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黄永年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

黄永年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

黄永年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黄永年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张伟然一九九六年春节刚过,我所在的单位办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到黄永年先生,让我去火车站迎接。

那之前我和他没见过面,出发前,我特地把他的大名写在一张纸上。

谁知那张纸竟一点都没有用。

站台上人潮如涌,他从车厢里缓缓而出,我一眼就断定:这就是黄先生。

上前请问,果然。

出站的路上,我越想越觉得奇妙,于是问他:一九九○年六月初的某日中午,他是否在陕西师大校门外的某个小餐馆吃饭他觉得这一问好生突兀。

我向他解释:那一天我和两位师兄在陕西师大答辩硕士论文结束,导师何业恒先生设席感谢以史念海先生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坐定后看到来了另外一干人,其中一位西装笔挺,走到史先生跟前恭恭敬敬行了一个鞠躬礼,当时我以为是个日本学者,此刻回想,很像黄先生。

黄先生没多想,浅浅一笑,说,那正是他。

这一笑让我顿时产生了一见如故的感觉。

研讨会期间,他领着几个人到苏州去买书。

我因为要参与会务,也就没跟去。

那个晚上去宾馆里看他,老远就见他背着手在房间门口踱步,一会儿踱出来,一会儿又进去,步态煞是轻盈。

我第一次见他这样,觉得很好玩,忙走过去;他愈发得意,连说:“开心,今天开心!抓着辛德勇帮我刷书!”德勇先生坐在门里边,一面拿一个大棕刷飞快地刷着书,一面嘴里念念有词地回应着黄先生的调侃,动作和语调都特别地飞扬。

这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最令我神往的一幅“得书图”。

之前我早听说过黄先生如何爱书,如何站在旧书店门口一望,仅凭书根就能判断出书架上线装书的版本,那一晚算是初步有所领教。

随后几年,与黄先生的交往渐渐的多了起来。

又是开会,又是专程来讲学。

或者到附近有事,顺便来停一脚。

要不就是为一些事情而电话联系。

记忆中拿起电话听筒就传来熟悉而亲切的“是张伟然同志吗……”也就在那以后的几年逐渐频繁。

有一次,从刊物上读到他回忆五十年代前期沪苏市面上宋元书的文章,里面详详细细地缕述每个书店的每一种书,举凡书店来历、位置、经营特色以及书名、版本、品相、册数、价格乃至摆列状况,纤毫毕现,历历如昨。

蔡元培《傅斯年》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蔡元培《傅斯年》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蔡元培《傅斯年》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蔡元培《傅斯年》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①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

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

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②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

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③这一番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卸自己的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④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

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

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

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

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题目。

胡适先生二三事梁实秋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

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

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

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

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面站起来笑脸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

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面厨房大吼一声。

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是否听懂了方才那一声大吼的意义。

我们当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

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

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无比,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非常别致。

缺点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概都是徽州的。

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

”相与拊掌大笑。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壶告罄。

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

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

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他说:“不干新朗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

赶快拿酒来。

”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

二十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讲,他下榻万国疗养院。

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就地取材,实在高明之至,对于齐鲁文化的变迁,儒道思想的递嬗,讲得头头是道,听众无不欢喜。

