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章(完整)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章(完整)


2015/11/16
思考:

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特 点是什么?
2015/11/16

早期的国家社会组织内部与社会 组织之间的血缘纽带并没有切断,支 撑君主专制的社会支柱是宗亲贵族, 社会组织结构则表现为亲贵合一,只 有宗亲贵族才能参加国家管理,所以 贵族辅政成为早期国家必然的辅政体 制。
2015/11/16
的宰相可以设立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 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宰 相府的人员基本上由宰相任免,皇帝对宰 相的用人权很少干预。
2015/11/16
思考
宰相开府辅政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
2015/11/16
★三权分立独相制的初步形成
秦创立宰相制度,按其官制规定,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为宰相,实际上太尉仅作 为武将最高荣誉职务,而且不常设,因此, 承担宰相职权的是丞相、御史大夫。但是 尚未形成系统的官署,即在丞相之下办事 的人还未有列入国家编制的官吏。
职和称呼及官员的数量不断变化,期间的 演变及发展错综复杂。因此,不同的教材 对历史上宰相的形式有不同的概括。
2015/11/16

※ 学者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三权分立的独相制、权力制衡的群相制、
便于集权的兼相制——张创新:《中国政 治制度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参议辅政制、宰相 奉命拟旨辅政制(韦庆远、柏桦)

★楚国令尹执政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具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官
制独树一臶。
2015/11/16
楚国设臵“令尹”,作为楚国宰辅的名称,
历春秋至战国,一直没有改变,并且宰辅 “令尹”之名,为楚国所独有。这是与中 原诸国宰辅制度不同的特点之一。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2013年秋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考察学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采用柏桦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2011年4月第3版,是在2005年2月第2版的基础上增删、修订,于2011年4月重新出版的)。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深入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题28%,多选题12%,名词解释题20 %,简答题20%,论述题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郡县制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三、一般掌握2.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体现。

2.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下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及其特征。

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嫡子继承制、外戚政治、分封制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名位制度、皇权的行使方式、皇帝制度的特点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三、一般掌握1.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后宫与宦官制度中的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宫省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出现与初步 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 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权政治转身政党 政治。
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 ,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 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 ,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
——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的设想
军政、训政、宪政
——定期考核
官吏政绩的制度, 王依据考核结果对 官吏进行赏罚 升降。
战国时期王权与西周时期诸侯君权的异 同:
首先,西周时的诸侯国君在经济上对周 王负有义务和责任,而战国王权则享有完 全独立的经济权利。
其次,西周时期的诸侯君权在名义 上屈从于周王权之下,战国王权则一 跃而与周王权处于平等地位。
★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儒家模式
思考: 儒家模式控制型的管理制度有什么特征

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
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却成为政治家手
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对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产权
归属不同。
秦汉之前,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的王 ,但是他只有自己的一块地。诸侯对自己 的土地同时拥有产权和治权两种权利,并 且是可以世袭的。
秦汉以后,只有皇帝一个人拥有天下所 有的土地的产权,而他的官员,只有在被 他任命了以后,才对一个地方拥有了治权 。即这个治权不世袭,只有经过皇帝任命 的人才能有这个权力。
2、牢牢控制军队的统率指挥权。将相 分离,在各国都设置由王任命并直接听命 于国王的主管军事的将。
Hale Waihona Puke 3、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诸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节

3.3.2 宰相参议辅政制旳沿革
❖ 从汉武帝时开始出现,一直到明初仍沿用 ❖ 从曹魏开始,相继出现尚书、中书、门下三
省,今后长久存在
唐代旳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旳三省制 度
唐代中后期旳“翰林学士承旨”,使翰林学士院 旳“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形成 双轨辅政制
今后历代都在辅政权力分散与集中间摇晃
❖ 如蒙古帝国旳“怯薛”制,即蒙古汗国旳内廷机构, 内廷官能插手国家各方面旳政务
❖ 再如清初旳“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逐渐演变为 “议政王大臣制度”
❖ 早期国家旳辅政官员多是从部落制脱胎出来旳首领, 血缘和亲缘关系是成为能够担任辅政旳主要条件
3.2 宰相开府辅政制
❖ 3.2.1 宰相开府辅政制旳形成与发展 ❖ 3.2.2 宰相开府辅政制旳运作方式及特点
❖ 1923年拟议旳内阁,仿西方旳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旳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1923年颁布《内阁官制》,构成以庆亲王为首旳内 阁。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入对” 和“恭请圣裁”,实质上还是确保皇帝对全国旳控 制
❖ 后辛亥革命暴发,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氏利用特殊形势,不到两个月把清王朝旳军政大 权都拿到手中,最终攫取辛亥革命旳胜利果实
三省制度 中朝官 翰林学士承旨 平章郡国重事制 四辅官 军机处 票拟
推荐阅读书目
1.李俊. 中国宰相制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2.周道济. 汉唐宰相制度. 台北:台湾政治大学,1964 3.白钢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韦庆远. 张居正及明代中叶政局.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运作方式
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旳诏书和面谕办事 宰相旳作用在于参照、执行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成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四部族”,其次是“四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

