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节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节》卦读书笔记
杨静
(首师文学院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学号2060109051)
《节》卦第六十,次《涣》卦之后。
《序卦传》说:“涣者离也。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意思是说.处涣之后,物既离散,但终须有一定的节制,才不致于分崩离析,所以涣卦之后次之以节卦。
“节”义何在?《杂卦传》说“节止也”,也说“艮止也”。
孔颖达说:“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
”(《周易正义》,下同)朱熹说:“节,有限而止也。
”可见节之止,是一种限制,使事物发展不至于太过,适可而止。
艮之止,是静止不动的止,它要求人们该动则动,不该动则止,即根本不动。
艮之止回答的是人们的行为选择问题,即强调人们知道什么事当行重要,知道什么事当止更重要。
而节之止回答的是人们的行为控制问题,即告诫人们明白,纵然是当行的事情,也要有一个限度,不宜过份,即适可而止。
节卦云:“节,亨。
苦节不可贞。
”可见“节”又有“甘”与“苦”之别。
凡事有节,自然前进,道路亨通.但是不可以实行“苦节”,因为强制实行的超限度的节制,是不正常的。
孔颖达说:制事有节,其道乃亨,故曰节亨。
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
”做事要有节度,有节度方可亨通。
节,也就是适中,恰到好处,不过分。
过分了,就变成苦节了。
苦节不可长久,亦即“不可贞”。
查慎行《周易玩辞集解》说:“卦彖分两层。
节则适中,有可亨之道,苦节则不中,故不可贞。
圣人欲维其道于不穷,故节之义不取苦而取甘,不于贞而于亨。
贞字作久字解。
”我较同意该观点。
我以为否定“苦节”,是整个《节》卦的精神,《节》卦精神也正是中庸思想的另一种表述。
正所谓“如泽节水,称其大小深浅,要使不溃不涸而已。
”这种主张有所节制,得道适中的中庸思想无论是天道自然或人类社会都不可少。
《象》曰:“泽上有水,节。
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
“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节》卦下体为兑( ),象征泽;上体为坎,象征水,故《象传》发挥说:“泽上有水,节”湖泽之上,又有天上雨云化水,源源不断地自天而降,湖泽的容量有限,如果不修堤坝水闸以加节制,增其排泄功能,则湖水将泛滥成灾。
故朱震云:“泽之容水固有限量,虚则纳之,满则泄之,水以泽为节也。
”君子观此卦象,由自然世界而进一步想到人类社会,人的思想感情或行为,如果任其私欲恶性膨胀,也将泛滥社会,荼毒人类,所以应该加以适当的节制:制订礼法制度以节民,制订伦理道德以节身。
“节者,制度之卦”(孔颖达),故也可以这样认为,节卦的主题就是讨论如何从事制度建设的问题。
关于“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程颐说:“君子观节之象,以制立数度,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皆有数度,所以为节也。
数,多寡,度,法制。
议德行者,存诸中为德,发于外为行,人之德行,当议则中节。
议,谓适度求中节也。
”我以为这是在导引君子在制度建设中要强调发挥道德的作用,就是不同于法治的礼治。
君子根据节卦卦象来制定礼乐制度,评论品德行为。
正如明代学者释智旭所言:“若冕旒,若宗庙,若
乐舞,若阶陛,若蓍龟,若爵禄等,皆有其数以为度。
制使各得其节,则无过与不及,而不奢不俭。
若见君,若事亲,若接宾,若居丧等,皆根乎德以成行。
议使各当其节,则无过与不及,而可继可传。
”
《彖传》则从卦德卦性方面来分析关于如何进行制度建设。
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甘节”,另一种是“苦节”。
“甘节”是一种甜美的制度,合乎理想的制度,使人们感到心情舒畅,乐于接受,自有亨通之理,称之为“节亨”。
