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出师表》教案1(长春版九上)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2.出师表》word教案 (9).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2.出师表》word教案 (9).doc

出师表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小编小编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具:教学过程:一、检查默写1-2段(2)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二、分析课文3-5段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度九年级语文上册 12《出师表》教学设计 长版

度九年级语文上册 12《出师表》教学设计 长版

《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题:《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

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

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

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

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

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

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

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教案及教材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教案及教材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教材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题、背景、作者、表2.指导阅读、分段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阅读、分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__。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长春版语文九上第12课《出师表》

长春版语文九上第12课《出师表》
桓(huán)
2 忠谏(jiàn )
裨补(bì) 遗(wèi)陛下
3 攸(yōu)
咨(zī ) 咎
阙(qu )
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
5 行(háng)阵
倾颓(tuí)
苟(gǒu)全ຫໍສະໝຸດ 荀小心!猥(wě)i 自
5
夙( sù)夜 驽( nú)钝
认识它们吗? 怒、弩
攘(rǎng)除 4 诹(zōu)
一、“表”这种文体有什 么特点?一般采用哪些表 达方式?
二、诸葛亮所要表达的感 情可用文中的六个字概括, 请找出来。
三、诸葛亮在表文中给后 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四、刘备给后主的遗诏中 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你能说出来吗?
五、文中“后值倾覆”是 指什么历史事件?
六、诸葛亮在表文中规劝、 告诫后主时,反复使用的 一个词是什么?它表达了 诸葛亮怎样的感情?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2《出师表》教学设计 长版

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2《出师表》教学设计 长版

《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题:《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

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

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

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

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

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

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

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2.出师表》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2.出师表》word教案 (1)

第12课《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3. 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4.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5.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大屏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 223 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 16 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汉中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1. 要求学生以默读方式自学课文,对照课下注解,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同桌或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当堂提出。

2.学生就课文词句质疑,合作解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集中投影到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字词部分。

先帝俱为一体刑赏平明之理简拔尔来以遗陛下有所广益猥自枉屈今天下三分兴德之言当奖率三军亲贤臣,远小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陛下亦宜自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优秀5篇)《出师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最新【精品备课】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2.出师表 第3课时 教案1

最新【精品备课】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2.出师表 第3课时 教案1

出师表(第3课时)教学目标:解题、背景、作者、表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明确:不好。

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四、布置作业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B、熟练背诵全文崩()秋()阙()驽()钝()驱驰()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板书设计:出师表广开言路第一部分:(1~5)劝解后主,提出建议执法公平亲贤远佞感激知遇之恩第二部分:(6~7)抒钟情,表决心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归纳各方面的责任第四部分:(9)恳切之情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学案 长春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学案 长春版

第12课《出师表》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德育目标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重点、难点】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语言积累】1.生字:殂(cú) 弘(hóng) 菲(fěi)薄攸(yōu)谏(jiàn) 诹(zōu)猥(wěi)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刑赏:罚。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恐托付不效。

(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5.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文体感悟】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

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12课《出师表》教案

第12课《出师表》教案

第12课《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并能默写其中的部分内容;3.掌握《出师表》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4.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二、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主要内容;2.掌握《出师表》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出示一张《出师表》的图片,然后引出下面的问题)•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话?•你们知道这首话的名字和作者吗?2.分组阅读(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出师表》的课文,请学生细读一遍,并总结段落大意。

)3.小组交流(将每组阅读后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分享他们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4.全班探讨(教师带领全班一起探讨《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并对每个段落的理解进行讨论。

)5.默写(请学生按照自己所读的段落,默写《出师表》的部分内容。

)6.提高写作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师表》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如下列几点)•每段内容之间的连贯性;•用辞的精减和点睛;•句式的工整和明确。

7.写作指导(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篇文章,并根据《出师表》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和指导。

)8.练习(请学生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9.总结(教师进行学习总结,回顾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并重点强调学生应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五、教学成果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该掌握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设计】《出师表》(语文长春九上)1

【教学设计】《出师表》(语文长春九上)1

《出师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

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妙何在?“忠有《出师表》,孝有《陈情表》”一语道破。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

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课前准备:资料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知识窗:1.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 (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2 出师表教案1 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2 出师表教案1 长春版

