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段的结构和偏旁
段的结构指的是段落的组织形式和内部关系,而偏旁是指文字中的部首和偏旁。
段的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顺序结构:按照一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来组织段落内的内容。
例如,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一个事件的经过,或按照空间位置顺序描述一个地方的特点。
2.对比结构: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种结构常用于论证或说明问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3.问题-解答结构: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给出解答。
这种结构适用于解释性的文章或提供解决方案的段落。
4.因果结构:先提出一个原因或前提,然后说明其产生的结果。
这种结构常用于论证或说明因果关系。
5.分类结构:将一组事物或观点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从而使得内容更加有组织和易于理解。
偏旁是指文字中的部首和偏旁。
汉字的形状是由部首和偏旁组成的,部首一般位于字的左上方,而偏旁则出现在字的左右两边。
部首和偏旁通常具有一定的意义、音义作用或词源意义,通过组合成字的方式来表达更多的含义。
例如,部首“木”表示与树木、森林有关的意思,常见的字有“林”、“材”等,部首“火”表示与火有关的意思,常见的字有“灯”、“炎”等。
而偏旁“女”表示与女性有关的意思,常见的字有“妈”、“姐”等,偏旁“口”表示与口、说话有关的意思,常见的字有“吃”、“嘴”等。
对于段落结构的参考内容,可以参考一些写作教材、写作指南和范文,例如《写作技巧指南》、《写作实务指南》等。
这些参考内容会对段落结构的不同形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实例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结构的使用方法。
而对于偏旁的参考内容,可以参考一些字典、拼音词典和汉字学习资料,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
这些参考内容会对汉字的构造和意义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偏旁含义和用法。
总之,了解段的结构和偏旁的意义对于写作和汉字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段落结构和掌握汉字的偏旁含义,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和丰富多样。
英语阅读理解篇章结构理解技巧
英语阅读理解篇章结构理解技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而理解篇章的结构是提高阅读效果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技巧之一。
本文将分享一些关于理解篇章结构的技巧,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在英语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确定文章的整体结构阅读一篇英语文章时,首先需要确定文章的整体结构。
这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组织和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常见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时间顺序结构: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
例如,描述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或者讲述一个人的经历。
2. 问题与解决结构:文章通过提出问题,然后逐步解决问题来进行组织。
这种结构常常出现在解释性或说明性的文章中。
3. 总分结构:文章通过一个总论点,并在接下来的段落中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释。
每个段落都是总论点的一个分支。
4. 原因与结果结构:文章通过说明某些事件或情况是由其他事件或情况引起的来进行组织。
这种结构经常用于说明和推理类的文章。
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抓住文章的要点和主题观点。
二、分析段落的结构在理解篇章结构的过程中,分析每个段落的结构至关重要。
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通过主题句来引出,并以支持、解释或举例来明确说明主题。
以下为一种分析段落结构的方法:1. 主题句:找出段落的主题句,它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主题句将告诉我们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2. 支持句:主题句后面的句子或段落将会进一步支持和解释主题句。
这些句子通常提供事实、数据、例子、论据等,以增加主题句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3. 连接词:识别段落中的连接词,如“然而”、“另外”、“因此”等,有助于理解段落内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段落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段落的内涵和意义。
三、注意文章的转折和过渡在阅读一篇英语文章时,注意文章中的转折和过渡词语,有助于理解文章的逻辑和结构。
转折和过渡词语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之间,用于引导读者从一个观点或话题过渡到另一个观点或话题。
常见的构段方式
常见的构段方式
写好段落是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同学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段落呢?首先要掌握常用的构段方式。
一、总分总式。
这是记叙文中比较典型的常用的构段方式。
它有三种情况:先总后分,如《我的弟弟“小罗卜头”》第四自然段。
(2)先分后总。
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
(3)先总后分再总,如,《周总理的睡衣》第一自然段。
二、连贯式。
这种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来排列句子的,后面的句子是前面句子的延续和发展。
如,《亲人》第五自然段人物动作的描写。
三、因果式。
这是前后句子表明原因和结果关系的构段方式。
有两种情况:一种使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另一种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
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1、2句写海水“五光十色”,第三句是写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
四、并列式。
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几句话或几层意思围绕一个中心,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描写或阐述,句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段,四个句子分别描写了夏天小兴安岭森林里的树木、雾、阳光、野花,四个句子是并列关系。
