰山之于国人心中的地位就是一种膜拜的信仰,游泰山的不是予情山水,那种灵魂的神圣与庄重超然在景色之上,不容亵渎。我认为泰山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图腾文化的一种,是重要的精神文化,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融入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一种“根”的文化,泰山旅游的发展不能侧重于“游”,而应侧重于“拜”,这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分不开的。 一、文化形成。泰山崇拜由来已久,石器时代的自然崇拜中对自然的敬畏便出现了对泰山的膜拜,而泰山文化大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封禅”,随着文明的进程,部落筑坛祭祀与图腾信仰逐渐演变到家天下后的思想统治的需要,一些顺天意的借口不能再是一些巫术,国家机器需要更加堂皇的“神权天授”借口来安民心,泰山“祭天告地”便以其得天独厚的的地理条件承载了这一使命。 二、地理优势。泰山作为文明地区最高的山脉,区域内依山傍水文化繁荣民众富庶,尤其是在齐鲁边界之交,山形高大,如佛似坐形态,全山如鹰式坐北向南完全展开,112座山峰无杂山地貌,独拥一峰。海拔1545米,且山下基准海拔100余米,相对高差1400多米,周边多省无高峰,所以泰山平地起雄峰,由显雄伟高大。站在山顶,周围无高山相近,这也是泰山与其他名山不同的地方。 三、华夏之源。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

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 四、儒家与泰山。“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是孔子对泰山的赞叹,并把自己将终说成泰山颓梁柱摧,可见泰山在孔子心中的超然地位。建元元年(公元前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泰山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是中华正统思想的根。 五、传承与发扬。泰山文化作为我国的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演变中,不断的扩大与发扬。自秦始皇以来,我国帝王先后27次封禅泰山,把泰山的地位推崇到极致。泰山宗教文化及其建筑文化,渲染着泰山的庄严神秘、历史厚重,泰山石刻文化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泰山的地位没有因任何一个朝代更迭而受到影响。 综上,泰山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借用我们临清人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泰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最新泰山旅游文化分析精选

泰山旅游文化分析 姓名:周彤班级:机设1305 学号:1310140504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书法文化以及石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被誉为中国的“国山”。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一,泰山的历史文化 泰山,从一座山,到自然山,文化山,精神山!这是世界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它东临海,西靠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点区域。泰山文化深厚,其古建筑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气势磅礴的泰山,与长城,长江,黄河齐肩!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到“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帝王封禅祭拜天地,祈福苍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的神山。 泰山以先秦72位祖先君王,秦统一以来12位皇帝举行泰山封禅

祭拜大典,以历朝有百代帝王各种级别参拜!实为国之首山。随着帝王封禅,全国各地遍建东岳庙,泰山宫,泰山寺庙,东岳祠,奶奶庙,泰山奶奶庙,碧霞祠庙。泰山渐渐被神化,称“东岳大帝泰山神”! 道教五行学说:泰山统管人间官职升降与人间生死! 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二,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是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不乏精华所在。在泰山看古代建筑,岱庙当然是必去的,从岱庙出北门后,徒步攀登,王母池、孔子登临处、十八盘、南天门、碧霞祠……均堪称杰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为著名佛教庙宇,泰山之北的齐长城更是世界之最。 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建筑