出师表
3
载谁堪伯仲间”,文天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
第三部分(
)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提问学生
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第二
理由的?第
请学生谈
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3. 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4.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5.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大屏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 223 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 16 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汉中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1. 要求学生以默读方式自学课文,对照课下注解,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同桌或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当堂提出。

[来源:Z,xx,]2.学生就课文词句质疑,合作解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集中投影到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字词部分。

先帝俱为一体刑赏[来源:]平明之理简拔尔来[来源:]以遗陛下有所广益猥自枉屈今天下三分兴德之言当奖率三军亲贤臣,远小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来源:学&科&网Z&X&X&K]陛下亦宜自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来源:学§科§网Z§X§X§K]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古义:今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今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义:今义:(3)难句翻译。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引喻失义性行淑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深入不毛不效,则治臣之罪察纳雅言庶竭驽钝三、布置作业。

[来源:.Com]1. 熟读课文,背诵第1—4 自然段。

[来源:Z|xx|]2. 完成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3.口头翻译全文,完成课后思考与讨论一、二提出的问题。

板书设计出师表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古代臣下写给帝王的奏章,主要是上书言事。

突出特点:陈述衷情。

陆游赞《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内容。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臧()否()裨()补行()阵攸()倾颓()夙()夜以彰()其咎()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诚宜开张圣听(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3)以彰其咎(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5)先帝简拔以遗陛下(6)必能使行阵和睦(7)先帝不以臣卑鄙(8)深入不毛(9)躬耕于南阳3. 背诵课文第1—4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共同研讨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与写作思路。

(讨论交流)1.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最关键的是哪一条?这些建议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愿望?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提出了“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三条建议。

最关键的是“亲贤臣,远小人”。

这些建议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愿望。

2. 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从内容上看,你认为课文分为几部分?明确:这篇表文除了提出一些建议之外,还追述了个人以往的经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明确了朝廷内外各方面的责任。

据此,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第 6 自然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7 自然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段落层次可以略有不同,但要点必须一致。

)3.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明确:诸葛亮的忠心主要表现在他在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上,对宫廷、相府的用人和工作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还表现在他追述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以及受命托孤,夙夜忧叹,为了实现先帝遗愿请命北伐,临行前对后主谆谆叮咛等等。

诸葛亮的忠心历来为后人推崇,其忠心不仅是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忠君报恩,更重要的是他这片忠心时刻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等责任感紧密相连,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的报恩心理。

4.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什么?明确: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最重要的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国内修明政治,使他北伐时有个稳定的后方,利于他实现“北定中原”的计划。

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重点段落(第5、6 自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解读下列问题。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什么?举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贞良死节之臣的例子。

(举课本以外的例子。

)明确:以死报国的屈原或文天祥等人。

2. 这两段分别提到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两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知人之明。

请结合你阅读小说《三国演义》的情况,指出这两个故事的名称。

明确:三顾茅庐、白帝托孤。

3.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6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追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4. 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 个段落中,那么第6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

前面的建议,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国内稳定条件,而这段叙事则是说明自身既有出师条件,又有客观因素。

至此,提出北伐请求,水到渠成。

因此这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

5. 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明确:“报先帝”“忠陛下”;“谨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对不确切之处要予以纠正。

四、整体把握,课外延伸,深入探究。

(教师点拨)1. 下面是后人评论《出师表》的两段话,读一读,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来源:]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

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

通篇专以小人君子为言。

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而自为文章之胜。

明确: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析理透辟而又情深意切,确实感人至深。

2. 此文历来被后人认为是“表”中名篇,传诵不已,你认为其原因何在?明确:这篇表文的用意是作者希望后主能够亲贤远佞。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更以抒情贯穿其中。

在谈到国家的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时,字里行间流露着感情色彩,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为。

在叙述作者个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再一次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而结尾“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这种表达法既符合表文“表以陈情”的特点,又恰到好处地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肝胆照人,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因而备受后人称赞。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传统名篇,文质兼美,从本文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做到待人诚恳,做事应该忠心耿耿,说服别人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六、布置作业。

1. 课下背诵全文。

2. 课外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关于诸葛亮的事迹、材料或传说,讲给同学听。

[来源:学_科_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