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空仪业务化试验的程序和要求-中国气象局

合集下载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一、总则
本规范与原规范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 性。针对新探测系统的特点同时结合了世界 气象组织的技术要求,在总体测量准确度、 探测数据处理、资料质量控制、资料传输、 技术维护和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
• 环境要求: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 (下风方向 120内不得高于2。 ) • 高空气象探测站要建立基准位置标识, 作为位 置测量的基点。 • 探测系统的设备要有良好的雷电防护设施。 • 定时高空气象探测时次是指北京时02时、08时、 14时、20时,正点施放时间分别是北京时01时 15分、07时15分、13时15分、19时15分。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试行)
2003版
一、总则
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已工作了 近四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 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 展,电子探空仪—L 波段二次测风雷达、 GPS高空气象探测系 统已开始投入业务使 用。为了更好地发挥 新系统的作用,特制 订本规范。
–选取温湿特性层 温湿特性层是指温度或湿度层结曲线的显 著转折点。 选择条件:地面层;施放终止层;对流层顶; 对流层顶以下厚度大于400米的等温层的起始 点和终止点;对流层顶以下温差大于1度的逆 温层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温(或湿、压)缺 测层起、止点,中间再任选一层;云底和云 顶 ;在110-100hPa之间,如果没有温湿特性 层,则应在此范围内加选一层;
注:重放球在正点施放时间后75分钟内进行,若 超过时限,可不进行重放球。例如7:15分放球,若 8:30前出现上述情况,则重放球,超过8:30, 则不再重放球。近地层出现高空风缺测,指晴空或云高 3KM以上时,记录未达3KM(距地)等。当高海拔 地区台站进行观测时,若数据达已500毫巴但纪录不足10 分钟,也必须进行重放球。关于5500米的要求,适用于 选择大风的情况下。

