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地下的油气资源及其形成、分布、运移和储藏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是一个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学科,涉及化学、物理、数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勘探对象的有利地形构造,建立一定的地质模型,进而进行油气勘探预测和储量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多方面分析,通过对现代和古代地质过程的综合研究,进而探查出地下沙岩、砂质泥岩、古槽填积、盆地砂体和缝隙储层等油气藏类型,然后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技术等方法进行勘探找矿。
石油地质学对勘探找矿至关重要。
油气藏的形成和储存需要满足一定的地质条件,如沉积盆地有足够的沉积物供给和适宜的古气候环境,地层构造稳定性好,地下有足够的绝对深度和足够的渗透性储集岩。
此外,沉积岩石和油气生成和分布的规律也是石油地质学的研究重点。
石油地质学还涉及到石油开采,包括地下开采和地面开采等。
地下开采又可分为自然流动采油和人工辅助采油两种方式。
人工辅助采油包括注水、注气、泡沫驱等。
在地面采油中,主要采用油气污口或油气集输系统等工程措施以提高采出率和利用率。
石油地质学还研究了石油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化工等领域。
石油地质学在我国发展得比较快。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工作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大西南区域的勘探活动中,丰富的油气资源被不断发现和开采出来。
从1950年至今,中国石油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总的来说,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广泛而重要。
石油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石油地质学则为油气资源的开发、生产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非常广泛,因为石油资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而石油开采是获取这种能源的最主要手段。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勘探和开发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石油地质学的复习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简述干酪根的生成过程。
2.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什么是储集层、盖层和圈闭。
- 什么是油气迁移和聚集?3. 石油地质学的勘探方法:- 描述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勘探的区别和联系。
- 什么是地震勘探?它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是什么?4. 储集层特性:- 储集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如何影响油气的储存?- 储集层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5. 油气的迁移和聚集:- 油气是如何从源岩迁移到储集层的?- 什么是初次迁移和二次迁移?6. 油气藏的类型:- 描述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的特点。
- 什么是断层油气藏?它如何形成?7. 石油地质学中的地质陷阱:- 解释什么是地质陷阱,它们如何影响油气的聚集。
- 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陷阱,例如构造陷阱、地层陷阱和复合陷阱。
8. 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 什么是水平钻井技术?它在油气开发中的优势是什么?- 描述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水力压裂技术。
9. 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石油开采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10. 石油地质学的未来趋势:- 讨论石油地质学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 石油地质学如何适应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复习这些题目时,不仅要理解每个问题的答案,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石油地质学知识体系。
希望这些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考试或进一步学习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 重力异常解释:根据重力异常数据,推断地下密度分布和地质构造 • 磁力异常解释:根据磁力异常数据,推断地下磁性体分布和地质构造 • 地震勘探解释:根据地震剖面数据,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与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主要包括:
• 土壤勘探:分析土壤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 岩石勘探:分析岩石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 水勘探:分析水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表现为:
• 提供油气藏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指导油气田开发动态监测和管理 • 促进油气田开发效果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石油地质学在油气勘探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油气勘探项目管理主要包括:
• 勘探项目规划:根据油气勘探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勘探项目规划 • 勘探项目实施:组织勘探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按照规划进行 • 勘探项目评估:对勘探项目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
• 能源安全:石油地质学为能源供应和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 能源转型:石油地质学为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和经验 • 可持续发展:石油地质学关注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石油地质学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表现为:
• 推动油气资源研究领域的发展,提高油气资源利用效率 • 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 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撑
