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邓继荣
【摘要】本文用比较学的方法就东方与西方绘画的形成、种类与内容的区别、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文中阐述了传统西画尊从“客观观察”,力求“再现现实”,中国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画中意境”的不同。

又指出东、西绘画相互间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写意画几乎如出一辙,均强调心意与情感表现的事实。

文中最后提出东、西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应在互相学习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东方绘画西方绘画天人合一再现意境
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

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上究竟存在那些异同,如何使现代绘画的各画种在兼收并蓄中健康发展,本文用比较学的观点作如下剖析。

一.东、西绘画的种类
至今,绘画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着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区分,可以分为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人物画)、风景画(山水画)、静物画、花鸟画等。

按照绘画工具和材料区分,有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以及版画、雕塑、壁画等。

按照国别或民族文化传统区分,则有中国画、日本画等。

在这众多的画种中,中国画和油画,则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和颜料、用短毛硬质棕笔和油画刮刀、画在经加工制作过的不吸油的亚麻布或其它材料上的一种画种。

它发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是欧洲。

由于油画是来源于西方的画种,我国传统上便将素描、油画、水粉、水彩等称为“西画”。

油画是从古老的壁画技法中发展出来的,墙壁上的绘画被转移到画架上的木板或木框绷着的画布上,被称为“架上绘画”。

15世纪以前,欧洲的绘画颜料还是用胶水、矿粉和鸡蛋清调和的颜料。

以后发现用亚麻仁油调和颜料效果更佳,调好的颜料不易干,画时可层层重叠上去,且干后颜色非常鲜亮,日晒不易褪色。

于是,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很快传遍了欧洲,油画遂成为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

油画的效果细腻、丰富,能够很好地表现被画物体的质感、量感、表现的光线、色调、气氛逼真。

油画内容小到静物、小景,大到征战、庆典,无一不包,画人物肖像更为擅长。

在照相机未发明的年代,具有很高的写实性能的油画是人“留影”的主要手段。

虽然油画从发明至今,不过短短四百余年的历史,却发展飞快,由此可见它那旺盛的生命力。

在清代中期,油画技法传入中国,至今已与中国画比肩发展。

中国画,从现在的画在绢帛上的最早的作品来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后,至唐代宣州泾县匠人用檀树皮与稻草抄制出着墨华滋、纸质洁白、便于装裱、经年不变的宣纸以后,中国画的创作更进入自由驰骋的天地。

中国画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创立。

中国画古称“丹青”,体系庞大,内容丰富。

它是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与中国各民族文化融
合与渗透而共同创造的成果。

中国画具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能容纳百川而归大海,它能同化各种外来艺术流派,而不被其所同化。

融汇外来形式的新疆龟兹壁画、敦煌壁画,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代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绘画的巨大能量。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只有中国的民族的传统没有中断;世界六大文化体系-中国、埃及、印度、爱琴海、西亚两河流域、南美玛雅,也只有中国文化与爱琴海文化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上齐驾并驱,始终最具有影响力。

二.东、西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比较
中国画给予四周的邻国以莫大的影响。

日本很早就是中国绘画的旁系,历代都有中国画家到日本去传授中国画技法。

14-15世纪,中国画又传到印度、波斯等国,使它们的绘画受到很大影响。

这些国家的艺术作品,都富有明朗的中国风格和情趣。

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

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

而中国画则要求的是写意,不以写实作为最高标准。

意象区别于具象和抽象,既借助具象、也借助抽象;借助写实,又是写意,因此,它靠的是哲学和文学发展。

传统西画是力求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它运用透视,在二维画面中利用视错觉“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情景。

而中国画则力求“表现”外部世界,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于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

一直到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在主张艺术是生活的再现。

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

”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

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

印象派画家虽然已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

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

由于后期印象派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各种现代流派应运而生。

西方绘画才从“模仿”的认识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作为东方艺术体系的代表,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

在绘画中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

用比较学的观点来看,东、西方绘画体系各有其优势和长处,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两座艺术高峰,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同中国画家逐渐地认识并了解陌生的西方绘画一样,西方学者也在认真地研究和试图理解东方艺术,并相互产生了影响。

早在1867年,日本的“浮世绘”[注一]参展法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时,就轰动了西方艺术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的东方艺术的窗口。

当时,他们对日本画家安藤广重的线条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至西方竞相模仿。

现在,我们从西方艺术大师高更、马奈、莫奈的油画中都能找到当时模仿日本“浮世绘”的线条和形象。

到了后来,西方世界对东方绘画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东、西绘画创作理念的比较
美国美术史家菲诺罗莎,在谈到东、西方绘画的比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西画注重实物的模写,但这并非绘画的第一要义,妙想的有无才是美术的中心课题。

东方绘画虽无油画般的阴影,但可透过浓淡去表现妙想;东方绘画具有轮廓线,乍看似觉不自然,但线条的美感是油画所没有的;西画油彩色调丰富,东方绘画则少而单薄,但色彩的丰富浓厚,可能导致
绘画的退步;东方绘画比较简洁,简洁反而易于表现凝聚的精神浓度。

”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画属于“内在性的绘画”。

他们原来认为画面上大量的空白是未完成的草图,当他们读懂了“老庄”和“禅”的思想,才找到了答案,并领悟到其中的无穷奥妙。

英国著名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曾说:“他们的画(中国画)画在绢本卷轴上,保存在珍贵的匣椟之中,只有相当安静时才打开观看玩味,很像是人们打开一本诗集时对一首好诗再三吟诵,这就是宋、元直至明、清中国最伟大的山水画所蕴涵的意图。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画所表现的内涵不仅限于肉眼所看到的物体,而须用心去解读。

