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文化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沂文化简介:
新沂地处苏北鲁南,沂河、沭河冲积平原之上,从古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发展角度考察,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谓具有承东启西、呼南应北的区位优势。
新沂市域腹地纵卧着马陵山脉,使之凭借丘山河湖之利。
由于古人类的居住和迁徙,便是人类文化交相互达的地方。
境内分布着景色各异、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在苏北是独一无二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是人类祖先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活跃于沂、沭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人类的一支,在新沂境内的北沟镇
何山头进行打制石器工具和进行狩猎活动。
1952年发现的花厅古文化遗址,经南京博物院四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现象和遗物,为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研究长江和黄河下游地区原始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一批十分重要的资料,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思考。
花厅墓地,被学者誉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具有十分重要的科
考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在今江苏新沂市。
宿迁为钟吾子国。
后归附楚国,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
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
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
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
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
同年冬,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
钟吾国国小民贫,不堪一击,旋即灭亡。
钟吾被并入吴国。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国侵占。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将钟吾国改为
下相县。
战国时,著名的马陵之战古战场就在马陵山的群山之中,昔日孙膑、庞涓决胜于此。
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与齐晋争霸出征,吴国数十万水陆三军屯驻骆马湖。
后汉五年(106年)韩信反楚王刘交在此鏖战,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魏胜、张荣都在马陵山拒守,勇截南侵的金兵。
近代发生的宿北大战、淮海战役,新沂人民
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沂不仅是南北交通之要道,同时也是文人骚客们抒情言志、歌咏吟诵的美好去处。
二千多年来,沂沭流域堪称儒林之邦。
地方志云:“秦始皇以雄威之姿,挟强秦之众,吞六国而一四海,项氏奋起,一蹴而亡之,其雄强刚猛之慨前古未尝有也。