GTS1-2A型探空仪业务化试验结果分析评估

GTS1-2A型探空仪业务化试验结果分析评估

空仪试验考核方案》要求 。 G T S 1 — 2 A 型探 空 仪 每 天施 放 1次 .在 每 日7 : 1 5业 务 探 空结 束 后 ,紧接 着 按 业务 要求 进行施 放 本文取 武汉 高空站 2 0 1 3年 2月 1 — 2 8 日用
G T S 1 — 2 A型探 空仪业务化试验结果分析评估
颜 国跑 廖 可 文 刘 义 兵
4 3 0 0 4 0 ) ( 武 汉市 气象局 湖北 武 汉
摘 要 : 为 比较 G T S 1 — 2 A 型探 空仪 和 G T S 1 — 2型探 空仪探 测 资料 的异 同. 文章 对 G T S 1 — 2 A
G T S l - 2 A 型 探 空 仪 的 湿 度 测
量 元件 。 采用 的是在 探 空 仪 国际 比
对 中表 现 出 色 的 E + E公 司 的有 机
资 料 比较分 析
按 《 改进 型 G T S 1 — 2型 电子探
化运 行提 供参 考 。为了进行 两 种探
空 仪 所 测 温 度 、气 压 和湿 度 的 比 较。 本 文 选 取探 空 业 务应 用所 需 规
口或 无缺 口现象 . 施 放 后 期 的漏 码 明显减 少 G T S 1 — 2 A型探 空仪 还在 在 盒 内增 加 了温 度 控 制 电路 和 加 热 器 件 .盒 内温 度 过 低 时启 动 加
热 . 减小 了施 放过 程 中温 度 变化 对
数 字 探 空仪 进 行 了技 术 改进 . 改进
批量 制造 , 一致性 和稳 定性 较好 。 1 . 4 其它特 点
I GT S l 一 2 A 型 探 空仪 特 点
1 . 1 温 度 传 感 器
G T S l 一 2 A型 探 空 仪 的温 度 传 感 器采 用 了采用 体 积小 、 响应 时 间 快 的珠 状 热 敏 电阻 测 量元 件 . 其 表 面涂 层 为真 空镀 铝 涂 . 对 红外 长 波 辐 射 吸 收可 以忽 略 . 对 短 波 反射 率 超过 9 o %.使 G T S 1 — 2 A 型数 字 探 空仪 温 度测 量 的 响应 时 间更 短 . 防 辐射效 果更好 。 G T S 1 — 2 A型探 空仪 的 温 湿 测 量 元 件 支 架 进 行 了加 宽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八、实时探测数据处理
• 地面层要素值 –施放瞬间值作为地面层要素值。在气温低于10℃时,取探空仪测得的湿度值为湿度瞬间值。 • 探测原始数据的处理 –探测原始数据是指地面接收设备直接接收到的 未经任何人工或计算机自动质量控制的来自升 空仪器的压温湿及测风数据。 –原始数据存储、存储格式(附录2)
• 数据的质量控制 –自动质量控制 ,根据曲线的正常趋势,剔 除明显错误值,并对曲线进行适度光滑。 –人工质量控制,当接收信号不好,原始数据 很乱时,自动质量控制结果可能明显有问题。 操作员可以在自动质量控制后或在自动质量 控制前,启动人工质量控制模块,删除野值 点。 • 探测系统测量误差订正
八、实时探测数据处理
• B) 在150hPa-40hPa之间选第二对流层顶: • 情况一:如果不存在第一对流层顶 温度垂直递减率≤2℃/km的最低高度, 假如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 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 km ,则此最低高度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八、实时探测数据处理
八、实时探测数据处理
八、实时探测数据处理
图例中,37m/s的 风层虽不满足 “其最大风速与 前一大风区后出 现的最小风速之 间的差值在10m/s 或以上”的选取 条件,但因其是 记录中的最大风 速,也选为最大 风层。
八、实时探测数据处理
如左图例所示:当大风区跨越500hPa时,即使 最大风层在500hPa以下,也应选取为最大风层。
• 优化数据 • 建立准确、优化基本数据文件 • 计算规定输出数据 –规定等压面为:1000,925,850,700,600, 500,400,300,250,200,150,100,70, 50,40,30,20,15,10,7,5hPa。 (当 某规定等压面在测站拔海高度以下时,不计 算。)

改进型GTS1A型探空仪浅析

改进型GTS1A型探空仪浅析

改进型GTS1A型探空仪浅析【摘要】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是我国L波段雷达进行高空探测使用的主要仪器之一,经过十年的运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它的改进型——GTS1A型数字式探空仪。

【关键词】数字式探空仪;GTS1型;GTS1A型;业务化试运行0 引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对GTS1A探空仪的试验考核,按照定型设计以及业务要求,进行稳定性试验,其中业务化试运行检验GTS1A探空仪业务适用性在湖南气象培训中心长沙高空气象探测站进行。

现将试运行基本情况向各位同行做简单介绍。

1 GTS1A型数字探空仪概述1.1 直观的变化外壳采用泡沫成型,拿到手可以明显觉得质量轻于GTS1型(m≤350g,包括电池),如图1。

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均已牢固焊接在支架之上,如图2。

供电电源:采用干电池组,GTS1A型数字探空仪采用干电池,中心零电位;直流电压-23V~+31V,工作时间平均不小于120min。

智能转换板和发射板外观变化不大,全部零件及集成块、晶体管等电子元件均牢固地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

图1 GTS1A外形图注:1-珠状热敏电阻;2-湿敏电容;3-XP3;4-防雨罩图2 温湿度传感器支架1.2 工作原理数字探空仪由传感器、智能转换器、发射机和电池组成,电原理方框图见图3。

图3 电原理图1.3 传感器1.3.1 气温测量采用直径0.6×1.1mm珠状热敏电阻,在无风空气条件下响应时间约3秒,珠状热敏电阻表面采用镀铝工艺可减少长短波辐射误差。