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 只要登过泰山的人,无不对自山下至山顶长达九公里的登山盘道,尤其是最后的十八盘印象深刻。这条从红门到南天门的登天之道,就是沿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节理密集带而修筑,组经过的一天门中天门和南天门,实际上处于地质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梯式台阶。泰山不仅以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和重要而典型的地质遗迹,是地质学家着迷,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令人神往。泰山的一峰一岭一沟一壑甚至每个石刻碑体,都是亿万年地质历史演化的产物。是地球历史的珍贵档案。 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中部。地处华北平原东侧。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它融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于一体,自古就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 泰山是一个年轻的山脉,至今仍在继续上升,但是组成泰山的岩石却非常古老。其年代之久远在五岳中居首位。泰山的地质科学意义十分重要。自1968年起,已拥有130多年的地质研究历史。这在国内外诸多名山中是罕见的。泰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可谓几度沉浮几经沧桑。大约在距今28亿年前的新太古代初期古老陆核裂开,产生巨大的凹陷带,形成了巨厚的超级性、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即科马提质绿岩建造,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之一。它是我国目前唯一公认的具有鬣刺结构和枕状构造的太古宙超基性喷出岩,是研究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带和探索地球早期历史奥秘的重要依据,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在距今25亿年前后,鲁西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泰山运动。原先形成的岩层褶皱隆起,形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的一部分,耸立在海平面之上,伴随着岩层的褶皱隆起,产生了一系列断裂,大量的中酸性岩浆侵位,并发生了区域变质作用。从而逐渐形成了表壳变质岩系和分布广泛的闪长岩花岗岩类的古老侵入岩体,具有明显的期次。这类岩石约占泰山主体面积的95%以上,是泰山主体组成的物质基础。由于这些不同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质岩石的大规模存在,为探索太古宙巨量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极佳的研究对象,在建立前寒武纪底层系统中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耸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经过18-19亿年的风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至距今约5亿2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初期,华北广大地区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古泰山也随之沉没到海平面以下。在古泰山的风化剥蚀面上沉积了近2000米厚的寒武奥陶纪海相地层。代表这个时期沉积的地层是位于泰山北侧的张夏寒武系标准剖面,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良好,含丰富的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研究程度高。是华北地壳演化历史早古生代阶段的重要地质记录,是我国区域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系对比的重要依据。在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距今约4亿5千万年前的中奥陶世末,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鲁西和整个华北又缓慢地整体上升为陆地。 至距今约3亿2千万年前经过1亿多年的风化剥蚀,海水又逐渐入侵,在中奥陶统的风化剥蚀面上沉积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而后鲁西又持续上升进入内陆发展阶段。距今1亿年左右的中生代晚期,在燕山运动影响下,泰山南麓产生了数条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处于断裂北盘的古泰山一方面不断掀斜抬升隆起,另一方面又遭受各种风化剥蚀,最后在山体的高处,把原来覆盖在古泰山上的2000多米厚的沉积盖层全部剥蚀,古老的泰山杂岩得以重新出露于地面,从而开始形成今日泰山的雏形。 泰山的塑造和形成离不开距今约3千万年前开始的构造运动,它以垂直升降为主,运动的阶段性和间歇性十分明显,这对泰山今天泰山的雄伟山姿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泰山雄、险、奇、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的产生有重大的影响。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盟诸侯,一匡天下;沿泰山分水岭建千里长城以为防线。 泰山,由于地处祖国东方,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卦为震,星宿为苍龙,所以泰山被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万物发育之所,成为天的象征,神的化身。于

泰山故事导游词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色闻名,而县以其灿烂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被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历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身为人主的帝王,还是命在朝廷的达官,无论是放浪山水的文人,还是云游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众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憧憬与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有所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山的典故与传说,就是这个缩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岳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泰山不让土壤等等,许许多多典故与传说,反映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挠,磊落光明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仇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典故与传说,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有着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 所有这些神话传说,象这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样古老、美丽、动人,祖祖辈辈流传着。?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斜依拦住山,背靠五松亭,在这里可遥望十八盘,南天门,只见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云蒸霞蔚,迷离耳目衣袂之间,松涛阵阵,传千谷万壑不绝。在这里还可以下望云步桥,只见水流潺潺,陡然入涧,瀑水悬流,溅花泻珠,风响水鸣,万籁俱寂,风景之秀丽之清幽以言表。 据说,秦始皇做皇帝时,发现东南有天子气,唯恐别人夺了他的皇帝宝座,就带了大队人马,从京都咸阳出发,浩浩荡荡来到泰山封禅,一是想借此报天地之功,更重要是向天下人炫耀一下他的威风,以便慑服天下。登山的这一天,正值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始皇爬到半山腰,虽骑马乘轿,却也早已累得汗流满面。忽然,天气骤变,乌云从山头滚下,顿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一齐袭来。始皇措手不及,见前面有一棵松树,高达数丈,枝叶繁茂,树冠如棚,风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树下避雨,随行人员早乱了套,钻洞的钻洞,爬崖的爬崖。不一会儿,风飘云散,雨过天晴,始皇因在树下,未遭风雨侵袭,为赏松树遮雨之功,始皇当即封它为“五大夫”。圣旨刚下,就听到树上有人言曰:“天下一统,你不以社稷为重,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大增赋税,乱派徭役,无德无仁无礼,妄受帝命,凭什么乱封左右”始皇闻听此言,又想起刚才忽遇大雨,感到实在晦气,很不高兴,封禅弄了个不了了之。始皇圣旨已下,把大树封为“五大夫”,以后人们便将此树称之为“五大夫松”,再后来错传成了五棵松树。据说,在万历三十年,由于泰山蛟龙腾起,山洪瀑发,秦松被水冲走,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时补载的。 ?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还有一棵袅袅亭亭的松树,一枝长长的树干斜向下伸展着,好像

