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2.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本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

2.深刻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陈情表》、《岳阳楼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

(2)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解决疑难问题。

3.分析课文(1)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层层递进等。

(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3)分析文本的表现技巧,如对比、抑扬顿挫等。

4.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读者的感染力。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大家觉得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呢?(2)生1:都是表达作者的情感。

(3)生2:都是用文言文写的。

(4)师:很好,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表达作者情感的文言文名篇,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呢?2.自读课文(1)师:在阅读课文时,大家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做标记,等会儿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举行。

此文教案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意义和相关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祭祀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祭十二郎文的起源与意义(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祭十二郎文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意义,包括相关的传说和民俗故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调研成果。

3. 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的介绍,导入讨论,总结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主要意义。

第二课:祭十二郎文的传统习俗(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习俗的兴趣。

2. 学习(25分钟)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主要习俗,包括悬挂“竹枝马”、放风筝、贴春联、赛石头人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每个习俗的具体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他们对一个习俗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对习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感受祭十二郎文(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意义。

2. 创作(2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创作,可以是绘画、书法、作文等形式。

鼓励学生表达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作业与评价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心得体会,要求包括对祭十二郎文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评价:评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

五、延伸活动1. 班级组织祭十二郎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祭祀的过程;2. 组织学生观看与祭十二郎文相关的文化节目或电影,进一步加深对祭祀活动的了解;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竹枝马、剪纸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理解祭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材分析本次教学的教材为《祭十二郎文》。

该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自己祭祀亡儿的情景,以及对儿子的悼念之情。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作结构,为学生阅读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重点1.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阅读理解文本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能力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模拟祭祀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悲伤2.以分组阅读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印象3.结合现代文学、音乐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体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情境1.板书“祭十二郎”,并讲解祭祀的含义和仪式流程。

2.播放《祭十二郎》的音乐和视频资料,营造出温馨而悲伤的氛围。

第二步:整体阅读1.教师发放文本,全班一起朗读和齐读。

2.教师分段解读文本,注重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第三步:分组阅读和讨论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段祭文,探讨段落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结束后,各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第四步:诗文体验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音乐作品,并分析其与祭文之间的联系。

2.学生进行诗文体验,以及情感共鸣和表达。

第五步:诗文写作1.针对教材的主题和基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写作秀句,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使用直接输出字体或简易版的Markdown工具记录下所需内容。

教学扩展1.在文学课程中,加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和学习,能够从文化层面上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

2.在写作课程中,扩展学生的写作领域,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提高表达能力。

3.在个人成长辅导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鼓励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情感抒发。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骈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祭十二郎》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祭”字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骈文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如文章的意境、形象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结尾部分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审美价值,分析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2.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骈文写作技巧,如对仗、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一次骈文写作练习。

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文言词句。

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

文言虚词:其,抑,曷等。

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

(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篇抒情散文,它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二、出示自学目标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

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思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希望通过学习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4.引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2.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好奇心。

二、讲解背景(10分钟)1.简要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

2.解释一些相关的历史术语和文化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祭十二郎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进行全班讨论,了解不同组的理解和观点。

四、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十二郎、父亲、村民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背后的价值观和情感。

五、文学鉴赏(15分钟)1.让学生尝试分析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点,如叙事结构、语言运用等。

2.引导学生体会祭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方式。

六、展开思考(10分钟)1.让学生思考祭十二郎文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这个故事对他们的启示。

2.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七、总结(5分钟)总结祭十二郎文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或历史材料,深入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绎或创作,延伸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和形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了解更加深入,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了解,还包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教案《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十二郎文的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教学该文旨在通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2.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基本情节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在班级中带领学生朗读《祭十二郎文》,并逐段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十二郎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4.提取: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思辨分析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内心矛盾的深入思考。

2.情感体验:请学生选择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重读故事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文学形式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3.情感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小结:帮助学生作品的文学鉴赏要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对《祭十二郎文》的作品分析报告,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文学价值等内容。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祭十二郎文》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亲情,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培养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层次,理解韩愈的悲痛与自责,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如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如何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然后,引出《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介绍韩愈与十二郎的关系,以及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的悲痛心情。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祭十二郎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段朗读:分小组或全班分段朗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文中情感的起伏。

三、深入解读(约30分钟)1.情感解析o悲痛之情: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所表现出的悲痛心情,如“吾哭于斯,吾痛于斯,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等句子。

o自责与悔恨:探讨韩愈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自责与悔恨之情,如“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等语句。

o怀念与追忆:分析韩愈对十二郎生前事迹的怀念与追忆,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等段落。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得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得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得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得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就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得目得。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得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得文字都就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得。

韩愈得《祭十二郎文》就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得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得“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得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得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得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与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就是那样得脆弱,不会因为我们得珍视与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得思念与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就是文学史上最残酷得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这篇文章就就是一篇感人至深得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就是极优秀得得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就是血,字字就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就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她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她得主要贡献就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得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得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000字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探究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

2.创作艺术特点的深入剖析。

3.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题目《祭十二郎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此文,导读《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二、讲解(25分钟)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在唐代,十二月二十八日是祭祀神祇和祖先的节日,又称祭灶节。

(2)《祭十二郎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献给北京杨家岭的十二郎庙所作的一首长诗,以咏史与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对神灵的尊崇和对诸侯楼阁、鼓乐舞蹈等震撼人心、美不胜收的盛况的赞美。

2. 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1)章法严谨:白居易以“诸侯楼阁、鼓乐舞蹈”作为起点,以“蓬莱阁下”为结尾,铺叙疏密得当。

