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模拟考试题ABC完全答案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判断题(判断对错,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制度。
( Y )
2.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它是财政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 Y )
3.外部性是指一些厂商的行为在给别人造成损害时给予补偿或给别人带来受益的同时得到回报。
N
4.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有工作能力又要求工作的人都能得到一个有一定工资报酬的工作机会。
( N )
5.一个商品或一项服务是否具有公共性以及是否需要公共部门来提供是固定的。
( N )
6.国有资产收益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对工商金融资产的经营或凭借对这些资产的所有权所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
资金占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 N )
7.政府投资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无偿拨款。
( Y )
8.社会产品价值中,M是新创造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它是公共收入的唯一来源。
( N )
9.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政府征税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有直接联系。
( N )
10.地方财政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
( N )
11.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公债等手段调节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
( Y )
12. 转移性支出过程使政府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它只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 Y )
13.货币国债和实物国债是将国债按发行载体分类。
( N )
14.政府预算是政府的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
( N )
15.适度分权的税权划分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德国。
( N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市场失灵: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2. 基尼系数:是指20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得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3.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作为一般的市场主体,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4. 非税收入:是指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的收入。
5. 国债依存度:是指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是采用当年国债发行数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答: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按照量能纳税的原则设计的,但两者又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
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其次,在所得额级距的临
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再次,全额累进税率在计
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答:财政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
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
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得
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
3.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2、技术创新和变迁的能力;3、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4、价
格总水平;5、公共财政收入制度;6、其他特殊因素。
4.税收中性的含义。
答: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
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5.蒂布特的“以足投票”理论
答:在《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书中的六大假设条件下,蒂布特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模型,他认为人们通过在社
区间的充分流动,选择公共产品与税收的组合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社区政府,社区只有有效地提供人们需要的公共产品,
否则,人们会迁移到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偏好的社区,这样,社区间的竞争将使资源能够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从而
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这就是所谓的“以足投票”理论。
6. 财政补贴的特点。
答:财政补贴的特点有:1)政策性。
财政补贴的政策性导源于财政补贴的依据,即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
2)可控性。
财政补贴是国家可以直接控制的经济手段,具有可控性。
3)特定性。
实施财政补贴的依据是国家一定时期的特定政策,
因此,财政补贴的对象、范围、数量以及要发挥的作用和要求达到的效果也是特定的。
4)灵活性。
国家可以根据形势的
变化和新的政策要求,适时地调整和修正财政补贴。
5)时效性。
财政补贴的时效性取决于国家政策的时效性。
7.政府扶贫工作制度创新的内容。
答:政府扶贫工作制度创新的内容有:1、确定于国际贫困线接近的贫困人口标准
制度。
2、尽快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区域性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
3、建立和完善扶贫奖惩于激励制度。
4、积极
推行小额信贷制度。
5、努力扩大报账制度的覆盖范围。
8.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答: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有:1、实现社会公平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终极目标。
2、实现经济相对均衡发展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目标。
3、实现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直接目标。
四、论述题(15分)
什么是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与机制有哪些?
