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给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文化.doc

分享给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文化.doc
分享给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文化.doc

分享给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文化

【篇一】

历曾经有一个非常的逻辑学悖论,叫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内容很有趣,说的是一名长跑运动员叫阿基里斯。一次,他和一只乌龟赛跑。假设运动员的速度是乌龟的12倍,这场比赛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乌龟一定会输。

现在我们把乌龟的起跑线放在运动员前面12千米处。那么结果会是如何呢?

有人认为,这名运动员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理由是:当运动员跑了12千米时,那只乌龟也跑了1千米,在运动员的前面。

当运动员又跑了1千米的时候,那只乌龟又跑了1/12千米,还是在运动员前面。

就这样一直跑下去,虽然每次距离都在拉近,但是运动员每次都必须先到达乌龟的起始地点,那么这时又相当于他们两个相距一段路程跑步了。这样下去,运动员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的。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篇二】

周公是周武王之弟,名旦,是一位很有本事、很有贤德的人。武王死后,其子尚小,就由周公摄政,主持一切。

周公旦礼贤下士,甚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也就是说他勤于接待,洗发时三次握着头发停下来不洗,吃饭时三次吐出食

物,急忙迎客,殷勤待土。这就是所谓“握发吐哺”的来历了。

话说这高商亦是当时的一位算学大家,“高级知识分子”。周公也经常和他讲论算学。这一天周公与商高又见了面,行一番“吐、握”之事,彼此按周礼躬让一阵,就开了讲。

周公很虚心地向商高请教:“我听说,大夫很精通数的艺术。是不是请您谈谈,古代伏羲是怎样确定天球的度数的?天是没有一种梯子能登攀得上的,地也无法用尺子来测量。因此我很想问问您,这些数字是从哪里来的?”

商高施了一礼,回答说:“数的艺术是从圆形和方形开始的。圆形出自方形,而方形则是用矩(带边的丁字尺)作出来的。而矩的制作出于‘九九’乘法表。一个矩形沿对角线对折起来,如果勾长三单位,股长四单位,那么弦长一定是五单位。昔日大禹治水,就是用这样一些方法。”

周公听了很感叹,又接着说道:“数这门艺术真是了不起啊!我想再请教应用矩的道理。”

这里的矩,是一种工具,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点像现在的丁字尺。

商高一听到这话题,更来了劲,不由得侃侃道来:

“把矩平放在地上,可以用绳子设计出平直的和方形的工程。把矩竖立起来,可以测量高度。倒立的矩可用来测量深浅,而平放的矩则可用测出距离。

“让矩旋转,可以画出圆形;把几个矩合在一起,可以得到正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竞赛试卷

六年级数学特色课期末试卷 16分) 9.1+0.09= 4.8÷0.08= 0.42= 1÷5%= a+0.2a= 1÷13 -1 3 ÷1= 25分) 2014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将,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是( ),省略“亿”后面 )亿。 =( )千米; 2 5 时=( )分 12:18=( ) 6=6÷( )=16:( 8厘米, )平方厘米。 A 一定,那么 B 和 C 成( )比例;如果B 一定,那么A )比例。 1:400000的地图上,量得常州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36厘米。10时25分,以每小时72千米的速度从常州出发,预计( ))分到达南京。 1000立 )立方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 ) )平方厘米。 都是自然数,如果x 2+y 7=13 14,则x+y=( )。 ( )个。 次时,围成三角形共需“●”( )个。 (3)第( )次时,围成三角形共需“●”120个。 10.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中,图形乙是平行四边形,甲的面积是49平方厘米,乙的面积是94平方厘米,则丙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一辆公交车从火车站始发,出发时车上还有3个空座位,中途第一次停站时,车上有1 5的乘客下车,又有12人上车,这时车上座位正好坐满。这辆公 交车一共有( )个座位。 12.一个锐角等腰三角形,相邻两个角的读书比是5:2,顶角是( )度。 13.??□☆★??□☆★??□☆★······左起第30个是( );前64个图形中,?有( )个,当?至少是( ) 个时,其他三中图形一共是18个。 三、认真分析,谨慎选择(8分) 1.将一张厚0.1毫米的纸对折,再对折······这样对折4次后,纸的厚度将达到( )。 A.3.2毫米 B.0.5毫米 C.1.6毫米 D.6.4毫米 2.如果用□表示一个立方体,用 表示两个立方体叠加,用■表示3个立方体叠加,那么图4所示的由7个立方体叠加的几何体,从正面观察,画出的平面图形应该是( )。 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有( )句。 ①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这是个钝角三角形。 ②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一个和数。 ③如果5月1日是星期三,那么6月1日是星期五。

数学文化课 第三课时 π的传奇自动保存的)