五、空间式。
即按方位顺序写下来。
如,描写某一静物,可以按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进行描写。
此外,还有点面式、概详式、转折式等几种关系的构段方式,大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
用。
(原载于《学生天地》)。
小学作文常见的几种基本结构模式(含例文)
小学作文常见的几种基本结构模式文章无定法,作文有常规。
无论何种写作文体,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明快的结构。
由此可见,掌握几中基本的结构模式,能使我们在写作上快速构思,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搭起文章的骨架。
小学作文常见的结构模式有5种: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设问式。
当然,这几种结构模式既可以用来谋篇,也可以用来构段,因为文章是有若干个段组成的。
第一讲总分式结构文章是由很多个段组成的,段与段之间决定层次,所以,总分式结构表现出来的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1.先总说后分说, 2.先分说后总说;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请看下面例文:小馋妮三舅有一个女儿,名叫宋海锦。
她今年4岁,个子不高,长得可壮实了。
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吃,见啥吃啥,可馋了!大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小馋妮”。
一天,三舅带“小馋妮”来我家做客。
进门后,妈妈拿出太子奶招待她。
她伸出小手紧紧抓住瓶子,插上吸管猛吸,一连喝了三大瓶,撑得肚子圆溜溜的,直打饱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她呢?两只大眼睛溜溜地转,很快瞄上茶几上放的一串香蕉和几根火腿肠。
只见她摇摇晃晃地跑过去,伸手掰下一根香蕉,剥开皮咬了两口。
没等香蕉咽下肚,她又去拿火腿肠。
舅舅连忙制止她:“海锦,你吃不下去就不要再糟蹋东西了。
”谁料,“小馋妮”两眼一瞪,不高兴地说:“我能吃,都能吃进去!”说完,用牙撕开了火腿肠的包装皮。
可她只吃了几口就吃不下了,每吃一口都像咽药似的。
最后,她开始咬一口吐一口玩了起来。
舅舅扬起巴掌照她屁股轻轻地拍了一下,这可不得了了,她“哇”地哭了起来……你们说,我的小表妹是不是个“小馋妮”?这篇作文的结构模式属于总分式,作者先总说“小妮子”的馋,并通过三个具体的贪吃事例分别来表现,紧扣“馋”字,从而将一个“小馋妮”鲜活地“推”到了读者面前。
再来看下面例文:母爱感动了我天使说:“上帝,我将要离开您,去人间成为一个孩子,为世界做贡献——可是,离开了您,又有谁能来照顾我、给我无尽的关爱呢?”上帝说:“可爱的孩子,放心吧,我早已为你安排了另一个天使,她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你,给你无尽的爱。
如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要点
如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头,有一句概括全文或全段主要内容或中心的话,叫总起句。
总起句有三种类型:有篇的总起句,有段的总起句,还有节的总起句。
段的总起句,就是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为中心句,后面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这一总起句来分叙。
例如《外婆家门前的大榕树》的片段:外婆家门前有一棵大榕树,又高大又粗壮。
它有三层楼房那么高,伸长的“手臂”,好像迎接客人的到来。
所以,我管它叫“迎客树”。
它那灰褐色的树干,要好几个人才能抱住。
树干撑开巨大的树冠,真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的。
小伙伴总爱在树下乘凉、避雨、游戏、唱歌、跳舞……树下成了我们游戏玩耍的乐园。
这句话是个总起句吗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赵州桥》第二自然段这样写:(1)赵州桥非常雄伟。
(2)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3)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4)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5)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6)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教参上说:第一句话(赵州桥非常雄伟。
)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
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我却认为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不能称为总起句。
具体描写赵州桥雄伟的句子只有二、三两句。
如果说四五六句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有些牵强,三四五六句应是围绕着赵州桥的坚固来写的。
这样理解,正好对应下一段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雄伟”和“坚固”意思是不一样的,相似点也很小。
如果第二段都围绕着“雄伟”写,下一段的“过渡句”的承上的“坚固”就说不通了。
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
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
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段落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了解常见的段的结构,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对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小学语文中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一、总分结构总分结构是一种常见且比较容易理解的段落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段落开头先对全段内容进行总的概括,然后再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的叙述。
例如:“秋天的景色真美!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梨子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采摘。
田野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火红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
”这段话开头先总说秋天的景色美,然后分别从果园和田野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
总分结构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一开始就对段落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描述加深理解。
