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绽放魅力.doc

合集下载

课堂生活化让品德课绽放光彩

课堂生活化让品德课绽放光彩

课堂生活化,让品德课绽放异彩定州市大王耨小学王浩【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

教育的功能不仅有传授知识技能,也是传承文化、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要求我们老师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要让学生真正走近生活,体验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品德教学夸美纽斯说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宗旨是:“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

从根本上说,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育的功能不仅有传授知识技能,也是传承文化、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而思想品德学科主要体现在后一个教育功能上。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我们这个学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单纯的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理论,空谈大道理,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会使学生加强对本学科的讨厌。

既要让学生能在四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道德学习、在短时间内会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还要为“好公民”的形成奠定基础,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作为思品学科,提高课堂效率最好的办法是把生活搬进课堂,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的常识出发去理解课本知识,运用知识。

首先、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要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样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其次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利于学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自由,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就会思维活跃,学习轻松,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欣赏的目光、肯定的微笑,传递无声的言语:你真行!教师应多利用形象、生动、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尝试中体会到快乐、愉悦,并尽力创设一种宽松氛围,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注意广泛收集社会信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社会生活的事例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知识。

有效活动让品德课堂绽放魅力

有效活动让品德课堂绽放魅力

有效活动让品德课堂绽放魅力近年来,在全国各级教育机构的引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品德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一些同学在品德课堂中感觉到厌烦和乏味。

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品德课堂展现出它的魅力。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分层次开设教学目标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当心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等,以促进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教学目标的分层次设置,不同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区分,以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进来,对品德课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案例是品德教育课堂中的重要教学资源,它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有效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品德问题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品德问题的认知和兴趣,从而使品德课堂更具吸引力。

三、通过游戏、体验、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品德课堂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趣味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故事、课外读物、电影等形式来丰富品德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

此外,还可以利用双向互动、游戏、体验、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品德教育课堂活跃起来,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让品德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四、注重评估,鼓励并肯定优秀品德行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好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评估,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估方法,通过评估来鼓励学生做好的品德行为。

同时,对于那些表现出优秀品德行为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得到积极的反馈,从而激励学生信心和动力,使品德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在品德课堂上,我们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教学目标,利用真实、生动、趣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游戏、体验、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注重评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品德课堂绽放出它的魅力,让学生在品德教育中不断成长。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课洋溢着生命的光彩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课洋溢着生命的光彩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课洋溢着生命的光彩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

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

关键词:活动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力正文:《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旨在于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则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我在实施本课程注意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使得孩子们的道德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明理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可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问题情景是怎么产生呢?教师可以引用实例、故事,配合图片、影片或表演等方式,呈现一个事件冲突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刺激学生发现问题所在。

所呈现的情境,必须是“未解决”状态,并务求清楚、明确(可包含过程、对话,甚至动作),让学生看(听)到整个冲突事件的发生经过,至冲突出现为止。

有效活动 让品德课堂绽放魅力

有效活动 让品德课堂绽放魅力

有效活动让品德课堂绽放魅力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也面向了人,提出“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也要把此项工作重视起来,《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教育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教育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特点,我在日常教学中,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感染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并延伸到生活中去。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姿势习惯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一课就是“展示你的美”,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参与。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如“国旗边行走姿势”、“运动会开幕入场式”等。

使学生想到我们小学生的坐、立、行的正确姿势,鼓励学生在大家面前展示表演,使学生加深体验,掌握了合适的坐、立、行的方法,进而使学生知道这样做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我又把本课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去,每节课开始,我都注意发现姿态美的学生,当众表扬,而且奖励一颗“星”或一朵“花”。

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坐、立、行的姿势习惯,这样,不但使学生的身体健康了,而且学生们也感受到了美,同时又体验到了快乐。

2.使学生懂得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的教育内容。

在教学中,我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实际,分别谈了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应该养成那些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把想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列出来,对照着在生活中努力做到,并请家长监督,要定期检查,适当奖励自己,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让品德课堂绽放心灵之花

让品德课堂绽放心灵之花
境下 也会拒绝 了。 四 、落 实渗透 的 目标—— 培 养学生健 康 的心理
目前 的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还 存 在 着 较 为 严 重 的
“ 堂灌 ” 满 现象 , 一节 课全 都 由教 师滔 滔不 绝地讲 , 学 生 只是 机械 、 纯地 回答 教 师提 出的 问题 或讲 读 课 单 文 , 纯粹 的受 教育 者 、 动 的客 体 。 为此 , 师 如 是 被 教
有关 研 究表 明 : 学科 教 学与 学 习主体 的心理发
展 是 相 辅 相成 、 相互 促 进 的 。如何 在 《 品德 与 生 活 ( 社会 )课 中有机 地渗透 心理健康 教育 , 》 提高课 堂教 学 的有效 性 呢?本 文拟探 讨这 方面 的一些做法 与体
会。

