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原因分析与负面影响
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化原因分析

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化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许多城市和地区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的是,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给农村地区的居民带来了不少困扰。
那么,社会保障的差异化现象为何会出现?本文将尝试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社会保障的差异化。
城市一方面有着更为丰富的经济发展资源和先进的产业技术,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高薪职位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因素使城市的经济水平普遍较高。
然而,相比城市,乡村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农民的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这使得农民的社会保障质量和水平较低。
其次,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保障体制的差异化。
尽管近年来国家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仍然和城市居民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也使得乡村居民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较为受限,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再次,城乡居民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
相比城市居民,许多农村居民更加重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网络,故而并不重视社会保障体系,不太愿意支付社保费用。
而城市居民常常把社保视为一种“邦物”,更愿意主动申请保障。
此外,中国的社保制度在不同地区的覆盖比较难以统一,这也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社保程度差异。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着区域制度上的不平衡性。
许多地区的社保制度相对落后,覆盖面较小,补贴标准不高,这也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社保水平。
最后,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环境和福利支出差异也是造成保障体系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城市,许多公共设施完备、文化娱乐机构和服务设施也更加丰富。
然而,在农村地区,许多社区和村庄缺乏基础设施设备,文化娱乐设施也不够完善。
这也使得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结合而成。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3-10-29•引言•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及区域差异目录•影响因素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区域差异问题一直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研究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配置和优化对于提高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现状及历史演变;•影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实证分析:利用相关数据和模型,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政策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本文的框架如下•引言: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方法;•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现状及历史演变;•影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实证分析:利用相关数据和模型,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政策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结论: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2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及区域差异社会保障支出概述社会保障支出的定义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为了提供社会保障服务而支付的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
社会保障支出的目的社会保障支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
社会保障与城乡差距的缩小

社会保障与城乡差距的缩小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它涵盖了人们生活各个层面的基本需求保障。
然而,在中国,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一直存在,并且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缩小这一差距的对策措施。
一、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现状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为城市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险体系。
两者的制度不完全一致,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待遇的差异。
具体来说,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更为优厚,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较城市居民明显较差。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存在对农村居民造成了许多不公平和困扰。
农村居民的就医费用较高,养老保障不完善,失业保险覆盖率低等问题逐渐凸显。
这导致了许多农民在面对重大疾病、意外事故或灾害时无法得到充分的经济保障,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二、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形成的原因1. 制度性原因: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早于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且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和完善。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2. 经济发展差异:中国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水平较高,财政收入也更为充裕。
与此相比,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3. 居民户籍制度差异:中国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造成了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差异。
农村居民由于户籍限制,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对策措施1. 政策法规的完善: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完善,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2. 经济发展的均衡: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3. 撤销户籍制度限制:逐步取消农村居民的户籍限制,使得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近的社会保障待遇。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
在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普遍存在,即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税收收入丰厚,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高。
例如,上海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上位居全国前列。
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有限,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人口结构也会对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产生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高。
因为老年人口较多,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的需求也较高。
例如,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广东等地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高。
而年轻劳动力人口占比较高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相对较低。
因为这些地区更需关注的是就业和教育等问题。
因此,人口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政策调控也是影响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因素之一、国家会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等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来平衡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异。
例如,国家针对贫困地区会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以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财政收入、政策调控等都是影响因素。
要缩小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需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人口老龄化地区的支持,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同时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满足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需求,实现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均衡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政府提供的对公民、居民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保障机制,旨在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经济权益。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概念、影响收入差距的原因以及政府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是国家或政府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一种方式。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旨在解决个人在老龄化、职业病、失业等问题上的风险。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1. 社会保障水平的不均衡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差异。
