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能熟读成诵。

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学习内容】一、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二、基础知识梳理1、认读字音:凋( )伤塞( )上急暮砧( )2、词语理解①玉露:②凋伤:③萧森:④兼天:⑤塞上:⑥两开:⑦接地阴:⑧他日:⑨系(jì):⑩寒衣:⑾催刀尺:⑿急暮砧:三、鉴赏诗歌:【方法】“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296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296

杜甫诗三首【教课目的】1.认识作家平生、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累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觉诗人的愤激之情。

4.掌握情形交融的创作方法,熟习律诗的格律知识。

【教课要点】感觉、品尝诗歌境界。

【教课难点】培育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遇到诗人感情熏陶而有所感悟,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课方法】朗诵法、点拨法、商讨法。

【教课时间】三个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想他的自亏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接踵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钉子的。

杜甫一世的磨难和贫寒使他不可以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峻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酸楚苦累倾注而出,多少伤时感事积郁此中。

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近杜甫。

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累积1. 作家作品杜甫( 712-770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步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取右卫率府兵曹从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逃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出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从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顾问、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 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 768),携家出峡,流浪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2. 基础累积(1)认读字音凋(diāo)伤塞(sài)上急暮砧(zhēn)(2)理解词义凋伤(使草木凋谢衰败)萧森(萧瑟阴沉)兼天(连天)系(指系舟登岸)寒衣(指冬季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傍晚时急促的捣衣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2-5《杜甫诗三首》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2-5《杜甫诗三首》精品导学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 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语.曰:唇亡则齿寒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②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 君将哀.而生之乎 秦人不暇自哀. 谁为哀.者③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 鳏寡孤独.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者 ④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车叱牛牵向.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点拨 ①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名词,谚语,俗语/动词,读yù,告诉,相告 ②悲哀/怜悯,同情/哀叹,惋惜/痛哭 ③形容词,单独/名词,老而无子者/副词,仅,只有 ④介词,对着/介词,朝向/介词,接近/连词,假如/副词,刚才2.古今异义①画图省.识春风面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③一去.紫台连朔漠④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①“省”古义:曾经。

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

②古义:远离故乡。

今义:一万里的距离。

③古义:离开。

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

④古义:指晚年。

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

⑤古义:遗憾。

今义:仇视、怨恨。

3.词类活用①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①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 5 课( 杜甫诗三首 ) 导教案3、古诗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的确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怎样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伙掌握,我们以唐朝为界来说。

唐朝平时的诗基本上古体诗,这包含《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朝及唐朝此后,诗人们也写了很多古体诗,比方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朝及唐朝此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基本上古体诗。

也的确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 “行”“吟”“引”“弄”“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舍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朝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含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相同,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相同。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无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律诗的、两联一定对偶学习过程一、知识积蓄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⑵、解说下边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江间波浪兼天涌〔〕绘图省识春风面〔〕渚清沙白鸟飞回〔〕落魄新停浊酒杯〔〕寒衣到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⑶、课文朗读,重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联合说明理解诗的作者与内涵,一定走进作者心里。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绘了怎么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2、首联“凋伤”中的那个“伤”字换成“凋谢”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原由3、颈联“丛菊两开改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么样的情怀?4、尾联“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怎样突显“故园心”的?《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么样的自然情形?创造了怎么样的境界?6.颈联,尾联是怎样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像点?《咏怀遗迹》〔其三〕8、联合说明、感知诗歌思虑: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要旨的词语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10、《咏怀遗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么样的感情?中间两联重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1、《咏怀遗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恼恨,并没有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否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讲堂检测12.以下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育文档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育文档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咏怀古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咏怀古迹》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明妃()朔()漠青冢()画图省()识千载()2、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找出本诗的诗眼。

二、阅读引导关于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探究案】探究一:结合赏析咏史诗的三步骤具体赏析这首诗1、昭君其人其事,把你从诗中读到的有关昭君的信息(身份、人生经历等)写下来: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解析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解析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解析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解析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