自是之后,渐染于诗书礼乐。
”从宋代始,文天样、米芾、邢侗、彭时、李东阳、董其昌、乾隆皇帝、袁枚、刘墉、李光地、蒲松龄等都曾到此寻幽探胜,驻足流连,留下传世名篇。
著名的"宿迁八景",马陵山有司吾清晓、龙泉夜雨、梅村煮雪、马陵秋月四景。
山中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三仙洞、七真岩洞、司吾驿、乾隆行宫、项梁墓等二十多处。
【唱大鼓】
这可是一种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啊!新沂一带,二十世纪唱大鼓最有名的是晁岱民先生。
相传晁先生的爱人就是爱上他的大鼓书才嫁给他的。
大鼓书也有说晚场的,但大鼓书最多是在集市上唱。
说大鼓书的只须小鼓一面,鼓槌一根,铜板两片。
在集市
旁柳荫下选一块地方,拎一条板凳,支一个鼓架,咚咚咚三声敲过,很快就围过来许多听书迷子。
说大鼓之前总要开一个诗篇,就像放电影之前放一个加映片一样,边唱边等后边来的人。
诗篇又叫书帽。
书帽唱完了,说书人看听众来得差不多了,这才开正篇,接着上集的故事,继续唱下去。
大鼓书有带韵的唱词,也有不带韵的说白。
大鼓书的内容,往往于古今故事之中,也穿插一些荦话荦词,所以也格外受听众喜爱。
特别是那出色的说书人,总要带一个漂亮女人为他收钱,他说唱一段,每逢紧要关头,戛然停下,说是要烟抽,就有人递上香烟,其实是让收钱人挨着收听众的钱,看看这一圈的钱收差不多了,说书人就又慢条斯理的敲鼓打板唱起来,等到故事情节被他唱到又一个高潮或转折紧要处,他就又停下来要女人收钱……说书人就是这样来吊书迷的胃口,让他们心肝情愿地把兜里的钱一次一次往外掏……相传有个说大鼓书的,被一家老财主请到家唱专场,连唱数日,老财主一家人全听迷了。
可是唱书人肚子里的货也见底了,这一家人还要听,特别是财主的闺女听迷了,不让这唱大鼓的走,怎么办?唱大鼓的一眼瞟见财主家的糠囤里有一个大萝卜,于是他从古书中拿一个老故事给起了新名叫《康员外要娶罗小姐》,在这财主家又唱了六七天,最后索性把财主的闺女拐跑了才作罢……
这些年,农村集市上拉场唱大鼓的艺人越来越少了。
倒是徐州的、山东的和安徽的文化部门,把老艺人的演唱录下来,做成光碟在市场出售,在这之前流行的是录成磁带在收录机里唱,但这些磁带和光盘,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喜爱听,一般的小青年对这种曲艺形式已经基本不感兴趣了。
【新沂方言】
新沂一带的方言土语很有意思。
有人研究《金瓶梅》的语言说这书是用徐州方言写的,还有人说是用山东方言写的。
其实,《金瓶梅》里的许多词语都是新沂一带的方言。
新沂人读《金瓶梅》最亲切,那里使用的方言俚语句句都能看懂。
1995年出版的《新沂县志》方言一节,编者分类整理了不少方言词语。
例如:关于天文气象,新沂人把太阳说成太影,大雨叫薄溻雨,阴天叫夜猫子天,小雨叫雾毛子雨。
关于为人处世方面,把干事不顾一切叫不问乎,称吝啬小气鬼为不出血的人,说那人会挑拨离间叫裤裆里的虼蚤捣蛋虫。
对人体结构,称额头为额盖,称膝盖为胳拜子,光身子祼体叫精腚子,拳头称捶头子。
对一些动物称臭虫为扁虼子,老扁,称知了为姐劳,蚯蚓为蛐蟮,壁虎叫蝎虎子,乌鸦叫老鸹。
表示动作的方言更有意思,比如徒步行走叫步輦步蹦,把人家的东西全买下叫包圆了,拿拳头捣叫搋(chuāi),整把吃东西叫唵,搔痒儿叫?(kuǎi),小孩子夭折叫跑了,老人死了叫老了,去了,回去了等等。
一些单音形容词,往往在前边加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来修饰,比如瘟臭、鲜甜、血酸、苦辣、剔直、瞎轻、透酥、风快、稀软、齁咸等。
其实,生活中的新沂方言词语多得很,现存的县志囿于某些因素的制约,没有深入了解与搜集,使许多富于地方特色的词语遗漏了。
比如一些四字词语,接近成语,又不全像成语,就很耐人寻味。
稀里忽通——形容人做事莽撞瞎弄一气的声响。
咪里麻滋——形容某人做事装糊涂或不精明。
叽哩歪跩——形容棉衣棉被里的棉花不平展形成疙瘩,或者人的肚里吃下一些东西不舒服。
臆里吗睁——形容某人做事极为粗鲁蛮干。
叽里瓜拉——形容外地人说话本地人听不懂。
稀里糊涂——形容做事马虎无主见,得过且过瞎混过关。
六叶十七——形容某人说话做事无准则欠修养。
胡七八说——形容说话无根梢瞎说一气。