小说与传记文学答题思路比较

小说与传记文学答题思路比较

(四)答案展示
第一问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
冲突(事)。
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事)。
第二问
① 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
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 (人物),丰富小说的主题(内容);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 中紧凑(结构),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人物)。 ※ 传记中一般以时间为线索
(二)情节 1、标题 (1)标题常见的命题方式
①人物(主人公或传主)
小说:《马兰花》、《塾师老汪》
传记:《朱东润自传》、《科学巨人玻尔》
《飞虎将军陈纳德》
②人物特征 小说《金嘴》、《马裤先生》、《木匠》 传记《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冷面”将军王必成》 ③情节 小说《洗澡》、《卖琴》 《走眼》、《严冬海猎》 传记《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杨绛的亲情守望》
(4)答案展示:《苦梅》
②隐喻人物个性。苦梅味酸、涩、平,
可隐喻主人公人生的不幸,而其敛肺、
润肠、生津、解酒,可隐喻主人公善良
的品格。(内容)
③暗示小说主题:人即使命运不好,也
不能失去善良和真诚,而要努力去改变
现状。 (内容)
①它一语双关。既指乌梅,又指名叫
“苦梅”的姑娘,两者相得益彰。(手 法) ④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苦梅”为题,能让人产生了解内容
同: ①概括
②分析
异: 前者的概括是总括形象,形式应为“某
某+个性特征(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
+身份特征+属概念”,就是“他是一个什
么样的什么人”。
后者的概括是对形象特征的概括,需要
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
3.次要人物作用题 (1)考题设置 ①小说塑造主人公以外的形象的作用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基础测试(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更.换(ɡēnɡ) 唱和.(hè) 肯綮.(qǐnɡ) 冥迷.(mí) B .纷奢.(shē) 瞋.目(chēn) 锱.铢(zī) 横槛.(jiàn) C .间.隙(jiàn) 淹没.(mò) 麾.下(huī) 创.伤(chuànɡ) D .剽.掠(piāo) 鼎铛.(dānɡ) 披靡.(mǐ) 省.亲(xǐ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莹润 雷霆 峭拨 目无全牛B .迥异 空蒙 呕哑 钩心斗角C .参差 经营 逦迤 踌躇满志D .慷概 溃围 营茸 垓下之围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舟中估客莫漫狂..漫狂:纵情、放荡 B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C .身.七十余战身:身体 D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过夕乃.可饮②平明,汉军乃.觉之B.⎩⎪⎨⎪⎧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为.若德 C.⎩⎪⎨⎪⎧ ①官知止而.神欲行②善刀而.藏之 D.⎩⎪⎨⎪⎧ ①若稍饰以.楼观亭榭②复以.小艇游庙中5.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视为止,行为..迟 `B .愿为诸军快战..C .信造化..之尤物D .与江山相发挥..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值夜溃围南出”的“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二、古诗文阅读(44分)(一)课内阅读(每题3分,共9分)大铁椎传清·魏禧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纪念傅雷》真题及答案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纪念傅雷》真题及答案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纪念傅雷》真题及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5~9题。

纪念傅雷施蛰存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

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

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

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

”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

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

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

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

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

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

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

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

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

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

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

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

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

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

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

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

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克微支和尼克索。

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

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

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

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回忆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回忆录)

