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支架式教学的教育启示及学科应用论文
支架式教学实践意义(3篇)
第1篇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支架式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学习动机1.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支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2.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和探索。
二、提高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提升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支架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
四、促进教育公平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支架式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自读教学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较低,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本文将借鉴支架式教学理论,探讨其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述支架式教学理论又称为“脚手架教学”或“启发性指导”,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教师可通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来帮助学生完成高于他们目前能力水平的任务或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初中语文自读教学现状分析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自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
然而,一些学生在自读时,常常面临阅读理解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不善于独立思考;2.学生阅读速度慢,阅读方面的技巧缺乏;3.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难以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4.学生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记忆力差、理解力差,无法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三、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的应用1.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自读前明确目标,并告诉学生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3.提供支持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自读过程中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例如,指导学生使用读书笔记、标记重点句子、找出关键词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4.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可以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5.提供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在自读结束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对自读的认识和反思。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
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
随着对该理论的研究深入,对当前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教育教学;发展一、维果茨基及其“最近发展区”理论简介(一)维果茨基的简介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维果茨基一生著述甚丰,达186种,他的研究涉及心理科学的众多领域,其中在智力发展与儿童思维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有: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 culture- history theory ),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关系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系统的和自觉的学习理论以及儿童思维与语言发展的新理论。
美国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S. 托尔明在1978年9月的《纽约评论》上发表《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一文,盛赞维果茨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为其专著《认知心理学》俄文版所撰写的前言中真诚地指出:“ 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的著作对自己的巨大影响。
”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波及全世界,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维果茨基研究热。
在中国,1998年10月“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的成立则标志着我国学者对维果茨基理论成果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其思想遗产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运用莫过于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在他去世 20年之后受到各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日益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享誉世界,对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支架式教学论文六篇
支架式教学论文六篇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1【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学校;语文教学;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形象的比方,这种教学理论起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进展区理论,是将学习的人目前的学问水平和学习力量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学习的人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就像在脚手架上一步一个阶梯似的不断往上去。
脚手架学习理论让学校语文教学变的更高效。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点燃学习热忱学校时期是语言进展的井喷期,学校生接触过好几年的口语,有着丰富的听说的阅历,有不少学校生能言善辩,但语言不仅包含口语,还包含书面语,上了学校后,他们需要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对于学校生来说,读写的力量有不小的难度,这两种力量就像学校生的一条腿,与听说那一条腿相比这条腿是跛的,这也是幼小过渡后不是全部孩子都喜爱学习,不是全部同学都乐观学习的缘由。
老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学校生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动身对他们赐予必要的鼓舞和引领,让那些对书面语言望而生畏的学校生也重拾信念,良好相宜的脚手架,让学校生一步步解决书面语言的难点,从学校低段到中段直至高段都可以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唤醒他们内心的愿景。
还要讨论不同年纪同学的特点,不同性别、性格同学差异,给他们不同的脚手架。
(二)助力深化学习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校生制造肯定的读书条件,设计可行的学习活动,组织争论互动,演示多媒体内容等都可以助力学校生语言的进展。
事实证明,经过老师的搭建支架,学校生在老师的关心下刻意练习,学问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都很快,支架式语文学习为学校生学习语文供应了许多的便利,老师可以在学习相应的文章时带着同学去公园、博物馆等地,来拓展同学的视域,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即使生活中没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支架,比如农村没有高楼大厦,城市没有田园风光,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真实再现,填补其中的缺失,让学校生的语言水平突飞猛进。
(三)开发语言潜能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学校生把脉,在他们的最近进展区设置基地,在最近进展区和邻近进展区搭建支架,让学习的天堑变成康庄大道,让学校生在支架的关心下语言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向更高的阶梯前进。
支架式教学教育实践应用
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自身潜能的发挥。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知识。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1. 教学设计(1)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学习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
(3)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供支架: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实施(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适时提供支架: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总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论文支架式教学特征论文
