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
思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0~7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 、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能合理地利用时间安排作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钟面。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表上时针和分针靠得很近的时刻。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实物投影仪、实物钟、钟面模型、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小朋友,最近在看什么动画片呀?
什么时候放的?
你怎么知道时间到了,我要去看动画片了呢?
看动画片需要看钟表,那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看钟表?
看来呀!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
二、新授
1、整时时刻的认读
出示:三个钟面(8时 11时 3时)
问: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板书:8时
8:00
……
问:这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8就是8时……也就是说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
2、几时多时刻的认读
出示:一个钟面(8时20分)
问:这个钟面上的时刻你能很快读出来吗?
板书:8时20分
8:20
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呀?
分针从12走到8呢?你怎么想的?
学生将自我的思考方式呈现。
出示:钟面上一共有()数字,
这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个大格,
每一个大格有()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分针每走一小格就是()分钟,
分针走一圈呢?
学生回答
依次出示:9时零5分、6时10分、1时35分的钟面
问:你能读出它们的时刻吗?
师:听,好象有人在争论,我们一起去看看。
多媒体演示情景:4时55分和3时55分的钟面争论谁是4时55分
师:小朋友,你来评评理?
学生讨论后交流认识到时针刚走过数字几那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走过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3、练习
师出示钟面:谁愿意做小老师拨一个时刻考考大家?
学生活动
(评析: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更能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
4、出示课题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我们认识了时和分。
板书:时、分的认识
5、体验一分钟,知道时和分的进率
问:那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
学生活动:测一测一分钟脉搏可以跳几下?
一分钟可以做多少道口算?
问: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那分针走一圈呢?
学生动手拨动分针,观察钟面变化。
问:你还发现了什么?
板书:1时=60分
三、巩固练习
师:时间老人知道你们今天学会了很多知识,想邀请你们一起去闯三关,愿意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把钟面上相同的时刻用线连起来。
第二关:通过给出的时刻在钟面上找出分针所在的位置。
第三关:通过给出的时刻在钟面上找出时针所在的位置。
四、联系实际,应用生活
师:你能说说你每天的作息时间填入表中,你来介绍一下自己作息时间。
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那么,如何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从而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用呢?下面是我在教学《时、分认识》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
如教学“时分认识”时,我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将动画片这一事件用于导入,如:“同学们,最近在看什么动画片呀?什么时候放的?你怎么知道时间到了,就要去看动画片了呢?看动画片需要看钟表,那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看钟表?”学生们讲出了许多生活中需要看钟表的例子:“上学需看看钟表;坐车需要看钟表;……”接着我引出学习的内容:“看来呀,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今天我们学习《时、
分的认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使学生对将要学的新内容有较高的兴致,学习时分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了。
二、创设学习情景,认识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但不能说学习数学就可以脱离实际,而是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起学习的需要。
例如:教学“时分认识”时,我为了让学生珍惜每一分钟,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景:1、亲自体验,分组活动:1分钟你能算多少题口算题?你的脉搏跳动多少下?2、说一说:你用1分钟能做些什么?3、出示1分价值图。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活动,去体验和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习态度就更加认真了。
三、引导主动参与,理解数学问题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例如,“时分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出接近整时的时刻,这是如何突破本课的难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用课件演示争吵的画面:4时55分和3时55分的钟面,争论谁是3时55分?小朋友,你来评评理。通过可爱的动画形象,激起学生对此项内容的参与性,加入了争论的场面,使学生进入了积极辩论的角色中,使每一个学生参与了突破本节课难点的过程,掌握了接近整时时刻的认读方法。又如:我设计的闯三关的练习:第一关,把钟面上相同的时刻用线连起来;第二关,通过给出的时刻在钟面上找出分针所在的位置;第三关,通过给出的时刻在钟面上找出时针所在的位置。有关挑战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理解数学问题。
四、参与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并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这样设计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面学具钟,让学生观察学具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动手转动学具钟,看看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