各部设首领,称为“夷离堇”或“大人”,太宗时改为“大王”。

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是契丹统治的中坚力量,各有独立的治理权力。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8、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

清雍正时,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更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五章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五章PPT课件

★5、“王廷制”的特征
第一,中央执行机构由少至多,由单一 的横向分工转向横向分工到和纵向分层的 双向结构态势。
例如,夏朝仅有横向分工;商朝出现纵 向二层分级制;西周则由纵向的二层制转 为三层制,即卿事寮——三事(常任、常 伯、淮人)——具体执行官(司土、司寇 、大都)。

2020/2/18
16
第二,从中央政府执政机构来看,夏、 商、周均实行内外廷之制,但管理机构有 重大变化。其中主要体现在西周时期。
第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央执行机 构迅速发展,反之逐渐缩小。

例如,由于对农业的不断重视,主管
农业的机构逐渐庞大。在夏、商二朝占重
要地位的占卜机关和人数则逐渐缩小。
2020/2/18

2020/2/18
19

这一时期的相属中央机构,一方面是西 周时期的延续,但逐渐由适应奴隶主专政 的需要转而适应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需 要;另一方面,封建王权不断扩大而形成 的为国王服务的宫廷机关,也兼管行政事 务。
2020/2/18
20

战国时期在各诸侯国的国王之下,都
建立起一套以丞相和将军为文武首脑的制
内廷官有:宰(内廷中众卿之首),掌 周王御车的御正,记录周王活动、受周王 之册命的臣下的内史或作册。等等。

2020/2/18
13
外廷官分二类:
一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卿事寮

二是负责宗教事务太史寮

2020/2/18
14
思考: 两寮六大管理体制有什么特点?
2020/2/18
15
2020/2/18
11
3、商朝
内廷官吏有:王宫内外总管宰,官吏宫 内具体事务的臣。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2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
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专制政体所存在的普遍意义的矛盾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1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 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 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 力
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 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0.3.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0.3.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
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及现代产生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各种有关政治的学说 5.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国 家 起源说
契约说 贸易说
冲突说 战争说
水利灌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 国 关于国 家起源 的脉络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职掌军政、军赋)
(管理工程营造) (执掌司法) (宫廷总管) (掌王之食饮膳羞) (掌管王的衣服) (保卫王的安全)
宫廷事务属官
膳夫 缀衣 虎贲
周 王
3、宗庙祭祀
•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 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即宗庙所在。 • 周王的国都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 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 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 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 却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宗法制
• 商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 配偶有了正庶之分,王的后代也有嫡庶之分。 • 王权在传承中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还 是要求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 则。由于王的正妻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嫡子 也较多,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 • 嫡庶之分导致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一分 族,也有相应大小之分,由此逐渐形成王族树 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直辖区域的贵族及同姓诸 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宗法血缘网, 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

先秦时期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初期阶段,先秦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以君主为核心,贵族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个时期,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如仁政、君子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法家的政治思想,强调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汉朝修改了秦朝的一些法律政策,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国家:魏、蜀、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

虽然这个时期的政权更加分散,但仍然保留了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鼎盛时期。

隋朝和唐朝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恢复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唐朝。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更好的选拔机会。