二、分总结构与总分结构相反,分总结构是先分别叙述相关内容,最后再进行总结。
比如:“公园里的花开得十分鲜艳。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它们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完全绽放,姿态各异。
这些美丽的花朵把公园装点得如诗如画。
”这段文字先分别描述了公园里花的颜色和姿态,最后总结这些花把公园装点得很美。
分总结构能够先引导读者关注具体的细节,最后得出一个整体的结论,使读者对段落内容有更全面的把握。
三、总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是将总分和分总结构结合起来,先进行总的概括,然后分别阐述,最后再进行总结。
举个例子:“我们的校园十分美丽。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教学楼,它宽敞明亮,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校园的左边是宽广的操场,同学们在那里尽情地奔跑嬉戏。
校园的右边是美丽的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总之,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这段话先总述校园美丽,接着分别从教学楼、操场、花园三个方面具体描述,最后总结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分总结构使段落的内容更加完整、有条理,能够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四、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的段落中,几个句子或内容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地位平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或说明同一事物。
写作文如何划分段落
写作文如何划分段落分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重在分清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常见的分段方法有:1、整体分割法。
读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则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开;说明事物的文章,同样要把所说明的几个方面分割开。
2、部分福兰县法。
步骤就是:第一,先给第个自然段编成上序号并概括出来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把表明同一内容的周边自然段福兰县成一个大段。
3、提取中心法。
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段。
4、标志分段法。
有些文章存有显著的分段标志,例如存有标明时间的语句,存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除了空行标志。
关于过渡段的处理:过渡段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启下,因而分段时一般从下不从上。
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就应划归下一段,如果过渡段主要是总结上文的,也可以归上段。
六、怎样概括段意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表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概括段意。
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归纳成一个直观的小册子。
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归纳段意的要求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概括段意的方法1、摘句法。
把能归纳全系列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做为段落大意。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先找到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概括出来全段大意。
3、权衡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
小学作文片段训练
关于片段训练小学作文训练之一: 怎样把句子写完整小学作文训练之二: 怎样把句子写通顺小学作文训练之三: 怎样把句子写具体小学作文训练之四: 怎样把句子写灵活小学作文训练之五:怎样把句子写生动小学作文训练之六: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小学作文训练之七: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小学作文训练之八: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小学作文训练之九:景物描写训练——要学会观察与描写小学作文训练之十:怎样观察和描写树木花草关于片段训练片段训练是小学中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实现从低年级写话训练向高年级写篇训练的过渡。
要搞好片段训练,首先要了解片段训练,然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方式进行训练。
片段,其本义是一篇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部分,片段训练就是写一篇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段的训练。
把它引申开来,写好一段话、两段话、三段话的训练,都叫片段训练,它是为篇的训练打基础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片段训练是对写成篇文章相对而言的,它与篇的训练比较有两点明显的区别:①整篇作文结果比较完整,要讲究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片段训练在结构上不要求那么完整,不需要讲究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②从内容上说,整篇作文容量较大,一般要求写事情的过程或事物的全貌,片段训练只是对事情或事物作单项的或局部的描述。
片段训练题材广泛而多样。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幅肖像,某人的一些动作等等,都可以作为片段训练的材料。
比如,看到一个人,可以写他的衣着、外貌和表情;听到一段有趣的对话,可以记下他们的语言和神态;遇到一个精彩的场面,可以描绘场面的情况和气氛;喜欢小动物,可以写写小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虫鸣鸟叫,刮风下雨,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凡是学生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觉得有意思的都可以写。
多到二三百字,少则几十个字,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要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规律,把对某种事物的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活动上,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对事物的认识和事情发展的经过说出来,继而用文字表达出来。