1.3.2 气压附温测量采用DHT玻壳精密型NTC热敏电阻,作为温度补偿传感器,其安装在气压传感器外,用胶水封固。

1.3.3 湿度测量采用灵敏度高、滞后系数小、滞差环小、温度系数小的高分子薄膜湿敏电容。

其具有测湿范围广,响应速度快,体积小等优点。

在25℃时,响应时间<3秒,在-20℃时,响应时间<15秒,年漂移量<±1.5%。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2002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 ) 第二章高空气象探测站……………………………………………………………( 1 ) 第三章探测装备……………………………………………………………………( 2 ) 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 ) 第五章高空气象探测技术人员……………………………………………………( 4 ) 第六章探测前准备工作……………………………………………………………( 4 ) 第七章施放及探测…………………………………………………………………( 5 ) 第八章数据处理……………………………………………………………………( 6 ) 第九章编制月报表…………………………………………………………………( 13 ) 第十章台站质量控制………………………………………………………………( 13 ) 第十一章高空气象探测网质量保证体系……………………………………………( 14 ) 第十二章资料传送和管理……………………………………………………………( 14 ) 附录一:高空探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6 )附录二:存盘数据文件名及内容与格式……………………………………………( 26 )第一章总则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已工作了近四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探空仪—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GPS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已开始投入业务使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特制订本规范。

1.1常规高空气象探测是指采用气球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空气运动的状态(风向、风速)和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的变化进行探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气发[2009]463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气发〔2009〕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是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依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计划,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12月目录一、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国家气候观测网1.地面气候观测2.高空气候观测3.大气成分观测4.海洋基本气候变量观测5.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二)国家天气观测网1.地面气象观测2.海洋气象观测3.高空气象观测4.天气雷达观测5.气象卫星观测6.移动气象观测(三)区域气象观测网(四)专业气象观测网1.农业气象观测2.交通气象观测3.人工影响天气观测4.风能观测5.太阳能观测6.电力气象观测7.环境气象观测8.城市气象观测9.空间天气观测(五)技术装备保障1.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2.运行监控3.维护维修4.装备供应5.计量检定6.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六)观测数据质量与观测产品1.主要内容2.实施进度(七)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1.技术研发2.国家气候观象台3.基础平台建设和设备考核试验三、保障措施(一)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二)完善体制机制(三)提高队伍素质(四)统筹各类资金投入(五)加强交流与合作附录附表1:气候观测要求(GCOS指标)(a)基本气候变量(b)地面和高空基本气候变量观测精度要求附表2:天气观测要求(WMO指标)(a)地面气象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c)辐射观测附图1:优化后国家基准气候站分布图(草案)附图2: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布局图(草案)附图3:全国雷电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4:新一代天气雷达布局图(216部)附图5:调整后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分布图附图6:风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7: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8:空间天气观测布局图(草案)本规划依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对气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目标,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方面的发展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新型GPS探空仪与业务GTS1_2探空仪对比分析_郭启云

新型GPS探空仪与业务GTS1_2探空仪对比分析_郭启云

http://www.qxkj.net.cn 气 象 科 技 公 益 性 行 业 (气 象 )科 研 专 项 (GHHY201106050)、气 象 资 料 产 品 研 发 国 家 级 创 新 项 目 资 助 作 者 简 介 :郭 启 云 ,男 ,1980 年 生 ,硕 士 ,工 程 师 ,主 要 从 事 高 空 气 象 观 测 业 务 及 技 术 工 作 ,Email:feng_cloudy@163.com 收 稿 日 期 :2014 年 1 月 6 日 ;定 稿 日 期 :2014 年 8 月 8 日
GPS和 GTS1-2间的系统误差。