石油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
• 构造活动:影响有机质成熟和烃类物质迁移 • 沉积环境:影响有机质类型和丰度 • 地下水活动:影响烃类物质迁移和聚集 • 火山活动:影响地下温度和压力条件
石油生成与分布的规律
石油生成的规律表现为: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
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CPI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TTI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 法。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 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在地球上的形成、积累、分布规律以及勘探开发的科学。
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工业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地质构造、断裂、岩性、孔隙结构等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揭示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勘探评价和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石油的地质学定义石油是地球内部岩石圈深部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下经过成熟作用产生的一种烃类矿物油。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等元素组成。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由古代生物体在埋藏和经历高温高压作用后,经过演化成熟而形成的。
生物体在埋藏的过程中,经历了褐、沦、煤化、成烃四个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逐渐转变为石油。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1.揭示石油的地质成因和分布规律;2.确定目标区域的勘探目标和勘探方向;3.提出勘探方法和技术方案,为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石油资源评价石油地质学通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生油岩性、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对石油资源进行评价,确定潜在的石油资源量和勘探前景。
2. 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学研究地层的构造、地质史、岩性、构造特征等,结合地震勘探、钻探、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石油勘探方向和方法,提高勘探效率。
3. 油藏工程石油地质学研究油藏的形成机理、油气的运移、储集规律等,为油田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油藏的开采工程。
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的各个阶段:1.目标面选区:石油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条件、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层段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2.地震勘探:石油地质学借助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地下岩石的弹性波速度、密度等信息,揭示油气的分布规律。
3.钻探勘探:石油地质学根据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设计钻探方案和井位,指导实施钻探勘探。
4.油藏工程:石油地质学通过对油气成藏规律和储量特征的研究,指导油藏的开发和生产,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绪论知识点:石油地质学的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经典内容:1、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油气藏中的流体(气、油、水)、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2、油气藏形成原理(形成机理: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形成及破坏)3、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盆地、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扩展内容: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基本概念: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燃烧后的余烬。
石油的比重: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天然气(Natural Gas):广义: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凝析气: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故称凝析气。
(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称凝析油。
)(含有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或称为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油田水(Oil And Gas Field Water):(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地质学》称为油气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知识点: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是氮(N)、硫(S)、氧(O)。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碳、氢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石油地质概念
石油地质概念1、石油的概念广义: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固态、液态、气态的可燃性矿物;狭义:由碳氢化合物和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性矿物。
2、天然气的概念广义:自然界中由自然因素形成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气田有关的烃类气体。
3、干气?湿气?干气:甲烷气体含量大于95%,重烃类小于1~4%;湿气:以甲烷为主,但是甲烷气体含量小于95%,重烃类大于5%;4、油田水在地下的存在状态吸附水;毛细管水;自由水。
5、为什么石油没有固定的物理常数?组成不同;不同地区的油形成的地质环境不同,形成的石油成分不同。