泰山文化

论泰山旅游文化(从泰山文化到泰山旅游) 摘要: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泰山旅游经济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泰山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泰山文化不仅是泰安与山东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整个国家和全世界的重要旅游资源. 关键词: 泰山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文明之根,东方文化的宝库,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北大美学教授杨辛. 泰山素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又以“天下名山第一”独占鳌头。五岳之中,论海拔,泰山不是最高的,论景色,泰山不是最美的,但它为什么名气最大?是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所放射出的特殊魅力。 在帝王巡守和封禅泰山的过程中,泰山作为一个自然实体而存在,巡守和封禅的主要目的是对天、对地的告祭,泰山是告祭的场所。从传说时代就在泰山上举行封禅这种典章制度上最隆重的大典,到宋代之后的帝王致祭泰山,从泰山作为人间帝王与上天沟通的场所,到对泰山封王、封帝,兼封其妻子儿女,在长达数千年的巡守和封禅仪礼的举行过程中,泰山也因为它的特殊位置而完成了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在封禅大典中,泰山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封禅与巡守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是山岳祭祀礼仪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禅的方式是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其次,封禅的目的是“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史记·封禅书》记载,在秦以前有72个帝王曾行封禅之事,不过,司马迁自己也只提到12个帝王,而且还多语焉不详,叙述模糊。也有学者认为,所说72 帝只是约数,极言其多。自秦以来,正史所载,秦汉唐宋诸朝均有帝王亲临泰山封禅。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遣官员代祭,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令狐采学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 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 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 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 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 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

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

岳父及泰山的来历

泰山及岳父的来历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中部,跨越泰安和济南两市。关于泰山,中国有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天地万物是由一个叫盘古氏的人创造的,盘古氏死后,头颅、躯干和四肢化为五座大山,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位于东方的泰山正是盘古氏的头颅化成的,因此,被称为“东岳”的泰山就是“五岳”之首。泰山被称为“中国第一山”。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究,泰山地处中国最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泰山所处之地正是万物发育的吉祥之地,因此被视为天的象征和神的化身。历朝帝王为了表明自己的统治权是天帝授予的,都纷纷到接近天庭的泰山之巅祭告天地,这就是泰山封禅大典。 唐朝开元14年,玄宗皇帝到泰山封禅,任命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张说趁此机会把自已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照惯例,凡是随皇帝参加了封禅的,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来是九品,张说利用这次机会,把郑镒连提四级,升为五品。唐朝制度规定,不同品官所穿官服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那天宴会上,玄宗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改变了颜色,觉得奇怪,就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答。

这时,擅长讽剌滑稽的黄番替他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没有深究,大家心照不宣,郑镒就这样混过去了。 事后,“泰山之力“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于是有人将妻子的父亲称为泰山。尽管称妻子的父亲为“泰山”听起来雅道,但那“泰山之力”的故事总不免含有讽剌的意思,两者联系起来还是不太光彩。所以后人便考证说,称妻父为泰山,是因为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在中国古代,一般尊称老人为“丈人”。随着这种称谓的传承。变异步,到了南北朝时期,丈人已经成为妻父的同义语了。由此不难看出,大概是泰山顶上先有了象征老人的丈人峰,后来又发生了“泰山之力”的故事,于是,人们便将泰山顶上象征老人的丈人峰同所比喻的妻父的丈人联系在一起,所以把妻父称作“泰山”。泰山乃东岳,亦称“岳父”,“岳父”的妻子,自然就成了“岳母”,也有称“泰水”的。