分享 是师生 心理相 融的操作 点。教 师要进 入学 生 复 杂多 变 的内心世 界 , 分享 他们 的喜 、 、 、 , 怒 哀 乐 使 得学 生相信教 师能够 懂得他 的感 受 ,并且 与他有 同样 的感 受 , 能够知道 他们 的孤 独 , 体会 到他 们 的失 望, 理解 他们 的气愤 等。分享学 生的感 受 , 有效地 能 将 师生 置于平 等 的地位 ,使学 生容易 接受来 自教师 的各种 帮助 。特别是 在营造 良好的课 堂教学 心理环
二 、寻 找渗 透 的结合点— — 充分利 用和 发掘 资

在《 品德 与生活 ( 社会 )课 程教学 中处处 渗透 着 》 心理健 康教 育 ,只有 对 品德 与社会课 程 内容加 以梳
理, 才能挖掘 出教材 中所蕴含 的心理 健康 教育 内容 。 例如 :珍爱 生命 》 课 , 可 以让 学生体 会生命 的 《 一 我们 来之 不易 , 受生命 的精彩 , 感 从而更 加深刻 地体会 自 我存 在 的价 值 ,树 立正确 的生命 观 ;我 喜欢 和同学 《

让生活化的品德课堂彰显活力

让生活化的品德课堂彰显活力

让生活化的品德课堂彰显活力现实中,部分教师给品德课戴上“副科”的帽子,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片面追求分数,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回归生活。

”是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一、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激趣生活化的课堂拒绝虚假的情感。

和谐的生活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最佳结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情绪高亢、激昂,是德育回归生活的首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真大呀》(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时,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家乡是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的地方。

家乡的变化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因为对家乡的过去,他们只能从长辈口中听说,并不了解家乡过去的环境和条件是怎样的。

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家乡新、旧面貌的图片或照片,并向自己的长辈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家乡的情况。

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中的火花。

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在新授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家乡最新的图片:美丽的唐白河大桥、宽阔的街道、美丽的校园、干净整洁的社区、热闹的广场等,把家乡崭新、欣欣向荣的面貌展现于学生眼前。

接着让学生看看过去家乡的景象,从视觉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旧家乡的对比,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感受到家乡的变化真大,感受家乡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悟情生活化的课堂是常态化的课堂。

品德课堂面对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性,所以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

因此,品德教材在内容上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提供了线索和空间,作为教师就要会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链接生活的点,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让品德之花在生活中绽放

让品德之花在生活中绽放

让品德之花在生活中绽放【摘要】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生活,品德课的教学应生活化。

要想真正让学生在“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实现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化课堂教学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要实现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个体的情感,通过经历、感悟、体验,扩展学生的生活视野,提高品味生活的能力与个人品德,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挖掘生活化的资源教学要讲究艺术,要想过程出彩,必须有精彩的“点”来吸引人。

首先,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实践动机。

课堂的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知的欲望。

童趣化的教室布置,给儿童童趣的世界增添一抹新鲜的色彩。

张贴一些德育漫画、名人名言、学生作品,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激励学习的斗志。

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最新发生的新闻、故事加以利用,既体现与时俱进,又做到贴近生活,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教学。

其次,教学内容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

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教育是需要背景与氛围的。

很多思想教育的进行,选择在特定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下进行,围绕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增强感染力,通过搜集资料,可以通过课件形式展示,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环境破坏前与破坏后的强烈反差,播放一些滥砍滥伐树木,污水排放,大气破坏等视频,并结合当下炒得沸沸扬扬的空气污染pm2.5,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唤醒学生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绽放活力

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绽放活力

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绽放活力摘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课程中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需要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并自己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神采飞扬,接受活的教育,闪烁创新思维,在活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活动中获得真知,展现风采。

因而在品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利用讨论、辨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焕发课堂活力,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活动;小组合作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需要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并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神采飞扬,接受活的教育,闪烁创新思维,在活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活动中获得真知,展现风采。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利用讨论、辨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焕发课堂活力,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

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绽放活力呢?一、激起兴趣,引起动手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品德与生活》不同于一般课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三年级上册《我家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与整理记忆最深刻的故事,并把相关照片带入课堂。

因为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照片留下他们生活的痕迹,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学生自然热情高涨。

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

二、引导辨析,激发动脑《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品社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品德课堂绽放人文之美