滑不拉叽——形容东西表面油滑,也指人油滑。
乞里吭蹚——形容铁器瓦器碰撞的声响。
乌里八臊——形容物体很脏,气味很难闻。
排排搋搋——形容某人行动不灵活。
刺刺挠挠——形容身体皮肤很痒不舒服。
甜不索索——形容某人故意缠人满不在乎。
劈里叭拉——大雨点落地的声音或其它东西落地的声响。
胡里光当——也是形容人思想胡涂。
力里八索——形容说话做事粘糊,不干脆。
还有些三字格呈ABB式重叠的叠音词,更为有趣。
例如:粘抓抓——形容东西粘得沾手不掉。
痒瘀瘀——形容皮肤有点痒或心里有些想法或企望。
甜丝丝——形容东西带些甜味。
黑乎乎——指东西发黑,也指夜色。
干松松——比较干燥。
透欢欢——爽利。
狠拔拔——某人带点精神头儿。
绿争争、绿莹莹——带些绿色。
恨适适——带点情绪与劲头的样子。
扒登登——东西附着得比较紧。
干巴巴——东西干燥或人不带情感。
薄溜溜——汤水比较稀。
麻卡卡——东西表面凹凸不平。
酸溜溜——东西酸得可意或人的心情有些伤感。
叽歪歪——心中不满意不舒服。
呱啦啦——喻女人或孩子好说与会说。
侉乎乎——常指山东人说话特色。
高操操——东西比较高。
勤力力——指某人做事勤快。
团拥拥——外表有些圆的东西。
羞答答——有些害羞的表情与心理。
臭哄哄——臭味比较浓。
苦叽叽——东西有些苦。
肉烘烘——东西有些软。
亮汤汤——发亮。
黑漆漆——一般形容早晨天未亮时。
恣歪歪——心里感到特别舒服愉快。
叭塔塔——脚步声较响。
叽喳喳——像麻雀那样叫唤声。
厚适适——东西有厚度,也指日子过得不错。
矮扑扑——比较低矮。
嫩烧烧——很嫩。
黄卡卡——一般形容吃奶娃娃的大便和颜色。
白楞楞——物体发白。
咕嘟嘟——液体有气泡上冒的声响与样子。
臊烘烘——一般指尿臊味。
歪跩跩——走路倾斜的姿势,也指人背拿东西时的样子。
麻录录——轻微触电或神经受刺激后的感觉。
温乎乎——食物有微温。
这么有趣的词语,新沂一带老百姓无日无时不讲不用,可是却很少有人在作品与演讲中使用它们。
对比古代与现当代那些用方言写作获得成功的作家,说明新沂一带尚未出现这样的作家,从元杂剧与《金瓶梅》中,我们发现,新沂一带的方言土语已经有在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已经活灵活现地被使用在那么伟大的作品中,甚至从《红楼梦》与《水浒传》中,也能找到新沂方言土语的踪影。
至于新沂一带的歇后语,那就更为形象与生动了。
仅举几例:
黄狼子(黄鼠狼)拖油条——顺色了,形容某些人臭味相投。
黄狼子跑磨道上转——冒充大尾(yǐ)巴驴,比喻某人瞎逞能。
癞蛤蟆趴在热鏊子上——恣一会儿是一会儿,比喻不顾长远,只图眼前快活。
狗*****擦鏊子——油条,形容某人做事奷滑。
屡壳螂掉炭筐里——不咕涌(动)怕人看不见你,形容某人想出风头显示自己。
驴驹子死了——就落两个眼了,形容比较惨的结局。
八仙桌子盖井口——随方就圆,形容附和人家无主见,也指听取别人意见不违拗。
蚂蚁腚上害疖子——它能有多少脓血,形容人为人小气、吝啬。
羊群里中跑出个驴来——就数它大了,比喻一些人故意逞能出风头。
走大路吃烧瓜----甩种,形容人流里流气,不正经。
秃头虱子----明摆着,形容某事物显而易见,勿容置疑。
这些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的歇后语,在新沂一带流传得久远,使用也最为频繁与广泛。
【婚丧喜庆】
新沂一带民风淳朴,婚丧喜庆既有传统的风俗习惯,又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恋爱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历来被人们所重视。
婚嫁的程序与礼仪,又是特别为人们所看重,所以就有不同的规矩与讲究。
男女和合,便需生儿育女。
不管穷家富家,有了儿女都是喜庆之事,亲友都要祝贺一番。
说到喜庆,涉及的生活方面更为广泛,除了男婚女嫁生儿育女之外,选宅乔迁,庆祝寿诞,读书人进学中举放官乔迁,都是可喜可贺之事;就连年岁大的老人过世了,若是三四世同堂,这丧事也变成喜事了。
所以就有人把这许多事合在一起称为婚丧喜庆或曰红白喜庆,根据各家各人能力财力予以操办,让亲戚邻里、朋友同
学、同僚、同志全都知道。
男婚女嫁
旧时代人的思想不开放,男女授受不亲,接触的机会少,青年男女相互定亲,甚至丧偶者再婚,大多都是通过媒人从中撮合的。