“苦节”则是一种痛苦的制度,不合乎理想的制度,使人们感到强迫,难以接受,这种制度必然会激起人们的反抗,不可能维持长久,故说“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由此看来,从事制度建设,应当以“甘节”作为理想社会的目标,而不能使之变为“苦节”。
就易学的基本原理而言,一个理想的社会是由阴阳刚柔两大势力协调配合组建而成的。
节卦的卦爻结构,“刚柔分而刚得中”,正是这种优化的组合,体现了理想社会的组织原则;节卦上体坎为刚,下体兑为柔,刚上而柔下。
卦的六爻,三刚三柔平分均衡,而且九五、九二两刚爻又分居上下卦之中位。
这种组织结构内在地蕴含着调节的功能,良性互动,“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兑为悦,坎为险,在运作的过程中,刚柔双方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克服前面的险阻,各当其位,自我约束,有所节制,特别是刚居于领导的地位,遵循中正之道的准则,柔服从刚的领导,诚心配合,这就无往而不亨通了。
这种理想的社会结构把刚柔结合得恰到好处,既是秩序井然,又是和谐融洽,在己则安,行天下则悦,所以称之为“甘节”。
如果违反了中道,片面地强调秩序的稳定而破坏了整体的和谐,限制得过于严格,令人无法忍受,这就变成“苦节”了。
实际上,这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并不是人的主观设计,而是对天地自然的效法。
“天地节而四时成”,比如一年四季,各当其位,界限分明,同时又是结为一体,往复循环,这整个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自然的节律,是秩序与和谐的完美的结合。
因此,人类社会从事制度建设,要效法这种自然的节律,做到既不伤财,也不害民,使人民乐于接受,决不可使之变成残民害物的工具。
下面分析爻辞爻象。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象》曰:“不出户庭。
知通塞也。
”
《周易正义》释爻辞曰:“为节之初,将整离散而立制度者也,故明于通塞,虑于险伪,不出户庭,慎密不失,然后事济而无咎也。
”为什么初九“不出户庭”就能“无咎”呢?《象传》揭秘云:“不出户庭。
知通塞也。
”也就是说,君子应知晓通则当行,阻则当止的道理。
从爻位爻象看,初九阳刚位正,又上与六四阴阳有应,在一般卦中,当是吉爻。
但因其所处《节》卦的特殊环境,阳刚位正而有应,则将勇于出门前行而不知节制,而上卦是坎之险陷,见险不知其止,则其凶险有咎可知;又初在全卦处位最下,虽秉阳刚之质,但时不我利,客观的时机尚示成熟,所以应安于所处,自我节制,静以待时,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准备。
《系辞传》上引孔子的话来加以发挥:“‘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幾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从爻象看,初九位在兑下,而兑于象“为口舌”、“为毁折”(见《说卦传》)、有因议论而言语败事之象。
处“节”之初,居无位之地,如若急于出门议政,则可能因言语失慎泄露机密而致祸。
故作者戒之“不出户庭”则可保其“无咎”。
又杨万里云:“君子将有以节天下,必始于节一家,节一家必始于节一身。
颜子之节,非求之外也,节性而已。
不迁怒,喜怒节矣,不贰过,过愆节矣;
一箪食,奉养节矣;不出户庭之间,而制数度、议德行、不伤财、不害民,节之道具矣;何咎之有?塞则行之户庭而准,通则行之四海而准,而况为邦乎?初九穷而在下,故不出户庭。
”于此可见,不出户庭,不是什么事也不干,而是在为实行“节”道作必要的酝酿准备。
九二,不出门庭,凶。
《象》曰:“不出门庭,失时极也。
”
《周易正义》释爻辞曰:“初已造之,至二宜宣其制矣,而故匿之,失时之极,则遂废矣。
故不出门庭,则凶也。
”从爻象之变来看,《节》之六三、六四与九五组成上互之卦艮( ),艮于象“为门阙”。
但初九与九二均在上互艮卦之下,从爻象来看,即均在门庭之内,故爻称“不出门庭”。
但初九当“节”之初,因时塞而宜止则止,故以不出户庭为无咎。