此外,唐朝也实行了律令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末期时期。

明朝继承了前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然而,明朝的统治逐渐衰落,进入了末期。

清朝于1644年建立,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其统治一直延续到1912年。

现代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在20世纪初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随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包括北洋政府、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国共内战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绪论一、何为制度二、何为政治制度三、何为政治制度史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五、研究方法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一、国家起源的假说1.契约说2.冲突说3.贸易说4.水利灌溉说5.战争说6.圣人造福说二、中国的国家起源1.从“国”字谈起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一、国家形态二、王权三、服内与服外四、阶级与阶层五、宗教与意识形态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二、分封四、兵制五、礼仪与宗教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一、严整的宗法制度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3.宗法体系4.宗庙祭祀二、分封三、朝觐盟会制度四、官制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第二节法家帝国——秦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1.名号3.东宫制度4.宦官制度三、官僚体系1.外朝官①丞相、三公体系②九卿和列卿体系2.中朝官①皇帝的亲卫武将②尚书台③皇帝的侍从3.地方官4.王国官四、礼仪制度五、司法制度1.司法过程2.法律的演变六、汉代的乡里结构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2.社会管理七、汉代的选举制度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九、汉代的监察制度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2.官员的考核十一、汉朝的兵制1.符节制度2.中央军体系3.地方军体系4.兵役与军队编制十二、政治运作的机制和程序1.行政程序2.上计3.决策的程序和机制第三章贵族和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一、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权第一次分割二、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三、尚书省分工的细化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一、地方行政区的增加二、地方官制的变化三、北朝的乡里制度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一、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二、军队私有化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一、科举制的科目1.明经科2.进士科二、科举取士的过程三、唐朝科举考试的隐性制度因素四、科举与学校五、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一、官员的任用和任用方式二、官员的考核1.考核机构2.考核标准3.考核方式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制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一、从州县两级架构到道、州、县三级架构二、地方政府机构1.道2.州和府3.县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一、法律的内容二、司法原则三、司法过程第九节中唐决策机构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一、非体制因素的体制化,宦官与内宠的影响二、体制内因素的畸变,翰林学士参政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的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一、宰相及其官属二、三司使三、三省六部四、枢密院五、宋代中央官制的特点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一、路二、府、州、军、监三、县、镇、寨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一、科举制度二、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一、官员任用资格二、官员的栓选任用三、官员的考核升迁第五节官员的俸禄第六节宋代的兵制一、军队的分类与布局二、禁军的指挥系统三、南宋兵质的变化第七章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第八章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九章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一、作为皇帝秘书班子的内阁的由来和演变1.从四辅官到殿阁学士2.殿阁学士有了办公处3.内阁制度的最后形成4.明代内阁的特点二、司礼监的权势消长与明代的宦官专权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一、省级政府的架构及其变化二、府、州、县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一、明朝地方军(包括边防军)制及其变迁二、明朝的中央军制三、军事指挥体系四、明朝兵制的检讨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第十章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一、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二、清代皇帝的决策核心地位三、翰林院在中枢的特殊位置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一、八旗兵制二、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十一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变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一、勇营制度二、海军制度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一、戊戌前的政治格局二、变法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一、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1.外务部2.度支部3.民政部4.陆军部5.法部6.农工商部7.学部8.礼部9.吏部二、新政的地方官制改革三、新政的选官及学校制度的改革四、新政的宪政与地方自治1.资政院2.谘议院3.地方自治五、新政的军事改革。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悠久而丰富,有着独特的演进路径和文化背景。

从封建时代的帝制,到近现代的民主化进程,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演化。

本文将从封建时代、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变迁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内容。

一、封建时代的帝制在封建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帝制。

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掌握全局;在他的统治下,各级官员则依据字号级别上下级关系,组成了严密的行政体系。

一般而言,这些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而不是来自于选举或其他民主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权利的分配,主要是基于皇帝所授的命令而来。

皇帝是最高的权利和最终的裁决者,并且有着对国家的所有资源和权利的控制权。

二、民国时期的民主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革命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随之演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新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开始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领导人毛泽东赞扬了西方先进国家的制度,尤其是民主制度。

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提倡“人民民主最广泛、最坚决、最深入”的民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拥有集体所有和直接的政治权利。

国家机构的选举是通过群众的投票和其他民主机制来实现的,政治权利也实现了高度的分权。

然而,随着毛泽东时代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遭遇了挫折。

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诸多的经济和科技成就,但是对民主制度的改革却依然滞缓。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954年,毛泽东宣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一级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体系。

新中国的官员从重新申请入党到接受组织的考核,并从中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

这些代表大会成为国家的议会机构和行政机构,负责制定和审议法规和政策。

此外,新中国还建立了工人民主和农民民主。

在农民民主中,农村居民被分为地主、富农和农民的三种阶级。

地主和富农被剥夺了土地和权利,而农民则成为了农业互助社或合作社的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秋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考察学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采用柏桦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2011年4月第3版,是在2005年2月第2版的基础上增删、修订,于2011年4月重新出版的)。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深入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题 28%,多选题12%,名词解释题20 %,简答题20%,论述题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郡县制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三、一般掌握2.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体现。

2.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下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及其特征。

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嫡子继承制、外戚政治、分封制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名位制度、皇权的行使方式、皇帝制度的特点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三、一般掌握1.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后宫与宦官制度中的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宫省制度。

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大元帅制、政治会议、国民政府委员会、政治协商会二、重点掌握1.国共两党合作制2. 议会制度的评析3. 中华民国元首的产生和任期、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三、一般掌握1.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2.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3.参议院(临时参议院)、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第四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宰相开府辅政制、票拟、五院二、重点掌握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2. 清末的责任内阁、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3.五院辅政制、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4.辅政制度在君主专制以及在近代制度下发展变化及特点三、一般掌握1.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中外朝官2.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3. 宰相开府、参议辅政体制如何转变为宰相奉命拟旨辅政体制。