∑(Xgi -Xvi)
X珡 = i=1 n
(1)
X珡 表 示 GPS 和 GTS1-2 测 量 结 果 的 系 统 误 差,Xgi
代表新型 GPS和 GTS1-2探空仪的测量结果,Xvi代
表 RS92探空仪的测量结果,n 代表总探空数据量。
(2)新型 GPS、GTS1-2探空仪的标准偏差(S)。
态 分 布 ,其 相 对 于 真 值 的 随 机 误 差 代 数 和 趋 近 于 零 ,
可以证明:
σ2 ab
=σ2a
+σ2b
(5)
由于 选 择 的 是 相 同 类 型 的 探 空 仪,因 此 可 以 认
为σα=σb,因 此 :
σ2 ab
= 2σ2
最 后 计 算 单 个 探 空 仪 标 准 偏 差σ:
2002年 1 月,中 国 气 象 局 业 务 使 用 L 波 段 雷 达-电子 探 空 仪 探 测 系 统[8];2010 年 年 底,实 现 全 国 120 个 探 空 站 的 L 波 段 雷 达 业 务 使 用 。 [9] 根 据 2004年 WMO 公布的探空仪测 量 准 确 度 表 明:L 波 段 探 空 仪 测 量 准 确 度 比 59 型 探 空 仪 显 著 提 高 ,与 芬 兰生产 RS80 型 探 空 仪 测 量 准 确 度 相 当[8],其 在 天 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要求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要求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5)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6)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GTS1型、GTS1-1型、GTS1-2型探空仪性能试验与对比分析

GTS1型、GTS1-1型、GTS1-2型探空仪性能试验与对比分析

o de o pr mot h e e o m e t o ur s nd ng t c nol y r rt o et e d v lp n fo ou i e h og .
Ke r : a os de; c u a y; t biiy;m pr ve e tm e s r m e y wo ds r di on a c r c s a lt i o m n a u e nt
用数值 模 式做 有 限 区 域 的天 气 预 报 , 要 探 需
障 。世 界气 象组 织认 为影 响 观测数 据 质量 的因 ] 素多 种 多 样 , 括 观 测环 境 、 包 观测 仪 器 、 务 规 程 业 等 , 中特 别 强调 了观 测 仪 器 的稳 定 性 与 探 测精 其
收 稿 日期 : 0 1 0 — 2 2 1-92 .
国气 象局 现有 业务 探 空仪 的准 确性 和稳 定性 , 时针 对每 种探 空仪 提 出 了技 术 改进 措 施 , 同 以促
进 我 国探 空技 术 的发展 。 关键 词 : 空仪 ; 确性 ; 探 准 稳定 性 ; 改进 措施
中图分 类号 :4 4 P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0 9 2 1 ) 10 0 — 6 1 0 —0 X( 0 2 0 —0 50
世 界 各 国不断 对探 空 仪 采 用 新 技术 、 方 法或 者 新 对 其 改进 , 以提 高 其探 测 高 空 资 料 的 准 确度 和 精
质量 的观 测 数据 。气 象观 测设 备稳 定 可靠 的运 行
是 获 取 连 续 稳 定 的 高 质 量 探 测 数 据 的 重 要 保
度 , 足不 同业 务 的需 求 。 满
A d i i t a i .T he o r s o i i p ov m e m e s e e s m n s r ton c r e p nd ng m r e nt a ur m nt of e c r di o e r p o os d n a h a os nd a e r p e i

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

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

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1.10.21•【文号】财资〔2021〕135号•【施行日期】2021.10.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国有资产监管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财资〔2021〕1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局:为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精神,加强和规范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管理,完善气象系统气象观测职能与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功能相匹配机制,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财资〔2018〕98号),我们制定了《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财政部中国气象局2021年10月21日附件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第一条为规范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管理,推进气象观测站相关资产的预算管理,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财资〔2018〕98号),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和国家(省级)天气雷达站的气象仪器设备资产配置。

第三条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各类收入。

第四条本标准是气象部门相关单位编制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资产配置相关支出预算、实施采购和监督检查、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本标准主要包括气象观测站类别、观测项目、仪器设备种类、数量上限、价格上限、最低使用年限等指标。