支架式教学模式论文支架式教学特征论文摘要:支架式学习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支架,也合理地发挥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有效培养和展现学生的主体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然而,我国仍然是以传统式的教学为主,而且初中等学校都是大班教学,教师能否真的做到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不同的支架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最近发展区难以测量,如何培养优秀的教师将其准确地把握等等都是我们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该如何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位教育者深思。
1.“支架式教学”的提出与概念“支架式教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布鲁纳用“支架”来形象地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动,最终接近并达到最佳发展区。
而支架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用来帮助学生逐歩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在新领域中支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当学生自己的能力达到可以独立解决任务问题时,这时可将支架从学习的过程中撤出,从而使学生达到理想的预期发展水平并使之能够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
而“支架式教学”则是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的过程。
2.支架式教学的特征(1)支架式学习是在师生或生生间相互作用下的学习。
支架式学习重视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通过学生自身观察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学习来获得经验用以启发促进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也强调学习过程中主体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支架式学习是预期式的学习。
在支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往往在进行课堂组织之前,就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教情及学情来分配安排学习任务,教师在备课阶段应该做好充分详尽的准备,凭借预期假设来设立支架。
(3)支架式学习是循序渐进式、主体对知识有意义建构下的学习。
也就是说,支架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发生联系,并在教学上要求将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联结起来并在支架的辅助下主体逐渐内化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3篇)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以及自身的互动,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步习得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习得。
四、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设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2.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如提供学习资料、创设情境、示范操作等。
3.引导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5.调整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适时调整支架,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6.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五、支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逐步构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搭建一个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内涵、特点、实施策略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内涵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 学生为中心:支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为支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互动与合作: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交流、讨论和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特点1. 支持性:支架式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
2. 发展性:支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逐步降低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3. 适应性:支架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创新性: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解决问题、探索未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的实施策略1. 识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搭建支架提供依据。
2. 提供适当的支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指导、示范和反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 逐步降低支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逐步降低支架,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4. 创设互动与合作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讨论、分享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研究论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115950 学科教育论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搭建脚手架”把学生从“现有的水平”通过“最近的水平”提升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搭建一个个的脚手架,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层次递进地使学生沿着“支架”逐步攀升。
下面我想谈一下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阅读课的教学的。
一、(pre-reading)阅读前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一句警示名言,也是不变的真理。
阅读前是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第一阶段,做好阅读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是教导学生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个开端。
那么这一阶段教师要搭建的支架是怎样的呢?以下就是英语教师需要搭建的支架式结构,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这一阶段老师要搭建的第一个支架是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全国第三届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中参赛老师王欣芳(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参赛题目The Toledu zoo)站在讲台上面对陌生的学生说了下面这段话:Nice to meet you!We’ll have an english class today. I am your teacher but I hope I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you.And I hope we can get along well together.Help me,OK? Thank you very much!这一段谦逊的话语及亲切的微笑一下子和学生的感情建立起来,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搭建了第一个“支架”。
第二个支架是老师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仍以王欣芳老师的课为例,她以武汉名胜“黄鹤楼,武汉大学,武汉长江大桥到武汉动物园”引出了不同的动物。
这一“支架”从学生身边的现实情景出发,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任务中。
支架式教学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论文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支架”理论衍生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近阶段在国内外流行。