6、油气成因学说?无机成因学说(无机碳和无机氢经过化学反应);有机成因学说(早期说和晚期成因说)。
7、沉积有机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8、干酪根常温常压下,现在的沉积物中或者古代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9、油气生成的一般模式?有机质演化阶段的特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温度、深度等)?(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R0(镜质体反射率)<0.5%,T(温度)10-60℃,H(深度)沉积界面-1500m,细菌作用,生成甲烷;(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R00.5-1.2%,T60-180℃, 1500-4500m,热催化作用,生成液态烃和气态烃;(3)热裂解生油和凝析气阶段:R01.2-2.0%,T180-250℃,4500-7000m,热裂解作用,生成凝析气;(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R0>2.0%,T>250℃,>7000m,生成石墨;10、生油岩概念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11、储集层具有一定的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叫储集岩;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叫储集层。
12、油层储集层当中含有工业价值的油气流13、含油气层储集层当中含有油气14、储集层有哪两大特征?空隙性和渗透性15、孔隙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17、总孔隙度也叫绝对空隙度,是岩石样品当中,所有空隙空间之和和岩石样品总体积的比值。
18、有效孔隙度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再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石油地质学
重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质量)是不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椐此 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地球引力(即重力),排除区域性引力(重 力场)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这一方法称做重力勘探。它就 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磁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强弱以研究地下岩石矿 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对磁力的预 测值应进行校正,求出只与岩石矿物磁性有关的磁力异常。一般铁磁性矿物含量愈高, 磁性愈强。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 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高精度的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磁异常,从而与其它勘探手段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包括其中的流体)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 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用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 灰岩等效果明显。电法勘探种类较多,我国目前石油电法勘探一般用直流电测深、大 地电磁测深、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近期又发展了差分标定电法、大地电 场岩性探测法等新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 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蚀变晕”的特点,用化学的方法寻 找这类异常区,从而发现油气田,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 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是土壤烃气体测量、土壤硫酸盐法、稳定碳同位素法、汞和碘测 量法等,还有地下水化学法及井下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 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但因 为受不整合面影响,其间的地层即地震层序是不完整的,沿不整合面追踪到地层变成 整合的之后,这个地震层序才是完整的。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是综合地质、 地震资料,详细划分并确立地下地层的层序,从而研究其构造活动、沉积环境的变化、 岩相分布等。 地震相: 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地震 相标志分为: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及其 伴生关系。 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 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 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油气检测技术: 油气检测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烃类存在的多种地震特性参数(速度、 频率、振幅、相位等)来确定油气富集带的方法。这类技术有许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亮 点技术和AVO技术等。 储集层预测技术: 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 对地下储集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一项先进技术。 地震横波勘探: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有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与 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的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现在通用的地震勘探 方法采集的是纵波的讯号,采集横波讯号的称做地震横波勘探。横波在判断岩性、裂 缝和含油气性方面有其固有的优点。此种勘探方法在我国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浅谈石油地质与石油的形成与开采的关系
浅谈石油地质与石油的形成与开采的关系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
了解石油地质和石油的形成与开采的关系,对于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石油地质的基本概念、石油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石油开采的地质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深入探讨石油地质与石油的形成与开采之间的关系。