第三课时π的传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π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π的神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寻求解决方案,积极向上的精神。 2. 培养学生间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π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π的神奇,理解π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圆,以它无比美丽的身影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圆满、团圆,这些美妙的词语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和幸福的憧憬! 圆周率是圆的灵魂,是圆的化身,可是这位仙子,却迟迟不肯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人们对圆周率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许多数学家为此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现在,就让我们穿过时间隧道,与这些伟大的数学家作一次亲密接触吧!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日历图片π,让学生思考图片上面指的是什么日子?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里指的事3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圆周率日? 师:为什么要设立圆周率日?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师小结。 师小结:圆周率日是庆祝圆周率π的特别日子,通常在每年3月14日下午1时59分庆祝,以象征圆周率的六位近似值3.14159。 2、探究π的神奇之处。 师:为什么科学家要不懈地研究圆周率π的值呢? 引导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很有用。

(1)河流中的π:亚马孙河的总长度除以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直线距离,结果很接近π值。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是这也说明π在现实世界中本身就可能长期存在。 (2)建筑中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它的圆形设计和施工都离不开π。 3、教师指导学生再次探索圆周率。 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教师小结: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周朝,我们的祖先就从实践中认识到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所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在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里就有了“周三径一”的记载。 4、引导学生了解π的由来,感受π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1)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圆周率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西汉末年,数学家刘歆提出把圆周率定为3.1547。一直到了公元263年,三国时期魏国的刘徽创立了割圆术,才使圆周率的计算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什么是割圆术呢?原来,刘徽在整理我国古老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时发现,所谓的“周三径一”,实质上是把圆的内接正6边形的周长作为圆的周长的结果。于是他想到:如果用圆的内接正12边形、24边形、48边形、96边形……的周长作为圆的周长,岂不是更加精确。这就是割圆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但是,因为计算过程随着边数的增加越来越复杂,限于当时的条件,刘徽只计算到圆的内接正96边形,使圆周率精确到两位小数,得到3.14。后来,刘徽又算到圆的内接正3072边形,使圆周率精确到四位小数,得到3.1416。还记得,我们那一代人上小学的时候,圆周率用的就是这个值。 (2)在古希腊,人们也是把圆周率取为3。后来也发现了疏率22/7,直到1573年,德国数学家奥托才发现了密率355/113,比祖冲之晚了1113年。 (3)在古埃及的纸草书(以草为纸写的书)中,有一道计算圆形土地面积的题目,所用的方法是:圆的面积等于直径减去直径的1/9,然后再平方。如果我们假设半径为1,直径就是2,圆的面积就是2÷9×8再平方,约等于3.16,也就是说圆周率约等于3.16。(因为S=πr2,当r=1时,S=π。) (4)1650年沃利斯提出了一个简便计算圆周率的公式。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竞赛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数学竞赛试题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填空。(27分) 1、一个数由32个百、56个百分之一组成,这个数是(),它含有()个0.01,这个数保留到十分位是()。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间教室面积是54()汽车每小时行90()一瓶矿泉水容积是255()3、5.02吨=()吨()千克 1.75小时=()小时()分 4、2÷()=0.4=():15=8 () =()% 5、2 15:0.6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6、桌子每张a元,椅子每把b元,买20套桌椅共需()元。(一张桌子配两把椅子) 7、小丽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出发,小丽向东走80米,记作+80米,小红向西走60米,记作()米,此时两人相距()米。 8、一个圆柱形木块削去18.84立方分米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柱形木块体积是()立方分米。 9、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比是1:3:5,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10、2 9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大小保持不变,分母应为()。 11、王奶奶5月1日去银行存了一年定期储蓄2万元,年利率1.98%,利息税20%,她到期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共()元。 12、一个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以它的一条直径为底边,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13、一张精密零件图纸的比例是5:1,在图上量得某个零件长度是48毫米,这个零件实际长度是()。 14、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水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8厘米,一位同学去水池洗手,走时忘记关掉水龙头,5分钟会浪费()升水。 15、九张卡片上分别写着1-9九个数字。甲、乙、丙、丁四人每人拿两张。甲的数字之和是9,乙的两张数字之差是6,丙的两张数字之积是12,丁的两张数字之商是3,剩下一张的数字是()。 二、判断题。(8分)