第五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三省六部、三公九卿、二十四司二、重点掌握1.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2.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4.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5.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一般掌握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2.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第六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改土归流、郡县制二、重点掌握1.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的不同管理方式2.历代地方儒家控制模式官府的特征3.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及其评价4.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5.中华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三、一般掌握1.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发展第 3 页共16 页2.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3.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4.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及其主要职权第七章法律制度一、重点名词三司会审制、三司推事二、重点掌握1.中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发展过程及特点2.辩护和检查制度,包括辩护与讼师3.近代律师制度、检查制度。

三、一般掌握1.古代司法审判制度2. 古代中央司法行政制度第八章监察制度一、重点名词谏诤御史台二、重点掌握1.古代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2.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3. 古代监察的主要方法三、一般掌握1.古代监察行政体制的特点2.古代谏诤的作用及其特点第九章军事制度一、重点名词郡县兵役制、谪罪兵役制、招募兵役制、世袭兵役制二、重点掌握1.古代兵役制度的主要形式2. 古代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三、一般掌握1.古代国家的军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2. 古代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第十章财经科技文教等制度一、重点名词摊丁入亩二、重点掌握1.土贡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2.古代中央财政行政体制、地方财政行政体制3.古代中央财政行政体制的演变过程三、一般掌握1. 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2. 古代徭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3.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4.文教卫生机构中的文教机构与管理、学校制度。

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一、重点名词诏敕奏章二、重点掌握1.古代文书工作的特点;2. 中华民国公文程式三、一般掌握1.玺印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符节的种类及管理制度3.官府文书中的上行文书的主要文种及用途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一、重点名词胥吏二、重点掌握1.书吏、幕友、家人、与地方官的关系;第 5 页共16 页2. 胥吏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三、一般掌握1. 幕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政治运作的影响2.行政助理人员与主官的关系及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一、重点名词荫袭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征辟制、察举制二、重点掌握1. 古代官吏选拔制度2. 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3.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3.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4.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三、一般掌握1.荫袭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启示2.古代的考课制度、官吏惩处制度3. 古代的等级和俸禄制度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

A.共和制度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属于()。

A.贵族君主制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专制的过渡C.君主丞相制D.君主宰辅制3.我国文武分职,即文官有相,武官有将制度确立的时期是在()。

A.商朝B.西周C.战国D.春秋4.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A.太平天国革命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5.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清末的1905年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后7.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A.领主封建制B. 地主封建制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8.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

A.戊戌变法B.清末君主立宪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D.中华民国的建立9.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10.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

A.皇帝B.君主C.王D.总统11.我国开始推行“封建”是下列那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12.中国历史上王位传子制度的“家天下”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朝D.秦朝13.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 。

A.君主立宪制B.世袭制C.共和制D.皇权专制14.结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是由于()。

A.1898年的戊戌变法B.1911年的辛亥革命C.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D.1919年的五四运动15.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A.军事制度B.政治制度C.教育制度D.法律制度16.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体的是()。

A.国防最高委员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17.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联俄B.联共C.扶助农工D.民生18.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第7 页共16 页A.南京临时政府B.南京政府C.北洋政府D.苏维埃政府19.我国第一部具有民主、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参议院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临时政府组织法》D.《中华民国宪法》20.孙中山去世后,广州国民政府实行集体元首制的行政机构是()。

A.国民政府委员会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行政院D.总裁会议21.在统一女真诸部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的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D.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22.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丞相、太尉B. 丞相、御史大夫C.太尉、御史大夫D.丞相、大司马23.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24.中国古代三省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

A.汉朝B.两晋南北朝C.隋朝D.唐朝25.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御史台26.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

A.康熙朝B.雍正朝C.乾隆朝D.嘉庆朝27.北洋政府时期以参战督办、边防督办名义掌握皖系军队的是()。

A.袁世凯B.段祺瑞C.曹琨D.张作霖28.1927年6月以“中华民国海陆空大元帅”名义组织安国军政府的张作霖原属于()。

A.直系军阀B.皖系军阀C. 奉系军阀D.滇系军阀29.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使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的是()。

A.李宗仁B.阎锡山C.冯玉祥D.张学良30.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

A.南京B.北京C.上海D.重庆31.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行政院D.国民政府32.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机构最庞大的是()。

A. 司法院B.立法院C. 行政院D.监察院33.南京政府考试院,主管的事宜是考选和 ( )。

A.审批B.任命C.登记D.铨叙34.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

A.君主B.丞相C.三公D.士族35.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形成于( )。

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36.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A.太仆B.廷尉C.典客(大鸿胪)D.奉常37.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机构的时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