逾(yú)走(古今异义):跑。

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

怒:凶狠。

啼:啼哭。

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

且,暂且。

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

妪(yù)虽:即使,虽然。

衰:衰弱、衰微。

备:准备。

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

咽(yè)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单元作文、话题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英语作文、作文素材、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ju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se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unit composition, topic composition, genre composition, post-reading feeling, English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material,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一、认识背景《咏怀遗迹》是作者于唐朝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遗迹,杜甫正是借这些遗迹先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遗迹,挨次是庚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遗迹抒发诗人的出身之感。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不过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互相抢夺地盘,造成社会混乱,民生凋零。

在这类局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

他的愁闷是多种要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磨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挚友李白、高适、严武的接踵辞世。

为了排解浓云同样不时压在心头的愁闷,他患病登台,但凄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加了新的悲痛。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研究【学始于疑】——我思虑,我收获1、学习《登高》:经过意象掌握作者的感情、赏析情形交融、气象雄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邃的苦痛与忧思。

2、学习《咏怀遗迹》(其三):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怀疑研究】一、《登高》5、前两联描绘了如何的自然情形?创造了如何的境界?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像点?二、《咏怀遗迹》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绘的先人、旧事是如何的。

(弄清史实)2、为何要描绘古人的这段旧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类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剖析技巧)【当堂检测】西施滩(崔道融)西施(罗隐)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导航学案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导航学案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3

第2课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感受律诗的音韵美,学会读懂并初步鉴赏写景抒情诗和咏史怀古诗。

2.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诗家语”的特点,初明大意;通过诵读进入诗歌的情景,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和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凸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来品味把握诗人的情感,借助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

3. 认同唐代的诗歌文化,体察理解杜甫忧愤国事的情怀。

【学习过程】【了解写作背景】(1)唐代宗永泰元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家”,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居住。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事件里,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背景下写成的。

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是整组诗歌的基调。

(2)唐肃宗时,杜甫上疏救房琯一事,乃杜甫“生平最大之事”。

杜甫一生渴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官居左拾遗,给了他接近权力中心,实现其平生志愿的机会。

不幸的是,杜甫仅仅做了一年的左拾遗,就因疏救房琯一事失去了肃宗的信任,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断送了政治前途。

【自主构建】1.字音渚.清( ) 霜鬓.( ) 暮砧.( ) 塞.上( ) 青冢.( ) 憔.悴( ) 连朔.( ) 省.识( ) 潦.倒( ) 万壑.( ) 2.一词多义回(1)渚清沙白鸟飞回()(2)奔流到海不复回()(3)虎鼓瑟兮鸾回车()(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5)回车叱牛牵向东()(6)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3.词类活用玉露凋伤枫树林()4.文言虚词独独留青冢向黄昏()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独畏廉将军哉()5.古今异义辨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特殊句式环珮空归夜月魂(倒装句 )【文本解读】1.对照上面“诗家语”的提示注明下列句子的表达特点并写出诗句大意:玉露凋伤枫树林()丛菊两开他日泪(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2.请找出《秋兴八首(其一)》每一联的意象,并概述其特征:额联()颔联()颈联()尾联()【合作探究与交流】用“披文入情,感知情感意蕴”的方法赏析二、三联第二学时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一、读懂诗家语注明下列句子诗家语的特点,并写出诗句大意。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作链接完成课后第四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6 杜甫诗三首 1 二中徐会霞《杜甫诗三首》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徐会霞【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2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2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4.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出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必修三第5课【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内容】【素材积累】(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被称为________。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 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

律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必修三第5课【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内容】【素材积累】(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被称为________。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 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

律诗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杜甫诗三首教师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教师导学案

第三单元:唐诗之美 5.1《杜甫诗三首》◇教师导学案◇
编写人:王皎审核人:杨丹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预设】
1.我要查阅资料更详细地了解近体诗的有关文学常识和杜甫。

