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论文-中国教育史
浅谈一本体系完备的教育史著作――评陈青之先生的《中国教育史》
浅谈一本体系完备的教育史著作――评陈青之先生的《中国教育史》论文关键词: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体系完备特点鲜明论文摘要: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史专家,陈青之先生著的《中国教育史》(1936年版),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今天教育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书,除了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之外,其完备的体系也是其中主要之原因。
陈青之先生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将中国教育史研究理论与实践原原本本按时间顺序表述明白”,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史专家,陈青之先生著的《中国教育史》(1936年版),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今天教育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书,除了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之外,其完备的体系也是其中主要之原因。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陈青之先生始终围绕一个主线,按照“将中国教育史研究理论与实践原原本本按时间顺序表述明白”的指导思想,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写作思想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创作之亮点,在于他对“儒主线说”的系统阐明。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始终受儒家思想支配,其核心是“伦理”,于自身修养取“听天由命主义”,于社会秩序取“正名定分主义”,于论断事理取“折衷调和主义”。
陈青之先生在序言中提出,教育史的主要任务:(1)在于说明历代教育制度及学说变迁之原因;(2)在于比较各个时代、各个地方教育之升降与异同;(3)在于阐发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之对教育的利用;(4)尤在于以客观的态度批评历代教育之得失并表明其特异之点。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陈青之先生没有明确提出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词语,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其研究中国教育史所采取的方法、态度及欲达到之目的。
即在比较中国教育在时空发展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为今日之借鉴,这充分表明了陈青之先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其表现明显且一以贯之的写作态度,其中不乏独到的观点。
中国教育历史论文
中国教育历史论文中国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这种教育注重个体的德育和修养,强调孝道、忠义等传统价值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并发展,形成了科举制度和私塾教育。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官僚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私塾教育则是在家庭或私人经营的学校里进行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家庭富裕或贵族阶层的孩子。
随着西方文明的介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创办了许多近代学校和大学。
同时,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强调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发展,包括取消科举制度、实行义务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等。
同时,中国也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正朝着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方向努力。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加强师资培养、推进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
同时,中国也在推动教育国际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而努力。
总的来看,中国的教育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许多成就。
同时,中国的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抓住机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其中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投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模式,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包括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对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究历史时期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从教育史的角度,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一、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是教育史的起源,同时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实施。
古代埃及的“神话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则以培养公民素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来学习。
古代中国的教育强调孔子的儒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印度的教育则以吠陀经和吠陀学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和灵性。
二、近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将教育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普遍素质教育的观念下,建立了现代的学校体系。
德国的维特根斯坦研究和推广了教育学科,并提出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法国的康德等教育家则强调教育应当立足于个体发展和自由意志的尊重。
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综合发展为核心,追求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学中,以美国的约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苏联的列宁教育学说强调技术与道德培养的综合,倡导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
四、教育史的启示教育史的研究对于教育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通过对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为我们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教育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变革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促使我们关注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背景。
小学生爱国主题教育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
小学生爱国主题教育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而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了解国家的一个关键方面。
因此,通过爱国主题教育,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增强对国家的认知和归属感。
本文从教育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起源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夏代就有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
当时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随着历史的演进,教育制度逐渐发展完善,进入封建社会,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培养符合统治者需要的人才。
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则是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于20世纪初开始进行改革。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改革和发展。
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该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格局。
此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三、教育制度的特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首先,中国的教育制度实行的是统一规划和管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
其次,教育制度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中国的教育制度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榜样作用。
四、爱国主题教育对了解教育制度的意义通过爱国主题教育,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教育的认同感。
爱国主题教育可以通过宣传介绍国家的教育政策、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教育事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教育制度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理念和宗旨。
此外,爱国主题教育也可以通过学习国家历史,了解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从而明白教育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
小学生通过爱国主题教育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可以为他们的未来学习规划和职业选择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国教育史——精选推荐
中国教育史第⼀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①⽣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物遗传本能。
(法:利托尔塔英:沛西·能)②⼼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童对⼈的⽆意识模仿。
(美:孟禄)③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社会需要和⼈的发展需要。
(恩格斯)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的⼀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③教育活动在⽣活⽣产中进⾏④教育⼿段局限于⾔传⾝教⑤男⼥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员第⼆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六艺教育: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乐:诗歌、⾳乐、舞蹈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战车的技术书:⽂字读写数:算法2、春秋时期的教育变⾰①官学衰废原因: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化垄断。