本标准中的气象观测站类别根据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基本原则确定。

观测项目指气象观测站所需完成的观测任务。

仪器设备种类指气象观测站日常观测和业务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基本配置常规仪器设备类型和名称。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1第三章观测装备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4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7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一五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一五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16附件A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一八附件B数据文件命名规则34附件C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38附件D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4.06.18
•【文号】气测函〔2024〕130号
•【施行日期】2024.06.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综合观测
正文
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
要求(1.0版)》的函
气测函〔2024〕130号各省(区、市)气象局,探测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指导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建设。

我司组织编制了《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现予以印发。

附件: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24年6月18日。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第一篇: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删节版(xiexiebang推荐)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8.1 施放探空仪 8.1.1 施放时间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

如在正点后75分钟内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

8.1.2 施放地点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施放地点应选在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为避免近地层记录出现不连续或丢失部分资料,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本站气压表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不大于4米),高度差≥1米时,必须订正;施放时探空仪与瞬间观测的仪器应处于同一环境,两者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100米。

施放瞬间放球点作为高空风计算坐标的原点。

8.1.3 海拔高度探空(压、温、湿)海拔高度以测站水银槽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测风海拔高度以定向天线光电轴中心或经纬仪镜筒的海拔高度为基准;卫星导航定位测风系统的海拔高度以天线接收信号天线平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

8.1.4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获取应在施放前后5分钟内进行施放瞬间压、温、湿、风向风速及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施放环境的观测仪器获取。

8.2 观测期间监控探空仪施放后应密切注视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获取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

8.3 观测终止遇球炸、探空仪故障(超出表2规定的时间)、雷达故障等情况时可终止观测。

8.4 重放球8.4.1 当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未达500hPa,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2 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500hPa,但时间不足10分钟,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3 遇有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时间超过规定要求(见表2)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

GTS1型、GTS1-1型、GTS1-2型探空仪性能试验与对比分析

GTS1型、GTS1-1型、GTS1-2型探空仪性能试验与对比分析

GTS1型、GTS1-1型、GTS1-2型探空仪性能试验与对比分析郭启云;李伟;张玉存;刘凤琴;赵培涛【摘要】2009年12月-2010年1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南京探空站对中国气象局现有业务探空仪GTS1型、GTS1-1型、GTS1-2型3种探空仪的主要技术性能进行了比对试验。

本文对此次试验的基本情况、试验方法等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试验分析结果,据此评述中国气象局现有业务探空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针对每种探空仪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以促进我国探空技术的发展。

%From Dec. 2009 to Jan. 2010,the main technical performances of GTS1, GTSI-1 and GTS1-2 radiosondes are compared by CMA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enter in Nanjing Sounding St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basic situation and experiment method for this test. The test results are particularly analyzed to assess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existing radiosondes in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ments of each radiosonde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unding technology.【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12(029)001【总页数】6页(P5-10)【关键词】探空仪;准确性;稳定性;改进措施【作者】郭启云;李伟;张玉存;刘凤琴;赵培涛【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40 引言气象观测具有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较性3个特点[1],可为气象预报预测与气象服务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探空仪业务化试验的程序与要求

探空仪业务化试验的程序与要求

附件1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风廓线雷达(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7年10月编写说明《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试行)》针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编制,所涉及的装备是拟用于气象观测专用的仪器和设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本《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修订)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环境适应性(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天气雷达(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风廓线雷达(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基GNSS遥感水汽探测设备(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气溶胶质量浓度设备(试行)根据需要,可补充增加其他类型装备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提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经多次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完成本《方法》的编写。

本《方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本部分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风廓线雷达》,规定了风廓线雷达测试的要求、内容和方法,包括交接检查、技术性能测试、探测能力试验、显示和控制终端检查、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和维修性试验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何平、吴蕾、齐涛、任晓毓、陈瑶、王天天。