高考作文主体段落“五层结构法”写作指导可修改文字
主体段落“五层结构法”写作指导
1、分析总结规范议论文主体段落 的写作章法;2、片段练习,提升议论文主体段 落的写作能力。
学习目标
“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至关重要的。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不重视段落的训练,这是不少学生写不好文章的重要原因。” ——张志公
注释:张志公(1918—1997),河北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
写好一段 成就一篇
一篇优秀议论文最大的特色在于以丰富的论据、充沛的情感和严密的逻辑形成强大的论证力量,主体段是形成这种论证力量的重要部件。 议论文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其中都少不了主体段的存在,认真分析议论文主体段我们就会发现,主体段有着相似的段落构成。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首尾呼应、收束全篇)【字数:95】【总字数:828】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并且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熟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报任安书》、《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论据极为充分,分析论证方法多样。
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读写】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
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
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文章结构初中知识点归纳
文章结构初中知识点归纳初中阶段是学生正式学习写作的时期,而了解和掌握文章结构对于写作非常重要。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在整体上的组织和布局方式。
它能够帮助文笔不够成熟的学生更好地组织写作思路,展示个人观点并强化逻辑性。
下面将对初中阶段常见的文章结构进行归纳和介绍。
1. 三段式结构三段式结构是写作中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结构。
它包括引言段、主体段和结尾段。
引言段用于引出主题,并提出个人观点或阐述问题;主体段则展开论述,提供事实和例证来支持观点;结尾段用于总结全文,并强调观点的重要性或提出建议。
这种结构适用于许多类型的文章,如议论文、说明文等。
2. 四段式结构四段式结构在三段式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承接段。
承接段位于引言段和主体段之间,用于过渡引入主要论点。
这种结构常用于议论文中,通过承接段的使用,能够使整篇文章更加连贯和条理清晰。
3. 问题解决结构问题解决结构适用于说明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文章。
它包括问题提出段、问题分析段、解决方案段和结尾段。
问题提出段用于引出问题或现象;问题分析段则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解决方案段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结尾段总结全文,强调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4. 时间顺序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它包括引言段、事件1、事件2、事件3等主体段以及结尾段。
这种结构适用于记叙文,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5. 问题对比结构问题对比结构适用于说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的文章。
它包括引言段、问题1、问题2、问题对比解决方案段和结尾段。
问题1和问题2段分别阐述不同的问题或现象,对比解决方案段则列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尾段总结文章,强调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文章结构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结构形式,如因果关系结构、原因-解决结构、分类结构等,每种结构都有其适用的场合。
对于初中生而言,了解这些文章结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写作,提高写作的效果。
三年级语文段落结构分析技巧
三年级语文段落结构分析技巧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学会分析语文段落结构是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步。
这就像是给一幅拼图找到各个板块的正确位置,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能帮助我们在自己写作时把想法更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一、总分结构总分结构是一种常见且比较容易理解的段落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作者先会给出一个总的观点或主题,然后再分别用具体的例子、细节或者描述来支持和解释这个总的观点。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段落:“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梨子你挤我碰,好像在争着让人们去采摘。
田野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火红的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
”在这个段落中,第一句话“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就是总的观点,后面果园里和田野里的描写就是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秋天的美丽。
小朋友们在分析这种段落结构时,可以先找到总的那句话,然后看看后面的内容是怎么围绕着它展开的。
二、分总结构与总分结构相反,分总结构是先分别讲述一些具体的内容,最后再总结出一个总的观点或结论。
例如:“小兔子很可爱。
它有一身雪白的绒毛,摸起来软软的。
它还有一对长长的耳朵,总是警惕地竖着。
它的眼睛红红的,像两颗红宝石。
总之,小兔子是一种十分惹人喜爱的小动物。
”前面描述小兔子的绒毛、耳朵和眼睛,都是具体的特点,最后一句话“总之,小兔子是一种十分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就是总结性的话语。
遇到分总结构的段落,小朋友们可以先看看前面讲了些什么,然后再注意最后的总结句,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段落的意思啦。
三、总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可以说是总分结构和分总结构的结合。
