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为泥沙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为泥沙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编者按:10月18日至21日,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湖北宜昌三峡坝区隆重开幕,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河流泥沙专家参加了这一盛会。此次会议中心议题是“河流与水利工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在治理江河和流域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在泥沙问题和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会上,各国专家对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我国泥沙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国水利工程为泥沙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哪些贡献,三峡工程取得了哪些泥沙研究成果,带着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通过摘录会议发言,采访部分专家,组织了以下内容,供读者参阅。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提高泥沙学科水平推动泥沙科学治理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众多的河流上都修建厂水利工程来调节水量、开发利用水资源。这些工程为人们创造厂防洪抗旱的有利条件,提供了可靠的供水和洁净的电能,促进了内河航运、水库渔业、水上休闲等事业的发展,其效益是十分显

著和直接的。然而,这些工程,特别是大江大河上的骨于工程,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文泥沙的天然过程.导致新的河床冲淤变化,水库泥沙淤积,河道萎缩,滩地、湿地与河门三角洲的消长演变,以及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失衡等等。一般而言,这些变化的进程比较缓慢,但往往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因此,正碗评价和预测河流与水利工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合理兼顾和平衡水利工程的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环境后果,是水利、冶河和泥沙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在黄河干流修建厂13个水坝工程,其中包括泥沙界著名的1960年建成的三门峡水库与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水库。在长江干流上,三峡工程正在建设,2003年已开始蓄水,2009年将全部建成。这些工程具有重大效益,也给长江、黄河的自然形态带来深刻变化,为泥沙问题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和可贵的经验。围绕着黄河小浪底工程与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开展广大量的泥沙研究。目前,大规模的泥沙原型观测工作正在进行。有关的泥沙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将利用原型资料进行检验和完善,以提高泥沙研究的水平和指导水库的泥沙调度。

泥沙问题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泥沙问题的产生,与水文气象、地质地理、流域环境、河流特性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泥沙问题引起的后果.涉及耕地的存废与生产能力、河流与河口的生态环境、河流的

功能以及工程的寿命和效益等:泥沙问题的有效治理,有赖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和不同阶层人们的协调一致的共同努力。因此,泥沙研究是一门横跨多个领域、多种专业的学科。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不断丰富和完善三峡工程泥沙问题解决方案

兴建水利工程的目的是兴利除害,改善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造福于人类。但是,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水利工程与河流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的正确认识。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时,正确理解和处理水利工程与河流泥沙的相互作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峡工程所在的河流――长江,就正是这样一条流量大而泥沙又较多的河流。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二峡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是4500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14300m3/s,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2亿t,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kg/m3,实测最大含沙量为l0.5kg/m3。因此,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被作为二峡水利枢纽八大技术难题,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立“三峡工程泥沙课题专家组”进行了研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试验,我们采取厂在枢纽布

置上设置冲沙设施、在水库运行上采用“蓄清排浑”调度方式等措施,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

然而,大自然是不断进化的,长江也是如此。随着三峡水库的形成和运行,随着长江上游水坝的陆续建成以及河流生态环境的演变,长江泥沙特性和泥沙运动规律都会发生变化。同时,水库泥沙淤积也将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动态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和研究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三峡工程泥沙问题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水库的长期使用在中国已是成熟技术

长江的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作为全球河流泥沙界的盛会――第几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所以将会址选在长江三峡,我认为大致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因其数量大、难度高,不仅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引起国际上泥沙研究界的关注。第二,有关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在会议上介绍、讨论。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泥沙科研人员多年来在研究三峡工程的泥

沙问题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国际泥沙界的赞誉和某种认可。第三,三峡工程的泥沙研究,已处于国际

亡的领先水平。举世瞩目的工程,处于领先地位的泥沙科研成果,自然吸引着国际河流泥沙界的目光。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在黄河、长江上修建的众多水电工程,在带来重大效益的同时,也给长江、黄河的自然形态带来深刻变化。原来的河流是一个河道,在江河上修建水电工程,建坝蓄水后,库区就成了湖泊。另外,河道变成湖泊后,在上游会发生泥沙的淤积。泥沙淤积到一定的程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减少水库的部分有效库容,同时对航道、环境等也会造成一些影响。与此同时,下游河道也会产生冲刷。冲刷使河床和水位降低,河势变化也可能会使河岸发生一些崩塌。无论是水库还是江河下游,其效益是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降低、防止其负作用,这是可以防治的。因此,必须解决泥沙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泥沙的淤积和下游冲刷等情况,均在原来预测之内。这也证明了我国河流泥沙的科研成果是可靠的。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北方建造了一些水库,淤积问题很严重。对此,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研究了“蓄清排浑”的控制泥沙淤积的水库运用方式,并在60年代初在个别水库取得了成功。为解决三峡工程的泥沙淤积问题,我国的科研人员很早就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并从理论上证明了不仅在目标单一、排沙有利的小水库上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