古代的小说戏曲中的媒婆形象是很有意思的,新沂一代人把媒婆称为月老,又叫红娘,又叫大媒,带点调侃意味的称撮合的。
屈原《离骚》里把媒人称为“蹇修”,这词太古奥了,所以老百姓不知道。
过去谈婚论嫁,讲笆门对笆门,板门对板门。
一旦经媒人巧言撮合,对方家长或长辈同意,就要选定吉日,男方向女方传启,传启时请人写的庚帖又叫龙凤帖,传帖时要送上礼品,有钱的大户人家备的礼品重,一般的平民百姓就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或买衣服果品,或送点钱财,这叫见面礼。
女方家这方则要务办宴席。
无论贫富,都比较隆重,因为这叫新女婿头一次上门。
传过龙凤帖,这两家的婚事就算定下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男家就请媒人来,到女方家“要人”,即告诉对方,男家准备搬娶女孩去成亲了。
女方一般要推却一两次,待媒人第二次或第三次上门传达男方意图时,女方家长便同意了。
这时男方即可根据双方生辰八字,请人选定喜期。
男家日子定下后,女家要提前一天请亲友喝暖嫁酒。
女孩即将成为人家人,父母哥嫂要对她进行规劝,亲友要送来压箱礼、装箱果子。
在这之前,两三天内,女孩一般很少吃饭,俗称饿嫁,其实是限量少用饮食,预防在出嫁这天,乘坐花轿,迎接闹房,没机会和时间大小便。
男家大开贺办喜事这天叫正日子。
这天早上,男家便将上头盒子送到女方,让新人上头,一切准备停当,要让女孩的舅舅或成年的弟弟背上,选吉时送上轿子。
上轿后要由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所谓的“全福人”用红线把轿门严密缝好,这叫“封轿门”。
发轿之前,男女双方早已在路口、树木、桥梁、建筑物上贴上写有“青龙”二字的红纸条,凡经过桥梁均要燃放鞭炮。
花轿进来时所走之路,出去时便不走了。
这叫新人不走旧路。
近年来各种交通工具不断变更,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闹文化大革命,轿子被作为“四旧”含封建文化色彩而被废弃,接新媳妇从平板车、三轮车、自行车、手扶拖拉机乃至大汽车、小轿车,车子用得越来越好,喜事也办得越来越隆重了。
待花轿或者小车接了新媳妇来到男家后,男方也要请“全福人”来开轿门,又叫撕轿门。
还有那专门请来闹喜的人,要多说吉利话,唱喜歌儿。
新娘下轿时,有条件的在地上放上红毡毯,没有条件的拿几条新芦席,传递着让新娘走进院内,在事先安排好的地方拜天地,二老和对拜。
由于新沂一带流传着办喜事人家不论老少与辈份高低,三天内闹喜不分大小的习俗,所以,这一天,比新郎辈份长或年龄大的都尽量回避,否则,人们就会“闹”他,把他弄到洞房出洋相,有的公爹叔公被抓住了,带花帽子,有被涂一脸灰暗示“扒灰”的也有,末了还得被闹些钱去买喜烟喜糖,新人拜过天地,新娘一进洞房,与新郎喝了“交心酒”,吃了“交心面”,新郎就到喜宴上去陪客人敬酒去了。
这时闹喜的人就可大显身手了。
他们带着一些妇女儿童到新房内床腿底下去寻找事先放置的喜钱,抓住可闹的人弄来与新人亲嘴啃苹果等。
闹了一阵,新娘得“坐帐”,就是由伴娘们守护着稳稳地坐在新床上,那象征长命永久的长命灯一直点着,照着新娘的新妆,闹喜的人就喜话村话说开了,也不怕新娘会脸红。
时间到了十一点左右,开始请新郎来入洞房了。
这时要“送房”,唱送房歌。
传统的送房歌是这样唱的:
一撒一元入洞房,
一世如意百世昌!
二撒二人上牙床,
二人同心福寿长!
三撒三朝下厨房,
三阳开泰大吉祥!
四撒四季配才郎,
四季花开满树香!
五撒五子登金榜!
五凤楼前写文章!
六撒六继情意长,
六龙捧日放光芒!
七撒七子团圆庆,
七夕织女会牛郎!
八撒八仙来庆寿,
八十儿女伴君王!
九撒九子同居住,
九世儿孙列朝堂!
十把不撒,一窝养俩!
大的叫骡,二子叫马!
一把同心果,撒出四下落!
打着新贵人,来年生一窝!
闹喜人一边高声唱着撒帐歌,满喜房的人听撒唱人唱一句齐声道一句“好!”一边将箩中花生糖果、红枣、栗子与硬币、麦麸皮一把把向帐顶床上新房的四个角落,卫生间全都撒遍!所撒之物皆有其谐音双关的吉祥含义:
花生——预祝新人生儿育女,“花开生”;
糖果——预祝新人生活甜美;
红枣栗子——谐音“早立子”即预祝新人早养儿子早得继;
硬币——预祝新人今后有钱花;
麦麸皮——麸谐“福”音,预祝新人有福享!