I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基本要求 (1)4 交接检查 (1)5 技术性能测试 (1)5.1 天线和馈线 (1)5.2 发射系统 (4)5.3接收系统 (6)5.4整机 (8)5.5数据与产品 (11)5.6显示与控制终端 (11)6 探测性能 (12)6.1 探测高度统计 (12)6.2被试雷达自身比对 (12)6.3气球测风比对 (13)7环境适应性试验 (13)7.1气候环境 (13)7.2运输或行驶 (13)7.3电磁兼容性 (13)8可靠性和维修性 (13)8.1可靠性 (13)8.2连续工作时间 (14)II8.3维修性 (14)9安全性 (15)9.1高压警告及防护 (15)9.2绝缘电阻 (15)9.3防雷措施 (15)9.4安全信号联络 (15)9.5微波辐射安全 (15)9.6噪声安全 (15)10测试结果及评定 (15)附录A 风廓线雷达测风自比较的数据处理和评定附录B 风廓线雷达与气球定位测风比对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和要求III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风廓线雷达的测试要求、内容和方法。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docx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docx

附件 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 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 , 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 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 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 A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 B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 C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 D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风廓线雷达(试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7年10月编写说明《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试行)》针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编制,所涉及的装备是拟用于气象观测专用的仪器和设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本《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修订)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环境适应性(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天气雷达(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风廓线雷达(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地基GNSS遥感水汽探测设备(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气溶胶质量浓度设备(试行)根据需要,可补充增加其他类型装备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提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经多次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完成本《方法》的编写。

本《方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本部分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风廓线雷达》,规定了风廓线雷达测试的要求、内容和方法,包括交接检查、技术性能测试、探测能力试验、显示和控制终端检查、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和维修性试验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何平、吴蕾、齐涛、任晓毓、陈瑶、王天天。

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基本要求 (1)4 交接检查 (1)5 技术性能测试 (1)5.1 天线和馈线 (1)5.2 发射系统 (4)5.3接收系统 (6)5.4整机 (8)5.5数据与产品 (11)5.6显示与控制终端 (11)6 探测性能 (12)6.1 探测高度统计 (12)6.2被试雷达自身比对 (12)6.3气球测风比对 (13)7环境适应性试验 (13)7.1气候环境 (13)7.2运输或行驶 (13)7.3电磁兼容性 (13)8可靠性和维修性 (13)8.1可靠性 (13)8.2连续工作时间 (14)8.3维修性 (14)9安全性 (14)9.1高压警告及防护 (15)9.2绝缘电阻 (15)9.3防雷措施 (15)9.4安全信号联络 (15)9.5微波辐射安全 (15)9.6噪声安全 (15)10测试结果及评定 (15)附录A 风廓线雷达测风自比较的数据处理和评定附录B 风廓线雷达与气球定位测风比对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和要求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风廓线雷达的测试要求、内容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风廓线雷达的测试和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80.7-1986设备可靠性试验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JB 151B-2013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GJB 2072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修订)(气测函〔2017〕36号)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天气雷达(试行)(气测函〔2016〕156号)风廓线雷达(L波段)出厂和现场测试大纲(试行)(气测函〔2013〕315号)3 基本要求应符合《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修订)》中4、5的相关要求。

4 交接检查除按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修订)》中8的要求进行外观、结构和成套性检查外,还应进行雷达开机检查,以确定被试雷达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5 技术性能测试技术性能测试包括:天线和馈线、发射系统(含T/R组件)、接收系统、整机、数据和产品以及显示与控制终端六个部分。