一、石油地质的基本概念石油地质是石油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质条件对石油形成、分布和保存的影响规律,是为石油勘探开发服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石油地质主要包括石油地质勘探、石油地质开发和石油地质研究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石油地质勘探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寻找地下储量丰富、地质条件优越的石油勘探区域。
而石油地质开发则是通过对勘探区域的详细勘探和评价,确定油田的储量和勘探开发方案,实现生产开发目标。
石油地质研究则是对石油地质勘探和开发中地质问题的研究,包括构造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二、石油的形成过程关于石油的形成,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目前较为广泛的理论为生物起源理论。
生物起源理论是指石油是在古生物残骸沉积在海底后经过长期的沉积、埋藏和压实作用形成的,它是一种能量丰富的有机物。
石油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有机质的生成、分解和成熟三个阶段。
有机质的生成是指在古生物死亡后,其残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分解生成有机质。
有机质的分解是指在地壳深部,古生物遗体经过长期的高温高压作用,有机质发生热裂解,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有机质的成熟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深部经过长期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了成熟的石油和天然气。
在这一过程中,地质条件对石油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石油开采的地质因素地质条件是石油资源丰富与否,勘探开发的难易程度和成本的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常规的影响石油开采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地质、岩石学、沉积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
1.构造地质:构造地质是石油勘探开发中的重要基础。
构造是地壳中形成的各种地质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形的结果,它们对石油的分布和保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石油地质学与油气勘探开发
石油地质学与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的形成、分布、储集和运移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石油地质学的知识和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石油地质学的基础概念、勘探方法、勘探技术以及勘探开发的挑战与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石油地质学的基础概念石油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沉积盆地、成矿作用机制以及石油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石油是由有机质在地球内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地质作用后形成的。
石油地质学的基础概念包括油气来源、油气运移和油气储集等。
二、石油勘探方法石油勘探是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工程等综合技术手段,寻找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常用的石油勘探方法包括地表地质测量、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以及地球化学勘探等。
地表地质测量是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岩性分布等,推测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判断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电磁勘探则是利用地下岩石对电磁场的响应特性,判断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重力勘探则是通过观测地球引力的变化,推测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地球化学勘探则是通过分析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元素分布特征,确定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三、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勘探技术是指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应用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石油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常用的石油勘探技术包括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地震成像技术、测井技术、岩心分析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以及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等。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是利用大量地震数据,在计算机的支持下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以获取地下的结构信息。
地震成像技术是通过将地震数据进行三维成像,得到更为准确的地下图像,以便更好地确定石油储集层。
测井技术是通过下井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地下岩性、含油性等参数,从而判断石油储集层的性质。
岩心分析技术是通过对岩心样品的检测和分析,获得岩石的物理性质、孔隙特征等信息,为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而石油地质学则是研究石油的产生、保存、运移和成藏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构成、结构和演化的科学,而石油地质学则是在地质学基础上研究石油资源的科学。
石油,是一种由有机质所形成的油类物质,石油地质学主要研究这些有机质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地质条件形成储量丰富的地下油藏。
石油是有机物的一种重要产物,通常是指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等生物组织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化学变化而形成的油状物质。
这些有机质中含有的碳、氢等元素是石油地质学探讨的重点之一。