答: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产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与机制有:1、在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界定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科学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合理确定财政收支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实现财政总体规模控制和资源的战略性优化配置,提高总体配置和运作效率。
2、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优化政府投资性支出的配置效率。
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内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
预算内投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提高财政自身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是要做好财政支出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注重财政资源配置的绩效。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案例资料:
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
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
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
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
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
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
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
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
问题分析:
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
答:政府预算的本质是政府预算是一种权力制衡的工具。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以下原则:1、完整性。
这就是要求政府的预算包括政府全年的全部预算收支项目,完整地反映政府全部的财政收支活动,不允许有预算外的其他财政收支。
2、统一性。
这就是要求预算收支按照统一的程序来编制,任何单位的收支都要以总额列入预算,不应当只列入收支相抵后的净额。
3、年度性。
要求政府预算按年度编制,预算中要列明全年的预算收支,并进行对比。
不容许预算收支有跨年度的规定。
4、可靠性。
这就是要求编制预算时,正确地估计各项预算收支数字,对各项收支的性质必须明确的区分。
5、公开性。
预算属于公开性的法律文件,所以其内容必须明确,以便于社会公众能了解、审查政府如何支配纳税人的钱,并进行监督使用。
成人教育模拟试题(B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公共财政的职责范围是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 Y )对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的配置作用,而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是辅助性的。
( Y )
3. 基尼系数是衡量公平程度的主要标准,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分配越公平。
( Y )
4. 准公共物品只可以由来政府提供。
( N )
5. 布坎南提出了“以足投票”理论,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模型。
( N )
6. 社会保险税的现收现付方式,是指当年筹集的保险资金只用于满足当年支出的需要。
( Y )
7. 公共收入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据其政治经济权力所筹集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或社会产品价值。
( Y )
8. 如果税收弹性值大于1,说明税收增长慢于经济的增长,税收不能为政府提供充裕的财政收入。
( N )
9. 货币国债和实物国债是将国债按发行载体分类。
( N )
10.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 N )
11. 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现代社会里,是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 Y )对
12. 部门预算编审程序中的“一上”是指由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门。
( Y )
13. 政府预算管理的关键目标是确保财务合理性和控制财政风险。
( N )
14. 专项转移支付又称无条件转移支付。
( N )
15.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量少于商品流通过程的实际需要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 Y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
2. 公共支出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用于行政各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3. 转移性支出:是指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补贴支出、税式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
4.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从国有资产经营中获得的经营性收益。
5. 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限度通常是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课税对象与税源的区别。
答: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标的物,即对什么征税,它是征税的依据。
与课税对象相关的是税源。
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各种税有不同的经济来源。
有的税种的课税对象与税源是一致的,如所得税的课税对象和税源都是纳税人的所得。
有的税种的课税对象与税源不同,如财产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财产,但税源往往是纳税人的收入。
2. 政府扶贫工作制度创新的内容。
答:政府扶贫工作制度创新的内容有:1、确定于国际贫困线接近的贫困人口标准制度。
2、尽快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区域性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
3、建立和完善扶贫奖惩于激励制度。
4、积极推行小额信贷制度。
5、努力扩大报账制度的覆盖范围。
3. 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税收的基本特征有: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所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利,或者说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政府征税与是否占用生产资料没有直接关系。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政府对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对税收的课税对象、课征比例或课征额等均预先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任何部门、任何级别的政府机构,未经国家法律授权与批准,不得随意更改。
4. 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
答: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有:1、关键目标:总支出控制、战略性资源配置、公共部门运营效率。
2、重要目标:确保财务合规定性和控制财政风险。
3、政府预算管理的其他目标:关注公共利益方面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目标。
5. 我国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答:我国政府间支出责任的确立依据是财政职能在不同级别政府之间的分工理论。
一般认为,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直接提供或补助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并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6.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机制包括:
答:1、通过税收对高收入水平进行调节。
2、通过转移支出增加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4、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
7. 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2、技术创新和变迁的能力;3、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4、价格总水平;5、公共财政收入制度;6、其他特殊因素。
8.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答:财政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
四、论述题(15分)
论述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答: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如下:(一)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现有财力和财政支出存量结构刚性较强的情况下,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需要按照“明确目标、统筹兼顾、整合资金、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的思路稳步推进。
基本原则有:1)统筹发展原则。
2)市场化原则。
3)公共财政原则。
(二)明确政策目标,突出政策着力点。
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长远和眼前两个方面确定不同时期的政策目标和着力点。
(三)合理确定资金分类,整合支农资金。
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要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
1)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类资金。
2)抗灾救灾类资金。
3)
生态环境类资金。
4)结构调整类资金。
5)管理服务类资金。
6)农村发展类资金。
(四)调整支农方式,创新支农机制。
1)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2)支持建立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3)增加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4)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5)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6)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空间。
7)依法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五、案例分析题(15分)案例资料:
1997年底,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经济增长乏力。