5.1 天线和馈线本部分包括:天线体制、方向图、天线增益、天线罩损耗与指向误差、天线和馈线系统损耗、电压驻波比、屏蔽网隔离度七项测试。

5.1.1 天线体制检查天线体制、天线类型和天线辐射单元分布结构。

5.1.2方向图测试框图:图1 典型天线远场测试框图按照图1安置测量支架、仪器和设备。

辅助天线的极化状态与被测天线匹配,将信号源的频率设置为被测天线工作的中心频率。

经远场测试给出各个波束的方向图。

波束指向、波束宽度、最大副瓣高度与位置、远瓣平均高度等参数均由方向图导出。

测试步骤:a)使辅助天线最大辐射方向与被测天线某个波束最大辐射方向对准,记录频谱分析仪接收电平。

b)沿扫描面步进调整被测天线阵面,依次记录频谱分析仪接收电平,得到该波束扫描面方向图。

c)沿非扫描面步进调整被测天线阵面,依次记录频谱分析仪接收电平,得到该波束非扫描面方向图。

d)重复a)至c)测试,测出不同波束的方向图。

e)如果雷达使用多个工作频率,重复a)至d)测试,得到其它频率点上的各波束的方向图。

5.1.3天线增益测试步骤:a)在被测天线处用点源辐射天线替代,注入一功率,在辅助天线处测量接收功率,记为P1。

b)换用被测天线,注入相同的功率,调整被测天线的方位角和仰角,使辅助天线处测量的接收功率最大,记为P2。

c)计算天线增益:G=10Lg(P2/P1)。

d)将信号源频率依次设置为其它工作频率点,重复a)、c)的测试,以得到其它频率点上的天线增益。

5.1.4 天线罩损耗与指向误差天线罩损耗是指加装天线罩后辐射功率的减少。

天线罩指向误差是指加装天线罩前后的波束中心指向之差。

测试方法:在5.1.2和5.1.3测量的基础上,将被测天线加装天线罩,重复5.1.2和5.1.3的测试,比较测量结果,求出天线罩损耗与指向误差。

5.1.5 天线和馈线系统损耗测量天馈线分系统工作频带范围内发射通道、接收通道损耗。

有多个发射、接收通道时,各个通道均需测量。

测试框图:图2 天馈损耗测试框图测试方法:将被测天馈分系统的发射机输入端接入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1、天线输入端接入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2,进行发射通道损耗测试,找出频带范围内的最小值即为被测天馈分系统的发射通道损耗。

5.1.6 电压驻波比测试天线馈线系统工作频带内的最大电压驻波比。

测试框图:图3 电压驻波比测试框图测试步骤:a)根据天馈系统工作频带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测试频带,将测试参数设置为S11,参数形式设置为电压驻波比;b)将开路器、短路器、负载分别接入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1按仪器提示进行操作;c)将被测天馈系统接入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1进行电压驻波比测试,找出频带范围内的最大值即为被测天馈系统的电压驻波比。

5.1.7 屏蔽网隔离度测试框图:测试连接如图4所示。

将两个天线单元分别连接在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两个天线单元一个在屏蔽网内,一个在屏蔽网外。

图4 天线屏蔽网隔离度测试示意图测试方法:首先在打开屏蔽网的情况下记录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读数P1(dBm),然后关闭屏蔽网,记录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读数P2(dBm),屏蔽网的单向隔离度为:I=P1-P2(dB),双向隔离度为单向隔离度的2倍,即2×(P1-P2)(dB)。

5.2 发射系统本部分包括:T/R组件、发射(峰值)功率、发射脉冲(脉冲宽度、脉冲上升时间、下降时间、脉冲重复频率)、发射频率与频谱四项测试。

有多个工作模式时,需要逐一测量。

有多个发射通道时,需要逐一测量。

发射系统测试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

将大功率衰减器接在发射机输出端,用功率计、频谱分析仪、功率计、示波器、检波器等仪表,分别在不同工作模式、不同通道下逐一进行测量。

图5 发射机性能测试示意图5.2.1 T/R组件T/R组件的测试内容包括发射波形、发射频谱、峰值功率。

T/R发射波形测试:示波器端口1与监控组合同步,示波器端口2接T/R组件输出,分别测量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发射波形。