②私学兴起a、私学产⽣的背景:①管学的衰废,促进了私学的兴起②⼠阶层的变化与统治者争相养⼠促进了私学的兴起。
b、产⽣的意义:①私学的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②私学的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次重⼤变⾰③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传说,使⽂化知识传播于民河。
③私学的派别: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孔丘3、孔丘的教育思想(1)孔⼦的⼈性论①孔⼦从教育与⼈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他承认教育对⼈的发展起决定作⽤。
②孔⼦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论何⼈,只要肯努⼒,定能获得成功。
③⼈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孔⼦主张⼈应当终⾝不断受教育,这样才能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于停顿、倒退,这个全⼈⽣的学习过程要到进⼊坟墓才算结束。
④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进步⼀⾯,但是他把⼈性分为三等,并断⾔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性论的⼀个缺陷。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改革一、西晋的中央官学西晋在继续兴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文帝当政的元嘉时期,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文帝征召名儒,先后设立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博士。
总明观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总明观的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三、北魏的中央官学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年)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
中书学名称是北魏的特创,太和十年(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为强调皇族的教育,北魏还建起了黄宗学。
黄宗学亦为北魏首创。
附:泰始:????(265年十二月-274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
这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鲜卑族人。
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文教政策和调整,文教政策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和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小学教育考试整理-中国教育史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3.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4.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7.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代表。
9.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堂始在澳门成立,它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早期一位来华传教的传教士而得名。
在该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
10.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1972年,由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
11.1896年,盛宣怀奏请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先后开办有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特班,民国后发展为交通大学。
12.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13.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4.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15.民国初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6.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17.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陶行知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教育史论文精选对比
一、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论文题目:蔡元培教育思想初探作者:周玉清喀碧竹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摘要: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蔡元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本文从分析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来源入手,重点论述了蔡元培“五育并举”等教育思想。
论文概况: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蔡元培的生平经历,再次介绍了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其中重点论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以及蔡元培对各育的认识,最后论述了蔡元培主要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借鉴。
我认为,本文的亮点在于把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和我国当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并论述我国培养目标的发展进程。
选取理由:蔡元培被公认为推动近代社会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第一人。
也是第一个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与我国当今的教育目标息息相关。
本论文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以期为今天发展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个人启示:对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当时落后的中国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如果与当今的教育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就要辩证的看待。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
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蔡元培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并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言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所以,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结合当今的培养目标的时候,应该多考虑时代发展现状与我国国情,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可行的培养目标。
此外,这篇论文的思路十分清晰,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值得借鉴。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摘要: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
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高潮;史学理论从甲骨文对中华民族教育活动的记载开始,中国教育史学便开始漫长的孕育时期。
由于中国教育一直依附于政治,未出现学科专业分化,教育史学一直未能成为一个专门学科。
19世纪后半叶,随着近代西方学科分类方法的传入,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新式学堂中有了专门的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学科才呼之而出。
在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过程中,为满足1904《癸卯学制》中“大学堂、进士馆、师范学堂课程中必需设教育史科”的需要,一大批传统学人,在新史学思潮启迪及日本学者对中国教育史研究热潮的带动下,开始第一次致力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
1901年,史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并陆续发表有关教育史、学术史的论文,开学人研究中国教育史之先河。
1910年湖北学使黄冯箕提出设想、后由两江师范学堂课务柳诒徵着成的《中国教育史》则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在学术界地位的最终确立。
从1904年至今,中国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
百年以来人们在对中国教育史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历史研究本身历史、即中国教育史学史的关注。
中国教育史学史发展的近百年可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回顾近百年以来这一学科研究高潮的特点对于今天教育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民国时期教育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及特点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从1904《癸卯学制》颁布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
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兴盛到停滞的过程,并形成了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教育史
夏代的教育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夏代已经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文字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可以记录人们的思想活动,积累知识经验;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知识传给下一代。
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促使教育发生质的的变化。
掌握文字是贵族中的文化人,接受文字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贵族的子弟】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关于夏代学校的的设置:【夏代的学校类型:序、校】※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教育贵族子弟的场所。
所以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校【校是乡学,校设于设于乡里,进行伦常教育,宋朱熹著《孟子》指“校”为乡学】教育目的“为政尚武”,“武人”专政。