小学数学论文——论传统文化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小学数学论文 论传统文化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 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根据数学国际教学课堂中一次国际测试结果显示——曾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各地区的学生普遍拥有较好的数学成绩,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学生较能取得优良的数学成绩。为了探寻此情况的原因,笔者将从传统文化的层面进行相关的分析,总结得出传统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传统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 通过研究儒家文化可以发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教育特征可概括为“A+B”的形式,即“苦读+考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乏中国古代人民为了读书而忍受艰苦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在古代,人们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跳脱原有的阶级束缚,通常会提倡“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这种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一直延续至今,鼓励着现代学生为了取得良好事业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数学作为高考内容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学生往往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儒家文化自身的演绎特征限制了数学思维的创新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儒家文化自身是一个演绎系统。通过此认知,我们可以将儒家的经典比喻成数学知识中的公理内容,而朱熹、王阳明等人为经典所作的引申与注解则是对定理及其论证,而古代读书人的任务则是依照儒家文化代表人物的标准进行练习。儒家文化从整体上看来是一个收敛的、封闭的、演绎的体系,与创造、探索、发现等发散性逻辑思维相反,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总而言之,儒家文化不提倡创新、忽视数学的创新。长期以往,儒家文化体系中局限性的文化便无可避免的融入进中华人民的骨血之中,压抑着中华人民在数学领域的创造性、压抑着数学创新精神的产生与成长。 (三)清代儒家的“考据文化”促进了数学逻辑推理思维的发展 由上文的论述可知,儒家文化是一个封闭、收敛的思想演绎体系。然而,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所出现的考据文化却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治学方式。在清朝的雍正时期盛行着文字狱,所有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投入到过去的书籍中谋取生活,探寻字词的古音古义,辨别著作的真伪性,谨慎遣词造句。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出生于1724年,卒于1777年的戴震,而以戴震为代表的的考据学派遵循谨慎求证的态度,并且极力反对空泛的言论及粗放的考究求证方法,要求人们在进行考据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证据的作用、坚持实事求是、谨慎的、科学的求证精神。因此,清朝雍正时期盛行的考据文化引导人们走向科学的世界,搭建起近现

六年级下册数学竞赛题

六年级数学竞赛试题 一.填空(每小题3分,共48分) 1、把一块豆腐切三刀,最多能切_____块。 2、一根绳长5米,平均分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3、已知a,b,c 都是质数,a ×(b+c )=93,b >c ,那么c=_______。 4、100%=6÷( )=6×( )=15 +( )(填小数)。 5、一桶水,5个大瓶和9个小瓶正好装完,3个大瓶和15个小瓶也正好能装完,那么,一个大瓶的容积是一个小瓶容积的______倍。 6、小明今年a 岁,比叔叔小17岁,3年后,叔叔比小明大( )岁。 7、7.08由6个1,68个0.01和______个15 组成。 8、一项工作,计划10小时完成,实际8小时完成,工作效率比原来提高了( )%。 9、把200以内被3除余1的数和被7除余1的数由小到大分别排成以下两列: (1)1,4,7,......,199; (2)1,8,15 (197) 那么,这两列数中相同的数共有______个。 10、如图,直线上有A,B,C,D 四个点,每相邻二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果点A 表示1,点C 表示4,那么点D 表示的数X=______。 11、甲乙丙丁四个人每三人合称一次体重,其结果由大到小,“甲+乙+丁”排在第一,“乙+丙+丁”排在第二,“甲+丙+丁”排在第四。那么,这四个人的体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下面五个选项中正确答案的代号)______。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丁乙甲丙; D.乙丁甲丙; E.丙甲乙丁 12、甲数比乙数多25%,甲数是乙数的( ),甲:乙=( )。

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每小题4分,共12分) 1、24623 ÷6--123 2、 13 +23 +1+43 +53 +2+73 +83 +3+……+593 +20 3、 三、画图(5分) 图中每个小方块的边长都是1厘米。请你以直线AB 为对称轴,画出一个高为5厘米,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梯形。(注意:把梯形的各顶点画在各线的交上,铅笔作图,不需写画法。) 四、解答(写出解答过程。每小题7分,共35分) 1、甲船每时行24千米,乙船每时行16千米,两船同时同地背向出发,2时后甲船转头追赶乙船,几时后才能追上乙船? 2、丽丽家开了家小超市,有一天他帮妈妈整理销售款,她将100元、50元较大面值的钱先整理在一起,对妈妈说:“这是3000元,共45张。”小朋友,你知道这45张中100元钱有多少张吗? 3、如图,甲乙丙三根木棒竖直插入水中,它们水面下的部分同样长。甲有34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活动、数学事件、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等的总和。数学教学不能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还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数学文化应该全面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渗入日常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鉴于数学文化的重要地位,笔者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进行了实践研究与思考。 一、落实课堂教学渗透,品味数学魅力。 教学实践和“数学文化”建设现状的需要向我们表明,数学教师要努力用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宽广,用教材拓宽数学文化的传递。当数学文化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课堂是一切教学研究的试金石。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 (一)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数学应用 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剔除生活材料中的一些无关因素,创设适合