撒帐后,新郎新娘即在闹喜人离去之后,共入罗帐同谐鱼水之欢,但这时往往会有年轻的后生或晚辈预先藏在床底或某件家具内等某个角落里“听房”,所以一般情况下,新郎新娘要认真在喜房内巡查一番,证明无人藏在房内的情况下才放心就寝;至于窗外屋外是否有人听房,就不去管他了。
生儿育女
男女结婚后便面临着生儿育女的大事。
新沂一带淳朴的百姓,一般非常重视它。
新沂一带流传着“当年媳妇当年孩,当年不养等三年”的古老说法,这是说当年的新媳妇,在一年之内,一般都需生儿育女了。
假如一年内没动静,那恐怕就得看三年以内情况如何了。
公婆不必急噪,至少你得等上三年,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生理上不够成熟,身体方面有些小病患,需要进行调理和治疗。
在男女之中,往往会有缺乏生育能力者,一方有缺陷,有时直接影响两人传宗接代,因为旧时离婚的少,在一起将就凑合过下去的多,所以新的一代把那些到老一直未能生养的女人叫做“老新媳子”,世俗认为,不能生孩子是女人不能生,很少人知道,有时不能生育的主要责任在男立呢!过去重男轻女,谁家生了男孩,就叫大喜,向亲友报喜,散红鸡蛋;若是生了女孩则叫小喜,有时就默不作声。
不管生男生女,产妇娘家都要“送奶糖”,就是女婿报喜之后,送些鸡蛋米面红塘布料小孩衣服玩具童车之类,以示祝贺。
祝贺寿辰
新沂一带流传着许多与人的寿数密切相关的谚语。
比如说: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
就是要提醒人们老人若到六七十岁了,要经常买点鱼肉给老人解馋。
还有一句叫:六十岁不死活埋了,虽说与民间传统有关,但也从某些方面说明,旧时代由于生活水平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寿数一般是比较短的;再由于人老如顽童,又无文化,加之生活也困难,儿女就把老人视为累赘,所以戏剧里就有活埋老人的故事。
还有一句叫“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叫自己去。
”所以,逢到这两个岁数,就避讳不说,以为可以躲过该过世的所谓“旬头”。
在人的一生中,过了四十岁,逢五逢十的岁数,一般都可以“过寿辰”。
七十算大寿,八十九十一百岁是高寿,就大贺特贺了。
一般人家通知亲友,给寿星送寿礼,寿星儿孙设席款待;若是在社会上有了声望与地位的人,则大开寿宴,社会上来祝贺寿辰的就多了,寿宴就要摆大了。
于是就有人借助祝寿,加深了解,联络关系,趁便达成某种默契协议,做了一些平时不易做成的交易。
喜丧
新沂一带有着至亲通信大办喜丧的传统习俗。
这样的丧事,过世者一般都在七十岁以上。
有的重孙重孙女与重外孙的孩子们都要戴上红缨绿缨,穿红袍绿袍,以示四世同堂五世其昌。
旧时流行土葬,丧葬方面有许多繁文缛节。
比如丧事对联怎样写,门前高幡扎多少节、怎样树;至亲通到那一辈,寿衣孝布发到什么规模,响手器乐用到多少班,墓地应该怎样选,棺材用的是什么号(大多是事先备好的),孝子谢客怎样谢,家财家产怎样分……现在国家号召实行火葬,也仍然有些人拿好端端的木头做大头空埋在地下来显孝心讲排场,实际是浪费,倒不如在老人生前多花费一些,多殷勤一些,显得实实在在,更符合人伦之理。
正吊,在这一带有许多节目。
中午送罢响汤方可开席。
晚上至爱亲朋要为死者奠桌,这就使一些年轻人往往现学现做学奠桌,一旦礼数有差,便会遭到笑话。
奠桌期间,有钱的还可请人哭灵,花钱请的哭丧客比主人哭得还伤心还感人,可惜不是真伤感。
有时主家还要请肘鼓子队请响手班子演节目,除了一些流行歌曲与舞蹈外,有时还演一些很村很搞笑的小品戏曲节目,惹得观众连连发笑。
据说外地在喜丧晚上演出时演一些淫秽节目,演员几乎全裸,令社会反感,新沂一带目前还没有这种不良现象产生。
当兵、升学、提升、乔迁
新沂一带人民很重感情,凡是亲友中有人当兵上大学入党提升,乔迁新居,都要表示祝贺,主家则办起宴席,热闹一番。
祝贺的方法,一般是出贺礼,有的是现金,在祝贺的宴席上交付;有的是实物往往要送到有喜事者手中。
近年来电视发展快,祝贺时点歌,送戏送电影又成了时尚,特别是祝贺时点歌最为热闹。
电视台每年在国家征兵,大学放榜、年底过节时,一天要播好多点歌与贺词。
后来,电信发展,网络发展了,人们又在手机、网络上祝贺,至于在报刊杂志上列载贺词,无疑是大都市人们的时尚,好像与乡民无干了。
【农耕器具】
钟吾古国世世代代的勤劳人民,劳作生息在沂沭两岸古老的土地上。
当时代的车轮飞速碾过21世纪的门槛,眼看着马陵山周围的广大农村,收种打拉几乎全都用上了现代的机器。
农耕时代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式各样的农具和生活用具,有的为新式用具而代替,
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则毁损消逝,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上了些年纪的人记忆犹新的犁耙绳索、木轱辘大车小车,铁鏊子与石碓、石磨、石碾,杈、筢、扫帚、扬场锨、碌碡括子二牛……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不到民俗博物馆,是不容易再见到的了。
不信问问现在的中小学生,还有几人能认识了解上述那些物件?别说是城里的孩子,就连农村土生土长的娃娃们,恐怕也认不全啦!古老的农具与古老的耕作方法,古老的饮食习惯与乡风民俗,那幅延续了几千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优美恬淡渔猎农耕园,难道就这样改变甚至消失了吗?
