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如何品味“树栖鸦”这三个字?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个三个字, 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 暗写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既写了鸦鹊栖树 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品读诗意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景 物怎样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鸦栖树”的倒装
用作动词,体现桂花的晶莹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看到的 听到的
感受到的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 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品读诗意
“地白”二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 给人以澄澈素洁、清冷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 静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
说一说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意: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天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 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明亮的样子。
织机发出的响声。
伸出,抽出。 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 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理解词语
【机杼】 【章】 【涕】 【盈盈】 【脉脉】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织机的梭子 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眼泪。 形容清澈。
想一想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一(马 )当先 (马 )到成功 老(马 )识途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快(马)加鞭
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 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 其他同学认真听。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 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 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 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 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译文: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 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 的弯月。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 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明韵律 马 诗
李贺
大 漠 / 沙 如 雪,
燕 山 / 月 似 钩。
何 当 / 金 络 脑,
竹石
【清】郑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 /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 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 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 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 走 / 踏 清 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下半部分要写平稳、 端正,“ ”不要 多写一横。
3.观察本课会写字,把它们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每个字写两遍。
络络 锤锤 凿凿 焚焚
活动一:结合学法,理解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__吟__诵__, “石灰吟”就是__吟__诵__石__灰____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

广阔、荒芜
形似月牙的古代兵器
结合图片与注释,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怎样 的感觉。
塞外茫茫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月 牙儿就像弯钩一样高悬在燕山上。我感到了清冷与悲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马和秋天?
从“金络脑”一词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匹 戴着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马,名贵、矫健、被 人器重。
jìnɡ 坚强有力
竹石
jìn 跟力量有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 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 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 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竹 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 于谦
朝代 明
雅称
其他
—— 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为官 清正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明代大臣、 军事家。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 姓。他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巡抚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11张PPT)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11张PPT)
(2)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 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 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马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 不遇于时的感慨;《石灰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 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竹石》表达了诗人的刚正 不阿、铁骨铮铮。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随堂练习
一、连一连。 钩 清白 何当 等闲 任
任凭。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高尚的节操。 平常。 何时将要。
随堂练习
二、诗词填空。
大漠沙如雪,_燕__山___月__似__钩___。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___留__清__白__在___人__间__。 千___磨__万__击__还___坚__劲__,任尔东西南北风。
两句展示出了寒气凛洌、清冷肃杀的边疆战 场景象,为后面写骏马驰骋,冲锋陷阵,创 设了一个广阔无垠的背景。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借马抒情,这是作者渴望建功 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什么时候我能 给骏马套上镶金的 马笼头,飞快奔驰 着,踏遍这清爽秋 日的原野!
品析“快走踏清秋”的妙处。 “踏清秋”三字,搭配新奇,“清秋”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 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 缝中。
初读古诗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
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品读古诗
读完全诗,说一说:《竹石》这首诗主要写 了什么?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了竹 子的品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87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87张PPT)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 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 拓展延伸 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
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 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 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 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 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2. 默写《竹石》。
板书设计
二、新课讲解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 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 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都变成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 索之后便写下此诗,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 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人生的追求。
二、新课讲解
印象?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
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 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 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 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 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 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 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 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 《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 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 物是——石灰。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 灰呢?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 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 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万( 马 )奔腾 快( 马 )加鞭
➢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 竹石》(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  竹石》(课件)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坚定的意志
竹子扎根 立场坚定、顽强不屈
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有什么样的 表达效果?
“咬”字,充分表现了竹子倔强和坚 韧的性格。“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 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千”“万”是 虚指,突出加害者 用心的险恶。
突出加害者 手段的残忍。
竹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 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结构梳理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特点
状物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精神
言志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坚 畏定 艰顽 险强
课堂小结
《竹石》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的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 畏艰险、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质。
再读三首古诗,它们分 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马诗》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理想和信念
《石灰吟》 诗人吟咏清白磊落、坚贞不屈的人格。
《竹石》 诗人坚守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风骨。
思考:三首古诗》 石灰
《竹石》 竹
志向与信念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清白磊落、坚贞不屈 刚正不阿、不屈不挠
古诗三首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 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 “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 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 著有《郑板桥集》。
千磨万击还坚劲,坚定,强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凭 你
无畏乐观的精神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课件)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边塞战场的景 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 表达出诗人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何当“,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 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主人重视, 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 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 的雄心壮志。
写出了竹子扎根的艰难和顽强,挺立 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赞美之情顿出 突出表现了经历磨难后的岩竹身姿挺拔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 “尔”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竹子
破岩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不放松、立根还坚劲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天我们来学习这组诗中的第五首。
万( )奔腾 快( )加鞭
讲授新知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杜 甫、 “诗仙”李白、 “诗佛” 王维齐名的唐代著 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 守行》等。
字词识读
yān

