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单片机精确定时

51单片机精确定时
51单片机精确定时

精确定时与计数

一、定时器相关寄存器

TCON的高4位

TF1 TR1 TF0 TR0

TF1(TCON.7):定时器1的溢出中断标志位

TR1(TCON.6):定时器1的运行控制位

TF0(TCON.5):定时器0的溢出中断标志位

TR0(TCON.4):定时器0的运行控制位

TMOD

GATE1 C/T1 M1 M0 GATE0 C/T0 M1 M0

定时器1 | 定时器0

TH0、TL0、TH1、TL1

中断允许控制寄存器IE中的三位。

ET0(IE.1)、ET1(IE.4)、EA(IE.7)

定时器的结构(以T0为例),把定时器分为六个部分来研究:

脉冲源控制端计数器中断请求位中断允许控制中断服务程序

晶振T0 TH0、TL0 TF0 ET0 EA void Tm0() interrup1 using 1

脉冲源:用作定时器时,取晶振作为脉冲源。每12个振荡周期(即一个机器周期)计数器(即TH0、TL0)加一。用作计数器时T0脚出现下降沿(管脚从1到0)跳变时,计数器加一。定时器和计数器的区别就是脉冲源不同,除此之外其他的工作过程完全相同。

配置TMOD的C/T0可以选择脉冲源。置0是定时器,置1是计数器。

控制端:相当于一个开关,开关打开时,脉冲源的信号才能传到计数器(TH0,TL0)中,计数器会不断增一。关闭这个开关,脉冲源的信号不能使计数器(TH0,TL0)增一。控制端的开启和关闭状态由TR0、GATE0和INT0脚电平决定。控制端的开启条件是TR0&(~GATE0 | INT0)如下图。

一般情况下令TR0=1,GATE0=0开启控制端。TR0=0关闭控制端。当需要INT0引脚控制计数器时,令TR0=1,GATE0=1,这样INT0脚为高电平时计数,低电平时停止计数,这样可以很方便的测量脉冲宽度。

计数器,中断请求位:这里说的计数器是指TH0、TL0这两个寄存器。每收到一个脉冲源输出的脉冲,这个计数器就会增一。计数器计满溢出时,会置位TF0,产生中断请求。注意,这里只是产生中断请求,是否能够进入中断程序,还要由中断允许位决定。直接对TF0置位,也可以产生中断请求。

计数器TH0、TL0一共有四种计数方式:

方式0(M1=0 M0=0)13位计数器。它由TH0的8位和TL0的低5位构成。TL0大于0x1F时就向TH0进位。TH0计满溢出就向TF0置位请求中断。

方式1(M1=0 M0=1)16位计数器。与方式1差不多。由TH0的8位和TL0的8位构成。TH0计满溢出就向TF0置位请求中断

方式2(M1=1 M0=0)8位定时器。TL0计满溢出时,置位TF0请求中断,并且将TH0中的数值重新装入TL0中。

方式3(M1=1 M0=1)这个方式只有定时器0有,把定时器0当成两个8位定时器来用。定时器1没有方式3,如果设成方式3就相当于停掉了定时器1。

中断允许控制:上一步产生中断请求(TF0被置1),并不代表会响应中断。还要看中断允许控制位,这是一个开关,只有开关在开启状态,中断才会响应。每个中断源都有自己的分开关,比如T0的中断允许位是ET0,T1的中断允许位是ET1.还有一个总开总EA,它关闭时所有的中断都被禁止。必须是分开关和总开关都打开时,才能进入中断服务程序。

#include //11.0592M

void timer0() interrupt 1 using 1//5ms中断一次定时器中断处理函数

{

TH0=0xEE; //重置定时初始值

。。。其他程序

}

void main (void)

{

TMOD|=0x01; //选择定时器0,工作模式1,16位定时器

TH0=0xEE; //置定时初始值

TL0=0x00;

ET0=1; //开启定时器0中断允许,允许定时器0中断。

EA=1; //开启全局中断允许。允许所有中断

TR0=1; //开启控制端

while(1){。。。主程序}

}

其他中断源的向量表:

中断源 C语言

中断序号例子

外部中断0(INT0) 0 void _INT0() interrupt 0 using 1

定时器T0中断 1 void _T0() interrupt 1 using 1

外部中断1(INT1) 2 void _INT1() interrupt 2 using 1

定时器T1中断 3 void _T1() interrupt 3 using 1

串行口中断 4 void _UART() interrupt 4 using 1

定时器T2中断 5 void _T2() interrupt 5 using 1

定时器例程之一:精确定时1秒钟。

晶振频率11.0592M。用定时器0的工作方式1实验。因为工作方式1,最大的计数是65536(2^16)个机器周期。晶振是11.0592M时,最长溢出时间是71111.1111111111us=71ms,远远不够1秒,计算出TH0=0xEF,TL0=0x00。溢出时间是5毫秒,计200次中断,就是1秒。

unsigned char ms_5=0;

void timer0() interrupt 1 using 1//5ms中断一次定时器中断处理函数

{

TH0=0xEE; //重置定时初始值

if (++ms_5>=200)

{ ms_5=0; //程序每1秒钟进入这里一次。 }

}

主程序如下:

void main (void)

{

TMOD|=0x01; //选择定时器0,工作模式1,16位定时器

TH0=0xEE; //置定时初始值

TL0=0x00;