(2)运用比喻和借景:白居易以祭灶为主题,通过祭祀和娱乐场所的对比来表现节日欢庆之气氛。

(3)运用对立方法:写神的超脱与人的凡俗、死亡与生存、古今与虚实等对立。

三、思考(20分钟)请学生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祭十二郎文》中的“神”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文化信仰?2.《祭十二郎文》中“蓬莱阁下”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3.《祭十二郎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四、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也对他们的思辨能力进行总结。

课后拓展:1.了解中国传统祭灶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作文深入探究。

2.学习白居易的诗歌,对一段史实加以鉴赏或欣赏,进行诗歌朗诵。

3.结合节日文化,组织班级节日活动,学生体验不同节日的文化内涵。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知识目标】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常识1、韩愈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二、整体感知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语词概括了这些情感?五、练习实践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长衰全存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诵读提示】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叔侄情谊,体会亲情的珍贵。

(2)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珍惜身边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把悲痛之情融于家常琐事之中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受。

(2)提问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自己与亲人之间的难忘经历,从而导入新课《祭十二郎文》。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说明写作《祭十二郎文》的缘由,为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断句。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就食江南”中的“就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中的“夭”等。

(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

5、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负责一段,然后小组讨论该段所表达的情感。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难点: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问题导入法: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3、演示法: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演示。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挖掘由文化带来的思想、道德和美的资源。

2、学习环节a.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b. 文学特征通过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c. 文化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探讨《祭十二郎文》表现的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英雄烈士、向往美好生活等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实践环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组织学生就《祭十二郎文》中的某一段内容展开讨论,挖掘旧时期哪些现象和故事对当代人仍具有启示和影响等。

4、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资料1、教学文本:《祭十二郎文》2、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PPT等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等。

2、课堂评测:通过课堂讨论、问题交流等形式测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祭十二郎文 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 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祭十二郎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祭十二郎文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祭祀仪式的了解和想法。

二、文本理解(15分钟)1. 分发《祭十二郎文》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彼此交流并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文本中的生词和难点。

三、文化背景介绍(10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祭祀仪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祭十二郎文的意义和价值。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1. 《祭十二郎文》的文本材料2. 祭十二郎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祭祀仪式,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并进行比较和探讨。

3.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方式,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8篇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8篇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高二语文教案篇一《锦瑟》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既容易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知识体系。

名句是经过时间的洗涤,被历代人所激赏的前人的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

由熟悉的名句导入,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品味,也可唤起学生积累新知识的渴望,可谓一举多得。

李商隐的许多诗句已被广泛使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二、简介,奠定鉴赏必备条件“言为心声”,诗文总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刻上个人遭遇的印迹。

了解诗人简况,是鉴赏诗歌的必要准备。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十七岁就以才华受人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入朝做官。

不幸卷入朋党之争,政治上始终遭到排挤,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

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结婚不到十二年,爱妻便去世。

就在那短暂的十二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却终身潦倒,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因此心情抑郁苦闷,四十五岁卒于郑州。

存诗约六百余首。

由于时代混乱、个人失意,诗中往往流露出浓浓的感伤情绪。

李商隐的诗不仅在唐代诗坛、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颇有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性极高的无题诗,基调凄凉伤感,音调和谐婉转,遣词用字严谨,对仗工致,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真挚的感情,耐人寻味,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的:本课旨在通过研究XXX的《祭十二郎文》,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祭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形式,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浓浓悲情,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惯。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研究XXX散文的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以及祭文的语言形式和技巧。

难点在于理解文言虚词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1、通过诵读法,梳理文中层次脉络,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

3、安排三节课的时间,分别研究全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节课:教学要点: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用宋代学者XXX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说明《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2)通过已经学过的外国祭文,让学生领略不同文化的特色,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篇自己文化中的优秀祭文。

二、解题1、介绍XXX的基本情况和文学成就。

2、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悲情。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同时研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研究后面的内容。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表达了XXX对侄儿十二郎的悼念之情。

XXX自幼失去父亲,由XXX抚养长大。

他与XXX情同手足,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悲痛,感情深厚。

然而,XXX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贬,与XXX相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直到XXX继位,XXX官运才逐渐好转。

可惜的是,当他得以与XXX相聚时,XXX却已经去世,使得XXX悲痛欲绝。

于是,他写下了这篇祭文。

这篇文章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祭文通常是用来祭奠死者,表达悼念之情的一种文辞。

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的规范,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和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研究死者的精神品质。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作者和创作动机。

2.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祭十二郎文》的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学吗?文学有何作用呢?”等。

然后教师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祭十二郎文》,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诗歌的内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首诗叫做《祭十二郎文》?等等。

Step 3 分析诗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意象等等,然后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4 探讨主题(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讨论《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寓意,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作者想要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Step 5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例如分析诗歌的艺术形式、韵律以及美感等等。

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并展示他们的鉴赏成果。

Step 6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强调《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问学生是否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Step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写一篇读后感,或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等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

次年,韩会卒于任所。

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

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所怙(hù)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孰谓汝遽(jù)去吾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四、诵读、感悟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体会抒写感情的句子。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生离之情死别之情痛悼之情五、诵读、积累在诵读中积累重点实词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活用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重要虚词其: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2.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诵读、赏析(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叙事是抒情的基础。

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允许自由答问。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的曲折变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

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

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

“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

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

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

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诸句,是一段虽然悲切但却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张弛交替、徐疾错落的情感变化,是完全与生活真实吻合的。

二、艺术鉴赏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

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

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

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

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

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

板书设计家庭身世想法打算生离死死别的悲(叙事)(抒情)【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噩耗的第七天,方才能够怀着哀思表达诚挚的心意,派建中从远方赶去操办好应时的供品,告慰你十二郎的亡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