一方面,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享受更多的权益,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农村居民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这种不均衡的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居民由于享受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福利和社保待遇等。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农民的收入来源较为有限。
城市居民的收入相对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收入平等。
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一旦遇到生老病死等问题,往往会陷入困境,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
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在面临类似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这种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三、政府应对策略1.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减少农村居民在面临风险时的经济压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2. 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政府可以通过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减少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城乡发展差异及其治理

城乡发展差异及其治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城市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迅速崛起,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保障不足、人口减少等问题。
城乡发展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本文将从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表现以及治理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1. 土地制度问题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命脉,但土地制度长期以来的问题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差异。
一方面,城市地价高企,导致了企业投资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因此,土地改革是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关键。
2. 资源配置不均城市的优质资源分配和优先发展使得城市经济更具有竞争力。
而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了经济和人口的外流。
此外,由于财富和人口的积累使得城市更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3. 产业结构失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占据优势,而农村地区的传统农业比重很高。
由此导致的产业转型难度较大,形成城乡发展差异。
二、城乡发展差异的表现1. 收入差距城市地区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这是城乡发展差距的明显体现。
2. 教育资源不足城市拥有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的教育却相对不足。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人才难以转型和发展。
3. 城市化速度不均城市和农村在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是最明显的,尤其是大城市。
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需要大量新建基础设施,而农村地区则需要加强农村改造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4. 资源环境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农村地区则需要增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差异的治理措施1. 优化行政管理实行县级以上区域的整体规划和实施,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的统一规划和协调。
2. 优化土地制度完善土地管理法规,放开集体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的流通和效益最大化,推动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在当今社会,城乡差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要深入理解城乡差距,就需要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城乡差距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历史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而农村地区则主要承担着农业生产的任务,产业结构单一。
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发展不平衡,为城乡差距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经济体制的影响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政策和资源配置,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农村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
这种政策导向导致城市在工业、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投入和发展机会,而农村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对城乡差距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些产业通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相比之下,农村主要依赖农业,农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市场风险高,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往往拥有更好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这导致农村居民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上处于劣势,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也不可小觑。
城市在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大,建设完善。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城乡差距过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影响了内需的扩大。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社会层面上,城乡差距容易引发社会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相对较差,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和社会矛盾。
在人口流动方面,城乡差距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城乡发展差距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差距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缩小差距、促进平衡发展的建议。
首先,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资源分配不均衡。
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城市,尤其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等领域的资源。
农村地区则缺乏这些资源的支持,导致了农村发展的滞后。
第二,制度性因素。
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制度性问题限制了农民进城及土地流转,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第三,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市有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的发展。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
城乡发展差距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平衡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技术创新和发展动力。
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第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城市教育资源丰富,高校和优质学校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人才培养困难。
因此,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了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第三,社会服务的不平衡。
城市地区有着完善的医疗、养老、文化等社会服务,而农村地区则面临服务短缺和不平等的问题。
为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发展的平衡,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应加大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捷性和信息化水平,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其次,改革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放开土地流转,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来源。
同时,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差别待遇,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最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社会服务投入。
浅谈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及解决路径

浅谈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及解决路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导致了目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特征。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使中国农村居民基本保障权益受损、遭受社会不公正待遇,同时也是社会收入分配扭曲的表现。
必须通过价值理念、政策调整和制度保障加以改变,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和全体国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社会目标。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文明的进步的标志,是弥补自由市场经济缺陷、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安全阀”,是社会收入的“调节器”,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社会安全的“保护器”。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政策的偏向,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城乡社会保障呈现相互独立且不同的制度格局。