ET0=1; //开启定时器0中断允许,允许定时器0中断。

EA=1; //开启全局中断允许。允许所有中断

TR0=1; //开启控制端

到这里我们把定时器0做成了一秒钟的程序完成了。有误差,但可以控制到极其微小的程度。下面我们发析一下误差的产生,以及控制方法。

晶振的误差:我们的晶振一般误差都是20PPM的,百万分之二十。想提高精度,只能选择误差更小的晶振,但它毕竟不是为精确定时设计的,很难达到时钟芯片晶振的精度。

单片机中断系统的误差:定时器产生中断请求以后,并不一定能马上响应这个中断,单片机要把当前的指令执行完。51的指令是1到4个周期,如果赶上两周期指令,就会延误一个指令周期,最慢的情况会延误3个周期响应中断。这点误差倒是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单片机正处理其他的中断(同级或更高级)。要等其执行完其他中断,再执行一条主程序指令,才会响应定时器0中断。因为程序千差万别,所以其他中断占用的时间,就没准儿了。更要命的是,这类影响是随机的,你根本无法纠正。看起来好像没有办法了,但是你深入研究定时器的工作原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问题还是有可能解决的。请仔细看一下,我上面的中断程序,“TH0=0xEE;” 你是否注意到,我没有给TL0重新赋值。这可不是疏忽忘了。我们知道定时器只要开着,TH0和TL0就会不断的增一,增到FF FF,再增一就溢出,这时TF0被硬件置1(也就是中断请求)。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不管定时器中断是否被响应,TH0和TL0仍然会不断增一,FF FF增一00 00 再增

一 00 01 再增一 00 02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选择5毫秒作为定时长度的原因。因为TH0=EE TL0=00。最主要的就是TL0=00。定时器在溢出产生中断以后,不论响应还是不响应,TL0并不停止计数。虽然中断响应有可能被延迟,但是延迟的时间仍然被计算。延迟的时间在下一次中断时会“补上”。这就是只对TH0重赋值的原因。从理论上说,真正是一个微秒都不差。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其他的中断占用的时间太长,TL0增数超过256(2^8),定时器中断响应时TH0已经大于0了,直接写TH0=0xEE;就有误差了.可以改成 TH0=TH0+0xEE;但这样也会有一点点问题,我们不在这里详细讨论。最好还是控制其他的中断占用时间不要超过240个机器周期。

每秒钟最后一次入中断的误差:原因和上面说的相同,误差在下一秒也会“补上”。

定时器例程之二:模拟时钟

void init_timer0(void)

{

//以下为初始化定时器

TMOD|=0x01; //选择定时器0,工作模式1:16位定时器

TH0=0xEE; //置定时初始值

TL0=0x00;

//初始化完毕。

ET0=1; //开定时器0中断,允许定时器0中断。

EA =1; //开全局中断。允许所有中断

TR0=1; //开始计数

}

unsigned char time_allow; //整点报时标志

unsigned char time_num; //报时的次数,

unsigned char fmq_times; //整点报时蜂鸣器声音维持时间计数unsigned char set_kk_times;

unsigned char ms5_times; //5ms中断计次

unsigned char hour,min,sec; //定义时,分,秒。

void timer0() interrupt 1 using 1 //5ms中断一次定时器中断处理函数

{

//重新置位计数初始值在工作方式1下,需要重新置位定时初始值,程序才会再一次进入中断,工作方式0,3也是如此,只有工作方式2不需要重新置位初始值。

TH0=0xEE; //置定时初始值

if(++ms5_times>=200) //5ms中断一次,计数200次达到1s

{

ms5_times=0;

dc1=0; //处理小数点点亮

sec++; //时钟秒+1

if(sec>=60) //秒计数达到60

{

sec=0;

min++; //分钟+1

if(min>=60) //分钟计数达到60

{

min=0;

hour++; //小时+1

if(hour>23) hour=0; //24小时制,计数达到24,清零 }

}

}

if(0==sec)

{if(0==min) //如果时间达到整点。允许报时功能

{if(hour>12) time_num=hour-12; //如果时间超过12点,报时声音次数减12 else if(0==hour) time_num=12; //如果时间为零点。报时声音为12次

else time_num=hour; //报时次数为时间值

time_allow=1; //报时允许标志置位 }

if(30==min) //如果时间达到半点,允许报时功能

{time_allow=1; //报时标志置位

time_num=1; //报时次数 1次 }}

if(1==time_allow) //如果报时允许

{if(fmq_times++>200)

{fmq_times=0;

spk=1; //蜂鸣器停止发声

time_num--; //报时次数减 1 }

if(100==fmq_times) spk=0; //蜂鸣器发声

if(0==time_num) time_allow=0;//报时结束清零报时标志位}

if(ms5_times==80) dc1=1; //处理小数点熄灭

if(set_kk_times++>200) set_kk_times=0;

disp_LED(display); //刷新数码管}

C51单片机定时器及数码管控制实验报告

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201 — 201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单片机技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定时器T0、T1 的方式选择和编程方法,了解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方法,学会实时程序的调试技巧。 2.掌握LED 数码管动态显示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1.89C51 单片机有五个中断源(89C52 有六个),分别是外部中断请求0、外部中断请求1、定时器/计数器0 溢出中断请求、定时器/计数器0 溢出中断请求及串行口中断请求。每个中断源都对应一个中断请求位,它们设置在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 和SCON 中。当中断源请求中断时,相应标志分别由TCON 和SCON 的相应位来锁寄。五个中断源有二个中断优先级,每个中断源可以编程为高优先级或低优先级中断,可以实现二级中断服务程序嵌套。在

同一优先级别中,靠部的查询逻辑来确定响应顺序。不同的中断源有不同的中断矢量地址。 中断的控制用四个特殊功能寄存器IE、IP、TCON (用六位)和SCON(用二位),分别用于控制中断的类型、中断的开/关和各种中断源的优先级别。中断程序由中断控制程序(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两部分组成: 1)中断控制程序用于实现对中断的控制; 2)中断服务程序用于完成中断源所要求的中断处理的各种操作。 C51 的中断函数必须通过interrupt m 进行修饰。在C51 程序设计中,当函数定义时用了interrupt m 修饰符,系统编译时把对应函数转化为中断函数,自动加上程序头段和尾段,并按MCS-51 系统中断的处理方式自动把它安排在程序存储器中的相应位置。 在该修饰符中,m 的取值为0~31,对应的中断情况如下: 0——外部中断0 1——定时/计数器T0 2——外部中断1 3——定时/计数器T1 4——串行口中断 5——定时/计数器T2 其它值预留。 89C51 单片机设置了两个可编程的16 位定时器T0 和T1,通过编程,可以设定为定时器和外部计数方式。T1 还可以作为其串行口的波特率发生器。