泰山的人文景观价值赏析

泰山文化内涵分析与欣赏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被誉为五岳之首。地势相对平缓的鲁中地区突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泰山,与周围地势的强烈反差给人以泰山高大、雄壮、险峻,的感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代皇帝更是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登山求仙;文人骚客也争相登山、留下不朽佳作。因此,泰山留下了众多文化价值极高的人文景观。 我与2011年9月领略过泰山的雄壮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泰山文化进行赏析 泰山传说 泰山周边流传着很多美好民间的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就是碧霞元君和泰山石敢当。 碧霞元君(当地人称亦泰山奶奶)是道教的重要女神。民间传说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碧霞祠香火极盛,当地人对她信仰极盛。求子、求时运、求健康之人络绎不绝。泰山曾经每年都会举行碧霞元君出巡仪式,出巡之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当地民众准备鞭炮贡品,出巡线路沿途民众跪拜行礼,求元君保佑,场面宏大、威严。现存的《泰山碧霞元君出巡图》就描绘了元君出巡的胜景。 在泰山周边,农村盖房子一般都会求一个泰山石“泰山石敢当”镇宅。相传泰山脚下住着青年石敢当,在当地非常有名,爱打抱不平。有一姑娘中了妖气,石敢当帮忙赶走了妖风,但是敢他一次,他就去别处作恶。后来,石敢当想了一个办法“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此后,泰山石敢当降妖的事越传越远。以后,人们为了避邪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用来避邪。 … 美好的泰山传说体现了善良的中国人民气球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希望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是大河农业文明影响下的中国人民思想状态的体现。同时,也增加了泰山的神秘色彩,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泰山文化. 泰山封禅 封禅,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为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历代帝王在泰山封禅,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彰显了泰山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泰山文化的现代意义

包容融合择细成高创兴中华 ——浅谈泰山文化的现代意义 白立新泰山驰名中外,不仅是风景壮美的旅游圣地,更是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文化名山。泰山融汇五千年中国文化,形成“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郭沫若语),泰山与中国情感、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堪称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结晶,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今日之泰山,以雄伟壮丽、庄严伟岸的丰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卓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展示着文明古国的风采。正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言:“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举不胜数,自古至今,仁者爱其山,智者爱其水,各有所爱。本文谨就泰山文化的现代意义尝试进行浅显的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现代意义上的泰山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六部分 现代意义上的泰山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六部分:泰山神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教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当代西方文化。 泰山神文化是泰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地方民间宗教,带有原始宗教的特点,是道教泰山化的历史演变,现在以“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和“泰山石敢当”为代表。在每年的春节,从除夕之夜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来自泰山脚下乃至华北、全国各地的香客登临泰山,上香、许愿、还愿,特别是传说中的“泰山老奶奶”的诞辰纪念日(农历三月十五)前后,登临山顶“碧霞元君祠”和山下“小泰山”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形成壮观的朝拜潮流。传说中的“泰山老奶奶”有治病救人、主宰生育的神力,“泰山老奶奶”以她的仁爱之心、平等之心,关怀民生疾苦、济世救人,成就了她万能女神的地位。在现代社会,“泰山老奶奶”不仅仅是祈求多子多福、祈求平安安康的偶像,“登泰山保平安”的泰山宣传广告就赫然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也成为一般民众心目中的“圣母”偶像,有点类似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地位,是母亲的象征,是人们反思生命、回报母亲的精神偶像。近年来朝拜“泰山老奶奶”的香火费一直延续攀升,上一柱普通的香三五元,贵点的三五十元,昂贵的到600元、800元,甚至有天价的2200元,高价的香火费不仅体现着现代人对“泰山老奶奶”崇拜程度,也是现代人精神迷失、寻求精神寄托的有力佐证。“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

泰山简介

泰山――简介 泰山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中部。起伏于长清、济南、泰安之间。为片麻者构成的断块山地。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磅礴,古称东岳,一称岱山、岱宗。 封禅祭天 泰山封禅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色。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尧、舜、禹、炎帝、黄帝………都曾到泰山封禅祭天,以表达对“天”佑护的谢意。 泰山是一座圣山,在帝王封禅的同时,泰山也正以它博大的胸怀陶冶着人们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以孔孟为代表的思想家、政治家就曾直接受到过泰山的巨大影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便充分反映了2000年前中国圣贤们“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站在泰山般高度上观察社会与人生,以实现自己理想的崇高精神追求。 泰山不仅给了华夏先民以生存的庇护,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广阔的精神驰骋的领域。从原始的祭天活动直至“仁者乐