作者先提出总的观点,然后通过具体的描述来展开,最后再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强调。
举个例子:“我的校园十分美丽。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树木。
沿着小路往前走,是一个宽敞的操场,同学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
再往前,就是我们的教学楼,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议论文结构模式:六段式
议论文结构模式:六段式教学目标:学习高考满分作文常见结构,让作文结构井然,层次清楚。
教学重点:“六段式”及典范文章分析教学过程:一、明确模式第一段:提出论点,准确鲜明。
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两句话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
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笔者在指导时,就让学生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
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结尾升华。
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
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二、典型范例: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①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发展。
②古人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贫穷的生活、卑贱的地位、失意的忧伤,有时像一阵烈风,它会熄灭弱者的生活激情,但也会扬起强者的希望之帆。
越王勾践,由一国之君沦为吴王的马前卒,何等的卑贱!由锦衣玉食而食人粪便,又是多么的屈辱!然而,数年之后,他却能实现三千越甲终吞吴国的抱负,雪洗耻辱,光复越国。
【最新资料】歌曲曲式乐段的类型13
歌曲13第二章乐段的类型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乐段的含义及其组成关系。
由于乐段内部次级结构(动机、乐节、乐句)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它们之间组合关系的多样性,那么,乐段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乐段的分类,角度不同,分类的方法也不一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方面:即从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上分类。
1、一句体乐段:即一首完整的歌曲是有一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这种结构比较少见,常见一些民歌中。
如:《酸枣刺》,单句体乐段,由两个乐节构成,第一个乐节分为两个动机。
四川民歌《划龙舟号子》(庞41)湖南民歌《要嫁妆》(庞41)。
2、二句体乐段:即乐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
如《牧歌》,这是一首两句体乐段的歌曲,分上下两句。
如《绣荷包》山西民歌(冯148),两句式的单乐段结构,材料不同,对比式乐段。
如《一心向着毛主席》(庞41)(山西民歌),这是一首两句体乐段的歌曲,分上下两句。
两句材料基本相同,叫平行式乐段。
歌曲的每乐句小节数相同,并且每一乐句的小节数均为偶数(2、4、8,不包括6),乐句数也为偶数(2、4、8,不包括6),这样的乐段属于方整性乐段。
不具备方整性条件的乐段叫非方整性乐段。
《嘎达梅林》:四句歌词,上下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在那遥远的地方》3、三句体乐段: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从方整性来看,三句体乐段都属于非方整性的乐段,因为乐段的乐句数为奇数。
如《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三句体:第一句: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长江奔腾昆仑巍峨。
第二句:共产党领导的崭新的国家,处处盛开社会主义花朵。
第三句: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这是一首独立的一部曲式歌曲,由三个乐句构成,材料运用是混合型的,即有相同材料,又有对比材料,如前两句的头部材料相似,为平行关系,后一句使用对比材料。
河北《放风筝》(冯152),三乐句单乐段结构,第一二乐句为一对上、下句,第一句运用衬词扩大句幅,第二句唱两句歌词节奏压缩,形成与第一小节相同的句幅(8小节),第三句的前半部分使用衬词,后半部分重复第二句的后半部分。
片段阅读基础知识:段落结构的五种形式
对阅读较差的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语句如何组织,句子之间是何种关系,主要是根据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图而定。
文段的段落结构丰富多样,也就加大了我们片段阅读的难度。
所以掌握常见的结构形式,对我们解答片段阅读的各种题型,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常见的段落行文结构主要有转折式、递进式、并列式、顺承式和总分式。
(一)转折式转折式的结构很常见,一般作者的强调重点会出现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但是”、“可是”、“只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等。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是讲求策略的,通过转折这一方式引起对方注意恰好符合这种语用策略。
因此考生只要在浏览文段的过程中迅速寻找到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再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住文段的中心内容。
(注意:并不是出现转折关联词的语句就是文段在主旨句,应具体分析这句话在文段中所处的位置,和整个文段表述的核心内容。
)(二)递进式递进式结构一般用关联词“而且”、“并且”、“并”、“也”、“还”、“甚至”、“更”表现出来。
从递进的含义可知,文段论述的重点是在后半部分。
作为语句表达的主体,要想体现该句的重要性,通常使用递进的关系加以强调,这种方式为我们所熟知。
所以这种常用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寻找到主旨句。
(三)并列式并列式的结构指段落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方面进行表达和论述,表面看句子之间关系不紧密,但从全段来看,都是在为主旨进行服务。
【例句2】(2010年国考行测题题干)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可以看出,虽然表面看来,这段材料内容分散,但都围绕同一地理环境中不同人种的生产方式进行表述。
三段式的中段及三段式的分类
三段式的中段及三段式的分类
中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展开论述、阐释观点的部分。
在三段式结构中,中段通常包括作者的论据、分析、实例、引用等内容,用来支持作者的观点或论点。