而九二则情况变化,阳居中位具刚中之德,居大臣之位,已有一定的力量;又九二与六三、六四下互之卦为震( ),震于象为足,性为动,有破门而出之象,故九二于时通之际,应该秉其刚中之德,勇于跨出门庭而大踏步前进,自觉地承担“制度数,议德行‘的政治责任,但九二却反其道而行之,时可行矣,乃因其阳居阴位失正无应而自寻烦恼,犹豫不决,止而不行,此所谓表面知“节”而实不知通变之蔽也。
所以《象传》释云:“不出门庭,失时极也。
”毛颖达疏云:“‘失时极’者,极,中也。
应出不出,失时之中,所以为凶。
”所称“失时极也”,就是丧失了适当进取的有利时机。
但是,初九与九二,同样是“不出户(门)庭”,为什么初为“无咎”而二为“凶”呢?这就是因为时机不同,则应有不同的处理,但二却与初采取同样方法对待,不合时宜,怎能不自取其凶?也如黄寿祺、张善文先生所言:“初九在路途‘塞’时,节制不出;九二当路途‘通’时,仍节制不出;可见前者‘知几’,后者‘违时’,故彼‘无咎’而此‘凶’。
”全卦六爻皆以泽与水二体取象。
泽虽为节水之物,但同时也是排水之具。
泽水虽以节止为义,却仍然是以通行于无穷而为其节亨之道,“节”之时义大矣!初与二吉凶之别,关键在于一个“时”字。
如朱熹云:“若以道理言之,则有可为之时,乃不出而为之,这便是凶之道,不是别更有凶。
”又曰:“时乎时,不再来,如何可失!”(《朱子语类》卷七十三)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此爻有两种解释。
旧注《周易正义》曰:“若,辞也。
以阴处阳,以柔乘刚,违节之道,以至哀嗟。
自己所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也。
”孔颖达疏云:“节者,制度之卦,处节之时,位不可失,六三以阴处阳,以柔乘刚,失位骄逆,违节之道,祸将及己,以至哀嗟,故曰‘不节者,则嗟若’也。
祸自己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
”傅佩荣、刘大钧、蒋凡、曹增儒、台湾的徐芹庭等先生都以该解释为宗,将“无咎”通译为“祸本自致,能怨何人”。
但黄寿祺、张善文二先生在《周易译注》据张载《横渠易说》,将此爻“无咎”直译为“可免咎害”,又译《象传》“又谁咎也”为“又有谁会施加咎害呢”?金景芳先生于《周易全解》中也认为“《易》是补过之书,六三既嗟伤自悔,谁又能怨咎他呢!”又译《象传》为“虽不节,却知其不节而自悔,又谁得而咎之!”清人李道平、唐明邦、余敦康等先生采用此说。
二说于义皆通。
但细加勘比,似乎王弼之说为优。
爻辞是说,六三,自我放纵而不加节制,则将有嗟叹悲伤,其严重后果,又将归咎于谁呢?六三阴处阳位火正过中,质带阴邪之气,上无呼应,又乘凌初、二两阳,
已呈凶象。
加以其居位又在下兑之极,兑性悦,于象“为口舌”,有悦极而胡说八道之象;而其上行又近上体之坎,坎之象“其于人也为加忧”(见《说卦》);综观爻位爻象,六三是兑悦之极,纵情肆欲,不知节制,而有自陷坎险之行,所以结果是乐极生悲而嗟悔莫及,其严重后果是自我作孽的自作自受,又将归咎于谁呢,杨万里《诚斋易传》云:“六三以兑说阴柔之极,而在人上,挟其说豫充盈之势,极侈汰以自奉而不知节,至于人恶其盈,鬼瞰其室,天收其声,然后戚嗟慨叹,亦何及矣,自取之耳,又谁咎哉!郑伯有、晋石崇是已,至见逐于国人,追诵于白首而不悟也。
三居泽之极,故溢而不节。
”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其为人被子产称为“伯有侈而愎”。
据《左传》襄公三十年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
”后被攻而奔许,“伯有死于羊肆”。
晋朝石崇与王恺夸比豪富,酒宴之上滥杀无辜侍女,最后被仇敌孙秀报复,与友人潘岳同时刑戮,潘吟“白首同所归”之诗。
诚斋以伯有及石崇喻六三之“不节若,则嗟若”,于史颇为贴切。
正是“由己不节,自致灾祸,又欲怨咎谁乎?”(孔颖达疏《象》)
(也注意到“无咎”于一卦中有两种用法,甚是牵强。
觉不妥之余,一时又难能考据其它,只好留待另文探其究竟)。
六四,安节,亨。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周易正义》释爻辞曰:“得位而顺,不改其节,而能亨者也。
承上以斯,得其道也。
”孔颖达疏云:“六四得位,而上顺于五,是得节之道。
但能安行此节而不改变,则何往不通,故曰‘安节亨’,明六三以失位而招咎,六四以得位承阳,故安节而致亨。
”爻辞是说,六四安顺泰然地实行节止之道,前进道路亨通。