于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综合多种信息,增强材料的“开放性”与“综合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比如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包装与数学课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相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包装的实用和美观。通过讨论,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和现实环境中尽情创造,从人文创新的立场出发为商品设计包装,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性和实用性。 (二)在知识构建时渗透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通常是静态的呈现在教材或者课堂上。但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生成,都经历了数学家无数的观察、分析、猜测、实验、判断、辨析、调整、优化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构建学生数学知识时如果课堂仅仅停留于对数学概念的被动认识、理解和传递上,那么内涵背后的这些丰富的数学思考将无法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数学概念“可能”的文化价值也无法成为“现实”力量。数学课堂,恰恰需要在这儿做一些工作。如教学《认识乘法》时,当学生已经感受到用“2+2+2+2+2+2+2+2+2”表示“9个2相加”比较麻烦时,教师直接告知乘法算式“2×9”是一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创造”一种新的算式表示“9个2相加”也是一种方式。但后一种方式更加充满挑战,也预示着更多生成的可能。课堂上,有学生选择了“2+2+……2”,有学生选择了“2+2(9)”,有学生选择了“29”,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又有学生选择了“2·9”或者“2★9”等。静态、冰冷的乘法概念在这一刻绽放了绚丽的光芒。可以

小学六年级数学竞赛试题及详细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竞赛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计算下面各题,并写出简要的运算过程(共15分,每小题5分) 二、填空题(共40分,每小题5分) 1.在下面的“□”中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1□9□9□2)×(1□9□9□2)×(19□9□2)=1992 2.一个等腰梯形有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5厘米、25厘米、15厘米,并且它的下底是最长的一条边。那么,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_ _厘米。 3.一排长椅共有90个座位,其中一些座位已经有人就座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要坐在这排长椅上,有趣的是,他无论坐在哪个座位上都与已经就座的某个人相邻。原来至少有_ _人已经就座。 4.用某自然数a去除1992,得到商是46,余数是r。a=_ _,r=_ _。 5.“重阳节”那天,延龄茶社来了25位老人品茶。他们的年龄恰好是25个连续自然数,两年以后,这25位老人的年龄之和正好是2000。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_ ___岁。 6.学校买来历史、文艺、科普三种图书若干本,每个学生从中任意借两本。那么,至少__ __个学生中一定有两人所借的图书属于同一种。 7.五名选手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得404分,每人得分互不相等,并且其中得分最高的选手得90分。那么得分最少的选手至少得__ __分,至多得 __ __分。(每位选手的得分都是整数) 8.要把1米长的优质铜管锯成长38毫米和长90毫米两种规格的小铜管,每锯一次都要损耗1毫米铜管。那么,只有当锯得的38毫米的铜管为__ __段、90毫米的铜管为_ ___段时,所损耗的铜管才能最少。 三、解答下面的应用题(要写出列式解答过程。列式时,可以分步列式,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共20分,每小题5分) 1.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修筑一段长4200米的公路,乙工程队每天比甲工程队多修100米。现由甲工程队先修3天。余下的路段由甲、乙两队合修,正好花6天时间修完。问:甲、乙两个工程队每天各修路多少米? 2.一个人从县城骑车去乡办厂。他从县城骑车出发,用30分钟时间行完了一半路程,这时,他加快了速度,每分钟比原来多行50米。又骑了20分钟后,他从路 旁的里程标志牌上知道,必须再骑2千米才能赶到乡办厂,求县城到乡办厂之间的总路程。 3.一个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并且都等于长的一半(如图12)。将这个长方体切成12个小长方体,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为600平方分米。求这个大长方体的体积。 4.某装订车间的三个工人要将一批书打包后送往邮局(要求每个包内所 多35本。第2次他们把剩下的书全部领来了,连同第一次多的零头一起,刚好又打11包。这批书共有多少本? 四、问答题(共35分) 1.有1992粒钮扣,两人轮流从中取几粒,但每人至少取1粒,最多取4粒,谁取到最后 一粒,就算谁输。问:保证一定获胜的对策是什么?(5分)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3528291.html,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陈银惦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课堂上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益于他们学会尊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让他们有文化自信。本文将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问题展开详细阐述,旨在通过二者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中華传统文化是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是需要传承的民族历史文化。我校作为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和福建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非常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情境氛围,注重确立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部署学科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完善文化传承体系。 一、引入传统文化故事 在悠远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传统文化小故事和名人故事。课堂上可通过引入小故事,向学生呈现古人数学思想,普及古人的一些计算方法。在了解故事过程中,学生将被其蕴含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主动继承故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故事通常具备一定说服力,所以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巧妙引入经典故事,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的体验,树立正确的成长方向。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可先引入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小故事:刘徽思想敏捷,一生都在刻苦探求数学。在面积计算上,他经过数次研究,提出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听了刘徽的故事以后,学生被他坚持不懈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当学生与故事中的刘徽产生情感共鸣以后,可再顺势引入割补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S=a×h这个计算公式,还将促使他们主动继承坚持不懈的传统文化精神,积极探求多边形面积知识。 二、了解古代计算工具 古代计算工具有着独特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课堂上为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识由古人智慧创造而成的计算工具,启迪他们透过计算工具发展史增强文化自信,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期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调查古代数学计算发展历史,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5年六年级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5年度六年级数学才艺展示题 一、填空:( 前7题每题5分,后3题每题6分,共53分 ) 1、如果x ÷y=z (x 、y 、z 均为整数,且y 不等于0),那么x 和y 的最大公因数是( y ),最小公倍数是( x )。 2、已知x+20142013=y+20132012=z+2015 2014,( z )<( x ) <( y ) 3、☆、○、◎各代表一个数,已知:☆+◎=46, ☆+○=91, ○+◎=63 , ☆=(37 ),○=( 54 )◎= ( 9 )。 4、学校买来历史、文艺、科普三种图书各若干本,每个学生从中任意借两本。那么,至少( 7 )个学生中一定有两人所借的图书属于同一种。 5、李伟和王刚两人大学毕业后合伙创业,李伟出资1.6万元,王刚出资1.2万元,一年后盈利 1.4万,如果按照出资多少来分配利润,李伟分得( 8000 )元,王刚分得( 6000 )元。 6、某商场由于节日效应一月份的营业额是150万元,二月份的营业额延续节日需求,比一月份增长了10%,三月份和一月份相比增长率为-9%,一季度营业额( 451.5 )万元。 7、庆“六一”,学校决定进行现场绘画比赛吗,按照如下摆放桌子和椅子,如果每个椅子坐一位同学,1张桌子可以坐6人,2张桌子可以10人,……,n 张桌子可以做( 4n+2 )人。如果像这样摆20张桌子,最多可以坐( 82 )人。 8、数学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数学比赛中成绩统计如左下图。如果得优良和及格的同学都算达标。达标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0分,而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则不及格同学的平均成绩( 40 )分。 9、如右上图,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282cm ,阴影部分的面积(9.44 2cm )。 10、“重阳节”那天,延龄茶社来了25位老人品茶。他们的年龄恰好是25个连续自然数,两年以后,这25位老人的年龄之和正好是2000。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 90 )岁。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每题5分,共15分) 1、0.78×7- 5039+4×5039 2、12.5×8÷12.5×8 (75 4) (64)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竞赛试卷