通过在研究地下岩石和化石残留物的基础上精确测定元素的含量和相对含量,地质学家们得出了石油所含的主要元素和其相对含量的分布趋势。
此外,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石油的产生地和形成条件。
石油的形成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不同的地层和不同的地质时期会形成不同的石油储量类型。
因此,石油地质学家们需要在综合研究地质构造、流体运动、沉积环境、烃源岩类型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石油产生的环境和形成成因,从而准确地找出石油储量的可能分布区域。
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对象就是地下油藏。
油藏是指石油在地下的储存所处的地质层位和结构类型。
它们的形成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即烃源岩、成藏构造、储集岩和封盖岩。
其中烃源岩是石油的主要来源,成藏构造则施加了对石油的滞留和运移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将石油埋藏在地下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油藏。
石油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首先,它可以用于勘探和开发地下油藏。
通过利用石油地质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确定有望勘探到石油的地质构造及其成因,从而确定可能形成的油藏类型和储量大小。
其次,石油地质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石油的库存和状态。
通过石油地质学的方法研究油藏压力和油藏状态,我们可以确定油田的生产潜力,制定生产规划和开采方案。
此外,还可以通过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来预测石油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以指导国家能源政策和投资决策。
石油地质学概述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 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 长。
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 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 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 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 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 良好的开端。
(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3)油气在地下的运移问题,即油气藏是如何形成的? (4)地质历史过程中,油气能否保存下来的问题? (5)油气在地下怎样分布,即油气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石油地质学的 灵魂
生、储、盖、圈、运、保
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
(1)成烃 (2)成藏 (3)油气分布规律
地质认识提高。区域大地构造稳定区域找大油气田; 勘探技术提高。综合勘探、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 1955年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川中会战发现了龙女 寺、蓬莱镇等7个小油田。
第二阶段(1960~1985):高速发展阶段
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
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石油勘探东移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地质认
牛山、六重溪。
1904~1948年,累 计探明石油储量 2900万t,累计产 油278.5万吨。
1949年生产原油 不足7万吨。
中国近代天然原油产量统计表(1904~1935年)
中国近代天然原油产量统计表(1936~1949年)
3)解放前中国的石油地质学 1941年潘钟祥:首次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1947年黄汲清和翁文波提出了“陆相生油、多层含油理论” 1948年翁文波发表了“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并对 全国石油的远景作了评价。 2、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及理论
石油地质学基本概念
第一章: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其次是S、N和O,并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
3.石油可分成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4种组分。
4.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又称“分子化石”、“指纹化合物”或“地球化学化石”。
5.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石蜡—环烷型为主;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
2、海相石油以低蜡为特征(均小于5%);陆相石油以高蜡为特征(普遍大于5%)。
3、海相石油一般高硫(一般大于1%);陆相石油以低硫为特征(一般小于1%)。
4、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 V/ Ni 大于 1;陆相石油V、Ni含量较低,且 V/ Ni 小于 1。
5、海相石油一般比陆相石油的δ13C 高。
例如,第三纪海相石油δ13C一般大于 -27‰;而第三纪陆相石油δ13C较小,一般小于–29‰。
(注:δ13C =(RS/Rr — 1)׉ ( RS (样品)=13C/12C, Rr (相对标准)=13C/12C)6. 荧光性: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荧光的特性。
石油的荧光颜色随非饱和烃含量及其化合物分子量的增加而加深。
芳烃呈天蓝色,胶质呈黄色,沥青质呈褐色。
7. 旋光性:旋转偏振光震动面的特性。
分右旋和左旋。
大多石油旋光性为右旋。
旋转角小于几度。
石油的旋光性与结构不对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关,因此,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证据。
8.石油沥青矿物是指石油在热力、氧化和细菌等一系列物化和生物作用下次生变化的产物。
9.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凝析油,它的密度小,一般在0. 8g/cm3以下,胶质、沥青质含量低以及含蜡量低,甚至不含。
油气地质学基本概念
2、沉积微相:指在亚相带范围内具有独特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等剖面上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配置规律的最小单元。