六四居大臣之位,阴处阴位得正,上承九五中正之君,以己之正,安顺九五中正之节,君臣相得益彰,“节”道得以实施贯彻。
又六四已从下兑上升至上坎之下,坎象为水,兑象为泽,泽水上溢则为灾,泽水下流则有节,六四下与初九为正应,正是泽水下流而有节之象。
六四之行,正而有节,泰然处之而心安理得,故爻称“安节,亨”。
《周易折中》云:“六四以柔正承五,故日安节。
‘安’与‘勉’对。
盖凡其制节谨度皆循乎而安行之,非勉强以为节者也。
于象居坎之下,水之下流也。
柔正为水流平地安澜之象。
”金景芳先生《周易全解》也说:“所谓‘安节’,不是勉勉强强以为节,是循乎成法,制节谨度以为节。
六四居上体坎之下,亦即坎水之下流。
水下溢为无节,水下流为有节。
又,六四柔顺居正,有水流平地安澜之象,故不但有节,且为安节。
”又译《象传》所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为“六四能安节,能致亨的原因不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是它上承九五刚中之道经为节。
”徐芹庭先生《细说易经六十四卦》(下)中也说:“六四当节之时,以诸侯而上承九五之天子,又得阴阳之正位,故能安和节约,心安理得的去制度数,议德行,这是亨通的。
象辞上说:安节之亨,是说能承顺君上之道,以修齐治平。
”此爻我以为理解重点在“安”字,唯有心中坦荡,安然依循节制的中道,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能真正达到“安节亨”的境界。
朱高正先生在《易经白话例解》中所举二例很能说明其中要义:宋代名相王安石于俭朴乃天性使然,毫不做作,可说是“安节”之一例。
反观汉代丞相公孙弘,俸禄甚丰,却粗茶淡饭,刻意表现的很节俭的样子,实际上不过沽名钓誉而已。
为什么同样是节制,却有两种天差地别地评价呢?重点就在于“安”字,如果心中时常持有如何才能博取俭约之美名,或是故意违反人之常情,刻薄吝啬,都能算是“安节”,但本质、境界却
完全不同。
只有真正做到心“安”,方能达到“亨”的境界。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甘,甜美;尚,尊尚、尊重。
《周易正义》释爻辞曰:“当位居中,为节之主不失其中,不伤财,这害民之谓也。
为节之不苦,非甘而何?术斯以往,往有尚也。
”疏云:“‘甘’者,不苦之名也。
九五居于尊位,得正履中,能以中正为节之主,则当《彖》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之谓也。
为节而无伤害,则是不苦而甘,所以得吉,故曰‘甘节,吉’。
以此而行,所往皆有嘉尚,故曰‘往有尚’也。
”《周易折中》引赵汝楳云:“咸、苦、酸、辛,味之偏;甘,味之中也。
甘受和,和者节味之偏而适其中,行之以甘,人不吾病,而事以成,节之吉也。
”爻辞是说,九五,实施正确适中的节制,使人心头感到甜美而自觉遵行,吉祥如意;循此前进,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
九五居全卦之中,秉其阳刚中正之德,以调整节止全卦,是节之所以为卦之主。
此所谓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故爻称“甘节”,又称“往有尚”也。
又五以阳实于坎水之中,犹如活水源头,水行下流而泽斯万民,而受五水之实惠,如《周易折中》所云:“水之止者苦,积泽为卤是也;其流者甘,山下出泉是也。
五为坎主,水之源也,在井为冽,取其不泥也,在节为甘,取其不苦也。
”朱熹曾比较六四“安节”与九五“苦节”精神之异同,云:“‘安节’是安稳自在,‘甘节’是不辛苦吃力底意思。
甘便对那苦。
‘甘节’与礼之用、和为贵相似,不成人君得甘节吉时,也要节天下,大率人一身上,各自个当节底。
”(见《朱子语类》(卷七十三)金景芳先生也说:“甘节不同于安节,安节只行于己,唯自安而已,而别人未必安。
甘节是九五居中履正,人君以节天下国家的节,这种节既施之于己,也施之于人,天下国家上下人等都不以为苦,故得吉。
”大抵人过心劳形皆为苦,人感其苦则是强制之节,勉力而强制行之,其节止何能坚持长久?反之,甘之如饴,自觉实行,则其法令制度可行之长久,此之谓“甘节”;长久之道通,则九五之节,非为一人而安,是与天下共其安康之吉而惠泽万民。
又九五与三、四互卦为艮( ),艮有山象,五为山之顶峰,犹如九五之节,功与山齐,人所共仰,有“高山仰止”之象,故爻称“往有尚”。