基于51单片机的精确延时(微秒级)

声明: *此文章是基于51单片机的微秒级延时函数,采用12MHz晶振。 *此文章共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延时1us,5us,10us和任意微秒。前三个方面是作者学习过程中从书本或网络上面总结的,并非本人所作。但是延时任意微秒函数乃作者原创且亲测无误。欢迎转载。 *此篇文章是作者为方便初学者使用而写的,水平有限,有误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作者:Qtel *2012.4.14 *QQ:97642651 ----------------------------------------------------------------------------------------------------------------------序: 对于某些对时间精度要求较高的程序,用c写延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故需用到汇编程序。本人通过测试,总结了51的精确延时函数(在c语言中嵌入汇编)分享给大家。至于如何在c 中嵌入汇编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这方面的资料很多,且很简单。以12MHz晶振为例,12MHz 晶振的机器周期为1us,所以,执行一条单周期指令所用时间就是1us,如NOP指令。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1.若要延时1us,则可以调用_nop_();函数,此函数是一个c函数,其相当于一个NOP指令,使用时必须包含头文件“intrins.h”。例如: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void){ P1=0x0; _nop_();//延时1us P1=0xff; } ----------------------------------------------------------------------------------------------------------------------2.延时5us,则可以写一个delay_5us()函数: delay_5us(){ #pragma asm nop #pragma endasm } 这就是一个延时5us的函数,只需要在需要延时5us时调用此函数即可。或许有人会问,只有一个NOP指令,怎么是延时5us呢? 答案是:在调用此函数时,需要一个调用指令,此指令消耗2个周期(即2us);函数执行完毕时要返回主调函数,需要一个返回指令,此指令消耗2个周期(2us)。调用和返回消耗了2us+2us=4us。然后再加上一个NOP指令消耗1us,不就是5us吗。

单片机一些常用的延时与中断问题及解决方法

单片机一些常用的延时与中断问题及解决方法 延时与中断出错,是单片机新手在单片机开发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本文汇总整理了包含了MCS-51系列单片机、MSP430单片机、C51单片机、8051F的单片机、avr单片机、STC89C52、PIC单片机…..在内的各种单片机常见的延时与中断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对单片机新手们,有所帮助! 一、单片机延时问题20问 1、单片机延时程序的延时时间怎么算的? 答:如果用循环语句实现的循环,没法计算,但是可以通过软件仿真看到具体时间,但是一般精精确延时是没法用循环语句实现的。 如果想精确延时,一般需要用到定时器,延时时间与晶振有关系,单片机系统一般常选用 2 MHz、12 MHz或6 MHz晶振。第一种更容易产生各种标准的波特率,后两种的一个机器周期分别为1 μs和2 μs,便于精确延时。本程序中假设使用频率为12 MHz的晶振。最长的延时时间可达216=65 536 μs。若定时器工作在方式2,则可实现极短时间的精确延时;如使用其他定时方式,则要考虑重装定时初值的时间(重装定时器初值占用2个机器周期)。 2、求个单片机89S51 12M晶振用定时器延时10分钟,控制1个灯就可以 答:可以设50ms中断一次,定时初值,TH0=0x3c、TL0=0xb0。中断20次为1S,10分钟的话,需中断12000次。计12000次后,给一IO口一个低电平(如功率不够,可再加扩展),就可控制灯了。 而且还要看你用什么语言计算了,汇编延时准确,知道单片机工作周期和循环次数即可算出,但不具有可移植性,在不同种类单片机中,汇编不通用。用c的话,由于各种软件执行效率不一样,不会太准,通常用定时器做延时或做一个不准确的延时,延时短的话,在c中使用汇编的nop做延时 3、51单片机C语言for循环延时程序时间计算,设晶振12MHz,即一个机器周期是1us。for(i=0,i<100;i++) for(j=0,j<100;j++) 我觉得时间是100*100*1us=10ms,怎么会是100ms 答: 不可能的,是不是你的编译有错的啊

51单片机的几种精确延时

51单片机的几种精确延时实现延时 51单片机的几种精确延时实现延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硬件延时,要用到定时器/计数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CPU的工作效率,也能做到精确延时;另一种是软件延时,这种方法主要采用循环体进行。 1 使用定时器/计数器实现精确延时 单片机系统一般常选用11.059 2 MHz、12 MHz或6 MHz晶振。第一种更容易产生各种标准的波特率,后两种的一个机器周期分别为1 μs和2 μs,便于精确延时。本程序中假设使用频率为12 MHz的晶振。最长的延时时间可达216=65 536 μs。若定时器工作在方式2,则可实现极短时间的精确延时;如使用其他定时方式,则要考虑重装定时初值的时间(重装定时器初值占用2个机器周期)。 在实际应用中,定时常采用中断方式,如进行适当的循环可实现几秒甚至更长时间的延时。使用定时器/计数器延时从程序的执行效率和稳定性两方面考虑都是最佳的方案。但应该注意,C51编写的中断服务程序编译后会自动加上PUSH ACC、PUSH PSW、POP PSW和POP ACC 语句,执行时占用了4个机器周期;如程序中还有计数值加1语句,则又会占用1个机器周期。这些语句所消耗的时间在计算定时初值时要考虑进去,从初值中减去以达到最小误差的目的。 2 软件延时与时间计算 在很多情况下,定时器/计数器经常被用作其他用途,这时候就只能用软件方法延时。下面介绍几种软件延时的方法。 2.1 短暂延时 可以在C文件中通过使用带_NOP_( )语句的函数实现,定义一系列不同的延时函数,如Delay10us( )、Delay25us( )、Delay40us( )等存放在一个自定义的C文件中,需要时在主程序中直接调用。如延时10 μs的延时函数可编写如下: void Delay10us( ) { _NOP_( ); _NOP_( ); _NOP_( ); _NOP_( ); _NOP_( ); _NOP_( ); } Delay10us( )函数中共用了6个_NOP_( )语句,每个语句执行时间为1 μs。主函数调用Delay10us( )时,先执行一个LCALL指令(2 μs),然后执行6个_NOP_( )语句(6 μs),最后执行了一个RET指令(2 μs),所以执行上述函数时共需要10 μs。可以把这一函数