美国美术评论家高居翰也评论道:“像中国学者们常常所做的那样,平淡只是表面上的,一幅貌似单调的画很可能掩盖着内在的富丽堂皇,在朴素的外衣里可能裹藏着绣花的袍子。

在艺术作品和它所反映出来的人品中,平淡并不等于单调。

实际上,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初就明确指出,东方艺术高于西方艺术,认为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外在的形态或现象,因此艺术之能事便是尽量去模仿自然的表象,但这恰恰是东方的智慧所不加采信的。

随着西方艺术之具象与抽象如走马灯似的兴衰更替,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竟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换句话说,是传统东方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现代西方艺术。

西方现代派强调的有限空间、平面空间之构成和空间的逆转,全然是中国散点透视、强调层次的翻版。

被指证为由西方走向东方的桥梁的存在主义,强调具体生活,恰与禅宗强调切身体验不谋而合。

甚至把梁楷的“泼墨仙人”解释为与西方的“行动艺术”,与之相提并论。

牧溪的“六柿图”被证明为“最低限艺术”的主张。

石涛的“万石园”设计与山石的描绘,产生与“波普艺术”[注二]如出一辙。

而苏轼的“朱竹”则被解释成与“概念绘画”异曲同工。

1956年,中国画家张大千到法国去学习西方艺术,在巴黎见了艺术大师毕加索。

毕加索见到张大千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又说:“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的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

”张大千认为这是谦虚,是客气话。

毕加索认真地说:“真的。

这个世界上说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人有艺术。

”毕加索并说:“中国画真是神奇。

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却没着一点颜色,用一根线画水,却让人看到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

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其实却包含着一切。

墨竹、兰花,是西方人不能画的。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

”西方另一位艺术大师马蒂斯也说过:“我的美感来自东方艺术,我的风格是受塞尚和东方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

”还说:“东方的线画,是显示出一种广阔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它帮助我走出写生的范围之外。


四.结论
由上述可知,无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高妙所在。

对民族绘画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是没有道理的。

从历史的纵横两方面来回顾中国绘画史,应该说,我国传统绘画一方面影响着别人,同时又一直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

同样,妄自尊大,也是不可取的。

中西绘画自然应该互相学习,增其所长、补其所短。

但学习也并非是削平自己的山头向对方靠拢。

在中西绘画的关系上,潘天寿先生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东西两大绘画体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

犹如两座高峰,对峙于亚欧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

这二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决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不问所吸取的成分,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是否与各自的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

在吸收之时,必须加以研究和实验,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和阔度,反而会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这样的吸收,自然应该予以拒绝。


注释:
[注一]“浮世绘”:“浮世”即“现世”之意,浮世绘在日本兴衰于1603年—1867年,大都为民俗、武士、仕女、风景为题材的版画,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

[注二]“波普艺术”:(POP艺术)POPULAR即人民的,大众的艺术,追求世俗味,强调新颖与奇特,但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基础,所以兴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来势汹汹,去也匆匆。

【参考文献】
[1] [美]H.H阿纳森著,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 戴士何,《画布上的创造》,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3] 郭玫宗,《中国画艺术》,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4]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5] 湖北省美学会编,《中西美学艺术比较》,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人类绘画的一般特征之外,西方绘画还有它独特的个性。

所谓的“西方绘画”,是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简称“西画”。

传统的西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请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

它与中国传统的绘画体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

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

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部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

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

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

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以上这种哲学与审判观念上的差异,又进一步造成了东西方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

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

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

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

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

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色。

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

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

这种感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

西方绘画则不同,其画作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们眼见的实物一样。

西方绘画用亚麻籽油来调和各种颜料,色彩十分丰富。

通过这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这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

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

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在画面的处理上,西方绘画强调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间,这一点也和中国画有较大区别。

因为不苛求如实地现现表现对象,所以中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

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画面的空间透视不用焦点透视,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想象的真实来替代视觉的真实。

所谓“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是指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

中国山水画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透视方法的结果。

西方绘画则不然,其他实际上就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

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随便移动。

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

因为只有这样,三维空间中的客观世界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出来。

出于同样道理,西方绘画还把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准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

所以我们在经典西画中看到的人体,都是比例恰当,描绘得如同真人一样。

总之,对于西方绘画来说,能否准确地运用透视、解剖和光学原理来描绘表现对象,是衡量一同画作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最后,西方绘画还很讲究描述,画面大都是现实事件的浓缩,是复杂故事的再现。

而中国画所表现的,不是描绘对象在某个时刻的客观状态,而是“神似”的人物,花鸟与山水。

实际上,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

所以,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留下许多空
白。

西方绘画完全不同,它们一般都是要表现一个事件;画面所描绘的,是这事件发展过程的一个瞬间。

不仅如此,西方绘画长期以来还有一个传统,就是须在《圣经》或经典神话传说中寻找创作题体,通过描述它们当中的一个具体情节来传达某种寓意。

不过,对于单幅的画作来说,描述复杂的威逼情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必须借助所处的环境和背景环境的精致刻画来加以完成。

所以,西画的画面常被填得满满的,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都一同出现在有限的画幅中。

如果你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素养,从这琳琅满目的画面中可以讲解出许多有趣的信息,如人物的关系,事件的因果,画家的立场,内含的暗示等。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哲学观和人生理想的差异,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视觉艺术。

中国画讲究空、无,表现为“虚”,西方绘画讲究确、有,表现为“实”;中国画重表现,西方绘画重再现;中国画写意,追求神似,本方绘画写寮,追求形似;中国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中国画不讲究叙事,党把背景和细节省略掉,西方绘画则注重情节描述,更注重环境的细致刻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