因甘节实行起来影响大,功效大,故往有嘉尚。
《象》辞则强调说,甘节之所以吉利,主要是因为居位得正得中之故。
台湾徐芹庭先生据此举例说明:“九五阳刚居阳位,得中得正,……阳刚则能刚毅坚强,以存天理之正气,去人欲之私情,得中则能尽善尽美,允执厥中;得正则能一正百正,如此以节故吉。
九五正彖辞所谓当位以节,中正以通者也,大中至正,故甘节往有尚。
昔周成王、康王,在文武周公定太平制礼作乐后,能以礼制国,甘节以亨;汉文帝、景帝崇尚节俭,故历史上号为‘成康之治’,‘文景之治’。
”所言极是。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周易正义》释爻辞曰:“过节之中,以致亢极,苦节者也。
以斯施人,物所不堪,正之凶也。
以斯修身,行在无妄。
故得悔亡。
”疏云:“上六处节之极,过节之中,节不能甘,以至于苦,故曰‘苦节’也。
为节过苦,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正之凶也,故曰‘贞凶’。
若以苦节施人,则是正道之凶。
若以苦节修身,则俭约无妄,可得亡悔,故曰‘悔亡’也。
”上六以阴居阴,位当而正,是严格
要求而自行节制之象,其所行事,原不该有悔的。
但是,从全卦看,其居《节》卦之极,过节之中下无其应,虽已达矛盾转化之地,却仍不知灵活变化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而是过分地压抑自己,苦行僧式地谨守戒律而不敢稍有改变,其自我节制,已达到不近情理的地步,令人无法忍受而产生抵抗心理,故爻称“苦节”而致“凶”。
蒋凡先生在其著作《周易演说》中举春秋时期的墨子一例来说明上六甚符合本意。
“墨子要求自己刻苦而严格,同时他也希望一般世人甚至是国君贵族,也要像他那样摩顶放踵,日夜劳作,直到‘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的地步,辛苦奔波,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得一根也不剩,并且‘以自苦为极’见《庄子·天下篇》),……墨子有《非乐》篇,因反对儒家礼乐,进一步否定一切文学艺术,甚至连劳动人民平日的劳逸结合,击缶而歌的文娱活动都在批判之列,这就滑向了“苦节”而无法实行了。
庄子在《天下篇》中批评说:‘今墨子独生不歌……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而果类乎……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子墨予虽能独任,奈天下何?’天下之人,不堪其苦,因而反其道而行之,非凶而何?故《象传》云:‘苦节贞凶,其通穷也。
’”也如黄、张二先生所说:“节制过分,令人苦涩不堪,……说明上六的节制之道已经困穷”。
蒋凡先生拿墨家与儒家进行比较:儒者之论合乎事物发展的常理,所以其说传之久远。
反之,墨家为万民之利而汲汲辛劳,其用心良苦,天下皆知;但与儒家相比,墨家思想日趋式微,影响转淡,则与其违背客观自然事理的‘苦节’观念有关”。
所言不无道理。
总论
综而言之,《周易》设立《节卦》,意在集中阐释“节制”应当“持正”、“适中”的道理,故卦辞既称节制可致亨通,又戒不可“苦节”。
《节》之为卦,以位之中正而言其甘苦吉凶。
在他卦中可兼正,但在《节》则除“中”之外,尚有位“正”的严格要求。
卦中六爻,吉凶两两相对。
初与二比,同为“不出户庭”,初无咎而二为凶,为什么? 因为初位正,二则虽中而失正。
三与四比,四柔得正为“安节”,三则过中失正而“嗟若”。
五与上比,五因中正而致其“甘节”之吉,是为尽善之美,而上则过中无应、不知穷极为节之苦而致凶。
其中凡有凶咎者,皆因不中不正所致;而最吉之爻,当推九五中正“甘节”。
而从精神义理方面看,《节》的意义是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加以适当的限制。
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节,故有四时的交替。
社会有社会的节,当然内涵颇丰,情况复杂。
如有有典章制度、剖符为信之节;修身用财之节;有尊师爱生之节;有节用爱民之节;有高尚人格之节……不一而足。
宋末刘辰翁,作为南宋遗民,有感于亡国之恨,则又把一般意义的节止,拓展到爱国主义的节概,其《节斋记》明白地说:“节之为象取于《易》。