让品德课堂绽放人文之美

让品德课堂绽放人文之美很有幸参加了这次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特别是通过学习《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两个专题,又一次感受到教师的师德修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心中有爱,眼里才会有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主体的成长和发展,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注重对学生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一、营造富有人文情怀的课堂气氛。

1、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

众所周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材本身的人文资源,过滤提升人文精神的闪光点,从而营造富有人文情怀的课堂新气象。

以《品德与社会》学科为例,教材每一单元的设计,都是由不同主题的教学情景来展开的,作者在编写中大量的选用真实的事例、真实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呈现真实的、生活化的社会情景,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了解社会并进行深入思考。

而且,各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的环节,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明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同时为增进学习兴趣,又常常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学习。

例如:一位新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学校》时,这一话题是小学生刚刚上学的第一节课,课文中有这样一些图片情景:两个孩子背着书包的特写,升旗时同学敬队礼,在校门口与老师同学打招呼,还有占据一页纸的卡通画形式的四层教学楼,每层有孩子们上不同的课,有老师领着孩子唱歌的,做游戏的,看书的,打扫卫生的。

楼梯还画着上下顺序的小脚丫图。

这副图编者的意图是告诉孩子们学校是多么美丽可爱的地方,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教学楼里上不一样的课,做各种有趣的游戏,和小朋友们快乐的成长。

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上学是从一个温馨幸福的家,走进又一个快乐的环境,培养孩子热爱学校的情感。

但是这位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没读懂这座卡通教学楼的含义,把它看成了四幅图画,因此他的讲授是脱离主题的,更谈不上挖掘人文资源了。

如何让品德课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如何让品德课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如何让品德课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摘要“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品德课堂不同与其他课程,它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德育之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使儿童的德行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

品德课要真正成为最具魅力的课程。

关键词品德课课程魅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曾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最有魅力的课程,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

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充满魅力,让每一个品德教师充满魅力,让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建构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课程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一、活用教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开放式氛围,实施开放式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堂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这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的品德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对教材要吃透编者的意图,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主阵地作用。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独创性的见解,唯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教材无非是例子”,对教材我们要进行二度开发、有效整合利用。

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祖国有多大》这一课时,教材上展示的只有简单的几幅图画、几个问题和数据,内容、形式相对来说都比较单一,要凭几幅图和几个数据让学生来体会祖国到底有多大确实有点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增、删、添、改,然后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充分体验、感悟祖国到底有多大。

生活化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魅力

生活化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魅力

生活化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魅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关键环节。

现实中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兴趣,甚至表现出抵触情绪。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魅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从而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并体验到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生活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出发点,将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的主体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2. 情境教学理论:生活化教学倡导教师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环境或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和实践来认识问题、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3. 教学内容的贴近性: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以上理论基础为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魅力。

二、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1. 设置情境引发思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如纪律作风、学校欺凌、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理解背后的道德与法治原则和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

2. 呈现真实案例启发探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法律案例或道德事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事情的发展经过、背景原因、法律依据和道德判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和探索。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独特魅力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独特魅力

课程教育研究 德育研究·186·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独特魅力胡海宇(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长青路小学 辽宁 朝阳 122000)【摘 要】《品德与社会》 的教学要源于生活, 因为教育的最终归宿在于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 一个人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 绽放 魅力 培养【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6-01《品德与社会》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设计的教学内容,传递的道德观念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

它特别重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因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必须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享受成长的幸福。

才能使这门学科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品味生活的现代教师品社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这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它的意义在于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从而引导生活,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在我区现阶段,各校的品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其他学科教师兼课, 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所任的主要学科上,而对品社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教学的淡化。

这就使品社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先从课本知识中品味到儿童生活。

在儿童的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而品社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正是儿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

我们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才能在品社课本中品味品社生活。

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先把自己看成学生,想一想,学到这个专题时,学生会想到什么? 有没有和这个专题相似的儿童生活? 这样的儿童生活给人什么感想,感受,让人体会到什么情感,得到怎样的提升? 在教学时,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多举例,多引导。

巧用生活资源,绽放品社魅力

巧用生活资源,绽放品社魅力

巧用生活资源绽放品社魅力[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大舞台上扮演真正的“主角”,真实地展现充满个性的自我,从而在德行上自主构建、自主发展,已成为衡量品德课教学是否有实效的重要标志。

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日常生活资源,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从学生亲历的生活实践入手,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反映和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彰显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的心灵,使品德课堂彰显人性魅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注重实践提升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内容极为广泛,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而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经验、生活事件、敏感话题等去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悟课程内容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即使学习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也要与学生的生活寻求结合点,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

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和主题的不同特点,把握与寻找和学生生活相连的结合点,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时要以教材主题为点,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面,设计出开放性的话题和活动。