2.我能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其沉郁顿挫的风格,背诵默写三首诗。

3.我要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杜 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 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学习其诗歌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对仗的工整等。

2、难点(1)深入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悲愤、无奈、忧思等。

(2)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链接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四、诗歌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2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2

【学习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能熟读成诵。

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学习内容】一、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二、基础知识梳理1、认读字音:凋( )伤塞( )上急暮砧( )2、词语理解①玉露:②凋伤:③萧森:④兼天:⑤塞上:⑥两开:⑦接地阴:⑧他日:⑨系(jì):⑩寒衣:⑾催刀尺:⑿急暮砧:三、鉴赏诗歌:【方法】“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题目是什么意思?2、诗句的字面意思?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5、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能熟读成诵。

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学习内容】
一、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二、基础知识梳理
1、认读字音:凋( )伤塞( )上急暮砧( )
2、词语理解
①玉露:
②凋伤:
③萧森:
④兼天:
⑤塞上:
⑥两开:
⑦接地阴:
⑧他日:
⑨系(jì):
⑩寒衣:
⑾催刀尺:
⑿急暮砧:
三、鉴赏诗歌:
【方法】“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
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诗句的字面意思?
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5、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7、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8、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9、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11.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渚清(zhǔ) 凋伤(diāo) 霜鬓(bìn)
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塞上(sāi)
C.青冢(zhǒng) 憔悴(qiáo) 朔漠(sù)
D.省识(shěng) 潦倒(liáo) 万壑(hâ)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丛菊两开他日泪(往日)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色的舞台)
C.潦倒新停浊酒杯(衰颓,失意)D.画图省识春风面(曾识)
4.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拓展阅读】
杜甫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国大地,被他看了个够。

他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他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屈辱奔波,有的时候甚至像难民一样不知夜宿何处。

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创造了一种稀世的伟大。

那就是,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

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

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已经不是最彻底的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更加不再是无望的泥潭。

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

因此,杜甫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同情语法”的创建者。

后来中国文人在面对民间疾苦时所产生的心理程序,至少有一半与他有关。

人是可塑的。

一种特殊的语法能改变人们的思维,一种特殊的程序能塑造人们的人格。

中国文化因为有过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

与这件大事相关的另一件大事是,杜甫的善,全部经由美来实现。

这是很难做到的,但
他做到了。

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

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试举一个最小的例子。

他逃奔被擒而成了叛军的俘虏,中秋之夜在长安的俘虏营里写了一首思家诗。

他在诗中想象,孩子太小不懂事,因此在这中秋之夜,只有妻子一人在抬头看月,思念自己。

妻子此刻是什么模样呢?他写道:“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这寥寥几字,把嗅觉、视觉、触觉等感觉都调动起来了。

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她站在外面看月的时间长了,不能不湿;既然站了那么久,那么,她裸露在月光下的洁白手臂,也应该有些凉意了吧?
这样的鬓发之湿和手臂之寒,既是妻子的感觉,又包含着丈夫似幻似真的手感,实在是真切之极。

当然,这种笔墨也只能极有分寸地回荡在灾难时期天各一方的夫妻之间,如果不是这样的关系,这样的时期,就会觉得有点腻味了。

——我花这么多笔墨分析两句诗,是想具体说明,杜甫是如何用美来制服苦难的。

顺便也让读者领悟,他与李白又是多么不同。

换了李白,绝不会那么细腻,那么静定,那么含蓄。

但是,这种风格远不是杜甫的全部。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帝城门水云外,低身直下八千尺”;“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样的诗句,连李白也要惊叹其间的浩大气魄了。

杜甫的世界,是什么都可以进入,哪儿都可以抵达的。

你看,不管在哪里,“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就是他的无限空间。

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天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而且在形式、技法、风格上也是这样。

他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既承接着他之前的一切,又开启着他之后的一切。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

这就是杜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