luò
燕山 似 金络脑
初读古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设问
这两句借马抒情,边塞是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 机会一展雄姿,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表现了诗人渴望被人赏识、 重用,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金络脑 马
托物言志
诗人
施展抱负
纵横大漠,快走踏清秋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总结
抓住节日中的典型事 物来写诗歌,让诗歌 更加凝练有韵味。
诵读诗歌。
白天:春城飞花图 晚上:走马传烛图
任务一:读诗歌,想画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春天的京城 东风:春风 汉宫:用汉代的皇宫来借指唐代的皇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 以汉喻唐)
东风:春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很喜欢这首诗, 他觉得这首诗是在称赞自己, 唐德宗:这一定是在赞美我啊!赞美我的 恩泽就像这火种一样传递到家家户户。
但是朝廷上有一些皇帝宠幸的官员觉得 韩翃是在借诗讽刺自己。 宠臣:寒食禁火,是沿袭已久的习俗, 但我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在讽刺 我们搞特权,讽刺我们腐败啊!
借助注释, 说说古诗 的意思;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亮:思念 桂花:“八月桂花香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冷清的环境。请尝 试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来读一 读,读出冷清的感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庭 院中,地上一片洁白,好像铺 了一层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万籁俱寂,清冷的秋 露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都是通过抓取节日中的典 型事物来写节日。 写景铺陈的目的都是为了 抒情。
活动一: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动词很生动。
如……
灰冷色 调的词语
很多。
叠词很
有特色。
品味诗歌语言。我发现……
活动二:借典型事物,发现诗人匠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思想感情。(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大漠沙如雪,燕. 山月似钩。
yān ( 燕山 )

yàn ( 燕子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 焚(fén fénɡ)烧
踏(tà tā)清秋
··√ √ ·√ 千√锤(cuí chuí)万凿(záo zháo)
二、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何当
平常。
等闲
指高尚的节操。
清白
全,全然。

何时将要。
10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助读 初读 品读 结构 当堂 资料 感知 释疑 主旨 检测
《石灰吟》 作者:于谦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课文结构
千锤万凿
等闲
石 灰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不怕
要留清白
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课文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 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即__使__粉__骨__碎__身__也__全__然__不__怕__,__只__要__能__把__高__尚__的__节__操__留__在__人__间__。__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竹__子__牢__牢__地__咬__定__青__山__一__点__也__不__放__松__,__它__的__根__深__深__地__扎__在__岩__石__ _的__缝__隙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jìnɡ 任尔/东西/南北/风。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 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 来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 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 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 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 有用武之地。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 脑”属 贵重鞍 具,象 征马受 重用。
请你鉴赏一下!
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 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 种愤慨之情。
文章结构
马 诗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主题归纳
《马诗》借马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 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 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

风,还是南风 北风,都不能
任尔东西南北风。
把它吹倒,不 能让它屈服。
任凭。 你。
直接抒怀,表 达作者永不屈 服的坚强意志 和骨气。
诗意升华
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根基

坚固,洋溢着诗人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是对竹子的坚定顽强的精神

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作者自己风

骨的强劲。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风骨凌然,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何时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歌三、四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 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 勋呢?
悟诗情
请结合作者资料思考,作者想要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知诗人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 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 称为“唐代三李”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 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 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因长期的抑郁 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 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古诗讲解
作者把竹子拟人
化,用“咬”字
牢牢咬住青山 绝不放松,将
咬定青山不放松,歌颂竹子顽强的
意志和个性
竹根扎在山石
的裂缝中。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岩”形容生活极其艰苦。这里“咬 定青山”“立根”“破岩”既是实写竹, 也是暗喻人的坚定立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PPT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重点)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古诗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
想感情。(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 焚(fén fénɡ)烧
踏(tà tā)清秋
··√ √ ·√ 千√锤(cuí chuí)万凿(záo zháo)
二、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何当
平常。
等闲
指高尚的节操。
清白
全,全然。

何时将要。
10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石灰吟》 作者:于谦
走近作者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
“千磨万击”的意思是_成__千__上__万__次__的__折__磨__和__打__击__,写出了 _恶__势__力__的__猖__狂___,“东西南北”写出了_恶__势__力__无__处__不__在__,准确地 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
课后练习
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字母)
A.yān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意: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 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 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
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 “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 的典型环境。
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主要作品:《平阳道中》《咏煤炭》 《暮春遇雨》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他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等诗书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故在他的奇崛想象与诞幻古怪的诗语里也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马 诗
李 贺