山”,中华民族从这里由蒙昧走向文明。 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封禅文化、宗教文化、石刻文化和建筑文化四个方面。 封禅文化为泰山所独有,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封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意义。 宗教文化从其原始古朴的封禅祭天仪式,发展成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个展示的平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石刻文化和建筑文化,正是这种宗教文化的衍生物。 泰山名人 泰山是我国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的祖先所开发,泰山的南北麓,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繁荣地区,相传远古时有72位君主来泰山巡狩祭祀,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至明朝历代帝王,先后有12位皇帝,亲临泰山封禅祭祀的有27次,其中汉武帝曾八至泰山。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汉朝的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晋朝的陆机,唐朝的李白和杜甫、宋朝的苏辙等名人雅士也纷至沓来。帝王名土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赞颂泰山的诗词、

泰山文化特色

泰山文化特色 一是借助“泰山”品牌,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多次举办“东亚山岳文化研究会”、“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杨叔子、王蒙等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泰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二是借助泰山名人资源,服务学校办学。学校是原国家领导人万里同志家乡的唯一综合性大学,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于2010年设立了“万里图书馆”(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田纪云同志分别题写了馆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同志为开馆剪彩),并同时成立了“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中心”。冯玉祥、范明枢等泰山名人既是我校学者研究的对象,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是借助泰山名山效应,增强学校吸引力。充分发挥泰山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汇集了优秀人才,吸引了优质生源。升本以来,博士从无到有,已达67人;教授从少到多,已达63人。在许多高校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学生一志愿报考率和报到率逐年提高,2012年本科二批一志愿文、理最低投档分数分别高出省控线5分和10分,报到率达到98.08%。 四是注重将泰山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独特的教学资源。

借助学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泰山文化研究中心、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泰山美术学等方面的师资优势,把泰山历史文献、泰山宗教民俗和世界遗产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开设了《泰山文化概论》等校本课程。先后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泰山皮影大师范正安,面人艺术大师王焕璧,泰山旅游文化大篷车,泰山茶文化协会,封禅大典文化传播公司走进校园,让优秀泰山文化融入大学生活。 五是以泰山文化底蕴为基础,精心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以进取、担当等泰山精神为指引,融入“登高必自”、“从善如登”、“责任重于泰山”等泰山文化元素,打造了山环水抱、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设计了揽胜亭、未了湖、五贤园、望岳广场、泰山石刻等校园景观,凝练形成了“勇攀奋进”的校园精神,时时都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泰山文化

中国泰山文化 摘要: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形成于25亿年前,是第一次造山运动兴起的大山;它位于山东省中部,华北大平原东侧,京沪铁路中段。泰山山脉自西向东沿黄河南岸绵延二百多公里。主峰在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以南65公里的泰安市境内,海拔1545米。她东威沧海,西镇大河,山势挺拔,奇峰突兀,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雄伟、奇特、古老、秀丽,是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载人《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 关键词:泰山文化 正文: (一)景区概况 泰山风景区横跨泰安、济南两市,北距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60公里,南离鲁国都城、孔子故乡的曲阜70公里,津浦铁路在泰山西南侧通过,泰肥、泰新、泰宁、泰济等多条铁路、公路在泰山之南交叉。 泰山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 泰山地区文化历史,几乎与整个中华民族同龄,泰山南麓有大汶口文化,北麓有龙山文化遗址,可以佐证,再早些,还有5万年以前

的新泰人文化遗存。更重要的是泰山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五岳之首,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山岳,这个历史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因而使它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从先秦时代到中国封建社会结束,前后连续四千年数以百代的帝王或代表帝王的使臣朝拜祭礼泰山,形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帝王封禅祭礼、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即从祭地的嵩里山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在数千年的泰山文明史中,不仅有泰山的封禅史,还有宗教、审美、科研以及农民运动的丰富历史。尤其在审美发展史上所产生的美学价值是十分突出的,通天拔地的泰山给人以雄伟的美感。 (二)文化意义 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泰山山体的视觉形象端庄凝重,雄伟壮丽: 泰山的山体形象,给人以高大、厚重、敦实、坚毅、稳固、安定、壮观、壮美的感觉与审美效果。这是作为“国山”、作为“中华国山”应有的要素、必备的要素、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一个东方大国的国山啊!正因如此,汉武帝临泰山才发出肺腑的最强音:“高矣!极矣!大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作为一位名声显赫、功业卓著、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