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来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1.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育;【以射造士,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2.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3.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做教育手段【文字构造几条原则,如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等均已具备,且被普遍使用,这是文字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文字是教育的工具,典籍则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商代的学校:庠;序、;学、;瞽宗商代教学的内容:【商代学校由国家管理,受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A:思想政治教育【1、奴隶主阶层为加强统治的需要,极力提倡宗教迷信,把本族的祖先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和孝祖实际就成为一回事。
2、“孝”成为奴隶主贵族最强调的基本道德准则,遵守孝道才能继承王位,不守孝道在政治上就要受到制裁。
孝为社会道德准则,也成为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
】B:军事教育【1、射箭是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驾驭车马的教育内容。
2、射御是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C:礼乐教育【1殷人迷信鬼神,经常举行祭祀活动,这类活动都要有相应的礼节和音乐。
中国教育史第二篇
1.2.2 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1)幼教师资培训p25 破女禁,中国第一个女子学堂(1844,爱 尔德赛,宁波,女熟)
●经正女学 (经元善) ●爱国女学 (蔡元培) ●1904 慈禧太后 准中南海创设女学 ●1907 《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 章程》 ●至宣统末年,全国女生,二三十万
1.2.2 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 ④解放儿童的嘴
沉默是金 喜欢孩子听话,不喜欢孩子多话,言 论自由,问的自由
• ⑤解放儿童的空间
儿童禁锢在教室或校园里,犹如鸟困笼中
• ⑥解放儿童的时间
幼稚园不能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 ①需要充分的营养
• ②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 • ③需要因材施教 • ④需要发扬民主 – 教育机会均等 – 宽容和了解 – 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
陶行知的幼稚教育研究
• • • • • (1)生活教育理论 (2)论幼稚教育的重要性 (3)论幼稚教育的普及方向 (4)论“创造的儿童教育” (5)论幼儿师资的培养——―艺友制”
(1)生活教育理论
• 来源:脱胎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生活——教 育即生活,反对的是教育准备说,倡导的是教 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 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变成形成微型、雏形“社 会”,让幼儿在学校就可以体验到社会生活 – 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儿童经验的获得要依靠儿童自身的活动去达到, “从活动中学” • 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 做合一
小资料:蒙养院保教要旨与课程
• 蒙养院保教要旨: (1)“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展其 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 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 (2)“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 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所能 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 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论文
学术自由与中国教育发展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教育的产生,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就有了教育活动。
对于教育的发展,从古自今,人们各抒己见,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的生产力、政府政策、传统文化……纵观我国的教育的发展,学术自由与我国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有了人类存在,便有了教育。
原始时期,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参加集体的或是氏族的劳动生产。
为了生存,人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分化,没有思想的束缚,所以这个时期是学术最为自由的时期,但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育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虽然有生活习俗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和文字的产生,但是教育的发展终究围绕生产的发展而进行的,所以教育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相对于那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说,教育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
到了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形成,国家的出现,教育在受到了奴隶主的控制,学术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教育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不少的进步。
夏代已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国家设立机构管理教育工作;商代有了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的手段,并且把文字记载在甲骨或是玉石上,用来记载事件;周代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夏、商、周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是随着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不断的加强了对学术和人们思想的控制,他们推崇宗教迷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到了商代,出现了只有官府有学,民间私家无学术—“学在官府”的现象。
这种“学在官府”的出现导致了教育只是贵族等小部分人的教育,同时也容易导致学术自由的被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相对于原始社会的低生产力水平来说,在生产力水平相对高些的夏、商、周时期,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减缓的趋势。
新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现状与未来展望新中国建立后,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显然,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的被抛弃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中国教育事实上也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代,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全面转型直接导致了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困境的时代,并且这种困境是多方面的。
我们深入地研究新中国后教育所走过的阶段,以及今天所处的困境,对于寻找中国教育摆脱困境的途径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这是新中国教育的创立、摸索和健康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在毛泽东等人的个人魅力以及党的略带乌托邦理想色彩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国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在教育领域里,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兴高采烈,都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了满腔的热情,包括新中国后第一批“海归”的一些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去。
1952年,全国进行了高校院系的调整,可以认为,从这时起,新中国基本上就建起了自己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同时,中等教育,基础教育也都全面地发展起来了。
当然,1957年全国进行了所谓的“反右”斗争,实际上重点就是针对教育系统的,教育系统的很多人都被打成“右派”,他们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平反。
但不管怎么说,新中国以后的这个17年,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以后我国进行的“两弹一星”研究所需的大量人才,除哪些“海归”之外,大多数都是这一阶段培养出来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把中国教育的这个17年说成是“资产阶级的黑线专政”、为资产阶级培养人才,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所以,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中国教育在这17年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二阶段:1966年到1976年,这是新中国教育遭到重创的所谓“文化大革命”的10年。
中国的历史教育与教育制度
中国的历史教育与教育制度历史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历史教育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一、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历史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
儒家思想强调了对历史的重视和研究,将历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历史教育逐渐演变为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提倡借鉴西方历史学的方法,推动中国历史教育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
这一改革使得中国的历史教育更加注重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
随着中国的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历史教育也逐渐得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国的历史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等形式进行。
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将历史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中国的历史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历史教育不仅教授学生历史事实和事件,还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历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此外,中国的历史教育还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历史教育通过讲授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优秀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历史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