单片机一些常用的延时与中断问题及解决方法

延时与中断出错,是单片机新手在单片机开发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本文汇总整理了包含了MCS-51系列单片机、MSP430单片机、C51单片机、8051F的单片机、avr单片机、STC89C52、PIC单片机…..在内的各种单片机常见的延时与中断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对单片机新手们,有所帮助! 一、单片机延时问题20问 1、单片机延时程序的延时时间怎么算的? 答:如果用循环语句实现的循环,没法计算,但是可以通过软件仿真看到具体时间,但是一般精精确延时是没法用循环语句实现的。 如果想精确延时,一般需要用到定时器,延时时间与晶振有关系,单片机系统一般常选用11.059 2 MHz、12 MHz或6 MHz晶振。第一种更容易产生各种标准的波特率,后两种的一个机器周期分别为1 μs和2 μs,便于精确延时。本程序中假设使用频率为12 MHz的晶振。最长的延时时间可达216=65 536 μs。若定时器工作在方式2,则可实现极短时间的精确延时;如使用其他定时方式,则要考虑重装定时初值的时间(重装定时器初值占用2个机器周期)。 2、求个单片机89S51 12M晶振用定时器延时10分钟,控制1个灯就可以 答:可以设50ms中断一次,定时初值,TH0=0x3c、TL0=0xb0。中断20次为1S,10分钟的话,需中断12000次。计12000次后,给一IO口一个低电平(如功率不够,可再加扩展),就可控制灯了。 而且还要看你用什么语言计算了,汇编延时准确,知道单片机工作周期和循环次数即可算出,但不具有可移植性,在不同种类单片机中,汇编不通用。用c的话,由于各种软件执行效率不一样,不会太准,通常用定时器做延时或做一个不准确的延时,延时短的话,在c中使用汇编的nop做延时 3、51单片机C语言for循环延时程序时间计算,设晶振12MHz,即一个机器周期是1us。for(i=0,i<100;i++) for(j=0,j<100;j++) 我觉得时间是100*100*1us=10ms,怎么会是100ms 答: 不可能的,是不是你的编译有错的啊 我改的晶振12M,在KEIL 4.0 里面编译的,为你得出的结果最大也就是40ms,这是软件的原因, 不可能出现100ms那么大的差距,是你的软件的原因。 不信你实际编写一个秒钟,利用原理计算编写一个烧进单片机和利用软件测试的秒程序烧进单片机,你会发现原理计算的程序是正确的

C51精确延时

C51中精确延时 C语言最大的缺点就是实时性差,我在网上到看了一些关于延时的讨论,其中有篇文章51单片机Keil C 延时程序的简单研究,作者:InfiniteSpace Studio/isjfk,写得不错,他是用while(--i);产生DJNZ 来实现精确延时,后来有人说如果while里面不能放其它语句,否则也不行,用do-while就可以,具体怎样我没有去试.所有这些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实例程序来.还看到一些延时的例子多多少少总有点延时差.为此我用for循环写了几个延时的子程序贴上来,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晶振12MHz,一个机器周期1us.) 在精确延时的计算当中,最容易让人忽略的是计算循环外的那部分延时,在对时间要求不高的场合,这部分对程序不会造成影响. 一. 500ms延时子程序 程序: void delay500ms(void) { unsigned char i,j,k; for(i=15;i>0;i--) for(j=202;j>0;j--) for(k=81;k>0;k--); } 产生的汇编: C:0x0800 7F0F MOV R7,#0x0F C:0x0802 7ECA MOV R6,#0xCA C:0x0804 7D51 MOV R5,#0x51 C:0x0806 DDFE DJNZ R5,C:0806 C:0x0808 DEFA DJNZ R6,C:0804 C:0x080A DFF6 DJNZ R7,C:0802 C:0x080C 22 RET 计算分析: 程序共有三层循环 一层循环n:R5*2 = 81*2 = 162us DJNZ 2us 二层循环m:R6*(n+3) = 202*165 = 33330us DJNZ 2us + R5赋值1us = 3us 三层循环: R7*(m+3) = 15*33333 = 499995us DJNZ 2us + R6赋值1us = 3us 循环外: 5us 子程序调用2us + 子程序返回2us + R7赋值1us = 5us 延时总时间= 三层循环+ 循环外= 499995+5 = 500000us =500ms 计算公式:延时时间=[(2*R5+3)*R6+3]*R7+5 二. 200ms延时子程序 程序: void delay200ms(void) { unsigned char i,j,k; for(i=5;i>0;i--) for(j=132;j>0;j--)

51单片机延时时间计算和延时程序设计

一、关于单片机周期的几个概念 ●时钟周期 时钟周期也称为振荡周期,定义为时钟脉冲的倒数(可以这样来理解,时钟周期就是单片机外接晶振的倒数,例如12MHz的晶振,它的时间周期就是1/12 us),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最小的时间单位。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仅完成一个最基本的动作。 ●机器周期 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 以51为例,晶振12M,时钟周期(晶振周期)就是(1/12)μs,一个机器周期包 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由若干个机器周期组成。指令不同,所需的机器周期也不同。 对于一些简单的的单字节指令,在取指令周期中,指令取出到指令寄存器后,立即译码执行,不再需要其它的机器周期。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指令,例如转移指令、乘法指令,则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机器周期。 1.指令含义 DJNZ:减1条件转移指令 这是一组把减1与条件转移两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指令,共2条。 DJNZ Rn,rel ;Rn←(Rn)-1 ;若(Rn)=0,则PC←(PC)+2 ;顺序执行 ;若(Rn)≠0,则PC←(PC)+2+rel,转移到rel所在位置DJNZ direct,rel ;direct←(direct)-1 ;若(direct)= 0,则PC←(PC)+3;顺序执行 ;若(direct)≠0,则PC←(PC)+3+rel,转移到rel 所在位置 2.DJNZ Rn,rel指令详解 例:

MOV R7,#5 DEL:DJNZ R7,DEL; rel在本例中指标号DEL 1.单层循环 由上例可知,当Rn赋值为几,循环就执行几次,上例执行5次,因此本例执行的机器周期个数=1(MOV R7,#5)+2(DJNZ R7,DEL)×5=11,以12MHz的晶振为例,执行时间(延时时间)=机器周期个数×1μs=11μs,当设定立即数为0时,循环程序最多执行256次,即延时时间最多256μs。 2.双层循环 1)格式: DELL:MOV R7,#bb DELL1:MOV R6,#aa DELL2:DJNZ R6,DELL2; rel在本句中指标号DELL2 DJNZ R7,DELL1; rel在本句中指标号DELL1 注意:循环的格式,写错很容易变成死循环,格式中的Rn和标号可随意指定。 2)执行过程

51单片机实现数码管99秒倒计时

51单片机实现数码管99秒倒计时,其实很简单,就是使用定时器中断来实现。 目的就是学习怎样用单片机实现倒计时,从而实现一些延时控制类的东西,99秒只是一个例子,你完全可以做出任意倒计时如10秒倒计时程序。 定时器定时时间计算公式:初值X=M(最大计时)-计数值。 初值,换算成十六进制,高位给TH0,低位给TL0,如果用定时器0的话。 M(最大计时)如果是16位的,就是2的16次方,最大定时,65535 微秒,实现1秒定时,可以通过定时10毫秒,然后100次改变一次秒值即可。10*100毫秒=1S 计数值:你要定时多长时间,如果定时1毫秒,就是1000微秒,(单位为微秒),如果定时10毫秒,就是10000(微秒),当然,最大定时被定时器本身位数限制了,最大2的16次方(16位定时计数器),只能定时65.535毫秒。定时1S当然不可能1S定时器中断。 下面为实现99秒倒计时C语言源程序 /*了解定时器,这样的话,就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实验了,如定时炸弹~~,10秒后打开关闭继电器*/ /*数码管,12M晶振*/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sbit p11=P1^1; //连的是继电器。。 code unsigned char tab[]={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uchar shiwei; uchar gewei; void delay(unsigned int cnt) { while(--cnt); } void main() { TMOD|=0x01; /*定时器0 16位定时器X=65535-10000(10毫秒)=55535=D8F0(十六进制)定时10ms */ TH0=0xd8; TL0=0xf0; IE=0x82; //这里是中断优先级控制EA=1(开总中断),ET0=1(定时器0允许中断),这里用定时器0来定时

51单片机精确延时源程序

51单片机精确延时源程序 一、晶振为 11.0592MHz,12T 1、延时 1ms: (1)汇编语言: 代码如下: DELAY1MS: ;误差 -0.651041666667us MOV R6,#04H DL0: MOV R5,#71H DJNZ R5,$ DJNZ R6,DL0 RET (2)C语言: void delay1ms(void) //误差 -0.651041666667us { unsigned char a,b; for(b=4;b>0;b--) for(a=113;a>0;a--); } 2、延时 10MS: (1)汇编语言: DELAY10MS: ;误差 -0.000000000002us MOV R6,#97H DL0: MOV R5,#1DH DJNZ R5,$ DJNZ R6,DL0

RET (2)C语言: void delay10ms(void) //误差 -0.000000000002us { unsigned char a,b; for(b=151;b>0;b--) for(a=29;a>0;a--); } 3、延时 100MS: (1)汇编语言: DELAY100MS: ;误差 -0.000000000021us MOV R7,#23H DL1: MOV R6,#0AH I

棋影淘宝店:https://www.360docs.net/doc/8814413519.html,QQ:149034219 DL0: MOV R5,#82H DJNZ R5,$ DJNZ R6,DL0 DJNZ R7,DL1 RET (2)C语言: void delay100ms(void) //误差 -0.000000000021us { unsigned char a,b,c; for(c=35;c>0;c--) for(b=10;b>0;b--) for(a=130;a>0;a--); } 4、延时 1S: (1)汇编语言: DELAY1S: ;误差 -0.00000000024us MOV R7,#5FH DL1: MOV R6,#1AH DL0: MOV R5,#0B9H DJNZ R5,$ DJNZ R6,DL0 DJNZ R7,DL1 RET (2)C语言: void delay1s(void) //误差 -0.00000000024us { unsigned char a,b,c; for(c=95;c>0;c--) for(b=26;b>0;b--)

51单片机延时模块程序

51单片机独立模块 一、延时模块 1、for循环延时 void delayms(UINT8 ms) { UINT8 x,y; for(x=ms;x>0;x--) for(y=112;y>0;y--); } 2、while循环延时 void delayms(UINT8 ms) { UINT8 x; while(ms--) for(x=112;x>0;x--); } 3、精确的单片机常用延时函数:(c代码误差0us 12M)(1)、延时0.5ms void delay0.5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 for(b=71;b>0;b--) for(a=2;a>0;a--); } (2)、延时1ms void delay1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c; for(c=1;c>0;c--) for(b=142;b>0;b--) for(a=2;a>0;a--); } (3)、延时2ms void delay2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 for(b=4;b>0;b--) for(a=248;a>0;a--); _nop_; //if Keil,require use intrins.h } (4)、延时3ms void delay3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 for(b=111;b>0;b--) for(a=12;a>0;a--); } (5)、延时4ms void delay4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c; for(c=7;c>0;c--) for(b=8;b>0;b--) for(a=34;a>0;a--); } (6)、延时5ms void delay5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 for(b=19;b>0;b--) for(a=130;a>0;a--); } (7)、延时10ms void delay10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c; for(c=1;c>0;c--) for(b=38;b>0;b--) for(a=130;a>0;a--); } (8)、延时15ms void delay15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c; for(c=1;c>0;c--) for(b=238;b>0;b--) for(a=30;a>0;a--); } (9)、延时20ms void delay20ms(void) //误差 0us { unsigned char a,b; for(b=215;b>0;b--) for(a=45;a>0;a--); _nop_; //if Keil,require use intrins.h