_ __ _ _ __ _ _ __ _ _ _ _ _ : 名 姓 _ : 号 学 _ 级 班 _ __ : 校 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小学 2012-2013 学年上学期学科竞赛试题 六年级数学 (时间:100 分钟 总分:10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阅卷人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别紧张,认真思考,相信你能交上一份满意的试卷! 一、 填空:(每空 2 分,共 40 分) (1)2 的倒数是( ),1.3 的倒数是( )。 (2)0.3 :1 的前项扩大 10 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 1 也 应该( )。 (3)0.55 时=( )分 680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框架,长是 1.2 米,宽是 0.4 米,现把这长方形的边拉直再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 方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20 厘米,长与宽的比为 3∶2,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 ) ,宽是 ( ) ,面积是 ( )。 (6)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到百分位约是 3.76,这个 三位小数最大可能是( ),最小可能是( )。 (7)、在下面的两个 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密封线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8)、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后,比原数大25.2,原数 是()。 (9)、0.275275…的小数部分第100个数字是(),前 100位数字和是()。 (10)把11拆分成两个自然数的和,再求出这两个自然数的积。要使积最大,这两个数应为()和()。(11)蜗牛从一个枯井网上爬,白天向上爬110厘米,夜里向下滑40厘米,若要第五天的白天爬到井口,这口井至少深()厘米。 二、判断题。在括号里正确的打√,错误的打×。(8分)(1)10克糖溶于100克水中,糖比糖水是1:10()(2)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就比甲数少20%。()(3)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2倍。() (4)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周长也相等。() 三、请你选一选。(8分) 1、把4∶7的前项加上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A、12 B、21 C、28 2、周长都是20厘米的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3、从学校走到电影院,小明用8分钟,小红用10分钟,小明和小红速度之比是()。 A、4∶5 B、5∶4 C、8∶10

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有时回补充一些习题或者编一些题目,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编纂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反映传统文化成就的应用题。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逻辑推理、运算结果等使人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和情感体验;或以教材内容为题材介绍数学家。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时,可以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加减法问题时设计这样

的题目,“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第一高峰,高8848米,高出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237米,乔戈里峰海拔多少米?”还比如在学《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讲一讲他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下册数学竞赛试题-第十七节数论提高四A班全国通用

