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2课《山雨》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2课《山雨》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2课《山雨》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2课《山雨》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22题;共112分)

1. (3分)按原文《山雨》填空。

飘飘洒洒的________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________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________的色彩。

2. (10分)查字典填空。

(1)“淋”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啭”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3. (5分)积累描写雨的诗句。

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________,天气晚来秋。

4. (6分)将下列各字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谣________飘________缕________

传________键________优________

5. (2分)你能找出下面两句话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吗?

①漂漂酒酒的雨丝是无数轻睫柔软的手指。________

②象一曲无字的歌瑶,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浙清析起来。________

6. (6分)课文《山雨》写了雨的颜色,还写了雨的声音。请你将文中描写的表示“绿”的词语和雨声的词语写下来。

颜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声音:________ ________

7.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谣________ 晰________ 辨________ 键________ 嫰________摇________ 淅________ 辩________ 健________ 漱________

8. (8分)补全词语。

________ ________大物行色________ ________

左________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无比

9. (6分)根据课文《山雨》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在表达上,文章________,重点写了山雨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10. (3分)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①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温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________

②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波上传来。________

③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溶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________

11. (4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歌谣________的琴键________的手指________的色彩

12. (6分)在横线上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山风 ________的云雾 ________的手指

________的小曲 ________的色彩 ________的音响

13. (2分)你能把诗的下半句写出来吗?

①造物无言却有情,________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

14. (6分)分类积累。

形容小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形容大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 (4分)让我们展开想象,描绘心中的美景吧!

雨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

风像________,________。

雪像________,________。

16. (5分)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我看见一只飞蛾不停地不断地扇动翅膀。

17. (5分)请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18. (4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熙熙攘攘的________汩汩的________

勤勉地________花色斑斓的________

19. (5分)请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20. (3分)选字组词。

挺庭艇

________拔潜水________家________

21. (4分)根据课文《山雨》内容,回答问题。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________之情。

22. (5分)搜集带“雨”的诗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阅读题 (共2题;共37分)

23. (2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湖的“绿”(节选) 宗璞 雨中去访灵隐(西湖附近飞来峰畔的著名寺院),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 ,说是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增加了一湖幽静。

(1)看拼音写汉字。 xīn kuàng shén yí mǎng mǎng cāng cāng qún mèi fēi yáng piān rán qǐ wǔ bó píng rú jì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依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黄龙洞绿得________,屏风山绿得________,九溪十八涧绿得________。

②作者是在________观赏的西湖的绿,重点写了________的绿。

(3)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

________的树木________的小径

________的感觉________的青苔

(4)写文中的比喻句。

(5)写出文中的拟人句。

24. (13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1)这三段选文运用了三种修辞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3)写句子。

……像……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共22题;共112分)

1-1、

2-1、

2-2、

3-1、

4-1、

5-1、

6-1、7-1、8-1、

9-1、10-1、

11-1、

12-1、13-1、

14-1、

15-1、16-1、17-1、

18-1、19-1、

20-1、

21-1、

22-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37分) 23-1、

23-2、

23-3、

23-4、

23-5、

24-1、24-2、24-3、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山雨》优秀教案

2、山雨 教学内容: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

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第2课 山雨》同步练习卷(4)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2课山雨》同步练习卷(4) 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yíng zhújiàn yúyùn gēyáo yōu yǎpiāo sǎ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啼啭.(zhuǎn zhuàn)调.色板(tiáo diào) 余韵.(yùn wēn)缕.缕(lǚlǔ) 3.比一比,再组词。 谣辩优脆键 遥辨忧跪健 4.把恰当的量词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一炊烟一深情一小曲 一野花一手表一山风 5.照样子写词语。 水淋淋 飘飘洒洒 6.判断下面的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 (1)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3)这雨声难道不像一首首优雅的小曲吗? (4)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 7.按要求写句子。 (1)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缩句) (2)山雨来了。(扩句) (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二、快乐阅读 8.课内阅读。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雨中的山林在阳光下显现出怎样的色彩层次?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9. 含英咀华 晌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蝉在枝头拼命地叫着。一阵大风吹过,吹得树枝乱摆。地上,成群结队的蚂蚁正在忙碌地搬家。不一会儿,风卷乌云,滚滚而来,天像是到了傍晚,一阵比一阵暗。刹那间,闪电似金鞭乱挥,这儿一道,那儿一道,煞是怕人。雷声像爆炸似的,“轰隆隆,轰隆隆”响起来。 在这电闪雷鸣之中,“哗哗哗”,大雨从天上倒下来了,越下越大,天地间像挂上了无数的大珠链。雷雨中,行人打着伞在泥泞的小路上吃力地走着。白亮亮的雨点打在雨伞上,“啪啪”直响。渐渐地,雷声小了,雨点也小了。云散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高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一股股清新的空气中夹带着泥土香味迎面扑来,天地间变得凉爽极了。 (1)短文按下雨的过程,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雨前 ②雨中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山雨教案

