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手术解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颌角手术解剖

参考文献略,无抄袭之意,望原作者见谅,仅在此作一总结,与各位战友共享。

一.下颌角区域的解剖[1]:

1 血管:

1)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经下颌下腺后上方的面神经沟后,至咬肌前缘处,绕下颌体下缘至面部。面静脉与面动脉伴行,走行在面动脉的外侧。面动、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下颌角(30.06±4.25)inm、(27.55±4.02)mm;

2)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于下颌骨颈的后方汇合而成,几乎平行于下颌骨升去后缘走行,穿入腮腺。穿出腺腺下极后,绝大部分分成前后二支,前支向前下走行注入面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下颌角越往后下突出,下颌后静脉与下颌角距离越近。下颌后静脉距下颌骨升支后缘(3.00±0.56)mm,距下颌角(12.20±1.09)mm。

3)咬肌动脉:从上颌动脉(颈外动脉平下颌颈高度分成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分出,经下颌切迹穿入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形成的咬肌间隙,从深面进入咬肌。有同名神经与之伴行。

4)下牙槽动脉:从上颌动脉分出,经下颌支内面的下颌孔入下颌管,分去进入下颌骨、下颌牙及牙龈,并有同名神经与之伴行,终支出颏孔后更名为颏动脉和颏神经。

2 神经:

1)下颌缘支:有1-2支,多为1支。若为1支,则在下颌骨下缘之上走行,若为2支,则1支在上、1支在下,最低距下颌骨下缘不超过1.2cm。下颌缘支从颈面干发出后,均经过下颌角上方和咬肌后缘处,在咬肌前缘跨过面动脉,跨越面动脉的位置较恒定,距下颌骨下缘(6.93±0.42)mm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及颏肌。面神经下颌缘支出腮腺位置距离下颌角(10.36±0.41)mm。

2)颈支:恒为1支。从腮腺下缘穿出,经下颌角后方(9.92±0.40)mm,在颈阔肌深面行向前下方,分支支配颈阔肌。

二.临床意义:

口内切口法:下颌骨升支前缘向前沿前庭外侧粘膜向前至第1前磨牙做切口,长约4.5-5cm,距牙龈缘粘膜0.5-1cm以利缝合。垂直切开,直达骨膜,沿骨膜下剥离,剥离至下颌角处用纱布垫在剥离器下面慢慢向下内用力,钝性剥离开下颌角内侧的翼内肌止点。标记截骨范围:把下颌骨升支前缘向下的延长线与下颌骨下缘的交点设为A点;咬合平面的平行线与下颌骨升支后缘的交点设为B点;原下颌角设为C点;新的下颌角设为D点。在A、B的连线上设置一条垂线,经过C点。在垂线上距C点约1~2cm(小于1cm截骨没多大意义,大于2cm易损伤其中的下牙槽动脉及神经)处,确定D点。用摆动锯在A、D、B三点之间弧线截骨或用钻凿钻孔截骨[2]。

升支后缘出血主要是咬肌动脉出血:原因是在切除部分咬肌时,将中层切除

过多并过于靠上方,或剥离时导至咬肌动脉被切断后回缩至后上方,出血点不易被找到,反复止血不成功引起大量失血,多可达1500ml以上。

咬肌动脉深支出血处理——先用纱布填塞出血部位后,仔细检查周围有无出血或较多渗血,保持视野清楚,用手在深支后缘外部适当加压而后拉出填塞纱布,找到出血位置。钳夹或电凝止血,由于咬肌动脉直径较粗(1.3mm)所以出血较猛,止血时避免反复多次找不准出血点的无效操作。

下颌下缘出血主要是面动脉出血:原因是下颌下缘剥离不充分,操作中未对面动脉进行有效的保护,操作中致使断裂的动脉近端退缩到下颌后缘,不易被找到,反复止血不确切造成大出血。

面动脉断裂处理相对简单,先用左手在下颌缘外面压迫出血位置,用弯止血钳将下颌缘深面后缘的软组织夹持住向前外侧提拉,将断端提至手术视野内,松开左手观察断端出血的准确位置,止血。

术中需准确判断血管位置,剥离截骨腔隙时保持在骨膜下进行。一定要用钝性剥离器,恰当的使用下颌下缘剥离器与下颌后缘剥离器,截骨时,用深反角拉钩牵拉升支后缘,用以保护咬肌中动脉深支及深部软组织,用直角拉钩,牵拉下颌下缘面动脉位置,保护其术中不被损伤。

鉴于血管与下颌角的关系,手术操作宜在下颌角前2cm,下颌角后1cm内较安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