1998年,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从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共增发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加大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为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减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影响,外贸急剧下降,我国经济下滑并出现萧条,2009年我国政府同样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使2009年完成了8.2%的增长率。
问题分析:结合此案例分析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和内容。
答: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拉动总需求。
二是发行长期建设性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财政措施体现在一下五个方面:1)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998-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元,投资重点向农村、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倾斜,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2)调整税收政策,增强税收调控功能。
为鼓励投资,引进国外是先进技术设备、把关税总水平降至10.4%。
同时降低消费税税率,制定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税收优惠政策。
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1997-2003年,政府连续四年较全面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并相应增加离退休他人员的离退休费,还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同时重视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调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2002年,政府实行了所得税分享改革,由原来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所得税的做法,改为比例分享。
5)完善非税收政策,努力扩大内需。
1998-2004年,共取消了收费项目1913项,并降低了497个项目收费标准,减轻社会负担1490亿元。
同时率先规范交通和车辆收费,对农村公共收入分配中的农业税等政策进行改革,规范农村税费改革制度。
成人教育模拟试题(C卷)
一、判断题(判断对错,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公共财政的职责范围是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 Y )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决定了财政的职能及其实现的方式。
( Y )
3.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以公平为目标的国民收入再分配,而市场的收入分配准则是效率。
Y
4.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政府征税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有直接联系。
( N )
5. 文教科卫支出从性质上看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还属于生产性支出。
( N )
6. 私人部门办不好的事情主要有两种:一是外部不经济,二是垄断或规模报酬递增。
( Y )
7. 与私人部门相比,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估标准的确定具有高度复杂性。
( Y )
8.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但间接来自农业的税收仍然占一定比重。
( Y )
9. 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决定性的。
( N )
10. 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贫困程度越低。
( N )
11.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强制无偿征收货币与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Y
12. 一般来讲,课税范围广的商品较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不易转嫁。
( Y )
13. 国债二级市场是转让买卖已发国债的市场。
( Y )
14. 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情况下,或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时,适用“一紧一松”政策。
( N )
15.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量少于商品流通过程的实际需要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 Y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市场缺陷: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对方。
2.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度,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3.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4. 政府行政收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它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5. 直接发行法:是指政府直接向应募者发行国债,中间不经过任何中介机构,政府直接承担组织发行工作,直接承担发行风险的方法。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
答: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它与纳税人有时是一致的,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各种所得税一般就属于这种情况;有时是分离的,如对商品和劳务征收的各种流转税,由于税负可以转嫁,就会出现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情况。
2.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特点和内容。
答: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3. 有效的社会保障的特征。
答: 有效的社会保障的特征有:1、法律规定性;2、社会性;3、权利、义务统一性;4、互济性;5、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4. 合理宏观税负的标准。
答:合理宏观税负的标准有二:一是税收收入是否能够有效地满足政府公共支出正常合理的需要;二是税收是否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5.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答: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有:1、关键目标:总支出控制、战略性资源配置、公共部门运营效率。
2、重要目标:确保财务合规定性和控制财政风险。
3、政府预算管理的其他目标:关注公共利益方面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目标。
6.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答: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调节企业利润水平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调节,使企业的利润水平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使企业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7. 论述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答: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有:1、完善财政体制。
合理有效的财政体制既是改善落后县区财政状况的重要保证,又是调动当地增收节支、当家理财的一种激励机制。
2、合理运用财政贴息政策。
根据目前农村信贷扶贫工作的实际,进一步研究政策和办法,采取差别贴息的形式,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集中用于扶贫,增强扶贫资金的决对量。
3、保持税收优惠政策的连续性。
对贫困地区制定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重在抓好又要和落实,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快贫困地区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贫困地区信息流通缓慢、市场发育迟缓、物流不畅的重要举措。
8. 衡量适度国债规模的条件。
答:衡量适度国债规模的条件有:1)应债能力。
从应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受债务的规模。
2)偿债能力。
从偿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
3)举债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从政府债务对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总水平。
4)举债对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从政府债务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有多大的“挤出效应”。
5)举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从政府债务工具是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产品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容纳多少政府债券。
四、论述题(15分)
论述什么是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实现机制有哪些?
答: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就是财政通过宏观领域内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解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的宏观经济问题,以达到充分就业、适度通货稳定、平衡国际收支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实现机制有:1)相机抉择政策。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财政政策根据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现实情况灵活改变税收和公共支出,以达到实现总供求大体平衡的目标。
2)自动稳定器政策。
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来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供给管理政策。
在总供给方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加快能源、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知识经济的转化,以信息产业为纽带加快产业机构的转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需求管理政策。
在总需求方面,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加大社会性、公益性支出的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支持治理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使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等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