单片机C 延时时间怎样计算

C程序中可使用不同类型的变量来进行延时设计。经实验测试,使用unsigned char类型具有比unsigned int更优化的代码,在使用时 应该使用unsigned char作为延时变量。以某晶振为12MHz的单片 机为例,晶振为12M H z即一个机器周期为1u s。一. 500ms延时子程序 程序: void delay500ms(void) { unsigned char i,j,k; for(i=15;i>0;i--) for(j=202;j>0;j--) for(k=81;k>0;k--); } 计算分析: 程序共有三层循环 一层循环n:R5*2 = 81*2 = 162us DJNZ 2us 二层循环m:R6*(n+3) = 202*165 = 33330us DJNZ 2us + R5赋值 1us = 3us 三层循环: R7*(m+3) = 15*33333 = 499995us DJNZ 2us + R6赋值 1us = 3us

循环外: 5us 子程序调用 2us + 子程序返回2us + R7赋值 1us = 5us 延时总时间 = 三层循环 + 循环外 = 499995+5 = 500000us =500ms 计算公式:延时时间=[(2*R5+3)*R6+3]*R7+5 二. 200ms延时子程序 程序: void delay200ms(void) { unsigned char i,j,k; for(i=5;i>0;i--) for(j=132;j>0;j--) for(k=150;k>0;k--); } 三. 10ms延时子程序 程序: void delay10ms(void) { unsigned char i,j,k; for(i=5;i>0;i--) for(j=4;j>0;j--) for(k=248;k>0;k--);

Keilc51程序中几种精确延时的方法

Keilc51程序中几种精确延时的方法 单片机因具有体积小、功能强、成本低以及便于实现分布式控制而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1]。单片机开发者在编制各种应用程序时经常会遇到实现精确延时的问题,比如按键去抖、数据传输等操作都要在程序中插入一段或几段延时,时间从几十微秒到几秒。有时还要求有很高的精度,如使用单总线芯片DS18B20时,允许误差范围在十几微秒以内[2],否则,芯片无法工作。用51汇编语言写程序时,这种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而目前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的主流工具为C语言,用C51写延时程序时需要一些技巧[3]。因此,在多年单片机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几种实用的编制精确延时程序和计算程序执行时间的方法。 实现延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硬件延时,要用到定时器/计数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CPU的工作效率,也能做到精确延时;另一种是软件延时,这种方法主要采用循环体进行。 1 使用定时器/计数器实现精确延时 单片机系统一般常选用11.059 2 MHz、12 MHz或6 MHz晶振。第一种更容易产生各种标准的波特率,后两种的一个机器周期分别为1 μs和2 μs,便于精确延时。本程序中假设使用频率为12 MHz的晶振。最长的延时时间可达216=65 536 μs。若定时器工作在方式2,则可实现极短时间的精确延时;如使用其他定时方式,则要考虑重装定时初值的时间(重装定时器初值占用2个机器周期)。 在实际应用中,定时常采用中断方式,如进行适当的循环可实现几秒甚至更长时间的延时。使用定时器/计数器延时从程序的执行效率和稳定性两方面考虑都是最佳的方案。但应该注意,C51编写的中断服务程序编译后会自动加上PUSH ACC、PUSH PSW、POP PSW和POP ACC语句,执行时占用了4个机器周期;如程序中还有计数值加1语句,则又会占用1个机器周期。这些语句所消耗的时间在计算定时初值时要考虑进去,从初值中减去以达到最小误差的目的。 2 软件延时与时间计算 在很多情况下,定时器/计数器经常被用作其他用途,这时候就只能用软件方法延时。下面介绍几种软件延时的方法。 2.1 短暂延时 可以在C文件中通过使用带_NOP_( )语句的函数实现,定义一系列不同的延时函数,如Delay10us( )、Delay25us( )、Delay40us( )等存放在一个自定义的C文件中,需要时在主程序中直接调用。如延时10 μs的延时函数可编写如下: void Delay10us( ) { _NOP_( ); _NOP_( );

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可控延时开关

*******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毕业实践说明书(论文) 2005 --- 2006年 电子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综合毕业实践题目:可控延时开关 学生姓名: ****** 班级: 150310 学号:15031012 起讫日期: 2006年2月----2006年6月 实践地点: *****科技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 **** 顾问老师: ****** 教研室主任: **** 系主任: ****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引言 (4) 第一章原理描述 (4) 1.1 方案认证 (4) 1.2 基本电路 (6) 1.2.1 最小硬件系统 (6) 1.2.2 数码管动态显示 (7) 1.2.3 键盘接口电路 (9) 1.3 电源电路原理 (10) 1.4 控制开关电路 (11) 第二章软件部分 (12) 2.1 程序框图 (12) 2.2.1 一般软件的结构 (12) 2.2.2 数码管动态显示 (12) 2.2 按键功能设置 (13) 2.2.1 外部中断服务程序框图 (13) 2.2.2 按键功能简介 (16) 第三章调试完善系统 (17) 3.1 硬件调试 (17) 3.2 软件调试 (17)

第四章收获与体会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附录1:可控延时开关主程序 (21) 附录2:电路总原理图 (24) 附录3:元件清单 (25)