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总体呈现出社会保障水平低、项目少、应急性、短期性以及社会化程度低等特点。
导致农村居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共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延缓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1]。
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表现1.社会保障模式依赖路径差异。
中国城乡社会体制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轨道发展和演变的,城市社保制度的基础是城市的工业制度,是随着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的演变而变迁的。
大体经历了劳动保险制度、国家责任性企业保障制度、企业责任性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大体经历了家庭保障+政府社会扶助、集体保障+国家救助、家庭保障+国家救助、家庭保障+社会保障试点、家庭保障+国家救助。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社会化程度低、非制度化等特点,而且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筹资模式差异。
社会保障筹资模式有:现收现付或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是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账户模式,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
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例,城市居民的养老金由企业承担其工资的20%,个人承担8%,政府给予以一部分的财政补贴。
城乡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差异日益凸显。
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落后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就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该差异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1.制度因素城乡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因素不同。
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对城市有利的政策和措施更早地出台并得到贯彻执行,使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反,农村地区的政策执行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的发展。
2.资源配置不均城市作为集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地方,可以更好地配置资源,吸引人才和资金的流入,推动经济发展。
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因此发展滞后。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农村地区缺乏这些设施,限制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4.人口流动与土地制度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流动现象日益增加。
人们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城市负担加重,农村人口流失,农村劳动力减少。
此外,土地制度的不公平也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城乡发展差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就业机会差异城市的发展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充分就业机会,促进了人民收入的增加。
而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很多农民兼职务农。
2.社会福利差距城市地区的社会福利体系相对完善,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仍然较低,人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3.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异导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城市的高速发展对周边地区形成了辐射带动作用,但也加大了贫富差距和区域差异。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况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城乡发展差异对人民生活的影响1.教育水平的差异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集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城乡差距的原因与解决路径

城乡差距的原因与解决路径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距的存在既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城乡差距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路径。
一、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拥有更多的资源、技术和资本积累,吸引着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农村则因为受制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缺乏科技支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资源分配不公平城乡差距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资源分配中,城市常常能够占据主导地位,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则面临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严重不足。
3.人口流动不平衡城乡差距的形成还与人口流动不平衡有关。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年轻的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农村则面临着老龄化和劳动力流失的问题。
这种人口流动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
二、解决路径1.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需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产业支持和创业机会,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还需要优化城乡资源的配置。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3.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推动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促进人口和资源的有序流动。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了弥补城乡差距,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和教育水平,确保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结语城乡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城乡差距与社会发展

城乡差距与社会发展城乡差距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乡差距的原因以及如何缩小这一差距,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城乡差距的原因1.经济因素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拥有更多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这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学校、图书馆和培训机构等。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低下。
这使得农村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
3.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包括交通、通信和水电等方面。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4.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农民在面临疾病和灾害时缺乏有效的保障。
二、缩小城乡差距的措施1.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贷款和信用支持,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条件。
同时,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给农村学生。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服务。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结语城乡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研究与对策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研究与对策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在经济、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为居民提供的基本保障措施。
然而,在我国的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保障差距。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不仅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削弱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此背景下,研究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表现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退休养老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缴费多年后,回到农村后的养老待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且养老金调整机制相对滞后。
2.医疗保障:农村地区医疗设施相对匮乏,基本医保覆盖率较低,农民面临着较高的医疗费用风险。
3.教育保障:乡村教育资源匮乏,教师待遇低,导致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较少。
4.失业保障: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后,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一旦失业面临的保障相对较低。
二、形成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原因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流动限制: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2.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更加发达,税收收入丰富,有利于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投入相对较少。
3.政策与制度不完善:对于城乡社会保障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对策为了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保障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应采取以下对策:1.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减少户籍对社会保障的影响,逐步取消户籍限制,为农民工和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城市社会保障。