中段的重点是展开讨论,详细阐释观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段式结构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常见的三段式分类包括:
1. 问题-证据-结论型:这种三段式结构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或观点,然后引用相关的证据或例子来支持这个观点,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或解决方案。
这种结构通常用于议论文或分析文章。
2. 描述-分析-评价型:这种三段式结构首先对一个事件、现象或主题进行描述,然后进行分析和解释,最后给出评价或总结。
这种结构通常用于说明文或评论文章。
3. 论证-反驳-对策型:这种三段式结构首先提出一个论点或观点,然后列出可能的反驳意见或质疑,最后提出对策或解决方案。
这种结构通常用于辩论文或建议性文章。
三年级语文段落结构分析技巧
三年级语文段落结构分析技巧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会分析语文段落结构是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步。
这就像是拥有了一把钥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能让他们在自己写作时有更清晰的思路。
一、常见的段落结构类型1、总分结构总分结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在这种结构中,段落先有一个总的概括,然后再分别详细地说明。
比如说,“秋天的果园十分美丽。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黄澄澄的梨子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采摘;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像玛瑙似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里先总的说秋天的果园美丽,后面具体描述了苹果、梨子和葡萄的样子来体现果园的美。
2、分总结构与总分结构相反,分总结构是先分别叙述,最后再进行总结。
比如“小猫很调皮。
它一会儿跳上桌子,把花瓶打翻;一会儿钻进床底,弄得浑身是灰;一会儿又跑到院子里,追着蝴蝶跑。
这只小猫真是让人又爱又头疼。
”前面分别讲了小猫调皮的各种表现,最后总结说小猫让人又爱又头疼。
3、总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就是先总述,然后分别阐述,最后再总结。
像是“公园里的花真美啊!有红的、粉的、黄的,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黄的像金。
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芳香。
公园里的花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先总说花美,再具体描述花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又总结花美不胜收。
4、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的段落中,几个句子或者内容是平等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
比如“我的同桌有很多优点。
他学习认真,每次作业都完成得很好;他很善良,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他还很幽默,总是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里说的学习认真、善良、幽默,是同桌的三个并列的优点。
二、如何分析段落结构1、找关键句关键句往往能够体现段落的主要意思。
总分结构的段落,总起句就是关键句;分总结构的段落,总结句是关键句;总分总结构的段落,总起句和总结句都是关键句。
比如在“校园的早晨是热闹的。
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同学们有的跑步,有的跳绳,有的打球,充满了活力。
小学的语文常见地几种段地结构
小学语文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
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
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
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
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一共写了三句话。
第______句是总叙,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______,可分为______层。
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
天高云淡,秋风瑟瑟。
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鲜艳的枫树叶随着秋风悠悠地飘落着,好像一只只彩色斑谰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松树爷爷却不顾寒霜降临,仍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香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桔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我爱秋天。
①这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一共写了______层。
②第一层是总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是总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第二层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为题,用“总——分——总”的形式写一段话。
2.并列结构。
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
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又如下面例段: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
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
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
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这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
写四种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
先写老爷爷怎么看,接着写老奶奶怎么看,再写青年人怎么看,最后写小学生怎么看。
虽然排列有先后,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讲看花,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这样写,层次非常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1)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进行练习。