现代文阅读(回忆录)阅读《给父亲打个电话》,回答各题。

给父亲打个电话①在外面奔波一天,临睡前拿起手机,才想起该给父亲打个电话。

不过一看时间,都快十二点了,在老家农村的父亲肯定早就休息了,只好作罢。

②给父亲打电话的事,我是记在心上的,只是怎么稍一疏忽,就忘记这事了呢?③不过父子之间倒不像母女那般非要天天煲电话粥。

有事说事没事不磨叽。

大老爷们的,总觉得嘘寒问暖的话显得很肉麻。

一周一个电话,这样的频率比较适合我们。

④我和父亲,每次通话基本上都不超过一分钟。

电话内容也基本固定,“爸,你吃饭没?”“你在哪里?”“你还有钱用没?”父亲的话也很少,“吃了。

”“在干活。

”“还有钱。

”数秒的沉默以后,“个人来去注意安全。

”“有啥事,跟我和哥哥说。

”父亲又连续用两个“嗯”来回复我。

对话加上沉默的时间,每次大约四十五秒,准不超过一分钟。

⑤每次,都是父亲等我挂了电话以后他才挂。

有一次,和父亲说完话,我立刻放下手机离开,待我回来发现手机通话还在继续。

我说你咋不挂呀,父亲说,我看你那边还没挂呀。

我能想象每次挂掉电话后,父亲只身一人站在老家院坝边望着远方的情景。

⑥父亲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给我打电话,都是我打给他。

偶尔有一次,我接到父亲的电话。

那个时候刚好开会,父亲打了一个我挂掉了,不一会儿父亲又打来了。

我一共挂掉父亲五个电话。

会议结束,我立刻打过去,问父亲,啥事?父亲说,也没啥事,就是在电视上看到重庆下大暴雨了,你那没事吧?⑦我瞬间僵持..在那,几秒钟以后才说,没事儿,没事儿。

从那以后,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是父亲打来的电话,我都以最快的速度接听。

在城市,看着身边那些父亲的同龄人,大都精神矍铄,拿着退休工资颐养天年或者游山玩水,我就在心底开始可怜我那皮肤黝黑,身体弯曲的老父亲。

⑧除了愧疚,我能做的也就是多给他打打电话。

话少?那就没话找话说呗!先说说东家长再说说西家短。

父亲不说我就故意问:今年三亩田里种的什么?王家儿子娶的是哪里的媳妇?我也对父亲说我的生活,告诉他我写的文章又得了奖,我的房子已经装修好了……⑨给父亲打个电话,或能让一颗一生操劳的心得到片刻的安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原文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忆闻一多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

忆闻一多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

《先父闻一多二三事》阅读理解答案“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防一下楼”的主人。

1、概括文段的大意。

2、文段是抓住闻一多的什么特点来介绍闻一多的?3、第六自然段是紧承上文哪一句话记叙的?4、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5、文中加黑的'词语表现了什么?6、“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这句话用了什么样修辞手法?有何作用?7、读了此文段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参考答案:1、写闻一多在学术方面,实干苦干,硕果累累。

2、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3、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练习(含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练习(含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A组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哺.育(fǔ) 喧嚣一拍既合B.炽.痛(zhì) 重荷.(hè) 磐石无遐及此C.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锋芒毕露D.斑斓.(lán) 胡骑.(jì) 幽寂迥乎不同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B组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________________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②当然要观察。

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______,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______!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黑发底下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解析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解析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基础与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别.扭(bié)譬.如(pì)丁卯.(mǎo)鞠.躬尽瘁(jū)B.业绩.(jì)生疏.(shū)字帖.(tiē)诲.人不倦(huì)C.恢.复(huī)修润.(rùn)商酌.(zhuó)颠沛.流离(pèi)D.累赘.(zhui)拖沓.(tā)朦.胧(méng)以身作则.(zé)【答案】C【详解】A.“别”读biè;B.“帖”读tiè;D.“沓”读tà;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丁卯逝世删去除夕晦人不倦B.朦胧监督修润鞭炮不耻下问C.拖沓感概放弃费事颠沛流离D.业绩累赘悲哀告辞以身做则【答案】B【详解】A.晦→诲;B正确; C.概→慨;D。

做→作。

故答案为:B 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答案】C【详解】有些成语是有固定使用对象的,绝不能乱用。

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容易造成误用的成语。

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其他如“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等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C项中“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句中同学们的学识明显是比老师更少,应该是老师向同学们请教才叫“不耻下问”。

A、B、D正确。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别扭(bié)譬如(pì)晦涩(huì)不即不离(jí)B. 业绩(jì)字帖(tiē)恳切(kěn)颠沛流离(pèi)C. 商酌(zhuó)搀扶(chān)冗长(rǒng)自顾不暇(xiá)D. 累赘(zhui)拖沓(tā)躬行(gōng)简明扼要(è)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3.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

B. 面对流言,我们只需付之一笑,不必在意。

C. 同学们不懂的问题要不耻下问,及时请教老师。

D. 最好的教育是师长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下一代。

4.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该句标点运用无误)B. 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与高度。

(句中的“在”是介词,“的”是助词,“与”是连词)C.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

(句中的“得”是助词,它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D.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该句标点运用无误)5.给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获悉王同学入围“诗词大会”决赛,校长发出信息:“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你表示祝贺,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王同学回复:____________A. “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B. “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楼。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史学大师许悼云魏承恩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

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那时候,只知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

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

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这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

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

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

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

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

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

许先生说:“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

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

阅读答案《学者傅斯年》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学者傅斯年》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学者傅斯年》含答案解析阅读答案《学者傅斯年》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者傅斯年徐百柯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民国时期的学界领袖。

那是一个冬夜,小小书房内,炭盆里生着火,傅斯年穿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他夫人坐在对面,缝补他的破袜。