”又云:“节盖论其大者:则天地四时,岂谓一事之信,一物之啬,一小忍之顷哉!……节无大小,方一介之不当取也则一介为大。
他时系千驷,受天下,犹一介也。
当洒扫应对,则洒扫应对为大。
他时虽使四方,临战阵,守宗庙社稷,与今日洒扫应对一也。
视小节为大,则视大节犹细,彼谓观大节必于其细者,观人者之见也。
节无大小,以能守为大。
”从个人之生活节止,推引至国家社会,而论及民族气节,意义更为丰富而深刻。
反思人这一生,更有感于人被自身“欲望”所苦,终有欲壑难填者,受之累受之困。
故有“节以养生”论。
明代万全《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云:“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寡之者,节之也。
非若佛老之徒弃人伦、灭生理也。
构精
者,所以续纲常也;寡欲者,所以养性命也。
予尝集《广嗣纪要》:一修德,二寡欲。
然则寡欲者,其延龄、广嗣之大要乎?予尝读《易》,泽上有水曰节,满而不溢,中虽悦慕,若险在前,心常恐陷,节之时义大矣哉!若或反之,水在泽下,则以渐渗洩其涸也,可立而待矣。
因于坎中,犹有悦心,困而又困,虽有卢扁不可治也。
生,人所欲也;所欲复有甚于生者乎?死,人所恶也;所恶,复有胜于死者乎?惟其溺于声色之中,蛊惑狂悖,由是而生有不用也,由是而死有不辟也。
《诗云》:‘士也无极,二三其德。
’此之谓也。
”生于红尘,人生所受诱惑无处不在,防欲甚于防川。
君子观节卦象,由自然世界“水以泽为节”而进一步想到人类社会,人的思想感情或行为,如果任其私欲恶性膨胀,大则泛滥社会,荼毒人类,小则心难宁,意难静,虽人生有涯,却困苦无涯。
故学会适当“节制”之于人生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潘雨廷.易学史发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朱伯崑.周易通释.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1
傅佩荣.解读易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7
金景芳.周易通解.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1
金景芳.周易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蒋凡.周易演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
(清)查慎行《周易玩辞集解》.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2
(宋)杨万里《诚斋易传》九州出版社,2008.3
刘大钧、林忠军.易传全译.成都:巴蜀书社,2005.9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 九州出版社,2002.9
邓球柏.易经通说.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11
曹增儒.易经易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唐明邦.周易评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5.8
吴辛丑.周易讲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5.12
余敦康.周易现代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
史冷金.易经中的哲学与智慧.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朱高正.易经白话例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台湾.徐芹庭.细说易经六十四卦(下).北京:中国书店,1999.2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潘雨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