犁与耙
耕田要有犁。
拉犁是牛马骡驴。
没有牲口的人家,有时连人也得拉犁。
木匠做犁叫投犁。
投犁用的木头最好是老槐木。
犁由一张重达十几或几十斤熟铁打的犁钩和其它部件组成。
犁钩像一张弓。
前头稍细,装上一头木托儿,是在地表滑动的。
犁钩后端从犁把中间穿过,犁地下端安有犁头,犁头上套一只犁铲头。
冲犁沟点玉米时,只要装上这生铁铸就的铲头就行了;要是翻龚头,还要在铲头上安一片大,犁铁,也是生铁所铸。
为了防止木犁底在沙石土中腐损,犁底还要钉上一块生铁铸的犁底铁。
时间久了,这块犁底铁也会磨损,换下来就可做砍圈的老铁了。
用牲口拉犁,要用犁纤把车轭及轭绳挂在犁钩前端的木托上。
一套轭具有一个轭绳的小盘子。
小盘子挂在一只二牛担上,或三牛担上,由几头牲口拉,这就叫一犋牛。
二牛担或三牛担像一根粗磨棍,上头装了几个墒牛。
当地梗结难耕时,一头墒牛旁边还要配上一两头力气小的牛驴,这时就要用到二牛担或三牛担了。
当墒牛不仅有力气,还能把犁沟拉直。
玉米地套种间作的花生与黄豆时,拉犁拉耩子的牛要戴上牛笼嘴防止牛吃庄稼苗。
地耕好了会有许多龚头,要及时趁潮耙平耙碎以便于播种。
准备晒龚的闲地就不耙了。
龚头经多日太阳晒,可增加土壤疏松度与肥力。
木耙是用两根松木打成。
松木上打眼以备安装耙点。
拉耙的牲口要用两头或三头。
有技术的把式站在耙上,手牵牛缰绳,打着响亮的号子耙地,听着耙声耙碎龚头的嚓嚓声,真是很惬意的。
要是刚学会耕田耙地的小青年,放在耙上,两腿发抖,必须时刻集中注意力,否则,一旦掉进耙档内,就会被无情的耙头扎伤的。
耕田耙地使牲口,必须备一好几斤布条苟绳搓的大鞭子。
有的牲口会偷懒就给它一下子。
空鞭炸响,也会使牲口抖起精神用力干活计。
犁与耙都很沉重,上田下田运送很费力气,于是聪明的木匠便用木头做了像车上的雪橇样的工具名叫托(tuo,读拓音)车,及犁耙种子全放在上头,连人也可坐在上头,套上牲口拉着在路上滑行。
晴天走起来比较费力,若是雨中路上有泥有水,托在滑行就很轻愉了。
耩子
相对于犁与耙来说,耩子的做工就细密多了。
以前一个生产队可以有好几个长犁,但耩子一般只有一到两张。
套上牲口耩黄豆耩耩绿豆头耩小麦甚至耩耩种,比一穴穴刨土点播要省工省时、快捷多了。
耩子由耩杆耩把耩耧耩腿耩铧等主要部分构成。
除了耩铧是铁的,耩子的其他部分全是木头的。
会做耩子的木匠,手艺就很不简单了。
耩耧的后下端开一个洞,有个插销可以调整洞口开合与大小;插销上系一根细绳,绳上拴着一个绑着扫帚枝的活蛋,扫帚枝儿插在耧后的小洞里,每当牲口拉动耩子前前,掌耩把的人晃动耩子时,活蛋也会左右晃动,从而将耩里的种子拨动向下漏,有经验的人根据活蛋晃动碰撞耧帮子的频率与声音的大小,就可知道这一亩地大约耩下了多少种子。
土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