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3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教案】语文版语文九下出师表word教案3课时
![【教案】语文版语文九下出师表word教案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fc79399168884868662d6ba.png)
【关键字】教案24 出师表诸葛亮课型:新授课时:3 主备张建民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2010/9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班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班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班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班师表》是诸葛亮在班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班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班师伐魏。
《出师表》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4605cea31b765ce04081401.png)
安全或德育等打热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着急、拥挤。
渗透的思考课堂设计学法指导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三、归纳中心思想。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
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
全文仅6 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
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
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
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同义合成词: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2 找出偏义词。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834e188f5335a8103d2200f.png)
22出师表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有两年的学习古文的历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文的经验,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篇表文情辞恳切的、感人至深的特点,特制定出的教学重点是有条有理地将此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
而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学生知之甚少,可这一点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所以有必要适当介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
(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2.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
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
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二、感知学习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
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
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第2、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第2、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e3615927284b73f24250eb.png)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案(第2、3课时)新人教版一、导题、板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出师表》。
(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学习目标:翻译3-9段,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正确翻译重要语句。
三、读译课文1、自学指导:自学要求:翻译3-9段:方法指导:(1)小组合作,结合注解口译文句,动笔圈划难点。
(2)各小组讨论解决组员们的疑点、难点。
经讨论后无法解决的向老师提出来。
(3)以段为单位,一个小组翻译一段。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可补充、可纠正。
第三课时一、导题、板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出师表》。
(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2、感受诸葛亮形象,体会其良苦用心和“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
三、落实学习目标(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1)教师:之前我们已分析过第1、2段,下面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回顾一下这两段的内容。
学生齐读。
教师述:第1段诸葛亮从形势危急和大臣表现两方面分析形势,然后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
板书:建议: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第2段诸葛亮针对宫中府中在执法方面,再提建议,要严明赏罚。
板书:严明赏罚(2)教师:下面请读第3、4、5段,说说诸葛亮给刘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三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第五段为什么插入诸葛亮对“先帝叹息”的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不好?[参考]①(板书:)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②第3、4、5段,荐贤臣,引教训,提出第三个建议:要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③不好。
插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的往事,为的是以先帝为榜样,告诫刘禅要以前人为鉴,从而促使刘禅亲信贤臣,光先帝遗德。
插入对往事回忆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3)读6-7段,回答:课文第六、七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三件往事: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白帝城托孤、兴复汉室)。
23《出师表》(第3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23《出师表》(第3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fc87e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c.png)
第23课出师表(第3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2.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2.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脉络,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出师一表之言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领略出师一表之陈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课文的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重点句子并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后半部分写的重要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读关键词句,以读促品,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师补充“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学生作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和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让学生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出师表》中到底陈了什么情?请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讨论,品读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情怀。
2.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3.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学生可以联系具体的故事,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诸葛亮的看法。
教师可以补充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设计意图】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四、写法探究【活动内容】简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感知全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这一文体入手,前面重在晓之以理,后面重在动之以情,进而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对后主刘禅在朝廷内政上所提出的建议,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国家兴隆的历史经验,表明“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体现了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思想品格。
初中语文《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d985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61.png)
初中语文《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出师表》这篇课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
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a8562a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5.png)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辞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出师表》,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其辞章特点,领悟其深刻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辞章特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掌握其辞章特点,并从中汲取哲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理解其辞章特点。
2.掌握并运用《出师表》中的经典语句。
3.领悟《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2.掌握《出师表》的辞章特点。
3.领悟《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分析其辞章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出师表》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领悟其深刻哲理。
3.讨论法: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出师表》相关的课件,包括历史背景、辞章特点、经典语句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其人和蜀汉的历史状况。
2.呈现(15分钟)展示《出师表》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辞章特点。
3.操练(20分钟)分析《出师表》的辞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其中的经典语句。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参考资料,深入探讨《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历史背景、辞章特点和经典语句。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深入阅读《出师表》,并撰写读后感。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3db16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6.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范文如下:课题:《出师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掌握《出师表》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学会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2. 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写有题目“《出师表》”的幻灯片,提问:“你们了解过《出师表》吗?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鼓励学生回答。
2. 给出一些关键词如“长子军平”、“破贼平定”等,要求学生联想和猜测《出师表》的主题内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们阅读《出师表》的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 选取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今者天下大定,兵革方息,豪强并伏,四方宾服。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出师表》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2. 分组进行分享,每组选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论。
四、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出师表》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2. 学生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回答提问,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写一篇类似《出师表》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人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出师表》主题:忠诚、忧国忧民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核心思想。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三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三](https://img.taocdn.com/s3/m/f5ca393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c.png)
出师表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手法。
3.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
4.分析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5.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1.分析领会诸葛亮所提的三项建议。
2.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
3.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三、写作背景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临终前,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出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
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其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生字、生词下作记号。