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友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对课程内容的体验和感悟。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摘要: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育的理念。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建构基础,强调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要求教师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生活化教育,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让教学更具魅力。

关键词:开发资源;创设情境;参与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初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新课程推行已有数年,在所倡导的诸多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活化教育的观念。

思品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风格引导初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深刻感悟人生的意义.“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认识、体验和过程中逐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了解、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 ﻭ课程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课堂。

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与探索,认为应从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教育入手,开发生活化资源,让学习回归生活,让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以生为本,让思品课更具魅力。

下面谈几点浅显的看法,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

ﻭ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发资源,关注生活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

因受大环境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少学生的活动局限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甚至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心只想要分数.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认真教授课本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地域生活,更要关注身边人的生活,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生活,使学生乐做生活有心人。

思想品德课教学“背靠的是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绽放魅力-
摘要:古代思想家苟况说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他认为学习在于强调身体各器官的参与,入耳、动心,强调了学习要“活动”,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通过具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确实,2011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也强调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外在的显性活动。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深刻地阐述了活动在儿童智慧、思维、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则论述了动作及操作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些研究充分揭示了活动与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在关系,证实了外在实践活动在人的思维、意识、个体形成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为我们合理设计、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学依据。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的实施是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主要体现为探究性活动、体验性活动、交往性活动和操作性活动等。

一、过程观与活动观的同构
活动化课堂的结构由不同的活动板块组成,如游戏、讨论、交流、欣赏、练习、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学生既是活动的主人,又是学习的主人。

在感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身体器官、心理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中,这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


人说:“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

”因此在课堂生活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给他们创造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参与的过程。

在多向的合作、交流中,笔者通过巧妙的引领、点拨来启迪学生,促进了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

我们来看一个“摘环游戏”的案例:
教师说:“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做游戏。

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好吗?这是五个不同颜色,但大小差不多的圆环。

你们看,它们都穿在同一根线上。

谁能够不拿下两边的环,取出中间的这个红环来呢?谁敢来试一试?”
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师邀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实践一下,并板书课题。

学生1沮丧地说:“我试了三次,都没有取出红环。

”教师和学生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并鼓励他再尝试一次。

当他第二次尝试时,他成功了。

这位学生高兴得涨红了脸,兴奋地回到了座位上。

学生2走上讲台后,显然吸取了前一位同学的经验,很快就成功地取出了红环,高兴地回到座位上。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最终获得成功吗?我们来采访一下这两位同学,好吗?”
教师采访了这两位学生。

一位学生说:“一开始我摘不下红环,心里很着急。

后来,老师和同学们都鼓励我,我心里好像就有了办法似的,又尝试了一下,结果就成功了。

”另一位学生说:“我看到前面的同学成功了,我也信心十足。

果然,我很快就摘下了红环。


教师总结说:“你们听见了吗?刚才两位同学都谈了他们摘环成功的秘诀,那就是――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去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


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学生尝试失败了,但是教师仍然耐心地等待,并鼓励他“再去试试看”。

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巧妙的引领。

如果教师只按预设的教案一步步进行下去,没有敏锐地捕捉课堂上新的生长点,不鼓励学生再去尝试一下的话,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所以,教师应该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善于组织活动,或扩大化解,或缩小聚焦,使课堂教学成为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使得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健康成长,在成长中学会生活。

二、个体观与合作观的整合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应建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课堂,并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得到身心的满足。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以及生生、师生互相合作的平台。

《学记》云:“相视而善之谓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建构品德课程教材时,教师应预设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尽量满足学生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与沟通的快乐,获得集体和小组的认同,体会到自己在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
共同感受。

这样一来,不仅每个学生都会“活动”起来,而且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

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比教师知道得多,有时他们能提出相当敏锐的问题,教师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作出令学生满意的回答。

面对这个事实,教师应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学习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接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把自己看成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合作体,思学生所思,感学生所感,为学生所为。

在这样的师生合作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才能真正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小课堂观与大课堂观的互补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明确阐述:“该课程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这就决定了教学不能“足不出户”,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里,这种教学没有“源头活水”。

教师应该努力建立以教室为核心,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周围延伸的“大课堂观”式的教学,它由四大层次构成:第一层,核心层次――教室。

它是教与学的基本场所;第二层,辅助层次――各种学习活动室。

它包括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文化馆、纪念馆等,是教室的有益补充;第三层,开放层次――自然课堂。

这是课堂的拓展部分,它包括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第四层,实践层次――社会生活课堂。

它将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了实践性和创造性。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能称之
为有效教学,才能让学生浸润在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倡导的课程文化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