第十七节 数论提高(四) 一.最大公约最小公倍两大定理 1.两个自然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商互质。 2.两个数的最大公约和最小公倍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 积。 二.约数个数和约数和法则 自然数12341234 ,,,,a b c d N P P P P P P P P =???均为质数,a ,b ,c ,d 为自然数, 约数个数=()()()()1111a b c d +?+?+?+ 所有约数的和 =()()21122211a b P P P P P ++???+?+++???+?)(23331c P P P +++???()24441d P P P ?+++??? 【经典习题】 1.已知两个自然数的积是5766,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31.求 这两个自然数。 2.已知两个自然数的和是54,并且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 公约数之间的差为114,求这两个数。

3.两个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是C,最小公倍数是D。已知C不等于1,也不等于A或B,并且C+D=187。求A+B是多少? 4.给出一个数n,n的约数的个数用A(n)表示,n的约数的和用B(n)表示。 (1)求A(2008),B(2008). (2)如果A(n)=2,那么n具有什么性质? (3)使A(n)=8的最小自然数n是什么? 5.已知2019被一些自然数去除,得到的余数都是10,这样的自然数有多少个?

6.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925,这两个整数分别除以它们 的最大公约数,得到的商的和是16,请写出这两个整数。 7.a、b两均只含有因数3和5,且a有12个约数,b有10个约数,(a、b)=75,那a、b 两数之差是多少? 8.把自然数A的所有约数两两求和,得到若干个自然数,在 这些数中。最大的是2250,最小的是3,求A。 9.设A有9个不同的约数,B有6个不同的约数,C有8个不同的约数,这三个数中任何两个互不整除,则三个数之积的最小值是多少?

六年级【小升初】小学数学专题课程《分数、百分数问题》(含答案)

15.分数、百分数问题 知识要点梳理 一、数量关系式 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存在着三个量,即标准量(单位“1”的量)、比较量(部分量)和分率(百分率)。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标准量(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比较量(部分量) 比较量(部分量)÷标准量(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 比较量(部分量)÷分率(百分率)=标准量(单位“1”的量) 二、基本类型 解题思路和方法: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2.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首先要分清哪个量是标准量(单位“1”的量),哪个是比较量(部分量),然后找出与之相对的分率。 三、出勤率与发芽率 出勤率=出勤人数÷总人数×100% 发芽率=发芽粒数÷总的粒数×100% 考点精讲分析 典例精讲 考点1 求分率(百分率) 【例1】一本书100页,读了60页,剩下这本书的百分之几没看? 【精析】根据已知条件,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先计算出剩下的页数,再用剩下的页数除以总页数。 【答案】(100-60)÷100×100%=40% 答:剩下这本书的40%没看。 【归纳总结】先确定单位“1”,再根据部分量除以单位“1”的量计算对应的百分率。

考点2 求部分量 【例2】 参加“六一”儿童节联欢活动的少先队员中,女队员占全体少先队员的4 7, 男队员比女队员的2 3 多40人,问女队员有多少人? 【精析】 以全体少先队员为单位“1”。男队员占全体少先队员的1-47 =3 7 ,男队员 比全体少先队员的47 ×23 = 8 21 多40人。那么全体少先队员的(37 - 8 21 )是40人,全体少先队 员是40÷(37- 8 21 )=840(人),女队员有840×47 =480(人)。 【答案】47 ×2 3 = 8 21 40÷(37- 8 21 )=840(人) 840×47 =480(人)。 答:女队员有480人。 【归纳总结】 以全体少先队员为单位“1”,女队员是部分量,先计算出全体少先队员,再用全体少先队员的人数乘以女队员的对应分率。 考点3 求标准量 【例3】 四、五、六年级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四年级植了总数的18多24棵,五年级植了总数的16少10棵,六年级植了105棵。同学们一共植树多少棵? 【精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以及已知量所对应的分率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而在这道题里面的单位“1”所对应的分率有两个,一个是总数的1 8 ,一个是总数的1 6 ,所以放一起考虑。那么(105-10+24)所对应的分率就是(1 -18 -1 6 )。用已知量除以对应分率就可以求出单位“1”的量。 【答案】 (105-10+24)÷(1-18 -16 )=119÷ 1724 =168(棵) 答:同学们一共植树168棵。 【归纳总结】 首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找出已知量所对应的分率,从而求出单位“1”的量。 考点4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例4】 水结成冰,体积增加 110 ,那么冰化成水的体积减少几分之几?