它在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倡导体验参与,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英语教学教师学生abstract: “scaffolding” theory which was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was quite popular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se years. it has creative idea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dvocat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mphasize the central role of students, an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capacity of solving problems independently. it not onl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s wide application val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scaffolding”theory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update the teaching idea and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ffect, so a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english level.key words: scaffolding theory;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teachers; students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与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支架式教学的教育启示及学科应用论文
维果茨基支架式教学的教育启示及学科应用摘要“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近年来在国内外数学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支架式教学”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搭“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数学;学生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上个世纪70 年代,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介绍到美国, 美国教育者在其普遍强调儿童中心的文化背景上, 吸收、发展了维果斯基的理论, 衍生出支架式教学的思想。
因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多样的, 包括了皮亚杰及建构主义的思想, 但其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是维果斯基的理论, 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及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掌握凭借语词传递的全人类经验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人们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的, 维果斯基之所以强调交往的作用是源于其内化学说及据此提出的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
即在儿童的发展中, 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有两次登台: 第一次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 即心理间的机能; 第二次作为个体活动, 即内部心理机能。
心理间的机能向内部心理机能的转化实现了心理的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作为儿童所要掌握经验的传递者、代表者, 必须介入到儿童的发展中, 在儿童新的心理机能发展之初, 教师与儿童交往、合作, 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这种合作活动逐渐转移为儿童个人的活动。
这在支架式教学中体现为强调教师必须介入儿童的发展, 为儿童的学习支架( 实际也是一种合作)。
维果斯基在谈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引入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
对于儿童的学习状态, 我们可以分析出两种水平: 一种是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 一种是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 即儿童必须在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r
2oi 4. 5
支架式教学在语 文学科 中的应用
文/ 郑 迪
摘 要 :维果茨基的思想体 系是 当今建构主义发展 的重要推 动力量,他 的思想强烈地 影响到建构主 义者 对教 育教学 的看法 , 研 究者在 维果茨基搭建 支架的基础上 ,提 出了 “ 支架式教 学” 。近年来,“ 支架式教 学” 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 育模式 ,要求为学生提供 一定的帮助 “ 支架因而在 实践教 学 中得到 了广泛的
一
、
一
和 帮 助 ,引 导学 生 。
些研 究者对 支架式教学进行 了研究 ,概括出几条特色 :第一 ,最 近发展区内的教学 ;第二 ,有效 的师生合作与互动 ;第三 ,成人提 供的 支架是呈动态的 、渐撤 的。 那 么 ,较为重要 的是支架 式教学 中 ,教师 所 提供给学生的支架最好 能处于最 近发展 区,儿 童现有 的能力范 围内 , 才能做到师生的互 动交 流 , 免去不必要 的困难 ,并随着学生认知 的发展 变化进行适 当的调 整,学 习者 由较浅 的认知在真实性的活动 中逐 步内化 为更为高级的知识 技能。 支架式教学 作为一种新 的教学模式 ,其互动方式 中的教 师示范 ,提 出问题等 ,都带来了巨大的作用 ,实现 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二 、支 架 式 教 学 的 基 本环 节 的运 用 支架式教学首先肯定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儿童原有 的经 验和发 展水平式学习的基础。同时 ,为了保证学 习的有效性 ,教育 者必 须参与 到儿童的学习中去 ,不断提出挑 战性 的任务和和提供必要 的支持 ,激发 其心理技能的运作和转化。 有效的支架式教学包 括 以下几 个环节 :预热 ( e t u d e s ) 、探索 ( e x - p l o r a t i o n ) 、独立探索 ( e x e u  ̄ i o n s )三个环节 。我们都知道一堂成 功的教 学 ,必须 以师生的相互配合来 达到 , 那 么,以一堂高 中语文课戏剧 《 雷 雨》 为例 ,我们 根据这种 “ 支架式” 教学方式来分 析这篇文章 : ( 一) 教学的开始 阶段——预热 。如何 才 能真 正 的做 到 “ 预热” ? 方面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 前要把 本堂课所需 的东西 ,让学生做好 提前量 ;另一方面 ,教师在开始上课 时引入一定 的问题情 境 ,让学生迅 速进入课堂 ;这样 ,为这堂课提供可能获得好 的效果提供准备 。 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并提供肯可能获得 的工具 。对于 《 雷雨》这 堂课 的教学 ,需要让学生事先知道关于戏剧 方面的知识 ,并知道本文 的 创作背景并通读课文 。 ( 二 )探索。根据语文教学 大纲的三个维度 ,我们设定 的每一堂课 都有预期 的目标 ,即使不可能全部涉及到 , 但 都尽 可能的在教学过程 中 得 以体现 。支架式教学 所提倡 的是 教师在 教学 中起 到的是 一个 辅助作 用 ,让学 生 自己去建构和尝试 。本篇课文是戏剧 ,是通过矛盾 冲突是人 物形象 的语 言体现 ,那么针对于如何分析人物 ,学 生根据这个观点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支架式(2篇)
第1篇支架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形成与运用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
它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原理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形成与运用。
二、支架式教学的原理1. 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概念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一个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在有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支架式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跨越这个差距,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2. 支架的概念支架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而提供的支持。
这种支持可以是具体的、指导性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启发性的。
支架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提问、示范、引导、反馈等。
三、教学实践中支架式教学的形成1.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
这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支架。
2. 分析学生的现有能力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等。
这有助于教师确定支架的起点和高度。
3. 设计支架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现有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支架策略:(1)提问支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示范支架:通过示范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引导支架:通过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反馈支架:通过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4. 实施支架策略在实施支架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适时调整支架高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支架的高度,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自主学习。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支架。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支架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案例1. 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的?”通过示范支架,教师可以展示如何正确书写生字、运用修辞手法等。