2.增加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标准,保障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4.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乡村地区人才、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探析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及解决路径

探析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及解决路径1. 引言中国的城乡差异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其中,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是城乡差异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路径,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均衡发展。
2.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原因2.1 经济发展差异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
2.2 政策与制度差异政策与制度差异也是造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权益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城市居民往往可以享受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社会保障问题。
2.3 人口流动与城乡转移问题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和城乡转移问题也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在城市中居住和工作的农民工面临着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此外,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一部分留在农村的农民,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滞后。
3. 解决路径3.1 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完善城乡经济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引导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多经济支持。
3.2 推进政策与制度改革政策与制度改革是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同时,应推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异,使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权益上享受平等待遇。
3.3 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互联互通也是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险制度与城乡差距

社会保险制度与城乡差距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就是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影响城乡差距的因素以及解决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差距问题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覆盖范围差异城市社会保险制度相对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多项保障。
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相对简单,主要以农民合作医疗和新农合为主,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2. 制度设计差异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则主要由政府来筹资。
这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在经济责任主体上存在差异。
3. 缴费标准差异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较为困难,农民的社会保险缴费标准普遍较低,而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则相对较高。
这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中缴费比例的差异。
二、影响城乡差距的因素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差距导致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以下是影响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城市相对农村拥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就业机会,城市居民相对农村居民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
而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导致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较低,这使得城乡差距继续加大。
2. 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城市相对农村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城市居民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而农村居民则相对困难。
这也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地区规划和政策偏差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较快,政府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较少。
这种政策上的偏差加剧了城乡差距。
三、解决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差距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差距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性对策:1. 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社会保障水平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入手,分析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期能够推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1. 现状据统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处于逐渐扩大的状态。
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3.33倍,比2018年的3.39有所减小,但仍然处于较大的差距之中。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971元。
2. 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乡居民在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因素。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相对较慢,这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城市中,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则较低。
1. 社会保障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较低的工资水平、长时间的工作、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如果能够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那么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收入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2. 社会保障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市中的居民通过缴纳社会保险,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而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往往需要自行承担风险,这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中大陆社保缴纳与城乡差距关系详解如何解决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

中大陆社保缴纳与城乡差距关系详解如何解决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大陆社保缴纳与城乡差距的问题日益凸显。
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大陆社保缴纳与城乡差距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的对策。
一、中大陆社保缴纳存在的问题中大陆社保缴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导致了城乡差距的产生。
1.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平衡的因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这导致了中大陆社保缴纳的不平衡,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存在较高的社保缴纳基数和缴纳比例,产生了城乡社保待遇的差异。
2.城乡居民就业差异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工作岗位。
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少,很多民工只能选择到城市务工,但往往并未获得相应的社保待遇。
这导致了中大陆社保缴纳的差距。
3.政策落地难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的问题,但由于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操作复杂等原因,导致这些政策难以真正落地,无法解决问题的实际困扰。
二、解决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的对策为了解决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
1.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解决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的问题,国家可以建立更为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收入的计算方式和缴费比例。
这样可以避免因地区差异而导致的社保差距。
2.加大对农村社保的扶持力度鉴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城市地区滞后,国家可以加大对农村社保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保待遇水平。
3.完善政策执行机制为了保证政策的扎实落地,国家需要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操作简便性。
例如,建立专门的社保管理机构,加强对社保缴费和待遇发放的监管,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农村居民。
4.加强城乡社保信息共享城乡社保信息共享的不足也是导致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异的原因之一。
国家可以建立统一的社保信息平台,实现城乡社保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社保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原因分析与负面影响