2、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方法 导引法 教学用具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二、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山雨》教案

《山雨》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考虑: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

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局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的教案

《山雨》的教案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场山雨降临的情形。这场山雨使山林比往日更加鲜丽、清新、 幽静,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文是按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写山雨 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的情景,再写雨中山林的美景,最后写山雨过后的景象。第5、6、7自然段,写雨中的山林,是全文的重点。这三个自然段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描述了雨中山林美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雨中和雨后山林的美景及其特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指导有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啼(t况啭(zhu d n) (3 )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 b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 由远而近............ C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描写山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课前大家也读了不少写雨的文章,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呢? (6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易错题巧检测第2课山雨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易错题巧检测第2课山雨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书写 1.看拼音,写词语。 二、填空题 2.从课文中找反义词。 干燥——()笨重——()模糊——() 3.从课文中找反义词。 沙哑——()牢记——()坚硬——() 4.照样子写一写。 一(篇)文章 一(____)树叶一(____)绿草一(____)岩石 一(____)音符一(____)山风一(____)小曲 5.在括号里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变得非常幽静。(____) (2)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_______)(3)山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____) (4)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____) 三、语言表达 6.依样画瓢。 (火)一样红 (_______)一样白(_______)一样黑(_______)一样快 (_______)一样甜(_______)一样美(_______)一样滑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改换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悄悄地来了。(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强说:“我最喜欢看雨中的景色。”(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8.这段文字出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9.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轻捷:______________ 优雅: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____美。 11.用“~~~~~~~~~”画出文中用了排比修辞法的部分。 12.读这段文字中,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雨》说课稿

《山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雨》(板书),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山雨》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二单元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山雨》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雨中山雨的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轻盈、奇妙、轻捷、余韵等词; (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达出来,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说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教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三、说学情学法 《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为此,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基于以上情况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

山雨课堂实录

《山雨》课堂实录 张金伟

《山雨》课堂实录 一、由“雨”导入 (师板书雨)看到“雨”字,想到哪些跟雨有关的词?生交流。 师:什么样的雨? 生:滂沱大雨斜风细雨 师:关于雨的声音呢? 生:哗哗沙沙滴答滴答唰唰唰 师:作者赵丽宏为我们带来了很美的文章——山雨。我们去见见山中的雨和 我们平时见到的雨有什么不同吧!(完整板书课题:山雨) (点评:由平常所见“雨”导入,给“雨”组词。并继续拓宽至什么样的雨,雨声音的词,这样的“雨”丰富、亲切了。) 二、享受范读,初感山雨 1、师(配乐《雨的印记》)范读,生边听边走进山雨,想:用一个词或两 个词来概括山雨。 2、学生拿起笔,把自己的初步感受,凝成一个词写在课题山雨的前面。师

提示可以从声音、颜色、速度、感受等,来形容这一场特别的雨。(点评:一直以来,张老师总习惯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去做即可。即使学生面露迷茫,也只是说:多想想。张老师却细心地提示学生,让学生思有方向,想有目标,思维自然流畅。) 3、师:用上“ 好的山雨”说一说。 学生交流着:好嫩绿、浓浓、让人难以忘怀、滋润万物、色彩斑斓、无尽 色彩(焕然一新)、柔和宁静(感觉听觉)、温柔轻盈、恬静的雨。(用上“ 好的山雨”说一说,把浓缩了的词放进去,说话就完整了,也赋予雨鲜活的生命。在一学生说到好无尽色彩的雨时,张老师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建议改成焕然一新。当学生说到好柔和宁静的雨时,张老师计时反馈:这是从感觉听觉上来理解雨。细节教学,就是在教育有品味的学生。) 师:对,这就是山雨带给我们的感觉。(感觉在此处,如果再回过来齐读课题,这雨的多姿多彩,绚烂生命一定会在孩子们的朗读中呈现的。不过,这是我的建议哦!) 4、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生:先后顺序。 师:什么先后顺序,是方位呢?还是…… 生:(马上醒悟)时间的先后顺序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昆虫迷》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法布尔所取得的成就是与他对科学的热爱、坚持不懈的精神分不开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法布尔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师述: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昆虫迷》有了一些了解。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介绍人物的说明文。板书:昆虫迷 2、那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法布尔有怎样的认识呢?(喜欢昆虫,到了痴迷的程度) 二、理解内容 (一)理解法布尔是个昆虫迷。 1.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从哪些词语或是句子中你看出法布 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2.全班交流: A观察蚂蚁搬死苍蝇、