六年级数学竞赛题(含答案)

密 封 班级 姓名 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年级(上)数学竞赛 决 赛 卷 (80分钟完卷,满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一、知能联网 1.已知,16.2×[(714 -□×700)]÷721=8.1,那么,□=( )。 2.松鼠的体长估计在50厘米到95厘米之间,它的尾巴约占体长的52 ,它的尾巴至少约 有( 20 )厘米,最多有( 38 )厘米。 3.购物中心有72件男式上衣,计划每件售价240元,卖出32后,余下的按七五折出售,已知每件男式上衣进价为200元。这笔生意是( 赚钱 )(填赚钱或赔钱)。 4.甲、乙、丙三人去买书,乙买的书比甲买的书的本数的 73多3本,丙买的书比甲买的书的5 2少1本。那么,三人合计最少买了( 66 )本书。 5.如右上图,在4×7的方格纸上画有如阴影所示的“9”字,阴影边缘是线 段或圆弧,则阴影面积占纸板面积的( )。 6.有甲、乙两个小组去青年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甲组植树棵数的8 7恰好是乙组植树棵 数的6 1,那么,甲、乙两组至少共植树( 50 )棵。 7.兄弟两人共有储蓄385元,其中哥哥占7 4。哥哥两次取款后(弟弟储蓄没有变),他的储蓄款占两人储蓄总数的14 3,这时兄弟两人还有存款( 210 )元。 .小冬、小明、小英、小聪四个同学举行乒乓球循环赛,每两人都要赛一场。规定胜一

线局得2分,平一局得1分,负一局得0分,比赛结果没有全胜,并且各人的总分都不同,那么至多有( 3 )平局。 9.柜台上放着一堆罐头,它们摆放的形状见右图。 (1)这堆罐头的排列规律是((层数+1)×(层数+2))。 (2)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堆成100层,第100层有(10302 )听 罐头。 10.电子游戏,一只老鼠从A点沿着长方形路线逃跑,一只花猫同时从A点朝长方形路线的另一方向捕捉,结果在距离中点6㎝的C处,花猫捉住了老鼠。已知老鼠的速度是花猫 的 14 11,则长方形的周长(100厘米)。 11.如右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中位线(两条边中点的连线)的中点O为圆心,以高长的一半为半径画一个圆,交两边于E、F,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单位:cm) (8×)×(8××) =4×2 =8(平方厘米) 二、应用在线 12.公元2008年,苏宁电器集团在股市发行了500万股股票,每股8元。当时,董事会成员夏威夷认购了30%的股份。一年后,股票上涨到每股10.8元。现在夏威夷要获得这个集团的控股权,他至少还要投入多少万元? 注:(1)要获得集团的控股权,至少要获得该集团51%的股份。 (2)此题暂不考虑交证券公司的管理费和税费等费用。 500×(51%-30%)×10.8 =500×0.21×10.8 =1134(万元)答:他至少还要投入1134万元。 1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而行,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行路程比是3:5。相遇后,甲车继续以原来每小时135.7km的速度行驶,又用了4小时到达B地,求甲、乙两车相遇时间? 5÷4×3=2.4(小时) 学校

六年级数学下册竞赛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之星”评比试题 一、仔细想,认真填。(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2、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20米,宽8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 的图纸上,长应画( )厘米,宽应画( )厘米。 3、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拼成一个长30厘米的圆柱,但表面积减少25.12平方厘米,原来每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4、一种农药,是用药液和水按照1:1500配制而成的。如果现在只有4千克的药液,能配制这种农药( )千克。 5、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6、有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高的比是3:5。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45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 )立方厘米。 7、用铁皮制作圆柱形通风管10节,每节长80厘米,底面圆的周长是34厘米。至少需要铁皮( )平方米。 8、如果两个比a b 和c d 的比值互为倒数,那么a 、b 、c 、d 可以组成

的比例是( )。 9、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料,它的棱长是4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 10、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已知圆锥与圆柱的体积的 比是16 ,圆柱的高是4.8,圆锥的高是( )厘米。 三、慎重选择,对号入座。(每小题2分,共12分。) 1、如果A×2=B÷3,那么A :B=( ) ① 2:3 ② 3:2 ③1:6 ④6:1 2、在同时同地测得的杆高和影长( ) ①不成比例 ②成正比例 ③ 成反比例 3、如果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5毫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①1:20 ②1:2 ③20:1 4、在比例尺是1 :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 :3,那么甲、乙两个圆的实际的直径比是( ) ①1 :8 ②4 :9 ③2 :3 5、一个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它的高是底面半径的( )倍。 ①2 ② 4 ③π ④2π 6、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高相等体积也相等,圆锥体的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圆柱体的底面积是( )。 ①4平方分米 ②12平方分米 ③36平方分米

六年级数学文化水平测试(二)