2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他七岁能辞章, 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二十七 岁卒。他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等诗 书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 世的政治怀抱,故在他的奇崛想象与诞幻古怪的诗 语里也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 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6
『燕山月似钩』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7
何时将要
何 当 金 络 脑 ,用黄金装饰的 快 走 踏 清 秋 。马笼头
表达出一种遥遥无 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
期的意味。
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
【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戴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
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8
补充资料: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
29
辞官时,郑燮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以卖画 为生,生活更加困苦,可是他没有一天放下手中 的笔,留下了一幅幅千古佳作。
30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 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 铁骨铮铮。
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 落到山坡村居、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 尽管他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 得不到力者的引荐,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 社会下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86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86张PPT)
结构梳理结构梳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特点精神竹石状物抒情坚定顽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不畏艰险诗歌小结诗歌小结竹石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的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10 古诗三首
马 诗
作 者
李贺(约790—约816),
简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人。善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随 堂 练 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习
yān yàn jìn jìnɡ
莺歌燕舞 燕国 干劲 疾风劲草
·
·
·
·
二、诗词填空。
大漠沙如雪,_燕__山___月__似__钩___。 粉骨碎身浑不怕,_要__留__清__白___在__人__间__。 _千__磨__万__击__还___坚__劲__,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新课讲解
我会认
luò

金络脑 踏清d秋ū
毛嘟
yīng

bàng

záo fén
千wō锤万凿luō焚烧 guàng


二、新课讲解
我会写


凿焚
二、新课讲解
马诗
[唐]李贺
大 漠 沙 如 雪, 燕 山 月 似 钩。 何 当 金 络 脑, 快 走 踏 清 秋。
二、新课讲解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71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为李昌谷。 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 《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 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 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颇富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导致他元和八年 (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89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89张PPT)
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是都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外练习
1. 搜集、积累更多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 古诗。
2. 结合三首古诗的内容,分别给三首古 诗配一副画,同学之间比一比,看谁 画得最贴切。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知诗人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 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 称为“唐代三李”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 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 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因长期的抑郁 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 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竹石
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简介
郑爕(1693—1765) 号板 桥,字克柔,清代书法家、文学 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为 “扬州八怪”之一。著有《郑板 桥集》。
理解诗意
咬紧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出 主

诗人
留清白:不惧磨难、百折不

挠、高尚的品格
浑不怕



留清白
借石灰表明志向 托物言志
《石灰吟》借咏叹石灰不怕磨难、清 白在世的形象,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 怕牺牲、忠诚卓越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 人格的志向。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23张PPT)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23张PPT)

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
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
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
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教室的
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于谦(1398—— 1457),汉
解 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民
作 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 者 湖三杰”。
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设 计

前两句:描述石中竹子的特征
托 物

后两句:赞美竹子的品格
言 志



三首古诗都具有托物言志的特
文 点,在学习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
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
要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
古诗隐含的意思。
课 后
作 1.背诵默写古诗。

2.搜集关于竹的典故和含有竹的诗句。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比喻根扎 本来扎根。

得结实。
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刚毅的性格。 环境恶劣时不畏艰难。
这两句诗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 词感受到的?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两句 诗的意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 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识 链
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
接 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
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较为公认指金
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
汪士慎、罗聘、高翔。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 隆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 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马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三、四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 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马诗 思考与练习
马诗
D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 连绵的 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皓的霜雪。
B.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 首田园诗。
C. 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 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D.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 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 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 萧风竹之中。
竹石
(2)说说你对此词主旨理解。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 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 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马诗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 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 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 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 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 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大漠沙如雪,
广大的沙漠。 此指西北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里 体会到的?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装饰的马笼
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再读一读,读出问句语气。
体会学法
➢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 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
10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 你会填吗? 一( 马 )当先
( 马 )到成功
老( 马 )识途 千军万( 马 )
万( 马 )奔腾 快( 马 )加鞭
➢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马诗
初读古诗
➢ 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古诗的学法。 “四字法”:读、品、悟、背。
石灰吟
初读古诗
➢ 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石灰吟
chuí záo
fén shāo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suì hún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再读古诗,明确诗歌节奏。
石灰吟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 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 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 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 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 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 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 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 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感受诗歌情境,朗读诗歌,齐读诗
歌,并练习背诵。
小结: 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
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 《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竹石
➢ 回顾学法,自学古诗,读懂《竹石》, 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 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 “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 灰的顽强。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 《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 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 物是——石灰。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 灰呢?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 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 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n luò nǎo
燕山 似 金络脑
➢ 师范读,明确停顿。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 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 齐读古诗。
品读古诗 ➢ 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 么不懂的地方?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齐读第一、二句诗。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 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石灰“勇于献身、清白 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齐读第三、四句诗。
读读全诗,说说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①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②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③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读一读,说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 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 样悬挂在空中。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 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 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 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 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 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 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 的节操。
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 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 格在人间的追求。
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 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 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印象?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
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 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 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 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 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 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 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 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 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 逆罪,判处死刑。
➢ 朗读并背诵全诗。 ➢ 总结学法: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
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字法”:读、品、悟、背。
➢ 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板书设计
写景:边疆战场,清冷悲凉
马 诗
抒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表借 明马 志自 向喻
第2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 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 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 “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 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