B蜘蛛捕食蚊子、 C蜈蚣产卵 D蜣螂活动的具体事例 3.文章为了体现出法布尔迷恋昆虫这一特点,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在句子旁边进行标注。 4.师:是的。列数字说明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时间 之长,举例子说明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种类之多。 1.那么,同学们法布尔如此用心观察的这些昆虫,让我们一起来 认识认识它们,好吗?(图片展示) (二)了解法布尔取得的成就以及原因 1、师述: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布尔就是凭借着对昆虫的痴 迷,靠着这种长期坚持不懈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写下了一部传世佳作——《昆虫记》。 2、请同学来读一读文中关于《昆虫记》的介绍。 3、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人们对于《昆虫记》的评价。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茅盾 ?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

高中语文 第2课 雷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雷雨(节选)》解读与探究(上) 预习提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了军事和经济的侵略,国内军阀混战,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新生的政治力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革命的大风暴即将来临。剧本《雷雨》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是著名戏剧作家曹禺(1910—1996)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是剧中一切灾难的制造者和痛苦不幸的播种者。其妻繁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正在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侍萍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认、鲁大海与周朴园谈判这两场戏。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发现这家的主人就是自己三十年前的恋人周朴园,课文就从他们在周公馆的意外相遇写起。 课文篇幅较长,情节错综复杂,内容丰富深刻,学习时宜采用如下方法: 1.要认真体会作品独具匠心的构思。这场戏写的是“相认”,这是我国传统剧种中很平常的戏目,但是作者写得很有新意,把“相认”中种种不同情况交错在一起,形成曲折激烈的戏剧冲突。更难能可贵的是,形式上写的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是当时整个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的缩影。赏读课文时,要紧紧抓住作品的这一特征。 2.要细细品尝戏剧语言。戏剧作品靠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戏剧语言主要是人物台词,要注意人物台词的性格化、动作化,更要注意人物台词的言外意、弦外音,也就是所谓的潜台词。通过对本文潜台词的品尝,要总结这方面的规律和方法。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午饭后”至“……”这是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和省略的剧情。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是雷雨将至的征兆,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这一提示语起到了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本幕戏省略的情节是:鲁侍萍来到周公馆,从室内的摆设,特别是摆在桌上的自己年青时的相片,发现这里的主人就是三十年前情人周朴园,又从与繁漪的交谈中得知女儿四凤与周家的大少爷相恋,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可怕命运又在女儿身上重演。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语文A版六年级(上)《第1课 开国大典》同步练习卷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开国大典》同步练习卷 二、标题 1.(3分)看拼音,写字词。 zhèng fǔróng nàxié商diàn niǔ qízhìxiōng táng jiǎn yuè 2.(3分)多音字组词。 正zhēng奔bèn 正zhèng奔bēn 3.(3分)根据课文,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声音的宣告的火花 的欢呼的掌声的灯火。 4.(3分)比一比,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渐渐缓缓 (1)太阳出来了,浓雾地散去。 (2)受检阅的部队在《解放军进行曲》的乐声中进场。 肃立挺立 (3)广场中,着一根二十二米高的电动旗杆。 (4)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 5.(3分)读读课文,再填一填。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像。 下午三时,会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传到,传到,使。 6.(3分)读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瞻仰”的意思是。读句子,我感受到“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红流”指的是:。读句子,我感受到。 7.(3分)课文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请补充完整。

宣读公告升国旗、。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开国大典》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 二、标题 1.政府;容纳;协;电钮;旗帜;胸膛;检阅;2.正月;投奔;正确;奔跑;3.雄伟;庄严;五颜六色;热烈;雷鸣般;千千万万;4.渐渐;缓缓;挺立;肃立;5.人的海洋;红旗翻动;海上的波浪;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庄严;雄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间;大河长江之南;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6.恭敬地看;人们崇敬地心情.;巨大的水流;游行队伍声势浩大,场面壮观,人们沉浸在幸福兴奋的情感中.;7.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游行;

人教版六年级(山雨)测试题

山雨 班级姓名 温故知新 1.照样子写词语。 例:水淋淋(ABB) 2.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 一阵阵()一缕缕()一首首()一丛丛() 一()歌谣一()岩石一()树叶一()音符 3.读比喻句,找出打比方的部分,体会它们的好处。 (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将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及、由及的动态过程。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美。