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发声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
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因。
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
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2)以《一群小鸡》为题,用并列式写一段话,要写出小鸡的不同特点。
3.承接结构。
这种结构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前后不能颠倒。
有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承接,有的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的按物体变化的过程承接。
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
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我们上了船,迎着朝阳破浪前进……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紧接一句写的。
承接的顺序是: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马上向码头走去→看到蓝天、白云、海、朝阳→上船出海。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再看下面例段:……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里。
等到青菜全部浸湿后,就把菜叶一张一张地掰下来,把菜茎上的泥粗洗一下,接着再放一桶水,将菜叶一张一张地擦洗;最后,把洗干净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钟,漂去可能有的农药,然后捞到筛子里漏干水。
这一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
句与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的,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代词把洗菜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句子连接得非常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1)读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试验开始了。
我先把蚱蜢的头部浸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只见它一动不动,似乎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有腹部一起一伏,大概就是在呼吸吧。
几分钟过去了,蚱蜢不耐烦地蹬了几下腿,还是那么有力,看来蚱蜢的呼吸器官,的确不在头部。
于是,我把蚱蜢倒过来,把它的腹部浸在水里,头留在外面,这么一来,蚱蜢可受不了啦!刚一放进去,它的腿就使劲地乱蹬,拼命挣扎。
四分钟以后,它难过极了,嘴边冒出了一颗颗水泡,腿也只能微微地颤动。
再过了一会儿,气泡消失了,腿也不动了,我把蚱蜢拿起来一看,发现它死了。
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全段一共写了______句话。
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是______按顺序写的。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如猫捉老鼠,蚂蚁搬食,公鸡斗架……)运用承接式写一段话。
注意抓住动态特点,把过程写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果结构。
这种结构,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和“果”的关系。
一般在因果结构的段落中,往往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
如下面例段:冬天给麦浇水,能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因为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保持地面的温暖,使麦苗儿不受寒冷的侵袭;水蒸气遇冷凝结,也会发出热量,保护麦苗儿;水结了冰,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儿根部不受冻伤。
这段话是因果结构。
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全段两个句子。
第一句是讲事情的结果——冬天浇水可以保护小麦。
第二句是个大句子,有三个并列的小分句,从三个方面说明冬天浇水能保护小麦的原因——①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使地面温暖,使麦苗不受寒冷侵袭;②水遇冷凝结会发出热量能保护麦苗;③水结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根部不被冻伤。
因果结构段,有的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
如下面例段:妈妈是花儿工人,可她对富贵的君子兰,花香袭人的巴兰都不感兴趣,唯独偏爱文竹。
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
爸爸常常看着文竹出神,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
这段话一共有三句。
第一句写事情的原因——(因为)妈妈“唯独偏爱文竹”,第二句写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
第三句通过爸爸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说明窗台上写字台上摆文竹的原因。
这种结构形式,能把问题说得明白,把事理说得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做练习。
理发的人很多。
大家就按照进来的先后排了次序,没轮到的就坐在一旁等着。
①这段只有两句话。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哪句讲事情的“因”,哪句讲事情的“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果。
②在句子中加上“因为”“所以”两个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
怎样加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蚂蚁整天辛勤地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
它们也很团结,见了面就互相摇触角打招呼。
我很喜欢它们,有时捉虫给它们吃。
①在段中找出写“因”和“果”的句子。
写“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每空用两个字填空(2)你最喜欢什么?用因果结构形式写一段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5.转折结构。
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如下面例段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
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