支架式教学_实践应用(3篇)
第1篇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起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自主发展。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他人互动,实现认知发展。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步骤1. 识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发展。
4.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在我国的应用现状1. 支架式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广泛应用支架式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
支架式教学应用论文
支架式教学应用论文摘要教学情境是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气氛和情感氛围的总称,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幼儿在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
一、问题提出“支架式教学”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人在吸取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建立,是一种以实现幼儿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认为,幼儿的学习既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教师适时适当介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幼儿的学则是他们在教师的支持、协助、引导下不断构建自身。
而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
因为思维力是幼儿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思维力自然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其实幼儿在出生之时就在接受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训练,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为指导,提供必要地支架来发展幼儿的思维技能。
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策略(一)提供给幼儿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有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的情感倾向常常使人产生较高或者较低的行为效率。
如果幼儿园教育中采用“一言堂”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幼儿知识的灌输,只有一种标准的答案,那么对幼儿的思维发展百害无一利。
事实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依赖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说,在任何课堂活动中,肯定与表扬是最好的情感支架。
对幼儿来说,教师亲切的微笑、赞扬、积极地反馈都是一些有力的情感支架,可以使他们获得情感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幼儿优秀的思维品质。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张扬儿童的个性,提供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不断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尽可能的让幼儿自主思维。
支架式教学实践中应用(2篇)
第1篇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介绍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特点、实施步骤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引言支架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与更有能力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认知水平。
二、支架式教学的概念与特点1. 概念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逐步降低支持,帮助学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 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2)教师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循序渐进:支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逐步降低支持,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4)互动性: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 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2. 创设学习情境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供支架支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 逐步降低支持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教师逐步降低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5. 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1. 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的训练。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前的构思,提供写作模板,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课堂支架式教学理论论文
英语课堂支架式教学理论论文(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论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理论来源。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这是一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他们还具有一种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需要借助成人的指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法即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教学。
在最近发展区里,教师和学生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而且当学生将这种有文化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就促成了认知发展。
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学生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自己的思想。
(二)支架理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新维果茨基学派学者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支架理论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师与学习者互动,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这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互动在学习中的功能。
布鲁纳和伍德强调长者与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麦瑟更看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他认为,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中,存在着类似师生互动的支架模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中,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在与能力较强者的合作中,其知识能够得到增长,因此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知识共享和潜在的理解转化的中介。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第二,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运用研究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运用研究引言幼儿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阶段,也是孩子个性和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而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构建知识结构。
本文旨在探讨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运用,以及该教学方法对幼儿认知发展和学习成效的影响。
1.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认知建构过程,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个体经验积累来建构知识。
在幼儿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引导幼儿通过游戏等自主活动,主动参与学习,积累经验,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1.2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存在一种支架,通过这种支架的提供,学习者能够逐步掌握新知识,拓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经验程度,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