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原因分析与负面影响(一)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原因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在当前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显露无遗。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巨大的现实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必经的过渡阶段,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
〔C建国以来,我国为了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政府用行政手段将城乡分开,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形成了一套城乡二元体制。
国家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严格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
此外,国家还通过农业税收入和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积累,据统计,在1952年至1999年间,农业部门通过“剪刀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8707亿元,通过税收提供资金1527.8亿元,通过储蓄提供1404.8亿元,打!除同期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农村为城市上业化提供资金净额1万亿元脚。
与此同时,国家把户籍分为城户籍和农村户籍,相应地建立起一套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而农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陆续展开。
与此同时,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的强烈要求下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在当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重工轻农”的政策本质仍然没有变化,导致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越来越大。
2.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作用。
城乡社会保障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社会保障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事业。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异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一、医疗保障差异在医疗保障方面,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是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
大多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医疗设施相对匮乏。
其次是医疗保障政策的差异。
城市居民通常可以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而农村居民则受制于基础保障水平低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另一方面是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差异。
由于城市居民收入普遍较高,社会保障的负担也相对较重,因此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相对完善;而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社会保障负担较轻,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对薄弱。
这种城乡医疗保障差异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居民由于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健康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居民由于医疗保障薄弱,往往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这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不均衡,也加剧了贫富差距。
二、养老保障差异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中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养老保障。
城市居民相对更容易获得较高水平的养老保障,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而农村居民则主要依赖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储蓄等。
造成城乡养老保障差异的原因与医疗保障差异有相似之处。
一方面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居民相对更容易积累一定的养老资金,而农村居民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积累渠道,养老保障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是城乡养老保障政策的差异。
由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负担相对较重,其享受到的养老保障待遇也相对较高;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负担较轻,养老保障相对薄弱。
城乡养老保障差异的存在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重要影响。
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养老保障,相对有保障的老年生活;农村居民由于养老保障较低,往往需要依赖子女或其他亲属,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化原因分析1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化原因分析我国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致力于工业化的发展,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
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主要集中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上,通过人民公社集体保障、土地保障等形式维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另一方面,城镇社会保障为城市劳动者提供了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这种“国家保障型”的保障制度,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还承担了企业职工所有生活问题,大大促进了城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致力于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社会环境与经济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二元化的社会保障体制不仅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严重的缺陷和负面影响已经完全显现出来。
1.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化的影响(1)农村居民缺乏全面的社会保障,引起极大的社会不公平社会保障的重要功能是为公民提供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
在国家不断改革城镇社会保障,完善各项福利待遇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有些地区还因为集体经济的解体造成了保障水平的下降。
我国城镇居民享受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项目齐全。
相比较而言,农村居民则缺乏全面的保障体系,他们依赖的是土地和家庭相结合的保障方式,社会保险体系非常不健全。
在这种发展极不平衡的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没有减少社会不公平,反而因为制度的失衡加剧了城乡差距。
(2)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危害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动荡的“减震器”,是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由于经济环境、劳动力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一直存在着差距。
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农村。
然而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没有减少这种差距,反而令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减震器”的作用严重扭曲。
在城乡居民收入加上社会保障收入之后,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原因分析与负面影响(一)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原因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在当前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显露无遗。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巨大的现实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必经的过渡阶段,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
〔C建国以来,我国为了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政府用行政手段将城乡分开,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形成了一套城乡二元体制。
国家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严格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
此外,国家还通过农业税收入和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积累,据统计,在1952年至1999年间,农业部门通过“剪刀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8707亿元,通过税收提供资金1527.8亿元,通过储蓄提供1404.8亿元,打!除同期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农村为城市上业化提供资金净额1万亿元脚。
与此同时,国家把户籍分为城户籍和农村户籍,相应地建立起一套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而农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陆续展开。
与此同时,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的强烈要求下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在当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重工轻农”的政策本质仍然没有变化,导致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越来越大。
2.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
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在社会保障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的发展与进步完全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在城镇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农村却进展缓慢。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社会保障逐步改革,各项制度相继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农村社会保障却仍原地踏步,基本没有大的进步,这与各级政府对城乡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不同、宏观指导不一有着重要关系。
