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之苏轼:一材多用(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素材积累·苏轼
——学会一材多用
2015.6.12
一、生平事迹
1、名震京都
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可用话题】
2、仕宦风云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寻求解脱,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但是,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
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可用话题】
3、与佛印的故事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
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
”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嘲笑佛印,说:“你像堆狗屎。
”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苏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
谁知,小妹不屑一笑。
苏轼问她为什么,小
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
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
【可用话题】
二、诗词名句
1、写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2、写杭州西湖美景,怡然自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3、写暮春时节芳草连天,洒脱豁达: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4、写被贬黄州的悲愤孤独: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5、写时光飞逝,顺适自然的态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6、写对亡妻深切的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7、写坎坷崎岖的仕宦经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
8、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三、话题选用
1、全国卷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
《风,可以穿越荆棘》)
2、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
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3、全国卷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
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四川卷话题: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
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
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
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北京卷话题: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
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
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
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浙江卷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7、辽宁卷话题:肩膀
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岗,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
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
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
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四、深入探究
苏轼的人格精神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文豪之一。
他多才多艺。
他的词,名篇众多,脍炙人口,汪洋恣肆,清新豪健,自开豪放一派。
同时,他的书法,他的画,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
这是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
他的人格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
他,就是苏轼——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
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任一边。
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一个瞬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无尽也”,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变是永恒的,不变也是长久的。
人作为大千世界的一分子也是与时同进,与物古今相生。
苏轼喜欢放眼宇宙,跨越时空对比,着眼天地,物我古今合一。
纵然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但一句“而今安在哉”的反问,一下子使苏轼的精神空间提升到一个超迈古今、独步天下的舒阔境界。
伟大与渺小,原是一回事,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啊。
世事都将转空,横空的人物都终成过客,倒不如寄情酒歌,托意箫音!这不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那种,通过理性的思辩,而达到的乐观、旷达、超然、自适、超越功利、一切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吗?
佛家思想同样深深地印入了苏轼的人格和心灵之中。
佛家说“万事皆空”,人生中的原本使人烦恼、让人心焦的诸种悖论,生死、贫富……都可以被化解。
所以,苏轼渴望超脱生死贫富得失祸福荣辱等一切世俗的悖论对人的心灵的束缚。
“了无丝发挂心,置之不足复道世”“还以世俗,永与世俗忘。
”他对功利人生结局看得透彻,对富贵等悖论淡然处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短短几行,居然包括了四重境界:吟啸暴风骤雨,一任烟雨平生,笑看雨过微晴,无风无雨无晴。
苏轼的一生并非无风雨。
三次遭贬,一次坐牢,可谓大风大雨,他却能不俱风雨,一任平生,笑看阴晴。
如果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人佩服的是能够做到无风无雨无晴。
这不正是禅宗所说的“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