T/R发射峰值功率测试:T/R组件输出经大功率衰减器接功率计,分别测量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峰值功率。

发射频谱:T/R组件输出经大功率衰减器接频谱仪,频谱仪设置为雷达工作频率、扫宽100mhz,分别测量不同工作模式下的频谱。

检查T/R组件的幅/相一致性、噪声系数、接收增益、收/发隔离度等重要指标。

5.2.2 发射(峰值)功率测试方法:如图5测试连接。

将大功率衰减器接在发射机输出端,用功率计分别测量不同组件、不同模式下的发射功率。

对于多路发射系统,根据各路的测量结果,计算总发射峰值功率。

5.2.3发射脉冲及重复周期测试方法:如图5测试连接。

将大功率衰减器接在发射机输出端,用示波器分别测量不同模式下的发射脉冲宽度、脉冲幅度、脉冲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得到发射脉冲参数,如图6。

通过示波器测量两相继脉冲的间隔时间,即脉冲重复周期。

t图6 射频脉冲包络示意图5.2.4发射频率与频谱测试方法:如图5测试连接。

将大功率衰减器接在发射机输出端,用频谱分析仪测试发射频率。

频谱分析仪设置适当的中心频率、扫频范围、分辨带宽和视频带宽,分别测量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发射脉冲频谱,找出中心频率,在低于中心频率峰值-10dBc、-20dBc、-30dBc、-35dBc、-40dBc、-50dBc处记录频率值,并计算出发射信号的频谱宽度。

f1f0f2图7 射频脉冲频谱示意图5.3接收系统本部分包括:噪声系数、接收机增益、接收机灵敏度、动态范围四项测试。

有多个工作模式时,需要逐一测量;有多个接收通道时,需要逐一测量。

5.3.1噪声系数噪声系数是接收机输入端信号噪声比与输出端信号噪声比的比值,表征测量接收机内部噪声的大小,通常用分贝表示,采用噪声系数测试仪表直接进行测试。

测试框图:图8 噪声系数测试框图测试方法:a)按图8连接设备;对噪声系数仪表进行初始设置,将噪声系数仪的附件噪声源直接接入仪表的输入输出端,进行校准。

b)然后将被测接收机接入,进行噪声系数测量。

5.3.2接收机增益测定自接收机前端至输入到中频检波器输出,对信号可呈现的最大增益,通常用频谱分析仪直接进行测量。

测试框图:图9 接收机增益测试框图测试方法:a)信号源频率设置为工作频率,输出功率调节在接收机线性区,记录为1G ;b)使用频谱仪测量接收机中放输出,读出此时频谱仪功率,记录为2G ;c)按公式12G G G -=计算中频接收机增益G 。

5.3.3接收机灵敏度测试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用接收机输入端的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表示。

测试框图:图10 接收机灵敏度测试示意图测试方法:将信号源接在接收机前端的低噪声放大器入口处,接收机的模拟中频输出端接频谱分析仪。

频谱分析仪设置合适的中心频率、扫频范围、分辨带宽和视频带宽。

测试时,首先关闭信号源,在频谱分析仪上测得噪声电平P1(dBm ),再打开信号源,调整信号源的输出功率,使频谱分析仪的读数为(P1+3)dBm ,此时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值即为接收机的灵敏度。

对测试环境和仪表的要求:a)信号源的频率测量误差应在自频控剩余误差以内,信号源输出信号幅度和衰减器的误差应不大于0.5 dBmW,信号源的漏能功率应低于从正规通道进入接收机的信号功率;b)信号源的输出信号应按产品具体规范要求来调整,一般有连续波信号、脉冲调制信号等;c)测试场地应是干净的电磁环境,除被测接收机和信号源以外,没有其它频率相近或与接收机中频相近的能量源,最好在屏蔽房或微波暗室内进行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