因为台湾大学校长第二天要参加两个会议,不可太寒碜。

夫人催他早些休息,他搁下笔,抬头对夫人说,他正在为一份杂志赶写文章,急于想拿到稿费,好做一条棉裤。

说罢,他起身指着壁上的书架说,这些书,还有存在史语所一房间的书,他死后要留给儿子。

他要请董作宾先生为自己治一方印,刻上“孟真遗子之书”。

他长叹一声,接着对夫人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10多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

”夜深了,窗外吹起一阵寒风,室内盆中的炭,已化为灰烬。

1950年年底的这个夜晚之后不久,傅斯年去世。

不多日,卫生署一人来傅家,送来一副眼镜,说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为某学生配的。

原来,傅斯年为了发掘高才生,在台大举行作文比赛,由他亲自出题阅卷。

一日,他回家兴奋地告诉夫人,自己看到一篇好文章,约作者面谈,果然文才非凡。

但这学生家境贫寒,患深度近视而不戴眼镜,问他为何,该生默然不答。

傅斯年的至交胡适评价道:“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在认识丁文江之前,痛恨其政治立场,甚至当着胡适大骂丁文江,说:“我若见了丁文江,一定要杀了他!”后来胡适介绍两人认识,他们却迅速成为莫逆之交。

丁文江在长沙病危,正是傅斯年第一个从北京赶去看护。

这样一个敢说敢骂的山东好汉,在台湾,人们称道他是惟一一个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放胆直言的人。

其实,早在1944年,傅斯年就在参政会上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发难,揭发其在发行美金公债中贪污舞弊。

会后,蒋介石亲自请他吃饭,为孔说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类文本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一生傲然苦不谐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

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

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

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

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

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

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

周汝昌先生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的衣服已经被撕得褴褛不堪,但他们却是使用我提供的材料编制了自己的盛装。

周汝昌先生认为,他在为人之怪(乖僻)上,与曹雪芹相似,都是不同俗流,也不愿意从善如流,他们都是有满腔积愤难以自诉,需要发愤著书以自遣。

这种自比,使他钻入曹雪芹的心灵深处,与曹雪芹展开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对话,创作了无以收束的雄文。

其实,我们不妨把周汝昌先生所有的红学著作都看作是与曹雪芹的心灵秘语,这里充满了对话的私语性。

他自负与曹雪芹心灵相通,与曹雪芹所赞颂的人物一样,都是正邪两赋之人,出离于俗界凡间,一方面万人嘲谤,一方面又超于万万人之上。

他曾在《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愧则有余,悔则无益)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

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何兆武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

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傅斯年的名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②“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

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

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

这和他的老师和终生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

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以见傅先生学术路线与德国学派的渊源。

③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

历史归根结底乃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乃是通过心理的这一环节。

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

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

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有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

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

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

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

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

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

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

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也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大多数同学的主流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

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

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立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

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

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

‘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乘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⑦解放前夕,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相关链接:①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

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

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

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

“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

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一二一”运动中,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白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C.傅斯年面对战局动荡、经济崩溃的局面,尖锐指出宋子文与人民为敌,“化国为家”,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2)作为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6分)(3)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6分)(4)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8分)参考答案:12.(1) BC(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A、E不给分。

)【解析】D“其本意不是”应为“本意似乎并非就是”,把或然当必然。

A“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错误,实际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

E“历史学家们”应为“一般的历史学家们”,“不论及”应为“绝少论及”,故意夸大。

(2)①叙议结合,比如第一段。

②条理清晰,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傅先生的几件往事。

③多角度展示傅斯年先生在学术、做人方面的形象,人物形象丰满。

④多次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语言和他文章中的话语,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3)①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

②他写出了一系列著名文章,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它们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③傅先生是第一个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①学养深厚、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主编《新潮》杂志,影响深远。

②为人谦虚,受到毛泽东称道,称自己是陈胜、吴广。

③爱护学生,视学生如子女。

④很有胆魄,猛烈抨击孑L、宋豪门,为台大师生担保。

⑤保持名节,不肯从政,拒绝做国府委员。

⑥维护学术自由、重视学术研究。

(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