4.熟读课文后填空。 《山雨》这篇散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作者通过合理而新奇的和,并运用、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美 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____之情。 含英咀华 晌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蝉在枝头拼命地叫着。一阵大风吹过,吹得树枝乱摆。地上,成群结队的蚂蚁正在忙碌地搬家。不一会儿,风卷乌云,滚滚而来,天像是到了傍晚,一阵比一阵暗。刹那间,闪电似金鞭乱挥,这儿一道,那儿一道,煞是怕人。雷声像爆炸似的,“轰隆隆,轰隆隆”响起来。在这电闪雷鸣之中,“哗哗哗”,大雨从天上倒下来了,越下越大,天地间像挂上了无数的大珠链。雷雨中,行人打着伞在泥泞的小路上吃力地走着。白亮亮的雨点打在雨伞上,“啪啪”直响。渐渐地,雷声小了,雨点也小了。云散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高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一股股清新的空气中夹带着泥土香味迎面扑来,天地间变得凉爽极了。 1.短文按下雨的过程,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内容,将短文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明。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山雨》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2课《山雨》课后习题含答案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湿润(rùn yùn)倾吐(qiōnɡqīnɡ) 屏息(bǐnɡpínɡ)几乎(jījǐ) 弹奏(tián diàn)调色(diào tiáo) 三、同音聚会(填写同音字组词) jiàn()设琴()()康逐() yōu()雅()静()虑()久四、依样画瓢(照样子写词语)。 1.(火)一样红 ()一样白()一样黑()一样快 ()一样甜()一样美()一样滑 2.一(篇)文章 一()树叶一()绿草一()岩石 一()音符一()山风一()小曲 五、添枝加叶(扩充词语)。

()的山风()的云雾()的小曲 ()的色彩()的绿色()的音响 六、冤家路窄(从课文中找反义词)。 干燥()笨重()模糊() 沙哑()牢记()坚硬()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幽静宁静寂静 1.雨后的山谷显得格外的()。 2.山村的夜晚显得格外的祥和()。 3.人都走完了,校园陷入了一片()之中。 溶化融化熔化 4.傻孩子,盐都()到水中了,哪还找得到? 5.所有的色彩都()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 6.达到一定温度的时,铁块儿会()成铁水。 八、修辞辨析(在括号里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变得非常幽静。()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3.山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 4.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5.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

九、句子易容(按要求改写句子)。 1.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改换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悄悄地来了。(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强说:“我最喜欢看雨中的景色。”(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1.《山雨》一课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先后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写雨中的景色,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山雨的__________之情。 2.文中有一个四字词语“__________”写出了山雨到来的悄悄,它和“__________”一词的意思很相近。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学设计(精选)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学设计 (精选)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学设计(精选) 2、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在感受山雨的韵味中学习作者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教学计划:一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读通课文,感受作者对山雨的喜爱,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风雨雷电,霜雹雾雪都是它的变幻的道具。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雷雨交加。春雨绵绵,冬雪纷飞都是他的杰作。 尤其是雨,在他的魔术棒下变幻多姿多彩。像牛毛,像花针,像跳跃的黄豆,像欢快的精灵。有时如烟似雾,有时如帘如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文章。(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二、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在读通全文的基础上试着思考如下问题。 t:课文着重写了山雨那两个方面?(声音、色彩) 2、黑板出示下列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课《山雨》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课《山雨》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原文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咚——丁——咚……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上文为修订版山雨已加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知识点1 1词语 (1)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神奇地飘然而起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幻想的色彩 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清脆的音响 (2)优雅:优美雅致 清脆:清楚悦耳 2句子 (1)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理解: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理解: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理解: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而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3课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知识点2 一、词语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语文A版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语文A版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填空题 1.(2分)相信你的字最规范,最漂亮!请抄写下面的诗句。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2.(20分)拼拼写写我能行。 (1)河北省人民zhèng fǔ发出倡议:让党员成为社会héxié的qízhì和先锋。 (2)日本大地震后,天气条件十分èliè,电视镜头中灾民惊恐dāi zhì的目光,撕心裂肺的kūqì,都要让人心碎。 (3)周恩来总理最令人pèi fú的地方就是他的zhēn chéng,他对待人民群众是发自内心的爱。 (4)她的“英气”是一种光明lěi luò的女儿之美,不jiūchán,肯牺牲,但低不下头。 3.(4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bēn bèn)号.啕(hào háo)要.挟(yào yāo)塞.外(sāi sài sè)饮.马(yǐn yìn)成绩簿.(bùbó)呜咽.(yān yàn yè)崭.新(zhǎn zǎn)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 ....地垮下来。 B.看电视到规定的时间了,虽然心里不想关,我还是一诺千金 ....地把电视关了! C.“真美……”“真糟……”,这些似乎独立又相辅相成 ....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 D.跑完一千米后,每个人都气喘吁吁 ....地回到教室。 5.(10分)照样子,各用一个词语写出你从下面的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奉献)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 (4)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臧克家)﹣﹣ (5)我和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说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课山雨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课山雨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原文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解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寄情于景、

《山雨》教学设计人教版

《山雨》教学设计人教版 《山雨》教学设计在情景的渲染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文字所传达出山雨的韵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接着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

准会让您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与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