可控延时开关 摘要: 本课题所研究的可控延时开关是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单片机内部的定时来实现控制延时的功能。它是由最小系统,显示电路,键盘电路等硬件电路和现代应用最广泛的单片机软件系统组合在一起的,使其具有一定的智能化,起到了节能和延寿的作用、并且与现有的技术相比,的具有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 Abstract: This topic studies the controllable time-delay switch istake the 89C51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 as a core, fixed timerealizes the control time delay function through the monolithicintegrated circuit interior.It is through the youngest system, the display circuit, hardwareelectric circuit and the modern age and so on keyboard electriccircuit applies the most widespread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software system to combine in together,Enable it to have the certain intellectualization, played the rolewhich conserved energy and prolongs life, and compares with theexisting technology, has the easy to operate, the structure simply,reliability high, the cost was low. 关键词:可控,延时,开关 引言 延时开关一般是用继电器做的是一种用电流控制的的开关装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规模不断扩大,新器件、新工艺不断涌现,新的设计思想、新的电路技术(可编程技术等)不断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也日益完善,所有这些,都使得数字电子技术的面貌日新月异。就成熟工程技术应用来看,仍然是半导体集成工艺、特别是硅集成工艺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单片机的软件程序和对应的相应的硬件电路组成的可控延时开关,它不仅需要的元器件较少,而且成本较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为使研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减到最少,提高灵活性。本次设计课题采用的是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其内部的定时来实现控制延时的功能。它是通过最小系统,显示电路,键盘电路等硬件电路和现代应用最广泛的单片机软件系统组合在一起的,使其具有一定的智能化,起到了节能和延寿的作用,所以此次设计课题援用由单片机定时可控延时开关,采用三键设臵,分、秒的数值由2个LED显示,可控延时由二个发光二极管闪动来指示,使其完成可控延时功能。

51单片机精确延时

Keil C51中几种精确延时程序设计方法更新于 2009-02-03 01:37:21 文章出处:与非网 Keil C51 定时器精确延时程序执行时间 引言 单片机因具有体积小、功能强、成本低以及便于实现分布式控制而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1]。单片机开发者在编制各种应用程序时经常会遇到实现精确延时的问题,比如按键去抖、数据传输等操作都要在程序中插入一段或几段延时,时间从几十微秒到几秒。有时还要求有很高的精度,如使用单总线芯片DS18B20时,允许误差范围在十几微秒以内[2],否则,芯片无法工作。用51汇编语言写程序时,这种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而目前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的主流工具为C语言,用C51写延时程序时需要一些技巧[3]。因此,在多年单片机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几种实用的编制精确延时程序和计算程序执行时间的方法。 实现延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硬件延时,要用到定时器/计数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CPU的工作效率,也能做到精确延时;另一种是软件延时,这种方法主要采用循环体进行。 1 使用定时器/计数器实现精确延时 单片机系统一般常选用11.059 2 MHz、12 MHz或6 MHz晶振。第一种更容易产生各种标准的波特率,后两种的一个机器周期分别为1 μs和2 μs,便于精确延时。本程序中假设使用频率为12 MHz的晶振。最长的延时时间可达216=65 536 μs。若定时器工作在方式2,则可实现极短时间的精确延时;如使用其他定时方式,则要考虑重装定时初值的时间(重装定时器初值占用2个机器周期)。 在实际应用中,定时常采用中断方式,如进行适当的循环可实现几秒甚至更长时间的延时。使用定时器/计数器延时从程序的执行效率和稳定性两方面考虑都是最佳的方案。但应该注意,C51编写的中断服务程序编译后会自动加上PUSH ACC、PUSH PSW、POP PSW和POP ACC语句,执行时占用了4个机器周期;如程序中还有计数值加1语句,则又会占用1个机器周期。这些语句所消耗的时间在计算定时初值时要考虑进去,从初值中减去以达到最小误差的目的。 2 软件延时与时间计算 在很多情况下,定时器/计数器经常被用作其他用途,这时候就只能用软件方法延时。下面介绍几种软件延时的方法。

基于51单片机控制的简易时钟(内部定时器)

若需要仿真图+程序(Q:409975690)附程序:#include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uchar n,fen,miao,shi,ri ,yue; uint a; sbit lcden=P2^1; sbit lcdrs=P2^0; sbit k1=P1^0; sbit k2=P1^2; sbit k3=P1^5; sbit k4=P1^6; sbit k5=P1^7; void keyscan(); void delay(uint z) { uint x,y; for(x=z;x>0;x--) for(y=110;y>0;y--); } void write_comd(uchar com) { lcdrs=0; P0=com; delay(5); lcden=1; delay(5); lcden=0;

void write_date (uchar date) { lcdrs=1; P0=date; delay(5); lcden=1; delay(5); lcden=0; } void start() { write_comd(0x38); write_comd(0x0c); write_comd(0x06); write_comd(0x01); } void write_sfm() { write_comd(0x80+0x44); write_date(0x30+shi/10); write_comd(0x80+0x45); write_date(0x30+shi%10); write_comd(0x80+0x46); write_date(0x3A); write_comd(0x80+0x47); write_date(0x30+fen/10); write_comd(0x80+0x48); write_date(0x30+fen%10); write_comd(0x80+0x49); write_date(0x3A); write_comd(0x80+0x4a); write_date(0x30+miao/10); write_comd(0x80+0x4b); write_date(0x30+miao%10); } void write_nyr() { write_comd(0x80); write_date('M'); write_comd(0x80+0x01); write_date('T'); write_comd(0x80+0x02); write_date('Z');

单片机精确毫秒延时函数

单片机精确毫秒延时函数 实现延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硬件延时,要用到定时器/计数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CPU的工作效率,也能做到精确延时;另一种是软件延时,这种方法主要采用循环体进行。今天主要介绍软件延时以及单片机精确毫秒延时函数。 单片机的周期介绍在电子技术中,脉冲信号是一个按一定电压幅度,一定时间间隔连续发出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周期;而将在单位时间(如1秒)内所产生的脉冲个数称为频率。频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环信号(包括脉冲信号)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现的脉冲数量多少的计量名称;频率的标准计量单位是Hz(赫)。电脑中的系统时钟就是一个典型的频率相当精确和稳定的脉冲信号发生器。 指令周期:CPU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指令周期,它是以机器周期为单位的,指令不同,所需的机器周期也不同。对于一些简单的的单字节指令,在取指令周期中,指令取出到指令寄存器后,立即译码执行,不再需要其它的机器周期。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指令,例如转移指令、乘法指令,则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机器周期。通常含一个机器周期的指令称为单周期指令,包含两个机器周期的指令称为双周期指令。 时钟周期:也称为振荡周期,一个时钟周期= 晶振的倒数。对于单片机时钟周期,时钟周期是单片机的基本时间单位,两个振荡周期(时钟周期)组成一个状态周期。 机器周期:单片机的基本操作周期,在一个操作周期内,单片机完成一项基本操作,如取指令、存储器读/写等。 机器周期=6个状态周期=12个时钟周期。 51单片机的指令有单字节、双字节和三字节的,它们的指令周期不尽相同,一个单周期指令包含一个机器周期,即12个时钟周期,所以一条单周期指令被执行所占时间为12*(1/ 晶振频率)= x s。常用单片机的晶振为11.0592MHz,12MHz,24MHz。其中11.0592MHz 的晶振更容易产生各种标准的波特率,后两种的一个机器周期分别为1 s和2 s,便于精确延时。 单片机精确毫秒延时函数对于需要精确延时的应用场合,需要精确知道延时函数的具体延