读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五、文章梳理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治国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出师表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出师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bbd461a8114431b80dd836.png)
教学目标:1.解题、背景、作者、表2.指导阅读、分段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2教具:预习指导: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5)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42a71a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9.png)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本诗以激昂慷慨、深沉感慨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史实和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出师表》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对他们的理解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感受作者的忠诚和坚定。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3.深入领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感受作者的忠诚和坚定。
4.学习诗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3.诗中表达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形式。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景描述,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诗中不同句子和段落的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展示诗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准备一些与诗中相关的题目,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出师表》,学生跟读。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针对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悟。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比较诗中不同句子和段落的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初中语文《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2137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b.png)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学过大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达到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对于文章内容的背诵理解翻译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决,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之以渔。另外,文章人物比较出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同时适当延展课外积累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激励他们多读书,学习古人。
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批注阅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及内容
学生的学
教师的导
二次备课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23《出师表》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23《出师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3e2c7c3968011ca300915b.png)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
方法
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情感
态度
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批判地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强烈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2.分析第7自然段。
问题探究: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哪一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分析第8自然段。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诫子”、“诫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出师表》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出师表》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f1a23bba1aa8114431d959.png)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陆日均)教学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2.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三国后期的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了解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结构。
着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带领学生研读课文,并逐段探讨课文第—部分。
第三课时逐段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并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伸训练。
教具学具投影仪多媒体第三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
问题探究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4.第9段:结束语;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2)《出师表》中的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一句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出师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出师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2022964dd36a32d72758106.png)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
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
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
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
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
(播放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cú)菲(fěi )薄裨补(bì)遗(wèi )陛下祎(yī)攸(YōU ) 阕(quē)陟(zhì)罚臧(zāng )否(pǐ)行(háng )阵猥(wěi)自夙(sù)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斟酌(zhēn zhuó)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
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线索清晰-结构完整)
![出师表-公开课教学设计(线索清晰-结构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2e73f553964bcf84b9d57b8c.png)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出师表》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出师表》就文体来说,是一篇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表,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
主要让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
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表”情达意。
二、学情分析:本次执教的班级是九年级7班,九年级的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与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相当的古文词汇,但本文较长,文言词汇居多,理解起来也不太容易。
九年7班的学生平时上课较为活跃,但缺乏思考,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寥寥无几,对诸葛亮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微,因此对于让学生体会诸葛亮这篇《出师表》所流露出来的真挚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前面两课时已经把课文的注释基本疏通了,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地理解课文,分析诸葛亮是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2、了解课文写作背景,了解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诸葛亮质朴无华、精炼恳切的语言风格,感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知文章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2.难点:了解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诸葛亮质朴无华、精炼恳切的语言风格。
五、教学课时:第三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完《出师表》的字义,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断句、感情和节奏。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感情。
2.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感受了这位心忧天下、精忠报国之士的耿耿忠心。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这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的佳作。
二、课文研读
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探讨后汇报。
1.课文第二部分自叙自己的生平,一共回忆了几件事?这些内容看似与出师无关,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老师明确。
明确:写了两件事——三顾茅庐、临终托孤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而出师北伐,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竞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恩遇鼓励后主奋发图强;以自己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告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
2.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的目的何在?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老师明确。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3.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北伐条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战略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2)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5.诸葛亮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明确:知恩图报、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心忧天下……
三、写法赏析
1.阅读第二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无限感激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真是情辞恳切,催人泪下,集中地表现了诸葛亮感恩图报的心情。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议论、抒情和叙事的语句,思考: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本文是奏章,是诸葛亮向君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又融入了叙事和抒情,达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并最终达到劝谏后主刘禅的目的。
本文中的论述分析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寓情于议,做到了情理交融。
作者在写作中言辞恳切,寓情于事,娓娓道来,感情真挚。
文中,作者还采用了记叙的手法,讲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也谈举荐人才,但也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从而使他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后主刘禅所提出的建议。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明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今天,我们肯定和赞颂诸葛亮,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代表了一种崇高人格和理想精神,是无论那个时期都需要大力弘扬,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五、拓展延伸
小小辩论赛
组织小型辩论赛,理解学习诸葛亮的精神。
辩论主题: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正方观点:诸葛亮是忧国忧民,忠心为国。
反方观点:诸葛亮的“忠”是狭隘的,是为了报知遇之恩,是愚忠。
你认为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请结合本文内容有理有据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正方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忠”是忠心为国。
他的一片都是为了蜀汉天下,是与为国为民、匡扶汉室的责任高度一致的。
他“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大写的“忠”字,值得人们缅怀和钦佩。
反方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纯粹是个人为了报答刘备的报知遇之恩。
他只忠于刘备,忠于刘禅,是一种狭隘的“忠”。
以他的智慧和能力,本可以有更大的历史贡献,原本可以带领蜀国人民走向更好的生活,但他却因为“愚忠”,眼界被局限在小小的天地,真是可悲可叹。
六、布置作业
理解课文内容,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文中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是?
2.文中分析当前形势的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3.文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4.文中表述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
5.诸葛亮希望刘禅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给刘禅的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7.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言?
8.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1.作者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