1.3 幼儿建构游戏建构游戏是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幼儿能够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索,从而促进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建构游戏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活动性,倡导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上三点理论为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时,老师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架式教学,引导他们进行认知建构,并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经验。
2.1 提供合适的素材和环境支架式教学需要在环境和素材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老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合幼儿建构游戏的玩具、教具和材料,搭建游戏的环境和场所。
在游戏的开始阶段,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和指导,帮助孩子们快速进入状态,发展游戏创意。
2.2 给予情境化的启发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建构游戏中,需要给予一定的情境化启发。
使用图画、幻灯片、故事情境等形式,创设一个富有情境感染力的启发环境,鼓励孩子们在游戏中进行情感体验和认知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茨基支架式教学的教育启示及学科应用
摘要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近年来在国内外数学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支架式教学”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搭“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数学;学生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上个世纪70 年代,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介绍到美国, 美国教育者在其普遍强调儿童中心的文化背景上, 吸收、发展了维果斯基的理论, 衍生出支架式教学的思想。
因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多样的, 包括了皮亚杰及建构主义的思想, 但其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是维果斯基的理论, 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及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掌握凭借语词传递的全人类经验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人们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的, 维果斯基之所以强调交往的作用是源于其内化学说及据此提出的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
即在儿童的发展中, 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有两次登台: 第一次作为集体活
动、社会活动, 即心理间的机能; 第二次作为个体活动, 即内部心理机能。
心理间的机能向内部心理机能的转化实现了心理的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作为儿童所要掌握经验的传递者、代表者, 必须介入到儿童的发展中, 在儿童新的心理机能发展之初, 教师与儿童交往、合作, 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这种合作活动逐渐转移为儿童个人的活动。
这在支架式教学中体现为强调教师必须介入儿童的发展, 为儿童的学习支架( 实际也是一种合作)。
维果斯基在谈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引入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
对于儿童的学习状态, 我们可以分析出两种水平: 一种是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 一种是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 即儿童必须在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介入儿童的发展, 必须找到适宜的契入点, 最近发展区就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时空。
支架式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时空, 因此它实际上就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与学。
在其中, 幼儿的学是在一种支架的扶持下, 力图跨越最近发展区的学习; 教师的教则是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支架, 帮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的教。
支架式教学由于是在强调儿童中心的文化背景中提出的, 因此, 它不仅关注成人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而且也强调儿童自身的主动建构, 即儿童这一学习主体的建构与发展。
因而支架式教学强调成人的支架应是动态的、渐撤的, 教师应逐步将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儿童。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当今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思想,其中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者所极力提倡的。
应用支架式教
学模式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可以促进认知主体积极进行建构,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这在已进入“学习化社会”的今天,意义尤其重大
二、支架式教学设计的步骤
支架式教学设计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L致起来。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
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
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构建认知支架
( 1) 背景支架: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进而扩建新认知
结构的过程。
可见, 新的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旧知而建立起来的。
因此, 在教学中设制背景支架, 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 唤起与形成新知识相关的旧知, 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
如学习“二面角”的概念时, 可列举一些实例(修筑水坝、发射卫星等), 让学生先产生感性的认识, 然后通过平面几何中“角”的概念的回忆( 由平面内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图形), 引导学生进行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类比思维( 平面→空间; 点→直线; 射线→半平面)。
最后让学生尝试自得平面角的定义。
通过这样教学设计, 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 积极去发现、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 2) 直观支架数学是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科学, 不仅数学的概念、原理、法则已远远脱离了客观的具体事物, 而且大量采用了形式化的语言符号, 数学的这种高度的抽象性向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创设直观支架(直观教具、计算机课件等)。
2、构建情感支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创设适宜情境, 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正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
因而, 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去创设情感情境, 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例如, 在学习等差数列时, 可以将德国大数学家高斯10岁那年如何聪明解答1+ 2+ 3+ ⋯+ 100 的故事以及其它数学家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和发展作出的贡献介绍给学生, 学生会聚精会神了解这些知识, 会不自觉地被数学家那种
大胆探索, 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 从而加强情感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构建能力迁移支架
加涅曾说“要决定什么知识先学习, 什么知识后学习, 有必要分析教材中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的学习。
知识的获得有一个过积, 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能力建立在先前习得能力的基础上⋯⋯”。
考虑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 应建筑能力迁移支架。
( 1) 正向能力迁移支架: 在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支架, 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在实数范围内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在复数范围内求—元二次方程的根。
“支架式教学”既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了最佳的连接点。
但同时也要看到“,支架式教学”在具体的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和操作难度,例如怎样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如何准确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搭建有效的支架类型等都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