51单片机延时程序的设计方法

51单片机延时程序的设计方法 应用单片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需要短时间延时的情况。需要的延时时间 很短,一般都是几十到几百微妙(us)。有时候还需要很高的精度,比如用单片 机驱动DS18B20 的时候,误差容许的范围在十几us 以内,不然很容易出错。 这种情况下,用计时器往往有点小题大做。而在极端的情况下,计时器甚至已 经全部派上了别的用途。这时就需要我们另想别的办法了。以前用汇编语言 写单片机程序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比如用的是12MHz 晶 振的51,打算延时20us,只要用下面的代码,就可以满足一般的需要:mov r0, #09h loop: djnz r0, loop 51 单片机的指令周期是晶振频率的1/12,也就是1us 一个周期。mov r0, #09h 需要2 个极其周期,djnz 也需要2 个极其周期。那么 存在r0 里的数就是(20-2)/2。用这种方法,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256us 以下时 间的延时。如果需要更长时间,可以使用两层嵌套。而且精度可以达到2us, 一般来说,这已经足够了。现在,应用更广泛的毫无疑问是Keil 的C 编译器。 相对汇编来说,C 固然有很多优点,比如程序易维护,便于理解,适合大的项 目。但缺点(我觉得这是C 的唯一一个缺点了)就是实时性没有保证,无法预 测代码执行的指令周期。因而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还需要汇编和C 的联合 应用。但是是不是这样一个延时程序,也需要用汇编来实现呢?为了找到这个 答案,我做了一个实验。用C 语言实现延时程序,首先想到的就是C 常用的 循环语句。下面这段代码是我经常在网上看到的:void delay2(unsigned char i) { for(; i != 0; i--); } 到底这段代码能达到多高的精度呢?为了直接衡量这段代码 的效果,我把Keil C 根据这段代码产生的汇编代码找了出来:; FUNCTION _delay2 (BEGIN) ; SOURCE LINE # 18 ;---- Variable i assigned to Register R7 ---- ; SOURCE LINE # 19 ; SOURCE LINE # 20 0000 ?C0007: 0000 EF MOV A,R7

51单片机定时器设置

51单片机定时器设置入门(STC89C52RC) STC单片机定时器设置 STC单片机定时器的使用可以说非常简单,只要掌握原理,有一点的C语言基础就行了。要点有以下几个: 1. 一定要知道英文缩写的原形,这样寄存器的名字就不用记了。 理解是最好的记忆方法。好的教材一定会给出所有英文缩写的原形。 2. 尽量用形像的方法记忆 比如TCON和TMOD两个寄存器各位上的功能,教程一般有个图表,你就在学习中不断回忆那个图表的形像 TMOD:定时器/计数器模式控制寄存器(TIMER/COUNTER MODE CONTROL REGISTER) 定时器/计数器模式控制寄存器TMOD是一个逐位定义的8位寄存器,但只能使用字节寻址,其字节地址为89H。 其格式为: 其中低四位定义定时器/计数器C/T0,高四位定义定时器/计数器C/T1,各位的说明: GA TE——门控制。 GA TE=1时,由外部中断引脚INT0、INT1来启动定时器T0、T1。 当INT0引脚为高电平时TR0置位,启动定时器T0; 当INT1引脚为高电平时TR1置位,启动定时器T1。 GA TE=0时,仅由TR0,TR1置位分别启动定时器T0、T1。 C/T——功能选择位 C/T=0时为定时功能,C/T=1时为计数功能。 置位时选择计数功能,清零时选择定时功能。

M0、M1——方式选择功能 由于有2位,因此有4种工作方式: M1M0 工作方式计数器模式TMOD(设置定时器模式) 0 0 方式0 13位计数器TMOD=0x00 0 1 方式1 16位计数器TMOD=0x01 1 0 方式 2 自动重装8位计数器TMOD=0x02 1 1 方式3 T0分为2个8位独立计数器,T1为无中断重装8位计数器TMOD=0x03 单片机定时器0设置为工作方式1为TMOD=0x01 这里我们一定要知道,TMOD的T是TIMER/COUNTER的意思,MOD是MODE的意思。至于每位上的功能,你只要记住图表,并知道每个英文缩写的原型就可以了。 在程序中用到TMOD时,先立即回忆图表,并根据缩写的单词原形理出每位的意义,如果意义不是很清楚,就查下手册,几次下来,TMOD的图表就已经在脑子里了。 8位GA TE位,本身是门的意思。 7位C/T Counter/Timer 6位M1 Mode 1 5位M0 Mode 0 TCON: 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TIMER/COUNTER CONTROL REGISTER) TMOD分成2段,TCON控制更加精细,分成四段,在本文中只要用到高四段。 TF0(TF1)——计数溢出标志位,当计数器计数溢出时,该位置1。 TR0(TR1)——定时器运行控制位 当TR0(TR1)=0 停止定时器/计数器工作 当TR0(TR1)=1 启动定时器/计数器工作 IE0(IE1)——外中断请求标志位 当CPU采样到P3.2(P3.3)出现有效中断请求时,此位由硬件置1。在中断响应完成后转向中断服务时,再由硬件自动清0。 IT0(IT1)——外中断请求信号方式控制位 当IT0(IT1)=1 脉冲方式(后沿负跳有效) 当IT0(IT1)=0 电平方式(低电平有效)此位由软件置1或清0。 TF0(TF1)——计数溢出标志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