六年级数学文化水平测试(二)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注意审题,细心计算。(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1分,共8分) =-7 1 51 1÷0.25= 0.5×0.16 = =?+8)4121( 78 ×2÷78 × 2 = 3.7+0.63= =-÷)31 21(6 1+2% =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2×1.25×0.25 3.7×43+5.3×0.75+4 3 78 ÷9×35 ÷35 72 (125+15 1)×24×15 3、求未知数x 。(每小题3分,共6分) (1) 83-5x=0.125 (2) x :0.2=8 5 二、仔细辨析,正确判断。(每小题1分,共5分) 1.甲数的21等于乙数的5 1 ,甲数一定比乙数大。 ( ) 2.两个高相等的圆柱形的底面积之比是3:2,那么它们的体积之比也是3:2. ( ) 3.在2 x-3y=0中,x 和y 不成比例。 ( ) 4.两堆货物相差4吨,各运走10%,剩下的仍相差4吨. ( ) 5.比例尺的前项一定是1。 ( ) 三、理清概念,对号入座。(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a b a 写出,5 4 43?=? ∶b =( ) ∶( )。 2.在一幅比例尺为 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8.5厘米,甲、 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如果它们的体积和是24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 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 立方分米. 4.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3的点表示的数是( ) 5.x=5b-2b ,b 和x 成( ) 比例. 6.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了红、黑、白玻璃球各2个,要保证取出的玻璃球三种颜色都有,他应至少取出( )个;要使取出的玻璃球中至少有两种颜色,至少应取出( )个. 7.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了3厘米,表面积就减少94.2平方厘米,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 ) 8.在367个1996年出生的儿童中,至少有 ( ) 个人是同一天出生的. 9.如果要表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 ) 统计图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选( )统计图比较合适. 10.把5m 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 m 四、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圆的周长与半径( )。 A 、不成比例 B 、成正比例 C 、成反比例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9 4 ,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A 、4:9 B 、4:5 C 、5:4 3、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一个故事里出现了一串神秘排列的数:1,1,2,3,5,8,…,则这列数的第8个数是( ) A .17 B .19 C .21 4、把一根底面半径是5厘米的圆柱木材锯成3段,(截面与底面平行)表面积增加了.( ) A .5×2×3.14×3 B .52×3.14×(2×2) C .52×3.14 5、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 )克. A 、155 B 、150 C145 五、操作与分析。(4+3+2=9分) 按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操作.(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 ①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等腰梯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②按1: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缩小图.

小学数学六年级奥数竞赛综合试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奥数竞赛综合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 11111111 1357911131517 612203042567290 ++++++++=() 2.“趣味数学”表示四个不同的数字: 则“趣味数学”为() 3.某钢厂四月份产钢8400吨,五月份比四月份多产1 7 ,两个月产量和正好是第二季度计划产量的75%,则第二季度计划产钢()吨. 4.把1 7 化为小数,则小数点后的第100个数字是(),小数点后100个数字的和是() 5.水结成冰的时候,体积增加了原来的1 11 ,那么,冰再化成水时,体积会减少()6.两只同样大的量杯,甲杯装着半杯纯酒精,乙杯装半杯水.从甲杯倒出一些酒精到乙 杯内.混合均匀后,再从乙杯倒同样的体积混合液到甲杯中,则这时甲杯中含水和乙杯中含酒精的体积()大 7.加工一批零件,甲、乙二人合作需12天完成;现由甲先工作3天,然后由乙工作2 天还剩这批零件的4 5 没完成.已知甲每天比乙少加工4个则这批零件共有()个 8.一个酒精瓶,它的瓶身呈圆柱形(不包括瓶颈),如图所示.它的容积为26.4π立方 厘米.当瓶子正放时,瓶内的酒精的液面高为6厘米,瓶子倒放时,空余部分的高为2厘米,则瓶内酒精体积是()立方厘米. 9.有一个算式,上边方格里都是整数,右边答案只写出了四舍五入后 1.16 357 ++≈的近似值.则算式上边三个方格中的数依次分别是() 10.一个四位数xxyy,使它恰好等于两个相同自然数的乘积,则这个四位数是() 二、解答题: 11.如图,阴影部分是正方形,则最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9厘米 12.如图为两互相咬合的齿轮.大的是主动轮,小的是从动轮.大轮半径为105,小轮半 径为90,现两轮标志线在同一直线上,问大轮至少转了多少圈后,两条标志线又在同一直线上? 13.请你用1,2,3,4,5,6,7,8,9这九个数字,每个只能用一次,拼凑出五个自然 数.让第二个是第一个的2倍,第3个是第一个的3倍,第四个是第一个的4倍,第五个是第一个的5倍.求这五个自然数分别为多少? 14.有一列数2,9,8,2,6,…从第3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乘积的个位数字.例 如第四个数就是第二、第三两数乘积9×8=72的个位数字2.问这一列数第1997个数是几? 15.甲、乙两个工程队分别负责两项工程.晴天,甲完成工程需要10天,乙完成工程需 要16天;雨天,甲和乙的工作效率分别是晴天时的30%和80%.实际情况是两队同时开工、同时完工.那么在施工期间,下雨的天数是多少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