三、教育制度对历史教育的支持中国的教育制度对历史教育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政府和学校也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历史教育活动,如讲座、展览和实地考察等,丰富了历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学前教育史论文2900字-学前教育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学前教育史论文2900字_学前教育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导读:学前教育史论文应该怎么写?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不管是写作什么专业的论文都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首先就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学前教育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学前教育史论文2900字(一):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对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启发论文[摘要]受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的启发,学前教育史研究应关注所有学前教育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并实现从“生活故事”的文本叙事到“生活史实”的微观叙述的转变;应关注学前教育生活的層次与结构,使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内容更具综合性和均衡性;应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还原学前教育生活史实,使之更具研究价值。
学前教育生活史研究将有助于探析学前教师思想和观念的形成过程,促使学前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史研究;教育生活史;学前教育史;研究范式生活史是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日渐重视的研究领域,教育生活史的出现有助于丰富生活史研究的视野、方法和效果,[1]其趋于日常化、生活化、微观化的范式特点也可以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提供诸多启发。
一、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对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视角的启发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考察角度,拓宽了学前教育史研究的“生活宽度”,推动着学前教育史研究从对“生活故事”的文本叙事转向对“生活史实”的微观叙述。
首先,教育生活史为学前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考察视角。
日常生活史受20世纪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已经从对关注“大历史”而忽略“小人物”的宏观社会结构与功能分析范式的反思转向企图回答长久以来社会史研究所悬而未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理解个体经验与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2]教育生活史研究源于生活史研究,它更多的是记述教师、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生活。
其次,教育生活史研究可以拓宽学前教育史研究中教育活动的“生活宽度”。
中国儿童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儿童发展历史论文中国儿童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儿童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师傅负责。
父母教育子女、师傅教育徒弟是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
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儿童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宋代,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来启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
明清时期,朱子学、理学兴起,对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修养,提倡“教子有方”。
到了近代,中国的儿童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开始改革。
新式学堂、近代学校陆续兴起,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逐渐得到普及。
同时,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儿童权益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儿童的权益,推动了中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儿童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儿童的教育逐渐与互联网、智能设备结合,出现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工具。
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互联互通,为儿童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中国儿童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交融中不断前行的历程。
在未来,中国的儿童教育将面临更多挑战,但也将迎来更多机遇。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对儿童的关爱和教育理念,同时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教育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在信息化时代,儿童教育不仅要面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挑战,还要应对信息超载和虚拟世界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的变迁也对儿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的心理健康、情感发展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儿童教育事业更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重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作业题及答题提示
(答案不能少于1200字,也不要超过4000字。
答案提示仅供参考,望不要拷贝。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答,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举例分析。
只要理解不出现偏差,分析合理、充分,都是好的作业。
)
作业题目:
《学记》提出了诸多教育教学原则,“长善救失”是其中之一。
《学记》在论述“长善救失”时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请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工作体会对这条原则进行评析。
答题提示:
《学记》归纳学生学习中存在着四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多:贪多务得;寡:求精而所习太少;易:过分自信把学习看得过分容易;止:自信不强,畏难而止。
可贵的是《学记》辩证地看待这四种心理倾向,认为各种心理倾向中也蕴含着积极的因素,所以《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
”就是要努力发扬学生品格特征中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
首先,“长善救失”原则以一种积极辩证的态度看待教育对象,强调从学生的缺点中发现其优点,就象后来王夫之解释的那样:“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
学习中贪多务得是消极的,好的一面是有利于走向渊博;学得过窄,孤陋寡闻是消极的,好的一面是有利于走向专深;将学习看得过分容易是消极的,但好的一面是能够勇于进取;信心不足,畏难而退是消极的,好的一面是有利于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学习。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发挥其长处,克服其弱点。
其次,“长善救失”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看到了学生各有缺点和长处,而且看到了他们的长处和缺点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存在着不同的发
展方向和可能性(“心之莫同也”)。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采取有针对的方法,在“知其心”的前提下“尽其材”、“救其失”。
我的大学爱情观
目录:
一、大学概念
二、分析爱情健康观
三、爱情观要三思
四、大学需要对爱情要认识和理解
五、总结
1、什么是大学爱情:
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
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
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
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
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
1)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
2)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
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
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
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
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
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
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
1.不影响学习:
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2.有足够的精力:
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
3、有合理的时间;
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
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
(二)树林正确的恋爱观
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
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
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
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
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
(四)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
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
(五)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
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
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
(六)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
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
总结:
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
是否成熟。
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
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