在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中,在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中,虽然也多次提到要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探索建立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但是目前基本仍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很多政策都没有付诸实践。
3.对农民权利的漠视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物品,是公民应得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该为社会个体成员所平等享有,政府应该无差别地提供这一公共物品。
我国给城镇居民建立起了一系列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尊重了他们的权利,让他们可以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是政府在农村却不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总是以财力有限、农民有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等借口一拖再拖。
需要指出的是,几十年来政府对城镇社会保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都不见财力不足,但是一谈到农村社会保障就财力不足了。
而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财政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政府不能再以财力有限作为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理由。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日益面临多重风险的考验,传统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非常强烈。
而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极其有限。
因而,在是否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上,制度缺失只是表面现象,对农民权利的漠视才是本质。
4.传统社会保障意识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农民受封建文化影响很深,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生、老、病、死都应该由家庭来负责,他们主要依靠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乃至家庭成员的和衷共济来抵御各种风险和灾害,实行家庭保障。
直到现在,我国农村仍然处在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为辅的阶段,家庭保障是农村保障的核心,发挥着骨干作用。
邓大松、刘昌平等就指出:“当前老年人中有63.5%与子女生活在一起,60.6%的老年人依靠子女补贴生活”,“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形式,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主导地位”。
‘卫虽然这种自我保障模式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但由于长期的实践,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人们无法跳出这种传统的保障模式,因而影响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5.农民经济能力较弱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不断改革,农民有机会从事各种职业,许多农民都利用机会寻求致富之路,并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国农村现在有许多农民的经济条件都己经很好,甚至有的地区的农民已经达到了富裕阶段,许多农民都通过多种方式参加商业保险。
如上海市2007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22元,恩格尔系数②为36.8%。
‘厉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农民整体经济能力较弱,农民都还不富裕,甚至有许多农民还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0元,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761.0元,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为3.32。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为:37.90b,农村居民家庭为43.7%。
④按照国际标准,城镇居民已经达到了富裕阶段,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刚刚解决温饱、开始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的经济能力与城镇居民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都是要农民出大部分资金,有的地区甚至不给农村社会保障任何补助,要求农民承担全部的社保资金。
在农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政府又不给农村社会保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农民就没有参加社会保障的经济能力,因此目前的一些社会保障在农村没有市场,农民不愿意参加,参保率低。
(二)中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这种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社会保障城乡差异,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功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城乡二元性,步入了恶性循环的发展路径,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
这种城乡差异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1.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及其实现其基本目标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手段来救济那些经济较差的群体,调节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公,达到“劫富济贫”的目的,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当前实行的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注重对城镇居民的保障而忽视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其收入再分配功能严重扭曲,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见表5)。
从1991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倒S”曲线状发展,且有缓慢扩大的趋势(见图3)。
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改变这种曲线走势,相反,更加剧了曲线上升的趋势。
从居民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为0.33,2000年上升为0.417,2007年则为0.48,超出了国际警戒线,从我国收入分配的整体态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上表现为不断扩大的趋势。
①城镇居民还有许多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农村居民没有的各种优惠,如果把这些都考虑进去,社会保障的这一负面效应会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更大。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这种社会保障制度不是一个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工具,反而它促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国整体不平等“是所有资料国家中恶化最快的”。
而这种“伴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使人们无法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贫富差距就会变得让人难以接受,政府的道义基础就会削弱,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怀疑”2.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重点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能够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的这种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成熟的今天,已经严重不合时宜。
这种二元社会保障体制限制和阻碍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不利于全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一方面,城市的劳动力需求部门面临着“用工难”、“民工荒”等问题;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却滞留在农村,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即使有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也由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使得他们不能享受同工同酬的平等待遇,最终无法被城市所接纳。
这些直接导致城市由于低成本廉价劳动力的助推作用,市场更加繁荣,农村由于工业化的结果,加上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单位土地供养人口相对增多,生活保障更加恶化。
如此恶性循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更加难以实现。
3.危害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社会动荡的“稳定器”。
德国的“铁血宰相”律斯麦就说过“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刀。
自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世界各国就将其作为实现政治稳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我国在2002年n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将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看成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可见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差异让农民享受不了各种保障和扶持,他们在生活困难时期难以获得相应的帮助,在需要医疗的时候没有任何优待,在年老的时候没有任何保障,这些都极大地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许多农民正是因为生活没有任何保障,从而走上了危害社会的道路。
2008年n月26日《新京报》就刊登了一条“抢劫治病”的新闻:当19岁的北京顺义农民李大伟听到自己被判决18年有期徒刑时,他长舒了一口气。
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已经有两抢12起,手法老练。
而他抢劫的原因,是他患有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他以及贫困的家庭不可能承担起高昂的医药费,而在看守所、监狱可获得国家免费医疗,服刑对他来说就是救命。
他这样陈述自己的犯罪动机,“抢劫是为了入狱,在监狱会有人给我看病,能保住命”。
②2006年6月23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也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由于没有能力支付工859元医药费,来自江西的农民工吴方华、陈爱华夫妇在福州跳江自尽。
在土地欠丰、流浪打工的艰难、打工收入被拖欠、家庭入不敷出的压力之下,病痛和长期积压的生活苦痛以及对命运不公的不甘,都齐齐被这无法筹措的1859元医疗费激发出来,最终将一对正值盛年的农民工夫妇逼上了黄泉路。