23、盐敏:不同矿化度等级的地层水在油气层中流动时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4:碱敏:碱性流体在油气层中流动与碱敏感性矿物反应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5:酸敏:酸液进入油气层,与油气层中的酸敏性矿物反应引起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6、达西定律:一定流体通过多孔介质单位截面积渗流速度与沿渗流方向上的压力梯度成正比。
水驱油效率=(单层水淹区总注入体积-采出水体积)/单层水淹区原始含油体积
水驱油效率表示水洗油的程度和层内矛盾的大小。
63、平面突进系数:边水或注入水舌进时最大的水线推进距离与平均注水线推进距离之比,叫平面突进系数。它反映油层在平面上渗透性的差别。平面突进系数越大,平面矛盾越突出,扫油面积越少,最终采收率也就越低。
油水粘度比=地层原油粘度/地层水粘度。油井含水上升率随油水粘度比的增大而增大。
57、水驱指数:水驱指数是指每采1吨油在地下的存水量。单位为立方米/吨。它表示每采出1吨油与地下存水量的比例关系。指数越大,需要的注永量越大。 水驱指数=(累积注水量-累积产水量)/累积产油量
58、存水率:保存在地下的注入水体积与累积注水量的比值叫存水率。
17、储层敏感性:所有油井的油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对油层损害的程度即为储层敏感性。
18、砂体连通性:各种成因的砂体在垂直向上和平面上相互连通的程度。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就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①油气成因问题②油气成藏问题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一、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与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就是烃类气体。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与非油层水。
狭义: 就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可分为饱与烃、芳香烃、非烃与沥青质四种族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主要元素:碳与氢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与非烃化合物?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与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与丙烷最为常见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与汞蒸气等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CaCl2型;油田水主要为CaCl2型NaHCO3型与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地层封闭性:CaCl2>NaHCO3>MgCl2>Na2SO4第二章储集层与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就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为储集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其次是S、N和O,并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
3.石油可分成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4种组分。
4.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又称“分子化石”、“指纹化合物”或“地球化学化石”。
5.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石蜡—环烷型为主;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
2、海相石油以低蜡为特征(均小于5%);陆相石油以高蜡为特征(普遍大于5%)。
3、海相石油一般高硫(一般大于1%);陆相石油以低硫为特征(一般小于1%)。
4、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 V/ Ni 大于 1;陆相石油V、Ni含量较低,且 V/ Ni 小于 1。
5、海相石油一般比陆相石油的δ13C 高。
例如,第三纪海相石油δ13C一般大于 -27‰;而第三纪陆相石油δ13C较小,一般小于–29‰。
(注:δ13C =(RS/Rr — 1)׉ ( RS (样品)=13C/12C, Rr (相对标准)=13C/12C)6. 荧光性: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荧光的特性。
石油的荧光颜色随非饱和烃含量及其化合物分子量的增加而加深。
芳烃呈天蓝色,胶质呈黄色,沥青质呈褐色。
7. 旋光性:旋转偏振光震动面的特性。
分右旋和左旋。
大多石油旋光性为右旋。
旋转角小于几度。
石油的旋光性与结构不对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关,因此,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证据。
8.石油沥青矿物是指石油在热力、氧化和细菌等一系列物化和生物作用下次生变化的产物。
9.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凝析油,它的密度小,一般在0. 8g/cm3以下,胶质、沥青质含量低以及含蜡量低,甚至不含。
10.稠油是相对于原油的粘度而言的,当原油的粘度在100-10000mPa·s之间时称为稠油,稠油的密度分布在0.935-1.000g/cm3之间,故稠油亦为重质原油。
11. 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自然界中的一切气体。
如:大气、地表沉积物中气、沉积岩中气、海洋中溶解气、变质岩中气、岩浆岩中气、地幔排出气、宇宙气。
狭义的天然气:地壳上部各种天然气体,主要是指聚集成气藏的烃类或非烃类气体,包括聚集型、分散型和非常规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
12.天然气的产状按相态分:游离态、溶解态、吸附态、天然气水合物按形成地质条件和成藏要素分:常规气、非常规气按与石油产出关系分:伴生气、非伴生气<1>聚集型天然气以游离状态聚集的天然气。
进一步分三类:(1)气藏气:在圈闭中独立成为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天然气。
(2)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呈游离态存在于油藏顶部的天然气。
(3)凝析气:在地下较高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
采出后因地表温压条件降低逆凝结作用呈液态产出,与凝析气藏中的天然气分离。
含有凝析油的气藏气(是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2>分散型天然气(1)油溶气:溶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2)水溶气:溶于水中的天然气。
(3)固态气水合物:烃类气体化合物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固态化合物。
俗称可燃冰。
气水化合物分子中,水的冰晶体格架扩展为包括天然气分子的晶体。
主要有:较小的单位晶胞中含有46个水分子和8个甲烷分子;较大单位晶胞中含有136个水分子和8个丙烷或丁烷分子。
<3>非常规天然气(1)页岩裂缝中气(fractured shale gas)——指页岩裂缝和孔隙系统中的生物气和热解气,它可以是有机和无机颗粒表面的吸附气,也可以是裂缝和孔隙中的游离气,有时与油伴生。
(2)浅层生物气(shallow biogenic gas)——一般指埋深不大于1000m的沉积物和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未成熟阶段由厌氧菌作用下形成的以生物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有时混有热解气。
(3)盆地中心气(basin-centered gas)——指发育在盆地浅处和深部的储存在致密砂岩中的热成因气,有时称深盆气和致密砂岩气。
(4)煤层气(coalbed gas):煤层中吸附和游离态的天然气,又称为瓦斯。
<4>伴生气和非伴生气1、伴生气位置上伴生气:气顶气、油溶气和油藏周围(上、中、下方)的气。
成因上伴生气:成油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2、非伴生气:位置上非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关系。
例如:某些气藏气。
成因上非伴生气:煤系有机质或未成熟的有机质形成的生物成因天然气。
13.油田水的概念广义的油田水: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油田区域与油层直接连通的地下水(油层水)。
14.油田水的产状1、按油田水与平面分布2、按油田水与油气藏上下位置关系范围关系油气藏(1)底水(2)边水(1)上层水(2)夹层水(3)下层水15.按油田水在岩石孔隙中存在状态分:(1)吸附水:吸附在矿物表面的水,在一般温压条件下不能自由移动。
(2)毛细管水:在地质条件下不能自由流动的水。
(3)自由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的水。
(4)气态水:充满在未被水饱和的岩石孔隙中,通过蒸发和凝结作用与液态水相互转化。
16.油田水来源(1)沉积水:早期沉积物孔隙水保留下来的水。
(2)渗入水:大气降雨渗入地下形成的水。
(3)转化水: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或有机质成烃作用中产生的水。
(4)深成水: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形成的水,或称内生水、原生水。
17.油田水化学组成1、无机组成溶质主要组成:Na+、K+、Ca2+、Mg2+、Cl-、SO42-、HCO3-、CO32-。
溶质微量组成:I、Br、B、Ba、Sr、F、Fe、Li、Al、Sn、V、Ni、NH4+。
溶解的气体:O2、N2、CO2、He。
2、有机组成烃类:油层水较非油层水溶解有较多的烷烃和芳香烃化合物。
酚类:油层水较非油层水溶解有较多的酚类化合物,以甲酚和邻甲酚为主。
有机酸:油田水中可溶解有环烷酸、脂肪酸和氨基酸。
3、溶解气除气态烃外,还有O2、H2、CO2、H2S、He18. 矿化度: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19.油田水的分类推荐的分类为Sulin(1946)的油田水分类。
该分类以Na+、Mg2+、Cl-和SO42-离子的含量(毫克当量百分数)将油田水分成:(A)硫酸钠型:(Na+—Cl-)/ SO42- <1。
大陆水。
(B)重碳酸钠型:(Na+—Cl-)/ SO42->1。
大陆水。
(C)氯化镁型:(Cl-—Na+)/ Mg2+ <1。
海水。
(D)氯化钙型:(Cl-—Na+)/ Mg2+ > 1。
深层水。
20.油田水的成因类型分布Sulin(1946)认为:(1)油田水中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罕见。
(2)油田剖面油田水自上而下,一般有下列规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有时缺损)、氯化钙型。
21.油气显示的成因类型1、与地下油气藏有关的显示可能有多种成因地下油气藏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可沿断裂面、不整合面、岩层层面、裂隙、节理或刺穿岩体周围等运移通道溢出到地表。
2、与含油层出露有关的显示含油层出露有各种原因出露地表:导致这类含油气层出露的主要原因是地壳抬升剥蚀,或是河流的侵蚀切割,也可以是断层的错断上升。
3、与生油层出露有关的显示生油层出露地表也可以产生石油显示,生油层本身亦可含油或储油,如泥岩裂缝含油或油侵,灰岩中的晶洞油苗等。
22.油气苗:油、气(流)的地表天然露头。
23.含油和沥青岩石: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的岩石。
24.泥火山:地下聚集的高压气体和(液体)与沉积物(或岩石)混合喷发到地表形成的锥状体。
25.油矿物:原油氧化或热变质产生的矿物。
26.油气显示评价:可说明所在地区或盆地地史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成和运聚过程,且油气藏已遭受一定程度或全部的破坏。
油气显示的发现,特别是新探区油气显示的发现,对于油气前景评价和进一步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要十分重视钻井中人工油气显示的研究。
评价油气显示与油气藏可能存在的关系。
油气显示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评价,但从质的方面即对油气显示类型与油气藏关系进行评价和认识是最主要的.油气显示评价主要依据油气显示成因类型。
液态和气态显示是典型的直接显示。
只要发现活的油气苗,就是地下油气藏存在的直接证据。
灰岩晶洞中死油苗主要说明灰岩本身有生油能力,但能否在附近形成油气藏,还要看有无运移、储存和圈闭条件。
对于气苗还应注意区分油型气与沼气、浅层生物气和煤成气。
沼气一般无工业价值,浅层生物气一般不伴有石油,煤成气可能仅伴有少量的石油。
这几种气体成因可通过气体的成分分析和同位素指标加以区别。
固体显示与地下油气藏可以相关,也可以无关,这取决于出现的固体显示是油矿物还是准油矿物及其变质程度如何。
一般说,物理分异和氧化形成的油矿物与地下油气藏相关性大,且可为出露地表的油气层形成沥青封闭条件。
27.同位素效应:物质参与生物、化学和物理的作用过程中,其中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引起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现象。
28.同位素分馏作用:参与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的各种物质之间同位素发生转移和分配作用,以达到同位素稳定平衡的过程。
第二章1.储集层:具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石) 。
2.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储集层的孔隙性:是指空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广义:孔、洞、缝狭义:孔裂缝:岩石因破坏作用产生的面状孔隙(裂隙)双重孔隙:岩石内同时发育上述两种孔隙(狭义的孔隙和裂缝)4.按照孔隙大小和裂缝宽度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
超毛细管孔隙(Supercapillary pore):孔径大于0.5mm,或裂隙宽度大于0.25mm。
毛细管孔隙(Capillary pore):孔径在0.0002-0.5mm之间,裂隙宽度在0.0001-0.25mm之间。
微毛细管孔隙(Microscopic capillary pore):孔径小于0.0002mm,裂隙宽度小于0.0001mm。
5.总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6.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和岩石体积得比值。
7.裂缝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表征岩石的裂缝发育程度。
8.储集层的渗透性: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能。
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